基层组织助推乡村振兴

2023-02-12

第一篇:基层组织助推乡村振兴

调研报告:创新基层治理 助推“乡村振兴”

调研报告:创新基层治理

助推“乡村振兴”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奋斗在农村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倍受鼓舞、倍感振奋。近日,无锡市担任村(社区)主职的大学生村官们围绕“村级医疗互助、创新基层治理”等课题在江阴开展了调研活动,并在华西村举行了座谈会进行讨论。

01

优化组织架构

有效整合资源,在原有农业、综治、民兵等条线分工的基础上,创建“综合管理管理站”和“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一会、一站、一中心”的村委组织架构,全面对接镇政务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局,努力实现“一站式”治理和“一门式”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一会”是村两委班子会议。定期召开例会,负责议事决策、组织学习、制定各项制度等。“一站”是综合管理服务站。统筹负责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服务、社情民意联络等涉外工作。“一中心”是便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承接受理或办理下放服务类事项和其它为民服务事项等涉内工作,实现“岗位相互兼容,人员相互补位,工作相互协调”。一站一中心相辅相成、互相呼应,网格员由村干部兼任,对上条线各自负责。通过有效的整合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2

实现全面对接

“一窗口”、“一张网”、“一队伍”、“一中心”,“四个一”概括了徐霞客镇行政管理试点改革的具体做法,璜东村与镇级集成改革实现了全面对接。

徐霞客镇把江阴市级下放的228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标准化、数字化,把原来26个专业窗口整合成14个综合窗口,做到“一窗通办、一章审批”。璜东村便民服务中心则单设1个政务服务窗口,3名工作人员实行ABC轮岗制,确保政务服务窗口不缺岗,村民涉及的医保、低保、计划生育等事项,在村政务服务窗口便可“一站式办结”。同时,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审核、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申请等49项政务服务事项也延伸到村办理。对接镇村治理一张网。镇一共1025名网格信息员,全面负责收集、处理各自网格内发生的环保、安监、国土等14大类问题。璜东村则实行村组联动,共分6个网格,书记、主任是网格长、6名村干部是网格员、31名村民组长是信息员,实现收集信息、上报问题、快速处理、向上反映的整个流程。对接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成立镇综合执法局,按网格片区,88名执法队员统一行使城管、环保、安监、文化等13个部门的647项行政执法权,根治了“多头管理、相互推诿”难题。璜东村则实现干部联动,结合过去条线分工,违建处理、安全事故、环境治理等实行书记总抓、主任牵头、网格负责、条线处理,出现问题、协同解决。对接日常管理一中心。镇依托大数据、云平台成立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并入了社保、计生等7张专网,整合社保预警、舆情监控等8大监测系统1223个监控点,集中党建、综治等38个领域的相关数据。璜东村则成立综合治理管理服务站,统筹负责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

03

共建共治共享

党的十九大充分关注民生诉求,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这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共建重在广泛性,突出发动村民,让村民出点子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逾200次,充分肯定和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璜东村的基层综合治理明确厘清了自治组织和广大群众间的职责定位,加强协作共建,把决策过程变成集中民智的过程,把各项社会建设变成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

2013年10月、2016年11月是两届村委会换届过后的各村民组改选时间,以往都是村委直接提名或指定,这两次都是村干部现场主持,31个村民小组全部无记名投票选举,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尊重村民的真实意愿,村委在张榜公布的同时,下发公示到各村民组。在选出新的村民组委会后,村委制定了村民组长绩效考核办法,以前村里估摸着付工资,大村小村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村民组长没有工作积极性。现在村委按照8元/户和

3元/人的标准核定了基础工资,再加上500元基数的考核工资,由全体村干部考核评分,另外还有秸秆禁烧奖、重点工程配合奖等其它报酬,充分调动了村民组的积极性。

在村医务室改建和全村柏油路修补两项工程建设中,村民就给村里出了“金点子”。原村医务室是全镇日均接待病患最多、占地面积最小的,因土地性质、镇区规划等原因一直未解决,村民意见较大。2013年底村里广泛听取意见,得到了比较集中的4个方案,最后在原地翻建多层、购买店面重装、村办公楼后侧新建、原地延伸改造等多个方案中,选择了最后一个方案,从招投标到建成投运仅用了2个多月,既不违反工作原则,又解决了实际困难。2015年,村里决定对全村的柏油路面进行全面修补,修路是个好事情,可如何定价是个问题,按修补面积算,坑坑洼洼,东一个西一个很难计量;按破损数量算,大小不一、深浅不一也很难定价,后来有村民提议按称重计算,村委和施工方都不吃亏,最后双方都很满意。

让村民出点子,共同参与全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既激发了村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全村上下共同参与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共治重在长效性,突出依靠村民,让村民挑担子

璜东村始终坚持把共治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结构、重塑文明乡风秩序、提升民主自治水平的锻造平台,规范引导发挥好村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以及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着力形成“互动共牵、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良好生态。给村民压“担子”,不是增加负担,是畅通村民深入参与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渠道。

2017年6月1日,璜东村在全镇率先通过“村民自愿出一点、村集体扶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开展村级医疗互助,村委和村民各出50/人,企业赞助3万元,共筹资17万元,通过“福村宝”专业服务平台,对本村村民按病种公平补助,重点补助大病。至10月底,补助78人次,占总人数的5.5%,补助金额62960元,全体村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近10%,191个大病病种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近20%,村民拥有了更多获得感。

村庄环境整治中,不少村民对村委在各组浇筑的水泥路宽窄不一、厚薄不等意见很大。针对这一问题,村委确定了费用大部分村委会补贴、小部分村民组自筹的方案,村委按照村小道3米、主道3.5米、40元/平方的标准,验收合格后拨付给村民组,加宽、加厚由村民组自己商定,费用自己筹集,矛盾自己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减轻了村里的财政负担和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有全体村民的参与和监督,使整个建设过程更加阳光、透明。

“凡是村民能做的,都应交由村民去做,让村民做好份内的事”,村党总支书记王斌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4年之前,村里建设健身活动场地,土地怎么办、青苗怎么补、费用怎么出、今后怎么管等问题都是村委的事,村干部开展这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不高。2014年,村委在征求了村民代表意见后,明确了村民组在不违反土地政策前提下拿出荒地、自留地等用作建设健身场地,费用由本组企业家、乡贤赞助或村民组自筹资金,公厕、护栏等外部设施以及健身设施等由村委负责,今后管理由各村民组自己负责。近1500平方米的新住基健身广场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建成,村民组发出倡议,有土地出土地,孔祥度等几户村民无偿提供了自留地;有钱出钱,永鑫包装老板孔维忠出资20多万元;有力出力,村民组长孔建才带病和另外几个热心村民负责整个工程建设;村委负责安装了护栏、修建了公厕,并对上争取了活动器材和音响设备。目前,篮球场、健身场、舞场、村民活动室、公共厕所等一应俱全,活动室设有棋牌室,装有电视机、音响等,场地建成后,村民们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目前,璜东村共有新住基、殷家巷等6个村民组通过这种方式建成了自己的健身场所。

璜东村在法治框架下规范村委会履行职责,健全村组共商共治制度体系,发挥村民牵引辅助作用,推动由村“两委“单管到村民组长、组委会、广大村民等多主体共治的转型,充分激发了广大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

(三)共享重在普惠性,突出为了村民,让村民当镜子

“共享”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同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一切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所谓“共享”,强调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璜东村统筹用好新农村建设各类资金资源,把政府投入和村级投入尽量用到改善民生上,在资金、项目安排上,优先解决村道硬化、路灯亮化、医疗互助、河道清淤、畜禽养殖关停整治等村民关心关切的共性问题,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健身、污水处理等普惠性基础性民生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全民共享水平。

以民为镜,可以知得失。村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村民,村民就是村两委各项工作的一面镜子,一切工作的好坏都要从这面镜子来体现。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村委要求村干部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与村民组碰头,二是必须虚心听取村民意见,三是必需绝大多数同意方可实施,四有无理取闹者的必须维护村民组集体利益。事后,村委每年会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对象上以“村民组长、老干部、骨干企业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四种对象“一个不缺”,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随机选不指定,充分体现民意,较好评率及以上评价达100%。同时,利用每年的老干部座谈会、党员冬训大会、村民组长汇报会等形式,将村里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进行通报,实地进行参观,开辟评议栏目。一方面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开展征求意见活动,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对村民的意见进行认真反思,梳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下阶段的工作思路和整改措施。

共建共治共享,让村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使村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如今,村里反映自身困难的人少了,关心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多了;向村委提要求的人少了,提合理化建议的人多了;党员干部的形象越来越好了,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越来越支持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璜东村统筹发挥村委会的主导作用、村民组的辅助作用以及村民的主体作用,发动村民、依靠村民、为了村民,积极推进和创新基层治理,实现了管理有效,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为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第二篇: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朔良镇立足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宗旨。现将我镇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几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乡村环境整治

(一)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xxx平方公里,辖xx个行政村、xx个自然屯、xxx个村民小组,总户数xxx户,总人口xxx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xx万元,清理村庄垃圾xx吨、清理乱堆乱放xx处、清除池塘淤泥等xx处xx吨、拆除乱搭乱盖xx处xx㎡、拆除广告招牌xxx个、拆除农村危旧房xx栋xx㎡、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xxx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xx处。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xx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xx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xx%。xx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xx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xx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乡村自治建设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三、乡村法治建设

(一)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

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

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

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

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四)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

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

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

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

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四、乡村德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

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朔良镇是我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资金制约问题。

3、群众环卫、法制、自治等意识不强、还存在不少封建陋习。

六、下步工作方向

1、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依托脱贫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堤岸截污、生态水系等治理和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第三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三农”新发展

俞桂海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从城乡关系、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补齐“三农”短板的新号角,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令人倍感温暖、摧人奋进,必将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助推“三农”新发展。当前,闽西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不快,乡村建设问题矛盾较多,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科学谋划与精心布局,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健全符合闽西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源、资产和资本投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县。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要从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层面着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潜力、活力和动力,我市要紧跟这全新战略部署,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及时制定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方案,建立健全符合闽西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探索融合发展的渠道途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二要以完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为保障,“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项目、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文化等,引导更多社会资源、资产和资本投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三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积极探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三共”的社会治理格局,弘扬公序良俗,促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四要着力研究《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2014-2020年)》等中央和福建省对闽西(龙岩)原中央苏区的支持政策,争取更多的政策红利、资源支持。

二、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把握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推进我市“三产融合”,培育农村

1 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业附加值。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市“客家”“红色”“绿色”区域特征显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龙岩生态环境优越、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丰富的独特农业优势,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创建智慧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电商农业等现代创新农业,做好做优“客家+红色+绿色”文章,激活“人”“地”“钱”等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增值,推进畜牧、蔬菜、林竹、茶业、薯业、烟草六大重点产业和闽西“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的特色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加工业与旅游、餐饮、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二要制定优惠政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做实做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开发相结合,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三、打造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关键在于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三农”工作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通过政治激励、工作支持、待遇保障,来提升闽西“三农”工作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升“三农”工作队伍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带领群众致富及服务群众的能力。二要完善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农业部关于“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的总目标,抓紧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让更多村民尤其是有志青年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特别是返乡下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和退伍军人等,使他们更好地扎根闽西圆梦闽西,让新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第四篇:强化农村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区司法局

2018年9月26日

近年来,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找准司法行政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有力促进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农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乡村依法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

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农村依法治理成效明显,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村法治保障水显著改善,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基本形成。

(一)法治宣传特色明显。充分把握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增强乡村普法工作实效,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一是活跃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改变过去老办法和“灌输”、“填鸭”方式,将普法宣传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相结合,通过以案说法、图文析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农民法律意识。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特点,避开农忙季节,既充分利用农民赶集等时机摆摊设点宣传,也采取走村串户、流动宣传的形式送法上门。二是从农民切身利益和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把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和案例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印制成普法挂历、挂图等,让农民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内容上,除了宪法、民法等基础法律外,还根据需要增加了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婚姻法以及“三农”政策等。三是坚持便民利民工作原则。

(二)民主法治创建扎实推进。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有力抓手,高标准落实创建要求,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一是扎实开展乡村法治建设。联合相关部门指导村居对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进行专项梳理,确保达到规范标准。发挥法治学校功能,指导村居两委会成员定期集中学法。村居法律顾问每月为留守老人、未成年人上1次法治课,并解答农民法律问题。依托“六合普法”、“法润民生”微信群,每日推送法律解析、以案释法等。二是大力营遵法守法氛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规划等,与相关街镇协调,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或进行提档升级。先后在马鞍黄岗村、程桥长青社区、冶山四合墩社区建成3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点。三是法治创建成效显现。充分融合法治要素与民俗文化,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坚持每月印发一期法治农民画挂图发放到全区所有村居,做到法治宣传栏每月有更新。目前,在全区104个村(社区)中,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有57个,创建率达54.81%。建成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3个、市级示范点9个。

(三)人民调解网络基本建立。树立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工作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一是加强源头预防。指导村居调解组织每周开展排查,发现纠纷苗头及时主动介入调解,遇有重大纠纷或纠纷苗头,做到及时稳控并上报。今年以来,全区村居调委会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252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二是做到关口前移。在村居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纠纷调解窗口,做到及时受理,妥善处置,防止纠纷激化。对不适合调解的纠纷,引导当事人咨询律师或通过法律援等助等法治渠道妥善处置。三是强化力量保障。抓住调解员选聘、培训等环节,提升基层调解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此外,引导村居干部、法律顾问等参与人民调解,增强工作合力。

(四)村级法律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围绕群众需求,积极整合系统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做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普惠”。一是服务网络覆盖乡村。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功能集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于一体,能够及时满足乡村群众法律需求。二是服务资源有效下沉。指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村居签订了法律顾问聘任合同,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两年来,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800余人次,开展法治讲座81场,为村居起草、审查合同162份。三是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加强服务质量监督,建立健全工作台账、首问负责、服务评价、定期考核等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流程、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

二、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在乡村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农民法律意识还不强,有些农民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使小纠纷演变成大案件。农村法律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足,专业法律服务力量还比较缺乏。基层干部依法治理能力和法治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乡村干部依法搞经济建设、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做好司法行政事业的不竭动力。

三、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区委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的深刻内涵,围绕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发挥开展调研,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推动我区乡村法治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建立基层依法治理推进机制。把民主法治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从组织领导、工作要求和工作保障等方面,细化和量化创建指标。一是坚持和谐稳定主线。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真正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线。二是狠抓乡村干部学法。着力提升村居“两委”干部法治素养,以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推进民主制度落实。推进“四民主两公开”和基层民主监督等制度的落实,促进村级重大事项做到充分民主、依法决策。

(二)建立农村普法宣传机制。针对乡村普法工作特点,一是开展以案释法。深入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以案释法基层行”活动,运用真实具体的案例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使司法、执法、法律服务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二是推进法治实践。在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站的衔接指导作用,以持续推进“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三大行动为载体,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立法治家规家训、传良好家风家教、评诚信道德家庭”等活动。三是打造法治队伍。围绕乡村普法特点,抓好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普法信息员的遴选、培育和管理工作,完善考评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乡村普法队伍。

(三)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围绕区、街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树立超前预防、主动调解、联动调解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一是拓展调解组织覆盖面。按照制度健全、程序规范、作用发挥的总体要求,加强乡村调委会建设,深入开展基层调委会示范点创建工作,提升乡村调解组织整体建设水平。加强乡村调解员教育培训,促进业务水平提升。二是增强纠纷化解主动性。全面落实纠纷调解网格化管理,利用村居现有网络实现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区域纠纷排查网络全覆盖,推行矛盾纠纷排查“格长制”,明确集排查、核实、报送为一体的工作责任,组织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下沉到网格,对各种矛盾纠纷隐患开展“拉网式”“滚动式”排查。三是提高纠纷预防的前瞻性。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做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工作。加强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前的重点排查和超前排查,切实做到不漏排、不漏报、不漏调,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四是推动调解工作的信息化。充分发挥远程视频调解优势,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律师咨询、法律援助、公证等专业力量支持,弥补基层专业力量不足的短板。

(四)建立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围绕“服务质量”这一核心,进一步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一是强化服务队伍。加强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乡村,多渠道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二是优化服务手段。发挥好“六合普法”、“法润民生”微信群作用,实行法律顾问、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力量集中供给,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三是加强服务监管。以考核的刚性要求倒逼乡村法律服务质量提升。

(五)建立村居干部法治能力提升机制。着力增强乡村干部法治素养,促进乡村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升。一是强化法律学习。以多种形式,组织乡村“两委”干部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学习法律,逐步增强法治素养。二是提升学习实效。围绕乡村法律法规及政策中的常见问题和误区,开展以案释法,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及时推送乡村“两委”干部,增强乡村“两委”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三是提供专业保障。充分调动乡村法律顾问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决策中,当好参谋助手、把好法律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乡村干部法治能力。

第五篇:关于发挥工商资本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情况汇报

关于发挥工商资本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情况汇报

根据调研安排,现将我县发挥工商资本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情况有关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截至2018年底,ww县下乡的工商资本企业共42家,企业投资总额为88500万元,其中一产投资额为60460万元,占比68.3%;二产投资额为11800万元,占比13.3%;三产投资额为16240万元,占比18.4%。企业共流转土地2.216万亩,缴纳风险保障金40.04万元。长期雇佣农民659人。

其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有:一是土地流转。从事一产的企业大多承包农民的耕地或山场,每年支付不等的土地经营权出让金,其中耕地出让金约500-600元/亩。二是用工带动。无论是一二三产任何一个企业,一般在用工时都会就近选择,带动周边群众。三是股份分红。部分企业在获得财政资金时,一般将财政资金的1/3作为股份,按每年6%的固定收益,给贫困村、或贫困户分红。特别是我县在推进精准脱贫过程中,通过订单农业、技术指导、资产收益等途径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全县共发展订单农业面积25万亩,其中858户贫困户参与订单生产,面积达5160亩,亩均增收120元。全县63个贫困村、9872户贫困户投资入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资产收益资金2260万元,实现分红133.66万元。如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紫约公司,在新生、文思等贫困村建立蓝莓生产基地,吸纳周边19户贫困户57.4亩土地入股,并提供技术指导,贫困户除获土地租金外,还取得5.3万元的入股分红。又如浩然孔雀养殖公司共吸纳21个贫困人口务工就业,累计务工收入6.37万元,人均3030元。

二、支持政策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我县每年安排县级财政资金,用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和达标奖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农业产业化龙头称号的企业和获得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三品一标”认证、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补助,对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以及主板上市等给予重奖,对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建立院士工作站的给予资金奖励扶持。通过各种奖补措施,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引导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做加快工商资本与农业、农村和农民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我县加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通过核心龙头企业发起,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不要讲下合作社情况)、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通过联合体成员间的生产订单和合作机制,提高生产者与产业、产品与品牌、产品与市场的紧密程度,从而实现由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目前,全县已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6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2家、市级12家。

三是大力实施涉农重大项目。近年来,我县争取了中央及省市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项目投向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重点企业,每年投入项目资金约800万元,用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产业化贴息、出口奖补等方面,其中2015年和2017年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分别扶持永安产业化联合体和农宝香联合体项目资金155万元和654万元;扶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蓝田特种龟鳖有限公司草龟保种项目500万元。通过项目扶持,培育农业骨干企业。

三、主要做法

一是思路解放在先,坚持高位推进。围绕“学、比、立、谋、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乡村振兴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成立乡村振兴研究小组,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其中研究专版第12期提出“立足项目抓统筹、立足优势抓招商、立足创新抓突破”,构建多元投资体系,加大乡村振兴战略投入。成立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组,专司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深度整合。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和“1+6”规划体系,实施“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

二是招引培育并举,注入源头“活水”。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招商中心,开展招商引资“入农”。2016年至今,我县共引进农业及农业产业化项目6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9个,主要包括总投资8.7亿元的广东温氏禽养一体化、总投资5.1亿元的芜湖杰泓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特别是昨天,开展了ww县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暨田园综合体主题招商推介会,共推进了21个项目,其中签约了紫约蓝莓观光种植休闲采摘和翔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2个项目。同时,加强县域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云中生态、江十月、五岳园艺等202家龙头企业跨村跨镇发展,辐射带动3万余户贫困户。

三是搭建平台为重,集聚工商资本。在ww经济开发区中设立园中园—食品工业园,近期规划占地2000亩,截至2018年底,园区正式签约落户三只松鼠产业综合体等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29.3亿元,其中三只松鼠综合体拟于7月份试生产、9月份投产,丰瑞、念果味、强磊等7家食品企业已开工建设。同步推进羽毛羽绒产业园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集聚羽毛羽绒企业达17家,推进一产向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市、县“2+2”田园综合体试点为集聚工商资本的重要载体,推行“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脱贫攻坚”的带贫益贫模式,红庙、开城等田园综合体集聚新兴经营主体36家,带动53个村、350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开城镇山里中国项目,发展集种植、餐饮、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体验式休闲农庄,充分利用空心村闲置房屋,采取“房屋租赁+订单收购”方式,带动15户贫困户户均年总收入达2.3万元。

四、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亟待提升。我县农村不少地方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道路交通不便(机耕路普遍没有硬化)、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农用电路设施老化、通信网络不畅、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等方面。工商资本进入乡村,不仅要求有一定标准的硬化道路畅通到田间地头,而且农业设施也需要及时配套跟进,而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在这些方面往往达不到要求。

(二)农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突出表现在“三难”:一是用地指标难。部分工商资本下乡进入农业领域后,需要开展配套设施建设,但受用地指标限制,只能按农业生产设施的标准进行建设,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二是技术服务难。全县农村地区普遍缺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相对于工商资本投资的品牌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项目来说,当前现有的县镇两级农业系统技术力量已明显无法满足。三是融资服务难。资本下乡后投资主要集中在投入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农业项目,这类项目要求具有较强的持续投资能力,促使社会资本对金融贷款的需求更加强烈,但当前农业项目可抵押的资产少,农业信贷和担保的力度也较小,企业很难通过担保贷款进行融资。

(三)农村改革需要持续深化。农业投资收益期长,企业倾向于较长时间租赁农民土地,但部分农民契约意识、法治观念不强,契约合同还存在着不稳定性。去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对发展乡村振兴产业的,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有条件的县、镇、村先行先试,但县级如何探索、底线在哪,从各地实践看,都在进行积极探索,目前为止没有“标准模式”,尚未出台具体政策支撑。如何依托农村综合改革维护农民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难以明确。

(四)工商资本急需规范管理。在现实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社会资本存在跟风投资现象,面临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一旦投资失误,不仅投资者自身利益受损,对承接投资的当地农民和当地政府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极易引发矛盾纠纷。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一般会对农民的土地进行规划和整治,变动田块的规模和用途,当撤离后,很难恢复原貌,容易产生土地纠纷,一旦投资失败后又会引发劳资纠纷、融资纠纷、信贷纠纷等。同时,还有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农村后盲目“圈占”农民的土地,开展“非农化”“非粮化”经营生产,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难以赢得当地群众支持。

五、建议与意见

一是建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当前,我县正在大力推进城乡公交、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五个一体化”建设及图书馆、文化馆、有线电视等公共服务“三个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但县级统筹资金投入皸对难度较大,建议缁市财政要进一毥劢大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赀金投入力䪦,提档升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䔹喀工商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缎扗破刾约资本丏乡的瓶颈,补齐发展短睿。

二是建讬加大农丞人才培引力度。当前,我县在推进乡村振奴过程中,正琯动20名村书记、2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套餐培兺计划,每年吸崵20名外出经商亻䉍回村任ꁌ,打造我县乡村戯儴的⁜领头黁”。建议从更高层面,冾台乡杙振兴人才弝进优惠攻策,提些下乡创业支持,吸引更人才带资本、带犀术下乡,参与乡村建设,枨动乡村振兴。建立ᤚ渠道、多层次、多彠式的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发屵家徭农场、츓业大户〡农民专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䨚ວ业化联合佗,培养一批昉撇化、懂技术会经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喜民。同时,加大对县镇各级农技人员培育力度,提高农䘚技术服銣水平,提升工商资本投赅抐튏珇。

三港建议持续深化农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糺,认真落实完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运用好农村集体产潃制度改革成枝,盘活农材闲置资源,完善冝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톜房政策,创新农村金融服ኡ方式,䤧力发展傜业保险,支持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等,以制度供给,破机制制约。

四是建议引导和规范资本下乡途径。严格准入条件,加强对工商资本下乡的监督管理,要求工商资本遵循乡村建设的相关规划要求,明确经营建设方向,严格项目审核和建设用地审查,防止“大棚房”违规建设、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等情况发生。同时,建议优化乡村基层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季度安全生产评估报告下一篇:酒店部门消防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