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期中考试卷

2022-10-10

第一篇:七下历史期中考试卷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六寨中学历史期中模拟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2.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3.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①地动仪模型 ②曲辕犁 ③筒车模型 ④罗盘针模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 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

A . 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5.史学家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大力发展科举制

C、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选拔贤才

6.“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下列事件不能说明唐朝对外开放的是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非洲黑人俑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7.下列文物出土于唐代墓葬,这些出土的文物反映出什么(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8.“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

A.黄巾起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安史之乱

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0.学习隋唐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1.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康熙帝

12.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om]

A.宋朝重文轻武 B.宋朝重武轻文 C.从军死伤几率大 D.从军收入低

13.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4.下列四幅两宋与辽、金、西夏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15.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为郭靖和杨康,并赐匕首一把。丘处机是让孩子们勿忘1127年的国耻。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一国耻是指( )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北宋

16.岳飞抗金赢得了人民尊敬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B.他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C.他坚持抗金斗争是正义的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方获得了持久和平

17.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破坏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18.两宋政府曾向哪些政权送“岁币”( )

A.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9.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0.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成为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唐朝的开元通宝 D.北宋的交子

21.北宋前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根本原因是( )

A.金属钱币使用不便 B.南方经济发展C.海外贸易繁荣 D.商业经济发达

2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清朝 D.元朝

23.《千年风云第一人》摘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名人有关成吉思汗的精辟论述以及各国媒体的报道,展示了“千年风云第一人”的传奇一生。下列内容不属于成吉思汗“传奇一生”的是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各部 C.建立蒙古国 D.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24.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

A.党项族 回族 B.蒙古族 回族 C.契丹族 回族 D.蒙古族 满族

2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诸侯争霸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政权并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源:网ZXXK]

(1)依据材料,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执政思想实施的结果。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为加强友好交往,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了哪种方式?(2分)举一例说明。(2分)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财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关。——杜甫《忆昔》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最鼎盛时期的社会风貌,这个最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2分)开创这一局面的帝王是谁?(2分)从材料三中找出最能概括当时社会风貌的诗句。(2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丝织品和瓷器也是宋朝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朝廷赚回了大量财富。同时,市舶司的设立也有利的保障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宋朝从大量进口货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9分)

朝代

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西汉

19.8%

80.2%

唐代

43.2%

56.8%

北宋

62.9%

37.1%

材料二[来源:学科网ZXXK]

“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最终在哪个朝代完成?(2分)依据表格说明这种经济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何启示?(1分)

28.(18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本朝签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其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三: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1)材料一中的“誓书”签订后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统治者奉行一种什么政策?北宋统治者的哪些措施间接导致了问题二中盟约的签订?

(3)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第二篇:七下期中语文考试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20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该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题干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 dǒu)(suí)ìng)( dǎn) B.(lì)(jídù)(tuî)ì)C.ǎn )( mǐng)î)hǎo) D. (chéng )jich(gǎo)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AB CD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 骊歌屏障家喻户晓人迹罕至B 丁嘱哽咽妇儒皆知人声鼎沸C 瞬息崎岖迥乎不同来势凶凶D 澎拜斑斓锲而不舍马革裹尸

4.下列各项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2分) A、监狱门口的标语: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B、医院口号:愿君身无病,哪怕药生虫。 C、昨天是小明的十四岁寿辰。

D、教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会?” 5.选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

A)

1 /

5B

CD. 6.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2分) A. B. C.D.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2004年中国健儿以优异的成绩从雅典奥运会胜利凯旋归来。 B. 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使我的数学成绩迅速提高了。 C. 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是做错了。

D. 本周治安状况良好,犯罪率较上周下降了一倍。 8.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野草》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 D、《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法国 9. 符合语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的一项是()

清清淡淡是水,无色无味是水,自由自在是水,我希望自己能为水所接受,。A假如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B然而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C况且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D 哪怕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所写的爱国主义名篇。

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C.《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D.《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诗人臧克家高度赞扬了闻先生作为学者的严谨刻苦和作为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二、填空:(6分) 11.默写诗文名句(4分) (1),寒光照铁衣。 (2)马上相逢无纸笔,。 (3)峨眉山月半轮秋,。 (4),明月来相照。

12.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形式,仍以“人生”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2分) 例句: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综合性学习(共4分)

甘肃一位杨姓小姐16岁便成为刘德华的铁杆“粉丝”,十几年来她无心学习,无心工作,疯狂迷恋刘德华。为了能让她跟刘德华见面,接近偶像,她的父亲竟然卖掉房子资助女儿来到香港。2007年杨某终于与刘德华面对面地谈了几句话,而他的父亲以谈话时间太短为由跳海自杀。

13.杨小姐追星付出了哪些代价?

14.你以为应如何“追星”?

四、文言文阅读:(共26分)

(一) 阅读文言文<<木兰诗>>,完成15----20题.(共12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

2 /

5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语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句诗的作用是(2分) 17.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译文:

(2)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译文:

18.横线上的句子表现了木兰出征后的什么心情?(2分)

19、从文末最后一句提炼一个成语,现在我们常用它来比喻 。(2分)

20、你最欣赏花木兰哪一点?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的故事?请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交流。(2分) 我最欣赏的是: 我讲的故事是:

(二)阅读《孙权劝学》,完成后面21-24题。(14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见往事耳()

②即更刮目相待()

③及鲁肃过寻阳()()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3、课文内容理解。(6分)

(1)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原因: 目的:

(2)文中一句话表现了吕蒙因“学”而使他的才略大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1分) (3)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 _______ 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4、比较我们以往所学的仲永与本文的吕蒙,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5-32题(共14分)

门的悬念(6分)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

3 /

5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25.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贵的施舍(8分)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①英姬,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又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②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

28、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 2分) 地点:主要人物:

29、文章开头对乞丐进行特征性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

下文与之相呼应的句子是:。

4 /

530、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为什么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呢?(1分)

31、文中画线句子②,那位“很体面的人”说他从一个可怜的“乞丐”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原因是“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1分)

32、本文的标题是《高贵的施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2分)

三、作文(50分)

时间过得好快,看到那些蹦蹦跳跳、满脸稚气的小学生,蓦然回首,我们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中学生了„„在这十三四岁的生命里,是谁教我们怎样做人?是谁给了我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是谁鼓励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请以《教我怎样做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具体要求如下:

①补全作文题,可以填上父母、老师、亲戚、朋友、同学„„总之是教你做人的人。 ②通过具体事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注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

④不少于500字。

题目:

5 / 5

第三篇:2013七下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3——2014学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4年1月七年级期末统考试卷在题型上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选择题20题共40分,非选择题4大题共40分。从总体来看:本年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注意知识理解上的考察,注意专题的归纳,有很好的区分度。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而且有一道题出自课下注释,学生答的情况不是很好。

(2)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3)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2、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三、今后要采取的措施: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教材,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四篇: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八年级历史(下)期中考试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在我国土地改革底本完成时,农村发生的变化是()A.农民连同土地牲畜都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B.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 C.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是()A.在亚太地区建立一系列军事基地,威胁中国的安全B.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C.武装侵略台湾,逼近中朝边境D.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3.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根本上讲是()A.帝国主义的威胁是否能解除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能否巩固的问题 C.解放区的土改能否顺利完成D.新解放区残余的反动势力能否肃清 4.下列对三年“大跃进”运动和随后的五年“调整”时期的评价,正确的是()A.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不具备建立的基础 B.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C.正确、比较正确与错误的主张一直相互渗透,交织存在,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D.严重的自然灾害是运动美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5.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我国的自然灾害连续三年B.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 D.阶级敌人的破坏 6.“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的启示中,不包括()A.要正确认识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B.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 C.要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民主集中制 D.发展经济必须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国情 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是()

①鞍山无缝钢管厂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大亚湾核电站 ④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8.下列事件发生在1964年的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幕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破坏 C.第三届全国人大的开幕D.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9.在“文化大革命”中,力挽危局,对各方面工作作全面调整的是()A.毛泽东、刘少奇B.周恩来、邓小平C.刘少奇、邓小平 D.刘少奇、周恩来

10.“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件事最突出地表明了() A.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B.不能认为地制造“阶级斗争”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A.集体化、商品化、专业化B.公有化、社会化、商品化C.私有化、专业化、商品化D.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12.下列各项,为我国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条新道路的是()A.人民公社的广泛建立B.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1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改革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B.改变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将企业推向市场D.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益

1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是()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 C.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5.下列哪一项内容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使我国终于找到并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A.科教兴国B.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C.邓小平理论D.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6.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则是()A.扩大对外贸易B.发展经济C.学习先进技术D.平等互利 17.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律依据是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其核心内容是()A.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B.自由选举、自由决策、自由管理和自由监督 C.科学选举、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科学监督 D.统一选举、统一决策、统一管理和统一监督

18.有关政企分开的说法真确的是()A.企业完全脱离了政府B.政府下放一部分权利给企业

C.企业有自主经营权,政府做宏观调控D.政府、企业各自为政,没有任何关系 19.李某与蔡某因琐事发生争吵,蔡某在争吵中突发高血压导致偏瘫。如果蔡某要起诉李某,应该使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A.扩大党内民主B.扩大基层民主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2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型的宪法?

23.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地创办经济特区?

三、材料分析题(共3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立时,中国曾是23个缔约国之一。1986~1989年,中国开始了恢复关贸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在一些核心问题上与一些主要缔约方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后来谈判陷于停顿。1992年开始,中国重新启动“复关”谈判,并参与签署世界贸易组织的文件。由于一些主要缔约方对中国要价太高,至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中国尚未能成为该组织正式的创始成员国。随后中国转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1999年,中美达成协议,此后又完成了一系列双边谈判。最后终于加入世贸组织,成为该组织的143个成员国之一。

⑴ 世贸组织于哪一年的哪次会议批准我国为正式成员国?(5分)

⑵加入世界组织会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怎么样的机遇?(5分)

25.去年是我们伟大祖国60华诞。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在指导方针的正确指引

下,新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采取的重大措施。(6分)

2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合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即依托先进的科技寻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追求“理性的繁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发展。⑴ 请写出“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分)

⑵ 列举“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6分)

⑶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当前我国正实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有何新的特点。(6分)

第五篇: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2-2013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0分),辨析改错题(12分)、列举题(11分)、材料题(25分)、活动与探究(15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材料题上,如25题的(4)假如你是一位当时的官宦子弟,你可以在什么地方读书?,26题的(3)综合性较强。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如:26题的第一,三小题。

4、

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对屈原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材料题第26题引导学生关心时政。

6、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人物,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闭卷考试,主要从以后的课好上的角度考虑的。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对课本知识的识记模糊不清丢三落四 2)、材料题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不是老话套话,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我现在才深刻领会到其重要意义。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意随时总结一些小专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下一篇:七夕节促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