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2022-07-21

第一篇: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统一部署,各地将通过加大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财政等支持力度,促进其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并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围绕加强战略筹划、优化空间布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强化项目带动、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集群品牌、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升级,关键是解决好重点问题,抓住主要环节,练好内功。

突出国际化方向

我省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要以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要素资源、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为目标。笔者称之为国际性产业集群,以别于区域性产业集群。主要是针对我省现有特色块状经济整体的要素国际化程度较低、产业支撑服务功能不全、参与国际竞争层次较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分享价值不高而言的。突出要以国际化,尤其是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带动我省产业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在特色块状经济基础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而提升覆盖国内外市场的全球竞争力。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要抓住国内市场扩大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知识服务业和临港工业产业要素向国内转移的机遇,扩大与境外跨国公司和国内强势合资合作,强化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支撑服务功能。

二是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境外上市、并购重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找到重要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资源,尽快推动若干优势产业在制造规模、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教育培训、营销网络等达到国际级的先进水平,逐步摆脱世界加工生产车间地位,确立国际上同类产业中心地位,进而提升我省经济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核心是加快先进要素吸收,强身健体,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选好培育发展重点

块状经济示范区如何选择至为关键。近年来,浙江不少块状经济在规模继续扩张的同时,内部结构功能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表现在产业链两头延伸,龙头企业涌现,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渐发育,研发、贸易、现代物流等产业支撑功能增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但绝大多数特色块状经济更多表现为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同一分工环节的企业集聚,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专业化要素的国际化程度较低,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充分分享国际产业价值链利益。

受到产业发展的区位、市场布局、要素支撑条件的影响,一部分块状经济的转移既在所难免,也符合我省“腾笼换鸟”的意图。应该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成长快、带动力大的加以培育。

一是整合提升特色块状经济,形成以浙江为主的国际性产业集群。主要是已经具备产业集群雏形的特色块状经济,即已经突破加工制造优势,开始向研发、营销、物流、品牌等多

方面优势扩张的特色块状经济,以增强产业支撑服务功能为核心,整合省内资源、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打造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拥有众多国际化企业和知名品牌,汇聚国际一流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化体系,成为国际性产业中心,这应是培育的重点。

二是块状经济升级为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融入长三角国际性产业集群。浙江省多数特色块状经济仅在产品、零部件、专业化加工环节或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专业化优势与发展潜力,难以形成信息、研发、营销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可以融入省外国际性产业集群或跻身跨国公司全球制造体系,找到稳固的技术、资本、市场依托,成为国际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

构建集群功能平台

省级块状经济示范区除了重点培育块状经济龙头企业外,重点还要在进一步提升制造功能优势的同时,强化销售、研发、信息、教育、金融等服务功能培育,着力构建先进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信息等七大平台。

浙江经济的国际比较优势更多体现在加工制造方面,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水平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构建先进制造平台主要是建设一批区位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大型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的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成为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民资外资融合发展的集聚区。

浙江企业创新乏力,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产业共性技术和专业化技术服务机构做支撑。创新平台构建要以形成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机制为核心,广泛吸纳国际性智力资源,形成完善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开发提供产业技术和智力支撑。

长期以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才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一流设备、二流产品”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缺乏高水平操作工人。人才平台构建要着重围绕本地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教育体系的调整,建立专业化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学科。

当前利用资本市场加速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产业集群主体培育的重要方式。融资平台构架要注重培育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民间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境外风险投资机构,组建民营社区银行,建立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多层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浙江骨干企业总体上尚未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利相对微薄,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扩张,这将是浙江产业集群培育的重点与难点。构架营销平台旨在为集群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多种渠道选择,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或中小企业联合铺设国际商路,建立分销机构,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利用国际跨国公司、国际采购商的国际营销网络。

供应链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针对产业集群原料及商品配送问题,物流平台构架着眼于形成物流枢纽、园区、运输线路三者有机结合,交通运输、配送服务、加工代

理、仓储管理等功能设施完备,空间布局合理的综合性物流网络。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既完善块状经济的信息设施和网络水平,提高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使块状经济示范区成为行业科技、产品、交易、人才的信息交流与展示发布中心。

构建七大功能平台要突破行政区划布局。要从集群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突破现有特色块状经济或工业园区的行政界限,促进资源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推动要素资源大范围深度整合,实现产业集群支撑功能的共建、共享。功能平台构建以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区域为集聚重点,集中政策支持和资源要素集聚,确立产业发展核心区地位,从而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市场力量为纽带的“核心区+外围区”行业的集群布局结构。其中产业集群核心区发展方向应该是成为知识密集、创新能力强、高度国际化、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新区。省级块状经济示范区主要应该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

推进产业整合

龙头骨干企业是产业集群构架制造、创新、人才、营销等功能平台的主力。要以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为重点,鼓励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链的扩展与延伸,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的形成。

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收购、兼并、联合、扩建、新建同类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链”,做强企业集团。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国际证券市场直接上市,或有选择地收购国外具有特殊要素资源优势的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国际证券引进外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引导龙头企业利用销售网络、品牌等市场资源进行产业联合,通过委托加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能够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生产体系,扩张区域企业网络。

引导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借力发展。重点是骨干企业集团在涉及提升产业或产品层次的若干关键技术环节上,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也要重视与具有专长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配套协作关系,推动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加强与国外行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块状经济整合中推进的主要障碍在于龙头企业强势不足,扩张冲动不足。破解办法在于学习借鉴国际同类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引导龙头企业看清产业竞争全球大势,主动改造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职业经理团队,探索借助国际金融资本做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同时要探索建立产业战略联盟。

重点引导扶持自下而上形成的行业协会发展壮大,支持相关行业协会跨行政区域联合,努力形成若干在全国具有“领头羊”地位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该积极为企业服务,行使行业指导职能,制定行规行约,协调本行业的技术、价格、出口、培训等行为,制止恶性竞争行为;制订产品标准和参与制订国际性行业技术标准;组织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介入国际商务争端、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贸易纠纷,帮助企业应诉,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加强行业协会与相关国际组织和产业集群的联系。积极与国际同类产业集群的行业协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渠道,开展技术、人才、营销网络等方面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如UNIDO、OECD、DATAR与世界银行等,均设有支持欠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援助机构,要推动行业协会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接受国际组织资金和智力支持。

融入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

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既要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要结合国际性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发展的空间和功能需要。鼓励通过跨行政区域合作开发,集中建立一批服务管理方式、基础设施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平台。这其中,形成一批特色化的产业功能区是关键。其他平台的打造也要有机融合到各类功能区建设中。

建立国际化的开发运作机制。按照政府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强化服务、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投资型、企业投资型和政企合作投资型等开发营运模式。特别是要运用多种方式引进跨国公司、国外政府或国际民间组织等投资主体参与大型园区开发建设,引进国际先进的开发区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或国际组织的网络优势,高水平利用外资,形成若干创新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生态环境良好、高度国际化的大型开发区。

强化产业的国际性招商。加强对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和研究,各产业集群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招商国家或地区,主动联系,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向我省转移;建立国际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招商队伍,选调精通国际法、国际贸易、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行招商工作。充分利用在外投资企业、留学生、海外人士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国际性专门招商代理机构的客户资源,形成有效的招商网络。

稳步发展特色化的行业总部基地

总部经济作为高端经济形态,需要具备企业总部和加工生产基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的条件,即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产业加工基地向成本比较低、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集聚布局。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看,像永康、义乌、绍兴、海宁、温岭等经济强县,特色产业基础扎实,已基本具备发展特色总部经济的条件。可以说在块状经济示范区培育特色总部基地既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一个支撑条件。要重点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符合产业导向、带动力强的企业总部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加大引进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总部的力度,重点引进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影响力强、对辖区税收贡献度大的企业总部、分支机构。围绕产业集群培育,强化规划和政策的引导,深化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培育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国际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特色总部基地,应与城市新区拓展及开发区建设有机结合。对于中等城市来说,可以建设微型CBD,即集商业、办公、公寓、旅店、餐饮、文娱等城市功能有机组合的建筑综合体。通过实施“数字城市”建设工程,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构建城市总部基地新区管理网络平台。在培育特色总部基地中,可以结合开发区(园区)的扩容提升,改变目前偏重于生产功能的现状,强化综合服务功能,避免大型企业将研发、管理中心外迁,提高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培育特色总部基地,应以完善产

业功能平台为核心任务。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围绕跨行政区整合块状经济,进一步紧密分工协作和产业联系,构建“核心区+外围区”集群发展框架,通过内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产业链,形成良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变水平的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在不同区段的友好合作。为此在培育特色总部基地中,应重视跨行政区域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聚集力与辐射力,与周边地区合理分工,建立功能性合作关系,共同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总部基地,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运行模式。在政府层面,要突出总部基地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总部基地发展的创业创新环境。当前,受现行的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等制约,经济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等)仍然是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造成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的分离往往面临较大阻力。为此,应该重视跨区域政府的协调,破解跨区域分工协作中存在的行政壁垒问题。

(作者系浙江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二篇: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县域经济如何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县域经济模式是什么?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柱,不应仍处于“只观群山不见峰”的常态,理应有强烈的紧迫感和焦灼感。同时,县域经济发展的进步应是相对周边地区而言的,停留在对自身旧常态发展中的比较,迎来的将会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消失。

总书记在北京APEC峰会上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为县域经济转型指明了思路:

1.向产业发展要动力。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及新型加工技术,大力开发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用“四换三名”壮大实体经济,加快优化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坚持生态工业产业发展;要利用当地资源,健全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发展生态服务业,打造县域旅游经济,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2.向创新转型要活力。要着眼战略转型,呵护青山绿水,以建立经济开发区、生态农业区、文化旅游区等承接产业转移,注重人居环境,提高企业进入门槛,严把环保准入关,建设新园区,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改善投资策略,共担利益风险,增强创新驱动。

3.向产城融合要引力。要致力产业转型,加快三产融合,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以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工业为支柱,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信息、物流、配送、电商等消费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通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使用权市场、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4.向特色产业要内力。围绕“两富”、“两美”浙江建设总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聚焦全省着力培育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合理利用资源要素禀赋,进一步增强生态经济“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积极谋划建设特色小镇,做好“特色”文章,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力。

5.向公共服务要助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扫除一些体制性的障碍,比如“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问题,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如建立了生态红线和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绩效评价机制要从“唯GDP论英雄”最终转向“居民幸福指数论英雄”,对破坏环境、污染水体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是生存之本,亦是发展之源。经济新常态下,丽水地区的郡县之治在绿色生态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让生态旅游业成为促进丽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好“高山生态”这张牌,开发观光农业并延伸产业链,促进县域内城乡经济发展。三是发展环保产业和资源型循环产业,推进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建设绿色能源基地。四是发展休闲养生养老产业,打造绿谷休闲养生理念,借力铁路交通发展,建成国内养生圣地。五是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弘扬丽水区域传统优秀文化,如丽水摄影、青田石雕、龙泉宝剑、龙泉青瓷、古堰画乡、云和梯田等。六是培育高端人才产业,引进人才,开展培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博采众长,学有所用,致力于新时期下的丽水绿色生态发展。

第三篇: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梁保华

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越能打开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希望江苏主动利用当前经济形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江苏新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

一、江苏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江苏已经经历过两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我省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苏南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增长动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处在第三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次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无论是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来分析,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倒逼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严重萎缩,外需不足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成很大冲击,依靠出口大幅度上升带动经济增长受到制约,国际需求减弱对出口形成的约束短期内很难改观,加快转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与以往相比,这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二是新的科技革命推动转型升级。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推动新的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如果说前两轮产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科技进步而“水到渠成”,现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和环境两个硬约束的倒逼,更具有“强制性”。这一轮新的科技革命,突出表现在新能源发展、生物技术进步、新材料开发和信息技术突破,必将引发一批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也将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江苏主要是承接产业转移、扩大经济规模,产品、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有些领域比如新

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产业等,我们有一定基础,只要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形成与发达国家同发的优势,大大缩短差距,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抢占先机,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资源。三是国内外环境变化有利于转型升级。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产业大调整大重组,不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出现软件、服务外包等加快转移的新趋势,进口资源、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成本明显降低,为我们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国务院颁布了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等的支持力度,为我们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抓住并用好这些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更大进展,做到早转早得益、转得好多得益。

二、集中力量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是调整结构、自主创新。要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即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建设“三个高地”,即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实现“三个提升”,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1.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接续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2006年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上,我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引领。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一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二要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三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江苏发展的基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一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较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要围绕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新材料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之一,支撑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江苏新材料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纳米材料、碳纤维、硅材料等已形成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三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生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医

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给新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要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四是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跨行业、跨领域发展,是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节能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近年来,我省软件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呈现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物联网。互联网加物联网形成“智慧地球”,是当前世界性的热门课题。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革命,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无锡微纳传感网发展已经捷足先登,有了很好的基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推动物联网产业大发展。围绕上述六大新兴产业,要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江苏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江苏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造业大多还处于中低端环节,另一个是服务业比重偏低。近几年,全省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2008年达到38.5%,但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大幅度提高三个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一是围绕制造业升级,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既对现代服务业提出多样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也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细化深化专业分工,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服务业企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二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领域不断拓展。适应这些新变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对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市场空间大,就业潜力大,但发展还很不充分,要加强引导,加快发展。三是面向人民群众***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我省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和文化市场,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江苏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旅游业与会展、商务服务等结合起来,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江苏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3.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江苏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要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抓好“三个一批”:围绕重点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组织联合攻关,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点,力争在太阳能、风电设备、智能电网、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以技术领先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并不少,但缺乏像华为、中兴这样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双百”工程,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使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建设,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使各类科技园区成为科技人员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的基地。4.进一步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核心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主要路径是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从整体上提升集约发展水平,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大而全不行,小而全更不行,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形成拳头。有特色才能形成品牌,才能提高竞争力。要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支撑,加快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在全省形成电子信息、微电子、电工电气、智能电网、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新光源、特种船舶、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二是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秀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企业集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低成本扩张,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和营销服务能力,培育更多像沙钢、苏宁、尚德这样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三是继续推动“三集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

住向社区集中,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益。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集约发展要走在前列,加快向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课题,涉及面广,既包含产业优化升级,也包括开放型经济提升、城乡发展转型、基础设施先行等,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产业转型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市场主导、企业主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实现新发展。

三、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和智力支撑是根本。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占领制高点。发达的经济要靠高素质人才支撑,基础是教育。我省人力资源丰富,但高层次人才紧缺,与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不相适应。江苏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必须实现教育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跨越,为高水平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提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作为办学的主要任务和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要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几年全省各级都增加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但是与经济建设投入相比,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投入仍然显得不足。智力投资更具前瞻性、长远性作用,效益更大。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重点支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推动

创新型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江苏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增长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发展后劲更足,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

(本文是作者2009年8月在江苏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的讲话)

第四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四举措

新年伊始,如皋市瞄准奋力跨江争八强的总体目标,聚焦重点,开阔思路,创新举措,确定了坚持增量优化和存量提升并举,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快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的方针,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在做大做强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突出先进制造业的主体地位,吸聚增量促优化,改造存量促提升,加快推动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主转变。着力加快主导产业高端化。通过外引内强,大力推动船舶制造及配套、石化及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销售等“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致力打造一批规模主导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强力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钢铁、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引入文化包装设计,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力引进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新传感网等新兴产业,注重光伏、光热、风电等低碳经济板块的发展,加快培育壮大以九鼎风电为龙头的200亿风电板块,以神马为龙头的500亿新材料板块,以元升太阳能为龙头的100亿光热板块,以爱康太阳能为龙头的100亿光伏板块,以赛福特为龙头的100亿新传感网板块,加大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力度,努力引进一批对转型升级有带动作用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做大一批有核心技术、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基地。

二、在放大优势中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围绕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占比35%以上、税收增长40%以上的目标,以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为方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成本降低提供支撑。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高水平推进科技城起步区建设,大力招引软件开发、动漫设计、服务外包、科技孵化项目,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力争明年引进40家国内外知名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企业、20家高等院校科技孵化企业入驻园区。依托如皋港船舶制造服务外包区,大力发展船舶设计服务外包,延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长三角新兴物流枢纽的定位,全面放大我市区位、交通、口岸、产业等优势,充分挖掘如皋市在上海组合港和苏中物资仓储中转集散中的潜力,加快如皋港、市区东部等物流基地,丁堰、九华、东陈、白蒲、江安等物流中心和其它物流节点的建设,加快构建集内河、长江、海运、铁路、公路“五位一体”的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优化发展现代商贸业。围绕打造“1-2家百亿元为龙头、3-5家数十亿元为支撑、一批亿元为基础”的商贸企业集群的目标,优化发展现代商贸业。大力招引国内外商贸连锁企业落户如皋,积极推动传统商贸向连锁品牌、多种业态的高端方向发展;支持花木大世界、嘉信钢材市场进行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提升,努力打造百亿专业市场;加快推进汽车城建设,力争2010年引进品牌4S店超过30家,培育销售超百亿的规模;扎实推动亿丰、苏浙商贸城、吴窑轻纺市场等专业市场优化经营业态,加快推进天平市场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提升发展特色旅游业。放大我市作为上海世博会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推进景点景区的改造提升和开发建设,加大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精心打造“长寿之旅”、“生态之旅”和“古城文化之旅”等特色品牌;创新旅游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组建长青沙旅游度假区、顾庄风景区、水绘园风景区、长寿村度假区和龙游湖风景区等五大开发公司,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加快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亿元,增长20%以上。

三、在培育特色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龙头,充分发挥好“三集中”和 “万顷良田”工程的带动作用,致力“强基础、增活力、延链条”,加快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分散向规模、由粗放向集约、由低质向高效转变,力争三年时间土地产出翻番,每亩平均效益达4000元以上。坚持以规模化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万千百”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工程,致力培大育强优质稻米、花木盆景、栽桑养蚕、优质畜禽、生态果蔬、旅游农业等六大十亿产业板快,在 “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着力培育一批集高效、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为一体的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精心打造新204国道、白雪线两侧两个万亩设施农业长廊,确保建成万亩连片设施农业、花木、湖桑、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园区各1个以上,各

镇(区)、村(社区)分别新建千亩、百亩现代园区1个以上,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60%以上,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66%、95%以上。坚持以产业化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强势推进农业招商力度,吸引“三资”投资农业,大力招引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基地型农业项目,确保2010年实现注册外资1.5亿美元、到帐外资7500万美元,“三资”投入农业23亿元。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长寿食品城和肠衣城两家百亿级企业,2-3家10亿级企业,3-5家5亿级规模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以品牌化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围绕“创新品种、创优品质、创响品牌”的目标,加大“苏•皋长寿”等特色农业品牌的营销推介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长效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确保今年创建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以上,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0个以上。

四、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保障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3000万元、1亿元、10亿元、百亿元以上销售企业分别建成如皋市、南通市、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保新建成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各2家,省级研究中心6家、国家级1家;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确保明年分别新增国家、省、南通市级孵化器1个、1个和2个以上,在孵企业80家以上。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持续放大全国县域经济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的效应,探索建立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产学研合作联盟;精心组织专业化、小型化产学研洽谈会,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走出去”活动;加大服务力度,搭建融资和合作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抢抓人才引进成本较低的机遇,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办好经济技术(科技•人才)洽谈会,继续实施 “111人才引进工程”、优秀企业家“EMBA计划”、“五名人才开发工程”、技术人才“青蓝工程”,着力培养引进一批领军型高端、龙头型创业、紧缺型实用和高层次后备人才;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确保中心城区、长江镇(如皋港区)分别建成15万、12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

第五篇: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转变增长方式

一、加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坚持走规模化集聚化道路。大力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区域综合配套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吴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业、盛泽丝绸纺织业、汾湖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力争今年吴江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1100亿元,盛泽镇工业总产值提升至650亿元,汾湖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400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彩钢板、羊毛衫、缝纫机等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产业基地竞争力。立足为产业链补缺,培育一批注重为大企业配套“高、精、专、特”的中小企业。争取至2012年,培育壮大10个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形成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5条以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链,重点培育产业链优势企业达到45家左右。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形态,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链向高端环节突破延伸。今年重点是抓好恒力集团65万吨聚合纺丝瓶片项目、盛虹1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亨通光棒和特种光缆项目、新民科技纺织园及通鼎光纤项目等重大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缆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制约因素,打开一片新领域。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国家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市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支持企业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扩大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力争今年全市再增10个以上国家级品牌、商标,30个以上省级品牌、商标。同时鼓励企业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三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坚持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今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7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引领产业发展趋势。鼓励和扶持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以工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人力资源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今年再建成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引导现有9个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提升,特别要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坚持走大投入大产出道路。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入,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力争今年启动一批超亿元民资项目和一批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实现工业投入超200亿元,以增量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强做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培育4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和8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以大企业的示范、大项目的带动,推进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我市濒临太湖,全市处于太湖流域保护区,部分地区处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产业发展的环境敏感度比较高。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可有效降低环境容量和土地余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化工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40号)精神,结合太湖流域污水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决定在2009年已关停并转138家化工企业的基础上,自找差距,自加压力,用两年时间再关闭小化工企业40家,接近保留企业的20%,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二是加快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我市纺织产业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染产业是我市纺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工艺环节,这几年由于受到设备工艺、技术水平和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与我市织造能力显著不匹配,落差明显,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纺织产业的做强做大。面对国际国内纺织行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势头迅猛、周边地区印染更新步伐的加快趋势,我市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的形势十分迫切。为此,按照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结合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精神,我市先后出台了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工作意见和淘汰落后设备实施办法,提出了“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淘汰落后印染设备1400台(套),占全部印染设备的20%,确保全市印染企业实际排污量减少10%以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三年3000万元用于淘汰设备补助和引进设备奖励。而对于未完成淘汰目标的企业,环保等部门将加大核查力度,严肃查处,并取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争取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实现印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压力进一步减轻的“双赢”目标。

三是尽快制定水泥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我市作为苏州地区水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水泥行业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前期也出现了一些反复和矛盾。按照苏州市整体规划,我市现有7家水泥企业中4家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如何利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既完成工作目标、又维护社会稳定,我市已在研究制定相应的退出机制。

四是强化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要健全全市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和节能工作部门联动机制,突出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加强能源统计和预测分析,重点推动建设和改造完善印染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争取2010年GDP能耗下降4.5%。同时,继续推进能源审计,启动对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争取完成能源审计企业20家,进一步做好节能挖潜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确保今年3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争取8家以上企业获得苏州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三、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围绕四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计划,既要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又要有的放矢强化新兴产业招商项目落地,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加快规模化发展。对已经在手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医药和食品加工项目要按计划加快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明确要求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极佳时机,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加快企业引进。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新兴产业重大目标、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会商和推进的力度。明确新兴产业在享受四大主产业政策优惠的同时,从财政、税金、租金、兼并等方面予以特别扶持,市财政设立“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四个新兴产业项目及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补助,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还实行“一事一议”机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下一篇:科学外出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