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纪事教案范文

2022-06-10

教案不仅是实施教学流程的起点,而且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学纪事教案范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幼学纪事教案范文

《幼学纪事》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启迪意义。

2、理清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中有特色的语句。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围绕中心来安排材料的特点。

2、理清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法学法

以朗读法和讨论法为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概括大意

三、理清脉络

四、体味感情

五、品味语言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幼学纪事

于是之

一、生活环境

二、上学

三、辍学

四、业余求学

第二篇:《幼学纪事》详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紧扣“求学”合理剪裁,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表达中心,以体现散文特点。

(二)理解作品中幽默的语言。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作者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对那不堪回首的黑暗年代,作了深沉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 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第1段,交代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困穷,没有文化。第2段,交代作者家的环境——大杂院,同样没有文化,“出个小学生,就算得上个知识分子”。这一段,插叙了“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与文章主线看似没有直接联系,而旨在:

一、明确“我”的处境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的最低层;

二、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第二部分,写作者幼年上学时,遇上两位良师。

第1段,从全文的结构上看,是个过渡段,概述在艰苦而无文化的环境中求学的困难情形,引出下文对良师益友的深情忆念。第2段,又是一句过渡,引出对小学时代的两位良师的忆念。第3段,回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这位老师给作者等几个同学诵读《罪恶的黑手》,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第4段至这部分完,回忆卫天霖先生教作者他们学画的事。文章还记叙了经过“十年**”,才真正认识卫天霖先生的价值,并借议论先生的自画像,抒发了对卫天霖先生深挚的敬意。他是“那样的平凡”,“他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种者,他曾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用他的艺术,更用他的人品。

第三部分,写作者少年辍学,陷入更加困顿的境地。

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交代作者上学的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上学是由本家供给的”,辍学则是因为穷本家们停止资助,要他自己去“找点事做”。第二层,写在茫然待业的时间里,作者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生活的情景。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 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这一部分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尽管过的是“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尽管“混进”“高等学府”去旁听就像“做贼”似的,然而作者对听课仍是那样的“神往”。当他从教授们的精湛讲解里,领略到秦少游、辛弃疾等大词人的妙处时,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多么美呀,多少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语言,对艺术的酷爱。 第二层,写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学法语的经过。作者称“这个夜校简直是一座法兰西文学的殿堂”,表现了对法兰西文学的仰慕,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文章详细记叙了上夜校时在厕所里烤窝头吃干粮的情景,表现作者刻苦求学的心志。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议论点题,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 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之事。文章便是围绕这一中心来选取并组织安排材料的: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呢?于是,首先有必要交代一下家庭及周围环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终究学有所成,“没有胡乱地生长”呢?这“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于是,对“良师益友”尤其是启蒙老师的怀念,自然成了回忆的中心。正是志学之年,又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可以好好读书了;可是,生活迫使“我”不得不中途辍学。这是“我”求学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辍学之后如何继续求学呢?这一段经历是最难忘的,自然是最值得记一笔的。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两个阶段:先正规上学,后业余求学。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

二、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

一、三两部分分别交代两个阶段的背景,与求学无关的其他往事,统统删去。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来如诉家常,亲切生动。作者幼年失怙,家境困穷,求学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今天,回忆这些往事,绝非百无聊赖而抚摸昔日的伤口以自哀自怜,而是出自严肃的时代责任感,对那黑暗年代作深沉的反思。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发而为豁达风趣的语言,形成本文幽默的风格。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或故意将笑话说得十分严肃,这是幽默的两种形式。本文则综合运用这两种形式: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待你想笑时,却分明听得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要催人泪下。比如,文章第一段,交代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根本没有一本书,却偏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来个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这“笑话”是说得多么严肃。又如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写到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这是多么沉痛的往事!然而文章没有“哭”出声来,接下去便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貌似“轻松”的“俏皮话”,却要比涟涟的泪水更沉痛。

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使本文的幽默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例如,恶劣的社会环境和“那么多好的老师和好的朋友”,“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花了钱”而旷课的“学子”和做贼般“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等。这些对比,都是那么强烈,作者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认真严肃的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课文分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

分析:如果从记叙的时间、事件来概括,可以写成:

一、贫寒家境,

二、短暂上学,

三、不幸辍学,

四、业余求知。如果从表达的内容、主旨来概括,可以写:

一、知识作用幼已明,

二、读书习惯师育成,

三、艰难辍学志不失,

四、苦心求知得真趣。这四部分首先在时间上是先后联系的,其次在内容上由表入里,先写自己虽生长在没文化的家庭却怎么会重视文化知识的,这里既有环境的促使,更有老师的诱导,所以后来辍学求职了,还是不忘找机会学习,这在内容上是循序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

(四)课文记叙了作者求学的过程,按常规应该有个总结,本文有吗? 分析:有的。“四”中最后一节为全文作了总结,也点明了主题,这节其实可以划为第五部分的,只是因为文字短小,所以并入“四”。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幼学纪事》选自《 》1983年第5期。这是一篇______散文,是作者______回忆少年时期______。

2.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3.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第一段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没有文化”? 4.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我”帮助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

5.第二部分写幼年上学时的______。其中第一段,从全文结构上看是个______段,概括叙述______,引出对______的深情忆念。 6.第二部分第二段,也是过渡段,它的作用是______。第三段写忘了姓名的教师,______印象最深,始终留在脑海里。

7.作者回忆美术教师卫天霖时,详细写教师教给孩子各种画法,特别着重回忆一次写生课的情况和教师给自己的鼓励,为什么?为什么强调卫先生的“价值”?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8.第三部分写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思考一下,为什么写这段生活?

9.第四部分写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这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写什么内容? 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读来如诉家常,亲切自然。但作者在选材上确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你能分析一下本文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吗?

2.阅读本文时是否体会到幽默的风格特点?试分析幽默风格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试分析本文强烈的对比手法在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

(三)精读导引。

1.首先理出本文写了哪些材料?分别说明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最后归纳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2.查查有关资料,先理解什么是幽默?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幽默写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分别找出对比之处,然后分析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四)疑难讨论。 1.材料:①贫寒的家境 ②周围环境大杂院 ③两位良师 ④中途辍学 ⑤辅仁大学旁听 ⑥上夜校

与中心的关系:

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的事。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这就需要交待家境的贫寒和环境的困难,所以文章首先写家庭贫寒,突出没有文化;写大杂院,也突出没有文化。这样就写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求学的艰难。为什么在如此艰难中,“我”喜欢读书,并学有所成呢?是因为“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尤其是两位启蒙教师。于是写两位教师的材料成了回忆的中心内容。中途辍学是求学生活的转折点,而且这段生活经历最艰难,也最能反映“我”苦学的精神,所以文章对旁听和业校学习生活做了细致地描述。纵观全部材料可以看到都是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的。 2.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严肃。 本文第一段交待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没有书,作者却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接着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书”。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当你想笑时,分明感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催人泪下。再如文章第三部份写作者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文章在叙述这沉痛的往事后不再去写令读者“哭”的话,而接下来的却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俏皮话,貌似轻松,却比涟涟的泪水更令人沉痛。这样幽默的语言就更深刻地表现中心思想。 3.鲜明强烈的对比是本文表现方法上的另一个特点。作者把“那么多好的教师和好的朋友”与恶劣的社会环境相对比,“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形成强烈反差,花了钱而经常不听课的“学子”和“我”这个“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作者虽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的认真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中国青年 回忆性 于是之 艰苦的求学生活(8分)

2.作者回忆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表达对黑暗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10分)

3.这实际上是在写他家境的贫寒,另外根据中心的需要,首先点出作者渴望求学的艰辛。(10分)

4.突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5分) 5.两位良师 过渡 求学的困难 良师益友(8分)

6.引起对小学时代两位良师的回忆 给我们诵读《罪恶的黑手》(10分)

7.流露对老师的喜欢和敬重之情,表明老师给“我”的影响之深 突出老师的伟大颂扬老师的平凡的画像,表现老师的谦逊的品格,赞颂老师是一位“播种者”。(15分)

8.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 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的转折点必须交待,这段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苦心求学作了铺垫。(15分)

9.分三层:①写侥幸进辅仁大学旁听;②找到职业后上夜校学法语;③最后一段,全文的总结。(9分)

10.议论点题,表达作者对当时的恶劣政治制度的痛恨,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10分)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熏陶 2.困惑 3.殁 4.呈送

5.辍学 6.不绝如缕

(二)联系匈牙利小说家莫利兹所说“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这句话,仔细琢磨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含义:

1.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

2.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家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是极方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功夫,居然写出来了。 3.我替老郝叔起草的这篇“通知”,无疑是一篇为人生的文学了,何况还分送出去,也算是发表了的呢!

4.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的未来。

5.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

(三)将课文中的词填在空格中,再在括号里写出它的近义词,比较一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选用这个词:

1.一位眼睛近视得很厉害而又不戴眼镜的老师,把我们几个同学______( )到他的宿舍里去,给我们诵读《罪恶的黑手》。 2.后是学用炭条作画,炭条消耗大,向家里讨钱时已从大人的脸上______( )出几分难色。 3.从他们精到的讲解里,叫我______( )出这些大词人的妙处。 4.一个“汉学”,一个“法语”,再加上是个夜校,这对我简直是个天赐的______( )。 5.且走且______( ),路成了我最好的温课的地方。

(四)仔细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了作者幼年求学的一些经历,你认为通过这些片断的记叙,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有人说是控诉旧社会的不合理、不公平,剥夺了穷苦青少年求学的机会;也有人说,作者以亲身的经历为例,说明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的上进心,能激发人的求学欲望;还有人说,中心思想是教育青少年珍惜今天良好的环境,有利的学习条件,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对这几种意见,你的看法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题目是《幼学纪事》选材、组材都围绕幼年求学之事,请你谈谈本文四个部分中每一部分与记叙中心的关系。 〖小资料〗

(一)重点的内容图解。

中心:通过对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良师益友的尊敬与怀念,告诫年轻的一代要珍惜今天的学习时光。

(二)辅助材料。

1.汉代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假托三个人物“子虚、乌有、亡(通‘无’)是公”互相辩驳问难。后世就常用“子虚乌有”来代表本不存在的事物。

2.可用本文和《琐忆》比较,同是回忆,但一是写人,一是写事。与初中学的《背影》比,同属回忆,却一是集中回忆一件事、一个鲜明印象——背影,一是回忆许多事、许多人的某一方面。而且本文的感情、主题与两文均有不同。

第三篇:3 幼学纪事 教案 2课时

第三课 幼学纪事 教案 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幼年求学时的艰辛和他对当年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

2、 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极其背后所流露出的辛酸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执著苦学、热爱生活的精神

难点: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作者于是之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一九二七年七月生于唐山。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为了养家糊口,十五岁便四处求人找事做。曾做过仓库佣工,后当了抄写员。业余时间,参加辅仁大学同学组织的沙龙剧团演戏。他演的第一个戏,是一部法国作品,叫《牛大王》,以后还演了《大马戏团》,《第二代》等。一九四五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学习不久因失业随之辍学,从此便正式参加了职业话剧团体。

二、课文分析

Q1:便“幼学纪事”有两个关键词:“幼学”,即小时候关于学习的事,“纪事”,记录下某些事情。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自己幼年关于学习的事,浏览课文,概括作者分别记了哪些事情?

(一)、幼年求学时的生活环境

1、家境贫寒,家里人都是文盲,只有一本藏书——皇历

2、社会环境:底层劳动人民大多是文盲,我帮老郝叔写“请会”通知

(二)、小学时良师对我的启蒙

1、老先生在艰难的条件下为我们读诗

2、美术老师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我们对美术的兴趣

(三)、十五岁时辍学,家境日益贫寒

(四)、朋友助我进入高等学府旁听

1、辅仁大学听中国文学史课

2、夜校接触法语及法国文学

三、语言品读

Q

2、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很艰苦,大部分人处在他这样的情况下可能有着怎样的命运? ——可能从此沦为一个白丁,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

作者却又成为了怎样的人?

——在文学艺术界有一定的造诣,成为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作家 Q

3、是什么原因让他没有“胡乱地生长”?(主观、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面对艰苦的环境,作者的心态如何?[板:执著苦学,热爱生活] ——从本文的语言风格可以看出,作者积极乐观,笑对人生的各种苦难,整篇文章多用口语,亲切幽默的语言背后流露出的却是一种辛酸和苦涩。文章中有好几处这样的语句,请学生逐一找出来: (1)、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 把轻松的笑话说得很严肃,把“皇历”说成是家中藏书,故意夸大从而形成反差,语言幽默,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辛酸的生活。 (2)、杂院里,出个小学生,就算得上个知识分子,给老郝叔写的请会的通知,被说成是为人生的文学,而且还是发表了的

夸张的手法,揭示出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之低,受教育的机会很少,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

 第二节最后一句,为什么我对于老郝叔“总觉得再能为他做些什么才可以安心似的”?

 作者当年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老郝叔的肯定,是老郝叔的鼓励使得自己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同时作者也对当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感到很同情,对不公的社会政治制度感到深恶痛绝,老郝叔走的时候墓碑上什么都没有留下,而自己是个知识分子,却没能帮他做些什么,作者很愧疚,希望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多为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人民服务,借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3)、辍学之后,子承母业,去当当。 把严肃的事情说得很轻松,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母子两个生活没有着落,本是沉痛的往事,却把去当铺抵押换钱说成是继承了母亲的家业,貌似轻松的笑话,却要比涟涟的泪水更沉痛。(4)、 对比的手法:

把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事物或概念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如花了钱旷课的学子,和做贼般偷窃知识的人;夜校的课堂讲的是法兰西文学,而晚饭是在厕所“餐厅”解决,吃着烤得热乎乎的棒子面窝头,听的偏是菩提树、夜莺鸟这样的诗情,对比强烈,让读者在轻松的感受中既能品味出自己艰苦求学的执著之情,也能读出当时对于贫苦人家而言读书的不易。 Q

4、除了作者的主观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客观原因帮助作者“没有胡乱地生长”。 良师益友的帮助

请学生找出回忆孔德小学老师的文字片段,分析老师形象,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情 以漫画的笔触描写了孔德小学那位穷困寒酸但却不忘给孩子以思想启蒙的良师形象,老师的举动令人发笑,但却透着对于学生的浓浓的爱,表达出了作者对这位忘了姓名的启蒙老师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卫老师是一位教学手段多样,用多种绘画笔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好老师,且对学生宽容、慈爱,但是这位老师后来因为政治制度受到了批判,作者在第10节处有一段关于自己看见卫先生的“大字报”时的描写:能够在通篇辱骂的文字里看出一个人的真价值来,把卫老师说成是一位“大人物”,由此可知作者对老师给与自己的启蒙是非常感激的,对于老师的人格也是非常的尊敬并信任的。 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通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陈述自己幼年求学时的辛酸凄凉的往事,使我们看到了于是之前辈乐观豁达、执著苦学的精神,匈牙利作家莫利兹曾经说过,“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这种感情反而更容易打动读者(结合学过的文本《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含着眼泪的微笑)。此外,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我们还看到了作者对于幼时曾帮助过自己的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及真挚的感激之情。

Q

5、作者在文末用了《荀子*劝学》中的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释义: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涅:一种黑色染料。白色的细沙混在黑色染料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阐明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四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获得教养的途径》《幼学纪事》学习指导[推荐]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获得教养的途径》《幼学纪事》学习指导

一、知识概述

余秋雨先生说:读书可以使人摆脱平庸。在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位著名作家贾平凹,他在农村长大,历经苦难,在小妹十八生日的当天他曾写了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散文劝小妹珍惜光阴,好好读书。那就是《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感受兄妹之间真挚的感情,体验作者贾平凹苦难中的读书经历,体会兄妹感情、苦难经历和读书乐趣三者之间的关系。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幼学纪事》选自《中国青年》1983年第5期。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作者于是之回忆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生活。作者回忆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表达对黑暗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

二、重难点概述

(一)《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1、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你觉得贾平凹和她的妹妹关系如何?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提示: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和第五段。从读书,借书,偷书的细节描写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的传神之处。如“我”借到书后欣喜若狂,把妹妹的脸蛋都亲出了一个红牙印儿;又如幼小的妹妹当时的一句话就让兄长感动记念了多年。这封信正是建立在兄妹间这种深厚的手足之情上的,正是因为这种感情,所以哥哥要在小妹十八岁生日之时写给小妹这样一封信。

3、大家都应该写过信,我们写信一般是为了报平安,联络感情,解决问题,回忆往事等等,那么这篇文章和我们所写的信有什么不同?

提示: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还向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的人生经验。作者最喜欢读书,因此他向妹妹讲述了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做人的经验。

4、贾平凹通过这封信对他的妹妹讲述了什么人生经验?

提示:读书之道

A.读书万万不能狭窄。

B.读书在于精读,注意寻觅大家的踪迹。

C.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辨证的读书方法,要对大家的作品批判的继承,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读书境界/人生境界

A.安于贫困。

B.位卑未敢忘忧国,读书要有益于社会。

C.珍惜光阴。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1、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2、理清思路

一(1):提出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二(2—5):分析问题——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三(6—7):进一步分析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3、真正的修养是什么?为什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经典?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作家和思想家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4、作者指出了“生存手段”与“生存境界”的区别,文中有哪些分别指向它们的话语?生存手段: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生存境界: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努力。因此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

神„„”,而“具体的目的”是指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5、作者说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为什么?这里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因为通过研读世界文学,能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

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6、作者在第2节强调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7、既然我们知道了经典的作用,知道读经典的重要,为什么有人读了经典作品却没有发现他的价值,没有获得教养?作者在第3节提出一个获得教养的前提是什么?你觉得为什么和个性或人格有关?“爱的阅读”怎么理解?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这里倡导的是怎样的读书观?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本质不在于积累某些知识、提高某种技能,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一个人没有个性和人格,一切努力也是白费。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读书人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只有这样的人,才把读书看成是获得教养、获得生命意义的途径。

8、阅读第4节思考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到底要读什么样的书?

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杰作”)

9、第5节作者总括了前三节的内容,论述阅读经典(杰作)的作用。理解两种“价值”的含义。

“自己的价值”就是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而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工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黑塞的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10、作者以儿童阅读不同发展趋势为例,形象地介绍了两类不同的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这两种类型进行概括。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作者通过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本文论述的是读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段文字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读书可以使人进入美妙的境界,而这正是作者所阐述的教养的较高境界。

(三)《幼学纪事》

1、于是之,著名表演艺术家,原名于淼,天津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肄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

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著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作者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对那不堪回首的黑暗年代,作了深沉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第1段,交代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困穷,没有文化。第2段,交代作者家的环境——大杂院,同样没有文化,“出个小学生,就算得上个知识分子”。这一段,插叙了“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与文章主线看似没有直接联系,而旨在:

一、明确“我”的处境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的最低层;

二、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第二部分,写作者幼年上学时,遇上两位良师。

第1段,从全文的结构上看,是个过渡段,概述在艰苦而无文化的环境中求学的困难情形,引出下文对良师益友的深情忆念。第2段,又是一句过渡,引出对小学时代的两位良师的忆念。第3段,回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这位老师给作者等几个同学诵读《罪恶的黑手》,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第4段至这部分完,回忆卫天霖先生教作者他们学画的事。文章还记叙了经过“十年**”,才真正认识卫天霖先生的价值,并借议论先生的自画像,抒发了对卫天霖先生深挚的敬意。他是“那样的平凡”,“他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种者,他曾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用他的艺术,更用他的人品。

第三部分,写作者少年辍学,陷入更加困顿的境地。

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交代作者上学的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上学是由本家供给的”,辍学则是因为穷本家们停止资助,要他自己去“找点事做”。第二层,写在茫然待业的时间里,作者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生活的情景。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这一部分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写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尽管过的是“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尽管“混进”“高等学府”去旁听就像“做贼”似的,然而作者对听课仍是那样的“神往”。当他从教授们的精湛讲解里,领略到秦少游、辛弃疾等大词人的妙处时,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多么美呀,多少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语言,对艺术的酷爱。

第二层,写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学法语的经过。作者称“这个夜校简直是一座法兰西文学的殿堂”,表现了对法兰西文学的仰慕,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文章详细记叙了上夜校时在厕所里烤窝头吃干粮的情景,表现作者刻苦求学的心志。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议论点题,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

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之事。文章便是围绕这一中心来选取并组织安排材料的: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呢?于是,首先有必要交代一下家庭及周围环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终究学有所成,“没有胡乱地生长”呢?这“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于是,对“良师益友”尤其是启蒙老师的怀念,自然成了回忆的中心。正是志学之年,又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可以好好读书了;可是,生活迫使“我”不得不中途辍学。这是“我”求学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辍学之后如何继续求学呢?这一段经历是最难忘的,自然是最值得记一笔的。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两个阶段:先正规上学,后业余求学。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

二、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

一、三两部分分别交代两个阶段的背景,与求学无关的其他往事,统统删去。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来如诉家常,亲切生动。作者幼年失怙,家境困穷,求学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今天,回忆这些往事,绝非百无聊赖而抚摸昔日的伤口以自哀自怜,而是出自严肃的时代责任感,对那黑暗年代作深沉的反思。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发而为豁达风趣的语言,形成本文幽默的风格。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或故意将笑话说得十分严肃,这是幽默的两种形式。本文则综合运用这两种形式: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待你想笑时,却分明听得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要催人泪下。比如,文章第一段,交代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根本没有一本书,却偏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来个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又如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写到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这是多么沉痛的往事!然而文章没有“哭”出声来,接下去便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貌似“轻松”的“俏皮话”,却要比涟涟的泪水更沉痛。

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使本文的幽默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例如,恶劣的社会环境和“那么多好的老师和好的朋友”,“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花了钱”而旷课的“学子”和做贼般“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等。这些对比,都是那么强烈,作者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认真严肃的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课文分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

分析:如果从记叙的时间、事件来概括,可以写成:

一、贫寒家境,

二、短暂上学,

三、不幸辍学,

四、业余求知。如果从表达的内容、主旨来概括,可以写:

一、知识作用幼已明,

二、读书习惯师育成,

三、艰难辍学志不失,

四、苦心求知得真趣。这四部分首先在时间上是先后联系的,其次在内容上由表入里,先写自己虽生长在没文化的家庭却怎么会重视文化知识的,这里既有环境的促使,更有老师的诱导,所以后来辍学求职了,还是不忘找机会学习,这在内容上是循序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

5、课文记叙了作者求学的过程,按常规应该有个总结,本文有吗?

分析:有的。“四”中最后一节为全文作了总结,也点明了主题,这节其实可以划为第五部分的,只是因为文字短小,所以并入“四”。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三、难点解析

1、《获得教养的途径》第7节中说“每一位思想家„„的共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举自己例子证明时说“它完全变成了另一本书”,“另一本书”是什么意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经典之美和魅力是无穷的,因而它能常读常新;阅读者生活阅历的丰富,知识水平、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使他在阅读经典时获得新体验、新认识、新理解。另一本书是指反复阅读后对书有了新的认识,看出了它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反复而认真的阅读经典能给我们带来巨大收获。

2、《获得教养的途径》最后一句话中“斑斓锦缎”指什么?“真正的读者”指哪些人?“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是什么?

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指通过阅读获得了教养的人们;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后,新体现出来的人类共同的精神。如:爱、对生命的敬重等。

3、理出《幼学纪事》写了哪些材料?分别说明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最后归纳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①贫寒的家境②周围环境:大杂院③两位良师④中途辍学⑤辅仁大学旁听⑥上夜校

与中心的关系: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的事。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这就需要交待家境的贫寒和环境的困难,所以文章首先写家庭贫寒,突出没有文化;写大杂院,也突出没有文化。这样就写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求学的艰难。为什么在如此艰难中,“我”喜欢读书,并学有所成呢?是因为“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尤其是两位启蒙教师。于是写两位教师的材料成了回忆的中心内容。中途辍学是求学生活的转折点,而且这段生活经历最艰难,也最能反映“我”苦学的精神,所以文章对旁听和业校学习生活做了细致地描述。纵观全部材料可以看到都是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的。

4、查查有关资料,先理解什么是幽默?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幽默写法?它的作用是什么?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严肃。

本文第一段交待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没有书,作者却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接着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

那本书”。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当你想笑时,分明感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催人泪下。

再如文章第三部份写作者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文章在叙述这沉痛的往事后不再去写令读者“哭”的话,而接下来的却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俏皮话,貌似轻松,却比涟涟的泪水更令人沉痛。这样幽默的语言就更深刻地表现中心思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可就渐渐地显露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这句话用貌似豁达幽默的语言,揭露了旧社会对穷人的残酷剥削,生动地写出“我”家日益贫困的过程。

再如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这句“我替老郝叔起草的这篇‘通知’,无疑是一篇为人生的文学了,何况还分出去,也算是发表了的呢”,这两句都是写大杂院里的人们家境的贫困、生活的艰辛和无文化的困苦,而作者却是以嘻笑的笔触向我们展示这些。课文第四部分第七段还有一句:“为了使上下水道不至于受冻,那里面安着一个火炉。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读后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笑声未落,却让人心中不免生出阵阵辛酸和敬佩之情,面对生活的穷愁,我们的人民不是潦倒而是执着,能够苦中作乐。

从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所叙述的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来如数家珍,如同与我们诉家常,读来倍感亲切。这不仅是因为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和口语,而更主要地是源自于文章幽默的语言特色。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豁达的气度,来描写那些幼年所经历的辛酸往事,使人读来感到有趣、好笑,而正待你想笑时,又分明感到阵阵辛酸、凄凉,几乎催人泪下。所以本文幽默的特点应作为学习的重难点。

除了以上两句还有另外六句,同样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分析其内涵,理解并感受文章文约意深和语言的精妙。

5、分别找出对比之处,然后分析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鲜明强烈的对比是本文表现方法上的另一个特点。“那么多好的教师和好的朋友”与恶劣的社会环境相对比,“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形成强烈反差,花了钱而经常不听课的“学子”和“我”这个“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作者虽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的认真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五篇:幼学琼林 文事

《幼学琼林》释译(文事)

周道云

考辑

【原文】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注释】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陈汝元《金莲记》:“不佞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另一联略异:名士才储八斗;鸿儒学富五车。

【译文】才华横溢的士人才储八斗,学识广博的儒士学富五车。 【原文】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

【注释】三坟五典: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八索九丘:古书名,已经遗失。汉代孔安国《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九洲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另一联略异:三坟五典,古圣之真传;七纬九经,先民之秘要。

【译文】三坟五典是记载三皇五帝事迹的历史书;八索九丘是描写八泽九州的地理志。

【原文】书经载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书》;易经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系,故曰《周易》。

【注释】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

1 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另一联略异:《尚书》皆虞夏商周之政事,《周易》乃羲文姬孔之精微。

【译文】尚书上记载的是上古时期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政事;周易由周文王、周公所编纂,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的精心杰作。

【原文】二戴曾删《礼记》,故曰《戴礼》;二毛曾注《诗经》,故曰《毛诗》。 【注释】二戴:指汉代戴德、戴圣兄弟,曾删定《礼记》。 二毛:指西汉毛亨、毛苌叔侄俩,曾注释《诗经》。

【译文】戴德、戴圣删减礼记,所以礼记叫做载礼;毛亨、毛苌曾经注解诗经,故而诗经又名毛诗。

【原文】孔圣修春秋,因获麒麟而绝笔;太公论韬略,悉假虎豹以名篇。

【注释】获麟绝笔:孔子编写《春秋》时,西狩获麒麟。于是。孔子就不写春秋了。所以,春秋有一个别称,叫麟经。不久之后,孔子就死了。麟经成了孔子的绝笔。 韬略:本指《六韬》《三略》,均为古代兵书。引申为战斗用兵的计谋。

【译文】孔子修春秋,至鲁哀公十四年因捕获麒麟而停笔,因此春秋别名麒经。太公谈论韬略都是借着虎豹来命那篇章之名。

【原文】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乃《春秋》一字之贬。 【注释】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衮:音滚。衮服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

斧钺:是古代酷刑中的一种,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另外,斧钺在上

2 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钺音月。

【译文】《春秋》上一个字的褒扬,如同华衮的荣耀;《春秋》上一个字的贬斥,如同斧钺的严厉。

【原文】缣缃黄卷,总谓经书;雁帛鸾笺,通称简札。 【注释】缣缃:浅黄色的丝绢,用来保护书。缣音兼。 黄卷:夹在书中灭虫的黄纸。

雁帛:汉朝曾假称从一只系有帛书的雁身上得到苏武的消息,借此向匈奴索还苏武。 鸾笺:印有鸾凤的信笺。

简札:用以书写的竹简木札。亦指功用与简札相同的书写用品。

另一联略异:缥缃黄卷,总谓经书;雁帛鱼书,通称简札。鱼书:指书信。 【译文】缣缃和黄卷都是经书的总称。雁帛和鸾笺皆为书信的别名。 【原文】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

【注释】锦心绣口:形容才思横溢,文辞优美。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绣:指绣有花纹、像的纺织品。

铁画银钩:形容书法家运笔,其点画刚键柔美。

另一联略异:锦心绣口,李供奉之词章;铁画银钩,王右军之字法。

【译文】锦心绣口是用来形容李白的诗文,词藻华丽文思优美,画银钩用来比喻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刚健,生动圆润。

【原文】雕虫小技,自谦文学之卑;倚马可待,羡人作文之速。

【注释】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雕虫:蛀木的虫。

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倚:靠。

3 另一联略异:雕虫谦艺学之卑,倚马夸文思之捷。

【译文】像雕虫般的小技自谦艺学的太卑;有倚马一样的大才,是称羡别人写作神速。

【原文】称人近来进德,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羡人学业精通,曰面壁九年,始有此神悟。

【注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国时鲁肃对吕蒙的赞语。《三国志》载:吕蒙原是一介武夫,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鲁肃称之士别三日,“非复吴下阿蒙”。现以“士别三日”形容大有长进、焕然一新,即更刮目相待。

面壁九年: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原指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静修了九年,将法衣传给了慧可。后比喻在学习上下得功夫极深。 另一联略异:别来三日,便当刮目相看;面壁九年,方能有此神悟。

【译文】赞扬别人进步神速就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称赞别人学业精通,谓面壁九年才能有这样的神悟。

【原文】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注释】五凤楼手:宋代杨大年的《杨文公谈苑》曰:“韩浦、韩洎能为古文,洎常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缚草舍,庇风雨而已。予之文,能造五凤楼手。’浦闻其言,因人遗蜀笺,作诗与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宋辛稼轩的《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便用此典,“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

七步奇才:指曹植。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另一联略异:五凤誉其精奇,七步称其敏速。

【译文】造五凤楼是赞他文字的精奇,七步成章是颂扬他才思敏捷七步成诗。 【原文】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4 【注释】班马:指的是汉代的两位著名历史学家的简称,“班”指班固,“马”指司马迁。司马迁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班固写有断代史《汉书》,这两部著作是“前四史”之一。班马的创作对我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压倒元白: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用来比喻作品胜过同时代有名的作家。杨汝士与白居易、元稹参加宴会,即席作诗,大家推杨汝士的诗最好,杨汝士回去对人说:今日压倒元白了。

另一联略异:诗之工者,压倒元白;才之高者,媲美班马,

【译文】称誉人家才学高尚,便说是当代的班固、司马迁;称羡别人善于写诗,说可以压倒元稹、白居易。

【原文】汉晁错多智,景帝号为智囊;高仁裕多诗,时人谓之诗窖。

【注释】晁错: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

智囊:古人用来形容聪明智慧之士,比如秦代的樗里子、西汉的晁错、三国魏的桓范等人,都曾经被当时人称为“智囊”。

诗窖子:五代诗人王仁裕的别名。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王仁裕传》:“生平作诗满万首,蜀人呼曰诗窖子。”亦省称“诗窖”。清陆凤藻《小知录》:“诗窖,王仁裕也”。 另一联略异:晁大夫以多智而号智囊;王仁裕以能诗而称诗窖。

【译文】汉代晁错很有智慧,汉景帝称他为智囊,王仁裕着诗万篇,时人称他为诗窖。

【原文】骚客即是诗人,誉髦乃称美士。

【注释】骚客:通常和文人并用,亦称骚人,是诗人的别称。源于屈原所作之《离骚》,后人多以骚客来形容诗人,或文人的不得志。

5 誉髦:美好英俊。《诗经》:“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誉髦斯士,谓选拔英杰之士。后因以"誉髦"指有名望的英杰之士。髦音毛。 【译文】骚客,就是诗人,誉髦,是俊士的美名。 【原文】自古诗称李杜,至今字仰钟王。 【注释】李杜:指李白、杜甫。

钟王:指三国时书法家钟繇和晋代书法家王羲之。 另一联略异:自古诗人推李杜,至今字学仰锺王。

【译文】自古以来论诗者推崇李白、杜甫;迄今为止书法界最敬仰的是钟繇、王羲之。

【原文】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之韵,青钱万选,乃屡度屡中之文。

【注释】白雪阳春: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难赓:难以继续。

青钱万选:比喻文章出众。唐代张鹜每次应试都名列前茅。人们称赞他的文章如青铜钱,万选万中,称他为“青钱学士”。

另一联略异:阳春白雪,难和难赓;万选青钱,屡试屡中。

【译文】阳春白雪的曲调都是最难以和唱的,也最难以接续的高雅之曲;万选青钱的高才,是形容屡试屡中的好文章。

【原文】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音之嘹亮。 【注释】惊神泣鬼:形容震动很大,十分感人。

遏云绕梁:遏,音恶,停止。歌声优美,使游动的浮云为之停下来静听,似余音绕着屋梁,不愿散去。遏云:指声音宏亮、高昂,阻止住行云。绕梁:相传古代有叫韩娥的女子唱歌换得食物,她走以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6 另一联略异:文赋之雄,可惊神而泣鬼;音词之妙,每遏云而绕梁。

【译文】诗文词赋雄健豪放,鬼神也为之震惊;歌声优美嘹亮使人难忘,连天上的云都停驻聆听。

【原文】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咿唔占毕,皆读书之声, 【注释】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不深入钻研。 咿唔:形容读书的声音。 占毕:诵读,吟诵。占音搀。

另一联略异:涉猎不精,乃好博之弊;咿唔不辍,是勤读之功。

【译文】涉猎广泛不求精深是学习者的弊病,终日咿唔不肯休息,是勤苦诵读的工夫。

【原文】连篇累牍,总说多文;寸楮尺素,通称简札。 【注释】累牍:形容文字众多。牍,音读,文书也。 寸楮:名片、书信。也指小块的纸。楮音楚。

尺素:素,白绢,古代用绢等织物写字,通常长一尺,后将“尺素”引申为书信。 简札:用以书写的竹简木札。亦指功用与简札相同的书写用品。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板。札,音扎。古时写字的小木筒。

【译文】一篇接一篇的书牍一大堆,是形容多文的样子;一寸宽的纸,一尺长的素,都是说的信札。

【原文】以赂匃文,谓之润笔;因书得粟,谓之舌耕。 【注释】匃:古同“丐”。乞求。

润笔:古代人们用毛笔写字,但使用毛笔之前,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因此,毛笔泡水这个动作就叫“润笔”。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7 粟:小米,中国古称稷或粟。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名。 舌耕:以教书讲学谋生。

另一联略异: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稽古: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总结知识经验,从而于今有益、为今所用。 【译文】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为润笔。因为教书而得到粮食称之为舌耕。 【原文】文不加点,机杼自成一家;字无空设,词意俱从百炼。

【注释】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

机杼一家: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布局自成一体。机杼:原指织机。 空设:虚置。

百炼:多次锻炼;久经磨炼。

另一联略异:文章全美,曰文不加点;文章奇异,曰机杼一家。

【译文】文思敏捷一气呵成,无须修改谓之文不加点,这样的文章新奇,有自己的特色风格称为机杼一家。字句没有空设,要使命意遣词,能够扫尽虚浮都从百炼。 【原文】袜线之才,自谦才短;记问之学,自愧学肤。

【注释】袜线:孙光宪《北梦琐言》载:“韩昭、仕王氏,至礼部尚书、文思殿大学士。粗有文章,至於琴棋书算射法,悉皆涉猎。以此承恩於后主。时有朝士李台嘏曰:‘韩八座事艺,如拆袜线,无一条长。’”后因谓艺多而无一精者。亦比喻才学短浅。

记问之学: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学肤:学问肤浅。肤:浅薄。

另一联略异:袜线之才甚短,记问之学必肤。

8 【译文】自谦才华不足谓之袜线线之才,自惭学浅,只有书本知识而无见解称记问之学。

【原文】应试无文,谓之曳白;书成镌梓,谓之杀青。 【注释】曳白:卷纸空白,只字未写。谓考试交白卷。曳音业。 镌梓:刻印。

杀青:古代是用竹简写字,要先将竹烤出水分去掉青皮,称为杀青。 另一联略异:曳白乃应试无文,杀青亦风流罪过。

【译文】参加考试的人,做不出文章而交白卷,叫做曳白;著作完成之后,镌刻在梓木上,叫做杀青。

【原文】裁诗之苦,费其推敲;旷学之弊,在乎作辍。 【注释】裁诗:作诗。

推敲:唐代诗人贾岛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想用推字,又觉得敲字好,边考虑边作推和敲的动作,不知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驾,韩愈问明缘由后说,敲字好。后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旷学:荒废学业。 作辍:停止。辍音绰。

另一联略异:裁诗曰推敲,旷学曰作辍。

【译文】斟酌字句反复考虑叫做推敲,剪裁诗章的苦处,费心于文字的推敲。荒废学业的弊病,是在于不时作辍。

【原文】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风云;典籍储藏,皆在兰台石室。 【注释】浮薄:轻薄,不朴实。 月露风云:比喻无用、华而不实的文字。 典籍:泛指古今图书。

9 兰台: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东汉时班固曾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故后世亦称史官为兰台。又唐中宗曾改“秘书省”为兰台。

石室:古代藏图书档案处。

【译文】文章浮浅言之无物,如同月露风云;古代典籍图书的储藏,都在兰台石室。 【原文】祖龙无道,焚书坑儒;唐帝右文,开科取士。 【注释】祖龙:秦始皇。

无道: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不行正道,作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的事件。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唐帝:指唐太宗李世民。 右文:崇尚文治。

开科取士: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科:科举考试。 另一联略异:秦始皇无道,焚书坑儒;唐太宗好文,开科取士。

【译文】秦始皇暴虐无道,焚烧书籍,活埋书生。唐太宗网罗人才开科取士。 【原文】依样葫芦,正谓行文之剿袭;潦草塞责,不求下语之精详。

【注释】依样葫芦:照别人画的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没有创新。同“依样画葫芦”。

剿袭:抄袭。“剿”同“抄”。剽窃人言以为己说。

解释潦草:草率,不精密,不认真;塞:搪塞。形容做事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负责任。 精详:精细周详。

10 另一联略异:花样不同,乃谓文章之异;潦草塞责,不求辞语之精。

【译文】依着旧样画出葫芦,是说人作文章只知抄袭不会创作。草率马虎语辞不求精详。

【原文】邪说曰异端,又曰左道;读书曰肄业,又曰藏修。 【注释】邪说:荒谬有害的言论。

异端:指不属于正统思想的思想派别,通常含有负面的含意,或称旁门左道;但也可指不重要的思想流派,即小道。

左道:手足以右边为方便,故称不正当之术为左道。邪门旁道,多指非正统的巫蛊、方术等。旁门左道一词,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左道”一词俨然有着浓厚的贬义色彩。

肄业:修习课业。古人书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今称在学校学习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的为“肄业”。

藏修:亦作“藏脩。《礼记》:“君子之於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郑玄注:“藏谓怀抱之;脩,习也。”后以“藏修”指专心学习。 另一联略异:异端左道,邪说横流;肄业藏修,读书攻苦。

【译文】奸邪的论说,叫做异端,又叫旁门左道;读书学习,叫做肄业,又叫藏修。 【原文】作文曰染翰操觚,从师曰执经问难。

【注释】染翰操觚:翰:毛笔;操觚:拿木简写文章。指提笔作文。觚音孤。 执经问难: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 另一联略异:作文曰染翰操觚,请业曰执经问难。

【译文】古代没有纸,就在四棱木板上写字,所以作文称为染翰操觚;拜师学习,是求教学问,所以叫做执经问难。

【原文】求作文,曰乞挥如椽笔;羡高文,曰才是大方家。

11 【注释】如椽笔:指大手笔。《晋书》载:王珣梦见有人给他一支像椽那样大的笔,要他写重要文章。不久皇帝死了,所有的文件都由王珣写成。后用“如椽笔”指文笔雄健遒劲。椽音船。

大方家: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另一联略异:求文曰乞如椽笔,誉美曰是大方家。

【译文】请人写文章说乞挥如椽笔,称赞别人文章高妙说这才是大方家。 【原文】竞尚佳章,曰洛阳纸贵;不嫌问难,曰明镜不疲。

【注释】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晋代文学家左思构思十年写出《三都赋》,豪富之家竞相买纸传抄,洛阳因此纸价上涨。

明镜不疲:明亮的镜子不为频繁地照人而疲劳。指有学问的人不怕多请教。比喻人的智慧不会因使用而受损害。

另一联略异:共羡佳章,洛阳纸贵;喜于答问,明镜不疲。

【译文】文章得到大家推崇广泛流传称为洛阳纸贵。有学问的人不嫌别人请教多称为明镜不疲。

【原文】称人书架曰邺架,称人嗜学曰书淫。

【注释】邺架:唐代李泌被封为邺侯,藏书很多,故后来称书架为邺架。 书淫:沉迷于书的人。

另一联略异:藏书称为邺架,嗜学号为书淫。

【译文】唐代李泌封邺侯藏书丰富,后来称赞他人书多便说邺架,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便称为书淫。

【原文】白居易生七月,便识“之无”二字;唐李贺才七岁,作《高轩过》一篇。 【注释】《新唐书》载: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生下来七个月时,就认得“之”、“无”两个字,百试不误。

12 王定保《唐摭言》曰:韩愈和皇甫两位一同拜访李贺时,贺年仅7岁,“总角荷衣”出迎,并作《高轩过》答谢: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另一联略异:乐天七月,便识之无;长吉七岁,作高轩过。

【译文】白居易出生才七个月,便认识了之、无这两个字;李贺七岁就有文名,作了高轩过这一篇文章。

【原文】开卷有益,贤君之要语;不学无术,权相之为人。

【注释】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贤君:宋太宗。

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音无。学,五经之学。术音述,古籍多通假,术即述,说的是霍光不通官场权术。今人多将不学无术之术,理解为办法,是不识古文而望文生义。 权相:霍光。

【译文】只要开卷就有益处,是宋太宗身体力行的话,不知学习没有道术,是班固对霍光的评语。

【原文】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赵匡胤代位于后周,陶谷出诏。 【注释】太乙燃藜:汉代刘向元宵节时一人在禄阁校书,有一个黄衣老人进来吹燃拐杖头照明,自称是太乙星的精魂。

13 陶谷出诏: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即皇帝位时,没有后周皇帝禅位诏书,翰林学士陶谷已写好诏书,这时就从袖中拿出。

另一联略异:刘向校书芸阁,丙夜燃藜;孙康执卷茅詹,隆冬映雪。

【译文】汉代的刘向,在天禄阁校正五经,元宵这一天,遇见一位老人,自称是太乙星精,手执青藜杖,为他点燃明亮的火焰;赵匡胤代替后周做皇帝,是在陈桥兵变时,有个翰林学士陶谷,代替后周皇帝拟成禅位诏书。从袖里捧出。 【原文】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扬雄梦吐白凤,词赋愈奇。

【注释】梦笔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南朝梁代江淹梦见有人授给他五色笔,后来文辞更妙。

梦吐白凤:相传汉扬雄着《太玄经》时梦吐白凤。后因以比喻出众的才华或才华出众之士。

另一联略异:李白梦笔生花,文藻大进;扬子梦口吐凤,词赋愈奇。

【译文】南朝梁代的江淹梦见笔上生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以后作文,构思谋篇,如行云流水,大有进步;汉代扬雄梦见自己口里吐出白凤来,再作词赋,遣词造句,如有神助,更加新奇。

【原文】李守素通姓氏之学,敬宗名为人物志;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号为行秘书。

【注释】李守素:唐代赵州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十八学士之一。被许敬宗称为人物志。

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唐初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唐太宗出行,有人请求带些书,唐太宗说:虞世南就是行走秘书监,不用带书。

14 另一联略异:李守素号为人物志,虞世南呼为行秘书。

【译文】李守素精通姓氏之学,许敬宗戏称之为人物志。虞世南明悉古今之理,唐太宗称其为行秘书。

【原文】茹古含今,皆言学博;咀英嚼华,总曰文新。

【注释】茹古含今:接受、包含古今的所有知识。犹言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茹:吃。

【译文】说人茹古含今,是对学问渊博、通晓古今的称赞;说人口咀精英,齿嚼华美,都是赞许文章的新奇,不同流俗。

【原文】韩公文望尊隆,泰山北斗,程子涵养润泽粹,良玉精金。 【注释】韩公: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

程子:宋代理学家程颢,人称为明道先生。 精金良玉:比喻人品纯洁,性情温和。

程颐《程明道先生行状》:“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精:纯洁。良:温和。

另一联略异:文望尊隆,韩退之若泰山北斗;涵养纯粹,程明道如良玉精金。 【译文】韩愈文章声望尊隆,世人景仰他如泰山北斗。程颢涵养纯粹,世人比之为良玉精金。

【原文】李白才高,咳唾随风生珠玉;孙绰词丽,诗赋掷地作金声。

【注释】李白《妾薄命》诗曰: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

15 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孙绰:字兴公,晋代人。范荣期称赞他写的《天台赋》掷地会发出金石之声。刘义庆《世说新语》:“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掷音至。

另一联略异:含英咀华,咳唾随风生珠玉;包今统古,赋诗掷地作金声。 【译文】李白诗才极高,脱口而出便是珠玉之句,孙绰博学善文,包今统古,为文词赋华丽,掷地有金石之声。

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药学部门职责范文下一篇:用心灵去倾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