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2023-02-04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

目前, 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 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 唉声叹气, 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 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细致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 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 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 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 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 如果不进行创新教育, 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掉。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现实表现, 是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科学精神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它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教育的任务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大学给予大学生一个全面学习的平台, 在大学的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依据目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授之“渔”, 而不是授之“鱼”。

2 引导学生社会实践, 不仅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

2.1 加深了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创新学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面对学生的业余时间, 给予学生另外一个学习的平台。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从而解决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 我院曾连续三次荣获学校“十佳社团”的房地产研究学会, 在学生没有真正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就开始教导会员一些房地产行业的术语和相关的知识、新闻等等, 在培养他们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提前点接触了专业知识, 能够让他们开始针对学习到的知识去加深学习、研究, 并组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些知识, 比如房地产方面的知识竞赛和考试, 既沟通了不同年级的交流, 也让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方法逐渐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又比如, 举办房地产方面的正文比赛时候, 这些时间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去钻研知识, 然后结合参加的一些踩盘等活动就能更加创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更加有深度的开展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深度。

2.2 引导了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创新学习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之余更多接触新的知识, 新的方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环节, 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转化。群众性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是进发创新灵感的好时机, 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许多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均来源于这种实践活动。比如在历年的及创业大赛中, 我学院学生都取得教好的成绩 (我院曾于2005年和2006年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2006年度全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一项二等奖和三项三等奖) , 得能够比较适当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激情。挑战杯活动是一项重视理论与实际双重能力的比赛, 学生在挑战杯的比赛中必须有创新的东西才能脱颖而出, 没有创新的设计或者发现, 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这些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也会比较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扩大了大学生的创新思考范围

比如平常学校经常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的举行, 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 “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这些比较有社会意义的实践活动的举行, 能够让学生接触底层的人民, 学会思考社会, 思考生活、思考自己学习的本质, 以及自己的学习目标, 从而扩大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范畴, 这样能够培养他们在学习时候利用更大范围的知识和自己总结的东西, 在学习时自然也更加容易培养创新能力。

2.4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只有拥有创新的意识才能培养创新的能力。大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的话, 就能够根据社会实践和书本理论知识的差别去关注自己本身更加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关注创新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创新意识, 就会更好的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对十七大的学习, 对科学知识的讲座, 以及社会成功人士的经验谈, 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当学生从书本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 或许他们没有什么感触, 可是当一个社会成功人士在讲坛上把这句话讲出来的时候,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更加能够强烈。

3 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3.1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 其任务足探索未知, 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 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途径。科技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 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 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新活动的舞台。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龙头, 通过近20年的发展, 已日趋成熟、规范, 也更具有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其中。各高校围绕这些赛事, 组织了一系列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极大地推进了高校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 使得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为高校校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由此带动发展的高校各类学生科技社团更成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力。

3.2 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提高科研能力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科技意识, 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 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举办学术科技活动, 诸如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科技展览、科普宣传等等都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了解科技信息、感受科技动态的机会。通过参加活动能逐步增强大家“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的意识, 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和实践, 大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 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 学校给予经费支持, 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 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 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 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4 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几个关键因素

4.1 观念育人

首先是教育思想要创新, 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要更新教育观念, 提出新思路, 创造新方法, 开拓新方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就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宣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三下乡”、科技创新创业等活动,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其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开设《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及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 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 鼓励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第三是终身教育的理念。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大学生在校期间, 应努力提倡培养“四性”即交叉性:如在信息、制造、管理、经济、法律、艺术等等领域中交叉学习;自主性:学生能自己调整专业、课程和交叉方向, 以提高学习效率, 造就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大学生不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而且能批判性学习,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开放性:学生要了解多种文化环境, 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 从而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合作能力。

4.2 教育育人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 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和科研结合, 开放科学实验基地和企业生产管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 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ERP (全称:ENTERPRISERESOURCEPLANING) 综合实验中心, 实现了企业的逼真模拟, 既锻炼了学生跨专业学习、研究的能力, 又对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第六是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 培训学生的技能, 培养学生以全新的方式, 用全新的工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管理育人

首先是运用现代大学理念, 推进体制创新, 突破制约高等学校作用发挥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建立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现代大学理念是对大学规律、功能和使命的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 完善规范高效、反应迅捷的管理体制, 倡导学术自由,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 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 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学思想。其次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结合本学校的实际, 实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三是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 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 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为基础, 创新为目的的指导思想, 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要结合起来考核, 采取考教分离、论述、答辩等教学考核方式, 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教育管理制度。第四是给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机会, 知识可以不断地学习, 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人自身特点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过程。所以, 教学管理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要时刻注意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校担任一定的学生职务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尤其对能力的培养有巨大的作用。

4.4 环境育人

首先是学术环境育人。学校要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机制, 实行优秀大学生导师制, 开展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支持文化素质拓展活动, 长期有计划地组织政界、商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论坛, 使大学生了解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前沿, 开阔视野, 形成学术上的自由讨论, 创新思想轻松发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其次是教师育人。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师高弟子强”, 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易于创造性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第三是实践创新育人。积极开展业余科技学术普及活动, 素质教育拓展活动, 强化实验性、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大学科技园和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特色育人

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是, 由于各高等学校的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 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也将各具特色。因此,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应照抄照搬国外或国内名校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 而应该根据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本校人才的需求特点, 确定本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特色。并且通过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付诸实施。这样, 才能把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5 关于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

提倡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学院在提供学生实践平台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教重要的位置, 在组织活动时候提示学生学会创新的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比如房学会之所以能够连续取得十佳社团, 主要是因为房学会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都有一套能有效激励学生创新的学习的机制, 这种比较好的活动组织应该加强和提倡。

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对于文科类的学生来说, 应该给予给予更多的理科学习的机会, 在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也要组织一些比较有科学, 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比如物流专业和工程管理方面的涉及一些数学问题, 加强组织这些科技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予文科学生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 更好的创新能力。

以学生活动为主导, 老师指导为辅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疑惑, 这些疑惑不仅来自自身的不足, 也来自他们在实践中的发现, 因此, 有必要让老师多参加学生的时实践活动, 建立一种有效的体制, 将老师的空域时间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学生自主创新的同时老师加强指导作用。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生创新成果。目前的比较普遍的现状是许多有想法的学生的一些创新的观点和发明在老师的不理解中间抹杀。要扩大学生创新的影响力,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汇集成果, 并对优秀的成果予以指导, 并将学生的创新成果指导深化下去, 另外就是要奖励学生, 奖励学生成果。

摘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高校实际教育中, 重专业知识学习, 轻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仍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与缺失。本文从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 结合我院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 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意义以及其开展形式做了充分的探索, 希望能对丰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雅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师, 2004 (1) :92~93.

[2] 朱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药学教育, 2004 (1) :20~22.

[3] 熊桂林.试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2) :10~12, 70.

[4] 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87~94.

[5] 胥群.浅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4) :150~151.

[6] 梁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J].高教论坛, 2004 (5) :64~66, 81.

[7] 张存斌.论师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康师专学报, 2004 (1) :111~113.

[8] 李润生, 徐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党史文苑, 2004 (12) :109~110.

[9] 袁合, 黄梅, 王晓荣.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 :58~5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运用下一篇:KPI提取新思路——岗位职责对接五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