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用户体验

2022-07-30

第一篇:设计思维用户体验

苹果用户体验设计

面对9月29日门前打出的“售完”通告,大批今年十一假期到苹果专卖店选购iPhone4和iPad的客户不得不失望而归,但通告仍不妨碍客户将新款iPod及Mac系列笔记本一扫而空。北京三里屯专卖店内的导购员无奈只能将数千名在店内排队体验产品、流连忘返的客户一一登记,承诺到货后立即通知。与苹果专卖店的熙攘对应的是迪信通等各大手机专卖店的落寞。虽然重金属音乐喧嚣不止,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但除了穿着暴露的Showgirl能偶尔吸引人群外,客户的目光却很少落到各大厂商产品上。

不久前,在苹果发布了新款iPod及Apple TV等产品之后,其股价迅速攀升到了近300美金的历史最高位,成为世界第二大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只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曾经的移动设备巨擘Nokia,自iPhone推出至今三年的时间中,市值缩水约600亿欧元,股价累积下滑了67%。9月,Nokia宣布CEO卡拉斯沃下课。

2000年苹果公司的市值只有170亿美元,如今已经超过2500亿美元。什么让客户对其产品趋之若鹜?毋庸置疑,优秀的客户体验居于首位。这种卓越体验,首先体现在产品上,其次逐渐延伸到营销、服务以至品牌上。iPhone 手机、iPad平板电脑,本来都不是全新的品类,但是,它们还在不断创造的商业奇迹使其他任何类似产品到目前为止难以望其项背。 卖产品,更卖体验

人类社会正在逐渐走向体验经济的时代。IT产业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人才、技术和产品的更新迅速。这种环境下,传统保持公司优势的做法是微软模式,即技术不断升级,或以IBM为代表的模式,即服务不断升级。苹果采用的是客户体验升级模式,更简洁的设计、更友好的用户界面、更方便的使用场景、更为高雅的外观和更为舒适尊贵的持有感等等—这些构成了更好的用户体验。这种客户体验基于卓越设计的产品之上,包括企业与客户接触沟通的每一个触点触面上。许多客户第一次走进苹果的店面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苹果店的环境设计和其他IT电子产品的店面完全相异。在看上去朴实无华的桌架上,各种产品的展示、使用恰到好处。客户购买完毕走出店面时提的购物袋,也可以制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独特购物体验。 苹果并不是首家追求客户体验并取得成功的公司,Nike将运动鞋打造成为时尚产品,Sony曾将磁带播放器打造为Walkman。与之相同的是,苹果公司当前也处在“体验经济”正迅速取代“产品经济”的转折点。从行业角度分析,由于技术的普及和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加,厂商的成本可压缩空间和利润空间都趋于零。同时由于技术实现与需求的关系已经达到过饱和,在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出现前,小规模技术改进对需求几乎没有任何刺激。这时,“产品与客户共鸣”、“制造让客户难忘的体验”成为了新时代先发企业的制胜法宝。

当产品能够调动消费者的情感时,需求自然而然的产生,基于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需求成为具有唯一性的需求,这种产品也成为了最具差异化的产品。在爱立信实验室对全球iPhone用户的调研中发现:70%以上的iPhone用户认为,iPhone是一种个性、一个时尚且前卫的群体的标识。用户在选择其它手机或IT产品时,用户是在购买功能;而在购买苹果公司的产品时,用户是在为自己的情感共鸣和自我实现付费。 几近完美的产品设计

产品是客户体验的首要载体。苹果是全球在营销、服务和公关领域做的最出色的公司之一,但在苹果内部产品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iPhone之前,业界对于手机的想象力到了一个极限,但iPhone给了大家全新的震撼。iPod推出时,批评家认为它是“idiots price our devices(白痴为我们的装置定价)”的缩写。iPad推出时,业界都质疑在笔记本和手机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一个缝隙市场。但事实证明了苹果公司的正确,这种正确的核心是“卓越体验的革命性产品”。 在苹果公司的精英创造出具备优秀客户体验的产品原型后,苹果公司并不像很多企业一样根据生产可能性调整产品,而是更多的采用最新技术和创造出新的生产方法。如客户所熟知的多点触摸技术、重力感应系统,甚至USB和WIFI都是在苹果的产品上率先使用的。为实现

更好的客户体验,苹果对细节的关注同样近乎苛刻。苹果产品的底色之上都有一层透明的塑料,能够为产品带来纵深感,这被称为“共铸”(Co-molding)。为了实现这种体验,苹果的团队与市场营销人员、工程师、甚至跨洋的生产商合作,最终采用了新材料和新流程,保证了工艺在所有产品上的大规模实施;几乎所有科技产品在塑料或金属的接口处都有缝隙,但苹果公司创造了新的工艺,保证产品没有缝隙。所有的产品上只有线条,而没有缝隙,甚至没有任何可见的螺丝,这就是质量和优雅的客户体验基础。苹果的平台体验负责人专门配了一副钟表修理工使用的高倍双目放大镜用来反复搜索屏幕上的每一个微小像素的可能瑕疵。 一站式人性化服务

客户体验的基础是围绕产品端到端的全面解决之道。回想一下我们使用许多运营商服务的可怕经历吧,各类计费和宣传陷阱,永远看不懂的话单,忽然增加或减少的数据服务,病毒木马等各种奇怪的问题。而苹果公司在美国推出的服务中,套餐是根据客户使用情况设定好的。剩下的就是点几下鼠标购买资源了。终端、资费、音乐、广播、电视、电影、游戏、应用、照片管理,苹果公司都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世界又变得简单和美好了,不是么? 在iTunes推出的时刻,产业对其抱高度怀疑态度,认为习惯使用盗版的客户并不能接受0.99美元的音乐付费下载。但苹果公司并不这么认为,比较起花费几个小时去找资源,用几美金在卓越体验环境下立刻获得内容,苹果坚信客户会选择后者。在iTunes成为世界最大在线内容商场的今天,事实证明:客户体验,基于全面解决方案的客户体验战胜了盗版。当然,这些的实现并非易事。苹果公司的能力和资源囊括了设计、研发、硬件、软件、营销、公关等多维度多环节,不同于微软、戴尔、IBM等在某一生产环节聚焦能力的企业。

回到现实的运营商服务,在多产品环境下,如果客户有幸使用了同一个运营商提供的移动、固话、宽带的话,而恰恰在某个时刻遗忘了去缴某项不知名的费用,那么等待客户的将是全方位的通讯屏蔽灾难,所有的服务会立刻都被停止。而苹果公司的服务则恰恰相反,客户购买的资源可以在任何苹果设备上重复使用;同时苹果设备的使用习惯又如此相似。在中国90%购买了iPod的客户都愿意购买iPhone。就这样,优秀的客户体验在苹果系列产品间被不断地复制和放大,苹果公司的产品销量和市值也同比地不断增长着。 精英创造体验的企业战略

从企业战略实施层面看,客户体验需求可以归纳为信任、便利、承诺、尊重、掌控、选择、知识、认知、有益、身份等十个主题。我们看到苹果公司的客户体验设计过程完美地围绕这些主题的设计。

绝大多数公司的核心能力往往体现在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的研发上,而苹果公司的研发团队是一支客户体验的设计研发团队。乔布斯自己就是其中的首席研发师。但和其他产品研发团队不一样的是,这个团队并不热衷去做大量的客户问卷调研,而这种调研在其他企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设计的客户体验许多并不是随机抽样的客户自己能够想象出来的。“你觉得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征求了观众的意见吗?”据说乔布斯早年曾经这样问道。苹果的客户体验设计更多的是基于乔布斯和设计精英对于客户的洞察力而来。对客户体验的升级同时建立在对现有体验的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人员问自己最多的不是“我们应当设计什么样的功能?”,而是“我们需要服务客户的那些目标?”

这样的客户体验设计团队需要精英文化作为基础。精英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IT类企业的核心资产,一直被苹果公司所重视,甚至偏执的苹果只雇佣精英。这些精英在苹果公司内部被称为A 团队,苹果领导者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不断地打造A 团队并淘汰B/C类团队。苹果公司认为在传统服务或制造领域,例如厨师和出租车司机,精英和普通人的产出差异并不大;但在苹果公司涉及的前沿和创造性领域,精英和普通员工的产出差异是10倍,甚至几十倍。 对于苹果公司来讲,真正的精英是在某一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才,但更是能够将科技和客户创新完美融合的混合体。苹果公司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技术力量,但公司管理层却和大家一起去

研究奔驰车的线条构成,索尼公司的产品质地;员工一起去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包括参观新艺术派大师路易斯?康福特?蒂凡尼的作品展,探讨艺术作品的商业化历程;考察弗兰克?劳埃德?莱特位于宾夕法尼亚的流水别墅,学习建筑设计理念以便应用于科技产品;和员工探讨年轻人,探讨当前时代的趋势和消费心态的变化,以便更好的让普通人接受全新的科技。所有的这些工作,目的都是为了让精英们能够将科技和创新完美整合,推进苹果产品体验的持续提升。

在苹果的流程和体制上,苹果力求为精英文化扫除一切障碍。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能够在一起办公,在一个会议上解决各类问题。当优秀的创意产生时,哪怕是在深夜,也可以立刻拨通所有人的电话,立刻将创意变成产品。 奉行精英创造一切的文化

苹果公司深信精英文化,这种“苹果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文化,使得苹果公司在全球最佳雇主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A 团队也用自身的创造力完美的诠释了“生产让客户难忘的体验”,证明了自身相对优秀几十倍的事实。

体验的产生是一个艺术的过程,并非机械化规模制造;产品可以由代工装配,但体验必须由精英生产。

对于客户来讲,体验是一种情感;对于企业来讲,体验绝不是被动的满足客户需求,而是洞悉一代人、一个时代、敢于且能够引导客户的一种创造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苹果将在客户体验的宏大舞台上继续为客户推出震撼人心的传世作品,许多人相信。

第二篇:UED用户体验设计答疑对话

了解用户体验设计部(简称 UED)在网站开发流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有助于不同部门的协作和配合。

——————————————低调的分割线————————————————————

对话角色介绍:

Tom: 客户培训部—培训讲师

Heidi: 网站运营部-用户体验设计部—交互设计师

Tom:请问你是什么部门的? Heidi:我是国际站用户体验设计部的,就是UED,听说过吗?

Tom:哦,了解,是不是国际站的网站布局都是你们来改的?

Heidi:应该是的。

Tom:我是负责客户培训的,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经常改我们的网站啊,我给客户培训,经常打开网站,就发现布局换了,我的讲义也需要经常更新。

Heidi:这„„改动总是有改动的理由的嘛(笑)。也许是要提高转化率,也许是为了新的产品上线做拓展,也许是用户的需求更明确了„„其实首页来讲的话,平均2年也需要大翻新一下的,老是同一张面孔,多枯燥啊。不过我们每次大的改动,都会通知到可能会受影响到部门的,比如销售、客服等,都有相关的邮件抄送给接口人。我回去确认一下你们部门是不是也在抄送名单里。

Tom:恩,谢谢了。对了,做你们的工作的,专业背景都是什么啊?都是学计算机的吗?

Heidi:不是。其实我们部门分四种角色,每种角色的专业背景是不一样的。

他:都是什么?

Heidi:比如,用户研究员,专业背景可能是心理学,人类学,社科等学科——但是也有其他专业背景。交互设计师专业背景可能是工业设计,也可能是其他设计专业,比如平面设计——但是也有完全和设计不沾边的专业,比如心理学也有。前端工程师的专业背景可能是计算机,也可能是其他专业,比如我们团队曾经有从演艺圈出来的杰出前端。还有一个角色是视觉设计师,专业背景有可能是平面设计,也有可能是动画设计。啥专业都有可能,不能笼统去讲„„

Tom:你刚才说,有可能是学工业设计的,我觉得很奇怪啊,工业设计我想的不是都一些现实的产品吗,比如汽车,洗衣机等„„

Heidi:毕竟国内专门的交互设计专业很少,专业的也不多,还是会借鉴很多来自成熟的工业设计领域的一些理论。工业设计可能本身发展比较成熟,而且研究的方向也是人机交互类的,也需要研究用户的特点,行为和习惯,进而设计或者改进产品设计,让它简单易用。所以,和交互设计是有很多相同的部分。我个人感觉交互设计是从工业设计领域衍生出来的,而且并不局限于网站和软件界面„„可能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叫法吧。 Tom:那其实,网站、软件和洗衣机设计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是虚拟的和实体的„„

Heidi:也许可以这么理解。

Tom:做一个网站很难吗?你们为何需要这么多人?是不是就给程序员一个图,写一些代码就可以了?

Heidi:„„恩,单纯做一个网站是挺简单的。做好,不容易。做个房地产宣传的网站,挺容易的,做个小企业的形象网站,也挺容易的。做好支付宝网站,不容易,做好阿里巴巴网站和淘宝网站,不容易。网站这个概念也不能笼统去讲越是要用户去使用的网站,设计难度就越高。而且,也并非一个ued的团队在“做”网站,我们几百个人的工作都聚焦在这个网站上。有做产品规划的,有做运营的,有做客户支持的,也有做海外推广的,有做数据分析的——只是大部分的人的工作,需要最终流转到我们手里得以分析、实施。(Heidi注:做网站看起来简单是因为对于其他人来讲,只能看到20%的工作,但是这个20%是靠那些看不到80%决定的,参见图1。)

图1.网站用户体验层次:用户看到的是简单的20%

Tom:那你们UED平时都是怎么工作的?

Heidi:做新的产品和优化老的产品的流程其实不太一样。如果是新的产品规划,很早之前就开展了工作了,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员配合产品经理(此阶段,大部分是以产品经理为主导)做一些目标人群的调研,分析,看我们的产品针对的目标人群都是谁,他们都有什么需求,都有什么特点。这样才能够帮我们找到产品的真正定位,确定核心的功能以及功能的优先级等。 Tom:有点像目标市场划分?

Heidi:确实是有营销的分支在其中。其实卖产品要想事半功倍,一定要先有需求才有产品。而不是先生产出产品,再去市场上找能够卖给谁。

Tom:那你们什么时候开始设计呢?

Heidi:刚才说我们前期要投入一些人力去做分析和调研,接下来,在产品经理去细化需要什么功能时,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工作了。但是不像你刚才说的,直接去出一张图。而是先由我们这个角色,也就是交互设计师去做一些线框图。

Tom:线框图,就是草图对吗?

Heidi: 你可以理解成草图。就好像大楼要施工之前,也需要有一个蓝图一样。先得把蓝图确认了才能开工。

Tom: 这个我理解。做草图是和别人去讨论是吧?视觉设计师设计不也是要出很多稿草图吗?

Heidi:我们设计的草图和视觉设计师做的不一样。我们是在他开工之前更早的一环。但是你说得没错,我们确实可以不出这个草图,而直接让视觉设计师去做。但是这个视觉设计师会非常非常痛苦。因为他需要花很多精力在草图上,然后他接受很多意见和建议,而且他去优化的方向无从把握,很多,结果导致迟迟确认不了。

Tom:为什么会这样?

Heidi:视觉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视觉的评价标准是大部分建立在主观评价上的。你觉得紫色好看,老板觉得红色大方,视觉设计师需要找到一个契合点去让所有决策方达成共识。

Tom:这本来就应该这样,即使有你们,他们的痛苦也不会减少多少吧?

Heidi:的确。但是我们的存在会帮助视觉设计师减少大部分痛苦(当然我们存在的价值不限于此)。因为我们会缩小他们确认的内容范围。如果没有交互设计的存在,就会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抛给视觉设计师。在视觉确认时,会发现布局a和布局b,布局c存在各种偏好,而颜色a,颜色b, 颜色c 也存在不同的偏好,版块a的位置,存在不同的偏好„„结果布局、颜色、结构的排列组合会非常非常多„„( Heidi注:如图2所示,视觉设计师的大部分痛苦来源于对各种意见无法控制,从而有效达成决策)

Tom:恩,我理解了,会不会有人说:我觉得这个版本的结构很清晰,但是颜色很不好看,你看看能不能把另一个版本的颜色换过来看看?

Heidi:经常!但是这样来回排列组合,会诞生出更多的排列组合„„

Tom:恩,想法有时在设计的时候也会收不住,也会诞生出一些自己的新的想法。

Heidi:是的。所以我们通常会在交互设计阶段先从理性上确认一些问题,比如布局,信息结构,内容的逻辑性等。这些内容可以不那么感性去评价,更多是靠一些说服性的东西去说服大家接受。

Tom:那你们怎么说服别人接受?

Heidi:如果有数据,就用数据;如果有用户的生意就用用户的声音。如果有已经了解到用户的特点、行为,都可以拿来应用到设计方案的说服框架里。另外,大家都会尊重专业的观点。另外,知识就是力量,专业让人信任,把自己武装得更加专业一些,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Tom:就是一样要说服别人?

Heidi:其实有时也不能叫说服,我们最起码自己得相信那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自己不确信,就让更多的人去帮你看看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时间和资源允许,就引入真正的用户去帮我们看看。之后别人都会相信这是目前阶段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即使交互不像视觉那么感性主观,但是依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就需要说服他们相信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Tom:所以还是要找一些支持。

Heidi:数据,用户声音,都很有帮助。实在没有资源,就需要我们去描述使用场景,让其他人觉得自己就是现实的用户,进入到我们描述的使用场景里去,我们把这个说服的方式叫做讲故事( Heidi注:图3,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业界的术语,storytelling)。

图3:讲故事是将用户使用场景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成为交互设计师说服框架里重要的一种技能。 Tom:”讲故事”很有意思!那是不是你们就提供一张页面的草图给视觉设计师就可以了?

Heidi:不但是单个页面的草图结构和布局。我们最主要的是设计任务流。

Tom:任务流?

Heidi:比如用户的目标是上传产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需要经过几个步骤,完成哪些任务等。我们要做到尽可能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最少的步骤达到目标。哦,其实,我们的目标不只是这个,更高级的是,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简单,容易,放松。最有效率有时需要和“用户的感受”平衡,也需要和我们投入的成本和用户投入的成本相平衡。

Tom:看起来又比较复杂。

Heidi:其实很简单,打个比方,你在一栋停了电的大楼里,有15层楼高,你需要下楼。最快的方式就是吊个绳滑下来,最舒适的方式是叫个直升机来接你。但是前者虽然效率高但是不安全,你会担心不敢尝试。后者虽然舒适但是成本太高„„

Tom: 所以,从楼梯上慢慢走下来,也许才是最好的。

Heidi: 恩,从楼梯上慢慢走下来,对比其他两者,才是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平时选取设计方案也会有多个维度的(图4)。

图4:好的设计方案应该能够满足多个维度的评审标准

Tom:我了解了。但是你刚才说收集用户需求,你们都是通过什么渠道?其实我们是负责客户培训的,才是每天面对客户的人。

Heidi:客户和用户还不是一个概念。你们培训接触的客户是其中一类用户,也就是国内的供应商,对于他们的需求收集,我们有时也会“上山下乡”,直接派一些设计师去他们的工作地点去观察他们如何用我们网站。当然,我们也通过内部渠道,比如来自销售、客服部门反馈过来。另外,我们也可以很方便邀请他们过来我们公司,中国站有专门的实验室,可以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做一些可用性测试。但是另外一部分用户是海外的买家和供应商。他们离我们很远,他们不容易过来,我们也不能过去。这些用户是我们网站的买家,服务好买家,才能够让卖家受益,所以他们的需求非常重要。

Tom:那你们怎么办呢? Heidi:只能尽可能挖掘渠道。每年的广交会,国外的买家会来不少,我们也会去广交会参加用户调研。平时有专门的团队,BI部门(网站参谋部)会定期做一些海外买家的问卷调研,并逐渐沉淀出一些买家分层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知道很多买家的需求和问题。另外,我们自己也会偶尔做一些远程的在线的用户调研和测试。

Tom:但是我们网站不会经常推出新的产品,你们平时闲着吗?

Heidi:(汗)„„„我们也想啊„„但是事实上是我们每天都很忙,而且还在不断招新的人。大的战略级的产品非常不会经常推出,但是小的产品会经常出现。但是一些老产品的优化是不断在进行的——打个比方,刚发布时,注册表单的转化率是50%,之后的优化目标就是将这个转化率提升到70%,目标在不断提高,就需要有后续的行动。

Tom:不能一开始就做的很好,以后就不会经常需要优化了吗?

Heidi:也许快速迭代就是互联网产品的明显特征吧。刚开始大家就是想把产品做到线上去,这时也许本来就解决最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的流程没有问题。我们也无法一开始就做到尽善尽美,一个原因就是资源不允许。另外有可能是,我们确实不清楚到底完美的方案是什么,那些耗费大量资源的功能到底有多少用户需要,所以我们有时就会先发布一个简单版本,之后随着用户使用的数据和访谈的声音,去迭代优化。另外,我们对于在线的页面、功能都有数据监测,会分析流程中的流失率,我们去判断可以优化的点是什么,然后去改,再监测。

Tom:但是依然没有百分之百满意的时候。

Heidi:每次优化要保证数据是正向的。不是正向的就返回老的版本,继续思考。但是确实不可能说什么是永远不用再优化的。网站的体验就是一点点被优化升级的啊。

Tom:我明白了,谢谢。我之前理解做网站太简单了,想不到这么复杂。

Heidi: 哈哈,我们也常说,我们不纠结,用户就纠结。简单是复杂的结果,复杂是简单的必备过程。 [总结]:在用户的视角来看,我们也希望他看到的都是最简单最愉悦的一面。作为客户培训师,你不需要知道产品数据在我们后台是存储在什么服务器的。用户搜索产品时,也更加不需要了解一个检索词是经过了多少词解析判断计算,跑了几台服务器,最终把结果呈现给他的。但是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得了解需要怎么做,才能够把最简单最愉悦的结果呈现出来。(Heidi注:如图5所示,最后用一张图来作为本文的总结)

图5:简明网站产品建设流程图

你对他提出的问题,想如何回答呢?如果你有问题,质疑,鼓励„„欢迎交流。

第三篇:APP开发设计:用户体验设计9大规律

APP开发,别样 网络

APP开发设计:用户体验设计9大规律

别样 网络小编说过,App手机应用已经与我们形影不离了,不管在地铁上、公交上还是在会场你总能看到很多人拿出手机来,刷刷微博,看看新闻,玩玩游戏,找找美食。方寸世界中,每个人都在自己关注的信息领域中徘徊。

APP的策划、设计以及制作,都需要考虑到用户体验这一问题,要时刻围绕着用户体验来做文章。用户体验,在于设计者对用户需求深刻而清晰的认识,从功能、界面交互、视觉外观,直至内容。功能和交互要好用、易用;界面要好看、优美;并且要让用户获得乐趣,获得更深层次的快感。

那如何设计出一款能让用户体验到好用、好看、好玩APP手机应用呢。其实有规律所循。别样 网络小编分析一下:

1、量体裁衣

好用首先体现在恰如其分。量体裁衣要明确用户需求的优先级,聚焦在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上。每个应用都有其特定的用户群和特定问题,越聚焦,就越能精确命中用户的痛点。

2、降低噪音

和当前任务不相关的界面元素,就是“噪音”。噪音越多,用户越不容易找到自己当前需求的内容。降低噪音的典型例子是iPhone系统,每个页面上可操作的元素(例如按钮)个数有限。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同时处理信息的通道非常有限,不专注的APP就像一个塞满了沙子的引擎,无法全速前进。

3、跨越临界点

APP开发,别样 网络

大部分点击都集中在用户看到的初始屏幕上,层次越深,被点击的可能性就越小。临界点是指用户在探索某个功能时,可能往下走,也可能不会。这时需要设计师来推一把,给用户提供更多好处。这方面的佼佼者是Dropbox。网盘服务多如牛毛,Dropbox脱颖而出,最大特点是让用户延续了从前在PC机上使用文件夹的习惯。

4、人机分工

有些事人擅长做,例如创造性的思考;有些则是机器擅长的,例如精确执行命令,例如记忆(存储)。真正人性化的做法是充分考虑到人与机器的不同,让机器做它最擅长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大多数短信应用支持自动识别信息里的电话号码,用户可以选择拨打电话或保存为联系人,不需要再复制粘贴。

5、营造氛围

设计APP和拍电影有相似之处,节目开演,每一步都要抓人。游戏类应用对引导用户进入某种情境尤为重视。工具类APP也越来越有这种意识,倾向于设计一个连续不断影响用户情绪的过程。所以许多APP会在起始页显示精美图片甚至视频。

6、像素级的敏感度

合格的设计师,能一眼看出一个像素的差别,这就是所谓“像素眼”。引申来看,是一种超乎常人的敏感度,一种提前为用户深入解决使用瑕疵的职业素养。

7、简约不简单

界面上所有元素,都应该有其存在的使命。如果界面上某一个元素视觉上非常突出,那么它就应该是功能最重要的那一个。真正赏心悦目的界面都是适度的,以形式追随功能。而视觉简单的设计,往往容易流于粗糙。

8、可视化

很多时候,图形能比文字更快、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利用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和布局等,信息得以更有层次和条理地展现出来。最经典的例子当属Windows系统里查看磁盘空间的对话框,存储条的设计能让用户对剩余空间有直观了解。

9、形式感乐趣

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呈现或交互方式展现出来,乐趣也会不同。好应用可以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的特性,地理位置定位、陀螺仪、声音、摄像头等等,实质上是在利用不同的交互通道为用户提供乐趣。

第四篇:iPad应用的十大用户体验设计准则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你在实际的iPad应用项目中制定更加合理与正确的产品设计决策。我们将共同了解一些你在设计工作中需要认真考虑与贯彻的指导准则。

与众多优秀的产品相同,iPad应用的成功也取决于产品核心价值以及用户体验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除了游戏之外,多数类型的应用都必需能够在一定的上下文环境中帮助用户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

它应该足够的简单易用,使用户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设置和学习就可以顺利上手。而产品在视觉外观、交互方式、情感联接等方面的表现更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于应用的体验满意度。

1.瞄准核心需求,简化产品功能

优秀的iPad应用通常可以让用户以最简单的操作方式完成一个或多个非常明确的任务目标。你需要在产品的概念阶段对功能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摒弃。 不妨试着以一种面向目标的思路来判断功能在产品中的存在价值:

针对自己产品的方向及概念模式,设想用户会在哪些典型的需求用例中进行使用,将任何能够想到的需求与任务目标都记录下来。

接下来,与你的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尽量全面的罗列出用户在完成这些任务目标的过程中有可能会用到的功能。

然后,在这份功能清单当中提炼出一套能够确保实现需求目标的最精简的功能集合。

最后,还可以向这个最小化的功能蓝图当中增加一些有助于提升产品用户体验的特色功能。 来看些实例。Epicurious这 款食谱应用在核心功能的集约方面做的相当到位——没有复杂的界面与操作方式,用户完全可以边学习边实际操作,享受烹饪的乐趣。特别是在横屏状态下,左侧是 很清晰的原料配置清单,而右侧的主要内容区是详细的烹饪操作流程。用户还可以很轻松的通过一个可拖动定位的标记来记录下当前的烹饪流程进行到了哪一步。

另外,关于当前这道食谱的评论及技术提示等相关内容都被集成到了下方的tab视图中,这样即保证了界面的简约清晰,又可以让用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很轻松的查看到这些内容。

Whole Foods也是一款烹饪辅助类型的应用,如果用户希望对某些菜谱进行尝试,它可以帮助用户将那些所需的食材配料生成为购物清单。

不过很遗憾的是,这款应用忽略了不同菜谱之间包含着相同配料的问题,使得最终生成的购物清单往往会在某些项目上产生重复的现象。我们可以在下面的截图中看到,香蕉桑出现了三次:

另外,不要到处使用按钮一类的视觉交互元素;在很多情况下,操作控制行为完全可以通过手势来完成。

例如,iOS自带的备忘录并没有常规的编辑模式入口,用户只要轻按界面就可以进入编辑状态;内容也会被自动保存,不需要用户执行相关操作。而iOS 原生的选择、剪切、复制、粘帖等编辑功能都只需要简单的基本手势即可完成。撤销操作相对特殊一些,需要摇晃机身;记得hold住先。

2.打造更加智能化与个性化的产品体验

没人喜欢花钱买回一款应用还必须首先进行复杂的设置才能正常使用。要尽量充分地利用iPad及相关Web端服务的技术能力,对用户在上下文环境中的各方面特征进行更加细微准确的了解与分析。

考虑一下有没可能对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行事历、微博feed、Gmail账户中的订阅或是通讯录等进行合理合法的利用,使你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及功能。

Zite是一款令人叫绝的内容阅读类应用,它会读取用户在Google Reader、Twitter和Delicious账户中的内容信息, 分析用户的个人喜好,并在此基础上向用户推荐其他内容源当中的相关文章 。 我(英文原文作者)试着在这款应用中授权我的Delicious账户,五秒钟之内,它就完成了对我曾经收藏过的文章的分析,并基于我的兴趣方向生成了一本完全个性化的杂志,让我可以阅读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新文章。

这类应用与Pandora等服务类似,你用的越多,它们就越了解你,相应的内容输出也就越发的个性化。虽然很多人认为,相比于Zite来说,Flipboard的UI设计及相关的交互体验更加诱人,但Zite依然可以在智能化与个性化等方面占有优势。

下图是Zite自动生成的杂志界面:

3.注意应用产品的上下文环境

根据你的产品所面向的核心需求,考虑用户会在哪些典型的情景环境中进行使用。iPad的常见使用环境包括餐厅、机场、行车途,或是家中的厨房、卧室、书房等。

在你对产品的功能及体验模式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是否有必要考虑使用场景方面的因素对现有设计模式的影响作用?举个例子,对于食谱类的应用来说,用户在厨房中使用时的需求目标与在卧室中使用时的状况也许会存在很大差异。 OpenTable主要提供 订餐方面的服务。在它的Web端,餐厅搜索结果的展示形式就是很传统的信息列表。而它的iPad客户端应用的产品概念则体现出了移动应用上下文环境与功能 需求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其默认视图下的用户界面主要由地图与餐厅列表组成,用户可以直接搜索自己当前位置附近的餐厅。 相比于Web端的产品模式,iPad应用中的这些功能特色都更加符合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完成相关任务时的实际需求。

Awesome Note也是个不错的例子。它所提供的默认分类方式很准确的反映出了人们使用iPad的常见环境及需求用例。

GroceryIQ是一款购物清单类型的应用,它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允许用户按照不同商店来归纳与筛选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非常符合人们在实际购物需求中的心智模型。

4.考虑多用户与多设备的情况

家庭成员之间通常会使用同一部iPad来完成各自的需求目标;另外,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使用的场景也是很常见的。与手机或个人电脑不同,iPad的个人色彩相对较弱,它更像是咖啡桌上的杂志,具有很强的共享性。

在很多类型的iPad应用当中,账户管理方面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包括最基本的账户切换,以及对于当前处于登录状态的账户提示等。对于某些拥有多设备版本的内容类应用来说,账户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iPad和iPhone等设备之间保持内容的同步更新。

举个例子,Flipboard允许多个用户通过不同的账户登录,并会在首页当中显示当前登录账户的名称。

再来看FedEx的iPad应用,虽然其界面整体风格非常灰暗,但登录账户的信息仍然可以很明显的被辨识出来。

而eBay的客户端在这方面就略显不足,用户必须点击左上方的“我的eBay”才能浏览当前的账户信息。

5.打造合理的交互模式

你可以在游戏或是其他娱乐类型的产品中尝试各种复杂炫目的交互效果,不过对于那些时常会被用到的其他类型的应用来说,在导航结构、浏览方式及相应的视觉交互形式等方面还是尽量保持常规与简洁的好。

交互模式的创新固然是推动一款应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绝不能为了追求具有差异化的体验方式而对产品本身的可用性造成负面影响。

Martha Stewart Living杂志的浏览方式很好的将创意与可用性结合在了一起。其中,x轴方向的滚屏操作用于查看不同的文章页面,而y轴上的滚屏则用来在某篇文章当中进行浏览阅读。

针对当前文章页面的内容简介会出现在页面队列的上方,用户不需要进入单篇文章就可以对大致内容做以了解。而队列底部的滚动条则可以很明显的反映出当前焦点所指向的页面在全书当中的位置。

这些看似简洁平实的操作方式却可以给用户带来简单易用、符合感知的良好交互体验。

建议你对各种iPad应用进行体验和尝试,观察它们在交互方面的优缺点。实际上,你可以在不少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细节功能当中发现很多能够体现出交互设计思路的地方。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在下面几张截图中看到一些内容阅读类应用(依次为Huffington Post、New York Times、Zite)在文章关闭方式上的区别:

很多人会在平端iPad时将左手拇指停靠在屏幕的左上角附近,Zite的设计方案使他们在关闭当前文章时可以很轻松的进行操作。

另外,用户还可以在屏幕上点击文章容器之外的任何地方来关闭文章界面。这种方案具有很强的弹性,习惯于以其他姿势使用iPad的用户也可以毫不费力的进行操作。

而纽约时报的iPad应用则允许用户通过双指捏合的方式来关闭文章;另外,文章底部的工具栏中也包含可以回到首页的按钮,而且当文章界面保持打开状态几秒钟之后,这个工具栏还会自动隐藏。

相对于关闭按钮来说,捏合的方式更加自由一些,不需要用户针对某个交互元素进行操作;但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用户有可能需要临时改变双手的位置和姿势,来保证其中一只手可以自如的执行手势操作。

在对各种应用进行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己在细节中的感受,特别要记录下那些会让你觉得很赞的地方,或是那些让你感到操作起来很不顺手、甚至会对操作流程产生干扰作用的交互方式。

找到那些与你的产品属于相同领域的应用,分析他们的功能及体验模式,并考虑怎样在自己的产品中实现差异化。

在很多方面,iPad应用仍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应用市场中会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奇炫目的功能及交互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以务实的心态来规划自己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案,避免盲目的标新立异。

6.提供首页视图

人们习惯于首页的概念。首页视图通常可以帮助用户对产品的功能进行纵览,并为他们提供常用操作的快捷入口。首页可以为用户带来安全感,让他们在探索功能和浏览内容的时候不必担心在应用软件中迷失方向。

我们一起看看来自NASA的Visualization Explorer,这款应用没有首页视图模式,用户打开它之后会被直接带进最新的一篇内容当中。要浏览其他文章,用户可以点击文章左右两端的箭头来按照顺序逐一查看,或是通过点击左下角的图标来调出文章列表,在其中进行选择。

通过文章列表进行查看的自由度要比第一种方式高一些,但仍会受到容器尺寸规格的限制,列表中的每一个文章条目只能包含一个很小的缩略图以及简短的文章标题,用户无法在这里直接获取关于文章本身的简介内容。

相比之下,Pulse的体验就好了很多。它的首页视图是一个内容导航,用户可以在其中以列表的形式直接查看不同内容源中的最新文章;

每个内容条目中都包括大尺寸的缩略图、文章标题及简介内容(具体情况取决于文章本身),用户可以很清楚的判断出哪些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

在横屏状态下,当用户选择了某篇文章之后,整个首页导航界面会向左移开,完整的文章内容会随之从右侧展开。这是一种非常连贯的交互体验,用户并不会觉得索引与内容处于两个互不相干的界面当中。

而竖屏时,导航结构会在单篇文章当中收拢到界面底部;虽然这种方式与NASA的做法类似,但Pulse始终可以让用户通过更大更清晰的文章条目列表来查看队列中的文章概况。

7.谨慎使用弹出效果

iPad当中,用来帮助用户访问相关内容和导航结构的弹出层效果还是蛮赞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善,这种交互模式也会在操作流程中造成不小的麻烦。在 设计方案中,一定要为弹出层做好高度与宽度上的限制,尽量避免将太多的信息放在其中。我们再次以Awesome Note为例,不过这次的角度相对负面一些。虽然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它默认的文件夹分类方式很符合用户的需求,不过要对这些文件夹进行相关的编辑操作,却 需要在一个弹出层当中进行。其中文件夹的呈现方式与主界面中的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尺寸略有区别;对于这种重要的交互对象集合,如果在同一个界面中以相同的 视觉表现形式重复地出现,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使用户产生迷惑。而且对于文件夹的视觉样式以及相关的编辑操作来说,这样一个弹出层显得有些狭小了。

其实,从容器尺寸与空间利用率的角度讲,我们之前看到的NASA的文章列表弹出层也具有相同的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单独打开一个新界面比弹出层更加合理。除非弹出层中的相关操作与当前界面中的内容具有难以阻断的上下文相关性,否则完全可以它们放到一个新的界面当中——可用空间更大,布局结构更合理,阅读和操作都更加容易,为什么不呢。

当然,对屏幕进行纵向分割,将导航结构或是相关功能放在左侧边栏中的做法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解决方案。 Houzz:

Martha Stewart Living:

Flipboard :

8.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启动画面

在传统Web领域,不少网站都会使用基于Flash或其他技术打造的“启动画面”,它们多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加载,用户很容易失去耐心并转身离开。

对于运行在iPad这类移动设备上的应用来说,毫无意义的启动画面会更加令人崩溃。如果你的应用在启动的时候需要加载很多内容,而你决定在此期间展示一个启动画面,从而让用户对等待行为的感知程度有所降低,那么至少不要让它保持太久。

最好可以在启动画面当中展示一些已经加载好的简要内容,使用户即使在等待过程中也能保持一种相对连贯的交互感知。 Zite在这方面的表现依然很赞,它会在启动画面当中显示一些已经加载好的文章缩略图,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而同时,更多的其他内容仍在进行加载。

9.正确合理的使用手势操作

炫酷而实用的手势操作是iPad当中的重要交互方式,不过一定要确保在产品当中以合理的密度在正确的地方使用这种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当前界面中的主要交互对象是需要通过横扫手势来触发滚动的旋转木马形式的列表视图,那么就不应该再为该界面绑定其他具有全局性的横扫手势了。

如果需要通过手势来触发的交互行为难以被用户轻易的洞察,那么最好在显眼的地方给予提示。Zite在这方面做的同样很棒,在内容分类列表视图中,右下角的提示可以让用户很容易了解到接下来可以通过轻扫来实现翻页。

Discovr是一款音乐探索类型的应用,它将手势操作的提示信息直接整合到了交互对象当中,也就是那个标注着“Tap me”的红圈。

当获取了足够的信息之后,红圈中的文字会变为“Tap and hold me”,提示用户通过长按来完成接下来的操作。这种引导方式可以让用户不必离开当前的交互流程就能快速直接的对关键操作方式进行掌握。

10.让可触控的界面元素易于识别、方便触摸

Jakob Nielsen老师在iPad可用性报告当中指出的“阅读-触控不对等”的问题在iPad应用当中其实是蛮普遍的。

所谓“阅读-触控不对等”,即是指界面中的文字字号可以保证清晰易读,但对于触控操作来说依然显得过小,用户在很多时候很难准确的触摸到,或是压根不知道哪里可以进行触摸操作。

下面的截图来自Martha Stewart Living的广告界面,中间一列带有箭头图标的标题列表其实是可点击的,但用户确实很难察觉到这一点,因为箭头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用来表示可点击操作的图 标,况且它还被放在了左边。在你的设计方案中,一定要将可点击触控的交互元素很明显的标示出来,最好可以做到醒目而美观,让用户不必寻找与思考就能了解到 它们的作用。

Cool Hunting界面上方的图片区域实际上是一组可以进行横扫操作的图片集,但你真的很难发现这一点。其实,不妨在右侧露出下一张图片的一小部分,让用户明白这是一组可以连续浏览的图片集合。

另外,iOS本身在这方面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必须果断吐槽。大家知道,双击Home按键即可从当前界面下方调出多任务栏,但其实在它的左侧还 有一组用于音乐播放的控制面板;另外在默认情况下,锁定屏幕旋转的开关也在这里。这实在是太隐蔽了有木有,为什么不能提供一些可视化的提示呢?

第五篇:实验四零售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

4、零售网店的社会性服务体验(包括从用户体验到协同用户体验、从协同用户体验到社会性交互设计、从社会性交互设计到社会计算)

1号店率先开拓出网络超市的商业模式,将互动、体验的电子商务理念融入到网站设计和销售行为中,以更加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服务模式、更低廉的销售价格引发了新一轮的生活网购风潮,正迎合当前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而区分一流的电商和平庸的电商的分水岭就是顾客体验,顾客体验包括商品的丰富度、价格、及时的送货等等方面。如今,顾客体验早已成为了1号店的致胜武器,但看似简单的顾客体验背后却蕴含了很深的企业管理哲学——顾客体验背后是供应链、信息系统、客服、产品等等。包括网站要有顾客想要的商品,同时要保证质量,价格要便宜,送货要及时,付款要方便,还要有优良的服务和简单容易的操作流程。本文通过对用户体验处于业界领先的1号店的用户体验、协同用户体验、社会性交互体验和社会计算来探讨其如何做到良好的用户体验效果的。

一、用户体验

1、通俗易懂的网站内容

1号店无论是首页还是分目录下的网页,其类目导航都是针对性地罗列出来,用户无论初次体验还是多次购买,都能在网页上找到自己所想买的商品,十分便捷。1号店网址上的内容的质量、内容与受众目标的匹配度、内容的组织结构等方面,都相当地准确。

2、搭配得当的网站设计

整个网站页面使用以白色为主红色为辅的色彩搭配,红和白的搭配在色彩学上是非常经典醒目的配色。白色背景让用户购物时眼睛不容易疲劳,逗留时间长,自然购买机会变大;而点缀的红色的类目导航背景色,则不仅能让顾客清晰地看到目前处于什么类目下,而且在一程度情况下激起了消费者逛网页的激情和购买的欲望,对于刚开始是以卖食品饮料为主的1号店而言,红色无疑是最能激起人们食欲的颜色,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都是以红色为主色的,目的就是让顾客在此消费,显然这点在1号店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3、服务器的稳定性

1号店目前采用Oracle Exadata数据库云服务器,作为其数据库BI平台的基础架构。该服务器成功优化统一整合的数据平台,满足了不断增长的业务处理需求,并进一步改善了终端客户体验。而该平台采用混合负载互备架构,将平均处理性能提升了7备,以极高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可扩展性实现了最优化的总体拥有成本。这种高性能、高稳定性的系统为客户提供卓越的消费体验。

4、及时更新商品信息

在1号店,几乎所有环节都会有数据检测,热销产品脱销第一时间在网页显示,滞销产品超过库存上限,系统根据价格弹性建议降价;产品陈列位置,产品摆放位置的相关性等等,都有数据分析做支撑,迅速反应。这些细节构成了用户体验的方方面面。1号店非常重视用户体验,每周一次的高层会议第一件事情不是运营情况分析,而是客户反馈讨论。

价格方面,1号店开发了一个PIS(价格智能系统),价格智能系统能够实时搜索线上60多个商品网站,1700万商品的价格信息。用他们自有的价格模型和价格优化策略去优化商品价格。

5、快速便捷的送货

送货速度在1号店是重要衡量指标,去年推出半日达和定时达,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分三个时段可以送货。这么具体的时间对每个环节的压力都会增加,因为仓库里拣货工人和包装工人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订单速度。1号店货物摆放都要求“前后一线、左右一面”,发货单都必须统一在一处。每天上午送货员会相对忙,因为要所有半日达的单子都必须处理完才能保证下午送货。他们每天要经手上百单,在庞大的像迷宫一样的货架中穿梭寻找货物。在1号店,相似的订单是被聚起来一起拣,行话叫跑波次,这样大家都不会跑来跑去相互干扰。

无论是送货员还是包装工人在正式上岗前都要接受培训,而他们起初的培训并非既能,而是心态,给他们传递企业的愿景是什么,企业的愿景落到你身上体现是什么,1号店的快递员如何更被认可和尊重,诸如此类的信息。有时培训得长达一个月,才能符合要求。正是这种高要求高效率才在消费者心目中感受到了“快速、便捷”的购物体验。

6、亲民的快递员

在1号店,经常能收到感谢信,这是因为1号店的许多邮递员能够和客户形成朋友一样的关系。1号店的顾客转化率(即页面访问用户进行购买行为的占比)和重复购买率都远高于业界平均指标。一是由于产品属性(超市类产品)形成的用户黏度,同时,1号店的配送站,和大多数电子商务公司的配送站也不尽相同。1号店使用自有开发软件系统,将中国划分了比邮编更细致的区域,上海一条南京路可能就属于两个配送站,目的是为了最后一公里更靠近用户。这样客观上形成了每个配送站规模小,但是更密集的局面,相应一个配送员所辖范围也更小,对区域内用户也更加熟悉,大概知道对方作息习惯,能够避免很多不好的用户体验,同时,对熟悉的配送员,客户心理上更有认同感,而且也更能理解配送员出现的一些状况。

这是1号店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开始尝试自建物流体系之后的成果。之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时,客户经常投诉,比如一箱饮料,第三方物流会要求用户到楼下自己搬上去,但1号店规定是要送到客户门口。如今1号店的自有快递人员已将近一千人,在1号店工作的快递员并不容易,至少要工作到晚上9点。而且在物流行业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员工的稳定性是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介绍,1号店的员工有晋升通道,分为初、中、高三个标准,不同标准在任务量和薪酬方面都有体现。

7、细化的内部流程管理

1号店为了让所有人都对用户体验指标有切身感受,在公司内部被细化成十几个指标,从商品质量、文字描述、包装是否干净、送货是否及时等等,企业所有员工的薪资和奖金都跟顾客体验评分挂钩,把顾客体验细化、量化到每个岗位,评分是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客观公正。每个人的考核都根据这些指标得分的高低决定,但这最容易造成的问题就是责任推诿。电子商务的系统庞大,很多时候出现问题不是某个环节的问题,更多是整个链条的协调能力。要保证的是信息透明和沟通畅通。比如一周的订单要考虑产品种类、采购、仓储收货能力、拣货包装人员效率、配送以及客服所有环节。电子商务要求行动要快,但是快了难免就出现沟通误区,所以还得有补救,最好的补救在1号店的用户体验部门管理人员而言就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和用户体验相关。

二、协同用户体验

得益于两大创始人的IT背景,1号店在高科技创新、系统开发和供应链管理上已然轻车熟路了。众所周知,1号店致力于打造省力省钱省时间的比超市更便宜的电子商务网站,所以该购物网站的商品涵盖面相当之广,不仅有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商城,相当于一个第三方服务平台,更是通过与沃尔玛之间的深度战略合作,双方优势资源共享,1号店能够分享沃尔玛的全球采购平台资源,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进口商品直采资质的电商。采购包括奶粉、牛奶、饼干、饮料、酒水等进口食品,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比较、购买世界各地的商品,还能以传统渠道更低的价格买到,大大降低了人们购买进口商品的门槛,深度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

1号店还设定了平台化战略,未来几年1号店,不仅是独立B2C部分,也会大力开拓平台部分,比如说„店中店‟模式的1号商城,目前虽然自营商品仍占到销售额绝大部分,但每周新入驻的商家都已经超过百家,相信随着1号店的高速增长,平台部分的体量也会随之高速增长。另外,供应商合作与客户体验优化的计划也已在实施”。

三、社会性交互设计与社会计算

我们知道网站交互设计的用意和目的是增加网站的友好度、可用性和易用性,从而使用户能够简单、快速和有效的完成网站赋予或用户自身所需的服务、功能和目标。深谙此理的1号店日前就与百度达成联合发展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源共享、大数据应用、广告投放、无线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以及在“百度知道”的产品系列、图片、贴吧、移动端等用户平台进行诸多创新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规模庞大的用户数据分析转化销售重要的资源,发力数据精准营销,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双方通过对1号店3000万注册用户群体对进口食品的探索、购买行为及百度数亿次用户的热搜词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发布了全国首个“进口食品网购品牌风云榜”,该榜单揭示了当前国内消费者的进口食品消费情况和喜好,对于1号店而言,该榜单告知了他们该在全世界引进哪种品牌哪类产品给中国消费者,从而优化供应链,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如此一来将使顾客满意度大大提升,真正做到省力省时间。

现在,1号店的BI(商业智能)团队有60多人,有很强的数据挖掘和科学管

理能力。知道顾客从哪里来,在页面怎么搜索,怎么收藏、购买,购买商品的关联度,购买商品的周期等。根据这些,BI团队会用数据挖掘来建立顾客行为模型,分析出其购买偏好和习惯。

1号店商品智能管理系统计算出顾客重复购买某个商品的周期,到这个商品已经用完了,系统到了这个时间会给顾客发个性化的EDM(电子海报),问消费者是否有意愿再次购买这个商品了。如果顾客没有购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价格不好没有购买,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价格系统会在促销时提醒他。假如是因为没有库存,到货时系统会提醒顾客说这个商品到了。如果当时顾客没有购买这个商品,系统会根据顾客以前搜索过的商品推荐类似的商品,这些都是由后台的顾客行为模型决定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双节廉政集体谈话下一篇:审计监察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