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也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全民关注教育,教育更要面向生活,为社会生产服务。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这对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论文 篇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性与必然性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信息化教学具有它的可行性,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信息化教学具有它的必然性,将信息技术发展成果融入教学系统各要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信息化的深度应用将为信息时代的“教”和“学”带来“双重革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教育,势必走向信息化,即所谓信息化教育或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深度融合 理论研究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和教育等各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世界各国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都把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认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实践中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二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综合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活动(或资源)网络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育(教学)技术现代化和教学评价信息化。其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信息化(或网络化)教学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极力提倡使用发现法。

1.布鲁纳强调学习过程。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一大堆现成的知识。可见,学习的重点不是记住老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亲自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布鲁纳强调直觉思维。他认为,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像或图像性的,它的形成过程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它与分析思维不同,不根据规定好的步骤,而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所以教师与其指示学生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思考。

3.布鲁纳强调内在动机。他重视形成学生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下,通过网络交流、讨论、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下,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组内组间合作学习、网上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内部动机。

4.布鲁纳强调信息提取。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提取。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储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活动(或资源)网络化,让学生亲自参加发现事物的活动,他们必然会用一定方式对网络资源加以组织、提取,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借鉴利用其它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它要求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所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有其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必然性

1.将信息技术发展成果融入教学系统各要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

由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各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专家将之界定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或称之为信息化革命)。那么,教育该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惨痛教训,抓住这次全球变革锲机,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端创新型人才不同于普通劳动者,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还应该具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整合、融合与开发能力。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不仅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劳动者,而且应该是能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劳动者。所以,在教学系统各要素中融入信息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是当务之急。

2.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必将为信息时代的“教”和“学”带来“双重革命”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術与手段的运用上,更表现在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量激增,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出现,在这样的时代里,很多信息或知识来不及也不需要装进大脑里,和别人竞争的优势应该是如何提高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意义显得越来越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才是最重要的。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从接受式学习方式向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

3.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我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选择教育信息化的道路。

教育信息化已成国际化的趋势。早在2012年北京大学副教授陈江的MooCs(“慕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电子线路”在edx平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创建的在线课程平台)正式开课1月后,就有4000多人注册学习。

爱尔兰国际远程教育资源专家德斯蒙德·基更教授说:“随着无线网络取代有线网络,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笔记本和台式电脑进行在线学习,而应该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移动学习。”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移动学习,旨在把日本发展成一个“泛在学习”的社会,使人们广泛使用移动设备来提高福利和进行终身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猛,对我国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这值得我们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行深入思考”。

三、结语

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正面临迅速到来的信息化浪潮。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抢占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汪瑞林.2013年3月.

[2]《未来之路》比尔·盖茨.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李凤来. 2014年.

[4]《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变革》俞水 .2013年11月.

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785

作者:张雷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也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全民关注教育,教育更要面向生活,为社会生产服务。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这对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信息技术都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10

为了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应该鼓励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之走进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课本安排、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必须要有趣、生动。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课堂主体不够明确、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为教学服务,是促进课堂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理由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

信息技术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及时、敏捷地获取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一条消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到各个与互联网相关的设备里,人们总能获取第一手的信息。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获取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复习,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查找资料。当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通过信息技术的搜寻可以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名校教师的讲解。从这个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对于课堂体制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课堂管理体制更加开放化、规范化、民主化。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集聚地,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固定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其次,通过信息技术给每一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进行编号,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小学生比较多,教师不可能牢牢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常常因为在课堂提问环节不能正确叫出学生的姓名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对学生进行编号,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通过叫编号的形式提问,就会避免叫错学生名字而影响教学活动。这种方式使得课堂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方便教师对学生听课情况的检查。

从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在开展语文朗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设备进行配音,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体会文本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利用多媒体设备上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从课堂测评方式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常规利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模式。通过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测评的方式不再仅局限于期末的成绩考核,更加注重对学生过程性和创造性的测评,形成了全面性测评体系,对培养全面性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堂教学的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单一是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授课,第一课时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简单的字词与句子,在布置作业时,第一课时主要以字词和基础的知识为主。在第二课时,教师带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阅读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巩固。这两个课时的教学看起来是符合常规的,但是这种常规又限制了学生发挥能动性。学生也是具有独立思考的个体,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了限制。从学生发展的长期性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学习氛围不强。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里,受到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语文课堂缺少一定的文化氛围。在对小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安排上课内容。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对外界环境充满兴趣与好奇心,另外一方面却又害怕交流。大多数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一味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讲课,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忽视了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于事物的观点与大人不同的特点。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问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这个整体环境里,一名学生的情绪可能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缺少主动性。在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都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因此,学生的主动性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总是利用各种方式盡可能地传授更多的知识给学生,对于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可能没有时间去关注,只能通过课后的练习来考查。一个正常的课堂不应该仅仅只有教师,还应该有学生的参与。新的教育改革内容中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著名的教育学家史宁中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特点,主动去探究,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

二、利用信息技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一)启发思维,调动参与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启发性的原则。所谓的启发性原则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相关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主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重点是教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探究问题。例如,讲授五年级课文《钓鱼的启示》,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时,可以立足故事的整体进行总结,在教师总结之后提出“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你们认为文中这位父亲的做法对不对?”“同样的,当你们是文中的主人公时,你们又会怎样?”“通过这件事,该如何评价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等问题。通过分别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运转。

(二)营造氛围,发挥主动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氛围的创建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对视觉、听觉的冲击比较敏感,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里,仅仅熟悉课本上的图片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补充更多颜色丰富的图片,还应该播放音频,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可以使学生全面感知图片上的内容,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在播放完音频之后,教师可以播放事先搜集好的课本里没有提到的植物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来模仿课本的结构续写。通过启发学生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构建知识,合作探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的任务,还应帮助学生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特殊的方式。但是,由于思维导图具有概括性,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利用投影播放是比较方便的。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提前播放思维导图,让学生提前适应教师的讲课思路。由于思维导图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分组,选择想要表达的方式或者熟悉的方式进行绘画,最后一阶段内容的填充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这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合作探索的方式,这种方式应该以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为主。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路,要采用新的方式讲课。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正确的认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绝不是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利用互联网中的教学视频进行授课是不正确的,必须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过度利用互联网组织教学活动也是不可取的。总之,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原则。最后,为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熟悉信息技術的使用。只有熟悉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才能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为教学服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长久的问题。通过国家、学校、教师的努力,信息技术一定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推动力,推动学生的发展。这也提醒每一位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区别,而不是一直采取一种模式从事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授课,图片和音频的搭配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龚明菊.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学周刊,2019(28).

[2]官职业,周立,谭宗芹,张黎,汪峰.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自主——探究——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

作者:冉青灵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论文 篇3: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之“宜”与“忌”

摘要:在中职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实施“五宜”,做到“四忌”。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化繁杂为简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职;化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正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和魅力悄然进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本文结合中职校化工专业有关课堂教学案例,谈谈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之“宜”与“忌”。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之“宜”

(一)“宜”于展示微观粒子空间结构

化学是从原子分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科学。而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仅仅依靠教师讲解,挂图辅助,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很难理解,难以建立分子、原子的空间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教学,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三维动画,则可轻松解决原子、分子看不见摸不着,难于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结构的概念。例如,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中,我们借助Flash、 3Dmarx多媒体软件,制作了三维立体动画模型,将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空间以及电子的运动方式,以动态图像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很容易理解。[1]再如,在晶体结构的学习中,金属晶体中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和六方最密堆积,如果仅看图片,学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晶胞结构。但是,利用3D动画却能够轻而易举地切割出它们的晶胞,很容易观察出配位数是多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可以让传统枯燥抽象的分子、晶体结构的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简单,易于理解,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宜”于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种类繁多,特别是有机物参加的化学反应。有机物分子结构复杂,原子数目繁多。面对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学生常常看得眼花缭乱,一头雾水,找不到特征,抓不住关键,找不到反应的本质,难以把握反应规律,学生极易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学习。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让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官能团动态突出显示,学生不但可以很快抓住有机反应的关键,明白反应的本质和反应机理,而且很快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例如,在“乙醇的性质”的教学中,我们制作了三维动画,以不同颜色的圆球表示C、H、O三种原子,直观地展示乙醇与钠、乙醇催化氧化、乙醇與溴化氢以及乙醇的脱水等反应过程中,乙醇分子中C—H键、C—O键、O—H键等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让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印象深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乙醇性质的学习,能迅速理解甲醇、丙醇等其他醇类的性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融合,不但轻松突破了化学反应机理等教学难点,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享受。

(三)“宜”于展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必须安排大量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实验,一旦操作失误,会引起严重后果。例如,硫酸、硝酸、溴水等腐蚀性很强,一旦接触肌肤,很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伤害;有些物质本身就具有毒性,有些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爆炸。有些实验,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会造成严重后果[2]。如果贸然让学生动手实验,很容易发生中毒或伤害事故。如果不让学生实验,学习又难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体验。为此,对于有毒有害或有一定危险的实验,我们采用数码相机采集实况视频,让学生观看的办法来进行教学,不但节省实验时间,避免了实验危险,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浓硫酸的溶解实验,在溶解浓硫酸的时候,应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溶解放出的热量迅速扩散,以防止溶液暴沸飞溅。如果将水加入硫酸中就会造成溶液飞溅而发生事故。如果采用传统的口头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将信将疑。为此,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制作了将水加入硫酸的实验视频,溶液飞溅,现象震撼,学生印象深刻。利用信息技术,模拟错误操作的实验后果,不仅能形象地展示出错误操作的危害,还能使学生意识到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自觉地规范操作。此外,对于一些反应速度太快或太慢的化学反应,过程不易观察,我们还可在采用慢放或快进放映的方式,方便学生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将金属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硫酸铜晶体的形成过程的拍成视频,通过改变播放的速度,可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物质变化的过程。对于一些不易观察的实验,还可以用实物投影的方式进行,以方便学生观察。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但可以为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实验保驾护航,还可以制成“微课”作品,发放至学生移动客户端,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使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四)“宜”于模拟现代化工生产的流程

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化工生产的知识,例如硫酸的工业制法、钢铁的冶炼等。对于化工产品生产内容的教学,当然最好是去化工厂实地考察,了解化工生产设备、化工生产过程和化工生产的管理情况。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每次都将学生带到现场实地考察。再者,化工企业作为高危企业,学生是不能进入生产现场的。即使学生可以进入生产现场,面对大型的生产设备,学生也无法观察设备中物质的反应情况。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就可以利用视频实录与多媒体动态模拟,直观展示化工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化工生产的工作流程了。例如,在硫酸的工业生产的教学中,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三维动态的多媒体动画,模拟硫酸化工生产的全过程,向学生展示硫酸工业生产中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等主要设备结构,以及沸腾炉等设备中物质的反应情况。学生在观看化工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直观地了解硫酸工业生产过程,还可以认识沸腾炉等设备的工作情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突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让传统教学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宜”于展示复杂图表辅助学生总结规律

化学课程中图表较多,而图表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说明某些观点或提示某种规律。面对图表中大量的数据,职业学校的学生常常不知道怎么看相关数据,如何从数据中寻找规律。但是,如果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表格做成多媒体课件,我们就可以通过涂色、高亮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学生很容易找到规律,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很容易把前18号元素的电子层结构按原子序数排序,然后再按电子层数,分别排成3行,再按最外层电子数对齐,就可以轻松得到元素周期表(短周期部分)的结构。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不同主族的元素如果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可以方便学生认识不同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结构特点。对于重难点内容,对于规律性数据,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字体颜色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之“忌”

(一)“忌”炫于华丽之表而忘却融合之实

近年来,国家、省、市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和“微课”设计大赛的深入进行,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高度融合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是,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忽视:有的选手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奖,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高薪聘请专业的软件公司制作课件,有些参赛作品堪比影视大片。这些作品,技术先进,声势夺人,外观令人震感,非常吸人眼球。但恰恰因为太过精致、完美,这些作品往往华而不实,教学效果却极其有限,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很差。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多媒体资源,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一味地追求课件的华丽外表,贪多求满,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不能只图外表亮丽,而忘记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之实。

(二)“忌”滥用模拟仿真替代化学实验

技术层面,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化学实验用模拟仿真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把一些平时难于观察的、微观的、抽象的、危险的化学过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出来,在机房里就可以观察化学实验过程和现象。但是,不能忘记,计算机模拟的是人脑活动过程,而实验是物质性质的外在表现。两者不是一回事,“仿真”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我们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它永远无法全盘代替化学实验。

其一,在科学性上,模拟仿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计算机模拟仿真是根据设计者根据自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设计出来的。模拟“仿真”的现象与实验事实是否相符?这取决于设计者对实验的理解和设计者的课件制作水平。再逼真的实验现象,都难以完整再现化学实验的全部细节。粗糙的仿真,有时还可能掩盖实验事实真相,甚至会误导学生产生错误认知,产生严重后果,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二,在感官刺激上,模拟仿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状态变化、温度变化、颜色变化、气味变化等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观其形、听其声、闻其味、感其温,可以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判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依靠计算机模拟,除了可以通过视觉感觉物质形态的变化外,学生是无法感知实验过程中温度变化和气味变化的。许多学生爱上化学,往往始于对化学实验的热爱。如果简单地用模拟实验演示替代科学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都将无从谈起。

其三,在能力培养上,模拟仿真无法替代化学实验。实验是培养学生熟练规范的动手能力、严谨认真的行事风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知物质的变化过程,需要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形成熟练的动手能力,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分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能力形成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化学实验。仅仅依靠鼠标点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胜任未来化学分析岗位工作的。因此,热衷于计算机模拟而忽视实验本身的行为在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三)“忌”以电脑荧屏全盘取代传统板书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四位一体机”已成为各职业学校教室的标配。很多老师已逐步开始以PPT、电脑荧屏代替传统黑板,有的老师课堂上已不再有板书。电脑荧屏、电子白板大有取代传统“黑板”之势。笔者认为,不宜用电脑荧屏全盘取代传统黑板。

首先,电脑荧屏不利于再现老师的思维过程。教学中的一步步板书,往往是教师思维过程的真实写照。看似不经意的圈圈点点、颜色变换,正是课堂教学之重点所在。课堂教学的要点,常常能直观地反映在教师板书的圈圈点点上,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启迪作用。若这个过程完全用电脑屏幕来替代,学生的思维将难以跟上一闪而过的一幅幅电子板书,教师教学的思维过程将难以再现,教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其次,电脑荧屏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变数,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课堂设计不相符合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板书也是随机生成的。[3]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难以及时修改,缺乏应变性,不利于师生对话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忌”以人机对话替代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无不在传递着丰富的教学的信息。[4]如果师生之间完全依赖计算机以人机对话的方式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将荡然无存。而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是无法培育出人格健康的学生来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于课堂教学,不应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一种屏障。

总之,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对于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突破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它的不足,它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信息技术的单路冒进是无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之“宜”与“忌”,努力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化繁杂为简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參考文献:

[1]李智晔.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5(11).

[2]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3]邱国援.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2).

[4]李学喜.例谈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整合[J].教育信息技术,2006(12).

The "Do’s" and "Don’t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 Case Study

LI Xue-xi

(Jiangsu Huai’an Industria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uaian 223200,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mi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integration

作者:李学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教材与思想品德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新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