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人员困境分析论文

2022-04-1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企业统计人员困境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文章在分析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基础上,提出了多角度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为缓解和消除财会人员的职业倦怠提供了新思路。【关键词】财会人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会计属于职业倦怠易发人群。

企业统计人员困境分析论文 篇1:

乡镇企业统计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摘 要:乡镇企业统计指标的有效性不仅指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还关涉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与技能等,要求统计人员根据乡镇企业统计指标的综合性、数量性、具体性特点处理好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有效性问题。统计人员要准确地掌握数据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含义,清晰辨别这些指标所涉及的次级指标与数据,理解并知道相关指标的计算要求与基本公式等。据此进行的统计工作具有检视现状、发现问题、预测未来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乡镇企业 统计指标 有效性 质量指标

乡镇企业通过统计工作来研究自身的现状、问题、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态势,主要是通过对统计指标的分析和归纳实现的。因此,乡镇企业统计指标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乡镇企业统计指标主要指能反映某乡镇企业的某些方面在某具体实践、具体空间条件下的具体数值和数量概念。本文拟通过对乡镇企业统计指标相关因素的分析,探析乡镇企业统计指标的有效性问题。

一、乡镇企业统计指标的特点

统计指标虽然与其他多数企业一样涉及面甚广,且关系复杂,但它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一,综合性。统计指标说明的现象是总体而非个体,但此总体乃由个体计算而来。比如,一个车间或企业的产量、产值、工时利用、工资总额等指标都是由每个进行具体工作的工人创造出来的——实质上,原始记录上的数据记录的是每个工人的生产活动情况,尚不能称之为“指标”,而车间台账或班组台账以及厂级企业各科室台账和报表里的数值,方称之为统计指标。其二,数量性。统计指标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现象之“量”,由数字表征,不存在不能用数字表征的统计指标。它包括数量多少、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乡镇企业统计的目标就是要体现这些数量方面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其三,具体性。乡镇企业的统计指标并非抽象的概念和数字,而是说明现象的具体事实,脱离质的内容的统计指标是不存在的,每一个指标都指向具体的实质内容或时间操作活动,因此它不同于数学领域中的抽象数字和概念。通常,乡镇企业的统计指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

二、乡镇企业统计分析中数量指标的有效性

在乡镇企业统计分析的统计指标中,类似数学研究中的“绝对数”,在统计工作中称之为总量指标。区别仅在于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及其承载信息不同而已。乡镇企业统计指标中的数量指标,表征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规模、净规模,它是说明企业生产或工作总成果、净成果的指标。若有空间范围、实践范畴以及具体数值的设备台数、员工总数、工资总额、工业总产值等总成果和净成果指标,都可称之为数量指标或总量指标。此处所讲的净规模、净成果中,总量指标作为被减数,另一同一性质的总量指标作为减数,二者相减后的差值为正数,是为增加量,若差值为负数则为减少量,故可称之为增减量指标。如期末人数减去期初人数所得本期凈增加或净减少人数;本期工业总产值减去前期工业总产值所得为二者相比净增加或净减少的工业总产值,均为增减量指标。乡镇企业中的数量指标或总量指标,可分为时点数和时期数两种。时点数是表明现象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时点上的总量指标,其特点有二:其一,同类现象之间数值与数值相加无意义——平均值例外;其二,其数值大小与实践长短无直接关系。如某乡镇企业2015年8月底职工总数1千人,设备100台,这实际上是说该企业截至2015年8月31日之一时点的情况,它与该企业此时点前后(7月或9月)的数值相加毫无意义(若需计算季度平均数就需要相加了)。时期数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间内的总量指标,其特点亦有二:其一,同类数值可相加;其二,时期数的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系。如某乡镇企业2015年第3季度工资总额5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150万元,则表明该企业7月、8月、9月三个月职工的工资总额相加为50万元,此三个月的工业生产总值为150万元。若季度之间的工资总额或工业生产总值相加,则表明该乡镇企业2015年半年或全年的工资总额或工业生产总值。保证统计指标的有效性,就必须对以实际记录数据为基础的班组台账或企业台账进行分析。此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乡镇企业统计信息中的数量指标,而清晰区分时点数和时期数是其关键。这虽然是企业统计工作的基本技能,但很多乡镇企业囿于资金困境及专业统计人员的缺乏,往往以非统计专业人员兼任统计工作,实际操作中对时点数与时期数混淆不清,致使很多原始记录的真实数据在班组台账和企业台账中胡乱使用,从而使台账失真。因此,保证统计指标的有效性,首先就要保证乡镇企业中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尤其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和界定。所以,应对乡镇企业统计人员的基本技能定期考核,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是做好乡镇企业统计工作、保证统计指标中数量指标有详细的根本。

三、乡镇企业统计分析中质量指标的有效性

在乡镇企业统计分析的统计指标中,所谓质量指标,类似数学研究中的“相对数”及“平均数”,在统计工作中称之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质量指标表明了乡镇企业人力、物力的利用情况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它是说明企业内部数量之间关系和状态的指标。

1.相对指标的有效性。两个相关的总量指标(相对数或平均数)进行对比的结果称为相对指标,用以说明现象内容的数量状况或表明其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程度、速度等。常用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和动态相对数。其中,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值/计划数值×100%,结构相对数=某指标中某一部分数值/该指标全部数值×100%,比较相对数=某指标的某一部分数值/该指标的另一部分数值×100%,强度相对数=某指标全部数值/另一有关系而性质不同的指标的全部数值×100%,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保证这些指标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切实掌握各指标的真实涵义及其范畴,不可将彼此混淆或以此代彼。

2.平均指标的有效性。乡镇企业统计指标中的平均指标,指综合反映某一现象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通常,平均指标有静态的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动态的平均发展速度、许时平均数(平均发展水平)。算术平均数反映某一现象在同一时间内各组数值的一般水平。简单算术平均是加权算术平均的特殊形式。调和平均数是指各组数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如果说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平均指标的基本公式,那么调和平均数则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平均发展速度是指n个发展速度连乘积的n次方根,反映乡镇企业中某一现象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发展速度的一般水平,即该现象在一较长时间中逐年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可见,如果用发展速度指标计算一个较长时期中历年平均发展速度,可用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所谓环比发展速度,是指用每年的指标数值分别作为报告期水平,而用其上年指标数值作为基期水平,二者相除,如此得到的在较长一个时期内隔年的发展速度,可称之为环比发展速度。序时平均数是指乡镇企业某一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部同时间上的数值的一般水平。由于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可称之为发展水平,故求其一般水平也叫平均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所形成的数列,叫做时间数列。所以,序时平均数计算可理解为对某一时间数列中发展水平求其平均。

四、结语

乡镇企业统计工作中统计指标的有效性,是这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种有效性绝不仅仅指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关涉统计人员是否具备基本素质与技能、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踏实,它要求统计人员根据乡镇企业统计指标的综合性、数量性、具体性特点处理好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有效性问题。只有保证了乡镇企业中统计指标的有效性,据此进行的统计分析及其结果才能真正反映企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及存在问题,所提出的策略与改进措施才可能对企业未来发展有指导意义,其关于企业未来发展态势的预测也才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翟俊,王同刚.乡镇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J].市场研究,2002(5):45-45.

[2] 苑秀敏.浅谈提高乡镇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途径[J].统计与咨询,1995(1):28-29.

[3] 佟丽娇.浅谈如何提高乡镇统计数据质量[J].中国电子商务,2015(1):193-193.

[4] 孙芙蓉.浅谈如何提高乡镇统计数据质量[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3):58-59.

[5]王菊芳.浅谈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规范化[J].经济视野,2015(22):65-65.

作者简介:王兴锦(1975—) ,男,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信息质量。

作者:王兴锦

企业统计人员困境分析论文 篇2:

企业财会人员的职业倦怠及自我效能培养

【摘要】 文章在分析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基础上,提出了多角度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为缓解和消除财会人员的职业倦怠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财会人员; 职业倦怠; 自我效能感

会计属于职业倦怠易发人群。职业倦怠不仅会损害财会人员的身心健康,削弱工作绩效,而且造成财会人员的素质严重下降,已成为财会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但财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游离于会计研究视野之外,没引起理论界足够重视。

一、自我效能感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为。积极、适当的自我效能感能使财会人员认为有能力胜任财会工作,并将持有积极的、进取的工作态度;而自我效能较低,则对工作消极回避,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一)决定财会人员自我期望和行为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信念,是财会人员从事财会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原动力,其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财会工作的自我期望,影响到他今后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的坚持性。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促使财会人员正确评估所处环境,并提高自己在这个环境当中的胜任力、价值感。

(二)影响财会人员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着财会人员在困难面前的毅力、决心和坚持性。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促使财会人员在挫折面前,敢于面对,充满信心,合理调配心理资源,支持和改善自身行为对财会任务的执行。

(三)增强财会人员的情绪调节能力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改变财会人员面对困境时的情感反应,减小对压力的恐慌,进而降低焦虑、抑郁水平,激发起乐观的心态,提升对财会工作的满意度。

(四)能增强财会人员的职业承诺

财会人员自我效能感较强,就会产生较高的职业承诺,把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财会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承诺。

二、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与产生根源分析

(一)财会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是指企业财会人员在长期的压力和工作疲劳的体验下所产生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它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

1.情绪衰竭

主要是指财会人员心理资源的耗损,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动力,常常会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和紧张感。

2.工作懈怠

面对繁重、复杂的日常服务工作,使得财会人员的工作激情慢慢耗尽,身心上的疲惫感越来越强烈,对工作对象采取消极的态度和挫折感。

3.个人成就感低

从基层企业财会人员工作自身特点来看,工作细致、繁琐、重复性较强;效益隐蔽、滞后、易被人忽视;人员、岗位流动性差,经常得不到重视。长期从事容易使财会人员丧失成就感,降低工作效率。被困难缠绕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

(二)财会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

1.自身认同感低

从财会工作特点来看,财会人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重复那些既简单又乏味的工作。工作内容细致、繁琐、重复性较强,效益隐蔽、滞后、易被人忽视,岗位流动性差;工作肩负责任重大,一旦出现差错,就可能会承担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这给财会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期从事这项工作,会使企业财会人员丧失成就感,进而丧失工作积极性,就会使财会人员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女性财会从业人员近700万人,作为一名女性财会人员,除了大量、繁琐的日常会计工作,还要分担琐碎的家庭生活。工作、家庭两头忙,必然造成更大的压力,更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2.社会认同感低,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

企业财会人员工作繁琐,到了月末、年末经常加班、加点地编制报表,尤其是春节前后,别人已经放假,企业财会人员仍在忙碌。加之企业基层财会人员收入不高,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财会人员在社会压力和自身职业责任的压力下,会对工作产生或多或少的倦怠。

3.职业发展困惑

与其他行业人员相比,企业基层财会人员存在时间上紧张、进修深造机会少、业务工作多且繁重、出成果难而导致职称晋升难的现象,很容易对所从事工作的前途感到失望。加之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与会计软件的不断更新,对企业财会人员的职称、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惟恐落后的压力始终存在。同时,很多企业只采用简单的尺度来衡量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水平,评价系统缺乏科学性也会导致企业财会人员自我效能感降低。

4.自身职业素养不足与现代财会工作高素质要求的矛盾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高新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财会人员面临适应新观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考验。目前,很多企业没有系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出现了知识老化、自信心不足,不适应会计形势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财会人员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恐慌心理。自身职业素养不足与现代财会工作高素质要求的矛盾给财会人员带来更多的紧张、焦虑与不安全感,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三、培养财会人员自我效能感,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一)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于职业倦怠缓解和消除将起到重要作用

有学者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职业压力的一个关键性变量。具体到财会人员,自我效能感高的财会人员通常抱着积极的态度,倾向于运用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会尽力消除或适应压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财会人员,往往态度消极,采取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在面对压力源时,情绪紧张,不知所措,逃避退缩,就可能产生“倦怠感”。因此,培养财会人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的热情与动力。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同感

财会人员的服务信念、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影响企业财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的同时影响着服务效果,进而影响和制约财会人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财会人员应注重财会准则与制度的发展动态和方向,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饱满的热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磨砺与升华自己。

另外,财会人员通过反思可以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财会人员通过对日常工作进行批判性反思,提出问题,不断创新和改进。例如,要注意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培养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从而避免犯错误,以减少工作失败的经历。当感知到自身进步时,自我效能就会随之提高。新踏入会计岗位的人员可通过工作日志、总结等形式,使反思经常化、系统化,在反思中逐步走向成熟,提高自我效能感,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三)提高知识水平与职业技能,消除职业素养困惑

个体行为子技能是自我效能判断的前提基础之一。因此,企业财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技能素质。

首先,拓宽学习渠道。可以采取安排定时业务学习、奖励业务研究、开展业务知识与技能竞赛、组织学习经验交流和业务研讨等措施。让企业财会人员扩大视野,更新和补充各学科的新知识,激发学习和钻研业务的兴趣,鼓励自学成才。

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新技术,拓展服务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注重计算机、外语、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道德观来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增强职业胜任信心和能力,进而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四)创造优越环境,通过科学的压力管理消除职业发展困惑

财会工作的客观条件越好,风气越正,制度越完整合理,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越好,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自我效能信念就越强。管理部门要树立财经法规权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减轻或消除依法办事的基层财会人员的压力,让财经法规真正成为财会人员处理会计事务的法律保障。企业应该努力为企业财会人员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要组织相关财会协会、协同企业领导,从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困难入手,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采取岗位轮换、工作范围调整和工作节奏调节,使企业财会人员工作丰富化,缓解工作压力。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奖惩为辅,要对努力、坚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功这些可控而变化的变量给予积极的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有助于企业财会人员提高工作质量,提升自我效能感。

其次,建立柔性的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机制。在组织培训之前有必要通过全面细致的需求分析来了解财会人员对培训所怀有的期望;然后针对财会人员把在职学历教育、外部短期培训班学习、内部业务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扩展培训知识的范围,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心理知识和化解压力培训。

最后,加强归因指导,帮助财会人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可以增强成功期望、成就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可帮助新进企业财会人员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可以通过讨论、观察学习、强化矫正等方法来训练,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五)排除影响自我效能感的生理、情绪干扰因素

有关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良好的生理、情绪状态,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物质基础。排除影响自我效能感判断的干扰因素,学习有效的化解职业压力的办法,积极地调整心态,目标是将心态调整为积极心态,精力充沛地搞好财会工作,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首先,管理部门要注意在工作中融进情感管理的因素,体现组织和领导对企业财会人员个体的关心,进而加强企业财会人员之间工作、生活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使财会人员在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它通过团体内财会人员人际交互,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财会人员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维护心理健康,从而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会计工作中去。

其次,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重视自我护理,学会自我调节。要通过培养和发展业余爱好、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等途径正确对待各种工作压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当发现有职业倦怠心理时,应勇敢面对现实,正确了解自我,主动寻求帮助;还要锻炼个人品质,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采取正确的归因方式,客观、理性、积极地看待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丁莉娜,孙永军.会计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评述[J].北方经贸,2008(10).

[2] 王昌庆.企业财会人员承受的压力与化解[J].会计之友,2008(2).

[3] 肖桂花.浅谈事业单位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商界,2010(2).

[4] 谢俊荣,胡小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自我效能感培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9).

[5] 王娜.馆员的自我效能感及在工作绩效上的应用[J].晋图学刊,2009(2).

[6] 郭清芬.论新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及培养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8).

[7] 萧毅.提高自我效能感[J].中国档案,2005(4).

[8] 王新荣.图书馆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12).

[9] 杨小燕.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问题的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0] 时洁.财会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8).

[11] 李若鹏.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04(1).

[12] 李暖.财会人员如何克服职业倦怠[J].黑龙江史志,2009(4).

[13] 袁金菲.财会人员的职业信念初探[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1).

[14] 姚凯.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8(5).

[15] 丁乃姝.企业财会人员职业自我效能感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

作者:刘好

企业统计人员困境分析论文 篇3:

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开展,对于煤炭企业的正常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隐患,导致了企业的统计工作开展不能发挥出良好的工作效果,对于提升和优化煤炭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和内部结构,都不能发挥出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能找到影响煤炭企业统计工作顺利、高效进行的客观原因,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开展,实现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将良好的工作管理优势发挥出来。

关键词:煤炭企业;统计工作;问题;原因;基础管理工作

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开展,能对于整个生产环节流程的各项存在数据有效的统计,而统计数据是反馈煤炭企业客观发展限制的重要依据,其在反馈存在生产问题、识别风险、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都能起到较高的积极参考和引用价值,是煤炭企业的重要工作开展支撑手段。

1.煤炭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统计岗位设置不明确

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开展中,往往不具备岗位以及工作人员的专职设置属性,导致了统计工作的开展,往往不能在专业化、专门化的部门人员工作下开展,很多工作人员同时进行多项不同类型的工作内容,导致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精力不足,同时不同工作类型的互相交织,导致了统计工作的开展往往存在效率上、精确性上的不同程度影响。同时统计岗位人员的流动性较强,其往往经常被调离岗位,很多情况下,岗位工作人员不能具备良好的工作经验作为工作开展的效果保障,导致工作开展问题频发。

1.2工作队伍水平不足

统计工作的开展,不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工作经验保障,但是其工作岗位的薪资待遇往往不高,不能充分的吸引到高素质的岗位人才,也因为岗位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导致统计岗位工作人员的整体队伍能力水平不高。同时,因为在岗位招聘过程中,存在较低的岗位准入门槛,导致了基本的岗位工作开展不能发挥出良好的工作开展效果。同时企业在队伍培训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具备系统性的培训、教学机制,导致人员的基本工作能力不能有效的提升。

1.3统计方法缺乏创新

统计工作开展中,需要对于既定的统计工作需求有效的满足,而煤炭企业工作开展中的统计内容较多,加之统计人员的数量不足,就导致了基本的统计工作需求不能有效的满足。而工作开展中,如果不能在客观统计能力限制条件下做出改变,必然导致基本的工作开展不能获得良好的创新优势发挥,导致了基本工作效率不足,统计工作开展的工作目标不能科学保障。

2.煤炭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对于统计工作开展不重视

统计工作的科学开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价值,但是其往往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受到企业人员的思想重视,尤其是企业的领导人员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基本的工作开展,往往不能在企业的规划战略层面上具备科学的指导优势,这是导致统计工作不能有效执行,不能发挥良好优势作用的重要影响原因[1]。因为对于工作开展的不重视,必然会导致基本的工作开展不能被重视,工作质量和落实效果随之下降。

2.2统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管理制度是指导统计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制度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制度条款不完善,不能以细致化的工作条目,实现对于基本工作开展指导性作用的发挥;制度条款与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基本的管理制度不能科学的引导有关的统计工作科学开展[2]。同时管理制度不能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很多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以明确的责任义务划分,实现对于基本工作开展具体考核机制的落实,同时激励机制以及各种引导机制的开展也不能有效的落实。

3.加强统计基础管理工作是关键

3.1统计管理体制完善

要想在煤炭企业运行中增强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并在企业发展中将其优势充分发挥,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一套科学健全的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进行构建,将企业中的统计部门以及部门中的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划分,从而使各项统计数据上报的范围尧时间与口径能够实现规范化与统一化[3]。另外,在对统计工作内容中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与审核的过程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报送条件的规定,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在开展统计数据传递工作时,要逐级向上汇报,充分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使煤炭企业中的每一个职能部门都能够结合统计数据进行自身工作的调整与完善。

3.2引入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各项信息化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因此,在煤炭企业运营过程中,也应该将比较有实用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统计工作中,促使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管理系统,实现对于基本统计工作、信息传递、信息维护、数据更新等具体工作效率的提升,便于工作开展的技术能力发挥。管理技术的引入也不能盲目进行,要根据企业整体的统计工作开展需求以及分析技术设备、系统的工作能力,再结合企业的预算投入,进行科学的分析,实现采购工作能发挥出精确性、科学性优势。

3.3提高统计人员整体水平

煤炭企业统计工作开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具体工作的开展落实。因此,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关人员,能科学有效的发挥出良好的工作效果,实现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将基本的人才准入门槛提升,获取良好的岗位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基础。同时,要能提升岗位工作的薪资待遇,能以科学的薪资待遇设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获取稳定的岗位工作人力资源优势支撑。在进行岗位工作的工作开展模式设置中,要能科学有效的植入考核机制,就是要能在良好工作岗位人员责任科学、清晰划分的前提下,实现对于基本岗位工作开展的人员整体考核机制落实,提供岗位人员的工作重视程度,以督促统计工作者能切实的落实自身的岗位责任[4]。同时,要能开展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党建工作开展为基本的思想建设工作主线,实现科学思想政治的打造,实现工作人员基本的工作态度和思想政治状况健康。要能做好必要培训机制的构建,主要是能根据统计工作开展基本能力素养的需求,制定长效化的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知识技能水平的培育教育机制,能在长期的培训提升过程中,获得较高的人员工作能力提升,同时能实现工作人员提供企业统计工作开展的更大价值作用发挥。要能实现对于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用,离不开企业良好激励调和机制的设置,激励机制的评价项目就是企业对于工作人员基本的管理素质要求,评价项目要能形成良好的引导性作用,做好评价机制工作开展的基本公平性、客观性彰显,提升工作人员的参与度。

3.4发挥统计工作管理指导优势

统计工作开展的具体对于内容较多,面临的客观困境阻碍也较多,为了提升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执行高效化、低成本化、高精确化的统计工作,企业必然要能提升其具体工作形式的创新能力,以改变客观的存在工作弊病为基本工作前提,实现统计工作的创新提升。一般要求统计部门能提升其对于工作现状以及市场经济形式的评价能力,能在客观的统计数据结果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对于客观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将良好的统计分析优势发挥出来,实现基于统计数据的科学预测评价,能发挥统计工作的风险识别评价优势,扩大统计工作开展的基本效用[5]。

3.5科学企业发展统计指标的设定

煤炭企业的统计能力发展和进步,要有一定的控制指标指导,提升在建设统计工作能力提升中,能落实好阶段问题识别、阶段策略调整落实的机制,实现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发挥出良好的统计能力稳步提升效果。统计指标的设定,要能实现对于基本企业发展现状和科学建设目标的整合,实现在统计目标设定过程中,能以科学的目标设定,充分指导有关工作的科学开展。

4.结束语

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开展,要能以追求良好的工作效果为依据,以工作开展的基本效果目标为基础管理工作开展优化的基本依据,实现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将基本的管理优势发挥出来,实现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统计工作模式发展,解决存在的客观制约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桂菊.加强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8(11).

[2]詹健梅.企业统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7(1).

[3]徐春志.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改善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8(6).

[4]張利.企业统计工作问题与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8(13).

[5]黄世莹.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发挥统计整体功能[J].浙江统计,2016(5).

作者:刘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管理系统理论分析论文下一篇:外贸企业出口信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