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22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要促使历史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本文就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几点策略。一、设计贴近历史、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历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的真实感。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论文 篇1:

从“学习延伸”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

摘 要: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每节课后有“探究学习总结”栏目,其中的“学习延伸”是针对相应的学习内容设计的思考问题与活动方案。这些问题和方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很大,特别是文理科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学习延伸”的类型,特点,处理方法,以适应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心理、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使其作用最大化。

关键词: “学习延伸”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 教学探索

一、有关“学习延伸”设计形式的基本类型及认识

经过仔细统计,我发现: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学习延伸”共设计了74个学习活动内容,具体情况如下表:

1.“学习延伸”设计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材料分析型。给一定的材料,围绕材料设计相应的问题。从设问方式看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观点比较型和阅读与思考型。

例1: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

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例2: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第二,搜集资料探究活动型。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课外资源,动手搜集、整理资料,对相关问题作探究。

例3: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除冶金、制瓷和丝织业外,还有很多行业领先于世界。试通过调查、搜集资料予以说明。

例4: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放区发展状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第三,问答型。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以直接提问的方式设计题目。

例5:必修2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第四,讨论、辩论型。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堂讨论或者小型辩论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例6: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可以各抒己见。

2.对“学习延伸”设计形式的基本认识。

(1)“学习延伸”的设计形式总体多样,但相对单一,一半以上(58.1%)以材料分析为主,且激趣性不强,要么是观点比较,要么就是阅读与思考。

(2)从必修2开始,“搜集资料探究活动型”题目的比重有所增加,体现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要求。

二、“学习延伸”与“材料解析”之比较

新课程“学习延伸”与大纲版教科书课后之“材料解析”有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会发现一些差异性。这些差异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首先,从设问指向和解决方式看。新课程“学习延伸”的设问大部分是启发式的,有多种解决问题途径,有比较解决法、讨论探究法、分类归纳法等。

例7: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第3课: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第4课:你认为上述各种观点中,哪些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

其次,从能力培养角度看。大纲版“材料解析”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进而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学习延伸”不仅考查学生基本的材料解析方法和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会思考,形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8: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吗?

第2课: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第4课: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三、处理“学习延伸”的教学探索

通过对“学习延伸”的实际教学处理发现:教师应当对一些学习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加工,以更适合学生学习。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第一,材料信息比较褊狭,不能足够支撑设问时,通过补充材料,细化设问,结合教学实际重新设计问题等途径实现学生的学习延伸。

例9: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观点一: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但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适用的,也不能说没有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观点二:还有人对上述看法持相反意见,认为斯大林模式不是,也根本不可能、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只是人们走向正确所必须经过的谬误,是走向正确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从题目设计方式来看,编者的本意是让学生在读了两种观点后,能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看待“斯大林模式”,得出“斯大林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作用”的结论。但问题在于:(1)材料只是两种观点,缺乏足够的论据材料来支撑观点;(2)教科书对“斯大林模式”也只是概括性的叙述,对其评价也是“前功后过”,学生回答此题大多是采用课本观点或直接认同题干中的某一观点。于是我做了如下处理:请同学们搜集相关材料证明以上两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利弊;你从“斯大林模式”的成败中得到怎样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提高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素养,又帮助学生学会了在具体时代背景下分析历史事件作用和影响的方法。

第二,问题设计理论色彩很强,范围过广时,通过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延伸。

例10:必修1第六单元第20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通过这些探索,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认识。

此问题设计很宏大,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涉及范围广。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专业术语多,历史概念多,概括性强。这一题目涉及了民主政治、人民主权、维新思想、民主共和、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政治协商等专业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学生要提出相关的认识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一是分组学习,课后探讨,教师组织每节课前选一小组谈谈其成果;二是留给文科班级在以后的高考复习时进行专题讲述与讨论。

第三,处理“学习延伸”时除了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外,更要讲求学生活动的实效性。

我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实践发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相对较难,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的内容都是基于学生在初中阶段较好地掌握了历史知识与技能而作出的。所以,在处理“学习延伸”时,教师应信任学生,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学习延伸”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讲求活动的实效性,使“学习延伸”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成为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载体。

作者:贺功斌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论文 篇2: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要促使历史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本文就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几点策略。

一、设计贴近历史、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历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的真实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并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历史的真实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四组,每组负责讲其中的一个问题。到上课时,有的学生通过展示所在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统计数字来说明改革多年来GDP的大幅增长;有的学生拿来了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通过对比来展现改革开放多年的生活巨变。这样的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历史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二、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所谓探究性学习,既不同于过去的灌输性学习,也不同于研究性学习,它不是直接把问题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因此,要开展好探究性教学,教师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二是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便学生畅所欲言。设计的问题若没有针对性,学生就不知该如何回答;而若没有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则可能不敢回答或不愿回答。

例如,在教学《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上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那就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解体。幽默的俄罗斯人在谈起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时,常说这样一则政治笑话:‘列宁证明了应该如何管理国家,斯大林证明了应该如何不管理国家,赫鲁晓夫证明了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勃列日涅夫证明了并不是每一个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而戈尔巴乔夫则证明了……’那么,事实真的像这段笑话所说的一样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段笑话呢?”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既使学生复习了前面所学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又为本课所要学习的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三、捕捉课堂资源,进行生动教学

1.搜集资源。

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自主参与为特征的社会和自然课程资源面前,学生面临着如何获取信息、如何筛选信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归纳总结有用的东西等问题。要开发历史学科广阔的课程资源,发展学生个性,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开发课程资源铺路奠基,帮助学生搜集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引导,丰富历史课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2.主动引导开发。

教师本身是课程实施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和提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去启发,学生思想的火花需要教师去点燃。教师要根据学情,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根据学生对社会、对教材的理解,利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张扬学生的个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对把备考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广大历史教师必须重新认识高中历史教学,更新教学方式,转变自身角色。

作者:葛家梅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困惑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随着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好奇和热情也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新课程教学的困惑。笔者现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罗列如下,以求教于各方行家。

一、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写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严重脱节,教学目标难实现

三年多的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给笔者最大困惑的就是学生基础知识欠缺,课堂上基础知识落实太难,且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严重脱节,三维目标难实现。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式的编排体系,强化了知识体系,淡化了基础知识,这种编排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基础知识已经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贫乏。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的乡镇中学,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再加上受师资、不重视副课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历史课上,我曾问过学生这样的问题:唐朝是哪一年由谁建立的?很少有同学能回答上来。学生基础知识如此欠缺,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显得很困难。

二、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教学课时相对较少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现了脉络化、结构化的特点,主要叙述知识的体系,以至于教师在课堂上不得不补充大量的史实。例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讲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间跨度大,内容相当多,在旧教材里分九个课时来讲述,新教材只用一课时。像这样的教学内容,课堂上不给学生补充史实,学生就很难掌握,如果补充,在规定的课时内又完成不了教学内容。所以用有限的课时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拓展和延伸就很困难,弥补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任务也很难完成。

三、教学资源很有限,教学方式难转变

如笔者所在学校,教学设施陈旧,硬件建设滞后,学校没有一间像样的多媒体教室,基本不具备上多媒体课的条件,教师、学生基本没有获取更多教学资源的途径,教室和教材仍是教学主阵地。这种条件下,教学和学习方式很难有一个质的改变。

四、教学内容处理难

笔者所在地区统一使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本教材的主體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每一学习专题由“专题导学”、“学习内容”和“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每个专题后的“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里都有2~3个问题研讨,每个模块又有两节“学习与探究”课。这么多的问题是处理还是不处理?是课堂处理还是课后处理?是师生共同处理还是由学生自己去处理?这些问题始终困惑着一线教师。但对高中历史而言,随着广大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实践、探索、交流,困惑我们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也必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责任编辑 薛小琴

作者:余存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外师范教育与培养论文下一篇:参与式教学本科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