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因生活、工作等原因,社会压力,幸福感逐渐下降,特别是幼儿教师这个工作量大,需要耐心、爱心、细心教育幼儿的职业,更是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致使缺少职业幸福感。近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发展要求。

第一篇: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

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与教师焦虑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个不同地区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与教师焦虑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职业活动 幸福感 焦慮感

焦虑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们早就对其的许多方面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学者认为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焦虑感强者主观痛苦更多,自评症状明显严重高于其本身实际情况,快感缺失、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职业能力下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因此,普遍认为焦虑感是对个体影响最大的一种消极情绪。

教师焦虑所带来的问题更为广泛而深远,不仅对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成就、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民族的兴旺与生存。现代教师身处社会的转型期,压力很大,易产生焦虑反应,影响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果。所以目前对教师焦虑感方面的研究增多,但都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欠缺针对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与教师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拟探讨教师焦虑感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解决教师焦虑感与培养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提供依据。

一、研究被试

采用本研究中检验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部分的上海市(南汇、静安、高桥、闵行、青浦)、广东省(广州、中山)和广西桂林市样本,共计357名被试。

二、研究工具

(一)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问卷

采用谭贤政(2009)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测评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主要用于评测教师在备课活动、课堂活动、课外辅导活动以及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活动中的幸福感体验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师焦虑感问卷

主要采用目前国内外最为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W.K.Zung于1971年编制,是一种分析焦虑症状的简便的临床调查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国内外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三、研究程序

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采取团体施测的方法,同时发放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和教师焦虑感问卷,当场作答,完成后收回。

四、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五、结果分析

(一)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维度与教师焦虑感的相关分析

关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维度与教师焦虑感的关系,其调查结果见表1。

(二)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与教师焦虑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教师焦虑感对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以教师焦虑感得分作为自变量,以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总分作为因变量,用回归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焦虑感对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均有着很强的预测作用,说明教师焦虑感是影响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正好说明,教师虽然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但在职业活动中还是会受到七情六欲的影响。必须淡化对教师职业的神化现象,做好教师不良情绪的引导。

(三)对高低焦虑组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之间的差异分析

将被试按焦虑量表分数,抽取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两个组(区分标准为样本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即量表分数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为高焦虑组,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为低焦虑组)加以比较,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低焦虑水平组在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高焦虑组,这说明教师焦虑感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具有很好的预测一致性,即:焦虑感得分低的教师具有较低的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得分,而具有实际较高的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高焦虑感的教师,其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得分高但实际幸福感低。

六、讨论

笔者通过对教师焦虑感和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及诸因素与教师焦虑感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见表2、表3)。低焦虑水平组在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上的得分均低于高焦虑组,并在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维度上存在差异显著(见表3)。这样的结论符合以往研究的结论,即:低的消极情绪不会降低个体幸福感的体验强度;但达到焦虑状态时就会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获得。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也适应幸福感获得的这一规律。

从表3还可以得出教师群体是一个具有高焦虑感的群体。笔者认为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一是由教师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对于自身的能力、人格等非常重视,自己心里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苛刻,这就容易对教学问题产生担心,而由于教学问题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学问题的担心极容易成为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教师职业活动的认知状态,导致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下降。因为幸福感并不是完全由外部环境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米兰国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莱格兰齐认为:“幸福与不幸不会以标志着快乐生活与悲惨生活的事件为分水岭,而区分幸福与不幸完全依赖于一种‘滤镜’的颜色,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这种‘滤镜’过滤真实生活,它可以帮我们搜寻到幸福中是否存在着不幸的因素。然而幸福不是诸多愉快事件的累积,而是一个质的问题;通过‘滤镜’看到的世界,要么花团锦簇,要么荆棘密布,非此即彼,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笔者认为这里的“滤镜”就是个体的心态,焦虑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就是改变个体世界状态的“滤镜”。对不同焦虑水平教师的分组检验发现:焦虑水平越低,其职业活动幸福感越高;反之,其职业活动幸福感越低。二是由教师职业活动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职业活动是当今社会最“开放”的职业活动,接受着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如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人员等。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职业活动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观念和想法。这也足以让教师产生焦虑。除此之外,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还要忍受成就感缺乏、交际面窄、社会地位低下、教学活动变化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角色成分太多。一般来说,教师职业活动的角色学习是预防教师焦虑的途径之一。但如果角色成分太多并发生冲突时,就容易产生焦虑。而一些教师太依恋于现在所学习的职业活动角色,以至于迷失了自己,产生焦虑。四是这样的结论跟以往许多研究的结论一致。如,Travers和Cooper(1993)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压力高于平均水平。戈河山(2008)认为:“教师面临着学生对自己是否认同,以及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问题,这些经常会使教师感到有危及自尊心的危险,从而产生焦虑。”张艳芬和牛秀平(2008)对初中教师焦虑和抑郁情绪现状的调查研究也同样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焦虑感将明显降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师存在的焦虑问题,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提升。

(责编 秦越霞)

作者:李大亮

第二篇:幼儿教师幸福感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因生活、工作等原因,社会压力,幸福感逐渐下降,特别是幼儿教师这个工作量大,需要耐心、爱心、细心教育幼儿的职业,更是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致使缺少职业幸福感。近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发展要求。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新的教育理念在给幼儿教育带来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不少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一、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概述

(一)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概念

所谓职业 幸福感,是指主体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幼儿教师在其幼教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对自己生存状态意义的体味构成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它指向现实生活和对未来的期待,是衡量个体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

(二)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幼儿教师没有积极情感的投入,没有对幼儿无私的关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为人的生活和发展服务,引导人类谋求幸福生活是它的一贯追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幸福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因为幼儿教师和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展开的,幼儿教师如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将直接影响他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幼儿教师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职业,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体验不到幸福和乐趣,他就不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就会产生抱怨与职业倦怠。没有幸福感的幼儿教师,如何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如何培养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育要给人以幸福,就必须有教师的幸福。

然而,从实现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的现象,不少幼儿教师丧失了对自我职业的激情和热爱,把教学仅仅看作是自我谋生的手段,缺乏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警觉和反思,不能开展具有生命情感的教育活动,更无法呵护与滋养幼儿个体生命的发展。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幸福职业感,对于幼儿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二、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一)社会地位低,难以提高幸福感

也不知从何时起,关于教师是什么的说明逐步演化成教师应该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教师应该是十全十美的。教师们被一步一步的推上了令人难以达到的理想化的境界。

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所以教师常常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幼儿教师。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历史尽管有一百多年,但直到現在,在某些人的心目中,幼儿园里带孩子只是母亲或保姆带孩子职能的一种替代和延伸,外行人很难肯定幼儿保育与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专业领域, 很难认同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但是对于这种现状的缓解也是微乎其微,这些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误解是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形象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教师本身的职业神圣感和现实社会中的严峻形势,不可避免地使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丧失。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幼儿教师的幸福也要、需要有一定基本的物质条件作为其生活的保障,但目前幼儿教师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普遍很低。

(二)社会及家长带来工作压力

幼儿教师是幼儿人生旅途上除了家人以外接触的第一人,幼儿教师的素质和情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社会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爱心、热情,还要有较高的素质、能力;从幼儿长远发展来说教师还要肩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想像力、动手能力等艰巨任务。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也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期望使得幼儿教师感受到较强的压力。

三、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一)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作为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平常人,物质资料的需求使幼儿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要回避教师的物质报酬,空谈教的神圣奉献精神是不可取的。幼儿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各方面给予教师适当的满足。1设立各种奖励和给予他人肯定,根据教师能力提供教师职位,2适当的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可以减小其生活压力,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幼儿教师的保障体系

目前,因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和福利待遇较差,在职学习与发展的空间小等原因导致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低,工作满意度不强,流失率高等问题。而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与福利待遇、学习与培训的机会等是其基本权利,对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满意度和专业素养,及其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首先,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出台专门的《学前教育法》,保障幼儿教师的基本权利,明确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和角色定位;其次,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尤其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和福利水平,并出台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大对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的监督;最后,各级政府应积极构建幼儿教师质量专业标准,制定严格的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重视幼儿教师的在职学习与培训,支持幼儿教师保障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赵明;蔡淑兰;;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6期

[2]郭阿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年36期

[3]廖长霞;;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实践初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年

[4]王爱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觉亟需加强[N];中华读书报;2018年

[5]吴姝静;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6]李园园;幼儿园教师伦理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作者:孙玲

第三篇: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 要]近几年,高校教师幸福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对2008—2012年中国期刊网中有关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的40篇文章进行系统分析,重点分析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差异化、影响因素、结果变量以及提升途径,并针对幸福感缺失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综述

幸福感最早出现是基于心理学视角,而我国幸福感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2004年后,随着幸福指数概念的提出,其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核心。统计分析,学者研究高校教师幸福感是基于多元化视角下的分析,如王蓓采用实证研究,以《综合幸福问卷》测量高校教师幸福感现状:女性教师高于男性教师,教授高于其他;李士明在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大的前提下,从人本管理角度得出EAP是提高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必要手段;黄桂姣仅分析教师幸福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唐荣重在宏观提出高校教师幸福感提升的途径。

然而,以一种视角为假设,研究其差异化,影响因素等,片面性强,存在诸多不足,对高校教师幸福感发展趋势预测贡献不显著。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这些年研究进行总结性回顾,探讨不足,将高校教师幸福感各方面系统性展现出来,为未来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1 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概念

基于统计发现,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普遍采用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也有部分采用著名学者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基本内涵相同。其体现的共同特点是:高校教师教学时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心理体验等。由此我们归纳出:高校教师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感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自由实现职业理想,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和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持续的心理上的快乐体验。

2 幸福感差异化研究

经统计,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结论有三类:第一类,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如:周末对800名大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性别、年龄、职称、专业对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第二类,高校教师幸福感水平不高,如:卫宇对四川、重庆等7所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论显示青年教师压力大,主观幸福感处于较低水平,性别、年龄、职称、教学任务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第三类,高校教师幸福感无明显偏向,如:黄桂姣从影响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内外部因素研究,阐释了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没有说明高校教师幸福与否。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高校教师幸福感满意度差异较大。

3 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3.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

(1)性别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没有定论。主要有2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男教师的幸福感高于女教师,原因是女教师除承担与男教师相同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得兼顾家庭(如生育、教育小孩、家务等);另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女教师的幸福感高于男教师,原因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影响:社会期望、个人成就动机和家庭负担。社会对高校男教师的期望更高,男教师在成就追求方面比女教师要求更高,男教师家庭经济负担比女教师重,导致男教师压力比较大,幸福感低。

(2)年龄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没有定论。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幸福感与年龄无关。第二种认为不同年龄段教师幸福感不同,漆莉莉研究结果显示51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幸福感最高,31~40岁最低;公丕民研究得出45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幸福感最强;黄海蓉得出的结论是36岁以上高校教师幸福感最强;卫宇研究则显示26~30岁的高校教师压力最小,31~40岁高校教师压力最大。第三种观点认为年龄越高,幸福感越高。他们主要从职称、收入、教学科研压力、学校管理、社会期望、家庭等方面进行研究。

(3)教龄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没有定論。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认为高校教师教龄为5年以下的教师幸福感最低,11~15年最高,原因是教龄为5年以下基本为年轻教师,面临角色转换、社会期望、个人成就心理落差、经济、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幸福感低;第二种认为教龄是6~10年的高校教师压力最大,幸福感最低,原因是教龄为6~10年教师基本为讲师,讲师职称工作压力大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幸福感低;第三种认为教龄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影响不显著。

(4)婚姻状况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没有定论。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显示无婚姻生活的高校教师在人际适应及心态平衡方面都显著高于已婚教师,原因是已婚教师面临的问题、冲突较未婚教师更多;另一种观点认为婚姻状况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但在生活满意度上,已婚教师高于未婚教师,原因是未婚教师面临着事业、婚恋、生育三重压力,在遭遇困境时没有得到情感和经济支持。

(5)职称视角下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没有定论。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结论显示高校教师幸福感无显著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随职称的上升而增强,教授的幸福感最强,原因是教授事业和生活都进入稳定阶段,总体幸福感较高。

(6)学历视角下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没有定论。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历高的高校老师比学历低的高校教师幸福感高,原因是博士教师承受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学校对其期望最大,加之博士追求高的自我成就,所以其幸福感最低,学历本科的高校教师幸福感最高。另一种观点表明学历高的高校教师比学历低的高校教师总体幸福感更高。

(7)学科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没有定论。各个学者从3个不同的角度研究:第一种从健康方面担忧,理科学院教师最担忧,文科学院教师担忧少;第二种从生命活力和幸福指数方面,理工科高校教师高于文科教师;第三种从专业任课角度,专业课老师的压力大于非专业课教师,幸福感低于非专业课教师。

(8)薪资待遇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研究表明:收入越多的教师其自我接纳水平、生存质量满意度和社会关系满意度也越高,所以其总体幸福感也明显高于低收入教师。大多数研究显示,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工资收入偏低,住房紧张,生活待遇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幸福感。

(9)工作任务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结论显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严重影响其幸福水平。

(10)高校类型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结论显示:一般高等院校教师整体幸福感略高于重点院校(211、985高校)教师,主要原因是重点院校教师的科研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

(11)职务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结论显示:在校担任管理职务的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没有担任管理职务的教师。主要原因是:中国充斥着“官本位”和“学而优则仕”思想,“爱面子”的官员能够获得更多社会荣誉感和事业成就感,能够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

(12)民族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表明:少数民族高校教师幸福感在整体上高于汉族。这与民族生活态度和民族性格相关,汉族深受儒家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思想影响,社会期望和自我成就期望较高。

3.2 教师内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1)身心健康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结论为:身心健康的高校教师幸福感水平比较高。调查发现,很多高校教师出现了心理问题,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2)人格特征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结论显示:许多高校教师由于职业特点,人格高度独立、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度的紧迫感,对自我要求比较苛刻,这些会促使教师容易因疲劳而导致幸福感的降低。

(3)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为:高自我效能水平者的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者,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发展。高校教师从学生进步和学术研究中获得的自我效能感最强,从职称评定中得到的自我效能感最低。

(4)工作情感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为:大部分高校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认可度较高,幸福感较高。

3.3 外部因素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

(1)社会支持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结论为:良好的社会支持会增加高校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幸福感相对较高。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高于精神追求和文化享受,对教师的评价越来越功利化,对教师职业道德存在误解及偏见,给高校教师不成熟的定位和期望,这些给高校教师造成极大的社会压力,教师的幸福感大大降低。

(2)人际关系(组织气氛)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研究没有定论。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教师人际关系不和谐,生活圈子过于狭窄,缺乏和同事、学生、领导的交流,教师幸福感较低;另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教师和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幸福感较高。

(3)工作压力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研究结论为:过强的工作压力导致高校教师幸福感降低,职称晋升已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压力。

(4)高校管理制度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研究显示:高校管理制度不合理,对高校教师精神关怀的缺失,降低了高校教师幸福感。

(5)工作环境视角下教师幸福感研究显示:高校的学术环境、办公设施环境、图书馆设施环境、研究实验室环境等工作环境的改善有利于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提高。

4 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

统计结果显示:近几年,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职称、人际关系、薪资待遇五个维度成为研究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4.1 社会支持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趋势

高校教师越来越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社会支持会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给个体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个体的喜悦感和归属感随之加强,自尊心自信心明显增强,从而增强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其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加。重视社会支持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愈加利益化和物质化,从而忽略对知识的追求,崇尚金钱而非知识,使得教师社会地位下降;二是网络迅速发展,网络信息爆炸使得教师知识权威受到质疑,导致高校教师觉得越来越不被社会所需要,渴望从社会中获得支持和认可。

4.2 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趋势

高校教师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对其幸福感水平影响愈加显著。高校教师面临来自社会、学校、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如不能正确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可能会造成心理负担过大,精神抑郁,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4.3 职称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趋势

职称渐渐成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主要压力,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日益显著。就目前国内状况而言,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招生指标、所获资源等都与职称有直接联系,所以学校职称评价体系合理与否对高校教师幸福感有极大影响。职称评价体系合理,会对高校教师起正向激励作用,反之亦然。

4.4 人际关系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趋势

人际关系淡薄会降低高校教师幸福感水平。高校教师人际关系分三个方面:学生、同事、社会。一是学生层面:教师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交流较少,学生对教师课程的反馈较少,导致教师从学生中获得教学成就感降低,幸福感降低;二是同事層面:高校教师同事之间缺乏交流,关系淡薄,当遇到工作或生活困难时,获得同事的支持较少;三是社会层面: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参加社交活动时间较少,导致教师交际圈窄,在遭遇挫折时所获得社会支持较少,严重影响其幸福感水平。

4.5 薪资待遇视角下高校教师幸福感趋势

高校教师越来越重视薪资待遇,薪资水平越高,其幸福感水平将会越高。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物质丰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师的薪资收入应与其社会地位相匹配。

5 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建议

5.1 社会和政府方面的支持

一是社会应积极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二是国家应通过政策倾斜、舆论宣传等手段,建立高校教师职业的威信,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是从科教兴国、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战略理念出发,加大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支出,不断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生活条件、工作环境。

5.2 学校方面的支持

(1)学校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职称评定机制,评定标准应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不盲目攀高,打击教师积极性;评定过程要公开、公正、公平。

(2)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应构建敬业与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给教师提供互相沟通和交往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提高教师幸福感。

5.3 高校教师的自我调节

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信念,脱离功利主义的影响,以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解决方式应对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参考文献:

[1]周末,陈江兵.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8(19).

[2]公丕民,博世杰.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

[3]刘芳丽.高校青年教师的幸福感[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08(36).

[4]汤海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追寻[J].中青年学者论坛,2008(12).

[5]阳红,胡韬.贵州省高校教师幸福感与组织气氛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8(6).

[6]李丹丹.运用激励理论增强/80后高校教师职业主观幸福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5).

[7]曾智,高山.高校教师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

[8]苏善生.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培养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4).

[9]唐道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成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0]罗英.论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

[11]章清,殷韦韦.论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消解与重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12]段英.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之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13]黄桂姣.影响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J].人文论坛,2009(4).

[14]漆莉莉,吴卫青.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测度与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

[15]唐慧敏,苗元江.高校教师幸福感心理结构研究[J].文学教育,2010(3).

[16]李飒.高校教师应对方式在职业压力與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4).

[17]王祝青,曾智.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构[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11).

[18]蔡玲丽.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增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6).

[19]王勇,王忠.浅谈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的外部条件[J].教师建设,2010(11).

[20]陈兰娜.浅议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作者:王凤娟 王京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养老保障论文范文下一篇:消防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