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尘和轻雾的观测论文

2023-03-03

在地面视程障碍现象中, 浮尘和轻雾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 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 天气状况也不同。浮尘是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 或为沙尘扬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

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的稀薄雾幕, 使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1.0km至小于10.0km。

1 浮尘、轻雾现象分析与处理

判定这2种天气现象看似简单, 浮尘是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的稀薄雾幕, 其实不然。在测报观测工作中这种浮尘和轻雾同日相继出现的天气条件比较复杂。浮尘和轻雾天气现象同日相继出现极为少见。

1.1 判断其现象

从能见度上判断不易判别, 浮尘和轻雾天气现象能见度都均为小于10.0km。浮尘能见度小于10.0km, 轻雾能见度在1.0km~小于10.0km。

例:2008年12月21日~22日观测记录天气现象栏:

21日:结冰积雪雪2000~0055=S1835~2000

22日:结冰积雪S 2000~0628

观测记录:21日18时至20时平均能见度为3.0~4.0千米, 从能见度上不易判别。

1.2 判断其现象:要从相对湿度和颜色上来判别

(1) 从相对湿度判断, 21日18时前平均相对湿度为80% (期间有轻雾) , 相对湿度从18时前的80%左右下降到18时的42%, 18时左右判定轻雾消失, 其浮尘天气现象开始出现。即:浮尘18时35分开始出现 (18时至20时期间平均相对湿度为41%, 最小相对湿度为28%) 。

(2) 从颜色判断, 18时前天空呈现灰白、稀薄雾幕, 空气较稳定、无风。18时后天空呈现苍白、土黄色尘幕, 空气较稳定、无风。

例:2004年11月24日~25日观测记录天气现象栏:

24日:=S 1435~2000

25日:S 2000~2000

(26日~28日:均为S 2000-2000)

观测记录:24日14时至20时平均能见度为4.0~5.0千米, 从能见度上不易判别。

(1) 从相对湿度判断, 24日14时前平均相对湿度为85% (期间有轻雾) , 相对湿度从14时前的85%左右下降到14时的40%, 14时左右判定轻雾消失, 其浮尘天气现象开始出现。即:浮尘14时35分开始出现 (14时至20时期间平均相对湿度为30%, 最小相对湿度为27%) 。

(2) 从颜色判断, 14时前天空呈现灰白、稀薄雾幕, 空气较稳定、无风。14时后天空呈现苍白、土黄色尘幕, 空气较稳定、无风。

这2次浮尘和轻雾同日相继出现的天气现象, 其特征和气象要素尤为相近, 实属少见。

特别是2004年11月24日~28日, 克拉玛依出现连续长达5天的浮尘天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市环境监测站监测, 全市各空气自动监测点普遍监测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统称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会直接被人吸入体内, 其附着的病菌和化学污染物将损害眼睛及呼吸器官, 对人体危害比较大。

形成这次浮尘天气的主要原因, 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内蒙古地区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沙尘等细微颗粒被大风吹起浮游空中, 伴随冷空气南下, 从而造成了浮尘天气。新疆南疆喀什、和田、库尔勒等地受沙尘暴天气影响较为严重, 浮尘天气出现时会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明显增多, 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对人体呼吸道有影响。大量浮尘落到植物叶片上, 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一定影响, 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不利影响。另外, 住宅在每天适度通风之后, 也要做好必要的密闭, 防止浮尘的袭扰。在这种天气下, 行人和骑车人最容易受到扬沙影响, 造成视线不清或心情急躁, 很可能频繁与机动车争道, 容易发生危险。专家称, 这种天气对人体危害很大, 应尽量减少外出, 在家中要关闭门窗。外出时戴好口罩, 预防呼吸道疾病。

2 结语

通过上述2个事例对比分析, 对浮尘和轻雾天气现象的观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摘要:在地面观测中, 浮尘和轻雾有时可能同日相继出现, 容易误判这两个天气现象。这两个天气现象同日相继出现在克拉玛依市极为少见, 根据克拉玛依地面观测资料近10年来。共出现过2次 (2004年11月24日和2008年12月21日) , 就这2次天气现象同日相继出现, 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浮尘,轻雾,判断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2] 克拉玛依气象站.历年 (2000年至2010年) 月报表年报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企合作,互渗互融”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下一篇: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