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思想政治论文

2022-05-0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管理思想政治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面临一定的波动与调整,这不仅为我国的发展进步注入了生机,同时也凸显出社会的时代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意识武器,能够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融合。

社会管理思想政治论文 篇1:

党建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路径选择和方式创新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必然居于领导和核心地位。党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党的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来实现。要围绕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着眼于建设学习型和服务型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党的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路径;方式

一、引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社会转型之路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我国社会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贫困问题、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老龄化问题、社会突发事件、频发的反社会事件等,对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外,中国似乎也开始由低风险社会向高风险社会转变”[1]。但是,我国现有的以“社会控制”为核心的社会管理的理念、模式、格局、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转型社会的要求,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面临的核心议题。

社会管理问题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就开始谋划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大重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011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重点工作。

“未来30年,中国正进入一个以社会管理为中心的新的发展时期”[2]。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二、党建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本定位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党建工作的基本含义

“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會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3]。狭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其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4]。由于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的主体也不局限于政府,本文在广义的层面上使用“社会管理”这一概念。

由于现有的社会管理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指运用现行的资源和经验,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现有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目标的活动和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一种创新活动,也是一种创新过程。”[5]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和严峻,党自身建设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改革。改革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思路进行,事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考虑,确保改革正确的方向,必须提高党员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二)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社会管理在本质上是通过社会的力量,保证人们接受社会价值,遵守社会规范,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路径是从政府本位走向社会本位,要更加注重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的合作治理,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的服务性、自主性、规范性[6]。现代民主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产生于社会,并以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支持作为政党执政的基础。在我国的政治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必然居于核心地位。在社会管理格局的大调整,社会管理方式的大革新,要求重构党与社会的关系,重塑执政党的治理社会的理念。“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执政党的社会管理途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组阁途径,以执政党所组成的政府为主导,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即政府社会管理;二是规范约束的途径,把执政党的政策转化为国家法律法规,鼓励社会非政府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7]

(三)党建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功能

1.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正确方向。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这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党通过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防止落入西方国家的“公民社会陷阱”;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确保社会管理创新有序推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2.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思想保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通过思想领导,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传播给社会,不断增强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社会管理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3.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党通过政治领导,将社会管理中的有益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4.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人才支持。社会管理创新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深入群众、贴近群众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管理队伍。党通过组织领导,培养、教育、推进一大批素质高、业务强的社会管理队伍。

5.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群众基层。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密切新形势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6.监督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序、有效推进。通过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监督党员干部遵守宪法、法律、党的纪律,塑造党的形象。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维护党的形象。加强对政府的领导,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党建工作覆盖到非政府组织,监督其依法、有序运行。

三、党建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本路径

(一)黨建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宏观路径

1.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管理原则的科学构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过长期研究并经社会主义实践检验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管理是对社会总体活动的管理,而不是对个别社会活动的干涉;要实行人民管理,人民当家作主;目的是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人才[8]。社会建设根本上来说是社会制度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为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社会保障对于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9]。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是普遍吸收劳动者来管理国家,要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有管理人才和严整的组织[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和谐社会的构想、社会公正和公平的理念、社会保障问题,对于今天的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对这些思想进行科学总结,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2.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社会管理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硬”管理,是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等实行管理;一种是“软”管理,是运用道德、宗教、教育、社会舆论等手段实行管理。政治思想教育是属于“软”管理手段,它通过强化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规范或约束人们的行为。“软管理”手段具有成本小、效果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第一大功能是治党,治党首先是从思想政治上的治,从严治党,首先是要在思想政治上从严,第二大功能是治国……”[11]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矛盾的调节器、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12]。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其吸引力,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3.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在我们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管理理念陈旧的问题,如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重管理轻服务,重行政命令手段轻法律、道德、教育手段,重社会强势群体的利益维护轻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一些管理者把人民群众作为管理的对象,忽视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漠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诉求,因此导致“强制性”、“高压式”管理,陷入“维稳越来越不稳”的怪圈。必须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把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切实转变到以人为本上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社会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协调好各方利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4.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依据社会管理的形势和要求,代表人民制定体现人民意志的政策,为社会管理创新指明正确的方向,这也是党的政治领导和执政的主要方式。

5.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组织保障。能不能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关键在党的干部。举荐与录用各类社会精英,是政党的主要功能。党的组织工作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建设的质量。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为社会管理创新选好干部,配强班子。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战略资源的重要思想,为社会建设事业育才引才聚才用才。

6.制定重视社会管理的政绩考评机制。传统政绩观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社会福利的增加,重视眼前的政绩而忽视长远的政绩。树立科学政绩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点所在,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所在。要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加大社会管理指标的考核权重,引导领导干部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创新。目前浙江省已经修订出台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五个办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管理权重。在日常考察、目标考核的基层上,探索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履行职责的表现情况,实施专项考核[13]。

(二)党建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中观路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会管理中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党组织既是治理国家的政治组织,又是治理社会的社会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管理格局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职能在削弱,民众、第三部门、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14]作为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应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党组织的设置工作,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社会方式,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会中的覆盖面,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管理优势。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表明,非政府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替代政府履行了作为公共部门的一定职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党建及其管理已成为时代赋予执政党的新任务。在非政府组织中组建党的基层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以党建促管理”,以执政党的政策服务推进对非政府组织的制度化吸纳,有助于促进社会非政府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15]。

2.提高党员干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一是通过学习,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二是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通过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社会管理知识、技术,增强社会矛盾调处能力和社会利益协调能力。

3.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基层党组织要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职能,完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探索建立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评价考核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4.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8000多万党员,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分化,各种社会思潮互相激荡,一些党员党员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淡化,甚至出现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这迫切要求我们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一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设置党员服务站、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活动。组织党员亮身份,开展承诺、履诺活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创新党员管理方式。对党员实行指标量化考核,通过科学设定考核的内容和指标、设置考核的程序,确保考核公开公正。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奖惩,达到激发党员活力,提升党员服务社会管理能力的目的,让党员先进性看得见;三是加强对党员的动态管理。建立一个集组织信息、党员信息、组织生活信息、党员学习教育信息等多项信息为一体的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四是创新党员退出机制,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根据党章的要求制定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对照标准、按照程序,做到认定一个,处理一个。同时,严肃处理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党员,坚决清除党员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5.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管理民主。建立公民广泛参与,社会自我管理、政府协调支持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我国社会管理领域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党内民主的推动。一方面,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动政治民主,确保党在宪法、法律内活动,同时支持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另一方面,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6.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的泛滥,对政权的稳固、执政党的地位的维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维持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党建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微观路径

1.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党员意识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党员对作为自身政治组织归属的党的性质、目标、使命的自觉认知与积极践履,它包含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两个维度[16]。党员意识是党的灵魂,是党的先进性、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具体体现,党员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党员的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员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党员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党员服务群众的过程,本身就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有的国家执政党组织党员广泛融入社会、参与社区各种日常服务,增强执政党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17]要建立党员服务平台,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既可防止党员脱离社会,脱离群众,又能让党员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学习社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3.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要注重党性修养,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作风,坚决克服个人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思想和作风。模范遵守宪法、法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严守党的纪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通过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引领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的主流价值。

參考文献:

[1] 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2] 竹立家.中国未来30年将以社会管理为中心[J].理论参考,2011,(3).

[3]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5.

[4] 李伟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5,(5).

[5] 夏学銮.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创新[J].人民论坛,2011,(4).

[6] 董志锋,郁建兴.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新分析框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1).

[7] 吴新叶.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8,(2).

[8] 马徒.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管理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9] 杨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

[10] 马尔.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11] 张尉萍.思想政治工作学是治党治国治企的科学[J].求实,1999,(7).

[12] 张友连.论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2003,(3).

[13] 蔡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J].党建研究,2011,(8).

[14] 陈振明.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4).

[15] 吴新叶.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8,(2).

[16] 廖艺萍.“党员意识”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宁夏党校学报,2006,(1).

[17] 周本顺.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之路[J].求实,2011,(10).

责任编辑:周潞资

收稿日期:2011-11-03

基金项目: 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阶段性成果(J11-Z2)

作者简介:王文燕(1967-),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机关党委书记,主要从事行政审判和机关党建研究; 尹振国(1981-),男,湖北汉川人,浙江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主要从事刑事法学、政治学研究。

作者:王文燕 尹振国

社会管理思想政治论文 篇2:

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路径优化问题

摘 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面临一定的波动与调整,这不仅为我国的发展进步注入了生机,同时也凸显出社会的时代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意识武器,能够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融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改革路径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日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国际间、国内各地区、民族距离越来越短,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对国内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社会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善变化等特征,人民群众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也不同以往。新时代要求政府要有能力做好社会管理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在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和规范,指导社会管理有序进行,社会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一、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灵活程度进而提升社会管理工作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灵活程度

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的社会管理难度也随之提高。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原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有隐藏在社会中的种种微妙矛盾与问题交织叠加,例如贫富分化、发展的不均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等等,要求国家的社会管理工作向现代化发展,而国家社会管理工作现代化必然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通过对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和辨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管理上大概表现出三种形态:

1.反应过于强烈

即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反应高于正常需要,过于敏感和过头,甚至上纲上线,结果既有失公允,又容易引起群众的怨言和逆反心理,不利于社会管理工作。

2.反应不足

即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反应时间过慢、反应程度过低甚至没有反应,导致社会管理工作效果不好、工作质量不高、社会管理工作主体权威不立,同时导致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不重视。

3.反应恰当适中

即对于发生的社会事件能够准确把握核心因素、轻重缓急,利害关系,从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引导事件发展,有序开展社会管理工作。

很明显,三种情况中只有第三种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的现实意义

当前阶段,社会复杂纠缠、思想观念交织碰撞、利益格局变换多样,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在变化中找准方位、在多种因素下明確主导、在多元格局中达成共识[1]。这一切也都在说明当前的社会管理工作难度正在增大。如果没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没有掌握最新最准确的民情、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肯定落后于社会管理工作,对于潜在问题和突发事件,政府会缺乏预警能力、准确处置能力,当然,不排除造成更大损失的可能。所以,未雨绸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敏性调节到恰当合适的程度,在社会管理上建立信息敏感、反应迅速、高效务实的工作体系,关注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动态,分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尤其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或事件发生时,前置预警、合理规范,并随着环境变化保持一定的弹性,促进社会管理有序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二、通过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以社会健康心态和积极情绪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发展

心态是现实反应,情绪是无言表达。心态和情绪是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受个人素质和环境因素影响,所以心态和情绪既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又有理性和感性一面。心态和情绪虽然不以实体形式存在,却有着强大的力量,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情绪能够指导人们奋发向上,团结友爱,促进社会和谐,消极的心态和情绪不利于人们生活工作,不利于社会生产及和谐社会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都是围绕人进行的,以人为中心,进行培养和教育[2]。心态和情绪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风向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对人民群众社会心态和情绪的及时了解、掌握和引导,是把握社会精神资源,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是影响心态情绪变化的重要客观条件,建国以来,人民群众的心态情绪总体上保持了向上的趋势,但近些年来一些负面情绪有所抬头,影响范围较广,形势比较多样。放眼当今世界,在新的科学技术引领下,各个领域飞速发展,造成一些区域间、一些群体间发展不均衡,出现矛盾和问题,进而影响群众的情绪甚至对待事物的心态,比如时常见诸报端的仇富、仇官现象。这些不平衡心理演变成负面怨恨情绪,为各种群体事件提供能量。近些年抬头的民粹主义和冲突事件背后都有其背影。

新一代的90后、00后多为独生子女,优生优养,可国内的优生优养多指在物质上提供充足的资源,精神上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艰难挫折,受网络文化影响较大,世界观、价值观需要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指明方向。此外,焦虑、迷茫、不平等感等情绪也在不少群体中蔓延,值得引起重视。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引导纠正,不仅降低个人幸福指数,还会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影响到和谐中国的建设。控制情绪和心态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使民众识别不良思潮,避免不良情绪,培养积极进取、理性平和、健康向上、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升精神境界,健全人格品质,把人的生存品质和生存状态提升到全面而自由的状态,并将其转化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财富,利国利民[3]。

(二)提供精神条件

社会管理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社会精神条件,首先,社会管理应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秉承群众利益、公平正义至上的价值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发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其次,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使得社会管理不必借助于政策、法律的强制性措施,用伦理道德和文化心理去约束公众行为。最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必经之路[4]。

三、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率推动社会管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一方面是当前社会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谈如何赚钱多数群体愿意听,谈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少数群体愿意听,十场讲座不及企业家一个饭局出名;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过于传统,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带“国”字头的单位,传播范围有限,比较封闭,并且近些年形式主义严重,不仅没有起到指导作用,反而成了工作人员的一项负担。

(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率的两点建议

如何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重新筛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当今时代,靠单纯的拉条幅、喊廣播宣传就能影响百姓思想已经行不通了,不仅要符合国家发展需要,还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要建立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需求的思想教育体系,结合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新的时代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推动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中国人民并非不爱学习,只是快节奏的生活和有限的精力让人们只能关注和自身相关的事物,将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人民群众生活实际进行传播,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体会学习,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大国公民素质。

2.扩大传播范围

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有针对性地扩大受众群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充满现实意义。扩大的群体应该涉及到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前涉及薄弱的群体,另一部分是网络新兴群体。以前涉及薄弱的群体例如失业待业人员群体、社会闲散人员群体、流动性人员群体等,这部分人员应该将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的相关部门打通,及时提供相关指导,并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侧重在实践中帮助,在行动中感化,对于网络新兴群体要通过协调相关部门完善规章制度,不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通过培养正能量的网络名人、创新符合网民兴趣的话题内容等多种方法。

两点都要避免单一、刻板的宣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符合民众审美品味、现实需求的实践中,进而推动社会管理。

四、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实现社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管理的最终形态是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上能够达成共识,价值观念上健康积极,生活工作上安居乐业。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不仅仅要从此两方面入手,还要结合部门建设、法律建设、制度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两者作用。

参考文献:

[1]代玉启.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7(6):23-26.

[2]吴洪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6.

[3]卢岚.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6(1):70-77.

[4]付安玲.社会治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52-56.

作者:张小章

社会管理思想政治论文 篇3:

新常态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对社会管理的模式、水平、效能和质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这个基本国情。目前我国既处于调结构、惠民生、转型升级、社会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这也是当今中国之新常态。十八届三中全会直面各种社会问题,如何引领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这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积极创新。

一、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

常态,顾名思义就是正常状态,而新常态,通常是指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从哲学层面上来讲,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过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过程其实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螺旋式上升运动,这是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经济新常态,就是人类在考量经济发展过程,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前进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1月9日首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问题。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改变GDP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用发展促增长、用全面发展评判GDP增长,用价值取向取代价格取向,把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向度,从而更加科学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方式。

在特定背景下,就目前經济发展现状而言,新常态的本质是提质增效。新常态的指向是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就业有需求,价格能稳定,民生更有保障,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得以切实体现。经济新常态是GDP增长方式的革新,是增长方式的改变,也是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学的失败。发展经济就是要回归经济源点,经济,就是创造价值,也是劳动价值转化与实现,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也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的过程,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因此,经济新常态给中国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总体上有所放缓,但由于基数很大,实际增量依然非常可观。比照全球其他国家,如果我国GDP能够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总量,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

2.从发展动力来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但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增长后劲更足,挤压了增长中的光鲜泡沫。通过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手段,逐步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通过更多的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过度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从经济结构来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是稳定优质发展体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就是中国经济结构逐步向“质量更好,结构更优”转变。

4.从社会管理创新来看,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新常态经济更加关注惠及民生,不再过度关注和追求GDP、人均GDP增长是否达标问题,更注重质的提升。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新常态经济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GDP增长方式的变革,改变了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单一衡量的发展方式。人类活动不断创造、转化和实现价值,不断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新常态经济讲究科学生态发展,更注重资源配置的优化,更强调尊重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新常态呼唤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做好各种服务的部门,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在深化政治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来推动和保障改革的成效、服务于人民群众、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总体有一个布局,最初是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优先发展教育科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个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底能不能实现的问题。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个紧迫的历史任务,也就是要加快实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全面发展,社会建设、人民生活也能够全面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

(二)化解纷繁复杂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客观上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把生机和活力激发出来了,但同时社会分层也加剧,社会矛盾也增多。在全国各地群体性事件接二连三,在国际上也造成了各种不良影响,也影响了我们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因此,我们更应该结合时势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现代社会管理格局。

(三)践行以人为本惠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与管理,是对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关切;是对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保障、医疗、住房、治安、安全等方面的协调和服务,而这些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通过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总体而言,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和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还有待加强。让发展的增量为广大人民所共享,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进步,才能真正激发和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加快推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只有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增强人民主体地位,保障基本民生权益,才能根本上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社会管理创新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先进的社会管理必须立足于民生的需要,要消除和解决群众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和障碍,真正为群众谋福利,为民众的安全和人生平等提供保障,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健康自由的发展。

(四)破除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走新型城镇化之路的必然要求

二元结构,原来主要指二元经济结构。后来,延伸到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为一元、农村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但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城乡差距急剧扩大,把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对立起来,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沿海与内地、东西两冀、中心城市和边远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体制有胶化趋势。

“城乡二元结构”现已成为城市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实行农村家庭承包制否定了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极端,而没有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继续存在的事实,城乡依旧隔绝,两种户籍制度仍然存在。虽然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是长期制约的最大短板之一,是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必须着力解决的最大难题。城乡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也没有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筹资标准、待遇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多轨并行,离统一管理、可转换衔接的要求相距甚远。中心城区城中村、转制社区虽然居民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换汤未换药,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自成一体,体内循环,形成管理“真空”、服务“盲点”、治安“黑点”。

(五)产业轉型升级,加快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紧紧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以规范管理和法制建设为保障,全面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引领和服务保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现。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与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具体主要表现在:

(一)小农经济在我国有很长发展渊源,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不平衡

中国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一直实行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小农经济,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长期以来,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一直存在国家公权力统包揽办各项社会事务,国家公民全变成被管起来,甚至过去从一地到另一地,也要政府开证明,缺少自由流动。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好转,才逐渐生长和释放出社会空间。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城乡分割和城乡差别从政策上给社会管理带来难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一整套制度已经过时。目前,出现“一城两制”“一村两制”“一家两制”“人户分离”等现象,实际上,现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居住、就业、上学,城里市民下乡居住养老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但目前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等的有效衔接问题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难度,管理成本大大增加,甚至于出现两不靠两不沾的管理缺失现象。

(二)单向统包统揽的行政管理过时,公民社会对社会管理的参与程度低

目前总体上来看,我国还是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统包统揽的行政管理模式,忽视公民社会对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中国公民社会正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迅速崛起,但总体程度还非常低,一方面是公民社会的自身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管理的组织与管理构架不够科学,社会参与意识和程度较低,自我管理和自治的社会管理机制尚未成熟,自主、自治和自理的自觉性社会管理程度有待提高。

(三)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有限责任政府的理念尚未确立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发生变化,而政府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面对社会结构阶层多元化,大量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合营经济等新型组织的出现。过去城镇就业人口中“单位人”占80%,而目前已下降到30%,原有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力不从心,出现了管理缺位或者缺失现象。

有限责任政府的理念尚未确立,市场经济制度有待健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众民主意识的提升,我国过去长期高度集中一元化的传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职能定位不清,有限责任政府的理念尚未确立,常常造成越位、缺位和错位等现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健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成为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和管理制度创新重要障碍。

(四)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流转加快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的矛盾凸显

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社会流转不断加快,而我们的管理手段又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客观上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要。当前,就业方式多种多样,但社会协同机制、公众参与管理的格局并未形成。在广东等沿海相对发达地区,农民工、下岗工、流动人口,甚至三无人口逐年在增加,管理压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难题,城乡之间社会管理网络脱节,信息不对称,而且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了事无人管,人无人理的现象,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一定压力。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在城市职工家庭中基本普及,农村手机、电脑用户迅速增加,QQ、微博等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使网络虚拟社会特殊人群逐年增加,而在这方面既缺少专门管理人才,又缺少有效管理手段,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四、新常态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坚持立足国情,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注重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方式手段等。

(一)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要坚持解放思想,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思想上、工作布局上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彻底克服轻视、放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做法。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培养改革创新观念。培养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其次要加强“宗旨”、“人本”、法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教育。第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提高遵章守纪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制度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在我国就是要改革和完善那些与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相矛盾或相背离的体制上的问题,切实整合和协调好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解决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调整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真正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一要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二要明确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责任。要清晰界定各级政府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能和责任。从省、市州、县市区政府到街道、乡镇、居民委员会和村委会形成职责和分工。三要制定社会管理政策和法规。要依据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制定社会管理政策和法规,确定城市社会管理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

(二)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一要确定社区为社会管理重心的理念,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建立多元协同下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社区中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民众社会管理作用,鼓励民众自主管理社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三要发挥居委会和村委会在社区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要加强居委会和村委会建设力度,明确居委会社会管理功能,妥善解决居委会和村委会自治功能和行政功能之间的矛盾。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一要大力扶持社会管理类的社会组织。鼓励建立参与社区社会管理的各类社会组织,支持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二要明确各类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动,鼓励其成为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平台。三要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志愿者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规范志愿者制度,并提供制度安排和实施渠道。

(三)构建协商民主平台,健全社会管理运行体系

建立政府与市民协商共治机制。一是建立问计于民机制。政府社会管理部门要主动与群众沟通,鼓励市民为政府建言献策,吸收民众代表参加社区管理機构。二是建立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决策机制。通过听证会、咨询会、发布公告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民众参与政府社会管理的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民众参与“顽症”治理机制。通过一系列引导措施,有效解决一些社会管理中的“顽症”。

建立立体、多方监督的政府问责机制。一是政府必须重视和鼓励社会监督,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媒体的监督。二是重视人大监督。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对政府社会管理的有效监督,健全问责反馈渠道。三是积极探索内部监督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从机制上强化对社会管理权运行的有效监督。通过内外部监督的高效融合,进行立体式的、多方位的监督,可以有效地避免社会问题的萌芽和发展。

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管理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要求加大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财政公共支出要在保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行前提下,对市场失灵情况下的各类社会事业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各类公益性或非营利性项目提供必要的财政援助。对参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四)合法、平等、正义,推进法制规范化建设

作为社会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直接关乎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交往是否融洽。但是违法的管理则必然导致社会关系扭曲、社会矛盾百出、公民权益受损。所以,坚持合法、平等、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管理机关的必然要求。

推进法制,必先立法。尽快出台关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界定社会组织的范围、管理内容以及权利和义务,切实解决执法主体不够明确,管理责任不够清晰,管理部门互相扯皮推诿等现象发生。真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对等的社会管理新机制,确保时时事事、层层面面都有人管。法律在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逐步改变 “权大于法”“信权不信法 ”“信访不信法” 的观念。

(五)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为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经费向基层倾斜,用实际行动解决好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信息化平台等系列问题,为基层社会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全身心地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各届,中央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援,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尽快化解镇村的各项债务,消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不稳定因素。将人民调解制度、社区矫正帮扶、流动人口安置、治安管理、、工资报酬等均列入财政预算计划当中,确保基层的各项工作出现有人管事、有钱管事、愿意管事的良好局面。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是否有社会管理经验的人做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所以加强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为此,要关心关注社会管理干部的队伍培养,加强从基层选人用人,将眼光投向工作一线,以工作实绩为标准,从基层队伍中选拔干部。使广大基层社会管理者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在工作上干得有劲头。将基层综治工作队伍的补贴列入财政预算,解决好人员编制偏少、工资待遇偏低、工作任务偏重等问题。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人力保障。

(六)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干部队伍的“ 媒介素养”,营造官民和谐,凝聚共识生态社区

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等新媒体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和推手,我们在工作中要有效引导,为我服务,通过网络问政、舆论监督等方式做好方向的引领。不断总结各地区各层面的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经验,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工作艺术,有意识地培养党员干部在处理问题时的关键情商和 “媒介素养”,这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化解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各种利益分化和社会矛盾也很重要。各级领导要自觉做党和政府与网上意见领袖沟通的桥梁。

意识形态上要有意识地营造官民和谐、凝聚共识、官民互动的良性生态社区,主动占据舆论的主导权,话语的制高点。善于运用信息开放对付各种流言和谣言,善于运用缜密的哲辨思维来说服民众。积极沟通、团结“新意见阶层”,打破官民之間隔阂,使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变得更有效、更贴心、富有人情味,同时也更有担当。主动积极推出体制内“意见领袖”,加强对党政管理队伍“媒介素养”培养培训,把意识形态统战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正确地、建设性地结合大众传播工具来管理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营造政府形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和谐是一种社会新常态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良性的社会互动关系。我们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并不是要建设一个没有矛盾、没有不同意见,没有差别的大同社会,而是建设有共识、可包容、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社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的创新,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协调各方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校企合作产业园模式研究(编号:20130101007,项目负责人:廖益)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童少颖.试论发展社区教育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略[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赵旭东,朱天谱.反思发展主义:基于中国城乡结构转型的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11.

[3]陈金龙.社会管理需要公众参与[N].南方日报,2011-06-07.

[4]张先华.浅议当前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6518550.html.

[5]王宗星.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EB/OL].http://www.docin.com/p-1385694950.html.

责任编辑朱守锂

作者:廖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财务整合方式论文下一篇:软弱地基桥梁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