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论文

2022-05-0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预算绩效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2018年9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指明了贯彻落实的方向。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 篇1: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中预算监督机构独立性的研究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建设现代预算制度的有力支撑,预算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促进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和推进。本文以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视角,分析预算监督机构监督独立性存在的制度体系不完善、科技保障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足的局限性,并根据这些局限性提出预算监督机构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立全国范围内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多维度提升预算监督的专业化水平三方面的路径与建议,以提高预算监督机构对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进行监督的独立性程度。

当前,全面深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政府预算全过程的绩效管理要求预算的公开透明,而在阳光预算中,预算监督机构作为外部监督主体之一,其监督独立性对政府预算全过程的健康运行具有很高的重要性。而目前的预算监督独立性面临着预算监督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预算各监督主体互联互通的缺乏、预算监督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在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上也有着明显的体现。针对这些局限性从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科技引入、多维度提升预算监督机构人员专业化水平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提升预算监督机构独立性的程度,促使预算监督从形式监督向实质监督有效转换,保证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的质量。

一、预算监督机构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财政部于2011年制发的《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要求等进行了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预算监督的相关文件,也对预算监督机构的绩效水平提出要求,指出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做好新时代预算监督机构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工作。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中央全会决定等重要文件中,都表明了预算监督对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

预算监督机构对政府预算所拥有的监督权是《宪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的重要职权。预算监督机构所拥有的监督权体现在对预算的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管。预算的全口径审查指对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四本预算”做到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指对预算的各个环节“编制”“审批”“执行”“评价”进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当前预算监督机构主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听取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主要是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大会预算决议以及财经委预算审查结果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意见建议;二是加大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建立预算联网监督系统,通过实时在线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解决执行中的问题;三是加强对重点领域财政资金的专项监督,每年围绕一个重点领域的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监督,不断把这项工作做得更扎实,提高监督的深度和实效;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督。这些工作的开展即是全过程监督的体现。

预算监督机构作为外部监督主体所具有的独立性对于政府预算的监督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内部监督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相互监督,具有交叉性,但无法完全杜绝道德风险的产生,难以发挥监督的作用。而预算监督机构作为外部监督最有力的主体,代表公众进行决策,因为其监督具有独立性,不受其他力量的制衡,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影响,能最好地发挥监督的作用。疫情期间,为了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而采取了大量应急管理措施,资金拨付的数量、支出项目、项目实施效果等都纳入了预算监督机构预算监督的范围。但当前,预算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仍具有局限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深化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应急管理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进行分析。

二、预算监督机构预算绩效监督独立性面临的局限性

(一)预算监督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1.信息不对称。相较于与项目实施有直接联系的预算执行单位和财政部门来说,预算监督机构有时候会难以了解项目实施以及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不能动态监督预算资金使用的状况,可能出现评价与实际情况相脱离或者不匹配的情况 ,即存在“信息不对称”①。而信息不对称由预算透明度和预算细致度不高所导致。一方面,预算的透明性是政府预算的基本要求,其意义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督促政府更好履行受托责任,有助于政府依法理财、进一步加强预算监督机构的预算监督能力。尽管我国的政府预算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但仍无法让预算监督机构掌握全面的预算资料,做出的监督评价只能是片面的。另一方面,预算的细致性能让预算监督机构通过详实的预算资料、精准的数据看懂预算,从而做出客观合理的监督评价。预算监督机构看不懂的主要原因就是预算细致度不高,预算收支仅列出“类”“款”“项”三级,缺乏“目”级明细。以湖北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公布的2018年财政专项支出预算表和专项转移支付分市县表为例②,两表中标明了财政专项支出项目是“安全生产专项”,包括部门分配管理的本级专项和对下转移支付项目,并且标明了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到各市县的预算数,但预算监督机构仍无法充分知情专项资金用在了哪些具体的事项上,无法评价各预算执行单位是否遵守了专项转移支付的专门用途原则,将资金真正用在安全生产上而做到实质监督。

2.重点不突出。“重点支出”是法律规定和中央要求的预算监督机构开展预算审查监督的重点。但由于“重点”的标准不够明确,导致监督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地方预算监督机构监督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方预算监督机构对支出预算的总量与结构、财政转移支付等监督存在盲区,无法筛选出监督重点。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监督对突出重点有更高的要求,要求预算监督机构做到对重点领域的专项监督。因为监督重点的不突出、不明确,导致了预算监督机构监督的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并且,监督重点不是千篇一律的,而应结合各个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找准所在地方各自的监督重點。

(二)预算监督科技保障的不完善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预算监督机构对政府预算的监督方式也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不断创新。其中,预算联网监督成为了预算监督机构“看”预算的“天眼”。预算联网监督的好处表现在如下四方面:其一,由定期性的报表审阅转变为实时性的电子信息审阅;其二,由静态的时点监督转变为动态的全过程监督;其三,由事前、事后的被动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位一体的主动监督;其四,由发现问题监督转变为预防问题监督。预算联网监督模式试点情况如下:预算联网监督首批在广东等七省份展开试点工作。以预算联网监督试点之一的广东省为例分析。2013年,广东全省114个县(市、区)预算监督机构与本级财政部门实现联网,县级联网率达到了90%以上。其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监督范围包括了四本预算,有查询、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虽然广东省的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取得了不少实效,但也存在全国范围内信息互联互通受阻、系统操作难度大等问题。总体上,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建设尚处在省市内部的数据共通状态,并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信息也只能在省内流动。

(三)预算监督专业化程度的不足

预算监督机构中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监督专业化程度难以支撑对预算的实质监督,只能流于形式和程序。如预算审查监督阶段就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在财政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相关人员难以对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进行有效审查。虽然兼职委员中有财经工作方面的专家,但因其具有的兼职性,作用发挥较为有限。

三、预算监督机构预算绩效监督独立性的提升路径与建议

(一)预算监督独立性的制度化与法治化

预算监督机构预算绩效监督独立性制度体系的完善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提升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精细度。2018年,湖北省级应急管理部门用于系统政务公开预算资金155万元,较2017年增长55%,并且明确了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申报条件、申报流程、申报方式,在省级应急管理部门网站上公开③。这体现了湖北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在提升政府预算透明度上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建议继续扩大公开范围,尤其是要全面公开安全生产等专项支出预算的资金去向、资金使用动态情况、资金使用效果,以方便预算监督机构根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对预算执行单位和部门进行监督。可以单独制定《应急管理专项支出预算公开实施条例》,将专项支出预算信息公开的要求和实施程序逐条列在实施条例中,并赋予实施条例法律效力。此外,要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专项支出预算要添加“目”级明细,并根据行政区域、具体项目的性质等将明细列明。

2.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对具体项目的重大程度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构建差异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将专项支出预算中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和以往审计中的问题多发领域进行综合评价,而对其余的项目则进行简易评价。绩效评价依赖于绩效评价指标。可将现有的绩效指标分类,也分为用于重点项目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和用于普通项目评价的一般绩效指标④。预算监督机构对专项支出预算进行审查监督时,就可以着重审查重点项目及其关键绩效指标的指标值,突出了重点,减少了监督的盲目性。要将此种分类方法和分类要求规定在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中,并赋予法律的强制约束力。

(二)完善预算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全国范围内预算联网监督系统

2018年,湖北省部分市、县一级应急管理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功能,信息公开工作途径少、方法单一的问题就显示出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重要性⑤。预算监督机构通过预算联网监督系统进行监督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可以避免做出片面的评价。但要方便预算监督机构借助预算联网监督系统进行有效监督,还需要将系统统一到全国范围,预算信息的全国流通能解决信息盲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预算的监督力度也自然加强。此外,还需科技技术保障,通过提升编程技术、软件设计技术等科技水平来简化系统使用操作步骤、系统显示页面布局,让预算监督机构相关人员具有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技能,熟练运用系统进行监督。

(三)多维度提升预算监督的专业化水平

2018年,湖北省部分市、县一级应急管理部门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负责信息公开的人员均是兼职,流动性大,业务能力、管理能力不足。鉴于此问题,湖北省级应急管理部门举行了有关信息公开的会议和培训班⑥。这对于预算监督机构预算监督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来说是一种好的经验。首先,建议提升预算监督中专职委员的专业水平。可从定期举办的培训班着手,培训班分学期连续进行,一年两学期,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考核,考核通过才能结业。培训班每年都要举办,不断巩固专职委员的专业知识,贯穿整个工作周期。其次,对预算监督中的兼职委员给予适当奖励和激励,鼓励拥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成为专职委员,以监督预算为主要职责。再者,可将预算相关知识体系开设成大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将预算知识普及到更多的大学生。当这些大学生走向各自不同的岗位,在有幸成为预算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时,能根据自己所学的预算知识对预算进行监督,则对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也能做到实质有效的监督。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而预算监督机构监督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进程。提高预算监督机构独立性程度可从完善预算绩效监督独立性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預算联网监督系统、多维度提升预算监督机构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入手,使预算监督机构充分发挥作为预算外部监督主体的作用,对应急管理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进行实质监督。

注释:

①马蔡琛,赵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人大绩效监督》,《中国财经报》,2020年,第6页。

②2018省安监局部门预算公开[EB/OL]. http://yjt.hubei.gov.cn/fbjd/xxgkml/czzj/czgk/201803/t20180305_453301.shtml,2018-3-5。

③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官方网站[EB/OL]. http://yjt.hubei.gov.cn/,2018-3-5。

④马蔡琛,苗珊:《预算绩效指标框架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财政科学》,2020年,第56-67页。

⑤省应急管理厅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N].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官方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年报,2019-3-18。

⑥省应急管理厅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N].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官方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年报,2019-3-18。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官方网站[EB/OL]. http://yjt.hubei.gov.cn/,2018-3-5.

[2]省应急管理厅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N].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官方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年报,2019-03-18.

[3]2018省安监局部门预算公开[EB/OL]. http://yjt.hubei.gov.cn/fbjd/xxgkml/czzj/czgk/201803/t20180305_453301.shtml,2018-3-5.

[4]马蔡琛,赵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人大绩效监督[J].中国财经报,2020,6.

[5]马蔡琛,赵笛.大数据时代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纵横,2020(7):114-122.

[6]马蔡琛,苗珊.预算绩效指标框架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J].财政科学,2020(1): 56-67.

[7]顾树生.提升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质效[J].时代法治,2020,56-57.

[8]唐珍梅.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由来及发展[J].内蒙古人大,2020(1).

[9]叶方阳,张绍烽.地方人大提升预算监督效能的思路与对策[J].法制博览,2020(35).

[10]孙玉栋,梅正午.从新旧《预算法实施条例》的变化看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J].财政监督,2020(21):5-10.

[11]杨武林.人大预算监督审查在公共政策投资项目资金使用中的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 ,2018,148-149.

[12]张妮,桂金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机制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监督[J].中国市场,2016,119-121.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作者:吴璟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 篇2: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推动国家预算治理向高端发展

2018年9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指明了贯彻落实的方向。《意见》出台之后,各地立即全文转发学习,尤其9月25日正式发布之后,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召开常务会议,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研究部署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落实步骤。

《意见》指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要“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关键点和突破口”,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达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最终目标。

一、预算绩效改革启动七年以来,相关制度体系已逐步建立

2011年,国家财政部正式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财政部对2009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做了修订,并于4月2日正式发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概念、对象和内容做出了界定,详细阐释了绩效目标、指标和标准,对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等进行了规范并给出了绩效目标申报和评价报告等样本。随后,财政部在7月5日印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具体的工作要求进行了阐述。财政部出台的有关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推动各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自此之后,各省财政厅、地方财政局开始成立绩效相关处室,对财政支出分步实施绩效评价管理工作。

2012—2015年,财政部相继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财预〔2012〕396号)、《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财预〔2013〕53号)、《地方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财预〔2014〕45号)、《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财预〔2015〕25号)、《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财预〔2015〕88号)、《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5〕163号),共6个文件,关于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2016—2018年,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2016年度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执行监控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17年中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17年度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自评工作的通知》,从项目支出试点、到部门整体预算,再到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有力推动了我国各级预算绩效管理在不同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多年预算绩效管理实践,《意见》出台成为里程碑式的亮点

自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以来,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加大绩效评价力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和酝酿,《意见》的出台终于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要求提出来,自此,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三类绩效评价体系已基本建立

预算绩效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政府公共部门目标实现程度为依据,进行预算编制、控制以及评价等综合管理,核心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因此,目前我国各级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财政支出建立的,总体分为三大类。

1、重点支出项目绩效评价

主要包括社会广泛关注、与重大政策相关和受各级政府重视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对重点支出项目评价的范围,从最初的基建类、支农类和社保类,不断扩大到财政政策、重点民生、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县域经济发展等覆盖财政支出的全口径项目类型。根据重点支出项目的周期特点,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三类。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年限为周期,对跨年度的重大或重点项目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以部门自评为基础,采取财政评价和委托第三方评估评价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了涉及重大规划、政策实施的综合性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制。

在财政重点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一是重视制度建设,构建工作构架。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客体、方法、内容及操作方式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健全指标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一般市本级财政在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價中,已经分行业、分部门建立了涵盖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等领域的指标体系。三是引入第三方机制,科学选择评估机构,提高政府公信力。同时,开展中介机构评价报告质量审核工作,对评价方案和报告召开两轮专家评审,有针对性地对方案、指标体系和评价报告进行现场质询和评审,提高中介机构绩效评价质量,增强绩效结果的社会信服力。

2、部门预算管理综合绩效评价

即财政部门对本级预算部门预算管理综合绩效所做的评价。部门预算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最初从试点单位开始,目前实施较好的省市,已从一级预算部门全覆盖过渡到二级重点预算部门试点阶段。由于评价结果直接运用到单位行政考核,对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显著。

为发挥考评工作的导向作用,财政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特点不断完善考评内容和指标体系。一般来说,市级部门综合考评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资金监管、预算基础管理工作共4大类一级指标、20多项二级指标和100多项三级指标内容。充分考虑市级部门工作的需要,科学设置指标权重、加大指标的量化,才能使指标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为确保考评工作客观、公正,将考评工作分为制定考评方案、下发考评通知、部门开展自评、财政部门组织再评价、确定考评结果、反馈考评问题、通报考评结果、兑现奖补资金等8—10个阶段。其中,在财政部门再评价环节,每年在11月份集中开展实地考评,对预算编制情况、资金监管和预算基础管理等进行详细查阅;在年底,按照决算报表汇总数据得出结果。

3、省(或市)对下级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评价

一般指省对所辖市、区县财政综合管理水平进行的年度考评。通常包括财政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编制、综合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推进情况等考评内容。其中,财政收入包括收入均衡入库和收入质量等指标;预算编制包括完整性和规范性两方面;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包括支出预算执行、重点支出保障、盘活存量资金和“三公”支出执行等;综合财政管理包括法制财政建设、财政资金使用监管、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对乡镇和村级资金监管、预算管理信息编报、宣传及培训、财政基础数据库建设、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公务支出标准建设、财会人员管理等十几项重点财政基础管理;财政改革推进情况包括预算管理改革、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管理及其他财政管理创新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内容。

省(或市)对下级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以强化预算管理、完善工作机制、明确绩效目标、突出重点评价、拓展结果应用为重点,扎实推进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从现在执行情况较好的省市来看,这类考评兑现的奖补资金力度较大,对于“从上到下”预算系统完善的推动作用明显。

(二)绩效管理向“全面”纵深发展

从浙江等地方财政对绩效评价的实践算起,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已经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得到较快提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更高要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必须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解决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意见》要求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1、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全方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将各级政府收支预算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即提出将预算“收入”纳入实施绩效管理的新要求,弥补了以前主要针对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将“收入”纳入绩效评价范围无论在我国还是国际上,都是重大突破,这不但因为“收入”包含的因素更广而带来评价难度的增大,而且“收入”评价的结果,更多运用在政策层面,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等特点,由于涉及到更高的政府管理层面,贯彻落实的难度也较大。《意见》将“收入”纳入全方位的績效评价体系中,表明了我国致力于全面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强大决心;二是实施部门和“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将推进到“单位”层面,考核范围和深度进一步加大。统筹考虑资产和业务活动,从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衡量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整体及核心业务实施效果;三是将“政策”和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纠正以往注重项目的绩效评价。“政策”评价比单个项目复杂得多,尤其对于实施期超过一年的重大政策,必须建立动态评价调整机制,从而做到实时监管和及时矫正或清理退出。

2、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全过程”不仅详细阐述了预算绩效管理“事前绩效目标管理、事中绩效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的五个环节,而且重点强调了绩效评估机制和绩效目标管理的“源头”重要性。

绩效目标指财政预算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是预算执行所期望的结果,包括预算执行的资金投入、运行规范、物质产出和成效。绩效指标是绩效目标的具体内容,是绩效目标的分解和细化,也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的核心要素,制定与目标相匹配的指标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绩效目标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的前提。《意见》特别提出“强化绩效目标管理”,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将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下达,说明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将从源头开始,迈向预算绩效一体化的实质性阶段。

3、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全覆盖”指除了以前建立的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还要将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至此,财政预算资金全部纳入了绩效管理范围,而且要加强四本预算之间的衔接。

对于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不但要把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做好,而且要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政府投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债务项目绩效管理。其他三本预算在绩效管理方面也指出了重点:政府性基金要重点关注政策设立和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国有资本经营要重点贯彻国家战略、收益上缴、支出结构和使用效果等,社会保险基金则要重点关注各类基金收支的政策效果、基金管理、精算平衡、地区结构和运行风险等。

三、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推进,将在国家治理层面得以充分体现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预算是政府活动和宏观政策的集中反映,也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推动政府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和突破口

“一切政治问题都是财政问题”“跟踪预算的线索,你可以知道事情的真伪”,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在说明“预算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核心这一论断,甚至许多国家将预算绩效直接等同于政府绩效。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预算管理水平如何。

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首个中央文件,《意见》把预算绩效管理放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来谋划,突出全局理念和系统思维,做到整体设计、统筹兼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政策过程、预算过程、行政管理过程和绩效管理过程高度融合,着重解决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中的低效无效问题,有利于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绩效主体责任的落实,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突破西方绩效理论和方法,构建“五位一体”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

西方国家尤其最早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美国和英国,在对绩效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很多绩效评价方法,如“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计分卡法等。其中,“3E”评价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把政府工作的审计重心从经济性转向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益性(Effectiveness)并重的审计,形成了“3E”评价法。“3E”评价法较之前传统模式下的单一财务和预算指标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反映了公共组织目标的多元化,是目前多数国家实施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然而,面对复杂的公共管理系统尤其进入现代化治理阶段的国家,“3E”评价法的“经济”倾向性还是较明显,涵盖的内容不够广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意见》的战略定位放到了国家治理层面,我们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无论绩效目标设定还是指标体系的建立都要全面考慮数量、质量、时效、成本和效益等要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构建综合绩效管理体系。

(三)将预算绩效结果纳入政府干部政绩考核是《意见》的最终落实

预算绩效是衡量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之一,本质上反映的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绩效。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形成体制内的激励机制。各级政府与职能机构都是预算执行部门,所完成的工作和执行的任务背后都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意见》从提升绩效管理层次和质量角度,围绕政策是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否有效履职、公共财政资源是否有效配置和使用,要求各级政府深度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而且在加强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中,要求各级政府将预算绩效结果纳入政府绩效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参考。各级财政部门不但负责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而且推动政府要建立考核结果通报制度,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和部门给予表彰,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耗时、费力的工作,不是几个部门所能完成的,要充分利用人大、政协、纪检、审计、社会组织的联动机制,共同参与绩效管理。继续发挥结果应用的作用,大力推进公开透明,不断强化社会监督,只有建立绩效考评结果与同级政府对部门整体考核的联动机制,才能最终实现政府行政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作者:李靖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 篇3: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孙娅娜(1989— ),女,汉族,山东滕州人。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金融学。

摘 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当前财政部门工作中的重点,对于各财政资金使用单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是由于各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人员自身工作能力有限等问题,致使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甚至面临着很多问题,管理人员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评价机制不合理、缺乏绩效管理意识、绩效管理方法落后单一等,都是目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组织管理体系、管理评价机制、相关工作人员等方面,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以此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展开,进而促进各项经济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时代的快速发展,对财政预算资金使用单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必须要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但是,由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都会成为影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各单位通过建立事前预定目标、事中监督管理、事后评价总结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

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制度的确立是约束各级人员行为举止的重要内容,进而获得良好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然而现实状况是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致使管理工作不能够朝着理想化方向顺利展开。现有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着很多不利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问题,如制度内容存在漏洞和交叠、制度设立不够细致,过于笼统,无法全面覆盖绩效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细节、相关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内容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目标和任务[1]。在运用财政预算资金的过程中,也没有将监管体系纳入制度执行,使监管缺乏制度约束力,导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缺乏制度性、系统性、规划性、合理性。

(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人员不足

为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应为绩效管理工作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并定期培训教育,与时俱进,动态学习,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能力。各单位缺乏完整的人才管理机制,难以满足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而现有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普遍偏低,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对于最基础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知识不够了解,甚至对其认识仍旧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最终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效果差强人意。领导人员也没有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致使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解决。做好人员工作首先需要做好最基础的组织工作,进而获得良好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然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存在着局限性,致使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组织工作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第一,单纯的将关注点放在经济发展层面,而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缺乏组织化管理意识,难以为决策人员决策工作带来数据支持。第二,不善于借助外力资源来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部门,现有的部门往往缺乏独立性,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没有被明确,都会影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组织工作的效果,进而影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结果。

(三)多元因素影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各单位在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技术方面的制约会阻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我国财政預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创新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因而在进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同时,单位的发展是通过监控财政预算来评估绩效目标的发展进程,以此对财政预算资金进行有计划的调控,因而预算管理是绩效目标的来源依据,通过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结合,确立绩效考核目标,使单位的经济活动能够与发展规划相吻合。而在绩效管理和预算执行时,预算约束力不够强,降低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效率。在风险防控上,也缺乏可持续性的管理模式,导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还有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缺乏透明度,监管方式不到位,各部门配合协调不够完善,都会对绩效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在预算管理方面、风险防控方面、组织机构协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都会影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缺乏合理性

各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不合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但是鉴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不科学,致使整个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绩效管理结果仅存在反映情况层面,并没有将其与各单位的经济发展工作进行有效衔接,缺乏将管理结果在政府考核目标及社会发展目标层面的应用。同时,绩效管理结果也没有在项目发展导向方面得到有效运用,没有凸显出绩效评价结果的价值,不利于确保绩效管理工作的成果,无法保障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五)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缺乏监督体制

各单位在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力,缺乏监督体制。单位现有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制并不完善,这与高效使用资金的要求不够匹配。各单位在进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与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融合的意识,缺乏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合理规划性,缺乏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方向性。监督体制作为各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它能够从多元角度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方式、管理结果进行监测管控并及时修正,以此确保单位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管理效率。

二、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相关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为了做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首先应完善相应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制度确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朝着制度化方向顺利有序的开展[3]。制度建设要结合实际状况,引导各级人员严格按照管理制度体系内容行事,确保整个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够让整个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变得规范化、制度化,能够为单位其他经济活动的顺利发展提供帮助。为确保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整体划分为事前预定目标、事中监督管理、事后评价总结三个流程。各单位应将这三个流程的具体事项和操作明细纳入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用制度化的约束力强化三个流程的执行力。事前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制定出完善的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绩效目标,并严格按照这一目标使用资金、开展工作,使资金的使用效果最终达到预期设立的绩效目标。事中在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监督的内容包括对资金的使用进度、使用效果等情况,并对资金使用不当的方面进行及时纠正。在事后评价环节,测评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是否与事前预定的绩效目标一致以及绩效目标的完成度,并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定,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更具针对性的修正策略,以此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培训

有效的监督管理需要执行者的严格落实,因而管理者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绩效管理人员,注意优化管理结构,并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进行完善,确保其专业的绩效管理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人员作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参与者,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最终绩效管理的效果,所以,作为绩效管理人员,更应该重视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倘若绩效管理人员不足或人员绩效管理意识不强、能力不够,都将难以取得理想化的绩效管理效果,为此,做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识觉悟和业务能力是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首先,领导人员应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相关技能培训活动中来,进一步调动其他绩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也能够踊跃参与到技能培训活动中来,同时确保培训活动与员工实际状况相吻合,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借助教育培训活动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其次,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与绩效管理人员沟通交流,尤其在绩效目标设置、具体资金用途方面,以此对单位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行双重提升。还要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道德品质培养,只有高素质高技能人员,才能为更好地完成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在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应对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学习,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为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地完成绩效管理工作。绩效管理人员将制定的相关收支计划与绩效目标的设立进行有效融合,使设立的绩效目标更加科学、合理、可完成。在实行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助于强化资金管控力度,更好地把握资金用途,进而顺利实现资金使用的绩效目标。

(三)健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组织

成立专业化的绩效管理部门,组建完善的管理人才团队,将绩效管理工作定义为重点工作来开展。绩效管理部门对绩效管理的理念不断完善,确保绩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全面优化,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不定期举办各类有关绩效管理知識的活动,以此不断更新绩效管理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同时,与外部资源相结合,创新管理理念,以项目建设的具体特点为依据,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进行有机融合。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为依据,构建以预算部门绩效管理机制为依托,以财政部门监管为主体,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以此逐步健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组织,为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做好铺垫。

(四)开展多方财政预算绩效评价

作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绩效评价应形成一套系统体系,并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因此,完善绩效评价的组织协调工作,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要监管,以预算部门自我评价参与配合,以社会第三方为广泛监督的绩效评价体系,是确保绩效评价的效果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同时,完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也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定期搜集、分析、整理绩效评价数据,适时应用反馈结果,及时对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后续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和改进提供支持服务。还应对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不断完善,在绩效管理环节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并在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中,应用绩效评价结果,确保年度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对于促进单位透明、责任、高效履职有着重要的意义。绩效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客观要求。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让单位更好地尽职尽责,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要提高自身综合管理水平,必须要积极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这样才能够通过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使单位经济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也能够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科学发展,针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也是实现财政预算资金合理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随着单位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也变得愈加复杂,通过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使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确保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实效性。同时,加强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为经济活动后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也是缓解单位预算收支矛盾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单位自身健康发展。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预算收入有限,而支出项目繁多,导致预算收支存在着较多矛盾,自身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经过有效的管理和考量后,选出需要优先保障、重点保障的领域和项目,使有限的财政预算资金投放在最优的支出途径,从而解决了单位预算收支矛盾的问题。所以为了单位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不仅可以降低财政预算资金使用风险,也能够解决单位内部收支矛盾,从而发挥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价值,为单位蓬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当前财政工作的重点,由于涉及内容较多,实际管理中面临很多问题,包括制度制约、技术制约和环境制约等,导致当前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不高,通过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提高相关人员意识觉悟和能力水平,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从而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文秀.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探究[J].商讯,2020,(36):140-141.

[2]张玥.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J].财富生活,2020,(22):183-184.

[3]余辉.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7):28-29.

[4]房文静.新形势下推行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J].经济管理文摘,2020,(13):29-30.

作者:孙娅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字设计教学论文下一篇:高中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