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状况研究

2022-09-12

中共十八大突显文化建设的位置, 这不仅对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创新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重要力量之一, 他们同样是我国未来先进思想、精神、文化的创造群体,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延边大学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者的战略高度,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去, 以追求和谐为价值目标, 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此, 本课题组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高度, 对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分析、梳理和研究, 据此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具体措施。

1 当前延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挑战

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欠缺

一些民族教育者受民族语言影响, 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一些学历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汉族思政工作人员, 又由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了解不深, 工作也处于表层, 很难深入。

1.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传统

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老套,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生思想的变动。重科学性, 但实效性不高。重理论性, 但实践意义不强。囿于学生的思维、理论基础条件, 很多学校还在采用以“我讲你听”为主的教育模式, 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相应改革, 但是改革的幅度小, 范围窄, 其教育模式仍然不具有突破性, 只是加入了相关讨论环节。贴近学生、贴近地区、贴近时代的事例不多, 情景教育少, 学生理解不透。

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缺失

实践证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养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思想状况。

2 新时期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的分析

2.1 心理状态易随环境变化波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淡薄

近年来, 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暴力犯罪事件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人民的正常生活、工作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汇聚延边大学的不同民族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倾向。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事件对国家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然而作为远离家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们, 其民族情绪和心理状况难免发生波动并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 作为大学生正处于建立思想认知的关键时期,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又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足。作为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 我们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作出新的思想教育安排, 使他们健康成长, 并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2 民族文化存在差异,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进入高校以后, 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到的多是与自己不同民族的同学, 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存在一定差异。远离家乡、亲人, 陌生的生活环境等因素都成为阻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原因。同时, 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不足、有效沟通的缺乏导致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模糊。

2.3 汉语文化基础薄弱, 学业、心理及生活压力大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学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对汉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困难, 学习压力总体偏大。正因如此, 他们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无法快速适应, 导致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受到不良影响。而缺乏与汉族同学交流也导致其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无法更好的及时理解和消化,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挫折感, 甚至会引起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恐惧学习等问题, 产生较大的学业和就业心理压力。

3 以和谐社会为时代背景, 探索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创新的具体措施

3.1 运用“仁者爱人”的思想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仁者爱人就是爱自己, 爱别人, 爱社会, 爱世间的万事万物, 是一种大爱博爱。将博爱运用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就是用情感、用真诚、用热情去解决和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叛逆”思想, 用“情感+实例”引导, 使其充分认识到党、社会和学校对其教育引导的正确性和友爱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 对对其有约束力和管理性的政策和号召有逆反心理, 甚至更强烈, 这就需要我们用情感耐心沟通, 用少数民族同学亲身受益的实例加以引导, 以加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

2)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孤独”心理, 用“真诚+合作”进行矫正, 使其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和谐与真诚。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在他乡求学生活, 生活习惯、语言沟通障碍、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往往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生活上用真诚感动他们, 让他们体会到团结友爱的力量, 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3)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冷漠”情绪, 用“热情+鼓励”进行改善, 使其能释放自己的能力, 施展自己的报负, 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少数民族大学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反响不够强烈, 一部分是由于沟通不够, 一部分是由于生活习俗和爱好不同、兴趣不够, 这就要求我们要设计更能提高他们热情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以鼓励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 为将来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打好基础。

3.2 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把握人生的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各民族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是加强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需要。科学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未来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应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在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在新生入学之初, 创造互助、友好、友爱的迎新氛围,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同时, 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及成长目标, 使其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准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

2) 在学习生活中, 通过强化校训、阅读经典原著等方式唤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崇高的使命感, 使其有意识的规划以后的学习及生活, 以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 在临近大学毕业之际, 通过专业课和其他素质考核对其进行评测, 帮助他们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 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 并在他们即将走进社会的时候给予思想和经验指导, 以帮助他们应对新机遇新挑战。

3.3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1) 尊重个体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文化历史、经济水平、教育背景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具备因人而异的特殊性。教师应从理解的角度出发, 了解他们的内心所需, 找准切入点, 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因材施教。

2) 加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实质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就要求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要, 以少数民族中专生的自尊、生存、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多一份关怀, 多一份爱心, 多一份尊重, 了解其所需, 帮助解决实质性问题, 做到团结和谐, 自由平等。

3) 增进交流沟通。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民族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弱化民族之间的界限和差异, 鼓励汉族学生向他们当中的优秀学生学习, 以期互帮互助, 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结语

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团结与稳定, 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 分析延边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延边大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延边大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 总体上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 在调查中也发现学校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政治认同感弱化、思想认识迷茫、民族团结意识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观念弱化以及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多元文化、民族地区落后教育和民族院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影响。本文重点从延边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缺失的原因入手, 分析影响各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因素, 并且在此基础上, 寻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对策, 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创造富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和发挥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加强延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些尝试, 为民族兄弟院校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而且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存在心理和文化上的显著特征, 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主要存在着创新意识不足、忽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不足等问题。因此, 应对存在的主要难点和问题进行分析, 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思想

参考文献

[1] 罗志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及研究[D].华章, 2010 (28) .

[2] 裴雅琦.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文化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下一篇:112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