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临床创新能力协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2-11-19

创新的概念最早于1912年发表于美国的《经济发展概率》。自创新概念提出以来, 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1]。1989年国际教育会议就将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分别发给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2014年, 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的号召。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将创新实践列入我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2]。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与意义

上世纪70年代,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Haken首次提出协同 (Collaboration) 的概念, 后协同理论逐渐成为系统科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协同就是指由多主体组成的复杂系统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或目标时, 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配合, 产生集体行为和联合作用, 使系统总体绩效大于子系统绩效的总和, 产生1+1>2的“协同效应”[3]。协同理论突出系统内各主体互动的组织方式, 其关键是主体之间在多元协同互动的网络模式中深度合作, 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4]。创新能力是人们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医学生外科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涉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条件建设与管理、学术氛围营造等多主体的系统工程, 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注重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全面协同, 可产生的1+1>2的“协同效应”, 从而提高医学生外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绩效。

二、外科实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协同

创新能力是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疑惑、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能力。外科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质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创新型医学人才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素养作为实施创新项目的基础。例如, 以“切除目标病灶最大化、保护器官功能最大化、减少手术创伤最大化”为技术要求的“精准外科”理念包含了现代外科“精准”的哲学基础, 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一) 基于协同理论, 构建分层次外科实验教学新体系

基于协同理论, 医学生外科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个体、教师队伍、实验室平台构建与管理机制、学术交流氛围等主体要素。其中教学体系的建立是首要内容。医学生个体不同时期专业技能水平和培养重点的区别, 外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应分层次而建立。由“基础型”、“综合型”、“提高型”和“创新型”实验课程构成的外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基础型”实验课程是以模型为载体, 进行体格检查、无菌术、打结、包扎以及心肺复苏等基础操作的项目, 面向的是各专业的学生。“综合型”实验是以实验动物为载体, 综合运用解剖学知识和外科基本操作技能, 进行阑尾、脾脏切除、肠切除吻合等手术的项目。“提高型”实验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开放的选修型实验课程, 包括犬腹部解剖和模拟犬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等。“创新型”实验课程主要是由学生团队协作确定选题、设计方案并最后完成的实验项目, 对学生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是公认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主设立的创新型实验项目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无论最终成功与否, 参与这类实验项目培养的文献查阅、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处理、文章撰写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都将成为学生生涯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 教师与学生协同, 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是医学生外科实验创新教育的主力军, 高素质的指导团队是保证学生创新实践教育质量的关键[5]。提高型及创新型实验课程中, 一些跨学科的实验项目对教师学习、应用创新医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指导教师, 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基础型、综合型实验等重复性的教学内容, 还需要和学生一起解决提高型和创新型实验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帮助同学来确定实验的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 教学与科研协同, 共同推进临床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现代大学教育中最应该处理的根本问题。由医疗、教学、科研组成的“医教研”系统是培养高素质医院人才的重要模式, 三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有学者曾把医教研系统比喻为一只鲲鹏, 其中医疗是躯干, 科研和教学分别为鲲鹏的两个翅膀, 协同发展科研和教学, 才能为医疗服务保驾护航[6]。

其中教学是医疗和科研的基础, 源源不断地为医疗活动和科研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科研是提高医疗水平和医学人才水平的重要途径[7]。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内容, 其中创新型实践教学与科研有着复杂密切的关联。在外科实践教学中, 从临床抽调青年医生具备高水平的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 不仅教授学生传统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探索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是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客观世界运行规律的活动。教师将科研项目与成果带进外科实践课程中, 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升级, 不断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 学校与医院协同, 共享平台资源

资源共享型实验平台的协同建立是创新型外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外科实验教学中心购置了先进、实用的仪器设备, 设立了基本功训练室、无菌技术练习室、心肺复苏室、仿真手术室、微创技术训练室以及医学虚拟技术研究基地等教学实验室及教学辅助实验室。建立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自测考试系统, 开发了虚拟手术教学平台。实验室允许学生可自带课题“DIY”式开展科研活动, 这种开放实验资源的管理制度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同时扩大实验平台资源的受益面。

三、协同培养学生外科综合素质的绩效与反思

教学成果是评价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标。基于协同理论实施外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以来,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取得良好成果, 近五年外科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的试验项目申报了40余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发明、软件著作权多十余项。

尽管协同培养医学生外科综合能力效果显著,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存在项目中后期因缺乏持续专注而导致研究草草结尾的情况, 将研究项目转化为成果如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发表文献者比例不高或者发明专利转化为批量生产的产品罕见等等。需要总结既往经验, 进一步协同教与学, 加强教师能力培训, 增强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 对项目进度进行考核, 并由教学督导全程监督。同时, 基于协同理论, 学校统筹管理报名参加创新型项目的学生, 建立选拔、集训和考核制度, 使创新实践与基础专业学习协同促进, 相辅相成, 杜绝本末倒置。

摘要:目的:外科实验教学在新的时代面临新的要求, 培养目标变成了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方法:协同理论的应用为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协同理论, 构建分层次外科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学校与医院的三方面协同。结果:医学生外科技能提高, 创新能力提升, 获批40余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发明, 发表多篇科研论文。结论:协同理论在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中对各个主体起到协调互动作用, 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外科实验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教育,协同

参考文献

[1] 赵红路, 于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07) :154.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0) :1-3.

[3] 陈峰.协同学理论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移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3 (04) :107-111.

[4] 陈劲, 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 30 (02) :161-164.

[5] 钱小明.新时期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 (01) :203-205.

[6] 沈雁英.抓学科建设促医院发展[J].中国医院, 2007 (07) :35-37.

[7] 商卫红, 王锦帆, 姚进.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协调医教研工作关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3 (01) :56-5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态城市设计概述下一篇:浅析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史与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