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模式效应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

2022-11-19

在我国高校现行教育模式下, 学校“所供”与社会“所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领域尚未普及创业教育, 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 缺乏创新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为“意见”) 指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1,2,3]近年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升级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但我国目前除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展开试点外, 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课程体系, 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特色不鲜明、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脱节, 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和目标, 尽快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使其渗透到教学各环节和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一、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构建

地方应用型大学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重任,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以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载体, 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 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环境为保障, 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创业促进就业。[4]合肥学院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利用中德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 借鉴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经验, 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 “课程推进式”

以专业教师为主导, 构建以专业背景为基础的创新创业课程体,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 计入学分体系。在专业教育课程中适当融入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创业教育和典型案例, 突出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对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 除全校性的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通识课程外, 各院系积极开发并推出相关主干课程、特色品牌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OOC) 示范项目等, 建立网上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合肥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设立学生创新学分, 构建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图1) 。

(二) “工作室导向式”

以课题的形式展开专业教学, 实行企业化经营模式, 每个工作室由1-2名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教师为指导教师, 由5-6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 师生共同探讨, 工作室之间存在良性竞争, 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对学生引导和挖掘潜能, 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同时拓展创新思维, 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 “实践平台构建式”

学校开展专门的SYB培训、精英人才培养计划, 并开设主题沙龙、创业论坛、创业社团等, 配套建设如陶艺工坊、雕塑工坊等实践作坊, 形成校内外多方互动协调的创业实践系统。合肥学院建有2400m2大学生创业园及总面积1.2万㎡的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 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和校内“嵌入式”实验室190个, 专业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181个, 省级创客实验室64个, 协同创新平台6个,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4个,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 力求在“专创融合”方面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

(四) “项目参与式”

以项目为驱动, 借鉴企业的运营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 将企业的实际项目与专业作业相结合, 以团队小组展开合作, 由校内外双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对工作室进行管理协调, 注重创意思维训练和项目汇报等展示环节。将自评、互评、他评、阶段成果和最终汇报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多方评价指标, 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业个性化发展。合肥学院引入企业真实项目, 开展项目驱动教学, 建立企业案例库, 开展模拟企业场景的实训, 真题真做, 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营造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环境。

(五) “竞赛驱动式”

将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把竞赛命题作为专业教学作业, 通过竞赛检验教学效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企业项目对接, 以赛代练, 安排企业现场招聘参赛选手, 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工作。我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创新创业讲座、“创青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创新创业活动覆盖各专业, 学生参与率100%, 比赛中涌现出的许多优秀作品最终投入生产并进入市场。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模式效应

合肥学院是全国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之一, 也是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2014年, 我校《突破学科定势, 构建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题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校致力于探索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方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毕业生创业人数逐年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在国家不断推出创业扶持政策的当下, 大学生创业人数突飞猛进。2013年以来我校自主创业人数逐年递增, 2017年当年参与创业毕业生人数172人, 占当年毕业生人数4.5%, 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已有600余人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创业 (见图2) 。2017年, 科大讯飞公司讯飞直通车项目录用150人, 其中77人为合肥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占比51.3%。

(二)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 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为支撑, 近五年来, 合肥学院的学生获得各类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省级以上奖项2403项, 其中国家级奖项779项, 一等奖和特等奖47项。仅2016年一年, 就获国家级奖项93项, 一等奖以上奖项13项。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991项, 获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赛奖项41项, 国家级铜奖6项。艺术设计系2009级工业设计专业王红丽同学的设计作品《Easy find》获得德国“红点概念奖”, 此次获奖实现了在国际大赛中奖项的突破。

(三) 涌现出一大批学生创业典型

学校致力于创新孵化创业, 把学生的创业成果产品化、专利化和市场化, 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如入驻学校创业园的讯高纳米创业团队, 团队成员经过“化工工程师之家”的创新实践, 主要进行纳米涂料研发和销售。该团队因参加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引起了德国毕克化学公司的关注, 主动寻求合作;中文系2006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几位毕业生创立了安徽喜来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每年的营业额超过1000万, 加盟连锁店25家, 成为安徽省内最大的文创婚庆公司;艺术系2011届学生吴锐创办的安徽乾越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经学校孵化后移植落户合肥经开区, 厂房面积达15万平方米, 2017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

(四) 项目成果不断转化, 助推经济升级

合肥学院连续举办15届workshop, 艺术设计系师生共做了260个农村扶贫项目, 项目的实施使企业产量增加6.8%~29%。活动中部分优秀设计方案, 经企业优化改良后投入生产, 产品已销往欧洲市场, 其中部分单品销售额已突破500万欧元, 产品附加值得以大大提高。我校建筑工程系的华建兵教授率领团队相继承担了合肥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主体维护结构的监测与分析、轨道交通一号线1标段、9标段施工安全监测、一号线2标段盾构施工技术研究等, 为合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助力。

(五) 形成良性示范推广

近日,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 合肥学院成为全国第三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 是安徽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2015年8月,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我校主持召开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讨会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 我校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近几年, 全国31省市自治区教育厅 (委) 高教处处长集体现场考察我校创新创业工作, 全国527所高校、1000余批次高校来我校调研, 超过300所高校来校考察交流创新创业工作。

三、结论

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是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各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仍然较低, 存在相互脱节, 但经过多方努力, 已取得很大进步。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原则的前提下, 加快“双创”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创新,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构建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项目带动和学科竞赛驱动教学。总之, 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目标、原则、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成效才能发挥到最大。

摘要:近年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升级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但大多数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脱节, 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特色不鲜明、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和创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以合肥学院为例, 提出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五种培养模式, 分别是课程推进式、工作室导向式、实践平台构建式、项目参与式和竞赛驱动式。两者的深度融合促使毕业生创业人数逐年增长,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涌现出一大批学生创业典型, 同时创业成果不断转化, 投入市场, 产生经济效益。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效应

参考文献

[1] 管婧婧, 陆诤岚.基于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联动的课程改革研究-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为例[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 2016:240-245.

[2] 全斌.技术生存视域下研究生教育资助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6) :122-128.

[3] 张锐, 夏鑫, 吴佩璇.河北省高校“双创”教育的分析与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7, 19 (6) :119-12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下一篇:煤峪口矿回风联巷探陷落柱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