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咨询案例

2022-08-25

第一篇:初中生心理咨询案例

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核心提示:摘要:考试焦虑是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等情绪问题,还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本案例是一位初三学生连续两次没考好而引起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症状,因担心再次考不好,害怕考试,甚至中考也不想参加了,根据评估与诊断,采用...摘要:考试焦虑是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等情绪问题,还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本案例是一位初三学生连续两次没考好而引起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症状,因担心再次考不好,害怕考试,甚至中考也不想参加了,根据评估与诊断,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法,基本达到预定目标。

正文:

一、一般资料

肖某,女,14岁,汉族,初三学生,身高1.56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出生于教师家庭,父母亲都是县城教师,父亲为小学教师,大专学历,母亲在她所就读的县城重点初中担任教导主任,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家庭条件一般,不轻易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乐,性格内向。父亲平时工作不忙,家务几乎全包,对她的生活起居照顾得非常周到,母亲忙于工作,但平时能抽时间与她交流,父母对她的学习要求很高,期望值很高。

咨询前心理测验 SAS标准分62。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 紧张、不安一个月。睡眠障碍,无食欲,考试也不敢考。

求助者陈述:她出生在教师家庭,家庭和睦,从小聪明好学,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学习上父母要求严格。父母为她制定的目标就是考重点高中,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偶尔一次考不好就非常难过,担心对不起父母,此后更加努力,下一次一定能考好,进入初三后,父母对自己更加关心,每顿饭都做她最喜欢吃的。父亲原来喜欢带朋友到家聊天的现在也取消了,也不上网打牌了,说话很小的声音,怕影响她休息,这些促使她暗暗努力,以期不辜负父母的厚望。在初三第一学期的前两次阶段考试中都考了班里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在去年期末考试前20天,她正准备复习迎考力争佳绩时,母亲被学校派往英国进修学习,生活中陡然少了理解自己能给自己很好安慰、指导的母亲,感觉很不适应,心里空落落的,再加上这次期末考试老师家长都非常重视,成绩全县排名,老师还说,根据历年经验,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要求同学们发挥出好成绩,以增强自信心,考得好回家过一个快乐的年。不知怎么考的,她成了班里第15名。老师说的话时常在大脑中萦绕,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她的重点高中梦不是破碎了吗?爸妈肯定会伤心死了,但转念又一想,按照原来的经验,这一次考不好,下一次一定能考好。寒假也不忘学习,第二学期开学就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盼望着来年第一次阶段考试的到来,可等这次成绩出来,她懵了,比上一次成绩还差,成了班里20名,怎么会考出这样的成绩呢?此后心神不安,上课不能集中精力,脑子乱糟糟,有时是一片空白。这样下去成绩会很快滑落下去,连重点都考不上了,更别指望以后考什么重点大学,白天想晚上也想,所以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饭也吃不下,马上就要到来的模拟考试也不想考了,一想到中考,就紧张得几乎不能呼吸,回家还常常对爸爸发脾气。母亲现在虽然回国了,但因为不理解她在自己关键时间出国,没留下来,故也不想跟妈妈多讲话、进行交流。自己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便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咨询师观察到的初步印象:求助时自己前来,衣着得体,叙述情况条理清楚,回答问题能抓住要领,很少抬头,放在两膝之间的手不停的搓来搓去,语速快,时常不自主的抬头看咨询师,表现心神不定。

教师反映:

学习成绩一向很优秀,连续两次没考好,最近一次的阶段测试中表现异常烦躁。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多余动作增加,且整个脸都是紧绷的。考试结束后,她神情木然,呆坐在那里。面对这种情况,她自己非常着急,每次都要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但找来找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替她着急。她自己更是心急如焚,除了拼命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外,在身体状况上也查过原因,但都无济于事。为此,她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起集体,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僵硬。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害怕参加大考,最近一次的模拟考试也不想参加了。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家长反应:从小懂事要强,成绩优秀,最近回家后,脾气特别大,总是吃不下饭,而且经常失眠。最近一次大考后,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几天不说一句话。并总说自己多汗、尿频、心跳很快...有时还自己哭,和原来判若两人,还说中考也不想参加了。

四 评估与诊断

从上述考试焦虑案例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求询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出于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在重大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体验到愧疚、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又产生了连带效应,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考前紧张,担忧成份重,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另外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而考后由于成绩不理想,又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求询者这种遇到考试,就感到紧张恐惧,进而影响考试水平正常发挥,导致考试失败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考试焦虑症”。

求询者的考试焦虑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的,表现在心理层面、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它以担心为基本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意识体验的认知反应;产生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多汗尿频等考试焦虑的生理反应;同时产生以防御和逃避为方式的行为反应,如神情木然、呆坐、多余动作增加(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上述几种反应的交织形成了求询者考试焦虑的情绪反应。

导致考试焦虑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

(一)个体原因:

它是影响考试焦虑水平的个体因素,也是引起考试焦虑的主导原因。

(1)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试焦虑水平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象求询者这样的初三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青春发育开始时焦虑水平会有所上升。

(2)认知水平能力。求询者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厉害关系的预测程度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求询者把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动机水平过强,其焦虑水平必然升高。另外对个人能力的估价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3)身体状况。体质虚弱、疲劳过度、经常失眠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容易激起较强的情绪波动,产生过度的焦虑。

(二)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体制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三)家庭因素

求助者的父母及周围的人对她的期望水平很高,尤其是她的母亲由于顾及到自身的形象、面子对她寄托了很高的厚望,这些均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她也接受这种期望,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旦自己有少许松懈怠慢,就会紧张自责焦虑, 导致学习效率差,再加上这种情况又没有得到及时引导调控,于是情绪更加紧张 焦虑.....于是就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了。

五.咨询目标的制订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适度调整个人和家长对考试的动机水平,注意学习过程,降低考试结果的关注度,缓解求助者焦虑情绪,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正常参加考试,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中考。

长远目标与最终目标:正确接受生活中重要事件的得失成败,特别是对不确定事件的认知方式,多关注其积极面。促进求助者心理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系统脱敏法。

合理情绪疗法为认知疗法中的一种,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著名“ABC理论”而设计。为了使这一治疗理论能被更好的理解,艾利斯极其同事常使用一个具体公式——A

B

C来代表合理情绪疗法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连续两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她认为中考也会考不好了,考不上重点高中了,也就考不上理想大学了,这种想法解释进而导致紧张、焦虑、睡眠障碍、食欲降低等症状,继而害怕参加阶段测试不想参加中考等.引起该求助者症状(即C)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前两次考试的失利(即A),而是这样的想法:前两次考试的失利了,中考也不会好了,对中考的过度担心、害怕失利(即B)而引起的,所以选择合理情绪疗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和训练后,紧张的焦虑情绪会得到缓解,为确保中考考场上发挥正常,选择系统脱敏法,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对引起中考焦虑的情景逐级脱敏。

第二篇:高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凛 子

摘要:

本案例陈述了一个高中学生考试焦虑状态出现前的个人成长历史、他人的反映、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其所做的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详细报告了在改变求询者认知层面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自信训练法和系统脱敏法,帮助求询者提高自信心以减轻考试焦虑的操作步骤,以及进行干预训练的心理训练过程。并对该生考试焦虑咨询目标的最终实现作出了评估

考试焦虑是学校考试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试情景引起。在焦虑的三种反应(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状)中,考试焦虑属于过度焦虑。考试焦虑对学习既起着促进作用,又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总的来说,考试焦虑与学习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即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是过度考试焦虑,它对学生的身心危害最大。本人从事并主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通过对一个高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的报告,对此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 个案基本资料

1、求询者基本情况:学生夏宏伟,男,16岁,汉族,广东顺德人,高中一年级学生,家住广州市芳村区

2、求询者个人成长历史:

求询者上初中(非重点学校)时,学习成绩很好,是校团委的干部。素以“战略上轻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的态度对待学习竞争。同时上课听讲认真,思考积极,且思维宽广活跃,对某些学习问题均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很高,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同学遇到难题也喜欢向他请教,他也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

进入重点高中后,求询者平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作业和练习卷子总是全优,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平时同学遇到难题往往向他请教。对此,他仍可以从容作解,思路敏捷。但一到期中、期末等重要的大考,他平常那股沉着、敏捷劲儿便无影无踪了。本来不成问题的题目,这时却怎么也解不出来,或者答得漏洞百出,过去上初中时从未出来过的毛病,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此刻也冒出来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数、理、化三门学科上。

3、教师反映:

每次大考,在考场上求询者都显得异常烦躁。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多余动作增加,且整个脸都是紧绷的。考试结束后,他总是神情木然,呆坐在那里。面对这种情况,他自己非常着急,每次都要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但找来找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替他着急。他自己更是心急如焚,除了拼命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外,在身体状况上也查过原因,但都无济于事。为此,他陷于了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起集体,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僵硬。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4、父母陈述:

自从孩子升入高中后,我们对他要求更加严格,一般娱乐活动都没有让他参加了。他比以前更加勤奋和努力。第一学期中段考后,成绩明显下降。总分从全年级的第5名下降到第45名。回家大哭了一场,从此情绪萎靡。以后每逢重大测验和考试的前两天起,他总是吃不下饭,而且经常失眠。而每次考试后,又常常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几天不说一句话。并总说自己多汗、尿频、心跳很快......。

5、求询者自诉:

“我虽然读了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但每次考试总是不理想。尽管父母很少责备我,可我却觉得学习不好很难……。我也不敢戴校徽回家。以前的初中同学,总是把我看得高他们一头,元旦的贺年卡片也常写上:„你是咱们班里最有希望的一个‟,可是现在却……,“我很苦恼。为了学习问题,我每天冥思苦想。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得了那种„考试焦虑症‟?因为尽管在考前我再三告诫自己,不要慌,但一到考场却总是如临大敌,心神不定。原来复习的内容,根本无法想起。到最后总觉得题目还没有做完,但是脑中却已经一片空白了......。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

1、 对求询者进行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

采用考试焦虑量表测试,包括考试进行时的焦虑、伴随生理反应的焦虑、对考试的厌恶和批评、考试的焦虑、对考试结果的担心和生气。

测试题目共有33道,每题有A(很符合3分)、B(比较符合2分)、C(较不符合1分)、D(很不符合0分)几个备选答案。

(1) 在重要考试的前几天,我就坐立不安。

(2) 临近考试时,我会拉肚子。

(3) 一想到考试即将来临,我的身体就会发僵。

(4) 一想到考试,我总感到苦恼。

(5) 在考试前,我感到烦躁,脾气变坏。

(6) 在紧张的复习期间,我经常会想到:“这次考试要是考砸了怎么办?”

(7) 越临近考试,我的注意力越难以集中。

(8) 一想到马上要考试,参加任何文娱活动都没有劲头。

(9) 在考试前,我总预感到这次考试将要考坏。

(10) 在考试前,我经常做关于考试的梦。

(11) 到了考试那天,我就不安起来。

(12) 考试的铃声一响,我的心马上紧张起来。

(13) 遇到重要的考试,我的脑子就变得比平时迟钝。

(14) 看到考试题目越多越难,我越感到不安。

(15) 在考试中,我感到十分紧张。

(16) 在考试中,我的手会变的冰凉。

(17) 一遇到很难的考试,我就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18) 在紧张的考试中,我会想些与考试无关事情,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19) 在考试时,我紧张得连平时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也回忆不起来。

(20) 在考试中,我会沉浸在空想中,忘了自己是在考试。

(21) 在考试中,我想上厕所的次数比平时多些。

(22) 在考试中,即使不热,我也会浑身出汗。

(23) 在考试时。我紧张得手发僵,写字不流畅。

(24) 考试时,我经常会看错题目。

(25) 在进行重要的考试时,我的头会痛起来。

(26) 发现时间来不及做完全部考题,我会急得手足无措、浑身大汗。

(27) 如果我考了坏分数,父母和老师会严厉地指责我。

(28) 考试后,发现自己懂的题目没有答对时,就十分生自己的气。

(29) 有几次在重要的考试后,我腹泻了。

(30) 我对考试十分厌烦。

(31) 只要考试不记成绩,我就会喜欢考试。

(32) 考试不应当在现在这样的紧张状态下进行。

(33) 不进行考试,我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2、 考试焦虑量表测试结果:

求询者在进行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后,根据其答题分数相加后,得出其总分焦虑水平为72分(0—24为无焦虑;25—49为轻度焦虑;50—74为中度焦虑;79—99为重度焦虑)。可以视其为中度焦虑。其主要症状是,在考前一段时间内,感到紧张、害怕和忧虑,复习效率降低,睡眠、饮食受影响,有必要进行自我调节和训练。

3、 评估分析与诊断:

从上述考试焦虑案例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求询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出于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在重大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总是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体验到羞愧、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又产生了连带效应,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例如,求询者自述不敢带校徽回家。感到愧对初中同学的“你是咱们班里最有希望的一个”。考前紧张,担忧成份重,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另外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而考后由于成绩不理想,又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求询者这种每遇考试,就感到紧张恐惧,进而影响考试水平正常发挥,导致考试失败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考试焦虑症”。

求询者的考试焦虑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的,表现在心理层面、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它以担心为基本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意识体验的认知反应;产生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多汗尿频等考试焦虑的生理反应;同时产生以防御和逃避为方式的行为反应,如神情木然、呆坐、多余动作增加(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上述几种反应的交织形成了求询者考试焦虑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流程如下图所示:

应考情境——消极的自我评价(认知反应)——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生理反应有:心率加快,多汗尿频)——防御和逃避方式(行为反应有:神情木然、呆坐、多余动作增加)

导致考试焦虑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

(一) 个体原因:

它是影响考试焦虑水平的个体因素,也是引起考试焦虑的主导原因。

(1)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试焦虑水平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象求询者这样的高中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青春发育开始时焦虑水平会有所上升。

(2)认知水平能力。求询者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厉害关系的预测程度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求询者把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其焦虑水平必然升高。另外对个人能力的估价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3)应试技能。在一般情况下,训练有素的应试者,对题型、答案要点、评分标准等心中有数,在考场上就会得心应手。而缺乏应试技能和应试经验,像求询者这样的中学生极易产生慌乱现象,以至于不能有效地分配考试时间,抓不着考试重点和要点,从而增加考试的焦虑程度。

(4)身体状况。体质虚弱、疲劳过度、经常失眠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容易激起较强的情绪波动,产生过度的焦虑。

(二)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体制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三)家庭因素

家长对孩子要求与管教过严、期待水平过高,或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适合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往往导致孩子对学习和考试的厌恶情绪,助长考试焦虑。而过于严肃的家庭气氛,高焦虑的父母都是孩子产生考试焦虑的动因。

三、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针对求询者的上述情况,在咨询过程中既要注意求询者问题的解决,又要照顾到他自身的特点而加以指导,使其通过并选用干预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自信训练法、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法)来进行治疗,最终达到使其从考试焦虑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的目标。

2、远期目标。调整求询者的认知水平,提高其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自信心,并形成其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四、咨询方案:

1、方法和原理

对抗考试焦虑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去除考试焦虑产生的因素。自信训练法针对的就是这类与考试焦虑产生有关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另一方面,采用心理调节手段进行训练治疗。系统脱敏法就是一种通过行为疗法来治疗焦虑症的常用方法。因此,运用自信训练法和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对求询者的考试焦虑实施缓解和矫正,是适宜的。

2、责任和义务

遵守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履行咨询师助人自助和学校教育管理者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职责与义务。同时学校学生有接受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权利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3.时间和费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条例和相关的教育法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根据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对该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大约需要二个月的时间。

第一阶段:着重从帮助求询者调整认知和提高自信心方面,来减轻考试焦虑程度。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每周1次,分4次进行

第二阶段:在改变其认知层面的基础上,针对求询者考试焦虑中的生理变化,运用自信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进行训练和治疗。大约需要一个月4周的时间,每周进行2次,共8次。

五、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调整认知阶段

(1)调整求询者的认知并提高自信心,以减轻考试焦虑程度。在咨询过程中向求询者讲清正确对待挫折的道理,鼓励他克服消极情绪,增强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掌握重大应试时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当然,要想真正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关键还要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逐渐恢复自信,重拾斗志。

(2)把重点放在认知改变上,帮助求询者认清期望过高、虑荣心过强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3)指导求询者进行自信训练,以促进心理的平衡。帮助他认识到:不要把一个人的成才的道路看得过窄,把考试看得过重。否则思维上缺乏变通性,由此会产生极大的忧虑和苦恼。

(4)指导求询者从思维的呆板性和惰性中挣脱出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点以及考试的实际分数,选择恰当的成才方向和学习模式,这对于帮助患者摆脱苦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益的。

第二阶段:训练治疗阶段

在改变认知层面的基础上,针对求询者在考试焦虑中出现的认知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使用自信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进行训练和治疗。

(1) 自信训练法

求询者在考试前总是对自己进行不知不觉的暗示:“要是考砸了,我怎么办?”、“我担心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能否将这次考试考好?”、“我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比我考得好”。消极的自我暗示使求询者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使其精神萎靡,并减少其已经付出的努力

自信训练就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通过使求询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来扭转消极的自我意识,借以削弱或消除考试焦虑。操作步骤是:

首先,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把一些朦胧的消极暗示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在一张白纸上把对考试的所有忧虑写下来,使求询者清楚地意识到,当前消极的自我暗示究竟有哪些。

然后向消极暗示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指出这种消极暗示的不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阐明危害,明确今后态度,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担心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能否将这次考试考好?”让求询者告戒自己:“这种担心会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自己的精神状态,最终松懈自己的斗志,应及早排除”。使之树立正确的自我意向,增强考试的信心,克服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使考试成绩得到提高。从而给予求询者积极的自我暗示,改变其个人的精神面貌,使之在学习上更加主动,更加自信,更加乐观。

第三,养成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反复运用对抗手段,让积极的自我意识最终战胜消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地自我暗示,不断地重复,即运用自我暗示中的替换规律,将积极正面的思想反复灌输给大脑中的潜意识,原来消极的思想就会慢慢萎缩,最终被替换掉。

(2) 系统脱敏法

采用系统脱敏法,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求询者的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使其可以自己运用这种方法来克服刺激情景。

第一步:列出可以引起求询者考试焦虑反应的具体刺激情景。例如:“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被一道题目难住了”等等。

第二步:建立焦虑事件层次: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列出焦虑等级。在下面假定的6个刺激情景中,按照焦虑反应的依次递增的次序合理排列:

明天要考试,我还有很多书没有看——我正走在去考场的路上——我看到了试卷——我被一道题目难住了——时间快到了,我根本做不完了——考试后与别人对答案,发现许多答案和别人不一样。

第三步:放松训练:通过肌肉放松或意念放松,进行放松训练以形成松弛反应。在松弛状态下想象焦虑情境,以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把松弛反应伴随由弱到强的刺激,使两种反应互相对抗,抑制焦虑反应。研究表明,松弛与焦虑二者难以共存。

第四步:实际治疗和干预:按照焦虑等级,在大脑想象中循序使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等待其完全放松时,按照焦虑层次表,让求询者开始想象焦虑等级中的第一情景:“明天就要考试了,还有很多书没有看完”。让求询者在头脑中生动描绘这一情景,并保持30秒。在想象中使放松反应拮抗焦虑体验。

在想象过程中如果发现求询者肌肉紧张,出现焦虑反应——心跳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等就需要再次放松,按照“放松—想象—再放松—再想象”的程序反复进行。直到求询者想象结束后,同时感到所有的肌肉完全放松为止,这说明放松反应已经抑制了想象刺激情景所产生的焦虑体验,对求询者焦虑等级第一种情景的脱敏已经成功。

接下来对第二种情景“我正走在去考场的路上”进行脱敏。依次类推。

对求询者“焦虑等级”的脱敏,每天进行一次,每次脱敏的“焦虑等级”不超过三种。在每次进行新的脱敏之前,一定先做放松训练,以起到脱敏的有效作用。实践证明进行系统脱敏法治疗,对该求询者的考试情境的敏感性焦虑反应有明显减轻作用。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在整个考试焦虑的心理咨询和训练治疗过程结束后,求询者及家长对学校心理教师咨询工作的成效——实现预期咨询目标的结果表示满意。经过双方同意,结束咨询关系。但要巩固咨询和训练的效果,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因素的协同配合与调节。当然主导因素还在于学生个人,因此需要日后继续跟踪。

六、咨询效果评估

根据反馈的信息,随着咨询方案的推进和展开,上述咨询目标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咨询和训练对求询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

1、求询者自我评估

“屡次失败使我很害怕最终一事无成。通过咨询、治疗和训练,我明白了自己考试焦虑的原因和思维观念及学习技能上的缺陷。以前我太脆弱,把考试看得太重。现在终于明白了,也知道今后怎样去正确对待和处理”。

2、父母评估

孩子考试焦虑状态已经缓解,考试前睡眠基本良好,精神状态正常,考试记忆力逐步恢复到从前,学习成绩也开始提高了。

3、学校教师评估

该生现在面临考试,情绪基本稳定,基本没有反复看表、擦汗、神情木然等行动反应和生理反应。考试发挥基本正常,最近一次大考的总分结果显示:他已经从原来的全级45名上升到第10名。另外,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开始融洽,也愿意参加班集体的活动了。

4、心理测试评估

再次通过考试焦虑量表测试。根据其答题结果,其总分焦虑水平为26,已经由原来的中度焦虑下降至轻度焦虑,同时由考试焦虑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症状明显减少,焦虑紧张情绪已经大为减缓。

第三篇:初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目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他们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

一、逆反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李斌是我班一个个成绩中等的男生,智力可以,自尊心较强,但有时又有自卑感,做事经常情绪化,喜欢表现自己,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对自己要求狠不严,做事随意性大。老师让他做的事,家长叫他干的事他置之不理。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正确评价学生,挖掘“闪光点”。

自尊和被人尊重是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特别是对待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 利用李斌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从那次以后,当的心灵之火被点燃了,他的逆反心理也变弱了,他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所以对于学生我就想,如果发现他们的优点要及时表扬,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2、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所以在平时我都对该生关爱有加,经常找他谈心,问问家里的情况等。

3、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李斌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

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李斌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遇事不再盲目的顶撞,并保证以后不再犯。学习比以往更认真,上课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语文成绩进步很大。

二、离异家庭问题孩子辅导 案例介绍

王宇航,男,15岁。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皮肤较黑,身材偏矮。父母离异,法院判其随母亲生活,但实际上因母亲收入不高,住房条件差而让他随父亲生活。母亲每月提供一定生活费。王宇航在学校各类涉及家庭状况的调查表中从不填写父亲姓名,仅写母亲。在班级中,他缺少友伴,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时他上课迟到,进教室时扭扭捏捏,有些同学笑话他,他就发火。课余时间,同学们在他课桌旁边开玩笑,他就认为同学们在嘲笑他,独自喃喃自语;同学们打闹碰了他的桌、椅,他认为是故意闹的,专门是针对他。

案例分析

因王宇航父母离异,对他的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因他判给母亲,母亲较关爱他,但由于经济、生活所迫,他与父亲同住,却感受不到父爱,反而有寄人篱下的感觉,父子关系疏远。

由于性格内向,疑心重,且皮肤较黑、身材偏矮,自卑心理较重,缺乏可交流的玩伴,形成不合群的心理,拒绝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佳。

辅导方法

1、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现他家庭状况,与其父母交流,请他们以孩子发展为重。尽管两人已离异,但仍应给予孩子在心理、精神上的关心与支持,不能认为负担其学习、生活费用就足够了。

2、在集体活动中安排莫某担任一定的任务,加深与同学的交流。

3、在班团干中做思想工作,要求他们要主动与王宇航交流,关心和帮助他。同时安排一位热情细心的团干与他同桌,形成友好的氛围。

4、在班里举办演讲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对他特别辅导,培养其自信心,同时通过演讲活动达到主动交流的目的。

辅导效果

经过教师、家长、同学们的配合及辅导、帮助,王宇航与父亲关系逐渐融洽。在各类表格中有家庭情况填写时,能主动写上父亲姓名及有关情况。与同学关系有所改善,集体活动能参加,对同学们的善意谈笑不再耿耿于怀,他走出了人际关系的误区。

三、自卑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张盈,女,14岁,成绩一般。中等智商,性格内向。皮肤较黑,脸有雀斑,属于矮胖型身材。由于张盈属于超生,于是从小就居住在外婆家,直到小学四年级才回到家中。父亲是汽车驾驶员,长期出车不在家,母亲在酒店打工,经常忙的很晚回家,家中经常只留下张盈一人,所以她和父母关系紧张,放学不愿回家。缺少友伴,独来独往,人际关系欠佳。远离人群,不愿过集体生活。情绪不稳,经常发脾气,不愿面对镜子正视自己的模样。

案例分析

父母一向喜欢男孩,对张盈比较忽视。加上张盈自幼寄养在外婆家,至十岁才回家到父母身边,因而缺少父母的关怀,她也自感在家中没有地位,情愿放学待在教室,也不愿马上回家。亲子关系疏远。

由于幼时跟外婆相依为命,童年缺少玩伴,养成了退缩不合群的心理,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即使别人主动来找她,张盈也经常表示拒绝,且态度生硬,令人难以接受。人际关系不佳。

张盈属于矮胖型身材,加上较黑的皮肤和脸上有雀斑,致使张某自恕自艾,不敢面对镜子正视自己的模样,自卑感较重。

辅导方法

1、个别会谈:作为班主任经常与张盈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并与她共同制定计划以改善目前的情况。

2、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以了解她家庭情况及表现,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3、写观察日记:鼓励张盈养成经常写日记的习惯,把每日所想所见记下,除了作为了解张某行踪、想法以作为辅导参考之外,并鼓励她经常审视自己的日记,以增进自我认识。

4、自我接纳:要求张盈每天必须照二次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模样,逐渐接纳自己,消除自卑感。

5、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安排张盈参加集体活动,担任一定的角色,加深与同学的友谊。

6、阅读指导:给张盈介绍各类有益增进自我了解、充实知识,沟通技巧,增进人际关系的书籍,并耐心指导。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张盈自卑感明显减弱,家庭关系及同学关系也有了改善,集体活动也能较积极地参加,尤其可喜的是,张某已不太在乎自己的外表了,学习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四、嫉妒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梁欣,女,15岁,爱打扮,学习成绩差,嫉妒心却很重。她的同桌张雨,品学兼优,是个顶呱呱的好学生。每次张雨考试得第一名时,梁欣就在背后议论张雨是事先知道了题目,不然就是碰巧的。梁欣经常把张雨的笔记本藏起来,让张雨不能上好课。只要张雨积极主动为班上做好事,梁欣心里更不舒服,说张雨是爱出风头,爱表现自己。班上如有同学穿着比梁欣漂亮时,她便不高兴,暗中嫉妒,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久而久之,梁欣的嫉妒心越来越强,凡是别人有比她强的地方,她便心生怨恨,妨火中烧,不仅背后议论人,还恼得晚上失眠。为此,她感到异常痛苦。

案例分析

梁欣的这种嫉妒心理是一种恶劣的感情。莎士比亚曾把这种恶劣的感情称为“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产生嫉妒心理的梁欣对别人比她好的地方总感到不满,进而贬低和诋毁,更为严重的是不择手段去伤害同学。

梁欣为何有嫉妨之心?一是缺乏自知之明,只见自己所长,不见自己所短,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哪容得别人比自己强?二是好胜心太强,处处都想取胜,事事都想占上风,怎能服气别人超过自己?三是心胸狭窄,缺乏修养,“我行,你就别想行”,“我不行,你也别想行”,“你行,我偏叫你不行”。

辅导方法

1、案例教育

古往今来,因嫉妒而害人的例子屦见不鲜:大将孙膑才能卓越,却被嫉妒的庞涓腕去了双膝;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因为遭到30名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嫉妒,至死未能跨入科学院的大门;被评为大连市特等劳模的售货员董明当上了特等劳模之后,被嫉妒者指责为“风流劳模”、“流里流气”、“有意抬高身价”„„等等。

嫉妒之火能毁灭别人,也会断送自己。童话中嫉恨交加的后母想用毒苹果置白雪公主于死地,让她自己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结果,死的不是白雪公主,而是她自己;《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中气绝身亡等等。

通过这些大量的实例来开导张某,让她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

2、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梁欣虽然学习成绩差,但她是篮球队的主力、得分能手,打篮球是她的优势,让她发挥这一优势,让她看到自己也有强于别人的地方,那么,梁欣就能找到自己的心理位置,得到生活的乐趣。

3、化嫉妒心理为竞争意识

每当梁欣出现嫉妒他人的苗头时,开导梁欣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这样想?”,“这样想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再启发她自奋:“你行,我也行!”,“你行,我比你更行!”经过长期耐心的引导,使她消极的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的竞争意识,产生自爱、自强、自奋的精神。

4、参加有益的活动

指导梁欣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读书活动,让梁欣阅读有关书刊,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参加班级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梁欣的嫉妒心理大大消除了,她再也不犯“绿眼”病了。她能虚心向同学们请教,学习有了进步;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思想上能达到“风贤思齐,风不贤内心自省”的境界。

五、早恋心理辅导 案例介绍

李佳,女,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喜欢舞蹈、运动,有较好的艺术天赋,身材容貌较好,给人一种漂亮文静的感觉。李佳自从上了初中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都十分的关注。班上有些男女同学在谈恋爱对她有一种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影响。前不久李佳不知不觉地就暗自喜欢上了邻班的一名男生,两人互相爱慕。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拾。上课时无心听讲,下课时,她总是走到那名男生的教室周围,希望和他说会话男生;从此她学习热情开始下降。她一看书,脑子里就是那名男生的影子。学习成绩眼看着往下滑,父母问她为什么,她不敢说。她自己也知道初二非常关键,如果基础打不好,上初三就会很吃力,但是她又不能自拔。

案例分析

李佳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十分敏感,生怕被家长,老师和同学知道,所以,往往是私下偷偷地接触和往来。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加上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在浪漫的接触中无心学习。

辅导方法

1、个别会谈。教师经常与赵某个别进行轻松谈心。一般从关心李佳的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李佳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以前学校的老师同学不理解她,总认为她有越轨行为。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教师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写字画画的特长,让她担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上的板报工作。

2、争取家庭积极配合。教师与家长交谈时,首先肯定李佳的特长、优点,使交谈从愉悦开始,在谈及李佳的一些行为时,避免用“早恋”等名称,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家长表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与教师配合,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恋误区。后来,家长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互相沟通了解李佳的表现。

3、利用班会进行心理辅导。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找好自己人生的坐标。启发引导李佳正确对待认识自己的行为,教育女生要懂得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男生要懂得尊重女性。让学生知道,早恋固然不妥,但一旦发生早恋,也并非是做了什么坏事。一个人爱别人和被爱都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事情。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正处于求学时期,不具备处理恋爱、婚姻的条件。如果一个人真的爱另一个人,应该努力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为对方创造各种通向幸福的条件,抓住自己青春期记忆力好,易于接受新事物这一大好时期好好学习,培养创造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成就大业打好基础。同时,还教学生如何与异性交往,保持一定距离,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从而避免进入情感误区。

4、写日记。鼓励李佳坚持写日记,锻炼自己的意志,最主要的是可以自省、自纠,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不断成熟。

5、读好书。推荐她在假期读一些积极向上的好书,如《中学生素质修养》、《保尔·柯察金》等,并写读后感,让她在一种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思想认识得到升华,走向成熟。

6、挖掘她个人潜能,给她各种表现机会。鼓励她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还鼓励她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比赛,获中学组硬笔书法优秀奖。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她热爱集体、珍惜自己荣誉的情感。

辅导效果

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李佳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早恋的害处,能端正自我,回到了班集体之中,减少了与男生的个别来往,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六、人际交往辅导 案例介绍

张鹏,男,13岁。成绩中等,性格内向,在校极少与人交往,害怕在众人前说话,有见人就回避的行为表现。

案例分析

父母关系紧张,从小生活在父母争吵的阴影下,养成其胆小怕事的性格,父母离异后与母亲居住,母亲不准其父亲探视儿子,更造成张鹏对人际交往厌恶的心理,加之他小时候与奶奶在一起,受老人性格影响,与人交往较少,造成现在与人交往有严重的障碍。

辅导方法

1、作为班主任主动接近他与其交谈,努力地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到校面谈或电话联系,与家长沟通思想,让其父母双方达成共识,认识其交往障碍的严重后果,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3、现场观察和模仿,陪张鹏一起观看同龄人之间相处的现实情况。如,一起观看同学课余时的游戏,一起观看同学在放学后的活动,一起在操场、阅览室等公共场所观看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

4、参与活动和模仿,即安排该生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参与各种社交实践活动。起初我邀他一起参加同学们的活动,设法让其体会交往的喜悦。然后逐渐引导其独立与人交往。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后,张鹏已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和参加各种活动了。他还交上了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能独自与陌生人呆在一起,情绪反应正常。

第四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

专题一:学习适应性问题

一、学习压力过大的辅导

案例1:“我的每一天都暗无天日”

二、学习动机过强的辅导

案例2:“我努力了,却没有好成绩”

三、厌学问题的辅导

四、学校适应不良的辅导 专题二: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一、青春恋的辅导

二、性困惑的辅导

三、牛犊恋的辅导

四、体相烦恼的辅导

专题三:人际关系问题

一、同伴关系的辅导

二、亲子关系的辅导

三、师生关系的辅导

四、人际交往技巧的辅导 专题四:情绪调控问题

一、考试焦虑的辅导

二、应激事件的情绪辅导

三、压力状态下的情绪辅导专题五:自我意识的问题

案例3:“我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

案例4:“我真想回到以前的学校”

案例5:“不要说伤心总是难免的”

案例6:“我不是一个好女孩” 案例7:“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案例8:“胎记带来的烦恼”

案例9:“我非要和她坐同桌不可”

案例10:“我想退学”

案例11:“老师对我越好,我 越怕老师”案例12:“同桌真让我无法忍受”

案例13:“艰难的选择”

案例14:“告别伤痛”

案例15:“她为什么要割伤自己”

一、自卑心理的辅导 案例16:“我觉得自己很差劲”

二、自负心理的辅导 案例17:“想不通我怎么会落选”

三、自我迷失的辅导 案例18:“我是一个失败者吗?”

专题六:生涯发展问题

一、文理分科的辅导 案例19:“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二、升学与择业的辅导 案例20:“我应该去读什么专业呢?”

三、生涯规划的辅导 案例21:“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专题七:偏差行为问题

一、网络成瘾倾向的辅导 案例22:“在网吧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二、偷窃成癖的辅导 案例23:“他为什么要偷东西”

三、自杀行为的干预 案例24:“我被抛弃了,所以我不想活”

四、离家出走行为的辅导 案例25:“逃离家庭,收获了什么”

案例1 我的每一天都暗无天日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就读的是某市最好的高中,她在初中曾是父母及老师心中的骄傲,升入高中后在强手如林的年级考试中,依然能保持年级前四十名的成绩,但这么优秀的成绩却带给她极大的压力,她害怕被别人追上,放弃了许多娱乐时间,一心扑在学习上,但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成绩,导致过于紧张,睡眠不好,心跳过快,这样让她又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出问题,她想,自己才高一就如此,那到高三还了得,因此她向心理老师求助。 她在向老师求助时,话题一直围绕“如何能睡好觉,学习很辛苦而成绩却不如意,怎么排解?”展开,心理老师在与她交谈第一次,教给她一些放松的技巧,并试让回答三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1.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2.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3.你如何看待成绩?

女孩第二次咨询时,她带来了答案:1.考大学 2.考大学,赶上比她好的同学 3.成绩考得好,怕落后,被人赶上;成绩考得差,就恐惧、灰心。

心理老师在每个回答的后面画上为什么,女孩子很茫然,考大学是她读书的终极目标,她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看来,她的情绪现状及学习现状已形成一种自动化的思考,心理老师分析后,觉得这女孩思考问题已偏离合理性,通常没有充分理由就往坏处想,而且非常极端,非好即坏,针对她这种心态,心理老师进行分析后,与女孩重新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引导她对自己学习动力中非理性的说法进行自我辩驳,让她意识到学习实质是种成长,也是种乐趣,要学会正确看待成绩,并树立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心理期待。

经过心理老师的几次辅导,女孩逐惭意识到自己从初中升高中后,在学习方法及学习信念上都存在问题,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及对成绩不合理的信念,给她带来越来越紧张的心态,导致学习活动成了负重的竞赛,因此才越走越累,她在对学习生活的描述中,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负面语言,这些负面的情绪累积,就严重影响了她学习的愉悦感,心理老师在辅导她的过程中,由浅至深地剖析她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有效的建议,女孩也极力配合老师的辅导,最终走出心理阴霾。她学会正确调整自己的考试心态,尽力享受学习的过程,面对不如意的成绩,她也能正确对待,对自己知识薄弱处,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正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让自己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提升学习愉悦与成就感,这样就无形中释解了学业的压力。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心理老师能准确定位,正确地剖析这个女孩学业压力过大的原因,并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思维不合理之处,让她学会正确地看待成绩及名次,她采用的理性情绪疗法及“放松训练”让学生缓解了学业压力,在后期的辅导中,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学生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够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然,减轻学业压力,并不只是靠学生自己努力就能达到的,老师及父母对孩子成绩过分关注或定位过高,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将孩子的好成绩看成自己的光荣,并感到快乐与骄傲;反之则觉得失望、焦虑甚至悲伤,这种观念及态度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

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学业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教会孩子对成绩保持一份平常心的同时,也希望父母对孩子成绩也有一份平常心,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孩子遇到学业困惑时,鼓励孩子向同伴或父母倾述,将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那孩子的压力就能减轻很多,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学会“放松训练”,进行自我调整。

当一个压力来源被认定对个人有威胁时,智力的功能应会受到影响。一般而言,压力愈大,认知方面的功能及弹性思考就会愈差。人的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如果只把焦点放在具有威胁性的事件及个人的焦虑上,我们对问题的注意力就会大大降低,威胁就更不易消除。另外,人的记忆也会受到影响,短期记忆的好坏是根据个体对新刺激所付出的注意程度而定。同样的,压力也干扰问题解决、判断与作决策的能力。因为在压力状况下,我们的知觉范围缩小了,思想也比较刻板、古拙,所以很难会有创意的反应。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

[附]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是指通过循序交替收缩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细心体验个人肌肉的松紧程度,最终达到缓解个体紧张和焦虑状态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实践证明,放松训练对于治疗失眠、头痛和考虑焦虑有显著效果。在做放松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放松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最好能寻找一处安静的场所(以单人房间为宜)配置一把舒适的椅子(以单人沙发为宜)。若这些物质条件不具备,利用自己的卧室和床也可以,放松前要松开紧身衣服和妨碍练习的饰物等,减少外界的刺激。

2.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势。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姿势的基本要求是减少肌肉的支撑力。轻松地坐在一张单人沙发里,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在沙发后背上。按一定的顺序交替收缩与放松身体各部分的肌肉群,比如从头部到脚趾,逐个部位进行“收缩―放松―再收缩―现放松”的练习。 3.合理安排时间。最好是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30分钟。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注】“放松训练”非常强调持之以恒,有的人做了几次,感觉没有效果就放弃了,其实,只有坚持不断地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2 我努力了,却没有好成绩

【案例概述】

这个案例中的女孩,在初中拥有非常傲人的成绩,所有人都说她考上重点中学没有任何何问题,但事实上,她中考并没有考好,勉强过了某所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她觉得那只是一次失误,高一期中考试,考了班上十多名,觉得自己应该能考得更好些,所以更加倍努力去学习,谁想到,期末考试竟然比上一次还下跌了好几名,面对越考越差的成绩,她油然而生一份深深的挫败感,学习的自信心都没有了,觉得自己脑子太笨了,不是学习的料,期中考试后的加班加点换来的结果这样,她真的无法接受,感觉自己整天精神恍惚,都快要崩溃了。

在她 向心理老师述说时,痛苦的泪如决堤的湖水,怎么也止不住。第一次心理咨询时,心理老师任其宣泄,没给她任何建议。谈话结束后,心理老师找孩子的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对这女孩印象非常好,说她非常用功,很好强,有服不服输的劲儿,只是个性非常执著,也很情绪化,会因考试没考好当场落泪,劝也劝不住„„

心理老师调查分析断定,这女孩子表现出过强的学习动机,并由此产生较严重的情绪障碍,其根源在于女孩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在以后的辅导中,心理老师着重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在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改变她的认知模式,让她那过强的学习动机回归理性。

第二次辅导中,心理老师采取辩论的方式让女孩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获得好成绩的,因为成功需要的因素很多,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

当女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她在分析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时就更理性些了,她开始接受自己学习现状,她也明白,自己现在所要面对的,是思考如何来改进与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受困于“努力一定要考好”的想法中。 在这个案例分析中,专家提到了学习动机过强引发情绪障碍的表现,在第一次咨询时,心理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因为女孩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过程,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关注、倾听与探问来获得辅导所需要的信息,在第二次辅导中,心理老师掌握主动权,采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澄清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现状有清楚的认知,使失衡的心理状态调整过来。

在学习动机过强会导致的情绪障碍,这类案例,肯定会存在目标不切实际,学习方法不得当等问题,但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却是需要解决的首要目标,心理老师在辅导过程中,须有针对性,先纠正学生不合理情绪,这种不合理情绪主要有三种特征:

1.凡事绝对化――这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当事物发生与其对事物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接受不了,感到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惑。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会将自己评得一无是处,结果常常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引发焦虑与抑郁情绪的产生。

3.糟糕至极――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灾难性的,这种认知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过强或不足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的却会是负面影响了,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他们表现主要是过于勤奋、好胜心强、害怕失败、情绪波动、心理脆弱,但从表面上看,不会给家长与老师造成更多麻烦;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则表现为学习懒惰、容易分心、注意力差、对学习冷漠厌倦、依赖心强,这样的学生令家长与老师都头痛。

遇到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要调整他们不合理的认知信念,而面对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应该怎么办呢?

专家认为,学习动机不足与学业成就有关,阿特金森说过,“成就动机”是“希望成功”与“恐惧失败”这两种心理此消彼长的结果。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敢于选择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以期获得成功的快乐;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他们在学业上不思进取,实质是避免面对失败的痛苦,面对这类学生,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家长与老师要学会给学生设计一些具体学科任务的“小台阶”,让他们从“小胜”中获得成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感受心得】 在这个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观注的是那些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而对那些很努力却获取不了好成绩的学生而言,只是痛惜他们的努力,觉得他们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如何调整他们的学习模式上,却感到难以入手,通过这个案例才知道,学习动机过强所造成的情绪障碍危害也不浅,它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且比学习动机不足更能导致心理的困扰与不适,这类学生在投入大量学习时间的同时,还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与家长仅单纯从学生考试失败的原因或学习方法上查找问题所在,后果是让学生根本看不清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会越来越迷茫,这类个案,我们要向心理老师学习,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收到改进的效果。

另外,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更明确激发孩子学习动机所具备的要求,家长与老师不能只责怪孩子没有学习动机,而要思考自己如何帮孩子建立“成就动机”,怎么帮孩子搭建具体学习任务的“小台阶”,让孩子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出入不是很大,让成功的愉悦激发孩子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快乐些。

成就动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一般而言,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动机:1.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2.能制定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3.有关他们工作进展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十五讲》

案例3 我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

【案例概述】

此案例中的男孩,第一次进入心理咨询室并不是自愿的,他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是班主任非让他找心理老师的聊聊的,他坦率地告诉心理老师,他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理由如下:首先,他觉得高中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跟本就用不着。其次,他例举许多大企业家都只有初中或小学毕业,而读过大学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却比比皆是。第三,他认为能力比知识、学历更重要,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人大多是高分低能的‘残疾’人,他不愿将时间花在努力学习变成书呆子上。

男孩前来咨询,显然是有备而来,针对他这种振振有词的观点,心理老师得用巧妙的方法进行引导与驳斥,心理老师先让孩子做一个测试:如果有个地方藏着无价宝藏,但要到那地方必须过一条水流湍急、地势险要的河,问这个孩子是否愿意为过河花时费力建造一艘大船?男孩当然愿意。心理老师接着问他,过了河后,这艘船再也用不着了,是否会后悔?是否认为造船无用?

心理老师以这个形象的比喻启发男孩,事实上,中学所有学习过程正如造船,而无尽的宝藏是人生的未来,中小学的学习锻炼了人的思维,而思维的锻炼需要一定的载体――那就是学科知识,再者,现在的课本与生活联系还是较紧密的,现在用不着并不代表以后也用不着。

心理老师让孩子认可中学知识还是有用的之后,又继续引导男孩:“现在你高二了,与那些只小学初中的亿万富豪相比,学历已算高了,既然认为读书无用,何不退学创业,没准若干年后又是一个亿万富豪。”

男孩认为这不现实,因为时代不同了,心理老师又引导男孩说出这个时代创业成就亿万富豪的人,像张朝阳、李彦宏、杨致远、马云等人,在引导讨论中,让男孩认识到:1、能力与学历并不矛盾,如果能力强,加上高学历,就如虎添翼;2、成绩好,意味着某些能力较好,因为学习更是非智力因素的体现,比如自控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意志力等;3、中学是人生学习大好时机,错过很难补上的,更要抓紧时间;4、学历低的成功人士并非青少年学习不努力,而很多人是因为社会或家庭原因不能继续读书的。

第一次心理辅导,心理老师让男孩对读书重要性有所了解。

随后的心理辅导,心理老师则针对男孩子产生读书无用论的心理原因进行挖掘,在交谈中,得知男孩刚上高一时也满怀梦想,希望在这所重点中学努力学习三年,能考上心目中的名牌大学,但梦想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利中击得粉碎,经过几个反复的“调整-努力-失望-调整”后,他彻底放弃了,开始否认自己,破罐子破摔,成绩也直钱下滑。

这样到高二下学期,他对学习变得无所谓,不但不学习,甚至认为学习没用,讥笑那些努力但成绩不能提升的同学„„男孩说到这里,停顿下来,困惑地问心理老师:“您是不是觉得我无药可救了?” 心理老师告诉男孩,恰恰相反,他内心深处依然怀有希望,只是经过重重打击后,内心无法承受,选择这种心理学被称为‘合理化’的方式来求得内心安慰。这种‘合理化’又称为‘文饰作用’指一个人无意识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使其变得可以接受。这种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菜的,这两种心理都是掩盖其错误,以保持内心安宁。

心理老师通过剖析,让男孩明白,他表面看来厌恶学习,实质上是屡受打击后形成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像毒品一样麻醉他,如果他不断应用这种防御机制,长期不愿面对现实,会让现状变得越来越糟,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心理老师在辅导男孩的过程中,帮男孩打破恶性循环后,再通过关在玻璃水箱中的鲨鱼经过多次挫折后,连近游在身边的热带鱼都不去吃的故事,让男孩认识到,自己先成绩无法提高的原因在于学习方法不对,后来是因为缺乏信心,实质上,他本身的实力并不差,从而帮他树立自信心,在后来的辅导中,与男孩一起探讨好的学习方法,逐步引导成绩进步,而进步的成绩,又激发男孩下一步的自信心,男孩不再厌学了。

【感受心得】

对这个案例,我感受最深的是心理老师所采用的“指示”及“面质”技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及老师给孩子讲了不少道理,但孩子越大,对这些大道理越反感,而这个案例中,心理老师也讲道理,但学生却不排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讲道理,在心理术语中叫“指示”,这个“指示”是有两个前提的:一是讲道理前必须有“引导”。二是“指示”技术不能常用。这“引导”有两方面的意义,如果辅导老师的启发与诱导在来访学生深入倾述之前,表现为“引领”的作用;如果在来访学生深入倾述之后,则表现为“推动”作用。心理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的引导,重在协助来访者注意解决问题的方向,目的只是鼓励当事人作进一步的自我探究,心理老师辅导时采用的多是接纳性的语言,多用鼓励与启示,所以学生乐于接爱。

而我们做 家长与老师的,在给孩子说道理时,习惯于用教育者的口气,总希望以自己强势的地位,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平等的交流,当然会让孩子反感。

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交流最多的应该是父母,为什么孩子越大越难交流了呢?我们当父母的仔细探究其中原因吗?事实上,在许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交流时,并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没有探究原因、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更少使用接纳性的语言,是我们做父母一步步将愿意向我们吐纳心声的孩子推远的,对孩子讲道理,我们要学习心理老师那种“指示”的方式,让孩子愿意倾述,才是正确的教子观呀。

再者,上高中的孩子,他们已有明辩事非的能力,但在认知上依然存在矛盾,我们做家长的还要学会心理辅导中的“面质”技术。“面质”主要指向认知层面,它是辅导家长或老师直面孩子内在的矛盾心态的,并针对其旧有认知框架进行有分寸的“追问”,而且直逼问题的实质与核心,以此来促进孩子对自己的问题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孩子厌学的原因有许多,厌学的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针对孩子厌学的不同原因,家长与老师要不断摸索,找出症结所在,帮孩子走出心理误区,逐步树立自信心,对学习生活热爱起来。

“没有金钢钻,难揽瓷器活”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遇到太多教育的困惑,越读相关的教育书贴越发现自己知识的之浅陋,唯有不断学习了。

所谓乐学,就是对学习有情感,乐于学习。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乐学是以学习情感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快乐与学习相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快乐是人类原始情感之一。……快乐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在本质上都应当是快乐的。正因为如此,人们的学生也应该是快乐的,快乐是乐学的机制。这也是乐学产生与形成的依据。……因此,学习者必须将快乐作为乐学的手段,即创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学习气氛,以便通过它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大的学习效果。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附]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爱学

专家指导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关注:

1.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孩子更应该如此。

2.降低学习目标,起点低、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目标稍低一点,学生容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3.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它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学生而言,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教师或家长而言,学生的成功就是结果,如果视而不见,那么会泯灭他们的学习热情,对高中生以精神奖励为主,这样更能使学生从心理获得满足感与自豪感。

案例4 “我真想回到以前的学校”

【案例概述】

这个案例中的女孩叫小欣,她是以优异成绩从外地考入重点高中的,在入学的欣喜还没来得急消退时,她掉入“新生适应不良”的沼泽中难以自拔,她告诉心理老师,她在学业、生活、交友,方方面面的不适应,吃不习惯学校伙食,听不懂老师的语言语,学校寝室又挤又吵,学校各种活动也无法参加,她拚命学习,但成绩还是上不去。

像小欣这样不适应新环境的学生不在少数,以前,她是学校师生的宠儿,但到了高中后,才发现自己很普通,成绩甚至落到年级和班级的未位,这让她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加上以前都以自我为中心,现在要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尤其要面对室友间情趣爱好、饮食习惯、家境状况、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令她应付不暇,无所适从。

初中到高中,她一下子从成功的顶峰跌入到低谷,迷茫中,失去了自信与目标,令小欣痛苦不堪,前来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像小欣这样,具有“新生适应不良”的孩子在入学后,常会产生迷茫、困惑、苦闷等情绪障碍,他们原来的心理平衡状态已彻底打破了,而新的平衡点没有建立,他们需要在老师及家长的引导下,打破以前那种一直很优秀的错误认知,学会自我调整及重新定位,只有领悟这点,她才能有决心与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沼,自信快乐起来。

心理老师第一次辅导小欣时,只是让小欣尽情宣泄出自己不良情绪,并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与尊重,这种宣泄可让小欣获得轻松感,并在交流中让小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内心暴露,找到问题的症结。

随后的辅导中,心理老师运用尊重、理解、同感的辅导技艺,让小欣感受到与心理老师之间是平等的,拉近两人的心理距离,再引导她确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为她自我反省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小欣的自卑是与同学的比较中产生的,心理老师引导小欣认识到:一个人如果将注意力总放在别人身上,有时会越比越灰心的,因为他在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这样无论她怎样努力,总与别人存在差距;而一个人只有与自己相比时,才会感到自信,因为与自己先前比较,已有很大的进步了。

为了激励小欣从当前困境中走出来,心理老师还与小欣探讨了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目前的挫折:生活遇到挫折总是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挫折可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挫折能培养个体的意志力,心理学家把适度的挫折称为个体成长中的“精神补品”。因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每战胜一次挫折,就强化一次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准备,坚强的意志力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锤炼中培养出来的。

当小欣面对现状有了正确的认知后,心理老师与她一起分析她目前需要解决的各方面问题,帮她理清学习及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并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与计划,除此外,还常鼓励她抽出时间主动去接触别人,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逐渐融入新的集体中去。

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两个月后的小欣不再迷茫与孤独,她走出自卑的泥沼,想方设法改进学习方法,主动向同学与老师寻求帮助,将与同学的差距当成学习动力,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这个案例中,心理老师首先帮助小欣宣泄她所承受的精神痛苦,在此基础上与她进一步探讨,纠正她不合理的认知,使她学会通过自己比较来提高自信,并辩证地看待她所面对的挫折,最后,还依据她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具体困难制定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让她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感受心得】

产生“新生适应不良”的孩子,大多是由于家庭照顾达多赞成的,孩子对自我的定位、环境的改变缺乏正确的认知,加上严重缺乏自理能力,就会应付不过来,高中的孩子更注重同伴的认可,但融入新的环境时,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即渴望交流沟通又表现得非常自我,这种矛盾的心理,造成人际关系的重重困难,学业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又拉得太大,孩子心理难以承受,自然会郁结于心,这种情绪郁结于心,对学习生活自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小欣是幸运的,她在痛苦中知道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而我家小子,却是调班后才走出那份情绪的阴影。

事实上,像小欣这种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学生很多,父母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新的生活呢?

这也是今天玮的妈妈打电话向我咨询的问题。那天,我与玮及玮的父母聊了许多,玮先在二中的初中部读书,现在将去外校读高中,玮这个假期在其它中心培优数学,主要是针对初高中衔接的内容,玮对自己培优的内容没有底,就与父母一起来向我咨询上高中要注意什么?回想起儿子及邻家女孩刚上高中所面临的困惑,我告诉玮要关注这几点:

一、学习要有自主性,初高中老师的教学模式迥乎不同,二初的老师将学生的时间规划得滴水不漏,学习上都是老师规定死的任务,老师将学生盯得很紧,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就OK了,但高中比初中学习有更高要求了,学科难度将加大,综合性更强,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老师在引导学习内容时,布置的作业量可能会不多,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甚至是超前学习。

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不要将高中的师生关系与初中的进行比较,要尽量展示自己独特的风彩,结交与自己性情相投、积极向上的好朋友,这样,就算在高中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也有了能倾述理解的对象。

三、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模式,从二初紧锢的教学模式中一下子过渡到外校那种轻松的学习模式,会感到无所施从,要学会给自己加压加量,不能指望老师亦步亦趋来指导,让自己逐步适应外校的高中的学习节奏,学习讲究时效性,休闲也要怡心养性,多读课外书,多思考,利用课余时间,扩大自己的视野。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赖以生存的客观现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自我的内在环境变化的适应。适应越快越主动,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适应越慢、越被动,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如果适应能力很差,以致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内外环境,就会导致心理失常。

——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

[附] 心理学的“面质”与我们生活中的“质问”区别在哪儿?

专家告诉我们,心理学的“面质”与我们生活中的质问是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1.心理学的面质必须以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基础,以充分接纳来访者为前提。 因为面质所涉及的问题对来访者可能具有刺激性的,或者有一定程度的威胁,这就可能会伤害来访者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危机的出现,有了良好的辅导关系,来访者在理智上就不会把面质理解成平时师长对他那种居高临下的质问了。

这就是说,只有充分接纳来访者,教师才有可能在面质中充满关怀,充满理解和真诚,降低或避免面质可能造成的伤害。

2.面质要有事实根据,事件必须具体、明确。

使用面质前,辅导老师必须仔细倾听来访者的叙述,充分把握各种信息,明确来访者的差异与矛盾之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事实不充分或者不明显时使用面质,就容易给对方造成“小题大作”“故意找茬儿”的误解,从而影响到辅导的效果。

也就是说,教师要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冲突之处,面质让来访者心服口服。 3.面质要用尝试、试探的态度和语气进行。 用尝试、试探的态度进行面质,会给来访者留有余地,使他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辅导老师说“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你好像把责任都推给了他,自己是不是在这整个事件中一点儿责任都没有?”以这种语气面质,就比“我认为你在这个事件中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这种语气委婉得多,因而使来访者更容易接受。

这就是说,当来访者以各种借口进行搪塞或者拒不承认时,辅导老师不要与之争论,应该倾听来访者的叙述,寻找机会进行下一次的面质,

4.面质不宜一步到位,而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辅导老师即便充分地发现来访者心理上存在的矛盾或误区之后,也不可能一下子指出他的矛盾所在,否则会令来访者措手不及,甚至产生防御心理,矢口进行否认。如果循序渐进,如层层剥笋一样令来访者逐步接受,最后的面质才能水到渠成。

案例5 “不要说伤心总是难免的”

【案例概述】

婷是清秀的高三生,男友向他提出分手,她很伤心,她不相信男友分手的理由,想找男友问个明白,高考的临近又让她很着急,她觉得,这件事弄不清楚,就跟本无法安心学习。

她向心理咨询师倾述时,充满痛苦,但她的痛苦仅仅是想弄清分手原因吗?从对话中,咨询师知道,婷找了男友几回,但都因面对男友而感情失控,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心理老师明确,婷到底要不要去找男友问清楚并不重要,但是要帮婷弄清楚,自己是否应该找男友问清楚。

心理老师用了质疑、角色扮演的咨询技巧帮助她找到答案。结果从对话中,婷意识到自己再次找男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变得更糟。心理老师又通过角度扮演让婷意识到,自己内心最耿耿于怀的并不是男友的离开,而是想知道“我对你没有感觉了”是否是真的,既然如此,那再找男友又有什么意义呢?

婷回答说:“可是,老师,我好舍不得他,分手意味着我又要回到以前的日子,那种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心疼的日子,孤单的日子。”

心理老师敏感地捕捉到这句话,并引导婷说出自己家庭孤独的原因:婷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不和睦让她感觉每天生活在担心、害怕、毫无安全感的世界中,这给她的心理造成极大的阴影。 也正因为如此,婷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严重的创伤,孤独的心需要温暖,男友的出现是雪中送炭,这才是婷留恋男友的最主要的原因。心理老师接下来的咨询,就是要让婷认识到,她对男友的感情并不出于爱,而只是因为他填补了她的感情空白。

为了让婷更清醒地认识到男友,心理老师让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客观地评价男友,评价后,婷意识到,男友并不像她想像中的那般完美,纵然如此,婷依然处于一种挣扎中,她一时还是无法忘怀男友。内心有两个“我”在互换,一个要摆脱,一个却依恋。

心理老师告诉婷,出现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的,说明婷已有摆脱男友的想法。接着,心理老师又告诉婷,心理辅导只是助人自助,并不是帮助人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引导使来访者认清事实,让来访者通过意志力来解决问题,所以能真正帮助她的只有她自己。

另外,心理老师还给婷一些建议:清理掉与他有关的所有牾,以免引起对他的回忆;再就是将他的缺点纸大声朗读,如果一下子想到他,马上转移注意力。

婷接受心理老师的建议,过了一个月,婷来高兴地告诉心理老师,她已完全走出这份感情的困惑与苦痛了。

【感受心得】

在阅读这个案例时,我最欣赏的是心理老师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人迷茫中走出来。因为,这个案例辅导理念与辅导技巧是浑然一体的。在这个案例中,我不仅重新学习了共情、倾听、面质等心理辅导技术,还知道,澄清的重要性。因为辅导进程不仅停留在问题表面,更注意挖掘更深层的原因,让沉迷在失恋痛苦中的婷,看清自己情感需求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其实,学生早恋,并非如洪水猛兽般不可制止,家长或老师要着重去了解分析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这时,指责是没有一点效果的,而良好的倾听远远高于口才劝服,只有倾听,才能捕捉重要的信息,找到事情的突破口。

现阶段,中学生早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实,按书中的观点,“早恋”的说法是错误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青春恋”实质上指生理或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异性迷恋的现象。

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对异性爱慕倾向的青少年,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就导致青春恋的发生,这对青春期的少年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

对于许多家长及老师而言,青春恋是件非常棘手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家长与才师不要给学生扣上思想复杂的帽子,也不要强制学生做出“谈”或“不谈”的选择,更不能头脑发热采取一些强硬措施,对他们的教育应该是细致耐心的。

首先,,应该弄清青春恋的一些特点,对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训斥不责骂,用一颗关爱理解的心,去倾听、诱导、点拨、启发,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走出情感的沼泽地。

想起我带的那届学生,从初一开始,我就在班会中慢慢渗透有关爱情的话题让他们讨论,学生在争论中明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情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处理学业与感情的关系,如果区别友谊与爱情等等,甚至,我公开表示:“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我不反对你们谈朋友,但是,在开始前,你们要考虑清楚自己现在的责任是什么?如果你们的爱情,能促进相互学业的提高,我求之不得。”这背离常情的宣言,引起大家的哄笑,刚开始,谈及男女之情爱,学生们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引导讨论得多了后,大家都能坦然面对这个问题,而且,到了初三,其它班的学生,在学习重压之下,出现好几对谈朋友的,但我们班却没有一对因感情问题影响学业的。

在中学里,本着天性的需要,势难免男女生以各种方式暗通款曲,甚至陈仓暗渡,造成问题。……正常的方法应当是化暗为明,以疏导代替压抑,让青少年有公开交往的机会,以符合自然法则,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机会多了,却除了性的神秘外衣,有助于常态男女友谊的建立,也有益于其未来婚姻生活的准备。

——(台)吴武典《青少年问题与对策》

[附] 青春恋有哪些特点呢?

1.朦胧性。青春恋的青少年,对于恋情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对未来如何组建家庭,与学业如何处理,如果区别是友情还是爱情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有青春恋关系的青少年心理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恋爱也怕影响学业,既想接触又怕长辈们发现并指责,既想在一起,又怕同伴们议论,所以,青春恋是愉快与痛苦的并存。

3.冲动性。处于青春恋中的学生,容易引起冲动,刚开始爱恋大多是因外表工或性冲动的吸引而产生,缺乏思想情感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恋爱过程中,只扩大优点,缺乏彼此客观的评价;再者,表现在缺乏责任感与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易发生性过失行为。

4.变异性。青春恋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这些涉世末深的青少年之间的爱恋关系缺乏持久的稳定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的。

在处理青春恋问题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① 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因为当恋爱中青少年,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② 要尊重学生,我们应当承认青春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人是有情感的,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异性相吸”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人也不例外。我们老师与家长,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让她知道老师是理解他们行为的,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有助于以后坦诚交流与有效沟通。

③ 对高中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案例6 “我不是一个好女孩”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是位品学兼优的高中生,五月的一天,她给心理老师写了封长达十几页的信,在信中,她倾述她所遭遇的苦痛,那份莫名的苦痛甚至想让她放弃生命,整封信,充溢着悲观失望,却没有提及什么原因。但从信末的几句看来,似乎是与身体健康有关系,但到底是什么呢?心理老师揣测着,担忧着……

欲取其语,必取其心,心理辅导不能只凭通信进行的,要真正想帮助这个陷入苦痛中的女孩,必须要取得她的信任,让她愿意与心理老师面谈。于是,心理老师立即回信,在信中解释了心理辅导的性质、目标,特别是保密性质,并留下联系电话,希望女孩收信后,能回个电话,或来当天下午第八节课后,来咨询室交流。

心理老师发信的中午,接到一个没出声的电话,估计是那个女孩,看来,她还在徘徊中,还不能完 全信任老师,为了表示一份真诚,心理老师又写封情真意切的信给女孩,表现自己的担心,不要求女孩子面谈,只希望她收信后,给心理老师回个电话,因为,从信中,看得出来,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果然,心理老师接到女孩的电话,接着,也收到女孩的第二封来信,在信中,女孩向老师的关心表示感谢,并说她现在功课较忙,虽然依然感到迷茫苦痛,但还是以学业及对妈妈的承诺为重,想等考完试后,学业轻松些,再来找老师约时间倾述。

前后两封信的措词,让心理老师初步判断来访者是个懂事、上进、好强且坚强、努力学习的学生。

在考完试后第二天,女孩就打电话约老师面谈。

那是个清秀的女孩,但眉头紧锁,双唇紧抿。坐定后,双后不停搓动着……看样子,虽然有所准备,依然紧张,老师倒杯水给她缓解紧张的气氛,她依然没有说话,只是从口袋中掏出信,递给老师。

“本想口述给您的,但我发觉自己实在是开不了口,只好写这封信,我仍然有种要崩溃的感觉……”信很长,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得十分详细,在心理老师读信的时候,她显得更紧张,嘴巴不断地抖动着,眼里含着泪水,能看出这件事对她影响有多大。

等看完信,心理老师长长吁口气,事情根本不像求助者想得那么严重,完全是因为缺乏科学的生理卫生知识而引起的无谓恐惧。原来,她一直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大学来报答母亲多年对她的爱,当这一切将成为现实时,她听说高考生要体检,特别是妇科检查,这唤起她痛苦的回忆—童年时,不懂事的她与邻居的小男孩互相玩弄过对方生殖器,她认为自己的处女膜已破裂,而且认为高考体检,就是为了排除不是处女的女孩。这令她非常苦痛,更大的打击是,她多年来小心维护的秘密,将会在体检中公开,这样,她不仅不能让母亲为她而荣,反会让母亲蒙羞……

事情弄清楚后,接下来的辅导就简单得多了,心理老师从女性生理结构讲起,讲到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最后到高考体验的目的,在倾听中,女孩子眼中的阴霾渐渐散去,变得越来越明亮……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心理老师接近女孩的那份真诚与关爱之心,真诚,是打开心路相通大门的钥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敏锐而易感伤,特别是对于性困惑,更是难以启齿,我相信,那女孩内心的那份苦痛是十分真实的,这份真实的痛苦,困扰着她正常的生活,处理不当的话,可能会让她们行为产生偏差,严重时候,她可能会形成心理疾患,严重阻碍了她身心健康地发展。

高中的学生,很难向成人世界打开心扉,特别是伴随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需要也滋生起来,一些学生,会对自己外生殖器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而引发的焦虑也较多,甚至,也有些学生本能有了性冲动,可能会不由自主做一些令自己有些快感的举动,而这些举动,也又会让他们产生道德上的自我遣责,由此引发焦虑苦痛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科学的性引导,但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是羞于谈性的,传统的“性是肮脏下流的”等观念,造成许多青少年的性误解,那些被性困扰久拖不绝的孩子,会在心灵中造成一生的伤害,这种消极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身处其中,是很难想象的。也可以说,没有性教育的教育却是残缺的教育。

处于性困惑的学生,在寻求外界的帮助时,心中总会有些担忧,担忧个人的隐私被泄露;担忧别人会嘲笑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担忧自己想法与行为是下流变态的,会受到家长或教师的批评责骂。

许多时候,由于我们成人也受传统性教育的影响,很难坦然与孩子谈论这个话题,总是欲语先休,“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回避这个问题,家长与老师的这种态度,让受到性困惑的孩子越发敏感胆怯,无法打开心扉求助。

高中阶段是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此时高中生要经历许多重要的生理变化,他们对这些变化充满了好奇与不安。一些学生因为不能正确解释自己身上出现的生理变化而产生的“疑心病”,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及时加以引导,对他们进行有关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体上的变化有个正确的认识,就能有效地解除他们因生理变化而引起的恐惧与烦恼。

——马建青等主编《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附] 如何引导被性困扰的学生? 首先,我们做家长及老师的,要注意关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需要,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免得对孩子造成无谓的伤害。

专家建议:

1.家长与老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以道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而是对他们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困境。

2.家长或老师都应拥有一定的性知识,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来引导孩子。

3.在必要时候,也可适度采取自我开放的模式,自我开放又叫自我暴露、自我揭示等,是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开放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思想、情感等,与来访者共享。自我开放可以建立并促进辅导关系,能使来访者感到有人分担了他的困惑,拉 短了辅导老师与来访者的心灵距离。并使来访者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专家还提醒我们,自我开放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合适的,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起相反作用,因此,在运用自我开放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自我开放需建立在一定的咨访关系上,有一定的谈话背景,如果过于突兀,可能会超出来访者的心理准备,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2.自我开放的内容、深度、广度都应与来访者所涉及的主题有关,适可而止。 3.教师的自我开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始终把重点放在求助者身上,故自我开放的数量不宜过多。

4.教师不可借自我开放的机会,批评来访者对总是有错误的感觉、想法或行为反应。 5.须避免使话题重心转移到教师身上。

6.教师的自我开放应有助于来访者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关键以及可以运用的资源上。

案例7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子叫小敏,她刚转学过来,表面看上去是有外语考试焦虑症,因为,每次外语考试,拿到试卷,就紧张,感到自己与试卷间隔了层浊气,无法看清试卷内容,有次,别人都做了一面了,她却连一行都未看完……

但在交谈中,心理老师发现,只要谈到她原来的英语老师,她的就特别激动,甚至情绪失控。心理辅导老师第一次只好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结束咨询。

第二次,为了让辅导更快进入主题,辅导老师直接从小敏原来的英语老师谈起,小敏告诉心理老师,她在认识英语老师前,曾因身体不好休学一段日子,再回学校有些不适应,有许多话无处倾述,只能倾述于日记随笔中,班主任(也就是英语老师)对她关怀有加,时常鼓励她,让她很感动,觉得班主任是世上最好的人,许多内心想法都写在随笔本上。有一天,她的随笔无意掉到地上,被班主任拾到了,并随手翻了翻,小敏害怕老师知道她的心里感受,从此后,再也不敢抬头看老师,就算老师有时无意走到她的身边,她就会感到身子发抖,老师给她说话,她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听不进去……

这种情况发展到她不得不为此转学,但情况依然没的改观。

再交谈深了,心理老师知道,小敏的英语老师高大帅气,年轻有为,有风度、有修养、有气质,小敏与班主任朝夕相处中,被老师的知识、才华、品格、教学魅力所崇拜和爱慕,产生了暗恋情怀,这份感情,让小敏感到苦痛与焦虑,因为这份情感超越世俗的道德原则,也超越了现实原则,让她认为自己这种暗恋想法很不光彩,难以启齿亦难以解脱,欲罢不能,压抑在心里时间久了,让她越来越难以正常学习。

心理老师在辅导小敏时,并没有劝诫小敏什么,而是自始终扮演一位听众的角色,和她一起分担她心中的痛苦,让她苦闷的情绪得以渲泄,也认识到自己情感上的偏颇之处,知道自己心理困惑是因环境变化、情感空虚和性心理的需求而出现的不合理的情感体验。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适时地应用了一些肢体语言和沉默技术,给来访者留下充分思考余地。

小敏经辅导后,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自信心得到恢复,能正常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特别是与同伴的交往也得以加强,最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并在大学中,重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中学的“牛犊恋”并没有给她今后的异性交往与恋爱带来负面的影响。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在中学中,是很寻常见的,特别是一些女生,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很容易对那些有渊博知识、儒雅风度气质、风趣幽默谈吐及耐心教导的长辈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

记得我上初中时,特别喜欢我的小姨夫,痴迷他的一切,觉得他一言一行都神乎其神,值得崇拜,甚至在心底暗暗对自己说:我以后要成家,就找像姨父那样的人,不论是相貌还是性格习惯,都要一模一样。这种心态持续了几年,后来,随着交际圈子的扩大,也惭惭淡化了。

如果产生这种感情的学生,有正常的交际朋友,有倾述分析的对像,可能会将这段心情慢慢淡化。如果情感较内向的孩子,无处倾述,会在不断臆想中强化这种感情,那么,这种依恋之情,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我们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知道说些大道理,告诫学生有什么恶果,结果是如何不可能等等,或者让学生自我调节,却从没有追问过,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这种感情?学生产生这种感情后,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去看待或引导呢?

移情是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的又一个关键性概念,……弗洛伊德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接受精神分析的人在分析治疗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她或他在童年时曾有过的对母亲或父亲的情感。他把这种对分析家形象的爱慕或憎恨的依恋现象解释为早年对父亲或母亲依恋的重演。或者说,对分析家的感情是从早年的对象向分析家身上的“移情”。其中,“爱慕”为正移情,“憎恨”为负移情。

“移情”,即一个人对其它权威人物的自愿诚服,一个人感到无助,迫切需要有权威的领袖,并随时听命于这种权威的情境,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现象。弗洛姆认为,这一发现的意义之伟大远远超出弗洛伊德自己的想象。

――王建平等主编《性心理学》

师道尊严是横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上的桥梁。但如果教师没有处理好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可能会使有的青少年对自己敬爱的异性老师产生一种特殊的亲近或依恋之情,甚至决心以身相许或甘心充当“第三者”,这种行为反映也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区分对长者的敬爱和对异性的性爱,而是把这两种感情纠缠、混淆在一起,既给自己造成痛苦,又给别人制造麻烦,有时甚至还会酿成悲剧。

――张玫玫等主编《性伦理学》

这个案例看上去很简单,但案例后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学习了新的概念――“移情”,也学习了一些我所关心的问题,也在此摘抄与大家共享。

一、移情

“移情”是一种在心理辅导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见到的现象,它是指人在生活中有一种重复的倾向,会将自己对于早年重要他人的态度、感觉、冲动和内心的欲望,不自觉地重复在当前的人际关系上,比如:此案中的小敏,遇到与父母年龄相近、犹如父母一样关爱她的英俊潇洒的班主任时,便不自觉地将小时候对父母的情感移到班主任身上,自以为产生了“暗恋”,这种高中生对偶像老师的“移情”,就是我们常说的“牛犊恋”。“牛犊恋”是指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年长而有一定威望和名声的异性产生崇拜、倾慕和爱恋。

二、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牛犊恋”这一过程呢?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把青春期的性意识分为四个时间:

1.是疏远异性的“性反感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发现人类性生理的一些奥秘,因此对性产生了不安、害羞和反感,认为男女之间接触是不纯洁的表现,于是对异性采取回避、冷淡和粗暴的态度。

2.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这一时期,青少年会如牛犊恋母似地倾慕于所向往的年长异性的一举一动,他们对异性的爱慕,一般表现为默默地向往,而不会爆发出来成为真正的追求或恋爱。 3.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这一时期一般只将年龄相当的异性作为向往对象,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努力设法引起异性的注意,尽量创造出机会与自己中意的异性交往,但由于双方理想主义成分太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都太强,所以冲突较多,接近的异性对象也会常变换。

4.青春后期的“浪漫恋爱期”。这时期显著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它异性关心明显减少了。这段时期,男女都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在一起,并幻想结婚,得到独立感的满足。

三、如何看待学生的“牛犊恋”?

高中阶段时期,与初中不同,高中生进入了渴望离开双亲的保护以求自立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发现了新的自我,但又为自身的种种缺陷苦恼,他们试图了解社会与人生的真谛,但又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又感到茫然困惑,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十分矛盾复杂的。

牛犊恋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高中生的牛犊恋有时是隐藏的,私藏于心灵深处,或只表露给几个特好的朋友;有的则是外显的,会频频地向自己迷恋的年长异性写信和寄送礼物,以表自己心意,一旦被拒绝或不被理解,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不可名将的痛苦。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牛犊恋,都有可能产生畸形的恋爱意识,给自己造成不必需的精神痛苦与心理伤害。

四、如何引导陷入牛犊恋的学生?

1.尊重学生情感,注意教育方式。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理解尊重学生,将正面教育与暗未性引导巧妙地结合起来,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与理制处理自己的感情。

2.提高学生评价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牛犊恋的形成、发展、转化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成熟度始终起着关键的作用。

3.组织集体活动,增加与同龄人的交往。与同龄人交往,促进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这对于转化和消除某些青少年牛犊恋有积极作用。

4.通过模仿和升华机制,挖掘牛犊恋的潜在动力作用。家长与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成长中这种美好的情感和追求理想自我的强烈动机,迁移到更有价值的精神领域的不倦追求中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个人情感的顺利转化,使心灵和情感都得以升华。这样以来,无异于心理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一次超越和重新发现。

案例8 “胎记带来的烦恼”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叫小娜,是妈妈将她带进咨询室的,因为小娜那几天说什么也不肯去上学,常站在镜前,东瞅西望,唉声叹气,怪妈妈将她生太难看,妈妈劝慰她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时,她还委屈得哭着躲进自己的房间不愿再与妈妈交流。

小娜真的是长得难看吗?事实并不然,她清秀白皙,五官标致,只是长长的刘海遮住半边脸,让人几乎看不清她的表情。

小娜坐在心理老师面前,愁眉紧锁,头压得很低,像做了很多错事似的,在辅导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她哭述了自己的烦恼――原来,她的发际有个约壹元硬币大小的暗红胎记,这胎记令她苦恼不已,将刘海留长遮掩,竟被人喊成“梅超风”,有次洗头,被同学看到胎记后,她天天晚上做噩梦,梦见一个异常丑陋的老太婆,指着她的胎记对她说:“你比我还丑,你比我还丑……”

第一次辅导,辅导老师仅是稳定了她的情绪,并约好下次辅导时间,并布置一份作业,那就是要她找出对自己长相中不满意的地方,并写在纸上,然后用“虽然……但是……”造句,例:虽然我长得较胖,但是我很健康。

第二次辅导,辅导老师从检查作业开始,发现小娜对自己长相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但大多都完成得很好,但“虽然我脸上有块胎记,但是……”位于作业最前方,却是空着的。

辅导老师知道,小娜这种行为表现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的“体相意识障碍”,它是指人体躯体外表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缺陷,或者只有极其轻微的异常,但因其主观的消极想象,便认为自己的外表存在很大的问题,并由此产生烦恼、自卑等心理。

存在体相障碍的学生,平时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体貌的评价,时常为此而痛苦,也会因此会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社会交往。由于认知的错误,他们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出门,脾气、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封闭,一般都会采取回避与人交往的策略,甚至会出现拒绝上课的退缩行为。

小娜,表现出的就是典型的体相意识障碍特征。辅导老师要解开她的心结,必须帮小娜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辅导老师告诉小娜,她的烦恼来自于体相障碍,有她这样苦恼的女生很多,如果勇于面对,走出心理误区,一样能成为成功人士,辅导老师给小娜讲述了著名主持人李霞的故事,鼓励小娜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改变想法就能改变情绪。

小娜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不再对额角的胎记遮遮掩掩了,发现,以前的那些苦恼都是自找的,其实,她那胎记,在同学的眼中,就像斜插在发际的一朵淡雅的小花。

是呀,只有自信的女孩子才是最美丽的! 【心得感受】 读这个案例,感受最深的是小娜真的很幸运,在最敏感脆弱的青春期,遇到苦痛,能有心理辅导老师科学地帮她排解烦忧,健康快乐地成长。

像小娜这样的女生真得很多,特别是女生,到了十多岁,就开始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由于主观原因,会夸大自己身体某方面细小的缺陷,或者臆想出并不存在的缺陷,并无限地扩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这时候,如果有长辈能科学地进行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能够接纳包容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够快乐开心每天,真是幸运的事情。

想当年,因为天生的左眼有些内斜,从小就有些自卑,常在谈笑风生、得意忘形之时,被人用莫名其妙的眼神盯视,那种针刺般的苦痛,真难以言述,让我备受内心折磨,以至于不敢与人对视,不愿意去公众场所,不愿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打扮得像个假小子,不愿被人关注,不愿融入集体活动中……表面,看上去,我很另类,敏感、孤傲、不多言语,却像个刺猬,随时会伸出尖利的刺来防卫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实质上,在内心,我很自卑、孤独、渴望能像别的女生那样,无所顾忌地与男生们谈天说地。

别的女孩子,在花季,像那盛开的花朵般灿烂,而我,却像那丛灰色的野山棘,用一层厚重的盔甲覆盖了本应有的青春美丽,工作,婚恋的选择,都流于一份无奈,不敢去尝试新的挑战,不敢接近心仪的男孩,任内心那丰富的情感澎湃如潮,只敢悄悄地倾述于笔端,流于字里行间,日记成为我唯一的密友,那份自卑伴我走过青春华年。

那份对自己相貌不满意的痛,直到我三十岁走向讲台,才学会用自嘲来面对,也渐在自潮中消失。

现在,人至中年,回想起年少时曾有的痛楚,不由喟叹万分,回头想想,除了自己,还有谁真的在意自己那容颜中的一点瑕疵呢?如果,在我年少时,也像小娜那样,有个长者,引导我走出那认知的误区,是不是,我的生命中会少许多忧郁的底色,生活得更开心快乐呢?正如案例最后所说的,青春无敌,只有自信的女孩子才是最美丽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奥)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

所谓的器官缺陷,包括了体弱多病、面貌丑陋在内,因为体弱多病代表身体功能不彰,而面貌丑陋则常会受人嘲笑。

器官缺陷所产生的自卑感是很明显的,然而一个人如果能够超越器官缺陷的自卑感,往往会成为天才人物。

——(台)傅佩荣《心灵导师》

今天这个案例,让我懂得自己多年前产生苦痛的原因,也了解了其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特摘抄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什么原因造成许多中学生会有体相障碍呢?

首先,是由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而身体形象又在自我意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会觉得这决定着自己在同龄人(特别是在异性同龄人)中的威信和印象,容不得半点儿差错;其次,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心仪的异性,这时,他们会格外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心中暗恋的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再次,一些人片面地放大了自己长相的“缺陷”,比如青春痘,肤色,发质,眉眼比例等等,对自己某些部分不满意,整天照镜子,越照越不满意,越照越没有信心;还有个原因是社会上各种媒体的误导,让

中学生习惯于将那些名人帅哥靓女作为自己形体对比的标准,结果自然是越比越没信心,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体相意识障碍会对高中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相意识障碍往往会造成高中生情绪持续低落,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等,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体相意识障碍会分散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业成绩。

2.体相意识障碍会使用权中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3.体相意识障碍会使高中生对自己身体评价水平较低,从而会导致对生活满意度降低。

三、体相意识障碍有哪些认知特点呢?

1.将缺陷无限扩大。高中生喜欢将自己身体某部分的缺点无限扩大,甚至外人看来根本算不上的缺陷,他们也会感到不满意,因此,会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希望能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这种缺陷。

2.情感压抑。患有体相意识障碍的学生,因为引起的原因缺乏指向性,所以,外人很难发现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导致这种障碍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

3.就是弥补心理强烈。虽然他们将不良情绪压抑在内心,很难让人发现,但他们渴望弥补缺陷的心理却是非常强烈的。有时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比如,认为自己胖的学生,拚命减肥,哪怕得厌食症也在所不惜。

四、应该如何引导帮助体相意识障碍者呢?

首先是利用补偿心理,帮助学生超越自卑。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即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人往往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寻求得到补偿。一个人自卑感越强,寻找心理补偿的愿望就越大,为了补偿自身的生理缺陷,所以要发展自己的特长、优势,在其它方面超越别人。按奥地利著名心理地学家阿德勒的说法:人在面对一个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没有信心解决这一问题的情绪就叫做自卑情绪。人总是要克服这种自卑情绪,力求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来弥补心理损失。个人生 理缺陷和不幸遭遇等因素往往引起人的自卑感,人要活得充实,就需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来弥补自卑心态,获得心理满足。

其次是进行认知调整。比如讲名人故事,增强学生信心。通过认知调整,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钦佩或爱慕,仅靠漂亮的外表和魁梧的身材是不行的,他们必须让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和一颗美丽的心灵。

案例9 “我非要和她坐同桌不可”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军母亲,着急地找到心理辅导老师,说她儿子一直不喜欢与男同学玩,非要与某位女同学坐同桌,说如果不能如愿,就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就会下降,要家长去找班主任做那个女同学的工作,事实上,军也确实因为此事成绩在下滑,妈妈逼于无奈,只好找心理辅导老师,希望辅导老师能够帮着给班主任说说,让班主任劝劝那个女生,就与她儿子坐同桌算了。

辅导老师让军的母亲认识到,这件事的问题是出在她儿子身上,那么找那个女生解决问题是没有用的,他们没有权力让女同学做出牺牲,再说了,心理辅导不可能是为救一个人而去伤害另一个人,这不符合原则,建议军的母亲带军来咨询室,一起来面对问题。

军在母亲及班主任的强迫下,来到咨询室,心理老师在与军的交流中,发现军是个非常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只要与那女同学为中心,绝不管别人的感受是什么,为了帮助他走出这个思维误区,辅导老师利用“空椅子技术”来解决他的问题。

辅导老师让军设身处地站在女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在回答时,尽可能地模仿她的语调、语气和身体语言,经过几个回合,军似乎明白了别人为什么拒绝与他同桌。

经过这次辅导后,军的母亲打电话感谢心理辅导老师,说军现在好多了,回去后再也没有提换座位的事,学习也能学得进去了。

心理辅导老师让军的母亲周五再来做一次咨询,心理辅导老师明白,军母亲所说的问题解决,仅是表面现象,事实上,他更多的是靠自制力去压抑和约束自己,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结,如果只靠自我约束的话,难免还会重犯,甚至会以更严重的形式爆发出来。

军再一次来心理咨询室,辅导老师了解他的近况,得知,军虽然不再提换座位的事,但内心还是非常渴望与那个女生坐同桌,白天好些,晚上为此事,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自己也奇怪,为什么单单选择那个女生做同桌。 心理老师在交谈中,发现军并不是青春期那种朦胧感情的萌发,推测有可能是早期的经历或者创伤由于压抑变成潜意识,以这种形式释放出来。

辅导老师让军尽可能轻松平躺在按摩床上,从头到脚做放松训练后,回忆小时候与女生交往的情况,军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在外地做生意,他寄宿在姑妈家,因体形瘦小被男孩子欺负,是表姐帮他解的围,从此,他只愿与女孩子玩,不愿与男生交往。

找到这个心结,辅导老师劝慰宽解下,军意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错误想法,解开心结后就阳光灿烂地能与男生多交往了。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辅导老师所采用的让军换位思考的办法,也就是心理学格式塔流派的“空椅子技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受到特别多的关注,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他们思考问题,只注重自我的感受,很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种思维模式,在群体交往中,会无意识习惯地把同学、朋友都当成自己能支配的对象或无意识地依赖他们,这种孩子表现出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且固执已见,那样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恨不能满足孩子任何要求,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发现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并且,自己对孩子的引导,根本无法让孩子完全满意。

是呀,孩子大了,渐渐不再注重父母师长的看法,更侧重同龄人的看法,同伴的认可与尊重,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首要的地位。因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自我和他人保持良好的接触,与人接触是成长的必需品,与人接触意味着改变自我及自我对外界的体验,能更加全面地正确地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心理老师在解决军的这个案例中,采取了“空椅子”技术,这种设计,让军能够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感觉,让受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也能换位去体验那女生的感受,知道自己强迫别人与自己坐同桌是不对的。

像这个案例,刚开始读时,我认为,军非要与那个女生做同桌,可能是因为对那女生产生一丝情愫,毕竟是高中生了,爱慕异性很正常。但像小孩子似的要挟家长去找班主任调位,又表现出军的幼稚一面,再往后读,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个案例,让我懂得,每个问题的存在,都不能只看表象,要学会深挖问题背后的潜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问题时,也不能浅到辄止,要有针对性,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准确无误,没有后患地彻底排除问题的隐患。

而像军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的学生,在现社会占有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如何帮助那些以自我为意识的学生改变思维的习惯呢?为个案例除了告诉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有什么特点外,剖析了这种特点形成的规律以及危害性。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这类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诉说,总爱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

——张明《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准确了解别人期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角色获得”,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通过角色获得,我们可以知道别人在特定条件下期望我们怎样行动,从而了解到此时此刻,我们怎样表现是恰当的。

——金盛华等《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

现摘抄部分精华理念,与大家共享。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什么特点呢?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点。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认为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而且固执已见、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观点。

二、自我中心这种个性特点形成有什么规律?

这种个性特点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小时成长经历、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比如从小处在家庭中心,几代长辈过于关注宠爱,长大后就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如果从小没有得到家庭温暖,没有学到如何关心他人,也会造成从小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自我中心行为。再者,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朋友,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很少获得外界信息,思维也会有局限性。同样,一些信奉消极、颓废价值观念,抱着“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等狭隘利欲观的人,定会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

三、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中心”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从最初的关注自我,到逐步去关注他人,并扩展到关注整个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必须不断主动去接触外界,了解外界,主动沟通他人,获得他人信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中心”的个性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伤害。再次,要引导这类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让他们在和别人的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产生改变的意愿。

案例10 “我想退学”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生叫小宇,是班主任几次电话给心理辅导老师,说孩子不想上学了,请辅导老师帮忙劝劝。

小宇不情不愿地被班主任带进心理咨询室,表面看上去,他老实唯诺,不像那种惹事厌学的调皮学生,当他与辅导老师单独相处时,他沉默半天,说:“老师,你别劝我了,我现在真的想退学。”

辅导老师给孩子倒杯水,拍拍孩子肩头,告诉孩子,想退学没人想拦,但得给个理由。 小宇的理由,只是太累了。他说自己压根并不想来这所重点中学,是被父母安排的,他本来基础就差,也想努力学,但成绩就是不理想,父母一直不满意他的学习状况,他自己在学校里,每天做什么都不知道,觉得没意思透了,他原来的朋友,都在普通中学,学得挺开心的,于是,他想自己何必这么苦呢?所以不想念书了。

辅导老师问小宇,父母的意见是什么?听到这个问,小宇很烦躁,说不愿去管父母怎么想,因为他厌倦透了父母替他安排好一切。

从交谈中,辅导老师预感孩子与父母之间一定存在什么隔阂,就要求孩子班主任请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来做心理咨询。

陈宇的父亲是个老师,也是个对人对已要求很严格的人,他简单地寒喧几句,就开始谈孩子的问题,从交谈中,辅导老师看得出来,在家里,小宇的父亲是个有绝对权势的人,母亲性格较温和,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说不上话,主要是父亲管孩子,要求严格,导致父子关系很紧张。

后来,辅导老师找陈宇又谈了些有关他与父母关系的话题,陈宇告诉辅导老师,他小学时在父亲学校上学,常受同学欺负,他性格内向,没朋友感到孤单,成绩不太好,让父亲感觉很没有面子,常训斥他,就算是在学校受到委屈,父亲也不能理解反而责怪,次数多了,他对父亲越来越失望,刚开始还能听父亲说说,后来索性与父亲顶嘴了,结果,两人的关系越处越僵。

辅导老师明白,要解决小宇的问题,必须改善小宇与父亲的亲子关系,在随后的辅导中,辅导老师侧重于家庭治疗的方法,就是将小宇一家三口做家庭印象测定,从测定中看出,父亲在家中处支配地位,孩子与父母关系较薄弱,父母间关系较紧密,但却在处理孩子问题上达成一致。

鉴于这种情况,辅导老师制定如下辅导策略:

1.在辅导过程中重视给予父亲重要的地位,维护他的自尊,保证辅导的进行。 2.用策略把母亲做为自己同盟军,因为家庭关系有些失衡,母亲和孩子都处于被动且缺乏发言权的地位。 3.为了避免小宇与父母间的冲突,故没有必要在辅导时特别是三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原因追究,不问谁是谁非,也不相互指责。

在这个案例中,辅导老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促进小宇与父亲的良性沟通,因为只有通过富于民主性、情趣性与生活性的亲子沟通,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孩子才容易体谅大人,家长也更容易了解孩子的思想世界。亲子沟通的成功带来的将是家庭共享的乐趣,而不是双方的冲突与对立,而且,久而久之,两代人的价值观就会得到一种互补,共同的家庭文化观念就这样自然而然形成了。

这个案例中,小宇想退学的想法更多的是他情绪沮丧下的产物,辅导老师与班主任都对孩子抱以理解宽容的态度,让他完全能渲泄掉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并真正倾听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孩子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想放弃学业,只是希望父亲能够更多地理解他,体谅他,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能够在学业与生活遇到困难时有个较好的情感支持。

父母一般都是关心孩子的,基于这点,小宇的父亲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中,知道自己教育偏颇的地方,能够很快接受辅导老师的建议并进行调整,经常召开小型家庭会议,经常周末一起逛公园、书店、吃饭等,在心情较放松情况下,家庭成员更好进行交流,将心得记录下来。

后来,辅导老师对他们家庭又进行家庭关系测试,与第一次发生了变化,父亲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与平衡,小宇也没有再提退学的事,与父亲的关系开始变得融洽起来。

【感受心得】

在这个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亲子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其实,以我的教学经验所知,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是因为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但许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这也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的紧张,据报载,现在独生子女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因为只有唯一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独一无二的宝贝,家庭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他们身上,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孩子无法承受时,就会出现个性偏差。

孩子在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独生子女在承受父母更多爱的同时,也承受父母不自觉的更多的索取,比如荣誉、面子等等,让孩子感觉很不平衡。据资料所述,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实,据我所知,目前孩子心理辅导的最大困难就是家长的自省不够,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只关注到孩子的学业,很少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变化,等到孩子的情况变得很严重,影响到学业时,才会有所察觉,但这时候,再来扭转,又需要时间调整,在调整的时候,父母又只从孩子身上查找原因,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实质上,有睦父母本身自己就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有的情况比孩子更严重,却不肯自我反省,从而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不自知。

其实,据研究,人格障碍一般是在十五岁前开始形成的,青春期的干预最有效,因为这时候,他们的人格障碍表现得最明显,如果这个时间能得到正确的辅导与干预,他们到成年后都可以恢复正常,对他们的干预,最主要是要求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父母师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更应该将眼光看长远一些,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这个案例中,小宇强烈要求退学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简单的情感需求,渴望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渴望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渴望自己在失落时得到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撑……这一切,如果小宇的父亲,能尽早知道,小宇会少受多少精神折磨的痛苦呀。亲子关系中,父子间不能有良好的沟通,给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小宇采取不当的行为表现自己的愿望,幸好,小宇有辅导老师在他与父母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否则,后查真的很难想了。

家庭生活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何种从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由于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因此发展出最为强健最为和谐的人将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家庭开始的。

——(美)维〃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如果孩子们在自己的心中排斥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他们就会感觉到空虚和不完整。排除或贬低父母的结果总是一样的,就是孩子自己会变得被动,感到空虚。这是引起抑郁的一个常见原因。

——(德)伯特〃海灵格、根达〃韦伯等著《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案例11 “老师对我越好,我 越怕老师”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孩小鹏主动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想与老师聊,却又欲言又止,老师向他阐明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后,他才期期艾艾地告诉心理老师,他这段日子精神很难集中,上课经常走神,缘于一个心理困惑的缠绕与折磨。

是什么事折磨着他呢?原来,小鹏是数学课代表,前段日子,数学老师生病住院,班长组织大家凑钱买东西探望老师,小鹏表示即不出钱,也不会去探望老师。 因这事,大家都疏远他,包括他最好的朋友也鄙夷他,甚至有人背地里说他心理变态,连一条狗都不如……

说到伤心处,小鹏泣不成声,他为什么不愿去看望待他如子的数学老师呢?原来,他认为老师都是虚伪的。

经过辅导老师的开导,小鹏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因为只要哪位老师对他稍微好一点,他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是虚情假意、另有所图,他很怕与老师交往,特别是对他好的老师,他很羡慕有些同学能大大方方与老师交流,但他自己却做不到,他即使向老师问个问题,亦会紧张得满脸通红、满头大汗。他一方面想接近老师,另一方面又很厌恶老师,这种复杂的心情,总是令他很烦恼。

辅导老师分析道,每当他在与老师交流时,总会寻找一些细节证明老师是虚伪的,然后以这为借口逃避与老师交往,而逃避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寻找更多的细节证明老师虚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小鹏对辅导老师的分析,连连点头,并焦急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小鹏谈到小时候的经历,原来,小鹏很小的时候,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将他寄养在一位女老师家。每当小鹏父母来探望的时候,那老师就表现出很热情的样子,处处表现对小鹏的关心,只要小鹏父母一走,她的脸就立即拉下来,动辄训斥他,有次,父母没能及时将寄养费邮来,她就以小鹏没完成作业为由,不让小鹏吃饭,从那后,小鹏就开始讨厌老师,认为老师都是虚伪的。

小鹏的心结,在辅导老师的劝慰下,他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出现问题,辅导老师向他介绍一种“思维阻断法”,建议他平时应用。思维阻断法又称思维停止疗法、思维控制疗法,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等症状的技术,是在来访者想象其强迫症状的思维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重复,促使不良症状消失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鹏慢慢摆脱了内心那种潜意识的影响,能够大胆向老师问题目,再也不会脸红了。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教师,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天职,要知道自己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终身的心灵伤害,像收寄小鹏的那位女老师,真不配为人师,她趋利附势的言行,让小鹏幼小的心灵蒙受巨大的创伤,形成一种条件反向,以后遇到老师,会潜意识认为他们都是虚伪的,但认知却想接近老师,所以才会形成对老师即怕又恨、难以信任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给他的学习生活带来困惑与痛苦折磨,幸好,他能够积极寻求辅导老师的帮助,从阴影中走出来。

孩子成长过程中,除去幼年与家人相处较多外,大部分时间是要与老师打交道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健全的心智发展能起到极好的引导。成长中的孩子是敏感而易伤的,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而明晰的世界观,教师的言传身教,无论良莠,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记得我上初中时,由于贪玩与偏科,英语成绩很烂,有天,看英语老师手中握着一本精美的画册,就想借来翻看,谁想,平素较随和的老师,鄙夷地当众甩给我一句话:“借什么借呀,借你也看不懂!”当时,我脸色羞得通红,从此,她的课,我再也不听,考试也胡写乱画,并煽动同学与英语老师做对,不懂事的我们,害人害已,中考时,我英语仅考了24分,到高中后,也一直惧怕英语课,不敢开口回答老师的问,不敢面对英语考试,虽意识到英语重要性,再努力花

三、四倍的时间,也难将这门学科提起来,英语成为我高中学习甚至以后的自考学习中,最深的痛。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我,有认知的错误,如果有智者帮我理性分析教我理性的对待,我也许不会那样偏执,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

教师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能力低或品质不好,产生无能感。教师期待的影响会进一步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放弃努力或继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与教师关系逐渐疏远。由此可见,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地发展其所具备的潜力。

——周国韬:《教育心理学专论》

案例12 “同桌真让我无法忍受”

【案例概述】

蕙读高二,性格文静内向,成绩优良,某天,她满怀委屈与郁闷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原来,最近调座位,她的新同桌是个外向、敏感、情绪化的女生,这个女生写字的方式很特别,像与谁堵气似的,用笔在纸上快速而有力地划,发出“哧啦哧啦”的声音,尤其是考试做试卷时,她不垫任何东西,直接将试卷铺在课桌上写,笔尖透过薄薄的纸张跟铁质的桌面交锋,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干扰了蕙的注意心,让蕙无法静下心来。

蕙觉得自己受到影响,有天建议同桌垫个本子,却遭遇同桌的白眼,依然我行我素,而且从此后,对蕙一副爱搭不理的态度,这让蕙很委屈而烦恼,来寻求辅导老师的帮助。

辅导老师在与蕙交谈中,让蕙意识到,同桌所做作为并不是针对蕙的,而是她本身固有的习惯,而且,用力写字也是同桌用来宣泄情绪的方式,这样说来,同桌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她内心越烦躁与苦恼,蕙如果仅从自己受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没有意识到,她要求同桌改变固习,其实,也影响了同桌,让她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宣泄情绪,其实,这对同桌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

接着,辅导老师让蕙认识到,在同桌的行为没有违反什么法纪法规的情况下,蕙是没有权利要求同桌为蕙改变什么的。

这样的认知,让蕙消除了对同桌的怨恨,但蕙苦恼地问辅导老师,如果自己还不能适应同桌怎么办?

辅导老师回答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关键在于认识问题的性质,找到正确的方法。你的同桌是你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身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时,人们一般有三种选择:逃避、适应、改善。你喜欢哪种方式呢?”

接下来的交谈中,辅导老师让蕙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选择了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不对,态度生硬,让同桌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她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却没有从同桌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蕙迈着轻松自信的步伐离开了咨询室,因为,她明白了这个一个道理: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得理解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得关心别人。

相信,蕙经过这次的心理辅导,真正领悟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念义,也更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看上去是件很小的事,但对当事人而言,引发的困扰却是很烦恼的,对正在成长的高中生来说,像这样琐碎而细小的磨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郁集成真正的心理障碍,形成心理偏差。因为,现在的孩子,由于从小受的关注太多,都不同程度具有自我中心意识与对生活理想化的要求。但他们身处现实环境中,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产生心灵的困惑和情绪上的烦恼,就如案例中辅导老师所归结的,他们只知道自己应该享受自由、权利,而不知道个人的自由、权利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中才能获得;他们只知道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却不明白生活实际是什么样的。内在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常会发生冲突,这时,他们会频频碰壁受伤、受挫,而青少年时期又是极为敏感的,受挫太多,就会对自已的认知不够客观,产生自卑心理,影响自己心智健康地发展。

像案例中的蕙,她与大部分高中生一样,是很渴望同桌的友谊的,但在现实中,却弄巧成拙,造成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绩优良的她,能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却被同桌关系如何相处这事弄得心烦意乱,委屈落泪,如果不是她及时寻找心理老师的帮助,可能会影响她的学业进程。 人际交往,对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专家告诉我们,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成人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会懂得,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朋友关系最长久的,都是从高中时期开始的。

这是由人类成长心理需求的特性决定的,这也告诉我们,在孩子上高中时,父母关注的重心,不要只盯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朋友圈,以及教会他们选择影响一生的朋友,正确处理朋友间的人际关系等等。

人们不能主动交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人们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应有的自信,生怕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自己,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自己的自尊。……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是低人一等”,“别人对我不会像我对他那样有兴趣”,“我这样去麻烦别人,别人肯定会讨厌的”,“我根本不认识别人,他怎么肯帮我干事呢?”等等。

——金盛华等《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

于右任先生有两句话我很欣赏:“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这两句话讲得很概括,也很富有哲理。做人做事、交朋友,投机取巧是不行的。“万类相感以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诚才能换取对方的诚,只有诚才能交上真正的朋友。

——吴建民《交流学十四讲》

高中时期的人际交往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像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的依恋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兴趣相同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中生都会加入到某一个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高中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将老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相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愿与知心朋友讲,也不愿与父母说;无论是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等方面,者容易与父母产生磨擦,不断产生与父母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高中生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骄娇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为什么高中生人际交往容易出现问题?

首先,高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非常敏感。其次,高中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逆反心理更加强烈。再次,高中生存在一定的闭锁心理,人际交往比较被动。有时候,一些高中生还缺乏主动沟通意识,这样不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会增加原有的孤独感。

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人际关系交往技巧呢?

1.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使其开放自我主动交往。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高中生所能接纳的特质主要有:真诚、宽容、信任等。“真诚”是指诚实、真实、恳切,开诚布公,坦率真实能使人推心置腹,互相看到一颗纯洁的心。“宽容”意味着无私和坦荡,也意味着理智与豁达。“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信任他自己才有可能自然、大方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信任他人则是对他人感情和人格的尊重。

3.帮助学生克服交往心理障碍。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障碍:第

一、羞怯。一些学生由于害羞,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至于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与同学、老师的交往。第

二、自卑。自卑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自信。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增强自信;此外,还要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成见,寻找新的环境重新表现自己。第

三、封闭。这是指有意无意地把自己限制在最小的交往圈的状态。习惯于封闭自己的学生,往往遇事固执已见,对人处处设防,难以交往。

案例13 艰难的选择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在期中考试前一天,走近咨询室,她寻求帮助的原因,是每当要考试的时候,在头天晚上就会失眠,而且考场上,会头晕,手心出汗,考前还要吃止泻药,否则,她在考试的时候,会上好几次厕所。

辅导老师听了她的叙述,初步断定她的问题是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前者称为认知成分,后者称为生理反应成分。

一般而言,考试焦虑的来访者,都会存在不合理的理念,按理,辅导老师应用认知疗法帮她解决问题,第二天就要期中考试了,认知疗法需要一个过程,仅靠一两次辅导是无法帮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辅导老师,第一次只有采用催眠放松的方法缓解女孩的症状,等期中考试后,再依她的情况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

女孩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意念放松训练,带着轻松的心境离开咨询室参加考试。

考后,女孩又来到心理咨询室,这次交谈,辅导老师了解到,女孩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是由于高一分科时,与父亲要求不同而造成的,她父亲认为她笨,不适合读理科,而只为这句话,自尊心极强的女孩,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理科一样能读得好,结果一意狐行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这种选择让她在后来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她拼命想证实自己能将理科学好,事实上,她的理科成绩却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她很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想向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太迟了,她的父亲已离开了人世,她在现实与理想的重压之下,得不到父亲的谅解,情感郁积,就更加剧了学业压力,导致产生考试焦虑症。

女孩内心的那种不可能向父亲认错的心结,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未完成事件”,它是指末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这种末完成事件,只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好这些未能表达的感情为止。

女孩的考试焦虑深层的原因,就是这种“未完成事件”心结做崇,辅导老师找到症结所在,就利用空椅子技术,帮助女孩完成她的“未完成事件”,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女孩敞开心扉,把自己想对父亲的话说完,这考试焦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女孩在辅导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与父亲对话,忘情地忏悔哭诉着……

第三次女孩来到咨询室,看起来很平静了,她向辅导老师咨询是否由理转文,她担心自己转科后,成绩会跟不上,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优劣之处,带着茅塞顿开的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给我的感受是,看似复杂的考试焦虑症,如果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点,辅之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就能帮助痛苦中的来访者情感得以宣泄,走出困境,重新选择自己的路,真是功莫大焉。

这个案例,也让我懂得,考试焦虑,这个重点中学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人患感冒一般,症状一样,并不代表缘由相同,我们做作为长辈,应该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对孩子,要多倾听,多关注,尽量多方位地掌握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透过这一表面现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结,帮他彻底地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帮助孩子摆脱考试焦虑的时候,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辅导帮助所能做的,应该是通过交谈,让学生能有更清楚的认知,而且,也要清醒地知道,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都是有个长期滋生的过程,想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有时,需要长期反复的辅导过程,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当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困惑已久的问题时,他们那种愉悦与成就感,会让他们心智成长,有质的飞跃的。

在焦虑的情况下,危险则是隐而不露和主观内在的。这就是说,焦虑的强度是与情境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成正比的,至于他为什么如此焦虑的缘故,他本人却基本上是不知道的。

——(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这种紧张、易怒的恶性状态以及焦灼的感觉耗费精力,使人的工作效率下降到可怕的程度。因为很大的精神能力都花在无用的操心上面去了,而正经八百的事情却无力去完成了。我们借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勇敢者只死一次,但是,有普遍焦虑症的人死一千次。

——(美)爱伦〃弗朗西斯等《精神自疗手册》

例14 告别伤痛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孩叫小宁,高高瘦瘦的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脸色较苍白,看起来情绪有些低落,他告诉辅导老师,自己老是做噩梦,醒来非常难受,心情也很郁闷,有次,他还从梦中哭醒过来,将寝室同学都吓一跳。

辅导老师预感小宁心里好像隐藏着什么,通过询问,得知小宁总梦见好朋友小其,而小其却在一次意外中溺水而亡,那次游泳是小宁提议的,当时小其还不太想去,是小宁用激将的方式让他去的,谁想,竟然出现了意外。

这种意外死亡的哀痛危机,会使人无未能控制自己的情感,陷入悲伤、痛苦等负性情绪当中不能自拔。亲密同伴的猝死,对小宁的打击非常大,他既为失去朋友无力挽救而到悲伤痛苦,又陷入很深的自责与愧疚负罪之中,他无法摆脱这种复杂心绪的累积,生活异常压抑,不断的噩梦反映了他的潜意识中的自责、内疚与痛苦的情绪。因为做梦的原因,通常是协调与平衡人的内心世界。

辅导老师明白,这种意外死亡造成的哀痛危机之所以定义为危机,是因为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因为当事人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心理仍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情绪会比较容易失控。当出现情绪危机时,人的理智受到抑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这时,如果缺乏一定的外界阻力及约束,极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辅导老师明白,小宁需要的帮助是要将他内心的伤痛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是试图回避或压制那种哀痛体验和负性的情绪。辅导老师要全身心倾听小宁的倾述,和他一起体验这种失去亲密朋友之后的孤独无助,以及非常强烈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宁的负面情绪得以完全的宣泄,也通过空椅子技术,将自己太多没来及对小其说的话也倾述出来,这样,他找到了表述自己心情的机会,那种苦痛得以解脱,不再做类似的噩梦了。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我懂得,心理辅导不只是缓慢的渗透过程,像小宇所处的这种心理危机干预时,是要满足来访者直接和较近期的要求,得赶紧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更深层的人格障碍问题。

其实,心理出现问题,并不像身体疾病那样昭显于人,它的滋生与漫延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的,不仅旁人不能察觉,就算当事者,也未必清楚问题出在何处,特别是像小宇这种亲朋好友离去所带来的伤痛,其中渗透有忏悔自责,如果不身处其中,是很难体会那份痛苦的。如果承受力强,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打磨渐渐走出伤痛的阴影,如果承受力差,那种心结纠葛盘结,也许会成为一系列心理偏差的根源。

记得母亲生重病至去世的大半年间,作为女儿却闲赋在家没有半点收入的我也遭遇心理苦痛的折磨,母亲住院所需的钱款,我无力帮助,而多年来与母亲之间的沟壑过深,也让我深为愧疚,重重压力之下,那个冬天,我也在反复生病,母亲的过世,令我精神几近崩溃,靠酒精麻醉自己神经,靠加大安眠药的量维持可怜的睡眠,直至有天,感到儿子不敢与我亲近,望我的眼神中尽是惊恐时,才意识到自己需要找个地方疗伤。

离家七个月,在外飘泊我的带着对儿子的牵挂回来了。

那一年,我的记忆中几乎是空白,而有天,我与儿子谈心,问他与我相处这十多年来,印象最深的伤害,竟来自那一年,我对他的忽视与淡漠,直至现在,有时看到已读高中的儿子书包或校服上的“殇”“残”等抑郁的字眼,心中都会漫升深深的愧疚来。

失去阳光的心灵,如何透射出明媚的笑容?失去笑容心灵,如何体悟生命的快乐? 让那些遇到应激事件的心灵,都能尽快地得到修整,变得阳光明媚起来吧。

情绪应激给予我们以超乎常人的能力,然而,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每一次情绪应激,尤其是激烈的、长时期的情绪应激状态之后,我们便向疾病和老化走近了一步;应激提前支取了我们的生命。

——杨傲多《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

同理,被认为是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理沟通关系建立的首要因素,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特质。……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对方所感知与体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其对自身感知的体验,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的被理解和舒畅的满足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看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参照标准,经历了危机事件的人和没有经历危机事件的人,对于同一危机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要帮助当事人度过由于危机事件而引起的心理危机,就要先感受和体验当事人的感受和体验的世界。这是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人员的重要的立场和基本能力。

——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案例15 “她为什么要割伤自己”

【案例概述】

在这个例案中,高一女生小敏不是自己主动寻求帮助的,而是由于她在洗手间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被同学发现,惊惶失措跑去告诉心理辅导老师,辅导老师感觉情况严重,与班主任联系,后,小敏才来到辅导室的。

在老师的眼中,小敏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她是个乖乖女,喜欢画画,高一进校时,成绩不错,只是近阶段,上课精力不够集中,成绩下降较厉害;在同学眼中,小敏家境优越,自身条件也棒;在父母眼中,小敏非常乖巧,像这样的女孩子,为什么会自残伤害自己呢?

原来,小敏虽然有令人羡慕的优越家庭环境,但父母对她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学习上有明确的名次要求,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学习在父母的压力下变成非常辛苦的事。”好在成绩一直不错,家中爷爷非常疼爱她,经常教她画画,画画占去她学习生活之外的所有时间,她梦想自己长大能成为画家,父母非常反对她画画,每次一提,都被爷爷顶回去了。

中考前,爷爷去世了,小敏非常难过,但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高中的学习压力更大,努力的小敏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当她在家里拿起画笔时,爸爸严历地阻止了她,让她将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她告诉父母自己想考美术学院,父母非常生气,让画画是没有出息的事,劝她断了这个念头,其后,为画画之事,父母与她一再发生冲突,甚至有次,爸爸将她手中的画笔从窗户丢了出去。那天,她哭了许久,觉得自己考试考不好,画也不能画了,在卫生间看到小刀,心想:要这只手还有什么用呢?

在这种痛苦之下,她用小刀割伤了自己的手,当鲜血流出来时,她虽然感觉很痛,但却有份轻松感,好像所有的烦恼都随那血流出来了。

从那后,每当她考得不好,或想画画时,就会拿小刀割伤自己。 辅导老师听了小敏的倾述后,告诉小敏,她这种自残,实际上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以增加身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因为她已无力承担来自学业和家庭的压力,只有用割伤手这种方式,通过肉体的痛来抵抗心理上的痛苦。

辅导老师给小敏介绍了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但他知道,这治标不治本,当小敏重新面对相同的压力的时候,无处可避,依然会再次选择自残的方式,而且会一次比一次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错误理念。

辅导老师将小敏的父母请到咨询室,将小敏的情况告知,小敏父母惊憾了,他们不懂得,自己严格的教育没错,但是忽视孩子心声与想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认为孩子服从理所当然,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小敏的父母意识到自己教育上的偏差。辅导老师就在为了孩子幸福这一基础上,与家长共同分析孩子的现状并协商解决办法,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

小敏终于又能重新拿起画笔了,虽然她手上的创伤还要一些时间愈合,但是她已有信心面对未来了,她的理想还是要考上与美术相关的专业,相信,她能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世界的。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看得人很心痛,它让我想起许多被父母种种压力压制得失去青春活力的孩子们,父母对孩子学业有严格要求不为错,错在不能忽视孩子内心的需求,将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不能准确把握自己未来的方向,需要父母帮助制定相关的目标,这里,父母忘记了,孩子虽然因为认知的原因,不能很明晰未来的方向,但是他们也有情感的价值取向,他们需要在不断的选择与放弃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而父母所给予的,也许并非是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父母只能引导孩子,却不能强制去要求孩子。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家庭、学校和自己的,而他们自己缺乏减压的能力,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一部分学生就会因此产生情绪障碍的。

身体的病痛,是显性的,而心灵的病痛是隐性而长久潜伏不易发现的,不仅父母,甚至有时孩子都不能意识到这种伤害的危险性,这需要有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澄清与解释,像案例中的小敏,是幸运的,她能借助辅导老师,促成与父母很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让自己走出精神痛苦导致自残的痛苦,重新拿起心爱的画笔。

但并非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蹲下来,放下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倾听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呼喊。尊重孩子的意愿,协助与引导孩子选择他们的人生路。

当你把压力看成一件好事,压力就会失去它的力量;当你把压力看成一件坏事,你就会陷入困境;但是当你把压力看成是改善自己的感受而采取行动的一个暗示,那么,它就会成为你获取机会的一个晋升台阶。

——杰弗.戴维杰《应对压力》

压力不可避免地伴随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正是种种压力造成了人们不断奋进的一种原动力。虽然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压力已经是大为缓解,但压力却更多地和人的社会成就、自我实现的愿望与竞争中出人头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压力能使人产生不同寻常的力量,成为精神的兴奋剂,使人最快地成长成熟起来,试图在躲避压力、逃避压力的企望中混日子的人,他的一生必然会黯然失色的。

——许小东、孟晓斌《工作压力应对与管理》

[附] 高中生的压力是怎么形成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心理压力的形成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如社会竞争氛围的影响,父母老师对升学的期望,学习成绩的压力及同学之间的攀比等,这些都足以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相应的心理压力。

内因主要是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与外界的实际要求之间的矛盾,如急于处理好某件事,以显示成人感,但结果事与愿违,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另外,还有心理不成熟带来的种种的心理波动,形成心理压力。学生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也是形成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生总以负面的态度来看待事物,也容易无形当中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

笼统地说,学生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以及自身环境三个方面。学习方面压力包括频繁的考试、学习效率和排名次。人际关系压力有两方面,一是亲子关系,二是同伴关系。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同学、朋友关系不和谐对学生都会形成压力,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失当、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

心理压力对于学生来说究竟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适当的压力对学生没有坏处,但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么对人的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就显现出来了,表现为情绪上的焦虑、烦躁、郁闷、愤怒、沮丧等,而学生的一些问题行为像逃学、校园暴力、迷恋网络、自我伤害,甚至于自杀行为,都是在这种超负荷压力之下产生的后果。

同样的压力源在不同人身上产生的感受不同。这取决于三个原因,一是压力源的性质,新的压力源总比经历过的压力源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二是压力对个人的意义,高考总比会考压力大;三是当事人的人格特征,坚强的、耐挫力高的学生在压力之下总比性格脆弱者、悲观主义者更容易维持身心的平衡。

学生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帮助?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有及时的关注,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是否来自家庭;其次,要与家庭有良好的沟通,在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最后,才是有针对性的措施出台。 一般而言,当家庭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压力时,强势的一方往往是父母,而孩子即是弱势的一方,又是压力的承受者,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和不切实际的学习指标。

压力释放有哪些方法?

深呼吸法、倾诉法、睡眠法、音乐放松法、旅游法、写日记法、注意转移法等。 除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减少压力的累积度,比如说,作业量大是学生感受压力最真切的一件事,在同时面对许多作业的时候,要列出先后次序,分清轻重缓急,尽快加以完成。能完成一个压力源,就会减少一个压力源,如果一拖再拖,压力会越变越大的。

案例16 “我觉得自己很差劲”

【案例概述】

来咨询的是一个长相可爱、打扮得体、很有礼貌的女孩,叫小娜。辅导老师与她没聊几句,就明显地感觉到这女孩的自卑,她告诉老师自己感觉很难受,因为她认为自己很差劲,成绩越来越糟糕、与同学关系越来越远、几乎没好友、晚上总睡不好导致第二天学习状态很差……

其实,小娜在初中,是个非常阳光自信、成绩优良、备受老师宠爱的学生,上高中后,随着课程的增多,学科难度的加深,她学起来越来越吃力,成绩从班上前十名掉到班级三十多名,成绩的下滑,是对她自信巨大的打击,她没能反思考试失败的原因,只急于通过更努力学习来证明,可是,依然还是失败。

这让她非常难过,而且她发现,原来在初中时成绩不如她的同学,在高中却如鱼得水,成绩进步很快,内向的她更无法面对自己,在她看来,她现在的成绩几乎是不可原谅的了。

老师很关心地找她谈过心,但这一方面令她感动,更一方面却让她感到更自卑,她开始深深地怀疑起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她怕同学看不起自己,就将自己封闭起来,在这个需要友情的年纪,封闭自己更直接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学习,导致她现在将自己降到最低层面,认为自己很差劲,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了。

辅导老师通过与小娜交谈,分析了她上高中后的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后,发现小娜的学习还没有脱离初中的学习模式,即习惯 于等老师来“喂养”,在学习上的依赖心很强,她很少主动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常常打乱仗,长期以往,当然是费力又不见效了。

辅导老师先让小娜依学科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表,变被动为主动,并要大胆地向老师及同学请教,这样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接着,在小娜相对较强的学科上寻找突破口,小娜现在特别需要在学习上有成功的体验,而在基础较好的科目上也许更容易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辅导老师发现小娜的语文不错,鼓励她主动要求当语文课代表,这样即可激发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动力,也与老师及同学更好进行交流,这样,小娜的语文自信心提升起来,她对自己学习有了自信,后来,虽然成绩也有反复,但她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可以适应高中学习的。久违的微笑又回到她的脸上。

最后,辅导老师告诉小娜,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活当中的挫折,开始也许会跌倒,会怀疑自己,但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鼓起勇气来重新认识自己,就会发现,只需要给自己一份自信,就能站起来,并且走得更好。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家长与老师要教会孩子懂得,正确地认识自己,给自己准确地定位以及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少的,而且,当从熟悉的环境换到陌生的环境中时,要准确给自己定位,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尽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慢慢来改变环境,不能因为环境变化,自己成绩有落差就产生自卑感。

案例中的小娜,她的那份由于巨大落差产生的不自信与痛苦,我是深有过体会的,想当年,刚从新疆转回黄陂一中就读,优秀生变成差生,那份苦痛与无措,自卑与失落,与小娜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正如小娜好在有辅导老师点拨一样,我也是幸尔有好友的劝慰。因为经历过,所以,当儿子在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环境变化时,我就特别注意给孩子予以提前的心理防范,让他意识到,改变环境后,极有可能会使最值得骄傲的资本变得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自己,提升自己,寻找并展示自己的优点,去适应新环境。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在高中阶段。 就如案例后的分析所说,自卑的产生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生理缺陷而自卑,有的是因为记忆力差、思维迟钝、成绩不好而自卑,的是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一无所长而自卑,有的是因为家庭环境、社会地位低下而自卑,但不管哪方面的自卑,其根本内因都是相同的,即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我评价较低,因而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缺乏自信。

自卑是一种负面情绪,会令学生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困惑,对自己想做的缺乏信心,对前途较悲观,很容易否定自己、批判自己,导致自己不愿意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容易变得孤独。

长期的自卑感,会让敏感的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变得非常差,他们渴望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但却害怕遭受失败变得有些畏手畏脚的,以至于不知所措,情绪会处于紧张、矛盾、焦虑和痛苦之中,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阻碍学生以后的正常发展。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要善于挖掘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对自己有个积极、正面的认识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信,消除自卑的阴影。

我本自卑。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处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奥)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牵连了一些自卑感的来源,因此,与其预防所有产生自卑感的可能性,不如了解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情况,人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只能尽力去了解它,然后和它一起生存及发展。

——(台)傅佩荣《心灵导师》

[附] 什么是高中阶段特有的发展危机?

在这个案例中,很典型地反映了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即“我是谁”这一问题。高中时期学生的发展危机主要产生于“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所谓“自我统合”是指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感觉,认识和评价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完整的“自我”,又称之为“自我认同”,对高中生的自我成长而言,“自我认同”是对自己的挑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是这个阶段特有的发展危机。

什么是自卑?自卑的表现形式又有哪些呢?

自卑主要是自我评价偏低而造成的。心理学上所指的自卑是个体在同他人进行比较后,感到自我适应性差,某方面或几方面不如他人,因而表现出无能、软弱、沮丧、精神不振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有自卑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及行为感到不满意,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困惑,对自己想做的事情缺乏信心,对应付环境中提出的要求比较悲观,容易否定自己。有些严重的学生甚至脱离现实,造成社会适应困难,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

自卑的高中生往往会有一些异常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如:

1.自我态度消极。过低地评价自己,对自己过分自贬自责或对自己非常不满意,并且怀疑自己的能力。

2.情绪状态不佳。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常表现为畏惧、忧虑、担心、多疑、不安。

3.行为方式异常。严重自卑的学生多会低头弯腰,萎靡不振,缺乏活力,容易疲惫不堪。在众人面前,他们往往矜持、淡漠,一般说话声音很小或干脆不声不响,并且害怕接触别人的目光。他们做事缺乏勇气,犹豫不决,甚至逃避、退缩。

4.我际关系受阻。因为自我评价过低,自卑的学生对人际关系表现十分敏感,害怕被人看不起,不与人打交道或者极少与人打交道,比较排斥集体活动。

自卑的情绪如何调节?

1.积极的暗示。让学生对自己多进行积极正面的肯定与暗示。如“我能行”“我可以”“我做得不错”“我每天都在进步。”等

2.积累成功的经验。降低期望值,降低起点,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增大成功的概率。对自己要有信心。 3.正确评估自己,以平常心面对失败与挫折。

案例17 “想不到我怎么会落选”

【案例概述】

前来咨询的小玲是令每个人都眼前一亮的,漂亮有灵气。“我真的想不通我怎么会落选。而且比别人差好几票!我觉得我比那几个候选人都优秀,论成绩,论能力,他们没有一样比我强的啊。”小玲每提一个人,都不屑一顾,辅导老师让她听听别人的看法,总结一下,她却摆出姿态,不以为然说自己并不稀罕没被选上,还说自己落得个清闲。

这个优秀而自负的女孩,第二次再来咨询室时,神情暗谈,落选后,她觉得同学们都有意疏远她,她也因不关心班级文艺汇演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她感到非常郁闷,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她渐渐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分析自己为什么会不得人缘的原因:脾气急躁,自以为了不起,说话有些刻薄。特别是当她听了同学们对她评价,她才真正地明白自己落选的原因:“我有骄傲的资本,却没有把这种资本当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力,而是沉醉于自己的优秀,骄傲而自负。这种骄傲与自负使我变得不清醒,看不清楚自己的不足,并且伤害了别人,使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是呀,人不能没有自信,尤其对中学生而言,适当的范围内,自信是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够勇往直前。但是,自信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成就事业,反而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看上去很简单,但简单中却点醒我们会常犯的错误,人不可无自信,但自信过了头,就会变面伤人害已的自负了。自负的人,一方面有他的优势所在,有值得去自负的资本,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负的人不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瞧不起别人的,就缺乏团队精神,在现在这个时时需要团结合作的社会中,是很难取得大的成就的。

人是情感动物,再优秀的人也会有自己的感觉偏差的时候,如果不懂得自省自查,很容易走向自负自大的误区,人一旦过于自负,就会对自己的评价过高,眼光往上挑,容不得别人的建议与批评了,更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忽视他人与集体的力量。更无法与别人平等交流,这样对自己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我曾是个相当自负的人,以前在学校工作,只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很少与同事们进行探讨交流,或是有分歧时,总以自己的强势言语评击回去,很少听到有力的反驳的意见,这对我在教学上的成长极为不利的。 后来,换了家单位,这里与学校不同,需要更多的时团队精神,刚开始主管教务部时,我很自负,对手下的同事,总是不放心,什么事都揽着自己去做。就算他们份内应做的事,我也总不满意,挑鼻子挑眼的,多的是指责,少的是赞扬,弄得整个团队人心惶惶,整个团队阴气沉沉的,这样以来,大家不开心,我还累得要死。后来,在负责人的引导下,我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学着去欣赏别人,虚心接受同事们的批评,慢慢的,同事关系变得融洽起来,整个团队也齐心协力,大家工作辛苦而快乐,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1934年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进一步完善了库利的理论,提出我们所述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较之于成人,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十分浅显,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则更有限,自我概念的形成便更加依赖于“镜子”。那些与儿童有重要关系从而成为儿童“镜子”的人,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儿童的“重要他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开始一般为父母,然后则是他们的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上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以后,则是他们的同伴和朋友。

——王文娟《感觉〃心理〃行为》

[附] 自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1.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关系冷漠。凡事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对人缺乏热情,把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

2.固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3.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理。自负的学生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出色;又对别人取得好的成绩或成功非常嫉妒,对别人的失败则表现得幸灾乐祸。

[附] 自卑、自负与自信的区别:

自卑一般是夸大了自己的缺点,缩小了自己的优点;自负则正相反,是缩小了自己的缺点,夸大了自己的优点。自卑与自负都是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和合理的定位上的,自信的人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形象是非常接近的,不会出现自我做了肯定而不被别人的认可的情况。他们总是善于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并善于依据别人的反馈改进和提高自己。而自卑或自负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总有很大的差距。

[附] 对自负的人,一般要采取什么对策?

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听取他人的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矫正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屈从于他人,而只是要求他们在批评面前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并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改变自己过去固执已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另一方面,还要让自负者学会与人平等相处。要全面地认识自己,欣赏别人的独到之处。 最后,还要让自负者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与别人。

案例18 “我是一个失败者吗?”

【案例概述】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失败者,而来咨询的小凡,却对辅导老师说自己是个失败者。小凡是个内敛稳重,看上去较诚恳、认真的男孩,他高一时成绩不错,爱好广泛,喜欢打篮球和看小说,同学们对他评价是大方乐观。到了高二,他被抽调到省级实验班后,几乎成绩都是末数,压力特别大,而且老师管得较严,常只表扬成绩前列的同学,他不能融入新的班集体中,感觉很压抑,非常怀念高一那段日子,成绩也一路下滑,他开始想逃避,装病不想上学,被班主任带到咨询老师这儿来了。

“我特别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了,脑筋变得特别死,看到别人飞快作作业,感到自己特没用,都不好意思问同学题了……”倾述中的小凡,焦虑、失落、无可奈何,对未来一脸茫然,完全对自己失去信心,人生也失去了方向。

辅导老师问过小凡从前的同学,在他们眼中,小凡是个很用功的人,成绩不错,和同学的关系也较好,对自己自信满满。那他现在怎么变了呢?

再一次咨询时,交流直接从成绩开始的,经过交流分析,小凡意识到,他虽然在班上的排名落后,但是年级排名并没有变,说明他与以前相比,并不是考得差,只是正常水平发挥罢了,小凡迷失在自我的排名的世界中,加上遇到人际的挫折,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怀疑老师与同学是否会瞧不起自己,他变得自我概念十分迷乱,这同时也阻碍他自身能力的发展与表现。

在这个时候,任何一点负面的信息,他都觉得是针对他,当他觉得别人不能接纳他的时候,实质是,是他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认清了这点,辅导老师只需要帮助小凡重新认识自己,建立起健康的、正确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接纳自己。

辅导时,老师主要是消除小凡不合理的认知,合理的定位需要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所处的情况,对比自己过去所处的班级与现在班级有什么不同,如:总体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方式、自己在班上的实际位置等。小凡对自我评价过低,习惯于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与自己进行比较,心态失去平衡,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辅导老师建议小凡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并在这基础上与同学进行对比,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适合这个班级的学习,同学有哪些好方法可借鉴,自己哪些科目存在问题等等。

同时,辅导老师还鼓励小凡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以此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还可以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这对恢复自信心有很大帮助。同时,辅导老师还要求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给予小凡适度的鼓励关注。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凡的学习生活渐走向正轨,与不开心的生活说再见了。

【心得感受】

读这个案例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熟悉的案例中,还有那么些看似深刻却十分浅显的心理名词――自我意识、自我的迷失、自我概念、同一性危机。

一向都很自我,欣赏着自己的同时,也蔑视着自己,常常叹自己,为什么在自我个性箍成的木桶间,会夹杂那片短短的木板?一直期盼着,自己能够克服自身那些人性的劣根性,突破自我的局限,消除那份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悲观,达到期盼的自信自尊的平台。人生已走过太多的弯路,趟过太多的沟坎,孤独前行的路上,一直在不停地调整着,自勉着,跋涉着,许多道理,心里很明白,但却在行动中,无法跨越心中的那道沟坎。

时常会有焦虑与孤独的悲伤,时常会有失落茫然的泪光,这正是案例分析中所说的“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无法达到和谐统一的认知,对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我无法拥有一份安定平和的心理状态呢?

许久以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否认自己,明明也相信自己有别人无法触及的优点,却不敢相信;明明常在内心叩问灵魂的向往,却不肯赞同;梦想是如此遥远,现实是如此的残酷,我只能一步步拖着疲惫的身躯前行。

不能放弃,放弃就会掉入生命的绝崖。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常常在深夜梦回,扪心自问:你爱自己吗?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吗?你明确自己真正的需要吗?

是的,我是深爱并欣赏着自己的,我也是一直追随着梦想前行的,既然如此,又哪来的那么多的忧郁与感伤呢?

完善自我,是份痛苦的历程,那脱皮的痛楚,会延续生命的每天,浴火重生吧,相信自己,坚强地走下去,就不会给生命留下悔恨……

在我们观察世界和自身的时候,我们是通过一组过滤器来完成的。……我所谈论的过滤器本质上并非真的是视觉上的东西;它们实质上是内在的、精神的、情感的、言语的、可知的。通过它们,我们给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指派、赋予了价值与意义。某些物质流入,某些物质被筛选出,但是全都受到了影响。我们的过滤器不仅能够作用于我们“所见”的东西,还包括我们的“所听”和“所想”。

——(美)F〃C〃麦格劳《重塑自我》

人们得以形成和保留积极自我观念的一种方式是只寻找关于他们的有利信息。然而,让自己完全脱离消极反馈是不可能的。完全忘记自已在某些领域缺乏能力的个体也会让自己在那个领域不断地经历失败。一个更为适度、更具适应性的策略是更加有力地接近积极的自我信息。照这样,个体所接受到的反馈谅是积极的,而对于消极反馈而言,尽管个体没有积极地寻求他们,但个体也能不时地得到这些反馈。

——(美)乔纳森〃布朗《自我》

心理学上自我意识是如何定义的?自我意识混乱又是指什么呢?

所谓的自我意识,简单一点的理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表现为处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

所谓自我意识的混乱,是指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因而不能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

高中阶段是自欺欺人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呢?

在高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与其它年龄所不同的特点,主要有六点: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但仍有反抗性。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的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高中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已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4.自我评价成熟。高中生能够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5.有较强的自尊心。高中生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不少高中生的道德意识已开始进入内化的水平了。

第五篇:读《高中生心理健康案例》有感

最近读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案例》,受到不少启发。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德育工作的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疏导,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应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集体训练和集体心理辅导

素质教育要求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班级讲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

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增长,都会受到积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精心创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文

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使优美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总之,教师应加强学习,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就能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秋季开学第一课下一篇:财政所支持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