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2-05-1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简要记载美国基础教育在改革大环境中对领导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的需要,以皮博迪学院教育博士学位的定位框架和规格标准为例,在治学宗旨、办学对象、教学方式等方面综述当前美国学术界对教育博士的定位和改良的探讨,为中国高校探索教育领导管理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生物学类)获奖的要领剖析

摘 要 文章以1999-2010年入选的生物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在二级学科、学位授予机构和指导教师三个水平上进行对比解析,总结提炼出获奖论文的特点,并提出了生物学科院系乃至高等科研院校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的规划设想。

关键词 博士培养 二级学科 高等教育 要领剖析 规划设想

0 前言

为培养和激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教育部从199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至今已历时13届。 其获奖数量已成为衡量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学科发展水平及博士生整体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①因此,对生物学获奖的学位论文进行研究,总结获奖论文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生物学科的发展乃至研究生的教育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1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方法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是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下,由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进行。参评的材料除参评学位论文外,还包括最多5项代表性成果以便专家评议核查,其成果必须与该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且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及获得学位后一年内获得。

评选工作经过学位授予单位推荐、省级学位委员会初选、同行专家通讯评议②三个阶段后,由专家审定会最后确定入选论文名单。故我们应着重研究历年获奖论文各自达到怎样的科研水平,具备什么获选特征?依据这些分析,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就可对其生物学科发展及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政策。

2 生物学1999-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类别分析

(1)从二级学科情况来看,1999-2010年的12届评选中,生物学共入选72篇,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入选最多,有18篇(占到总数的26%),其次是神经生物学专业入选13篇,再是细胞生物学专业10篇和遗传学专业8篇,其他的专业都只有零星的几篇获选。

本文主要针对2006年-2010年的获奖论文,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以刊物影响因子作为相对参考依据(只列入影响因子大于7的第一作者及共1作者)的二级学科分析如下:

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例,2006-2010年共获奖6人(见表1),其部分信息如下:

同理分析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等。

分析数据表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这三个二级学科占据绝对的优势。正是这三大学科所具有的重要性吸引了很多优秀的研究人员,并且催生了多篇优秀博士论文。

(2)从学位授予机构来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总数21篇遥遥领先于其他单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各有6篇获奖,其余的单位都只有1-2篇入选。

(3)从论文的指导教师来看,存在多篇获奖论文的指导老师是同一名教师的“集聚”现象。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蒲慕明和段树民的团队共获选了6篇(神经生物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裴钢指导的团队(细胞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贺林指导的团队(神经生物学)和北京大学的翟中和指导的团队(细胞生物学)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分别有3~4篇的获奖论文。

3 生物学1999-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特点分析

结合自然科学类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估指标体系和上述类别分析的结果,可以总结出下述特点:

(1)在Science 、Nature、Cell等顶级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相关支撑性论文。

例如2010年获奖的王强、毛颖波、张柯,2009年获奖的丁昇等等。

(2)选题为本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例如管沉冰(2009年)的学位论文“从生长锥到胞体的长距离钙离子信号介导Slit-2引起的神经细胞迁移的翻转”,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对于研究神经损伤修复的手段有极大的意义。

(3)论文在理论上或方法上有创新,具有开拓性,探索了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了新命题、新方法,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丁昇(2009年)的“piggyBac转座系统——哺乳动物遗传分析的新工具”,改造了一种来源于粉纹夜蛾的DNA转座子piggyBac(PB),为在哺乳动物和其它脊椎动物中建立一个作为多功能遗传分析工具的高效转座系统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4)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例如毛颖波(2010年)的 “棉酚诱导的棉铃虫P450 GIP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首次将RNA干扰与植物对昆虫的防御途径联系起来,Nature称之为“RNA干扰杀虫剂”。这一成果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和孟山都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

(5)论文内容充实饱满、系统性较强、研究全面。

例如龚骏博士(2007年)的“青岛沿海管口目纤毛虫的分类学研究及科属级阶元的系统修订”,系统地对约40个已知属级阶元及同物异名进行了全面的新定义及清理,进而对目内系统做了新的修订。所以虽然发表的21篇支撑论文的影响因子都很小(都只有1左右),然而,博士学位论文因内容充实全面而获奖。

(6)论文语言表达准确、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精练、图表规范、学风严谨,体现出较强的书写的系统性、逻辑性。

4 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的相关建议

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估指标体系中,论文成果的创新性占了60%的权重。因此应着重创新性的开拓扩展,为自主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科研实践有助于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研究工作都能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可制订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为博士生开展创新研究提供条件,鼓励创新,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

建议开展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工作研讨会等,以促进导师的核心作用的发挥。指导学生所选课题应具有原创性,最好与国际前沿的热点或难点领域相关,或在传统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的方向中寻找创新突破点,加大学科交叉力度。

注释

① 熊文,曹一雄,张淑林.以优博论文评选为动力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J].教育与现代化,2007(2):44-48.

②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EB/OL].(2010-06-02)[2011-05-23].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yblwpm/zxzx/265472.shtml.

作者:余丽

第二篇:美国教育博士学位的背景与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记载美国基础教育在改革大环境中对领导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的需要,以皮博迪学院教育博士学位的定位框架和规格标准为例, 在治学宗旨、办学对象、教学方式等方面综述当前美国学术界对教育博士的定位和改良的探讨,为中国高校探索教育领导管理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教育博士;皮博迪学院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D. Program in the U.S.

Xiu Cravens , Ellen Goldring, Catherine Loss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Vanderbilt University, Tennessee 37203-5721, USA)

Key words:USA; Doctor of Education (Ed.D.); Peabody College

一、教育改革对领导人才培养的需求

全球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使美国社会各界对教育系统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对教育的成效越来越不满,尤其对公立基础教育的质量深表怀疑。改革教育,虽然是历届总统和各界政治人士的响亮口号, 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效应体现却是一个艰难和迟缓的过程。在宏观和微观政策演变的环境中,意愿和事实步调并不一致,教育管理领导人员面临多项问责,必须承担不同的行政和教学任务,并要处理好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关系,领导工作的难度随着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呼吁而增大,教育界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的需求也日渐迫切。

近二十年来的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大环境中有五个要素对教育管理影响深远:[1] (1)对绩效问责制的推进,(2) 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的重视,(3) 对应用实证研究、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要求,(4) 对竞争和选择的推动,(5) 对全社会携手共进的倡导。这五个改革环境要素对教育管理成效的定义进行了更新,也对教育领导人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 对绩效问责制的推进

本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是2001年制定2002年国会通过的《No Child Left Behind》(缩写为NCLB)——《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这个法案一反美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分权管理体制,为全美公立学校制定了于2014年100%学生学习成绩“过关”的宏大目标,以年度达标进展(Adequate Yearly Progress)为衡量准则,[2]设置了相应的针对州、学区以及学校的问责机制。虽然美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仍然以州政府为政策中轴、由各学区民选校董事会负责制定教学方针,但是NCLB的实行将学生学业成绩提升为教学的重心,并通过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分配对学区、学校加以从上至下的问责奖惩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地方教育的监控。值得注明的是,NCLB法案对学生成绩的要求,重点在于促进整体进步,缩小属于弱势群体(少数民族、贫困、母语非英文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主流学生的成绩差距,旨在实现有既定标准的教育公平。

从2002年开始,各州所有公立学校的年度达标进展成为向社会公开的“成绩单”,公立基础教育面临着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全民化、全透明的问责。对学区和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来说,外界的问责有来自联邦政府、州政府和校董事会的各项教学标准,更有来自家长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民意监控,内部的问责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保持教学与其他学校功能的平衡等方面的疑问和需求。面对外界和内部的问责,当前教育管理领导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学成效的内涵、标准设置和评测方式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员,并能够将自己对教育问责体制的理解运用于实际教学规划和措施,将问责制分解为与教职员工的具体工作相关的目标,以最大限度实现个人对集体达标的贡献。

2. 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的重视

教学研究专家们广泛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育方式是达到对学业成绩的严要求高标准的最佳途径。[3-6] 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成为“教学领导”(Instructional Leader),通过对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各方面的关注、参与、监督和改革,建立一个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些方面包括教学愿景的分析和理解、各阶段各科目教材内容的协调和严谨程度、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需求的吻合、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学专业团体对教学方法和质量的反思等等。

成为“教学领导”对忙于操持行政工作教育管理人员来说不仅在时间和职责安排上提出了挑战,更重要的是对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多元化是美国基础教育的难点,历来不以成绩分班,尽最大努力让有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需要的学生实现各自最大的潜力,是美国教育的愿望也是大多数学校的运作方式。然而NCLB法案在肯定教育公平的治学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学业达标要求,无疑加剧了对把握新型教学方法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人类发展科学中对个人心理素质、群体氛围、交流模式等因素的了解和运用可以增强对学习成效的影响和作用,而当前的教育管理人员普遍反映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训练。

3. 对应用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的要求:NCLB实行之后,绩效问责的需要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有关学区、学校学业成绩和机制运转的信息,而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信息是对当前教育管理人员的另一个挑战。首先,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改变以往对主观意识、工作经验和个人观察的依赖,让客观实证成为领导决策的主要依据。其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系列鉴别信息质量并恰当运用实证方法解决问题的技能。

具体来说,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在教育管理中可以运用于三个不断循环的方面:(1)评估教学成效。利用州、学区和本校各阶段的学业成绩信息,对教学成效与问责制的各项目标进行纵向(不同时期)和横向(不同群体)的比较,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及时的工作反馈。如何将大量数据分解编制成为与问责制目标相吻合、条理清晰、结论明显的形式,需要管理人员有对数据信息的信度和效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诠释的能力。(2)运用“他山之石”制定、实施改革措施。在各级政府和高等学府的关注下,美国教育研究界和教育实践界在近几十年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实践案例。然而这些成果在教育改革中的运用十分有限。教育管理人员往往对实证研究成果的借鉴作用和局限性缺乏了解,对如何将实证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没有把握,因而导致科研成果或实践模式被滥用或被忽视的现象。(3)提供教学专业培训。将绩效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成果用于教师专业培训,培养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质量联系起来的重要步骤。管理人员必须对数据信息有正确和精密的理解,才能与教职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共同开发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4. 对竞争和选择的推动

为缩小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NCLB法案的另一重要政策是设立奖惩制度,鼓励择校竞争。其家长择校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给予子女在低绩效学校就读的家长选择其他公立学校的权利。如果一个学校连续两年不能满足州学业标准,家长可以将孩子转学至本学区内具有更好绩效的公立学校就读,其中包括公立的特许学校。有少数州还实行了教育券制,为私立学校也提供了与传统公立学校竞争的机会。

近期研究指出择校改革对领导管理的重心和方式都有显著而形式复杂的影响。[7]学校之间为维护生源而产生的竞争改变了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的关系本质。对学校来说,有择校权利的家长处于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的地位。为提高学生和家长的“消费者满意指数”,领导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随时需要应对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因而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学习需要和发展状况,必须鼓励家长和教师加强交流和合作。同时,虽然择校竞争旨在提高教学成效,但管理实践中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往往会因为各地区择校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学校被赋予的自主权、校长必须承担的财政责任、教师队伍的组成和质量等都是重要因素。因此,领导者必须加强职业理念和能力训练,才能更好把握教学责任与校际竞争两者之间的平衡。

5. 对全社会携手共进的倡导

为实现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美国教育改革的各方势力都在积极推动教育与其他机制的接轨和合作。这些机构包括政府福利机关、非营利公益慈善机构、工商业组织、青少年保障等等,扩大学校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需要教育管理人员兼顾更多的职责,尤其需要领导人员坚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立场,在校内和校外为学生的多元需求和高水平发展而宣传呼吁,并能结合社会各团体的优势来促进校内和校外的工作。在这样改革大环境里的领导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洞察能力和社交能力,还需要有倡导力和号召力。

二、 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和改进

教育改革环境的演变更新了对领导人才培养的要求,促使美国各高校重新审度其专业学位项目管理是否符合教育前沿的需要。教育方面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大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8]而博士学位应该如何满足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两个不同学习群体的需要是自始就有的学术争议。虽然Ed.D.(教育博士,Doctor of Education)和Ph.D. (教育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的分科设置在美国各个大学也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各个学校对两个学位有不同程度的区分,对教育博士学位的设置和定义也有很大差别。

1. 当前美国教育博士学位的状况

美国现有的约25万名教育管理人员中,绝大部分来自全美大约600个高校的研究生授予项目,但这些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的质量良莠不齐,近15年来,总体质量有所下降。根据2005年Arthur Levine对美国28个教育博士学位项目的调查,[8]只有63%的教育博士毕业生对他们所参加的项目表示满意。 Levine的调查指出,总体质量的下降原因来自几个方面:当前许多大学的教育博士项目为盈利创收而开设卫星授课场所,降低对入学学生的资格和经历的要求,一些师资薄弱的硕士授予型学府也开设博士学位,冲淡了项目内容的严谨和教学的质量。另外,很多学区为凡有教育博士学位的管理人员晋级加薪,也是“学位流水线”盛行的原因之一。

美国研究性大学博士授予方式由卡内基(Carnegie)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界定为集中型和广博型两种。在过去的40年里各大学授予的教育哲学博士学位(Ph.D.)和教育博士 (Ed.D.)学位都随着大学数量的增多和生源的扩大而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同时授予两种博士学位的高校占博士授予型大学的50%。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研究性硕士授予大学也开设了教育专业博士的项目(见表1)。

Levine、Guthrie、Golding等学者们指出,当前许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与科学博士缺乏在教学对象、教学方针、课程设置、评估方式等重要方面的区分。比如很多教育博士专业极大程度地依赖哲学博士的教学大纲和内容,要求学员写与实际工作相去甚远的研究性毕业论文。但由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关的训练和技能,这些项目又不得不降低对研究论文的标准。

2. 教育改革新环境下的教育博士治学理念

明确教育博士的学术定位是提高其质量和成效的关键。学者们认为教育博士学位的定位应当参考以下几个方面[9-10]:(1)学位宗旨在于培养有学者能力的实际工作者,要面向第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11](2)以提高实际工作效率为教学目的,将治学的重心置于其应用性;(3)对应用性的重视不能减弱对专业性的要求,必须利用严谨的科学训练,培养理论思维和分析、运用实证信息和方法的能力;(4)跳出教育的框架,引进管理学科的理念和运用模式;(5)明确统一的质量标准,使学位得到广泛的认可。

在明确学位定位的基础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必须有配合其宗旨和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比如专业博士科目可以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环境中对教育管理人员的挑战和要求,设置与当前教育政策大方向息息相关的课题,通过对教育理念和科研方法的学习,培养学员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充分利用学员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以学习者为中心,[12] 注重发掘成人学习的特长,以实际氛围为基点,以同行互助的集体学习模式,使专业学习起到最大的效应。

三、教育博士规格和标准设置:以皮博迪学院为例

2004年夏天,经过重新规划的教育博士项目在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正式启动。项目的重新设计旨在创造一种既能反映博士项目的学术严谨性和强度,又能满足未来的学校领导者特定的知识和职业需求的研究生体验。皮博迪学院的“新型”教育博士项目与其传统教育博士项目的区别在于:该项目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更宽广的理论视野的同时,又立足于实践中的问题。范德堡大学的教育博士项目通过整合理论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小学、中学和中学后阶段的实践型学者。

项目的重新设计带来了知识、实践以及管理方面的挑战。随着教育博士项目从历时九个月的住读形式转变为一种以组群为基础专为在职专业人员设计的周末模式,学位改革人员不得不重新审查其管理和运行结构以支撑这样的变革。为了满足项目中绝大部分走读在职专业人员的需求,该院重新构思了招生程序、新生入学指导以及其他学术和后勤服务体制。本文将详细考查该项目的管理,探讨领导、政策与组织系为建立、支持和扩展教育博士项目学生的知识和职业共同体而提出的服务构想和倡议。

1. 构建实践型学者共同体:招生、新生入学指导和组群模式

皮博迪学院的教育博士项目每年录取约20到25名新生。基于一种学生在精心设置的课程体系中“齐步走”的组群模式,该项目经过筛选录取了一批具有不同组织背景的领导者,他们中有抱负满满的公立和私立中小学的管理者,有中学后教育的管理者,有承担与教育相关责任的政府官员,也有从事教育行业的私营企业经理。学生在三年中每学期修6个学分,修读领导理论与行为、组织理论与行为、教育的社会政治背景以及研究方法论等课程。在最后一个学年,学生在修习其他课程任务的同时,必须完成毕业实践项目(Capstone Project)。

作为范德堡大学教育博士项目申请程序的一部分,申请者需要提交一份申请、三封推荐信、所有中学后阶段的学习成绩单、一份简历和一份个人陈述。皮博迪学院鼓励所有的申请者预约一次校园参观,以便与负责该项目的教员面谈,旁听一堂课,从而能够对教育博士项目的学术强度和职业要求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成功的申请者通常拥有硕士学位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底,在GRE考试中获得高分,并且曾在小学、中学或中学后阶段展现出领导才能。据估计,学生们在修读学位期间仍然保留与教育相关的职位,故而大部分教育博士项目的学生需要付全额的学费。尽管如此,学院仍然为一小部分最有前途的申请者提供奖学金。

皮博迪学院对帮助新生顺利完成第一个向研究生过渡的阶段十分重视。2009年5月,皮博迪学院为攻读教育博士学位的学生启动了新的新生入学指导项目,该项目将新生介绍给其他新生、系里的教员、在读的学生以及教育博士项目的校友。入学欢迎礼包中囊括所有与项目有关的信息,提供给新生学术与学生服务的概览,对于关键日期以及管理方面的最后期限做出了强调,并且提供一本载有所有已录取学生当前职位及任职机构信息的通讯录。简单地说,教育博士项目的入学指导向新生介绍了本系的学术生活,让他们熟悉项目的使命、关键目标以及对学生的要求。

除了重新设计新生入学指导工作,皮博迪学院于2009年引入了教育博士“同行与校友辅导网络”。学院意识到,攻读教育学博士的经历远远超出课堂学习的范畴,与同学及校友保持互动是该项目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因此,领导、政策与组织系开发出一种新的辅导项目,以利用这些资源,增进组群内部以及不同组群学员之间联络的机会。同行辅导网络根据新生的职业兴趣和所属机构为他们指派了一名学生导师。导师队伍的成员在系里举办社会活动时进行非正式的会面,为他们分享学术经历,交流职业挑战,建立新的关系提供机会。在实践的层面,“同行与校友辅导网络”为新生提供友好支持的资源,以帮助他们解决有关课程作业、博士资格考试、毕业实践项目以及工作与学习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与忧虑。为继续完善导师项目,学院还邀请毕业生作为校友导师参与教学,为在读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咨询。

2. 支持实践型学者共同体:学术和学生服务

对于学区的在职专业人员来说,只在周末上课给管理和后勤工作带来独特的挑战。为了减轻一点管理的负担,教育博士项目为所有的小组学员提供自动选课服务,为所有走读学生大学活动/娱乐费用的减免提供方便,连续开课时为学员争取特别的住宿费,以及提前一年公布周末课程的日期。学院通过教育博士简报的形式增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教员、校友和学校教工之间的交流。教育博士简报每年出版三次,出版时间为秋季、春季和夏季学期的伊始。简报发布与教育博士项目以及范德堡大学相关的信息,并且通过对在读学生和校友的人物特写为教育博士共同体的成员提供相互了解及保持沟通的另一种途径。

攻读教育博士的学生还积极利用皮博迪图书馆与学校和项目保持联系。作为任何学术机构的生命之源,皮博迪大学的图书馆在支撑教育博士项目的学术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皮博迪图书馆专门为走读生开展了如下服务:免费隔天寄送任何馆藏书籍,通过馆际互借加急寄送书籍以及将任何印刷文章转换成电子版本。

3. 扩展实践型学者共同体:兼职讲师和全国教育博士顾问委员会

皮博迪教育博士项目的教学任务大部分由系内终身教员和预备终身教员承担。但是这个项目所采用的实践型学者模式要求吸纳杰出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理念。作为教育博士项目的关键教员,兼职讲师通过向学生展现当代教育的现实问题给项目注入了实践的活力。例如,该项目的K-12教育法课程由当地有经验的律师担当任课老师,这些律师在特殊教育、宗教议题、性骚扰、终身教职、学生纪律以及教师权利方面拥有专长。同样,学院与大学财政课也由州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执行理事担任教员,以第一线的经历讲解州一级的监管、预算和战略规划。兼职讲师通过展示理论与实践如何深度交织强化了项目的基本使命,同时也拓展了课目的范围。

新成立的全国教育学博士顾问委员会也以类似的方式积聚各方英才。五人委员会由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中学后教育阶段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组成,委员会的成员充当项目领导人和教员的非正式顾问。

通过对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转型,皮博迪学院创立了一个别树一帜的教育博士培养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很明确:训练和培育美国教育领域的下一代领导者,继续探索建立、支持和扩展教育领域实践型学者知识和职业共同体的最佳方式。

4.课程设置

《基础教育领导和政策》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型组织的领导者、核心办公室行政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通过学习必修课目,该专业的学生着重研究教育改革、教学领导、教育责任和评估、教育的社会背景、政治与治理、教师与教学以及资源配置。

四、 结语

中美国情有很大差异,美国和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改革的方向。为提高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绩效问责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学区和州教育部门工作成效的工具,广泛实行标准化评估和考核;中国近年的素质教育改革则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对减轻考试对教育各界的压力和束缚进行尝试。然而,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共同的宏观目标,那就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无论中美教育改革大环境的异同,对培养教育管理人才都有着迫切的需求。探索培养新一代教育管理人才的最佳途径需要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在改革中自我更新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 Goldring E, Schuermann P.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K-12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Consequences for Ed.D. program design and delivery[J].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9, 84: 9-43.

[2] Guthrie J W, Wong K K. Education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political cultures and government. In H. F. Ladd & E. B. Fiske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M].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7.

[3] Bryk A S, Driscoll M 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chool as community[R]. Chicag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5.

[4] Hallinger P, Heck R H. Reassessing the principal’s role in school effectiveness[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6, 32(1): 5-44.

[5] Knapp M S, Copland M A, Talbert J E. Leading for learning: Reflectivetools for school and district leaders[R]. Seattle, W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eaching and Policy, 2003.

[6] Newmann F M, Wehlage G. Successful school restructuring: A report to the public and educators by the Center on 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Schools[R].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5.

[7] Cravens X C, Goldring E, Pe?aloza R V. 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School Choice[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2009.

[8] Levine A. Educating school leaders. New York: The Education Schools Project. Lieberman, M. 2005, March.

[9] Shulman L S, Golde C M, Bueschel A C, Garabedian K J. Reclaiming education’s doctorates: A critique and a proposal[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6, 35(3): 25-32.

[10] Guthrie J. The case for a modern doctor of education degree (Ed.D.):Multi-purpose education doctorates no longer appropriate[J].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9, 84(1): 3-8.

[11] Ringler M, Rouse W. Evaluation of a doctoral program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EB/OL].(2007-11-16)[2008-09-29]. http://cnx.org/content/m15547/1.1/.

[12] Bransford J D, Brown A L, Cocking R R.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M]. Expanded ed.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3.

作者:Xiu Cravens(陈粤秀) Ellen Goldring Catherine Loss

第三篇: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中医药专业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特点和规律,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2009年的164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引文量、引文类型、学科专业引文情况、引文语种、引文年代、期刊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4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总计24 379篇,篇均引文量为149篇,其中中文引文占66.5%,英文引文占33.1%;引文类型主要是期刊(77.2%)和现代图书(17.7%);不同专业篇均引文量有所不同,中医外科学最多为226篇,引用英文文献最多的专业是中医妇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后10年累计被引用率为79.12%,被引高峰期在出版后2~6年,外文文献出版后10年累计被引用率为68.42%,被引高峰期在文献出版后4~8年;期刊引文分布在1 481种中文期刊及1 723种外文期刊上,引用频次10次及以上的中文期刊有214种,外文期刊有142种。结论 博士研究生的文献需求量较大,中文和英文是引文的主要语种,期刊是主要情报源,期刊文献分布符合布拉德福文献分布规律。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中医药学;文献计量学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代表着某一专业的发展方向,或是导师所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1]。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这些被引用的参考文献,较确切地反映了他们与导师和本学科其他科研人员的专业文献需求。为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研究[2-9]。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我国在中医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也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自198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以来为全国和世界各地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药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因此,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定量揭示中医药专业博士研究生利用专业文献的规律,客观地反映他们吸收利用文献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总结出中医药科研人员文献需求特点和规律;同时也为图书馆调整和优化馆藏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提供指南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2009年的164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ccess 2003软件建立博士论文引文数据库,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以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引文量、引文类型、学科专业引文情况、引文语种、引文年代、期刊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文量分析

2007-2009年164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总量为24 379 篇,篇均引文量为149篇,表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的文献需求量较大,并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消化文献信息的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篇均引文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了博士生情报意识、检索技能及吸收利用他人成果的能力在逐年提高。

2.2 引文类型分析

从表2看出,博士学位论文引文的主要类型是期刊(77.2%)和图书(17.7%)。期刊以其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时效性强、反映相应学科的最新成果等特点成为博士研究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文献源。图书由于是比较系统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的总结,因此也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期刊引文中,外文期刊占期刊引文的41.5%,说明中医药专业的博士生也非常重视外文期刊的情报价值。

在图书引文中,中文图书引文明显高于外文图书,这是因为中医药起源于中国,中文中医药图书出版量远远大于外文中医药图书出版量;另外也与中文图书的易获取有一定关系。古籍被引率较高,说明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存在和发展重要基础,也是当代中医药学继承和创新工作的源头。

由于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以及网络文献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文献的及时性及其情报价值,网络文献也得到重视与利用。

2.3 学科专业引文情况及语种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2007-2009年计164篇博士学位论文中的24 379篇引文,中文引文占66.5%,英文引文占33.1%,篇均引文量为148篇;不同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篇均引文量有所不同,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为中医外科学(226篇)、针灸学(186篇)、中药学(172篇)、中国医史文献(157篇)、中医基础理论(154篇),反映出上述专业的博士生对文献收集、消化和利用的能力较强。引用外文文献的语种主要为英文,其次为日文、韩文等。不同专业引用外文文献的数量差别较大,引用英文文献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为中医妇科学(52.7%)、中西医结合专业(50.9%)、中医骨伤科学(42.1%)、中药学(36.0%)、中医外科学(34.4%)。说明英文文献是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学、中医妇科学等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时需要参考的重要文献源之一。而中医医史文献、针灸学、中医皮肤科、中医基础理论等专业的博士生利用外文文献的比率较低,这与中医药理论知识起源于中国及其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2.4 引文年代分布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引用文献的年代分布非常分散,但在某些时间段内引文表现相对集中,中、外文期刊在引用年代上的差异比较明显。

中文期刊出版后20年累计被引用率为96.68%,出版后10年累计被引用率为79.12%,被引高峰期出现在期刊出版后2~6年(每年被引率范围在8.01%~11.46%之间),最高峰出现在出版后第3年。

外文文献出版后30年累计被引用率为96.49%,出版后10年累计被引用率为68.42%,被引高峰期出现在文献出版后4~8年(每年被引率范围在6.99%~9.54%之间),最高峰出现在出版后第6年。

半衰期是衡量文献老化速度的重要标志,根据伯顿和开普勒对文献半衰期的定义,中文期刊文献出版5年后累积引用率达49.11%,外文期刊文献出版7年后累积引用率达51.2%,利用“JCR百分率法”[10]计算出中外文期刊引文半衰期分别为5.1年、6.83年。说明外文文献使用的时效比中文文献长,衰减速度也比中文文献慢得多。另外,中文期刊文献被引年代最早为1925年,被引最早的外文文献是1871年,表明经典之作生命力不衰。提示图书馆需要收集20年的中文期刊和30年的外文期刊才能满足用户的96%的文献需求。

2.5 引用期刊及馆藏分析

在24 379篇引文中,有期刊引文18 830篇,占全部引文的77.2%,分布在3 204种期刊。其中中文期刊引文11 022篇,涉及1 481种中文期刊;有外文期刊引文7 808篇,涉及1 723种外文期刊。

引用频次10次及以上的中文期刊有214种,前30种期刊见表5,引用文献7 870篇,占中文期刊引文总量的71.4%。引用频次10次及以上的外文期刊有142种,前30种期刊见表5,引用文献4 216篇,占外文期刊引文总量的54%;引用频次2~9次的中文期刊648种、外文期刊有707种,只引用1次的中文期刊有619种、外文期刊有874种,说明期刊引用文献比较分散,但明显地集中在数量较少的一些核心期刊中,从而验证了布拉德福文献分布规律。

经查汤森路透网站(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 cn/)的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列表,表5中引用频次最多的前20种外文期刊都是SCI核心期刊,表明博士研究生引用文献时很重视学术质量高的核心期刊与权威性强的文献,这些外文期刊可视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教育的重要外文期刊。经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期刊目录,目前只有Lancet(英国的《柳叶刀》)、Planta Med(德国的《药用植物》)有收藏,而其他外文期刊没有订购。

3 讨论

3.1 博士研究生的文献需求量较大,图书馆应加强资源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148篇。在引文类型中,期刊是最大的情报源,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引文占全部引文的77.2%;现代图书也是常利用的情报源,图书引文量占全部引文17.7%;古籍、民国图书、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文献类型引文较少,相对利用不够,这可能与图书馆馆藏及文献源可获得难易程度有关。因此,作为中医药文献资源中心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一要加强期刊馆藏建设,二要加大现代图书收藏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加强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等其他类型资源的建设。本院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除应加强古籍的保护工作,更应加强古籍知识库的建设及推广应用。

3.2 加强外文文献资源建设,满足重点学科读者需求

中文和英文是博士生引文的主要语种,两者占引文量的99.6%。本院图书馆中文文献基本上可满足博士生的文献需求,但外文文献的保障率偏低,尚不能满足博士生对外文文献的需求。鉴于外文期刊的费用较高,本院图书馆目前主要收集传统医学方面的外文期刊,近年来加强了外文期刊数据库的引进工作,2009年引进了北京康健公司的《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情报服务系统》、EBSCO及OVID公司的一些外文数据库,弥补了馆藏印本外文期刊资源的不足,但距离用户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图书馆重点做好外文期刊文献的收藏和开发利用工作,可根据科研需求适量引进一些SCI核心期刊,形成重点学科的核心馆藏;在外文文献利用上,加强与重点学科科研人员的联系,不断满足重点学科研究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景昌,李西双.博士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及其文献需求[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1(4):46-48.

[2] Angela M Gooden. Citation analysis of chemistry doctoral dissertations:an Ohio State University case study.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hip[J/OL].[2010-12-28]. http://www.istl.org/01-fall/refereed.html.

[3] Williams VK, Fletcher CL. Materials used by master's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collection development:A citation analysis.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hip[J/OL].[2010-12-28].http://www.istl.org/06-winter/ refereed1.html.

[4] Eckel EJ.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Scholar:A citation analysis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at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hip[J]. [J/OL]. [2010-12-28].http://www.istl.org/09-winter/refereed. html.

[5] Nabe J, Imre A. Dissertation citations in organismal biology at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implications for collection development.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hip[J/OL].[2010-12-31].http://www.istl.org/08-fall/ refereed.html.

[6] 何怡,徐芮,王沛.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需求[J].津图学刊,2002(3):40-44.

[7] 白瑞雪,冯玛联,孙凤录.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统计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3):73-75.

[8] 凌冰,吴贤奇,张茂新,等.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农业院校博士生对期刊文献的需求[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2):77-81.

[9] 刘晓宁.药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及其文献需求[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4-66.

[10] 孟凡红.民国中医药文献抢救整理的思路及设想[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102-103.

[11] 陈立新,刘则渊.引文半衰期与普赖斯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1):25-28.

(收稿日期:2012-02-14,编辑:于娟娟)

作者:孟凡红 侯酉娟 蒋丁苾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贿赂案件论文下一篇:免费化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