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论文

2022-05-0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央银行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中央银行在国际上经济金融活动的地位日趋增强,作为中央银行核心业务之一的会计业务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处理方法与国外中央银行处理方法存在不同,人民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应在结合国内实际的基础上,对国外的经验做法,应有所取舍,不能照搬照用。

中央银行论文 篇1:

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央银行社交媒体应用路径研究

摘 要: 对中央银行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简要归纳出各国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进行公众沟通的动机,并从使用数量、演进方式、沟通内容和管理策略等方面剖析各国央行应用社交媒体的趋势,对我国央行提出了根据目标群体特点应用不同社交媒体、实行个性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交媒体“矩阵”等建议。

关键词: 中央银行 社交媒体 公众沟通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央银行透明度不断提高,互联网出现后中央银行网站成为中央银行沟通的重要渠道,社交媒体出现并向政府治理渗透后又引发中央银行沟通方式的另一波变革,各国中央银行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进行公众沟通的起源可追溯到21世纪初。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最早在2007年11月在其官方YouTube频道上传对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访谈,加拿大央行于2008年6月第一个在推特上建立官方账号。我国中央银行也开始应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社交媒体,但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相比,社交媒体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存在许多不足。分析并借鉴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中央银行公众沟通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央银行沟通的学术文献大量增多。对于以控制通胀为目标的中央银行来说,沟通在使政策有效、可信和透明方面至关重要。Blinder(1996,2008)指出,沟通通过增加中央银行政策的可预测性来影响预期和经济主体的行为。与金融稳定相关的中央银行沟通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迅速增多。Born(2011)等人研究表明与金融稳定相关的中央银行沟通是有效的,金融稳定报告以及有关金融状况的新闻公告在降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Blinder(2009,2017)认为,关于中央银行沟通的学术研究在金融危机前主要集中于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Kumar(2015)等人指出,公众对中央银行传达的信息既缺乏专业知识也缺乏兴趣。Binder(2017)将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的原因分为维护问责制和塑造预期。Binder(2017)观察到,普遍较低的经济知识水平阻碍了公众对中央银行的理解。Haldane和McMahon(2018)认为,中央银行没有让广泛公众接触到其传达的信息。

(二)政府机构和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的相关研究

随着世界各地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换,学术界日益重视相关领域研究。Grimes(2010,2012)等人认为,政府机构使用社交媒体有利于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Mergel(2012)提出,政府机构应用社交媒体存在单向推出信息、双向拉回信息和网状发散信息等三个阶段的递进策略。Mickoleit(2014)认为不同类型的政府机构应基于沟通对象的背景和需求采取不同的社交媒体应用策略。同时,我国学者也开展了政府机构社交媒体应用 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应用情况、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在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方面,Luik和Wesselbaum(2016)研究发现美联储通过推特发布的公告对产出和通胀率都有积极影响,可能导致中央银行沟通发生巨大变化。Bjelobaba、Savic和Stefanovic(2017)认为中央银行应谨慎采纳社交媒体创新。总体而言,涉及中央银行这一特殊类型机构社交媒体应用的系统研究还很少。

二、各国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的动机

(一)中央银行需要与金融市场和普通公众进行更加深入的信息传递

自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中央银行更加密切地参与金融市场,所发挥的影响力比以往更大。鉴于银行纾困等行动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中央银行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支出。与影响力增长相对应的是,中央银行也面临着与公众沟通的挑战。英国语言监督机构曾批评英国央行的政策声明“生硬而毫无价值”。英国央行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发表政策声明、央行官员演讲或分析文本等传统沟通手段并不能使更广泛的公众接触到中央银行传递的信息。如果中央银行的信息未能传达给目标群体,将可能导致公众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满意度降低。此外,金融教育和金融包容性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银行的沟通责任,如果中央银行负有向公众警告某些金融风险的责任,就必须以合适的渠道传递给目标群体,必须调整公众沟通策略以适应非专业的更广泛公众需求。

(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中央银行信息公开和共享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以往的信息传播路径中,传统的新闻媒体等中间机构的信息传递作用极为重要,如果新闻媒体没有发现中央银行值得报道的信息或认为中央银行的信息难以理解,将限制中央银行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传递信息。社交媒体出现后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和公众获取信息资讯的方式,社交媒体具有以下特点:用户群体年轻化、多元化,很难通过传统媒体接触到;用户能通过社交媒体寻找、分享和討论新闻时事;用户能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公共讨论话题。皮尤研究中心(2018)调查发现,68%的美国成年人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28%的美国成年人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路透社新闻学研究所《数字新闻报道》(2019)称,社交媒体是最受欧洲年轻人欢迎的新闻来源。社交媒体本身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资讯的来源之一,这不仅意味着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向公众沟通而不一定需要传统新闻媒体等中间机构的传递,而且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信息的转发也有助于将中央银行传递的信息扩大到特定目标群体。

三、各国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的趋势

(一)使用社交媒体的中央银行数量快速增长

从国际来看,推特是最重要的社交媒体之一,同时也是各国中央银行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截至2018年末,有113家中央银行活跃在推特上,分别来自101个司法管辖区,占全球中央银行总数的61%。与2008年末相比,使用推特的中央银行数量增长了23倍。从关注度看,在推特上关注度最高的中央银行是印尼央行(近70万),其次是墨西哥央行(66万)和美联储(55万)。从地区看,欧洲46家中央银行中有34家、美洲32家中央银行中有25家使用推特。

(二)在应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上不断演进

1早期将社交媒体用于简单的信息资讯发布。各国中央银行早期在其推特上主要是发布官方网站链接,将社交媒体流量引向官方网站的新闻稿或出版物等,推文通常只有标题而没有专门创建或编辑的内容。

2中期主要通过社交媒体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并发展出特定风格。2015年以后,大多数中央银行开始以更积极的策略应用社交媒体,包括与公众对话、回答问题、引导公众讨论。如欧央行和英国央行经常在推特上组织“向央行提问”的活动,邀请推特用户在活动期间提问,央行官员会在推特上回答问题;在印尼央行发布的推文中,既有汇率和通胀的最新动态,也包括鼓励公众参与的有奖活动。

3目前在不断探索“跨界”创建可在线共享的视听内容。如牙买加央行2018年在推特发布以雷鬼音乐为特色的视频,用于解释其新制定的中期通胀目标货币框架。英国央行、爱尔兰央行、欧央行、芬兰央行创建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共享的信息图和出版物图表。

(三)通过社交媒体传达的信息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

从共同点看,除南非央行以外的其他中央银行很少在推特上发布与通胀或价格相关的信息,除芬兰央行以外的其他中央银行现任行长也很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而所有中央银行都对发布与钞票相关的信息非常积极,如英国央行为新发行钞票在推特上提到过95次“新钞票”和60次“新英镑”,瑞士央行转发次数最多的推文是展示其新纸币。

(四)对不同社交媒体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

除推特是各国中央银行最普遍使用的社交媒体外,部分中央银行也使用脸书、YouTube等社交媒体与公众互动,还有部分中央银行在特定的社交媒体上设置多个账号。不同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的功能各异、不同中央银行的沟通偏好和内容类型各异,中央银行会同时使用多个社交媒体(账号),由此催生出中央银行对不同社交媒体的差异化管理策略。一是将推特作为主要信息发布渠道。推特的使用特点在于用户可进行简短内容在线发布并更新其他用户发布的内容。针对这一特点,使用推特的中央银行目的在于建立或巩固公众信心、维护权威并成为关注者的可靠信息来源、在政策举措和重要问题上获取公众支持。但由于推特上每次发布的推文字数有限,中央银行使用推特更多是“单向推出信息”而不是“双向拉回信息”。二是通过脸书、YouTube、Instagram等吸引特定目标群体。脸书作为公众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媒体,特点是用户能以照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发布信息并创建发起讨论话题;YouTube、Instagram主要是提供海量视频信息。因此,使用上述社交媒体的中央银行将重点放在高质量信息上,不断发布有趣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便于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快速阅读或浏览。如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央行使用推特发布与经济增长、贸易和家庭汇款有关的权威信息,使用脸书面向学生群体发布有关经济和金融知识小型教育项目,并提供线上作业练习;美联储在脸书开通多个账号用于普及个人理财管理、识别防范金融欺诈和纸币安全特性等金融知识。

四、各国中央银行社交媒体应用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银行也开始应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社交媒体,但存在许多不足,如社交媒体的应用形式相对单一、发布内容较为片面、与公众在社交媒体上缺少互动等。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增强对公众的影响力,人民银行应重视和完善社交媒体的应用。各国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启示。

(一)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特点应用不同社交媒体

各国中央银行根据目标群体的特性使用不同社交媒体,例如面向年轻一代应用Instagram等基于短视频内容的社交媒体,以此来更好地与不同目标群体建立长期的沟通联系和信任关系。为了与公众进行更恰当、更长期的互动,人民银行也可考虑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特性来应用不同的社交媒体。

(二)对不同社交媒体实行个性化管理

从各国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方式的演进路径看,基本是按Mergel提出的信息单向推出、双向拉回和网状发散三个阶段递进发展,每个阶段的方式都与中央银行沟通目的、社交媒体发展特点、目标群体特点和公众参与度密切相关。人民银行在制定社交媒体管理策略时,应充分了解不同社交媒体和目标群体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式,达成不同的公众沟通目的。

(三)建立和完善社交媒体“矩阵”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应用社交媒体种类多样,同时在官方网站和各类社交媒体账号上还相互设置快速链接引导流量。目前人民银行应用的社交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主,内容主要是单向地发布政策信息。建议借鉴其他中央银行经验,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工具,实现多个社交媒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形成多元化的社交媒體“矩阵”。如将政务微信、微博与短视频社交媒体进行整合,相互链接其他社交媒体,对发布内容按不同形式处理,提升传播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强,曾润喜政府视角与公众视角:中国政务新媒体研究的议题与路向[J].情报杂志,2017,36(04):141-145

[2]牟鹏飞媒体中的货币政策:前沿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52-160

[3]尚珊珊政府社交媒体使用文献评述[J].情报杂志,2016,35(01):151-160

[4]吴潇雨浅析中央银行与公众交流沟通策略[J].金融经济,2012(16):88-90

[5]Mergel I,Bretschneider S IA three-stage adoption process for social media use in govern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3(3),390-400

(陈晓丽,中国人民银行湘潭市中心支行)

作者:陈晓丽

中央银行论文 篇2:

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国际趋同化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中央银行在国际上经济金融活动的地位日趋增强,作为中央银行核心业务之一的会计业务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处理方法与国外中央银行处理方法存在不同,人民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应在结合国内实际的基础上,对国外的经验做法,应有所取舍,不能照搬照用。要加强对我国中央银行财务会计的改革研究,适当采用国际中央银行通行的会计标准,建立人民银行业务特点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中央银行 会计标准 国际趋同化

一、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内涵

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是指中央银行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必须遵守的规范,具体包括相关法律、会计准则、原则和制度等内容。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第一层次是法律基础,一般由各国会计法、中央银行法和法律制定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组成。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第二层次是相关制度规范,该制度规范基于各项法律规定,由各国出台的会计准则、中央银行制定的部门会计规章等组成。中央银行的会计标准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包含会计标准的实施,同时还包含相应的会计标准实施环境如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环境、金融市场建设程度、法律法规环境、中央银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政府财务改革进程等。

二、中央银行会計标准的特殊性

(一)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中央银行在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大部分中央银行法赋予中央银行自行制定会计标准的权力,不需要执行本国通行的会计制度或国家标准,使得中央银行会计标准较之其他会计标准(如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标准)来说,呈现出自身特殊性。

1.会计核算的特殊性。首先,制度基础方面,除遵照本国会计法律之外,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设立通常基于本国中央银行专有法律制度和依据会计法而制定的部门会计规章。其次,会计核算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计量标准等,都因各国中央银行的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央银行比较强调审慎会计原则,一般不将未实现收益记入当期损益。

2.盈利处理模式的特殊性。中央银行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也不以经济增加值或是每股盈余为考核标准。由于政府或立法机构赋予中央银行各项权力,中央银行履行法定职能时往往形成垄断权,使得中央银行天然地拥有获得巨大收入和收益的能力,能弥补其履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失。中央银行的特殊职能,需要其拥有与履职相适应的资本,在非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在出现资本不足时,则一般通过自身盈余或财政部门拨付资金予以补充。

(二)特殊性的决定因素

1.中央银行的职能特殊性。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管理外汇储备等。因此,中央银行表面上兼有商业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特征,但实际上,中央银行主要执行公共部门的职能,并且主要从非竞争的垄断经营中获得收益。相应的中央银行在从事会计活动中,制定的标准和遵循的规则,具有一定特殊性。此外,中央银行作出的各项决策和公布的各类信息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走势和金融市场稳定,这决定了中央银行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和任务目标的特殊性,使得信息披露方式和范围不同于一般商业机构。例如,中央银行一般不向公众披露盈余或损失的处理方式,也无法公开业务经营成本及外汇储备结构等信息。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职能,为保证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效果,需要保证其具备独立性,使其免受政府部门的干预,独立进行宏观调控决策,履行相关职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可以说,尽管每个中央银行都有其自身的历史、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但多数中央银行是具有独立性的机构,这与其他政府部门有着明显区别。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决定其会计标准也有别于其他政府部门,中央银行甚至可以不执行政府会计标准,自主制定部门会计规章。同时为保证职能的有效履行,中央银行必须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和增强透明度来保持并提高独立性。尽管部分中央银行可能有私人股东,但它依然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众机构。经营业务和会计目标的特殊性,导致中央银行资产负载结构和商业机构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方式与商业机构存在差异。

三、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会计标准对比

(一)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

1.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1)会计原则依据:遵循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合并报表遵循《联储银行会计手册》,所有储备银行都要采用该手册。

(2)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3)会计标准特点:有形资产不进行资产价值重估;金融资产的计量取决于投资的分类;联邦储备银行为存款机构提供有抵押的贷款和有抵押的招标贷款;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不动产、建筑物和设备以成本减去累计折旧的净值反映。

2.欧洲中央银行。

(1)会计原则依据:《马斯特李赫特条约》的附件《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条例协议书》中有关会计财务的内容,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会计和财务报告法律框架指导方针》。

(2)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3)会计标准的特点:对未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损失采用不对称的确认原则,同时允许隐性储备的存在,以防止可分配利润的大幅波动;欧洲中央银行规定会计账务的处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外币标价资产和负债按照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成欧元。

3.英格兰银行。

(1)会计原则依据:英格兰银行遵照英格兰银行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依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编制财务报表。

(2)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3)会计标准的特点: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价。只有对土地、建筑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衍生合同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记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以重估价值调整;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单独的黄金和外汇储备项目;英格兰银行分别编制发行业务和银行业务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4.日本银行。

(1)会计原则依据:日本银行的会计实务适用现行的日本银行法(包括日本银行法执行令和日本银行法细则)、日本银行规章制度和日本银行会计规则的规定。

(2)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3)会计标准的特点:资产计价方面,其中对于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日元计价的债券以摊余成本计量,外币债券以市价计量,股权以移动平均法决定的成本计量,市价跌幅相当大的股票实施减值程序;为贷款损失提取的一般准备是在贷款历史损失率的经验值基础上提取的,必要时可针对特定贷款提取特别准备。

5.中国人民银行。

(1)会计原则依据:人民银行会计业务活动遵循的法律规章制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发行等部门制定的会计规章制度等。

(2)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

(3)会计标准的特点:政府预算会计导向明显,会计信息主要反映预算管理和执行情况;具有金融企业会计的相应特点,业务和一般金融企业的业务有广泛的相似性,如持有大量的贷款、有价证券、外汇等金融资产;会计信息透明度服从中央银行信息公开程度的要求。

(二)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对比

1.政府预算会计导向明显。央行会计实际上是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混合体,其中政府预算会计导向明显。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其会计标准需遵循政府会计的相应原则,会计信息主要反映预算管理和执行情况,它最主要的使用者是政府部门和单位管理者,而并没有考虑到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

2.我国央行财务报表编制。我国会计准则采用权责发生制,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由于央行收支核算必须服从预算管理的需求,权责发生制无法真实、完整的反映我国央行多样化资产、负债的实际状况,不利于加强对我国央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因此我国央行会计核算主要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3.会计信息披露。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人民银行编制的会计报告只是作为内部管理需要,没有对外披露。在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过程中,一些重大政策的公開有一个逐渐透明的过程。如稳定人民币汇率问题,储备结构问题,对金融机构实施救助等问题不宜公开。会计报表一般会体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结果,相关会计信息公开程度和方式都会受到制约。

四、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差异分析

(一)阻碍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建设的原因分析

1.缺乏与国际会计准则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机制。中央银行的会计标准建设不仅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的影响,还要受到中央银行自身体制、机制的制约。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化、法律、改革等环境方面的原因,在机构本身的独立性方面,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能的发挥还存在不少问题。加之目前我国市场监管制度尚不健全,会计职业组织的自律机制尚在完善之中,对违规操作的处罚规章相对欠缺,以致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信息误导、虚假年报以及操作利润的案例。

2.会计信息系统不尽完善,信息利用不充分。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部门,中央银行历来非常重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因此也是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在电子化、信息化方面,我国中央银行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世界电子信息系统先进水平相比,在系统设计、系统整合、服务功能和系统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我国中央银行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集中表现在:会计核算层次过多,核算业务集约化程度低;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运作系统联系不紧密,不能从业务系统中直接得到信息披露的全部数据。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思考

1.提高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制定质量,加快与国际惯例的对接。为降低金融风险,规范和引导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工作中一定要树立会计准则及会计管理制度先行的思想,要高瞻远瞩,一方面要改革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中央银行会计准则的研究力度,在制定具体会计标准的过程中,应全面分析我国与西方国家有关会计环境的差异,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国家有关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内容,使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标准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以便更好的与国际惯例接轨。

2.在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进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特色。人民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且复杂的工作,涉及面非常广。人民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应注重结合国内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对国外的经验做法,应有所取舍,不能照搬照用。要加强对我国中央银行财务会计的改革研究,适当采用国际中央银行通行的会计标准,建立人民银行业务特点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来元元.陈荣国.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思考[J].甘肃金融.2006,(9).

[2]王素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中央银行作用的国际经验研究[J].区域金融研   究.2015,(1).

[3]董玉娟.中央银行会计标准重塑——基于国内外会计准则趋同 [J].吉林金融研  究.2017(4).

[4]朱军,李霞,胡丽君.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研究——基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国际趋同的视角[J].金融纵横.2013(7).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市中心支行)

作者:仇洁

中央银行论文 篇3:

欧洲中央银行制度:文献综述

摘要:欧洲中央银行成立于1998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超国家货币的中央银行,其货币制度对其他区域跨国货币一体化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以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为切入点,从整体和不同角度出发,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缺陷方面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获得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研究的全面、综合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获得启示,为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运行及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欧洲中央银行制度;文献综述;货币政策

自欧元区诞生以来,欧洲货币联盟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发展迅猛,欧洲中央银行作为欧元区专属的货币政策机构,随着欧洲货币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其中央银行机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以应对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创设伊始,学者们对其分析研究就从未中断过,但总的来看,各学者仅仅是从某一角度或某些方面出发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分析,而专门针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系统、直接的研究较少。

一、关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综合性探讨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不仅包含欧洲央行,还涵盖了其他27个欧盟成员国的央行,从性质、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等出发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客观认识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情况。

范文芳(1998)介绍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性质、目的和使命及决策机构,指出其是一种混合结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陈志昂(1998)表示欧洲央行体系的独立性是被充分保证的,并分析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政策工具的选择及运行模式。郑兴无(1999)从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成立目的、任务及职责、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和监管处罚权力对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进行分析,得出欧洲中央银行具有国家机构的性质及特征。阙澄宇(2002)阐述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产生的背景,对其制度框架、独立性进行详细介绍,评价其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并与我国央行体系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不同角度的研究

(一)侧重于与其他国家比较的角度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是将欧洲央行与美联邦进行研究比较,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欧洲中央银行的做法相对过于保守。两大央行制度在理论依据、政策目标、操作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货币联盟的发展程度,作为两个差别利益主体,寻求各自不同的目标,这既是两者发展的依据,也是其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

张后奇等(1998)从制度框架、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货币政策独立性方面对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运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欧洲中央银行的各分行为其成員国央行,而美联储的分支机构则是根据经济区域划分的;从货币政策来看,欧洲中央银行以稳定物价作为其终极目标,美联储在强调物价稳定的同时也追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王应贵等(2000)将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与美联储进行系统比较,认为在公开市场上,相比较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所确定的合格资产种类,美国公开市场的较少且精;并指出两大央行体系在最低准备金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同,欧洲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支付一定利息,而美联储则不付利息。唐志新(2007)从组织框架,制度特征,货币政策目标,央行独立性,独立度、透明度与沟通力及货币政策策略多个方面对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的体系进行比较,指出三者在法律地位与职责方面有所差别,但在组织架构、货币政策框架方面相似度较高;此外,三者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操作方式及信息传递策略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欧洲中央银行政策委员会通过一致投票通过的方式共同掌权,美联储具有牢固掌握议程的空间,日本银行则具有较为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在信息传递策略方面,欧洲央行不公布管理委员会细节,而美联储和日本都有公布。魏玲(2007)从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目标及干预措施和操作工具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其政策目标都是稳定物价,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介目标方面,欧洲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M3)和消费者物价调和指数作为中介目标,而美联储则以联邦基金利率来调节货币供求;从政策工具角度看,二者都选择了公开市场业务和准备金制度,欧洲央行利用回购交易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美联储则是进行直接的债券及外汇市场买卖;关于准备金制度,欧洲央行将其作为影响力度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而美联储则仅仅将其用于交易账户;并指出欧洲中央体系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二)侧重于应对危机的角度

随着各种金融工具创新的增多,金融监管出现缺失,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变得更加频繁,波及范围也更加广泛。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中央银行都采用了一定的货币政策对其进行补救,以实现经济的尽快复苏。对此,一些学者以全球性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例,探讨欧洲中央银行在危机发生之后所采取的政策,得到最后贷款人职能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意义,在应对危机时,还应将常规性货币操作手段与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手段相结合。借鉴其相关经验,为我国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提出政策建议。

邓瑛(2009)分析欧洲央行、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及其他亚洲央行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政策措施,指出欧洲央行主要强调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商业银行国有化及无限额的注资计划。在比较各国央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后,认为当前的政策措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救助之上,缺乏比较系统、完善、具有长期导向性的救治政策。申建文(2010)介绍欧洲央行的利率框架,阐述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欧洲央行结合自身实际坚持采取非零利率政策,而未跟随美国、日本等国家实行零利率政策。并根据欧洲中央银行所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政策手段得出几点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一是调整利率的水平及幅度要与经济运行需要相协调;二是要加强利率导向性;三是要赋予中央银行在应对危机时采取非常规政策进行逆周期宏观调控的职能。徐明棋(2012)以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短期之类没有被平息为例,强调在经济下行时期,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重要性,提出最后贷款人职能对于补充完善欧洲央行制度的不可或缺性以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尹继志(2012)论述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央行所采取的下调主导利率、扩大再贴现规模等扩大信贷支持的相关措施,及实施证券购买计划、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并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开展货币互换并且进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等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评析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各国央行所采取政策的操作效应。肖立晟(2012)以2012年西班牙地方债务危机触发欧债危机为背景,阐述为抑制市场对欧元崩溃产生恐慌心理所采取的OMT货币政策,分别从实施动因、政策机制与特点、及潜在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何帆等(2012)指出随着欧债主权危机形势的恶化,欧洲中央银行采用的政策手段也随之从保守转向常规政策工具与非常规政策工具并用,认为在欧元区局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之下,欧洲中央银行物价稳定的单一性政策目标已不能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将经济增长纳入政策目标,为其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奠定制度基础。张紫宸(2014)对欧债危机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梳理,指出欧央行在运作机制及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并介绍在应对危机时,欧洲中央银行除了采用正常性的救助措施外,还推出无限量再融资工具、担保债券购买计划、证券市场计划及长期再融资操作等一系列特殊救助措施;由于欧洲中央银行存在制度缺陷,可能会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并专门建立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欧洲稳定机制来解决欧洲债务危机。

(三)侧重于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角度

相關学者通过对欧元区的通胀率、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策略等指标进行分析以测度其政策有效性,得出欧洲中央银行所采用的货币政策操作能较好抑制通货膨胀率的上涨,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吉余峰,雷强(2005)在对欧洲央行物价波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介绍之后,采用1999~2004年的HICP通胀指数作为参考值,考察得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郑建军,高倩倩(2006)采用1999~2005年的消费者价格调和指数通胀率、欧元区GDP平减指数、持平通胀率、主要再融资利率、核心通胀率等指标,分别分析欧洲中央银行在应对短期和中长期通货膨胀方面的成效,进一步分阶段描述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和通货膨胀率等指标的联系,实证得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欧元区的经济走势将对其提出更大的挑战。彭芸(2006)指出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策略有利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公众信心并提出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闫屹,桑怀飞(2012)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检验,得出与隔夜市场利率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对M3的影响程度更深。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有效的,且其中介目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关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缺陷的研究

欧洲中央银行从1998年成立至今,已历经19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局势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加之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其成立之初的基础制度、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等或已不适应现今经济金融的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此,相关学者或从应对危机时欧洲中央银行制度所体现出的不足之处,或从其本身政策目标、手段的不足之处对欧洲央行的制度缺失进行分析探讨。大部分学者得出,欧洲央行制度所存在的最大缺陷是货币政策的统一与各个成员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之间的矛盾,与财政政策难以相互协调配合,以及最后贷款人职能缺失的不足。

李天德,吴展(2000)在分析欧洲中央银行建立背景、成立目的及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对其三大政策工具进行分析,重点阐析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二元性矛盾,包括保证欧元价值稳定的货币政策与全球经济萎缩和欧洲高失业率之间的矛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周瑾(2001)对欧洲央行体系的建立、组织结构、特点、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指出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包括欧元价值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欧洲中央银行实际独立性较弱;政策透明度较弱、效力较弱。王爽爽(2011)指出欧洲央行面对金融危机时存在的制度缺陷。为各成员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的相互矛盾;中央银行所实施的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满足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各成员国对马约的规定执行不利;缺乏危机救助机制及“最后贷款人”职能。刘英(2013)采用实证、定量与比较的分析方法从经济制度、货币政策及制度等多角度对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现状及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指出欧洲中央银行基础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欧洲债务主权危机发生、拖延欧债危机解决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欧洲央行制度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都是基于过去的资料信息所做的相关研究,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中央银行制度的健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应怎样完善自身体制,以应对诸如电子货币的出现等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应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央银行制度体系的改进。目前专门针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还较少,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别,伴随着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各经济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个经济大国出现危机,势必会迅速波及到各个国家,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将面临“崩溃”风险,因此,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进行系统专门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此外,欧债危机的爆发、英国脱欧的既定事实以及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外交紧张的加剧等或都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的脆弱性相关,因此,欧盟内部严峻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否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体系的稳定性相关应成为学术界的另一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郑兴无.剖析欧洲中央银行体系[J].世界经济,1999(09).

[2]张后奇,刘云.欧洲中央银行与美联储运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1998(10).

[3]王应贵,夏业良.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探析——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政策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1999(06).

[4]申建文.欧洲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利率政策及其启示[J].西部金融,2010(09).

[5]徐明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上的缺陷[J].社会科学,2012(01).

[6]何帆,伍桂,邹晓梅.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转变及其展望[J].金融发展评论,2012(06).

[7]张紫宸.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救助机制及其政策效应分析[D].复旦大学,2014.

[8]郑建军,高倩倩.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绩效评价:1999~2005[J].国际金融研究,2006(10).

[9]闫屹,桑怀飞.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

[10]刘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反思[J].新金融,2013(05).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代芳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发展经济学论文下一篇:文理兼收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