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教程

2022-07-28

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教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教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教程(第二版)(常用法律手册)

目录

一、法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01年10月27日)(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05年10月27日)(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10月27日)(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2006年8月27日)(71)

二、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89) 

(一)综合(89)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5年8月4日)(8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2003年5月30日)(100) 

(二)就业(102)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1992年6月9日)(102) 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2000年3月16日)(105) 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2000年12月8日)(107) 

(三)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112)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1994年12月3日)(112) 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1995年5月10日)(113) 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 (2002年7月6日)(114) 集体合同规定(2004年1月20日)(11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2005年4月18日)(126)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2005年5月25日)(12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2006年8月17日)(129) 

(四)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132) 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1981年3月14日)(13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1991年6月15日)(133)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1995年3月25日)(133)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复习资料

1.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有哪些?

①制定职务编制计划②制定人员配置计划③预测人员需求④确定人员供给计划⑤制定培训计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⑦编写人力资源部费用预算⑧关键任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2.内外部招聘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①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优点:带来新思想、新方法;有利于招到一流人才;有利于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侯选人较多,招聘选择余地比较大。 缺点:筛选难度大,时间长;进入角色慢;招募成本大;决策风险大;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②内部招聘的优缺点:

优点:准确性高、适应较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

缺点: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个人原因,会挫伤员工积极性;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容易形成保守作风,不利于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发扬。

4.当企业人力资源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时,有哪些平衡措施?

供过于求时的平衡方法:扩大有效业务量(增加新的岗位)、转岗培训、提退休、轮流上岗、减少工作时间、辞退。 供不应求的平衡方法:培训、提升效率、招聘、业务分包、购买新设备、加班加点。

5.简述工作分析的常见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关键事件法、工作日志法

6.简述培训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

①编制培训费用预算草案②选择培训机构③实施培训管理④培训工作评估

7.绩效考核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①客观准确原则②敏感性原则③立体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公开性原则⑥多样化原则

8.五险一金具体指的是什么?

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9.选择营业人员的绩效考评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考核的目的

②重新设计考核周期,缩短考核周期

③有利于员工平时绩效考核信息的收集

④重视绩效面谈的作用

⑤制定绩效改进计划,为员工的绩效改进作很必要的指导

⑥考核指标进一步量化

⑦加强管理者关于绩效考核的培训

⑧考评体系中加入对员工能力的考评

★案例分析:

A煤矿是有 2000 余人的年产 120 万吨原煤的中型煤矿。2010 年上级主管部门特拨下 15万元奖金。奖励该矿在安全与生产中做出贡献的广大员工。在这15万元奖金的分配过程中,该矿矿长召集下属五位副矿长和工资科长、财务科长、人事科长和相关科室的顿导开了一个"分配安全奖金"的会议。这些高层管理者认为,工人只需保证自身安全而主管们不但要保证自身安全还要负责一个班组、区、队或一个矿的安全工作,尤其是矿领导,不但要负经济责任,还要负法律责任。因此,会议决定,将奖金根据责任的大小分为五个档次:矿长 3000 元,副矿长 2500 元,科长 800 元。

(1)请剖析 A 煤矿的奖金分配方案。并说明它产生负激励作用的原因。 分配方式不科学、民主。只是几位领导者协商之后做的决定。忽视了工人的意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奖金差距太大,容易引起工人的不平衡。没有从实际出发,轻视了工人所做的贡献。

(2)本次奖金分配方案的设计应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公平性,激励性,民主性。从实际出发。 (3)如你是该矿负责人会如何分配这批奖金?井说明理由。

A煤矿员工人数多,基数大,如果将15万元分发下去,每个员工得到的金额很少,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建议采取团队激励的方式分配奖金,如建设员工俱乐部。这种激励方式的优点如下:使员工能更好地度过业余时间;通过俱乐部进一步宣传安全生产的知识;为企业员工的沟通提供新的平台;激励力度大;激励持续时间长久。

★我国目前关于劳动年龄的界定是( C)。C.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最终目的是( D)。D.供需平衡

★工作岗位调查在面谈中应注意避免( D )。D.调查者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时,应采取命令式提问

★以下不属于现实人力资源范畴的是( D )。D.军队服役人口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应( D )。C.以人为中心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 D )。C.企业人力资源供求预测

★( D )是对实际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行为进行描述的工作分析方法。 D.关键事件法

★( A )是企业为了弥补岗位的空缺而进行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总称。 A.人员招聘

★招聘人员手头上的应聘材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应聘者自带的个人介绍材料,另一部分是应聘者填写的有( B )。B.应聘简历和招聘申请表

★某企业准备在北京地区招聘90名超市收银员,最合适的招聘信息发布渠道是( A )。A.报纸

★员工培训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工作性质、任务和特点,坚持( A )。A.按需培训原则

★企业若要进行全员培训,应采用( C )。C.在岗培训

★下列关于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支撑点

★( A )是将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考核标准逐一对照,以此评判绩效的等级。 A.评价实施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企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 A )。A.市场工资水平

★下列各项不包括在工资总额范围内的是( C )。C.出差伙食补贴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的期限( A )。A.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劳动者以辞职的形式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 C )天通知。 C.30

★关于采用“日志法”进行工作岗位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B.工作活动设计的人员、物品属于“日志”的登记范围 ★( A )是制订招聘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招聘成功的必要准备工作。 A.招聘需求信息

★人员招聘信息不包括( B )。B.工作提纲

★某一新成立的网络公司需要招聘一名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总监,那么其最适合的招募来源是( B )。B.竞争对手和其他单位 ★整个员工培训的首要工作是( A )。A.培训需求分析

★( A )是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的关键。 A.定义绩效

★若将“工作热情高”这一绩效考核指标转化为“工作认真,不闲聊,不使设备停机”,就满足了绩效管理制度的( A )的要求。

A.可操作性

★( A )是科学制定企业薪酬制度的前提和依据。 A.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

★工资总额的项目不包括( C )。C.符合国务院规定的发明创造奖

★小王进入公司工作满一年,并没有和公司签定劳动合同,则其与公司之间构成了( C )。C.事实劳动关系

★当员工的劳动合同时间低于1年而多于6个月时,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 A )。A.1个月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应( C )。C.以人为中心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教程

第一章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

★ 劳动法可以指(

1、劳动法律部门

2、国家的劳动法典

3、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 ★ 劳动法的定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 劳动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动关系 ★ 劳动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1、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

2、劳动法与民法关系密切,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它与工厂立法亦有密切联系,它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

3、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

1、劳动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接参加某种生产物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

2、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与劳动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

3、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的劳动、无偿的劳动、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法调整。

★ 组成劳动法的内容有:

1、就业促进制度

2、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4、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5、社会保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 劳动法的作用:

1、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手段

3、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劳动标准的内容包括:

1、最低工资标准

2、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3、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

★ 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

1、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

2、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

3、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 第二节劳动法的发展历程

★ 劳动法产生时间:资本主义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19世纪初 ★ 劳动立法的开端: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 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立法的特点:

1、各国宪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立法方面出现了倒退的情况

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侧重于改善劳动条件,规定劳动标准,

4、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范围不断扩大,劳动法的内容也得到充实。 第三节中国劳动法的发展

★ 我国劳动法的开始时间: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 ★ 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特点(1919-1949):

1、劳动立法不发达,法律文件数目少

2、不同性质的劳动立法并存,各自作用于自己的政权区域内

3、劳动法律、法规,特别是军阀政府制定的劳动法规的有效时间普遍较短

4、劳动法律和法规中规定的保护标准较低

5、劳动法规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 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的种类:

1、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劳动立法运动

2、北洋军阀政府的劳动立法

3、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

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劳动立法 ★ 我国劳动法的相关年限:(1949.10-1957)年初步建立时期 (1958-1965)年初步发展时期

1978年12月邓小平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1981年的相关文件《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

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对公民的劳动权、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社会报险都规定基本原则。

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认真执行改革劳动制度几个规定的通知》是国家加快劳动制度改革的标志 1987年的相关规定《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 199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93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1993年劳动部立法文件《劳动监察规定》诞生

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诞生,自1995年1月1日执行 1994年10月8日至12月26日又出台17个配套规章为劳动法的发展标志。

1998年成立劳动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劳动行政法规 ★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宗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核心:调整劳动关系 重点:确定劳动标准

★劳动保障部成立后立法的特点:

1、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出台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劳动行政法规;

2、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日益健全;

3、用以规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执法行为的有关条例和规定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建设中得到重视。 第四节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

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 宪法对劳动者保护的权利有:劳动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物质帮助权、企业民主管理权等。 ★ 劳动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

2、平等保护

3、全面保护

4、基本保护 ★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双重价值取向

2、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

3、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 第五节劳动法律关系

★ 劳动法律关系的定义: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首先,两者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其次,两者的内容和效力不同。

★ 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有: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力)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权利义务) 第六节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 ★ 标准劳动规则的内容包括:

1、录用、调动和辞退

2、企业行政和职工的基本职责

3、工作时间

4、处分

★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为: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 劳动管理规定。

★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程序为:

1、职工参与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

2、报送审查和备案;

3、正式公布。

★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效力具体表现为:

1、它必须在本单位范围内全面实施,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劳动行为和用工行为都必须受劳动规则的约束,全体职工、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当以内部劳动规则为依据。

2、职工与单位因执行内部劳动规则发生争议,应当依法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予以处理。

3、内部劳动规则可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总论

★ 人力资源的定义为: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具有物质性、可用性、有限性。

★ 人力资源的特征为:

1、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它具有能动性、周期性、磨损性、而物质资源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加工和创造才会产生价值;

2、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尤其是在新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最大财富;

3、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

4、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目前人们的潜能开发程度与人力资源的实际潜能是很不相称的。

★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为: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1、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2、人力资源费用核算工作

3、工作分析和设计

4、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

5、雇佣管理与劳资关系

6、入厂教育、培训和发展

7、绩效考评

8、帮助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9、员工工资报酬与福利保障

10、建立员工档案。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区别:

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

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

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激励手段,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

4、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注重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解决,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

5、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

6、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

7、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列程序均由计算机完成。

8、在管理程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处于决策层。 第二节人力资源规划

★ 人力资源规划定义:是指使企业稳定的拥有一定质量的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该组织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

★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

1、得到和保持一定数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员。

2、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3、能够预测企业组织中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

4、建设一支训练有素,运作灵活的劳动力队伍,增强企业适应未知环境的能力。

5、减少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对外部招聘的依赖性。

★ 人力资源的核查:是指核查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

★ 人力资源信息包括:个人自然情况、录用资料、教育资料、工资资料、工作执行评价、工作经历、服务与离职资料、工作态度、工作或职务的历史资料等。

★ 人力资源管理的五大要素: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

★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有:直觉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和数学预测方法(定量预测)。 ★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包括:

1、内部拥有量预测

2、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量 第三节工作分析

★ 工作分析的定义:工作分析,又叫职务分析、岗位分析,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技术,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分析是借助于一定的分析手段,确定工作的性质、结构、要求等基本因素的活动。

★ 工作分析的作用:

1、选拔和任用合格人员。制定有效的人事预测方案和人事计划。

3、设计积极的人员培训和开发方案。

4、提供考核、升职和作业标准。

5、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

6、建立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和报酬制度。

7、改善工 1 作设计和环境。

8、加强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

★ 工作分析的程序: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分析阶段、描述阶段、运用阶段、运行控制

★ 工作分析的信息包括:

1、工作名称

2、雇佣人员数目

3、工作单位

4、职责

5、工作知识

6、智力要求

7、熟练及精确度

8、机械设备工具

9、经验

10、教育与训练

11、身体要求

12、工作环境

13、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14、工作时间与轮班

15、工作人员特性

16、选任方法

★ 工作分析所获信息的整理方式有:

1、文字说明

2、工作列表及问卷

3、活动分析

4、决定因素法 第四节员工招聘与配置

★ 员工招聘的定义:是指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 常用的招聘方法有:招聘面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劳动技能测试

★ 企业在员工招聘中必须符合的要求:

1、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本国利益

2、公平原则

3、在招聘中应坚持平等就业。4要确保录用人员的质量,

5、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需要和职务说明书中应职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开展招聘工作。

6、努力降低招聘成本,注意提高招聘的工作效率。 ★ 招聘成本包括:新聘成本;重置费用;机会成本。

★ 人员调配有哪些措施:

1、根据企业内外人力资源供求状况的调配措施。2进行人才梯队建设。

3、一般企业均实行从企业内部优先调配的人事政策。

3、实行公开竞争的人事政策。

5、考虑彼得原理的效应。

★ 人力需求诊断的步骤:

1、由公司统一的人力资源规划。或由各部门根据长期或短期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人力需求。

2、由人力需求部门填写“人员需求表”。

3、人力资源部审核。

★ 人员需求表包括:

1、所需人员的部门、职位;

2、工作内容、责任、权限;

3、所需人数以及何种录用方式;

4、人员基本情况(年龄性别);

5、要求的学历、经验;

6、希望的技能、专长;

7、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 制定招聘计划的内容:

1、录用人数以及达到规定录用率所需要的人员。

2、从候选人应聘到雇用之间的时间间隔。

3、录用基准。

4、录用来源。

5、招聘录用成本计算。

★ 招聘录用成本计算:

1、人事费用,

2、业务费用。

3、企业一般管理费。 ★ 招聘方法的分类:

1、委托各种劳动就业机构

2、自行招聘录用

★ 招聘测试与面试的过程:

1、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和测验。

2、最后确定参加面试的人选,发布面试通知和进行面试前的准备工作。

3、面试过程的实施。

4、分析和评价面试结果。

5、确定人员录用的最后结果,如有必要进行体检。

6、面试结果的反馈。

7、面试资料存档备案。

★ 录用人员岗前培训的内容:

1、熟悉工作内容、性质、责任、权限、利益、规范。

2、了解企业文化、政策及规章制度。

3、熟悉企业环境、岗位环境、人事环境。

4、熟悉、掌握工作流程、技能。 第五节 绩效考评

★ 绩效考评的定义:从内涵上说就是对人与事的进行评价,即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要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从外延上来讲,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

★ 绩效考评的含义:

1、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进行评价,并使评价和评价之后的人事待遇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作为人事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运用一套系统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价。

3、对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 绩效考评目的:

1、考核员工工作绩效。

2、建立公司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和方法。

3、达成公司全体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对绩效考评的认同、理解和操作的熟知。

4、绩效考评制度的促进。

5、公司整体工作绩效的改进和提升。 ★ 绩效考评的作用:

一、对公司来说1,、绩效改进。

2、员工培训。

3、激励。

4、人事调整。

5、薪酬调整。

6、将工作成果与目标比较,考察员工工作绩效如何。

7、员工之间的绩效比较。

二、对主管来说

1、帮助下属建立职业工作关系。

2、借以阐述主管对下属的期望。

3、了解下属对其职责与目标任务的看法。4取得下属对主管对公司的看法和建议。

5、提供主管向下属解释薪酬处理等人事决策的机会。

6、共同探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的需求及行动计划。

三、对于员工来说

1、加深了解自己的职责和目标。

2、成就和能力获得上司的赏识。

3、获得说明困难和解释误会的机会。

4、了解与自己有关的各项政策的推行情况。

5、了解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前程。

6、在对自己有影响的工作评估过程中获得参与感。

★ 绩效考评种类:

1、考核

2、平时考核

3、专项考核 ★ 绩效考评工作程序分为:封闭式考评和开放式考评

★ 短期绩效考评效果评估的主要指标有:

1、考核完成率

2、考核面谈所确定的行动方案

3、考核结果的书面报告的质量

4、上级和员工对考核的态度以及对所起作用的认识。5公平性。

★ 长期效果的评估的主要指标:

1、组织的绩效

2、员工的素质

3、员工的离职率

4、员工对企业认同率的增加。

★ 给予员工考核反馈的注意事项:

1、试探性的

2、乐于倾听

3、具体化

4、尊重下级

5、全面地反馈

6、建设性的

7、不要过多地强调员工的缺点。 第六节培训与开发

★ 培训的定义:培训是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

★ 开发的定义:开发主要是指管理开发,指一切通过传授知识、转变观念或提高技能来改善当前或未来管理工作绩效的活动。 ★ 培训与开发的定义:培训与开发就是组织通过学习、训导的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知识水平和潜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使员工的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进行促进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

★ 培训与开发的主要目的:

1、提高工作绩效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2、增强组织或个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3、提高和增强组织企业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

★ 企业培训与开发工作的特性:

1、培训的经常性

2、培训的超前性

3、培训效果的后延性 ★ 人员需求分析包括:

1、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技能分析

2、针对工作绩效的评价

★ 开展培训的深度取决于: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包括:

1、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2、组织的效率分析

3、组织文化的分析

★ 培训的方法:

1、讲授法

2、操作示范法

3、案例研讨法等 第七节 薪酬福利管理

★ 岗位评价的定义:岗位评价是一种系统地测量每一岗位在单位内部工资结构中所占位置的技术。 ★ 岗位评价的原则:

1、系统原则

2、实用性原则

3、标准化原则

4、能级对应原则

5、优化原则 ★ 岗位评价五要素:

1、劳动责任

2、劳动技能

3、劳动心理

4、劳动强度

5、劳动环境

★ 岗位评价的指标及其分类:岗位评价共分24个指标,按照指标的性质和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1、评定指标,即劳动技能和劳动责任及劳动心理工14个指标

2、测定指标,即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共10个指标。 ★ 岗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1、排列法

2、分类法

3、评分法

4、因素比较法

★ 岗位评价标准的定义:是指有关部门对岗位评价的方法、指标及指标体系等方面所作的统一规定。 ★ 薪酬的定义:是指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而得到的各种货币与实物报酬的总和。

★ 薪酬福利制度制订的步骤:1制定薪酬策略2工作分析

3、薪酬调查

4、薪酬结构设计

5、薪酬分级和定薪

6、薪酬制度的控制和管理

★ 薪酬结构的定义:是指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中各项职位相对价值及其对应的实付薪酬间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

★ 影响薪酬设定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企业的经营性质与内容

2、企业的组织文化

3、企业的支付能力

4、员工。

二、外部因素:

1、社会意识

2、当地生活水平

3、国家政策法规

4、人力资源市场状况。 第八节 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 无效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以及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属无效的劳动合同。 ★ 试用期的定义: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互相了解、选择而约定得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

★ 劳动合同具备的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 劳动合同期限的分类: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 劳动合同的变更: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由于情况发生变化,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对劳动合同部分条款进行修改、补充。未变更部分继续有效。

★ 劳动合同的终止的定义:劳动合同期满或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终止。 ★ 劳动合同的续订: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续订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中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 集体合同的定义:集体合同是工会(或职工代表)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条件等问题,经协商谈判订立的书面协议。

★ 集体合同的内容:

1、劳动条件标准规范部分。

2、过渡性规定。

3、集体合同文本本身的规定。 ★ 集体合同生效: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劳动合同文本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生效。

★ 集体合同争议:因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不能自行协商解决的,当事人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书面提出协商处理申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视情况进行协调处理。 ★ 劳动争议的定义: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行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声的纠纷。

★ 劳动争议的范围:

1、因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声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之间、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争议。

5、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依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有: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2、劳动仲裁委员会

3、人民法院

★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在本单位内部设立的机构,是专门处理与本单位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的群众性组织。

★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组成:

1、职工代表

2、用人单位代表

3、用人单位工会代表。 ★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

★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担负着处理劳动争议的任务。 第三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基本内容

2 ★ 劳动要素的特点:

1、动力性

2、自我选择性

3、个体差异性

4、非经济性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

★ 人力资源:它作为一种劳动力供给实体、作为一个统计对象,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范围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 ★ 人力资源总量=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数量)×质量

★ 人力资源的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 劳动力供给的内容:

1、微观劳动力供给

2、中观劳动力供给

3、宏观劳动力供给 ★ 微观劳动力供给:即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力供给。

★ 微观劳动力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社会、地区、部门、用人单位)的工资水平。

★ 中观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1、工资竞争力

2、专业教育的门类

3、人的就业偏好4劳动要素的流动性 ★ 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

1、人口因素

2、劳动参与率

3、劳动时间

★ 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

1、遗传、其他先天和自然生长因素

2、教育因素

3、人力投资数量

4、人力投资的动力

5、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体制

6、社会文化与观念因素

7、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劳动力需求

★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因而也称为“引致需求”。 ★ 使用劳动要素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消费需求

★ 劳动力需求的增量产生的根源是:

1、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

2、消费结构的变化

3、消费内容的丰富化。 第四节就业与劳动力市场

★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1、供过于求

2、供不应求

3、供求均衡

★ 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的标志是:要求就业的人绝大部分都能得到就业岗位,不存在长期大量缺乏人力的部门、行业。 ★ 劳动力数量过剩分为:总量过剩和结构过剩。

★ 劳动力结构过剩:因要素本身的特性形成的有指向性的供给与需求不能吻合而存在结构上的矛盾。

★ 劳动力结构过剩的原因:

1、某种教育发展过头,生产出的劳动力品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2、产业结构变动。

3、个人择业行为的过分。

4、人口老化、劳动力老化与知识更新。

★ 就业的概念: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社会求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与状态。

★ 就业者包括:

1、在规定时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

2、有固定的职业,但因疾病、事故、休假、劳动争议、旷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

3、雇主或独立经营人员,以及协助他们工作的家庭成员,其劳动时间超过正规工作的三分之一以上者。

★ 失业的类型:

1、总量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摩擦性失业

4、技能性失业

5、技术性失业

6、选择形失业 ★ 总量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与社会对他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况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是在劳动力供求总量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的供给与社会对它的需求之间结构不对应、不统一所造成的失业。

★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结合过程中偶然失调所造成的暂时失业。 ★ 技能性失业:即个人缺乏就业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

★ 技术性失业:是因为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事业。

★ 选择性失业:是求业人员在社会上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时,不愿意到该岗位上去工作,而要等待更好的职业所形成的失业。

★ 劳动力市场的三种含义:1劳动力市场是经济要素配置场所。2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交换关系。3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

★ 劳动力市场的划分:

1、从市场分层的角度,可分为普通市场和人才市场,普通市场又包括技术工人市场与非熟练工市场。

2、从市场内容的角度,可分为各种专业、职业的市场。

3、从市场形式的角度,可分为固定机构性市场、临时集中性市场、散在性市场。

4、从市场范围的角度,可分为用人单位内部市场、部门行业性市场、地区性市场、全国性市场与国际市场。

5、从社会认定的角度,可分为有组织的市场与非组织的市场即自发市场、合法市场与非法市场。

6、从市场环境的角度,可分为自由市场、垄断市场与政府干预性市场。

7、从市场供求的角度,可分为非均衡性市场与均衡性市场。

★ 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要素:

1、劳动力市场主体

2、劳动力市场客体

3、劳动力市场中介

4、劳动力市场过程

5、劳动力市场规则

★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定义:是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自由地进行相互选择,进而使双方都取得效益,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劳动力市场管理的特征:

1、高效、开放、全方位

2、统一领导和分散管理相结合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 就业服务的定义:就业服务,也称劳动服务或劳动就业服务,它是政府专职劳动管理部门对于求业人员提供的各项帮助和服务工作的总和。就业服务是就业体制市场化的产物。

★ 就业服务工作是由劳动部门的劳动服务公司、就业管理局或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承担的。 ★ 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

1、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社会。

2、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经济。

3、就业服务要立足于人。

4、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科学。

★ 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失业登记;开展职业介绍;提供就业训练;组织生产自救;发放失业救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农村进城劳动力就业管理等。 ★ 就业服务体系的四个主要方面:

1、职业介绍

2、提供就业训练

3、发放失业救济

4、组织生产自救。 第五节 工资与收入分配

★ 工资的定义: 所谓工资,是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

★ 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补贴以及职工个人福利等。

★ 工资原理:

一、早期的工资论

1、生存工资论

2、工资基金论;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三、供求均衡工资论;

四、工资谈判论;

五、分享工资论

★ 工资导向政策的内容包括:

1、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倾斜的政策,支持其发展。2向经济发展重点地区倾斜的政策。

3、对社会需求大,但人们不愿意从事的职业、公众给予扶持的政策。

4、吸引人才、限制低素质劳动力的制度。 ★ 工资导向政策的手段包括:

1、拨款、贷款

2、税收减免

3、工资补贴

4、对一些特殊岗位如科学家、企业家给予高工资待遇等。

★ 最低工资政策的定义: 政府根据一个地区的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和社会劳动者抚养人口系数,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 收入政策的含义:狭义的收入政策是指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广义的收入政策不仅包括宏观调控,而且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即社会收入分配政策。

★ 收入政策的作用:

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 基尼系数的定义: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 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2、收入平等化措施

★ 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1、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作为企业增长工资的参照标准

2、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的管制以至冻结。

3、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的工资发放过渡行为。

★ 收入平等化措施:

1、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并且在实施中采取累进税率制。

2、对遗产、赠与、财产(即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

3、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贴、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4、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

5、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大社会平等。

6、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

★ 最低工资: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所规定的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

★ 最低工资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有:

1、劳动者个人劳动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

2、劳动者接受社会生产必需的最低水平的教育培训费用;

3、劳动者平均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

★ 工资差距的内容:

1、产业部门差距

2、地区差距

3、职业差距

4、教育程度差距年龄性别差距 第六节政府与劳动管理

★ 政府劳动管理的内容:

1、建立新型劳动力市场体制

2、规范劳动力市场

3、加强宏观调控

4、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 政府劳动管理的手段:

1、劳动立法

2、劳动政策

3、劳动行政

4、劳动监察 第四章统计学知识

第一节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 统计的含义:统计是一门以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为其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科学。它是认识社会、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 统计活动的特点:

1、数量性。

2、总体性。

3、社会性。

★ 统计在社会经济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之一。统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统计同时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上。

★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认识活动必须从客观事的定性认识开始。

★ 统计的工作过程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 调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制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4、选择调查方式和方法。

5、规定调查的时间标准和空间标准。

6、全盘制定组织计划。 ★ 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审核。

★ 正确性审核又叫真实性审核。正确性审核的主要方法有:

1、逻辑审核。

2、计算审核。

★ 数据资料的分组与汇总:资料的分组主要是根据事物内在的特点和调查研究任务的要求,按某种标志将所研究现象的总体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 确定组距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必须把原始资料全部变量值都包括在所分组内,不能有任何遗漏。第二,组距尽可能取整数,不要小数。第三,各组的组距尽可能相等,少用不等距分组,因为等距分组便于后阶段的分析。

★ 汇编的定义:就是按照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对分级后的数据资料、数据进行计算编辑和汇总,使之成为能反映调查对 3 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

设计表格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以科学、适用、简明、美观为原则。第二,表格一般采用开口式,表的左右两端不画纵线,表的上、下通常用粗线封口,表的各栏可用(1)、(2)、(3)统一编号。第三,表格内容不要过分庞杂,最好一个表集中说明一个总是如果反映内容较多,可以分成几张表来表达。第四,表格上方的总标题要简明扼要,恰当地反映表的内容。

★ 图示的种类:主要有条形图、圆形图、曲线图等。 ★ 调查表的组成:表头、表体和表脚三部分组成。 ★ 调查表格的形式分为:单一表和一览表。

★ 调查方式和方法是取得调查资料的重要手段。调查的方式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制度等。具体调查方法有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和方案调查法等。 ★ 调查时间涉及:调查标准时间和调查工作期限。

★ 调查时间需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的具体情况慎定决定。

★ 调查的组织计划:是指为确保实施调查的具体工作计划。它主要包括调查的组织领导、调查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选择和培训、经费来源、工作步骤及其善后处理等内容。

★ 要搞好资料的搜集工作:就需要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被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和方法。 ★ 统计调查的方式: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统计报表制度。 ★ 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包括: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

★ 访问法按访问内容传递方式不同,可分为:面谈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留置调查、日记调查等方法。

★ 文案调查通常按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根据地研究目的的内容判别所需资料的类型。第二,寻找资料来源。第三,对次级资料的查找。第四,对查找的资料进行清理、补充。

★ 审核的内容包括: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真实性审核)的审核。正确的审核的主要方法有:1。逻辑审核。2。计算审核。

★ 常用的手工汇总方法有:划记法、折叠法、过录法、卡片法。

★ 电子计算机汇总的原因:第一,计算机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第二,信息量大,丢失资料少;第三适应复杂计算和分组;第四安息字汇总质量高,时效性强;第五数据汇总与资料印刷一体化。 第二节数据分析处理技术

★ 统计数据处理的概念:统计数据处理是指使用计算机对常规的统计报表、专项统计调查表和其他统计资料等载体上的数据进行录入(读入)、审核编辑、汇总制表、打印和计算等操作的过程。

★ 数据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并按一定的数据格式输入计算机;在数据输入过程中,对原始统计数据进行审核订正、编码、更新和算术运算等;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制作各式过录表和综合汇总表;输出各式打印表和各类数据文件。

★ 数据的表现形式包括:

1、字符。

2、基本数据项。

3、组合数据项。

4、记录。

5、文件。 在计算机中的文件又分为顺序文件和随机文件。

★ 数据处理设计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数据的住处标准化。第二,准备机器载体并进行检查。第三,数据处理所用算法、软件的设计与选择。第四,整个数据处理设计要考虑延续性,要利于调查资料数据库的管理。 ★ 一体化的数据处理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的信息系统。

★ 一体化的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一次准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供用户、多用途反复共同使用权。 ★ 信息标准化的定议:它是把调查所获资料数据加以整理、分类,以利于计算机处理的预处理过程。 ★ 信息标准化主要包括:(1)信息的分类及储存的标准化。(2)数据处理功能划分和模块设计的标准化。(3)输出与输入设计的标准化。(4)编码设计。

★ 编码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标准编码。第二,被调查单位的编码。第三,指标和分组标志编码。

★ 事前的资料审查分为三步:第一步,调查问卷的登记与编码。第二步,检查资料的完整性。第三检查填报的正确性。 ★ 控制录入质量的方法有三种:(1)防止被调查单位错录。(2)平衡检测法。(3)预值控制。 ★ 数据录入的方法:键盘录入法、光电输入法、介质输入法。

★ 数据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事前的资料审查、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 矩阵式报表定义:是一张具有主栏指标和宾栏指标的统计报表,俗称“二维表”。

★ 数据汇总定义:是将统计数据按某一标识归类并累计相加,或将统计数据直接累计的计算过程。数据汇总的方法主要有:叠加汇总、分类汇总、过录汇总。

★ 数据汇总的组织形式:

1、逐级汇总。

2、集中汇总。

3、逐级汇总与集中汇总相结合。 第五章计算机知识

第一节计算机安全使用常识

★ 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是指应当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 计算机安全的范围包括:计算机硬件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及运行安全。 保证计算机安全所采取的措施:一是非技术性措施。二是技术性措施。 ★ 电脑病毒的特征: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和破坏性。

★ 电脑病毒按传染方式分类:

1、引导型病毒。

2、系统型病毒。

3、应用程序型病毒。 ★ 电脑病毒按表现性质分类:

1、良性病毒。

2、恶性病毒。 ★ 计算机病毒检测方法:

1、人工检测。

2、自动检测。 第二节操作系统

★ 98桌面与窗口的组成和操作:98桌面是一个完善的工作平台,它包括图标和任务栏等对象。图标是由图形与文字组成的,每一个图标分别代表一个文件或程序。在任务栏中有“开始”按键,与95相比,98增添了个人收藏夹和查找功能。桌面图标的操作主要有选择、移动、排列、删除等,以上操作可运用键盘或鼠标实现。

98窗口主要包括:应用程序窗口、文档窗口、对话窗口等。窗口由窗口边框、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显示区、状态栏等几部分组成。标题栏位于窗口的顶部,在此可以观察到窗口的名称;位于标题栏下的是菜单栏,它列出应用程序可供使用的各种功能;位于菜单栏下的是工具栏,在此提供运用方便工具的按扭;显示区为用户操作应用程序的区域;窗口的底部为状态栏。对话框中的标题栏是对话框的名称。命令按钮用以确定输入项或打开一个辅助对话框。通常命令按扭包括“确定”“取消”“应用”

★ “开始”菜单:是98的一个重要组件,它位于桌面的左下角,通过“开始”菜单可以启动程序、打开文档、自定义桌面、寻求帮助等。

★ 查找文件和文件夹:在“开始”菜单中选择“查找”对话框,并在对话框中填入查找的文件的名字、包含的文字和查找的路径和名称,选择确定按钮即可容易地找到所希望找到的文件。 ★ 更改系统设置:98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系统,用户可根据需要对系统的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改,即对系统的文字、屏幕、桌面、打印机、网络等的系统设置功能进行修改。具体操作为从“开始”菜单选定“设置”选项,单击“控制面板”从中找出要进行修改或重设的选项进行调整后确定即可。

★ 获得帮助:在98中针对系统的难点为用户提供了完备的帮助功能,用户只需通过“开始”菜单,选择“98帮助”,从中找出所面临的疑难问题,就可很容易地得到帮助。

★ 文档菜单:“文档”菜单中包含有“我的文档”和用户最近打开过的文档名称,用户可以通过该项直接打开文档。 ★ 收藏夹:是收藏常用住处的位置,一般包括链接文件夹、频道文件夹、软件文件夹等。启动收藏夹的方法可通过“开始”菜单选择“程序”就可以将所需的项目拖至新的位置。

★ 资源管理器:是系统资源的管理中心,它负责对系统的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这些资源主要包括文件和文件夹、驱动器、打印机等。资源管理器的左窗口包含驱动程序和文件夹列表,右窗口是所选文件夹的内容,对内容的查看可以运用大图标、小图标、或详细资料命令。

★ 磁盘的清理:为保证系统的运行正常,要求对计算机硬盘定期清理,98提供了此项功能。要进行磁盘的清理,道德打开“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鼠标的右键单击要释放空间的磁盘,从“属性”中选择“常规”选项单击“磁盘清理程序”。

★ 磁盘的扫描:是检查、分析、标记、修复软盘或硬盘的重要方法,定期运行可保证硬盘处于优良的工作状态。运行方式从“开始”到“程序”到“附件”到“系统工具”,选择“磁盘扫描程序”即可。

★ 2000增加了服务器的功能:进入2000时需要进行“用户名”“密码”的检测,不能通过检测则不进入系统。对于每个用户都用不同的用户名登录,但由于具有不同的权限,则访问的系统资源是不同的。

★ 2000资源管理器功能增强:资源管理在标准工具栏增加了“搜索”“文件”和“历史”三个按扭,以便帮助用户更方便地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文件。 第三节办公软件

★ Office2000包括:文字处理(Word )、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数据库应用(Access)、住处的组织和管理(Outlook)、网面的制作FrontPage)和图形图像处理(PhotoDraw)。

★ Office2000中文版针新增功能有:中文断词、添加汉语拼音、中文校对、简繁体转换等。

★ 2000窗口包括:标题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状态栏、标尺栏、文档编辑区、滚动条和视图按钮等部分组成。 ★ 创建新文档的方法:依次选择“六件/新建”,“新建”对话框中选中“空白文档”后单击“确定”按钮。

★ 打开已存盘的文档:可以通过“文件”菜单中的“打开”命令(或“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开”按钮)来打开。 ★ 文字插入:在WORD中,只需的将插入点移动的文档中的指定位置,新键入的文字便可插入点之后。移动插入点既可采用将鼠标指针移到指定位置单击的方法,也可使用键盘上的下下左右箭头键来移动插入点。

★ 文本的选定:在WORD2000中几乎所有的操作都应事先选定相应的工作对象,被的内容以反色的方式显示(变为“黑快”)。

★ 文本的删除:要删除光标后的一个字符,可直接按一下“Delete”键;要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可按一下“Backspace”键;要删除选定的全部内容,可在选定后,再按“Delete”或“Backspace”键。

★ 文本的复制和移动:对象的复制和移动是文档编辑中经常性的工作,在WORD在实现复制和移动都有十分方便快捷。复制和移动的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有“直接拖放”和“使用剪贴板”两种方法。

★ 移动:先选定要移动的内容,把鼠标指向选定的内容,按下鼠标左键拖动到指定的位置再放开鼠标即可,这种方法称为直接拖放法。另一种方法是,先选定要移动的内容,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剪切”按钮,然后把插入点移动到目标位置,再单击“粘贴”按钮来完成移动操作。

★ 复制:先选定要复制的内容,把鼠标指向选定的内容,按住Ctrl键,按下鼠标左键拖动到指定的位置放开鼠标即可;也可以先选定要复制的内容,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复制”按扭,然后把插入点移动到目标位置,单击“粘贴”按钮来完成复制操作。

★ 恢复或重复操作:使用“恢复”命令可以恢复上一次的操作,如字符输入、删除、格式设置等。如果在“恢复”了一 4 个操作后,又决定不取消上次的操作,可以使用“重复”命令。要恢复对文字或对象所做的修改,可以选择“编辑”菜单中的“恢复”命令,或者直接单击工具栏上的“恢复”按钮。要重复对文字或对象所做的修改,可以选择“编辑”菜单中的“重复”命令,也可直接单击工具栏上的“重复”按钮。

★ 查找与替换操作:查找字符:在文档中可以从当前插入点开始查找指定的文字和字符。查找时先选择“编辑”菜单中的“查找”命令,弹出“查找”对话框,在其中的“查找字串”框中键入要查找的文本,选择一种查找方式,单击“查找下一个”按钮,查找到的文本将以反白方式显示。要继续查找下一个,可再单击“查找下一个”按钮。查找操作是从插入点的位置开始,如果查找到文件头或文件尾,则弹出一个提示框显示查找结束。如果查找不到所需要找的文本对象,也会弹出类似的提示框。查找且替换字符:在文档中可以从当前插入点开始,用一串新字符替换原有的字符。查找且替换时先选择“编辑”菜单中的“替换”命令,系统将弹出“替换”对话框,在“查找字串”框中键入要替换的字符串,在“替换字串”框中键入替换成的字符串。选择“查找方式”与前面的“查找字符”的查找方式相同。替换操作完毕后,单击“关闭”按钮结束替换操作。

★ 利用标尺进行段落格式化:在WORD的窗口中,有一个标尺栏。在这个“标尺”上面有四个缩进标记。即首行缩进(拖动该标记,控制段落中第一行第一个字的起始位置)、悬挂缩进(拖动该标记,控制段落中首行以外的其他行的起始位置)、左缩进(拖动该标记,控制段落左边界缩进的位置)、右缩进(拖动该标记,控制段落右边界缩进的位置),只需利用鼠标直接拖放标尺的按钮即可完成的操作。

★ 制表符有4种对齐方式:左对齐、居中、右对齐、小数点对齐。

★ 页面设置对话框包括:“页边距”“纸型”“纸张来源”“版式”和“文档网格”五张选项卡组成。

★ 分页:当文字或图形充满一页时,WORD会自动分页。手工强制分页的方法很简单,只需将插入点移到要分页的位置,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其中的“分隔符”命令。从“分隔符”对话框中选择“分隔符类型”中的“分页符”单选框,单击“确定”按扭,便可在当前插入点强制分页,并将插入点移到新的一页。

★ 插入表格:打开“表格”菜单,选择“插入”选项中的“表格”命令,打开“插入表格”对话框,设置要插入表格的列、行,单击“确定”按钮,所需表格就插入到文档中了。插入表格不可使用“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的“插入表格”按钮,单击这个“插入表格”按钮拖动光标就可以插入表格。

★ 绘制表格: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表格和边框”按钮,鼠标的形状好像是一支笔,在这个单元格的左上角按下左键,拖动鼠标到单元格的右下角,松开左键,就在单元格中加上了条斜线。还可用这支笔在表格中添加横线和竖线来拆分单元格。 ★ 插入行、列、单元格:把光标定位在一个单元格里,在“表格”菜单里“插入”选项中选“行”“列”或者“单元格”选项,就会相应的插入行、列、单元格;或者选取一个单元格,单击表格工具栏上“插入表格”按钮右边的箭头,在下拉菜单中选取“插入单元格”,也可以选手选择插入一行或一列单元格。

★ 调整整个表格大小:把鼠标放在表格右下角的一个小正方形上,鼠标就变成了一个拖动的标记,按下左键拖动鼠标,就可以改变整个表格的大小了,拖动的同时,表格中的单元格的大小也随之调整。

★ 调整行列宽度:将光标移动到表格边框线上,待光标开头变成双箭头后,按下左键拖动到所需尺寸;或将光标移到表格边框线所对应的标尺位置上,待光标开头变成双箭头后,按下左键拖动到所需尺寸。按住Alt键,还可以平滑地拖动鼠标。

★ 调整单元格宽度:选中需要改变大小的单元格,用鼠标拖动它的右边框线,改变的只是该单元格的宽度。

★ 表格的复制和删除:表格可以全部或者部分的复制,与文字的复制一样,先选中要复制 的单元格,单击“复制”按钮,把光标定位到要复制表格的地方,单击“粘贴”按钮,刚才复制的单元格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表格。删除表格只需选中要删除的表格或者单元格,按一下键,弹出一个“删除单元格”对话框,其中的几个选项同插入单元格时是对应的,单击“确定”按钮。

★ 排序和数字计算:选中需要排序的一列,单击“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上的“降序”或“升序”按钮即可。数字的求和:把光标定位到需要求和的“列”的下面的单元格中,单击“自动求和”按钮。若要求某“行”的和,先把光标定位到需要求和的“行”的右面的单元格中,单击“自动求和”按钮,然后选中这个数字,把它复制到下面的单元格,再选中这一列,按一下F9键,其余行的和就自动计算出来 了。

★ Excel2000窗口包括:标题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状态栏、标尺栏、工作表编辑区、滚动条和视图按钮等部分组成。

★ 关闭工作簿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使用“文件”菜单关闭工作簿,使用“关闭”按钮关闭工作簿,使用标题栏最左侧的控制窗口按钮关闭工作簿。

★ 保存工作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使用“文件”菜单关闭工作簿,使用“关闭”按钮关闭工作簿,使用标题栏最左侧的控制窗口按钮关闭工作簿。 ★ 建立工作表:要建立一张工作表,首先应单击“工作表标签”来选定工作表,然后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工作表”命令。便会看到建立了一张新的工作表,同时新建的工作表变成当前活动工作表。在新建工作表时,可通进改变每个工作簿中的工作表数量来控制工作簿中工作表的数量。

★ 重命名工作表:选定工作表,在工作表的标签上右击鼠标,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重命名”。此时,工作表的标签开始反色显示,输入自己要改的表名即可实现改工作表名的操作。

★ 删除工作表:选定工作表标签,单击“编辑”菜单,选择“删除工作表”的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删除工作表。同时,后面的工作表马上变为活动工作表。

★ 移动和复制工作表:在工作表标签上单击选定,然后沿着标签行拖动选中的工作表到达新的位置,松开鼠标键就可以将工作表移动到新位置。要把工作表移动到另外一本工作簿中,可单击标签选定工作表,单击“编辑”菜单,选择“移动或复制工作表”命令。在弹出的移动或复制工作表对话框中先中目标工作薄,并选择移动或复制的位置,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复制工作表时,在一本工作簿内复制工作表的方法比较简单,只需在工作表标签上单击选中的工作表标签,然后按下CTRL键,并把标签拖动到选定的工作表的位置,公开鼠标键即可将复制的工作表到新的位置。要把工作表的内容复制到另外一本工作簿中,可单击选定的工作表标签,再单击“编辑”菜单,选择“移动或复制命令”,从弹出的对话框中选定“建立副本”复选框,在工作簿列表中选择“新工作簿”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复制工作。 ★ EXCEL2000数据形式:数字、汉字或英文字母、时间、日期、公式和货币。

★ EXCEL2000把数据分为三种类型:标签、数值和公式。标签是指表格中的文字,包括中文、英语等的单词和句子。数值是指由阿拉伯数字和小数点组成的真正的数字。公式以指以“=”号开头,由单元格名、运算符号和数组成的字符串。 ★ 工作表的选定:单元格是电子表格中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数据录入的起点。如果要录入数据,首先要选定单元格,选定单元格的基本方法有:鼠标选取单元格、用“编辑”菜单选定单元格、选定整行、选定整列、选定整张工作表、选定相邻区域、选定不连续的区域。

★ 数据的追加:在对工作表的编辑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或需要补充的情况,如果直接在原有的位置上添加数据,很可能会因此占据其他数据的位置而不得不重新修改整个工作表。可采用插入单元格和插入行或列的方式。 ★ 在EXCEL2000中移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鼠标拖动,一是利用剪贴板进行剪贴和复制。

★ 删除单元格的数据:选定要删除的单元格或区域,使之反色显示,单击“编辑”菜单,选择“清除”子菜单中的内容命令即可。用键盘删除单元格的数据时,只需选定要删除的单元格或区域,按键盘上的“Delete”键。

恢复数据:当出现误删除数据时,可以单击“编辑”菜单,选择“恢复”命令可实现恢复。或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恢复按钮即可。

★ 删除行或列:选定要删除的单元格,单击“编辑”菜单,选择“删除”命令,在弹出的“删除”对话框中有四个选项:“右侧单元格左移”“下方单元格上移”整行“整列”,选定一种方式后单击“确定”即可。

★ 行高和列宽的调整:包括自动调整和手动调整。自动调整选定需要调节的单元格,单击“格式”菜单,选择行这项中的“最适合的行高”命令。或者单击“格式”菜单,选择“列”选项,单击“最适合的列宽”命令。手动调整将鼠标移到该行的行号或列的列号上的交界地方,让其变为“十”字形,即可拖动鼠标来改变行或列的大小。

★求和的方法是:按住鼠标左键拖动,把行或列数据选为范围。此时,除第一个单元外,范围内的其他单元格都变为深色,然后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按钮,会看到结果单元格中出现“SUM”并且闪烁光标在括号中,表示等待输入求和范围。这时可以从键盘输入范围的标记,也可以直接用鼠标操作,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看到拖动过程中有一闪烁的虚线方框即是选中的范围,同时结果单元格中的范围标记也随之改变,选定范围后,松开鼠标按回车或单击编辑栏的输入按钮回,结果即可显示出来。如果要求多行名列的数据之和,可以先选定一个空的单元格,然后单击回车,再用鼠标拖出一个数据框,按回车即可在目标位置显示计算结果。

★ 设置数字的格式:在EXCEL2000中的数字格式主要有常规格式、货币格式、日用格式、百分数格式、文本格式及会计专用格式等单元格格式。选定要进行单元格格式设置的区域后,单击“格式”菜单,选择“单元格”命令。在弹出的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单击要设置的数字格式选项;如果需要,可以在小数位数框中选择小数点位数,也可以在货币符号框中选择一种货币符号;在负数框中选择一种货币的负数的显示方式。 ★ 数据排序的方法:选定要排序的数据库中的单元格,单击菜单栏上的“数据”菜单,选择“排序”命令。在弹出的“排序”对话框中单击“选项”按钮,弹出“排序选项”对话框,在“方向”选项框单击按列排序选项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排序对话框后,在“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框中选择相应的选项,排序方式选项全部设为“递增”,“当前数据清单”选项框中单击“有标题行”。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看到排序的结果。

★ 分类汇总的具体步骤为:把数据按要求进行分类汇总的列进行排序,选定任一单元格,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降序”按钮。选择“数据”菜单中的“分类汇总”命令。分别选下分类字段、汇总方式和汇总项。单击“确定”按钮,即可获分类汇总结果。如果分类结果错误或不再需要这个结果,可以将它删除。其具体的步骤为:单击“数据”菜单中的“分类汇总”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全部删除”按钮。

★ 创建图表的方法为:选择“插入”菜单中的“图表”命令。在弹出的图表向导对话框中,选择图表的类型。弹出“图表源数据”对话框,单击“数据区域”框右侧的按钮。选择创建图表的单元格区域,然后单击“展开对话框”按钮,返回“图表源数据”对话框,单击“下一步”按钮。单击“图表选项”框,单击“标题”选项卡。分别在“图表标题”“分类 (X)轴”和“数值(Z)轴”框中输入标题名称。弹出“网格线”选项卡,将“分类(X)轴”和“数值(Z)轴”中的“主要网线”选项中,这样有利于方便地查看和阅读图表。单击“图例”选项卡,可以改变图例的位置,在“位置”选项框中单击右部选项,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弹出“图表位置”对话框,单击“作为新工作表插入”选项,在后面的文本框中输入文本内容后,单击“完成”按钮。

★ 数据的添加:选择“图表”菜单中的“添加数据”命令。单击创建了图表的工作表标签,然后单击“添加数据”对话框中“选定区域”右侧的按钮。选定要添加到图表中的单元格区域,然后单击“展开对话框”按钮。返回到“添加数据”对话框,“选定区域”框中显示出选定的区域,然后单击“确定”按钮。选定数据此时就被添加到图表中了

★ 删除数据:单击要清除的数据系列柱形条,然后选择“编辑”菜单,选择“清除”子菜单中的“系列”命令。单击此命令后,清除的系列将不再在图中显示。 第六章写作知识 第一节语言知识

★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字体演变。

5 ★ 现代汉字的构形:是以楷体字形为依据。一般分为独体结构、合体结构。 ★ 现代汉字的类别:异体、异音、异义。

★ 语素:是语言结构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

★ 词的分类:从音节分析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从结构分析有单纯词与合成词。 ★ 词义:是人们对客观对像的集训的概括和反映。

★ 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法单位。

★ 句子的分类:按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按句子的结构和格局分为单句、复句。 ★ 可以充当主语的有:名词、代词、数量词。

★ 可以充当谓语的有: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及主谓词组。 ★ 宾语:是述语的后置成分,用来回答“谁”“什么”等问题。

★ 宾语的类型:受事;施事;表示结果、工具材料、处所、数量等意义的。

★ 补语是述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回答“怎么样”“多么”“多少”等问题。 ★ 补语的类型: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时间处所补语;数量补语。

★ 单句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叹词句、变式句、省略句、双宾语句、连谓句、把字句、被字句。 ★ 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多重复句。

★ 联合复句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选择、解说等五种。 ★ 修、正句之间的关系有:因果、转折、条件、假设和目的等 ★ 修词包括:词语的锤炼、色彩的锤炼、声音的锤炼。 第二节实用文体知识

公文的格式: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发文日期、印章、抄送机关、发文字号、机密级、缓急程度、阅读范围。

★ 通告分类:一是周知性通知、二是法规性通告。

★ 通知包括:

1、指示性通知。

2、批示性通知。

3、事项性通知。4会议通知。

5、任免通知。 ★ 通报类型:一种是表彰性通报、另一种是批评性通报、第三种是情况通报。 ★ 批复分为:专发性批复和普发性批复两种。

★ 事务文书: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在处理日常管理事务、解决实际总是时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体。 ★ 调查报告从性质上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和专题调查报告。

★ 从内容和功能分为:一是对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二是对重大问题的调查报告。三是对现实状况的调查报告。四是对恶性事故的调查报告。

★ 条例文书:是将经过法定程序,或以双方(或多方)协商一致的意见,用条文的形式,对某一组织的宗旨、任务和机构设置,以及领导人和一般公职人员的职责权限所作的立法性的规定。条例文书是对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体的总称。 ★ 条例的正文一般采用“三则式”:总则、分则、附则。

★ 劳动合同文书写作要求:遵循依法订立、规范条款、突出个性化。

★ 劳动合同必备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 集体合同的内容:

1、劳动报酬;

2、工作时间;

3、休息休假;

4、保险福利;

5、劳动安全与卫生;

6、合同期限;

7、变更、解除、终止集体合同的协商程序;

8、双方履行集体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9、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协商处理的约定;

10、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11、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内容。

★ 集体合同是否合法有效,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合同双方的资格是否符合法律;二是协商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三是合同中的各项具体劳动标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标准。

★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要求合同文本符合法律规范,合同内容须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

★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不同之处在于:

1、前者针对全体职工,后者仅对某一职工;2前者反应的是全体职工与用人单位的集体劳动关系,后者仅反应的是某一职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

3、劳动合同期限一般没有严格限制而集体合同按规定期限为1至3年。

★ 经济管理文书:是财政、经济、企业、商业部门和个人用以处理经济业务和财务活动的实用文体。包括:意向书、经济合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 经济合同示范文体的格式:主要有条文式、表格式和条文、表格结合式三种。三种形式均大至由首部、合同条款和尾部构成。

★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格式:由标题和正方构成。标题一般由单位名称、时间、分析对象和文种组成。 第三节写作基本规律

★ 选择材料具体要求:一要“真实”;二要“典型”;三要“新鲜”。 ★ 材料使用的原则:集中、强烈。

★ 常见的结构形式:

一、纵式结构。二是横式结构。 ★ 表达的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议论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议论分为两大类:立论和驳论。

★ 论证的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举例法、引典法、比较法、类比法、驳论法

第四篇: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_培训教程总结081111

培训教程总结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的统一

2.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求的补充规划。 3.从规划的期限上看,可分类:长期规划、中期规划(1-5年)、短期规划。

4.内容: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划。。 5.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5.1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

6.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的控制 7.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8.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工作分析。岗位分析的成果是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9.工作岗位分析作用:①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基础;②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依据;③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④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⑤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为企业单位建立

1 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奠定了基础。 10.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

①书面资料(现职人员的资料记录、招聘广告);②任职者的报告(访谈、查工作日志);③同事(本人及上、下级)的报告;④直接观察; 11.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①岗位劳动规则;②定员定额标准;③岗位培训规范;④岗位员工规范。

12。岗位劳动规则 包括:时间规则、组织规则、岗位规则、协作规则、行为规则

13.定员定额标准 包括: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双重定额标准

14.工作说明书的内容:①基本资料(岗位名称、等级、编码、定员标准、直接上下级、分析日期)②岗位职责(职责概述、职责范围)③监督与岗位关系(与其它岗位横纵联系)④工作内容和要求(说明主要工作事项)⑤工作权限⑥劳动条件和环境(时、空)⑦工作时间(时间长度、轮班制设计)⑧资历(工作经验、学历条件)⑨身体条件(体格、体力)⑩心理品质要求(智力、语言能力等)⑾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⑿绩效考评(品质、行为、绩效等)。 15.工作岗位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Z》:

1.相关的技术状态2。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状况3。服务,加工的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影响4。本部门对岗位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主管对本岗位工作的分配指派以及领导行为的影响5。本岗位不同时段,不同经历任职者思想意识、主观判断、个人意志等,对岗位工作任务和目标所产生的反作用6。企业生产业务系统的决策,对

2 岗位工作目标和活动的定位与调整的影响7。工业工程师、劳动定额师等职能性技术专家对岗位设计的影响8。软环境条件的影响 16.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责权利相对应原则。 17.因事设岗 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

18.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①岗位工作扩大化(横向纵向增加任务)与丰富化(充实工作内容);②岗位工作的满负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避免低负荷、超负荷);③岗位的工时制度;④劳动环境的优化(人-机-环境)。

18.1 劳动环境优化的因素:工作地的组织;照明与色彩;设备,仪表和操纵器的配置;空气;温度;湿度;噪声;厂区绿化

19.横向扩大工作:将属于分工很细的作业操作合并,由一人负责一道工序改为几个人共同负责几道工序

20。工作扩大化使岗位工作范围、责任增加,改变员工对工作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提高工作效率。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完成任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变更;

21.工作丰富化是通过岗位工作内容的充实,使岗位的工作变得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全面发展。

22.工作丰富化,还应注重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任务的多样化,尽量使员工进行不同工序设备的操作或者多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实现“一专多能”(2)明确任务的意义(3)赋予必要的自主权(4)任务的整体性(5)注重信息的沟通与反馈

3 23.从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工作岗位的设计应当满足:(1)企业劳动分工与协作的需要(2)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的需要;(3)劳动者在安全、健康、舒适的条件下从事劳动活动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

24.企业工作岗位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实现“位得其人,人尽其事,适才适所,人事相宜”

25.企业定员和劳动定额的内涵,即对活劳动消耗量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26.按劳动效率定员,就是根据生产总量、工人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率来核算定员人数。

26.1 按岗位定员,根据岗位的多少,岗位的工作量大小,以及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来计算定员人数

27.企业定员和劳动定额 都是对人力消耗所规定的限额,只是计量单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而已。

27.2 劳动定员标准的特性;科学性,技术性,先进性,可行性,法定性,统一性

28。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一方面要认真分析,了解劳动者的基本状况,包括年龄,工龄,体质,性别,文化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即对每项工作的性质、内容、任务和环境条件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9.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

1、按劳动效率定员: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劳动效率×出勤率)

4 适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有劳动定额的人员。

2、按设备定员:定员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率×出勤率)

适用:机械操作为主,使用同类型设备,采用多机床看管的工种。

3、按岗位定员:多人一机操作岗位定员=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总和/(工作班时间- 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适用:连续性生产装置(或设备)组织生产的企业,如冶金、化工、炼油、造纸、烟草、机械制造等使用大中型连动设备的人员。

4、按比例定员:按与企业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计算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

适用:炊事员、保育员、保健员等服务岗位,以及企业中非直接生产人员如辅导员、工会妇联共青团脱产人员等。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6、其它新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运用排队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零基定员法。

30。运用零基法确定

二、三线人员定员人数,即零基定员法。它是以零为起点按岗位的实际工作负荷量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零基定员法打破了常规,改变了过去以某一类人员人数为基础,按比例定企业二,三线人员的传统方法,是以岗位劳动量为依据,一切从零点开始,按工作负荷量和岗位负荷标准决定岗位设置,对工作量不饱和的岗位实行并岗或者由一个人兼职兼岗,使定员水平趋于合理,劳动效率大幅

5 度提高。

31.企业定员标准分级:国家劳动定员标准、行业劳动定员标准、地方劳动定员标准、企业劳动定员标准。

32。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类:①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分为:单项(详细)定员标准《是以某类岗位、设备、产品或工序为对象制定的标准》、综合(概略)定员标准《是以某类人员乃至企业全部人员为对象制定的标准》;②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分为:效率定员标准、设备定员标准、岗位定员标准、比例定员标准、职责分工定员标准。 33.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①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②依据要科学;③方法要先进;④计算要统一;⑤形式要简化;⑥内容要协调。

33.1制度化管理的优点;个人与权利相分离; 制度化管理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34.制度规范的类型:1。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2。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3。技术规范4。业务规范5。行为规范《个人行为品德规范,劳动纪律,仪态仪表规范等》

3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职能:录用,保持,发展,考评,调整

36。保持职能:有效激励员工,始终能够保持员工有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质得以充分发挥;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37.共同发展原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

6 37.1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原则:共同发展原则,适合企业特点,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符合法律规定原则,学习与创新并重,保持动态性

38.审核人力资源费用的基本要求: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可比性。

39.区分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和人工成本预算 40。审核人工成本预算的方法:

1、注重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①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用三条线(基准线、预警线和控制下线)来衡量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确定工资增长幅度,维护企业和员工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②定期进行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市场调查,了解同类企业各类劳动力工资价位的变化情况,掌握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上线、中线和下线„„进行对比分析。③关注消费者物价指数。

2、注意比较分析费用使用趋势(由比较上预算得出)。

3、保证企业支付能力和员工利益。

41。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原则:及时性、节约性、适应性、权责利相结合。

第二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42.内部招募优点:准确性高、适应较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缺点: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员工个人原因可能在组织造成一些矛盾,产生不利影响;容易抑制创新。

7 43.外部招募优点: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树立形象。缺点:筛选难度大、时间长,进入角色慢,招募成本大,决策风险大,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44.选择招聘渠道的主要步骤:

1、分析单位的招聘要求《首要步骤》;

2、分析潜在应聘人员的特点;

3、确定适合的招聘来源;

4、选择适合的招聘方法。

45.参加招聘会的主要步骤是:①准备展位;②准备资料和设备;③招聘人员的准备;④与协作方沟通联系;⑤招聘会的宣传工作;⑥招聘会后的工作。

46.内部招募的主要方法:推荐法;布告法《经常用于非管理人员的招聘,特别适合于普遍职员的招聘》、档案法《从中可以了解到员工在教育、培训、经验、技能、绩效等方面的信息》

47.外部招募的主要方法:发布广告;借助中介;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熟人推荐。

1、发布广告:信息发布快、广泛的宣传效果。两个关键问题:广告媒体如何选择,广告内容如何设计。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应聘人员数量大,层次丰富,单位的选择余地大,作用效果短。

2、借助中介:随着人才流动的日益普遍,各类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等就业中介机构应运而生。这些机构承担着双重角色:既为单位择,也为求职者择业。人借助这些机构,单位与求职者均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可传播各自的信息。这些机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交流会,使得供需双方面对面进行商谈,缩短了招聘与应聘的时间。

8 ①人才交流中心(针对性强、费用低廉,但不适合计算机等热门人才和高级人才招聘);

②招聘洽谈会(在洽谈会中,单位和应聘者可以直接进行接洽和交流,节省了单位和应聘者的时间。双向交流、选择余地大,可了解当地人力资源素质和走向及同行人力资源政策和人才需求情况,但难招聘高级人才);③猎头公司(推荐的人才优质高效,成功率较高,但费用昂贵)。

3、校园招聘:也称为 上门招聘,即由企业单位的招聘人员通过到学校招聘、参加毕业生交流会等形式直接招募人员。双向选择,通常用来招聘财务、计算机等专业化初级水平人员。

4、网络招聘:优点①成本较低、方便快捷,选择的余地大,涉及的范围广;②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③应聘者求职申请书、简历等资料的保存、分类、处理和检索更加便捷化和规范化。

5、熟人推荐:老乡推荐,素质较高,适用范围广、信度高、成本低,但易形成裙带关系,不利于管理。

48。采用校园上门招聘方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了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一些政策和规定(2)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有脚踩两只船或几只船的现象(3)学生往往对走上社会的工作有不切实际的估计,对自己的能力也缺乏准确的评价(4)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做好准备 49.笔试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选择方法,通过测试应聘者的基础知识和素质能力的差异,判断该应聘者对应聘岗位的适应性,笔试往往作为应聘者的初次竞争,成绩合格者才能继续参加面试或下轮的竞争 :①优点:考题多,可增加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考察信度与效

9 度;规模大、效率高;应聘者心理压力小、易发挥正常水平;成绩评定较客观。②缺点:不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工作态度、品德修养,以及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50.简历的客观内容主要是:个人信息,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个人成绩~~四个方面

51.初选工作在费用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坚持面广的原则,应尽量坚持面广的原则,应尽量让更多人参加复试

51.1 筛选简历的方法:(1)分析简历结构,(2)审察简历的客观内容,(3)审查简历的逻辑性(4)判断是否符合岗位技术和经验要求(5)对简历的整体印象

51.2 筛选申请表的方法:(1)判断应聘者的态度(2)关注与职业相关的问题(3)注明可疑之处

52.面试考官的目标:1。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使应聘者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2。让应聘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应聘单位的现实状况,应聘岗位的信息和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等3。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非智力素质 4。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本次面试等(而不是是否被录用)

53.应聘者的目标:1。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尽量展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2。有充分的时间向面试官说明自己具备的条件3。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并得到公平对待4。充分的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5。决定是否愿意来该单位工作等

54.面试前的准备阶段:确定面试的目的,科学地设计面试问题,选择合适的面试类型,确定面试的时间和地点,(不需要提出面试预算)

10 55.面试时应从应聘者可以预料到的问题开始发问

56.非结构化面试的优点:灵活自由,问题可因人而异,可得到较深入的信息。

57.面试问题设计技巧:招聘岗位的工作说明书以及应聘者的个人资料

58.面试提问的技巧:开放式提问《让应聘者自由地发表意见或看法,以获取信息,避免被动,一般再面试开始的时候运用,用以缓解面试的紧张气氛,消除应聘者的心理压力,使应聘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力》;封闭式提问《让应聘者对某一问题做出明确的答复》;清单式提问;假设式提问《如果你处于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处理》;重复式提问;确认式提问;举例式提问/行为描述提问(核心技巧)。 59.心理测试包括得类型:人格测试、兴趣测试、能力测试、情境模拟测试法。(应用心理测试法要注意保护应聘者的隐私、要有严格的程序、其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定依据)

60.能力测试的内容可分为:

1、普通能力倾向测试;

2、特殊职业能力测试;

3、心理运动机能测试。

61.情景模拟测试:适合用于招聘服务人员、事务性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 ,主要针对被测试者明显的行为,实际的操作以及工作效率进行测试。其中的组织能力测试,侧重于考察协调能力,如会议主持能力测试,部门利益协调能力测试,团队组建能力测试等 62.情境模拟测试的方法很多,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决策模拟竞赛法,访谈法,角色扮演法,即席发言,案例分析法等

11 63.公文处理模拟法/公文筐测试(发给各类文件、介绍背景材料、收回处理结果);是经过多年检验的,一种有效的管理人员的测评方法 64.人员录用中最关键的内容是做好录用决策

65.员工录用决策策略的分类:多重淘汰式、补偿式、结合式。 65.1 在作出最后的录用决策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尽量使用全面衡量的方法2。减少作出录用决策的人员,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面试官少》3。不能求全责备 66.招聘评估有利于招聘方法的改进

1、成本效益评估是指对招聘中的费用进行调查、核实,并对照预算进行评价的过程 ①招聘成本分为招聘总成本与招聘单位成本

招聘总成本分为两部分: 直接成本包括:招募费用,选拔费用,录用员工的家庭安置费用和工作安置费用、其他费用(如招聘人员差旅费、应聘人员招待费等)

间接费用包括:内部提升费用,工作流动费用

招聘单位成本:

招聘总成本与实际录用人数之比 ②成本效用评估(分析招聘成本所产生的效果);1。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2。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3。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的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4。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③招聘收益成本比 =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总价值/招聘总成本。

2、数量与质量评估:①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②招

12 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③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当招聘完成比大于等于100%时,则说明在数量上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招聘任务;应聘比则说明招募的效果,该比例越大,则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好。

3、信度与效度评估:是对招聘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进行的检验。

①信度主要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信度可分为:①稳定系数(同一种测试方法对一组应聘者在两个不同时间进行测试的结果的一致性,不适用于受熟练程度影响较大的测试);②等值系数(对同一应聘者使用两种对等的、内容相当的测试方法,其结果之间的一致性);③内在一致性系数(把同一应聘者进行的同一测试分为若干部分加以考察,各部分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此外还有评分者信度(多人使用同一工具对同一求职者打分)。

②效度即有效性或精确性,是指实际测到应聘者的有关特征与想要测的特征的符合程度。

效度的种类:预测效度(说明测试用来预测将来行为的有效性,考虑选拔方法是否有效的一个常用的指标);内容效度(测试方法能真正测出想测的内容的程度,多应用于知识测试与实际操作测试,不适用于对能力和潜力进行测试);同侧效度(对现在员工实施某种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考核得分进行比较,若两者的相关系数很大则说明此测试效度高)。 67.人员配置的原理:

13

1、要素有用原理; 任何要素都是有用的;配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所有人员找到和创造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对于那些没有用好的人,其问题是:没有深入全面地识别员工,发现他们的可用之处;问题之二是没有为员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有用好之人”

2、能位对应原理(个体能力性质及特点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人尽其才)case”大材小用” ;

3、互补增值原理(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4、动态适应原理(适应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

5、弹性冗余原理(要求在人与事的配置过程中,既要达到工作的满负荷,又要符合劳动者的生理心理要求,不能超越身心的极限)。 68.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率

69.正确地识别员工是合理配置人员的前提

70.操作层工作就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执行层制定的工作标准,工作定额,并接受各种监督检查。他是一个单位或者组织中能级最低的层次

71。工作地组织的要求:

1。应有利于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减少或消除多余,笨重的操作,减少体力消耗

2.应有利于发挥工作地装备,以及辅助器具的效能,尽量节约空间,减少占地面积

14 3.要有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使工人有良好的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

4.要为企业的所有人员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使企业员工在健康的条件下工作。

72.员工配置的方法:以人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

73.劳动环境优化内容。

(一)照明与色彩;

(二)噪声;

(三)温度和湿度;

(四)绿化。

74.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从事的岗位应是有特殊需要,国内暂缺适当人选,且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75.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的聘用期限不得超过5年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1.培训需求分析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弄清谁最需要培训、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

2.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是现代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人员培训活动的起点是培训需求的确定。

3.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战略层次,组织层次,员工个体层次 3.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在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3.1 培训需求的阶段分析:目前培训需求分析,未来培训需求分析 4.做好培训前期的工作:建立员工背景档案,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15 5.分析培训需求需要关注以下问题《在实施培训需求信息调查工作时应做到》:了解受训员工的现状,寻找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确定受训员工的期望和真实想法,仔细分析调查资料 6。收集培训需求信息的方法:

(1)面谈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而且会占用培训者大量的时间,而且面谈对培训者的面谈技巧要求高,一般员工不会轻易吐露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不足,员工在没有了解面谈者真实意图的时候,不会将其个人发展计划告知培训者。面谈法有个人面谈法和集体会谈法

(2)重点团队分析法是指培训者在培训对象中选出一批熟悉问题的员工作为代表参加讨论,以调搽培训需求信息

(3)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所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这是一种非常正规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时间多,费用多,它通过岗位资料分析和员工现状对比得到员工的素质差距,结论可信度高; (4)观察法是指培训者亲自到员工身边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是一种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调查工具之一,他比较适合生产作业和服务性工作人员,而对于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则不太适用;

(5)调查问卷。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1)问题清楚明了,不会产生歧义;(2 )语言简洁(3)问卷尽量采用匿名方式;(4)多采用客观问题,易于填写;(5)主观问题要有足够空间填写意见 7.循环培训评估模型旨在对员工培训需求提供一个连续的反馈

16 7.1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1)循环评估模型(2)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3)绩效差距分析模型(4)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8.制定培训策略就是根据培训面临的问题环境,来选择、制定相应的措施;

9.培训部门组织安排企业内部培训过程,确定培训师和教材 10。团队学习是学员之间互相学习的重要方式

10.1 培训前对培训师的基本要求如下:(1)做好准备工作(2)决定如何在学员之间分组,(3)对“培者指南”中提到的材料进行检查,根据学员的情况进行取舍

11.培训师的培训与开发:授课技巧、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学内容的培训、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教师培训与教学效果评估的意义 12.培训课程的实施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3.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1、前期准备工作:①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②培训后勤准备;③确认培训时间(能配合员工的工作状况;合适的培训时间长度,白8夜3;符合培训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时间控制);④相关资料的准备;⑤确认理想的培训师(培训师的培训与开发:授课技巧、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估)。

2、培训实施阶段:①课前工作(茶水、音乐、签到、介绍、纪录);②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③培训器材的维护、保管。

3、知识或技能的传授:①观察讲师的表现、学员的课堂反应,及时与讲师沟通、协调;②协助上课、休息时间的控制;③上课记录、摄影、录像。

17

4、对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估。

5、培训后的工作:①致谢;②问卷调查;③发结业证;④清理、检查设备;⑤培训效果评估。

13.1 培训开始实施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培训主题,培训者的自我介绍;后勤安排和管理规则介绍;培训课程的简要介绍;培训目标和日程安排的介绍;“破冰”活动;学员自我介绍

14。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

1、培训及时性信息。培训的实施必须有前瞻性,不能何时需要何时再培训,应当在岗位工作需要前就做好培训,以适应新工作的需要。培训也不能太提前,这样可能在工作需要时再进行补充或强化培训,否则会因受训人忘记培训内容而失去或削弱培训的作用。

2、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培训目的的设定是否能真正满足培训需求。

3、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培训内容设置合理,就有可能达到培训目的。

4、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是指选用和编写的教材是否符合培训的需求,能否达到培训目的。

5、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教师是否有能力做好培训,是否了解受训人员,是否有良好的教学水平,是否掌握受训人员能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让受训人员全部或者部分地接受培训内容。

6、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培训时间选定的信息包括两方面:一是培训时机选择是否得当;二是具体培训时间的确定,这直接影响了受训人员及教师的情绪,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坏。

7、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培训场地要根据培训具体内容而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培训场所。

8、受训群体选择方面的信息。受训群体是根据受训人员在素质、知识水平、经验上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材和适宜的授课方式。这主要从培训效果和受训人员的接受能力来考虑。

9、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选择的培训方式是否有助于受培训人员接受培训的内容,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10、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指培训的后勤保证、培训的现场组织等方面的事宜。

15.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①认知成果(用于衡量受训者从培训中学到了什么,用笔试来评估)②技能成果:用来评估技术或运动技能,以及行为方式的水平,它包括技能学习和技能转换(用观察法来判断)③情感成果,包括态度和动机在内的成果。评估情感成果的重要途径是了解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反应。④绩效成果,用来决策公司为培训计划所支付的为用。包括由于雇员流动率或事故发生率的夏嘉导致的成本降低,产量的提高及产品质量或顾客服务水平的改善⑤投资回报率

16。监控培训的中间效果是评估受训者在不同培训阶段的提高和进步幅度,及时发现受训者取得的进步和规划预期的差距并采取补救措施

19 17.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1、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

2、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认知程度;

3、培训内容;

4、培训的进度和中间效果;

5、培训环境;

6、培训

机构和培训人员,包括培训的管理人员和培训的老师。

18.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评估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际操作形式来测试评估受训人员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

2、受训者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否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3、如果培训达到了改进受训者工作行为的目的,那么这种改进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19。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企业投资培训的真正目的 20.直接传授培训法适用于知识类培训。包括

(1)讲授法《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是指教师按照准备好的讲稿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的方法》、

(2)专题讲座法《适合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或当前热点问题》

(3)研讨法(以教师或受训者为中心的研讨,以任务或过程为取向的研讨;任务取向的研讨着眼于达到某种目标,这个目标是事先确定的;过程取向的研讨着眼于讨论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21.实践型培训法,主要适用于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培训。通常采用

(1)工作指导法、(2)工作轮换法《适合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管理人员》、

(3)特别任务法《是指企业通过为某些员工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培训的方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形式:1。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这是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管理人员提供的;2。行动学习》

(4)个别指导法

22.1 案例研究法,分为案例分析法《又称为个案分析法》和事件处理法

22.2 参与型培训法:自学,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管理者训练法

22.事件处理法:让学员自行收集亲身经历的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个案,利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讨论,并用讨论结果来警戒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3.头脑风暴法,热身阶段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祥和的氛围。只规定一个主题,即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保证讨论内容不泛滥。把参加这组织在一起无拘无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组织者和参加者都不能评议他人的建议和方案

24.模拟训练法: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学员在假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缺点:模拟情景准备时间长,而且质量要求高;对组织者要求高,要求其熟悉培训中的各项技能4 24.1 敏感性训练法又称为T小组法,简称ST法

21 24.2 管理者训练简称MTP法,是产业界最为普及的管理人员培训方法。适用于培训中低层管理人员。一般采用专家授课,学员间研讨的培训方式,以脱产的方式进行。指导教师是管理者训练的关键,一般采用外聘专家或由高级管理人员担任

25。态度型培训法:针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具体包括角色扮演法和拓展训练

26.角色扮演法的精髓在于“以动作和行为作为练习的内容来开发设想 ”

27.场地拓展的特点:1。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2。有形的游戏,锻炼的是无形的思维;3。简便,容易实施。

包括高空断桥,空中单杠,缅甸桥等高空项目,和扎筏泅渡,合力过河等水上项目 28.场地拓展可以使团队得到收益和改善:变革与学习;沟通与默契;心态和士气;共同愿景

29. 虚拟培训的优点在于它的仿真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安全性 30.与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陶冶人格情操教育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如面谈法,集体讨论法,集体决策法,角色扮演法、悟性训练和管理方格理论培训等

31.企业培训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②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③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④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⑤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

32.培训服务制度:是培训管理的首要制度。

22 32.1 培训制度: 战略性,长期性《要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制定培训制度,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和连贯性》,适用性 33.培训服务协议条款。一般要明确以下内容:

(1明确申请人,(2培训项目和目的,(3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等,(4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5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6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7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8参加人员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34.培训激励制度的内容:①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岗位任职资格制度》;②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业绩考核制度》;③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岗位晋升制度》;④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收入分配制度》

35。对员工的激励包括三方面:(1)对员工的激励(2)对部门及其主管的激励(3)对企业本身的激励

36。培训风险管理制度: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即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关系,考虑培训成本的分摊与补偿 37。培训制度的推行和完善:要贯穿于培训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监督检查人员不能仅限于企业高层领导,还应该吸收员工的代表参加。任何制度的制定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通过实际的运行才能得到检验。

第四章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

23 2.绩效管理程序设计应当从程序、步骤和方法上,切实保障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

2.1 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单位组织实施绩效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

2.2 绩效管理制度设计应当充分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和策略的要求

3.外国专家认为绩效管理主要由“指导,激励,控制,奖励”四个部分组成

4.绩效管理总流程的设计的准备阶段

(1)明确绩效管理对象,以及各个管理层级的关系。“谁来考评,考评谁”

(2)根据绩效考评的对象,正确的选择考评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3)根据考评的具体方法,提出企业各类人员的绩效考评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考评什么,如何进行衡量和评价”

(4)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如何组织实施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 5.确定考评方法时要考虑

a.管理成本;《考评方法的研制开发的成本;执行前的预付成本;绩效管理的培训成本,各种书面说明指导书的编写和印刷成本等;实施应用成本,如考评者定时观察的费用、进行评定回馈考评结果、改进绩效的成本》

b.工作实用性;

24

c.工作适用性。

6.同级考评,常受人际关系状况的影响,10%,下级考评10%自我考评 10% 7.考评阶段是绩效管理的重心。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考评的组织实施工作:(1)考评的准确性(2)考评的公正性(3)考评结果的反馈方式(4)考评使用表格的再检验(5)考评方法的再审核 8.公司员工申诉系统的主要功能:(1)允许员工对绩效考评的结果提出异议,他们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2)给考评者一定的约束和压力,使他们慎重从事,在考评中更加重视信息的采集和证据的获取;(3)减少矛盾和冲突,防患于未然,尽量减少不利的影响

9.绩效总结面谈:即在本期绩效管理活动完成之后,将考评结果以及有关信息反馈给员工本人,并为下一期绩效管理活动创造条件的面谈。 9.1 绩效管理的面谈种类:《按照具体内容区分》

(1)绩效计划面谈(2)绩效指导面谈(3)绩效考评面谈(4)绩效总结面谈 10.绩效面谈 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单向劝导式面试。亦称单向指导型面谈,尤其适用于那些参与意识不强的下属

(2)双向倾听式面谈。要求参加者事先准备一些问题,而且要掌握提问和聆听的时机

25 (3)解决问题式面谈。应创造一种活跃的,开诚布公的,能够进行有效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主管应倾听员工的陈述,对员工的感受作出正确的回应,并针对上次面谈以来,员工所遇到的困难、需求、工作满意度等各种问题,诼一进行剖析,以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员工成长和发展;

4、综合式绩效面谈。

11.采取有效的信息反馈方式,并达到以下要求: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

针对性,真实性《应该“去伪存真”,是经过核实和证明的》,及时性,主动性,适应性

12.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目标比较法《是将考评期内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与绩效计划的目标进行对比,寻找工作绩效的差距和不足的方法》,水平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2.1 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1)预防性策略和制止性策略(2)组织变革策略和人事调整策略(3)正向激励策略和负向激励策略 13.为了保障激励策略的有效性

四大原则:及时性、同一性、预告性、开发性。

14.绩效管理中的矛盾冲突:员工自我矛盾,主管自我矛盾,组织矛盾

15.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检查与评估方法,为了检查和评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采用以下方法:

(1)座谈法。(2)问卷调查法。(3)查看工作记录法。(4)总体评价法

26 其中————〉总体评价法——从以下内容分析:功能,结构,方法,信息,结果

16.从绩效管理的考评内容上看,绩效考评可分为:(1)品质主导型(2)行为主导型(3)效果主导型。

17.品质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特征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潜质为主,着眼于“他这个人怎么样”,重点是考量该员工是一个具有何种潜质的人(如心理品质、能力素质)。品质主导型的考评很难具体掌握,并且考评操作性及其信度和效度较差,考评涉及员工信念、价值观、动机、忠诚度、诚信度,以及一系列能力素质。不适合对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

18.行为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行为性效标,重在工作过程而非工作结果,考评的标准较容易确定,操作性较强。行为主导型适合于对管理性、事务性工作进行考评,特别是对人际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

19.效果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结果性效标,以考评员工或组织工作效果为主。考评注重的是员工或团队的产出和贡献,即工作业绩,而所以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很强。目标管理法就是属于效果主导型的考评方法,此类考评方法具有滞后性、短期性和表现性等特点,它更适合生产性、操作性,以及工作成果可以计量的工作岗位采用,对事务性工作岗人员的考评不太适合。

20.强制分布法:亦称强迫分配法,硬性分布法。假设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整体呈正态分布,那么按照状态分布的规律,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好,中,差的分布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就是按照

27 一定比例将员工强制归类。一般分五类(10%、20%、40%、20%、10%/5%、20%、50%、20%、5%)。优点:避免考评过严或过松,克服平均主义。缺点:员工能力分布呈偏态时不适用,不能具体比较员工差别,不能为诊断工作问题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21.关键事件法/重要事件法:关键事件法的设计者将有效或无效的工作行为称之为“关键事件”,它们通常描述员工的行为以及工作行为发生的具体背景条件。关键事件法对事不对人,考评者不仅要注重对行为本身的评价,还考虑行为的情境。优点:为考评者提供客观事实依据,考评内容是长期表现,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可以贯穿考评期的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保存了动态的关键事件记录,可全面了解下属如何消除不良绩效、如何改进和提高绩效。缺点:观察和记录费时费力,能作定性分析,不能做定量分析,不能具体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使用该方法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

22.行为观察法:也称行为观察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行为观察量表评价法。行为观察法是在关键事件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要求评定者根据某一工作行为发生频率或次数的多少来对被评定者打分,总分可以作为不同员工之间进行比较的依据。发生频率过高或过低的工作行为不能选取为评定项目。优点:考评可量化、可比性、可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克服了关键时间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缺点:编制一份行为观察量表较为费时费力,易只重行为过程不重结果。

23.加权选择量表法:其具体形式是用一系列的形容性或描述性的语句,说明员工的各种具体的工作行为及表现,列入量表中作为评定依

28 据。(步骤:岗位分析采集行为表现资料语言描述,行为项目分级选择,求项目等级分值)优点: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缺点:适用范围小。

24.目标管理法:由员工和主管共同协商指定个人目标,个人的目标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部门目标而确定,并与他们尽可能一致;该方法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工作结果作为衡量员工工作绩效的标准,以制定的目标作为对员工考评的依据,从而使员工个人的努力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减少管理者将精力放到与组织目标无关的工作上的可能。目标的数量不宜过多;目标应做到可量化,可测量,且长期与短期并存;目标由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与制定;设立目标的同时,还应制定达到目标的详细步骤和时间框架(步骤:设定战略目标,组织规划目标,实施控制)优点:直接反映员工的工作内容,结果易观测,评价准确,适合对员工提建议、进行反馈和指导,提高员工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缺点:难以对员工和不同部门间的工作绩效作横向比较,不能为以后的晋升决策提供依据。

25.绩效标准法:采用更直接的具体合理明确的工作绩效衡量指标,适用非管理岗位的员工。采用的指标要具体、合理、明确,要有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的约束限制,要规定完成目标的先后顺序,保证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优点:全面评估,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缺点:人财物消耗大,管理成本高。

26.直接指标法:采用可监测可核算的指标构成若干考评要素,作为评估依据。优点:简单易行,省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但需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健全原始记录统计。

29

第五章 薪酬管理

1.薪酬泛指员工获得的一切形式的报酬。薪金通常是以较长的时间为单位计算员工的劳动报酬,如月薪,年薪,我们国内常使用“薪水”一词

1.1 薪酬有不同表现形式,精神的与物质的,有形的与无形的,货币的与非货币的,内在的与外在的

2.报酬:员工完成任务后,所获得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待遇 3.外部薪酬包括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直接薪酬是员工薪酬的主体组成部分,它包括员工的基本薪酬,即基本工资,如月薪,年薪,周薪等;也包括员工的激励薪酬,如绩效工资,红利,和利润分成等。间接薪酬即福利,包括公司向员工提供的各类保险,非工作日工资,额外的津贴和其他服务,如单身公寓、免费工作餐等 4.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

(1)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劳动绩效,职务或岗位,综合素质与技能,工作条件,年龄和工龄

(2)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企业工资支付能力,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劳动列力市场供求状况,产品的需求弹性,工会力量,企业的薪酬策略 5.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

(1)保证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

(2)(保证内部公平)对各类员工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员工及时地取得相应的回报

30 (3)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通过薪酬激励机制的确定,将企业与员工长期,中短期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公司与员工结成利益关系的共同体,谋求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6.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

实际上薪酬管理的原则是一个企业给员工传递信息的渠道,也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

(1) 对外具有竞争力(2)对内具有公证性《支付相当于员工岗位价值的薪酬》 (3)对员工具有激励性《适当拉开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4)对成本具有控制性

7.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8.工资总额的准确统计是国家从宏观上了解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计算离退休金、有关保险金和经济补偿金的重要依据;对企业来说,工资总额是人工成本的一部分,是企业掌握人工成本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企业进行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 9.日常薪酬管理工作具体包括

(1)开展薪酬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分析的报告

(2)制定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对薪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

(3)深入调查了解各类员工的薪酬状况,进行必要的员工满意度调查

(4)对报告期内人工成本进行核算《即适时地核算员工薪酬》检查人工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5)根据公司薪酬制度的要求,结合各部门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 对员工薪酬进行必要的调整

10.薪酬调查。确定员工薪酬原则时要做到保持一个合理的度,既不能多支付,造成成本增加,也不能少支付,难以保持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保持对外竞争力;要做到这点,企业必须进行薪酬调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25%点处,50%点处,75%点处;薪酬水平高的企业应该注意75%点处甚至90%点处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低的企业应该注意25%点处的薪酬水平。

11.企业的价值观是提倡团队合作,如果薪酬管理的原则是拉大同等级薪酬差距,就是与企业价值观背道相驰的薪酬管理原则

12.如果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物业公司等,大多数员工是生产工人,每个工人的工作业绩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可以采用量化的指标来考核,工作业绩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主动性,那么企业薪酬管理的原则将是主要以员工的生产业绩(生产量、生产值或生产质量)决定其薪酬。如果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如咨询公司,员工大多数是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所承担的岗位的重要程度并比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员工的能力大小,如果员工能力强,在业内非常知名,则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这些企业在薪酬管理时可以 32 以提高员工能力、吸引高能力的人才为目的,制定基于员工能力的薪酬制度

13.薪酬管理制度的影响因素:企业应当根据企业战略,企业价值观对人员的要求,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特点, 考虑竞争对手的人才竞争战略,以及劳动力市场上人才的供求状况,在保证企业财力能够支付的前提下,提出薪酬管理的具体原则,制定出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薪酬管理制度

13.1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薪酬调查,岗位分析与评价,明确掌握企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明确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明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明确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掌握企业的财力状况,掌握企业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

14.最低工资《不是最低工资数额》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增长率(4)劳动就业实际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5.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16.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17.起草单项工资管理制度的工作程序是

1.准确标明制度的名称,如工资总额计划与控制制度,工资构成制度,奖金制度、劳动分红制度,长期激励制度等; 2.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

33 3.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

4.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如支付原则,等级划分,过渡办法等

18.奖金制度的制定程序:

(1)按照企业经营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确定奖金总额

(2)根据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确定奖金分配原则;

(3)确定奖金发放对象及范围

(4)确定个人奖金计算办法 19.工资奖金调整的几种方式

(1)奖励性调整。主要方式依功行赏。当企业经济效益变化时调整奖金总额,个人业绩变化是调整其奖金系数,最终调整奖金数额

(2)生活指数调整,为了使员工避免因通货膨胀而导致实际收入的无形减少

(3)工龄工资调整

(4)特殊调整:对那些为企业作出特殊贡献或属于市场稀缺的岗位人才,企业应采取特殊工资,奖金 20.工资奖金调整方案的设计

(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能力评价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

(2)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和奖金

34

(3)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水平,根据过渡办法的有关规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来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方案确定

(4)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来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方案

(5)整理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21.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可以是分值形式,也可以是等级形式,还可以是排顺序形式,但人们最关心的是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 22.确定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

(1)少而精原则(2)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即精确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4)可比性原则

23.总体加权的主要作用是对计量误差进行调整

24.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是根据各类指标的质或量的规定性,将每个评价指标细分细化,使其按照一定阶梯进行排列,或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或者由优到劣,由难到易,或者由复杂到简单,从而有利于对岗位的某类影响因素做出更加客观的衡量评比标准

25.统计效度。亦称为经验效度,它是通过建立一定指标来检查测评结果的效度

26。内容效度的检查和评判主要依靠专家来完成 27.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方法:

(1)排列法:根据各种岗位的相对价值或它们对组织的相对贡献进行排列。选择工作岗位。根据工作说明书进行评价、排序。 优点:方

35 法简单方便,易于理解,操作;能够节约成本;能够有较高的满意度。缺点:评价标准太宽泛,很难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求评价人员对每个岗位的细节都非常熟悉;只能排列各岗位价值的相对次序,无法回答岗位之间的价值差距。适合于规模较小,生产单一,岗位设置较少的企业。

(2)分类法:将各种岗位与事先设定的一个代表性岗位进行比较来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岗位分析并做出分类,确定岗位类别的数目,对各类岗位类别的各个级别进行定义。优点;方法简单明了,易理解,接受,能避免出现明显的判断错误。 缺点;不能清晰地界定等级,岗位之间的比较存在主观性,准确度较差,成本较高。适合于各岗位的差别很明显的企业或公共部门和大企业的管理岗位

(3)因素比较法:确定代表性岗位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标准,将一般性岗位与之相比较来确定一般岗位的薪酬标准。优点:要素的确定富有弹性,适用范围广;比较简单易行。缺点:对要素的判断常常带有主观性,使评价的结果受到影响;需要经常做薪酬调查,成本相对较高。适合于能随时掌握较为详细的市场薪酬调查资料的企业

(4)评分法;选择关键评价要素和权重,对各要素划分等级,并分别赋予分值,然后对每个岗位进行评价。优点;能够量化;可以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工作的影响;可以根据情况对要素和权值进行调整,易于理解接受。缺点:要素的选择及权值得分配带有主观性;方法的设计比较复杂;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工作量大,较为费时费力,成本相对较高。适合于生产过程复杂,岗位类别数目多,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大中型企业

36 28.在岗员工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在岗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等

29.社会保险费用是指企业按有关规定实际为使用的劳动力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用。 30.福利是一种补充性的报酬。

31.福利管理的主要内容:确定福利总额,明确实施福利的目标,确定福利的支付形式和对象,评价福利措施的实施效果。

32.福利管理的主要原则:合理性原则《福利设施和服务项目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力求以最小的费用达到最大的效果,对于效果不明显的福利应当予以撤销》必要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支付能力和薪酬政策》 33.大部分福利与员工业绩无关

34.企业向员工提供的所用福利设施和服务均应包括在预算计划中,比如员工食堂,工作餐,子女教育津贴,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班车,工作福、通信和交通费,医疗费,带薪休假、带薪旅游、带薪培训等

35.各项福利总额预算计划的制定程序和内容如下;

〈1〉该项福利的性质:设施或服务:

〈2〉该项福利的起始、执行日期,上的效果以及评价分数;

〈3〉该项福利的受益者,覆盖面,上总支出和本预算

〈4〉新增福利的名称,原因,受益面,覆盖面,本的预算,效果预测,效果评价标准;

37 〈5〉根据薪酬总额计划和工资、奖金等计划,检查该项福利计划的成本是否能控制在薪酬总额计划内

36.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针对劳动者

37.社会救助(社会救济)贫困户,灾民,残疾人。针对社会贫困者或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

38.社会福利:公共设施,财政补贴,居民住房,生活补贴,集体福利。针对全体居民

39.社会优抚:退伍军人安置,军人烈属抚恤, 其他项目,军人及其家属

40.单位为员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员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41.新参加工作的员工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员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42.员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员工上一月平均工资的5% 43.单位为员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按照下列规定列支;(1)机关在预算中列支(2)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核定收支后,在预算或费用中列支(3)企业在成本中列支

44.员工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员工住房公积金帐户内的存储余额:〈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房的〈2〉离休,退休的〈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4〉户口迁出所在的市、 38 县或者出境定居的〈5〉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6〉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1.劳动关系是产权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与劳动分工并无直接的联系。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资本),与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相互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2.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特定的

3.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2)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3)劳动法律关系是具有国家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

4.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强行性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受国家法律强制力的直接保障,任意性规范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当其受到危害时,则需经权利主体请求后,国家强制力才会显现。

5.劳动关系调整方式:(1)劳动法律法规(2)劳动合同(3)集体合同(4)民主管理制度(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6.劳动法律法规,其基本特点是体现国家意志

7.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8.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法律关系,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 39 中,劳动者必须参加到用人单位的劳动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或承担某一岗位的工作。

9.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调解是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一种自我管理形式,其基本特点是:(1)群众性(2)自治性(3)非强制性 10.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是为了保证劳动法的贯彻执行,是关于法定监督检查主体的职权,监督检查的范围,监督检查的程序,以及纠偏和处罚的行为规范,

11.集体合同,是法定要式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12.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主体不同(2)功能不同(3)内容不同(4)法律效力不同

13.集体合同的作用和意义(1)订立集体合同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2)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3)维护职工合法权益(4)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14.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循的原则(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15.集体合同为法定要式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口头形式的集体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16.集体合同的形式可分为主件和附件。主件是综合性集体合同,其内容涵盖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我国规定集体合同的期限是1-3年 17.集体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40

(1)劳动条件标准部分。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管理、奖惩、裁员等项条款《处于核心》

(2)一般性规定(3)过渡性规定(4)其他规定

18.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有2/3以上的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

19.企业一方将签字的集体合同文本及说明材料一式三份,在集体合同签订后的10天内报送县级以上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查

20.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集体合同后的15天内将审核意见书送达 21.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

(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以用人单唯为制定的主体,

(2)企业和劳动者共同的行为规范

(3)企业经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

22.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1。劳动合同管理制度2。劳动纪律3。劳动定员定额规则4。劳动岗位规范制定规则5。劳动安全卫生制度6。其他制度

23.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的程序:

(1)职工参与(用人单位有义务保证职工参与,听取职工意见)(2)正式公布

24.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协商是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两种主要的,并行不悖的制度。

41 25.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有多种形式:组织参与,岗位参与,个人参与

26.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1)审议建议权(2)审议通过权(3)审议决定权(4)推荐选举权(5)评议监督权

27.平等协商是劳动关系双方就企业生产经营与职工利益的事务平等商讨、沟通,以实现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达成一定协议的活动

28.平等协商与集体协商的不同(1)主体不同(2)目的不同(3)程序不同(4)法律效力不同(5)内容不同(6)法律依据不同 29.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与平等协商制度是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

30.纵向信息沟通:下向沟通《宰沟通的各环节要队信息加以分解使之具体化》,上向沟通《上向沟通的信息应逐层集中,在各环节进行综合,然后向上一级传输》

31.正式通报,组织刊物。说明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计划、目标、发布规定和管理标准等

32.目标型调查法的一般形式是提出问题,并且设定问题的若干个答案,由被调查对象对设定的答案进行选择,其具体方式有:选择法,正误法,序数表示法等

33.标准工作时间是指由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者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时间

34.缩短工作时间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劳动者实行的少于标准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时间制度

42 35.延长工作时间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时间

36.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措施:1。条件限制2。时间限制,3。人员限制4。延长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应当以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标准支付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37.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8.劳动保护费用的类别主要有以下各类:(1)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建设费用(2)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更新改造费用(3)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费用(4)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经费(5)健康检查和职业病防治费用(6)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定期检测费用(7)工伤保险费(8)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

39.工伤医疗期待遇1。医疗待遇2。福利待遇金3。工伤津贴 40.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保留劳动关系,发给工伤伤残抚恤证件

41.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 42.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

43

第五篇:清华大学出版社 企业资源计划(ERP)教程 考试重点2

A卷

一、单选

ERP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核心内容是:生产控制、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

主生产计划(Mster Production Schedule,简称MPS)详细规定生产什么、什么时段应该产出,它是独立需求计划。MPS是闭环计划系统的一个部份。MPS的实质是保证销售规划和生产规划对规定的需求与所使用的资源取得一致。MPS编制原则:最少项目、独立具体、关键项目、全面代表、适当裕量、适当稳定原则。

采购管理(Procurement Management)是计划下达、采购单生成、采购单执行、到货接收、检验入库、采购发票的收集到采购结算的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状态进行严密的跟踪、监督,实现对企业采购活动执行过程的科学管理。采购管理包括采购计划、订单管理及发票校验三个组件。

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 BOM),是指产品所需零部件明细表及其结构,即描述了制造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与零件、部件、总装件之的从属关系,它是定义产品结构的技术文件。一个BOM文件至少应包括3个数据项:标识代码、需求量和层次码。BOM文件的生成步骤:1)描述产品结构树2)产生零件清单3)确定工艺流程4)基本BOM的建立5)基本BOM的扩展6)BOM的重构7)多层BOM的生成8)全部产品BOM的开发。BOM可分为:计划BOM、制造BOM、采购BOM、成本BOM。 车间管理是指对车间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车间管理的主要任务:1)健全车间生产组织,合理组织生产2)完善车间管理制度3)加强劳动组织4)加强工艺纪律5)大搞技术革新,促进技术进步6)管好、用好固定资产7)加强核算工作8)建立车间指标体系9)车间利润评价。车间管理的职能:1)制订计划2)组织指挥3)监督控制4)生产服务5)激励士气。

能力需求计划是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进行核算,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来满足生产需求的计划方法。能力需求计划将生产需求转换成相应的能力需求,估计可用的能力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以协调生产负荷金额生产能力的差距。它帮助企业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及早发现能力的瓶颈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企业实现生产任务提供能力方面的保证。它协调能力需要和可用能力之间的关系,用于分析和检验生产计划大纲、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可行性。广义的能力需求计划分为粗能力需求计划和细能力需求计划(一般称为能力需求计划)。

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条紧密连接的供应链,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整合优化企业所有的资源,实现准确生产,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它将企业管理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对企业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进行管理和集成。(基本思想:是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制定生产计划,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要时间进行生产(P50 )。核心思想:供需链管理。)

企业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这样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实际上是到车间为止发生的成本。总成本包括产品成本(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期间费用),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主要成本)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产品直接材料费为材料费(采购件价格)和采购间接费之和。

采购间接费=采购件价格*采购间接费率

直接人工费=人工费率*工作小时数

制造间接费=间接费率*工作小时数

库房管理的职责是物料管理和库存控制。库房管理的主要职责如下:

1)接收并保管指定的物料。

2)授权发放物料或其他供应品。

3)维护准确的库存记录和物料安全。

4)盘点库存。

5)为安全和有效而规划库房布局。

6)维护整洁安全的库存环境。

需求计划。

二、填空

①假定已有了主生产计划 ②假设物料采购计划是可行的 ③认定生产执行机构是可胜任的

主生产计划将订单分成三个状态:计划订单、确认订单、下达订单

计划订单:所有的订单只是系统生成的建议性计划订单,在情况出现变动时允许系统自动修改;

确认订单:计划订单的数量和时间可以固定,计算机不能自动修改,只有计划员可能修改;

下达订单:下达生产的订单,授权制造指定的数量。它是系统管理的主要订单。

粗能力计划是与主生产计划是与相伴运行的能力计划,是对生产中所需的关键资源进行计算和分析,给出能力需求的概貌。它的处理过程是将成品的主生产计划转换成相关的工作中心的能力需求。粗能力计划通常是对生产中所需的关键资源进行计算和分析。

库存盘点是对库存物品的清点。内容包括:1)确定物料现存数量 2)检查物料管理绩效 3)计算损益得失。库存盘点的方法有期末盘点法和周期盘点法。

从过程看来不确定性分为:需求不确定性、供应不确定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从性质上看有两类不确定性: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数量的不确定性。

失误、紧急设计改变和市场引起的对生产需求的变化等。

B卷

一、单选(2分*10)

供应链管理围绕核心企业,主要通过信息手段对供应各个环节中的各种物料、资金、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调度、调配、控制与利用,形成用户、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采购供应商的全部供应过程的功能整体。

MRP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MRP的运行机制或称算法是依据MPS规定的最终产品生产的数量和时间要求,以及零部件库存、在制品数据、前期计划执行情况和生产提前期等决定采购计划与加工计划的。

确定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配置的需求,并进行选型的指导。需求分析还可以协助用户确定合理的人力、财力方面的预算,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使各方面的要素

得以优化组合。

的计划对象主要是把生产规划中的产品系列具体化以后的出厂产品,通称最终项目。

作业基准成本法简称ABC法,它通过对产品形成过程的价值链的分析和明细作业核算,尽量消除对产品而言无附加价值的作业,来达到降低消费、降低成本的目标。

基本原理:ABC成本法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把成本分摊到产品,通过这样的微观分析和详细分配,使得计算的成本更真实地反映产品的经济特征。

主生产计划、产品结构、物料清单和库存信息。

二、填空(1分*15)

一般来说,编制能力需求计划遵照如下思路:首先,将MRP计划的各时间段内需要加工的所有制造件通过工艺路线文件进行编制,得到所需要的各工作中心的负荷;然后,再同各工作中心的额定能力进行比较,提出按时间段划分的各工作中心的负荷报告。最后,由企业根据报告提供的负荷情况及订单的优先级因素加以调整和平衡。

制定流程:1)收集数据2)计算与分析负荷3)能力/负荷调整4)确认能力需求计划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是滚加法,即按照物料清单所体现的物料之间的层次关系、数量关系,从产品结构的最低层开始,按照工艺路线所体现的物料变化的制造过程,从低向高层逐层累积。

ERP实现的整个流程,以及一些模块之间的调配关系

低位码是指某个物料在所有产品结构树中所处的最低层数,所以可以通过零部件所在产品结构树中的层次来决定它的低位码。每个物料有且仅有一个低位码,该码得作用在于指出各种物料最早使用的时间,在MRP运算中使用低位码能简化运算。

A卷简答6题。P6

2生产提前期是由制造工艺路线中每道工序的传送、排队、准备、加工和等待时间构成的。 MRPII的计划层次为:经营规划、销售与运作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作业控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让世界充满爱诗歌下一篇:人民防空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