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

2023-03-03

第一篇:历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

安徽中考历史(二模)试卷答案

2013年包河区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一)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5: D C D C B6~10: D B C C D

二、组合列举(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1.(1)安丰塘或芍陂(2)袁隆平(3)大包干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1)金字塔(2)凡尔赛体系(3)阿拉曼战役

三、辨析改错(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13.【×】(1)明治维新改为戊戌维新

【×】(2)政治改为经济

【√】(3)

14. (1)错误:诗圣改正:诗仙

(2)错误:辛弃疾改正:苏轼或苏东坡

(3)错误:《狱中杂记》改正:《儒林外史》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5.(1)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封建帝制,确立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4分)

(2)民族和民主意识觉醒(2分)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商人也参加了爱国斗争;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分)

(3)转折点:国共两党结束了长达10年的内战,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了全民族抗战。(2分)

16.(1)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2分)

(2)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2分)

(3)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2分) (任意一点即可);

措施:经济:成立“欧共体”使用统一货币欧元等。政治:成立欧盟委员会、欧

洲议会等。(2分)

(4)成员国公民可以自由往来成员国之间工作、学习和居住。(2分)

五、分析探究题(本题12分)

17. (1)《九国公约》;(1分)和平与发展。(2分)

(2) 二战战火进一步扩大或(二战达到最大规模);(1分)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中

日关系的改善。(2分)

(3) 合则共赢,斗则两伤。(言之有理即可)(2分)

(4)美国的强权政治、日本右翼势力猖獗、朝核问题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合作与共赢;减少摩擦、互惠互利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第二篇:2018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开卷)

1.历史试卷满分为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你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 A.外戚干政

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联系从未象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5.图1是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其表明《申报》(

) 注意事项:

图1 A.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

B.专门报道政治新闻 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D.是革命派的机关报 6.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湖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

) A.袁世凯独裁

B.北伐战争爆发

C.新文化运动

D.黄埔军校创立

7.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2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日两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中国正式加人亚大经合组织

8.“我以我的信义宣暂,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 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哲。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古代印度河流城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

9.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同目标”是(

)

A.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民族独立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废除君主专制

10.1930年间美国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了40%,许多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把进口税率提高60%到100%,法、德、英还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抑制进口。这些措施(

) A.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B.加剧了经济危机 C.打击了法西斯势力

D.改善了国际关系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1.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

的称赞。

(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

》,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2.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历史的选择。

(1)北魏孝文帝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将都城从平城到

(2)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年上书”轰动全国,揭开了

运动的序幕。 (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

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家

概括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2)《_____》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以

为发动机的汽车 、轮船、飞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 (4)我国著名化学家

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制出纯碱,打破欧美对碱业的垄断。

三、辨析改错(8分)

14.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古代希腊城邦雅典在屋大维主政时期,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权利法案》宣称了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启蒙思想家但丁猛烈抨击天主教会,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创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这本书”是指什么?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据周尚文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等

(2)根据材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4分)

材料三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毛泽东《论新阶段》

(3)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例,阐释材料三的观点。(4分)

五、活动与探究(12分) 17.读图3,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战场示意图

(1)图3中A、B两处发生的事件分别是

,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3)指出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图中所示地区政治局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出2点即可,4分)

参考答案 1-10.DCABCCDBAB 11.(1)齐民要术

(2)活字印刷术

(3)本草纲目 12.(1)洛阳

(2)维新变法

(3)地主

13.(1)牛顿

(2)进化论

( 3)内燃机

(4)侯德榜 14.(1)x,屋大维改为伯利克里

(2)x,权利法案改为人权宣言

(3)x,将但丁改为伏尔泰

(4)√

15.(1)闭关镇国政策2分)外国人交住,危及白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S.维持皇威。(2 分) (2)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2分)洋务运动,或答其体措施均可2分) (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每点1分,共2分。其他方 之成理办河) 16.(1)(共产党宜言》:十月革命。(2分)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分)风碍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政革也未3公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終够致苏联解体。(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息:开辟r”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他如建金井网山根

居地、遵又会议,开展的击战争等言之成理亦可),(2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没实际相结合,形城了观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包社会主义道路(其他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言之成理查可)。(2分)五.活动与探究(12分) 17.(1)九一八事变:珍珠港事件。(2分)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局部杭战的开始亦可):标志太平洋战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2 分)

(2)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成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街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协同作战。

(每点2分.共4分。 其他育之成理亦可)(3)示例: 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率,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变化:美国快机日本。影响: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说明:变化1分.影响1分,答两点.共4分。其他如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对新中国包围、敌视和封锁,朝鲜战争。亚洲国家独立与振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亚非会议召开等。言之成理亦可)

第三篇: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让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

B. 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象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5、图1是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其表明《申报》

A.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

B.专门报道政治新闻 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D.是革命派的宣传报

6、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

1

A.袁世凯独裁

B.北伐战争爆发

C.新文化运动

D.黄埔军校创立

7、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2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中日两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8、“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域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

9、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同目标”是 A.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民族独立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废除君主专制

10、1930年间美国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了40%,许多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把进口税率提高60%到100%,法、德、英还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抑制进口,这些措施 A.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B.加剧了经济危机 C.打击了法西斯势力

D.改善了国际关系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1、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_____》,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_____的称赞。

2 (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______》,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2、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历史的选择。

(1)北魏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____。 (2)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车上书”轰动全国,揭开了________运动的序幕。 (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_______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家_______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2)《________》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以_______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 (4)我国著名化学家_______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制出纯碱,打破欧美对碱业的垄断。

三、辨析改错题(8分)

14、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古代希腊城邦雅典在屋大维主政时期,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权利法案》宣称了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启蒙思想家但丁猛烈抨击天主教会,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戚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9 世纪60年代初)恭帝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 材料一

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 据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这本书”是指什么?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

材料二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据周尚文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

(4分)

材料三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一毛泽东《论新阶段》 (3)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例,阐释材料三的观点。(4分)

五、活动与探究(12分)

17、读图3,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图3中A、B两处发生的事件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3)指出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图中所示地区政治局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出2点即可,4分)

4

第四篇:201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阜南县三塔镇大塘中学 管 虎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试卷共四大题:

一、单项选择、

二、组合列举、

三、辨析改错、四材料解析、

五、活动与探究。全卷共17小题,满分70分。该试卷既严格地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2010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又一如既往地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教育性。在充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察。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学科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试卷总体上结构合理、贴近现实、材料丰富、形式活泼,试卷图文并茂,试题设计精练,文字浅显简洁而富有情趣,试题难度不大而贴近学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开卷考查的特点。下面我就该试卷作一简单分析:

一、试题特点

(一)、立足基础,理清脉络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中考中最基本的考核内容。就选择题而言,今年试卷难度并不大,10题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但由于是开卷考试,题目不可能过于直白,而往往是提供材料或创设情景,通过引用知识图片、示意图等等形式来表现,如试卷的第

1、

3、

5、7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将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做为基本功来抓,紧扣教材和提纲,理清思路,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和模块化。不仅要掌握每个具体知识点,更要把握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善于从整体上理清知识脉络。不能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要理清线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二)、知行结合,强调能力

随着中考学科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加强,以时政热点、历史渊源等综合命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让考生从图形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归纳、概括、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成为一种基本的考查方式。我们要学会运

1 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与热点间的联系,不回避热点问题,将图表寓于其中,考前梳理基础知识,解晰重点,把握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要善于从各种材料中(图片、表格、文字)提取有效信息和关键词,有的放矢,并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阐释,此类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大。

(三)、关注家乡,关注发展

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年都有相关的题目出现,比如,今年的选择题第2题关于对曹操的考查,组合列举题对吴敬梓、陶行知、邓稼先的考查。同时还应注意树立发展意识,不能简单的就某一事件谈某事件,应注意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架构。比如谈上海的发展,今年的第17题试卷通过历史小板报的形式让我们走进上海的历史、探究新知。把上海的变迁通过历史的纵向知识网络做了一个全面的展示。

(四)、注重情感,培养价值观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充分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如第1题通过考查对我国古代的文物认知,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3题考查有关我国新疆地区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历史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试题的设计立意较高,技巧成熟,润物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紧扣周年,把握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例如,今年是西汉政府在新 2 疆设置西域都护2070周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试卷的第

3、

4、17题就此考查了有关史实;试卷的第2题电视剧《三国》的热播、第3题新疆问题、第16题中美关系、巴以冲突、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及第17题上海世博会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当前政治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六)、开放探究,落实三维

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寻求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比较注意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开放性强,充满时代气息。强调探究性,看重创新能力,引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根据材料得出结论。试卷通过活用材料,巧设新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开放式探究,是当前中学历史课改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性课题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实践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向,这是开放性的历史学科所固有的特性。例如,第15题第(4)问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启示?第16题第(4)问围绕两大主题,谈谈你对“五大国首脑握手”的看法。以及第17题第(5)问认真阅读板报内容,请你为这期板报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这些试题在书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二、学生试卷所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和学生得分情况发现,确实有一些史实正确、分析完整、行文简练、字体工整的试卷。但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卷,有些试题的得分普遍较低【材料解析题的第15题第(2)问】,基本史实不清,基础性的识记内容不准,书写不认真等。

通过分析学生答卷情况看,造成学生答卷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不扎实,历史史实不清,基本时间概念模糊。

3 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历史基本技能包括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间、地点、文献的正确表述,对重要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正确阐述或说明、简要评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由于许多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训练而丢分。如:对“第5题.1953-1956年我国出现右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的回答中,很多学生答成土地改革 运动 等;对““勿忘国耻研究小组要实地考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他们必须去的地方是”中,有学生答沈阳等。另外,有些同学的历史基本素养不到位,基本概念和术语回答不规范,书写不规范、不认真,造成无谓失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够,审题不清,答题不准。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从学生答卷情况看,许多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差,忽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点;审题不够细致、准确,不能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如第三大题组合列举,该大题错误率非常高。。题目要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有的不判断正误就去改正;有的不找出错误的地方就改正;有的不按照要求直接在错误之处划线改正等等。

3.知识系统性差,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能力较差。

如15大题【尝试和解的握手】

材料二 自二战后至今,中东地区屡燃战火、动荡不定,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而印巴冲突更是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 4 前,这是一次温暖的握手,它迈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 ⑵材料二中有一处严重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它考查的是中东问题有关的知识点,题干已经明确给出了地域范围——中东地区,但学生在答题时就出现了混淆,把不该改的“二战”改成“一战”,二不去改真正的错误印巴冲突,对教材生疏,不能很好的把考查内容和课本起来,反映出学生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梳理,至少让学生知道考试说明的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

答题规范化意识不强。答题规范化(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可有的同学答卷时不知道分段、分层,不懂首行空两格,仍然是一段到底,没有层次,卷面混乱,字迹潦草。另外,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文字,或书写潦草,或字体过小,阅卷老师难以分辨。基本的常用的文字不会写,或错或别,阅卷老师难以看明白考生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将吴敬梓写成昊敬锌、“浦东”写成“普东”等。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及试卷反馈情况可以看出, 201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没有偏题、怪题和刁难题,试题难度得当。试题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和主题知识的考查,突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等等。总体来看,2010年历史试题加强了对历史学科资源的整合,突出了对中外历史知识的糅合,为初、高中新课程的顺利衔接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及过渡作用。

第五篇:201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试卷共四大题:一,单项选择,二,组合列举,三,辨析改错,四材料解析,五,活动与探究.全卷共17小题,满分70分.该试卷既严格地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2010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又一如既往地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教育性.在充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察.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学科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试卷总体上结构合理,贴近现实,材料丰富,形式活泼,试卷图文并茂,试题设计精练,文字浅显简洁而富有情趣,试题难度不大而贴近学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开卷考查的特点.下面我就该试卷作一简单分析: 一,试题特点

(一),立足基础,理清脉络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中考中最基本的考核内容.就选择题而言,今年试卷难度并不大,10题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但由于是开卷考试,题目不可能过于直白,而往往是提供材料或创设情景,通过引用知识图片,示意图等等形式来表现,如试卷的第1,3,5,7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将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做为基本功来抓,紧扣教材和提纲,理清思路,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和模块化.不仅要掌握每个具体知识点,更要把握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善于从整体上理清知识脉络.不能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要理清线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二),知行结合,强调能力

随着中考学科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加强,以时政热点,历史渊源等综合命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让考生从图形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归纳,概括,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成为一种基本的考查方式.我们要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与热点间的联系,不回避热点问题,将图表寓于其中,考前梳理基础知识,解晰重点,把握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要善于从各种材料中(图片,表格,文字)提取有效信息和关键词,有的放矢,并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阐释,此类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大. (三),关注家乡,关注发展

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年都有相关的题目出现,比如,今年的选择题第2题关于对曹操的考查,组合列举题对吴敬梓,陶行知,邓稼先的考查.同时还应注意树立发展意识,不能简单的就某一事件谈某事件,应注意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架构.比如谈上海的发展,今年的第17题试卷通过历史小板报的形式让我们走进上海的历史,探究新知.把上海的变迁通过历史的纵向知识网络做了一个全面的展示. (四),注重情感,培养价值观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充分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如第1题通过考查对我国古代的文物认知,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3题考查有关我国新疆地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历史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试题的设计立意较高,技巧成熟,润物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紧扣周年,把握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例如,今年是西汉政府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2070周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试卷的第3,4,17题就此考查了有关史实;试卷的第2题电视剧《三国》的热播,第3题新疆问题,第16题中美关系,巴以冲突,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及第17题上海世博会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当前政治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六),开放探究,落实三维

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寻求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比较注意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开放性强,充满时代气息.强调探究性,看重创新能力,引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根据材料得出结论.试卷通过活用材料,巧设新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开放式探究,是当前中学历史课改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性课题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实践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向,这是开放性的历史学科所固有的特性.例如,第15题第(4)问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启示 第16题第(4)问围绕两大主题,谈谈你对"五大国首脑握手"的看法.以及第17题第(5)问认真阅读板报内容,请你为这期板报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这些试题在书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二,学生试卷所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和学生得分情况发现,确实有一些史实正确,分析完整,行文简练,字体工整的试卷.但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卷,有些试题的得分普遍较低【材料解析题的第15题第(2)问】,基本史实不清,基础性的识记内容不准,书写不认真等. 通过分析学生答卷情况看,造成学生答卷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不扎实,历史史实不清,基本时间概念模糊. 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历史基本技能包括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间,地点,文献的正确表述,对重要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正确阐述或说明,简要评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由于许多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训练而丢分.如:对"第5题.1953-1956年我国出现右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的回答中,很多学生答成土地改革 运动 等;对""勿忘国耻研究小组要实地考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他们必须去的地方是"中,有学生答沈阳等.另外,有些同学的历史基本素养不到位,基本概念和术语回答不规范,书写不规范,不认真,造成无谓失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够,审题不清,答题不准.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从学生答卷情况看,许多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差,忽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点;审题不够细致,准确,不能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如第三大题组合列举,该大题错误率非常高..题目要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有的不判断正误就去改正;有的不找出错误的地方就改正;有的不按照要求直接在错误之处划线改正等等.

3.知识系统性差,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能力较差. 如15大题【尝试和解的握手】

材料二 自二战后至今,中东地区屡燃战火,动荡不定,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而印巴冲突更是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是一次温暖的握手,它迈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 ⑵材料二中有一处严重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它考查的是中东问题有关的知识点,题干已经明确给出了地域范围——中东地区,但学生在答题时就出现了混淆,把不该改的"二战"改成"一战",二不去改真正的错误印巴冲突,对教材生疏,不能很好的把考查内容和课本起来,反映出学生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梳理,至少让学生知道考试说明的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

答题规范化意识不强.答题规范化(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可有的同学答卷时不知道分段,分层,不懂首行空两格,仍然是一段到底,没有层次,卷面混乱,字迹潦草.另外,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文字,或书写潦草,或字体过小,阅卷老师难以分辨.基本的常用的文字不会写,或错或别,阅卷老师难以看明白考生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将吴敬梓写成昊敬锌,"浦东"写成"普东"等. 三,总结

201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试题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和主题知识的考查,突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等等.总体来看,2010年历史试题加强了对历史学科资源的整合,突出了对中外历史知识的糅合,为初,高中新课程的顺利衔接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及过渡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流量班技术员岗位规范下一篇:邻里互助联谊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