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转化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技转化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分为转化起始阶段,后续试验开发阶段,商品化、产业化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用到的知识是不同的。

科技转化知识管理论文 篇1:

知识管理视角下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摘要]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的流动,知识管理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进行管理的有效工具,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有助于更有效地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知识管理,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对策

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是科技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研究所等,其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国的高等院校是科研成果的主要来源,却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并不处于有利地位,由于好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同时,高校教职工的创新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的发展,因此,很必要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策进行研究[1][2][3]。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都存在着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决定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知识管理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进行管理的有效工具[4],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对策:

一、加深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的认识

高校科技成果不是静止不动的科研报告、论文、样品和样机,而是动态的知识,这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就转变成在既定制度、合理利益分配下,加速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创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转化过程中知识流动的运行规律进行管理,在管理理念上由传统的过程管理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转变,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管理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耦合。

首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国家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要在宏观层面逐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管理的耦合。从国家的战略需求出发,打破部门界限,积极的推进科技成果、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知识管理,并且积极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形成的知识以产业化的形式向全社会扩散。其次,在中观层次上,省市一级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本地区高校重点科技成果的知识管理,鼓励高校培养一批既懂科技成果管理又懂知识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本地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供指导。最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政府、所在行业建立的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知识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综合运用知识识别、知识学习、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的效益。

二、增强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作用

1.构建有利于高校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组织文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中,组织文化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激发创新思维、提高教职工的凝聚力,协调教职工的工作关系等方面。

高校的领导者必须明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一般的生产组织不同,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中,领导者不能仅仅把教职工视作实现目的的工具,而应该将其视为最宝贵的财富,要重视对人才实施知识管理。制度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制度建设和以人为本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共享与创新。

教职工认同的组织文化是加快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如果教职工都认同创新文化,就会增加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行为;反过来,教职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行为也会促进组织创新文化的建设。领导者要密切关注教职工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善于发现教职工的文化创造和创新,让教职工将教职工把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统一起来,将创新文化建设看成是自身修养的提高。以为教职工服务为中心,让教职工感觉到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进行,工作环境越来越宽松,同事越来越友善;工作也不再是一种负担,还能不断找到创新的新思路。组织文化建设和教职工共享与创新行为的互动会有效促进高校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组织文化建设[5]。

2.重视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知识学习是指科技成果受让方获取那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但是本身又不掌握的知识的过程,知识学习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

(1) 鼓励教职工不断的学习和自我超越: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是辩证统一的,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就根植于个别教职工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之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要想不断的保持整个创新团队的活力,必须鼓励教职工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学习。

(2) 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促进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反之则会对人们认识世界的行为起阻碍作用。因此应该鼓励教职工建立宽容、开放的心智模式。

(3) 建立共同愿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必须在充分分析和汇总各种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战略目标,为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制定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和方向,这样才能将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不同特长的人才凝聚在一起,为了达成共同愿景而不懈努力。

(4)鼓励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种学习形式。不仅要在形式上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团队学习,更要将其落到实处,切实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障团队学习的实施。此外应对团队学习进行规划,使每个人明确个人学习在整个团队中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学习能力来促进团队学习。

(5)建立系统思考方式: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能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陷入对局部的个别问题的探索,忽略了科技成果在整体上的经济可行性和功能可行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尤为不利。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必须学会系统的思考方式,明白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寻求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将科技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一般企业的激励机制有很大不同。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由于工作的创新性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激励方式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

(1) 现金激励:是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学习与共享中最常用的激励手段,也是最容易采用的一种激励手段。当前在很多高校中,现金激励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以及其他奖励。本文认为要适当的采用现金激励,在使用现金激励时,坚持现金激励的采用不以降低教职工的基本收入为代价,在保证教职工基本收入的基础上,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重点激励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并且创新成果突出的教职工和团队。

(2) 产权、股权、期权激励: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体系中除了传统的方法外,还可以采取股权、期权等全方位的激励机制,为不同偏好,不同贡献的教职工提供不同的激励。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骨干知识创新人员,可以拿出一部分股权奖励给他们,使骨干知识创新人员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于那些成功实现重大突破性知识创新的人员可以给予一定的股份期权的奖励,即在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后,这些教职工可以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一定份额的股份或直接得到股份奖励。这种奖励既可以促使这些教职工积极将自己的知识创新实现在产品上,同时可以激励更多的教职工积极参与到知识创新中去。

(3)精神激励: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当一个人的工作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时,所激发出来的工作热忱是任何物质奖励所无法达到的。让那些拥有强烈事业心的教职工来承担更多责任,他们会以自己的事业心为驱动力来圆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共享与创新,以得到事业心的最大实现。

三、提高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消化和吸附能力

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高校科技成果。高校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及科研的特点,有时科研成果难免会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不太切合企业实际情况,或难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要,这时就要求企业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的现实情况跟高校提供的科技成果进行结合,对其进行二次改造,以便更好地将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转化为企业所需的产品。

高校科技成果只有物化为产业技术装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整合与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手段来实施。产业技术装备及其管理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有关该项科技成果的知识积累。只有那些能够在产业技术装备中不断引进最新科技成果的企业,才能更好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因此,必须提高产业技术装备及其管理水平,以破除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产业化阶段的工艺、技术装备知识的约束。

四、统筹规划各转化组织,构建网络化组织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需要不断的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网络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可以显著的增强体系对知识资源的控制力。可以从战略联盟和虚拟组织的角度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网络化组织。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联盟是对知识创新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战略联盟这种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者(包括科技成果研发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主体以及中介组织等)之间建立良好的知识信息联系。此外战略联盟这种制度安排可以防止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之间知识流动的中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识别与深度开发→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的知识循环。虚拟组织是一种临时性的网络结构,具有动态,协作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既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内的知识整合,还可以明显的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的运行成本。

战略联盟和虚拟组织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网络化方面各有优点。战略联盟的优点在于它的制度安排,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各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虚拟组织的优点在于它的灵活性,可以将那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所必需控制成本又太高的知识,以虚拟组织的方式获得知识的使用权。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因时制宜的选用适当的方式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网络化。

五、加强中介服务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5.1 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建设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技术咨询服务可以大幅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但是科技水平不高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严格技术咨询机构资格审查制度,将提供技术服务和其他配套服务的机构分开,提高我国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性。此外还需加强技术咨询机构的人才建设,提高咨询机构自身的技术水平。

在我国,高校是国有单位,严格的行政管理和工作制度使得有些人的智慧不能有效的发挥。政府应该鼓励高校依靠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单独成立或相互联合建立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机构。

5.2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现代社会中,知识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和现代化,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就是目前理想的知识传播工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是一个为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方、科技成果受让方以及参与者提供信息的服务平台。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门类繁多,从基础性研究到应用性研究,信息量大,同时还要兼顾技术秘密,这就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中要注重知识的识别和知识源的搜索,从而提高知识供求双方的交流效率。

六、结论

我国的高等院校是科研成果的主要来源,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都存在着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决定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有助于更有效地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知识管理,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的对策主要包括:加深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流动的认识;增强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消化和吸附能力;统筹规划和构建网络化组织;以及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俞芬飞. 发展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管理研究, 2007(12):143-145

[2]周玉玲.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 江苏高教,2007(2):137-138

[3]李澎,吕杰,王世富.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科技与管理,2008(1):101-103

[4]刘希宋,王辉坡.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及对策研究. 未来与发展,2006(12):27-29

[5]吴应良, 王雪. 企业知识管理的文化障碍与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2):276-278.

作者:王桂月 徐世星

科技转化知识管理论文 篇2: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耦合的策略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分为转化起始阶段,后续试验开发阶段,商品化、产业化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用到的知识是不同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各种知识的互动、转化、整合、创新、学习,涉及大量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不但可以通过创新人才的内部学习来获取,也可以通过外部学习来取得,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

1 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的耦合

物理学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称之耦合,本文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中隐性知识和创新人才外部学习存在互相耦合的关系。这里耦合的含义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不仅仅是静态的交叉重叠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二者应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既是创新知识的转化过程,也是创新人才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三阶段着手,阐述每一阶段创新人才对成果转化知识的外部学习,这是推动科技成果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耦合的基点和关键耦合域。

1.1 转化起始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转化研发人才全面认识科技成果,了解科技成果所处的领域知识,取得科技成果相关领域的知识,了解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完成对已有知识的识别和积累,并提供以后对知识进行开发的目标。可见,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起始阶段的知识储备就要对所需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这一阶段,研发人才的外部学习有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外部学习可以成为构筑部分基础性核心知识的一条途径。通过外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组织成员较好地理解,也能较为容易地与内部其他知识整合。同时外部学习可以使企业与竞争者保持同步、甚至超过竞争对手。通过外部学习,企业可以主动地、积极地推动自身竞争优势的转换,甚至可以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成为新技术的主要推动者。

1.2 后续试验开发阶段

后续试验开发阶段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验阶段,此阶段是从产品的雏形到完成产品小批量生产止,或者说完成生产工艺的可行性论证。在这个阶段,根据前一阶段获得的知识,结合转化主体的具体情况,尽量全面地掌握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相关知识。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取得内外部知识的融合,使外部知识能尽快地为组织吸收、内化。在这一阶段,企业如果过分强调外部知识的引进,不但会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还会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由于专业而又深奥的隐性知识无法只通过简单的观察就被模仿,必须要有切身的体会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建立在专业、深奥的隐性知识之上的竞争优势比建立在清楚、明了的显性知识之上的竞争优势更具有可持续性。

1.3 商品化、产业化阶段

科技成果转化的商品化、产业化阶段中所需要的设计、市场、工艺等各方面知识,为产品最终大规模生产和推向市场作最后的准备,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以不断适应市场的新需求。

在这一阶段,外部学习中针对新技术的学习成分已经有所下降,外部学习更多地侧重于获取顾客、供应商和相关市场的隐性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隐性知识。在这个阶段中,营销人才往往需要与客户、供应商不断进行交流,以获取他们在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后对成果的意见反馈,这是商品化、产业化阶段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吸收,也是对成果进行再次创新的知识储备。

2 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外部学习的障碍因素分析

组织学习的障碍即阻碍组织进行学习的因素。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跨多个知识领域和组织的复杂过程,本文把影响创新人才外部学习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点。

2.1 传播障碍

在外部知识进入企业边界之前,存在着传播障碍。

2.1.1 基于外部知识本身特点的障碍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显性知识是科技成果的说明性或操作使用性材料中所表达的知识、以及科技成果说明材料中未说明但可以查阅到的背景知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隐性知识是不能或没有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有关科技成果的构思、设计、试制及其生产的技术诀窍类知识,以及科技成果研发单位及其员工的理念、精神、价值观等文化层面知识和具体管理知识。

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传播的方式也不同,隐性知识更多的只能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来实现,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档的翻阅和学习来实现转移。在技术知识传播中,大量的隐性知识是在实践中积累在技术人员的知识库中,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在实践中交流加以模仿。技术的隐含性过高是技术知识进入企业失败的常见原因。

2.1.2基于传播途径的障碍

创新人才可以通过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等获取外部知识。第一,创新人才可以与其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压力集团等通过对话、培训、在线学习等形式进行直接交流,从而获得对方的技术、竞争事态等方面的显性知识。同时,企业与其顾客、供应商等通过长期合作形成共同的心智模式,或者是在知识性战略联盟中,通过联盟运作从联盟伙伴那里学习其成功的隐性知识,但是外部隐性知识引入的困难就在于,为了保护其核心技术和商业诀窍,处于传播途径中的媒介企业往往会采取各种有意识的防范方式,增加学习难度。第二,创新人才通过外部传播途径中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的行为和反映获得隐性知识,并将这些隐性知识通过系统的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转化为组织可以利用的显性知识。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学习障碍是知识传播失真,这里的“失真”,不仅仅指传授方传播了错误的知识,还包括所传播的知识不完整。

2.2 文化障碍

企业的组织文化反映出组织成员对环境变化的态度和观念,其反应和行为模式会对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带来影响。企业外部知识吸收、转化的最大推动力及最大阻力可以说都是由企业的组织文化引起的,如果企业的组织文化中缺乏鼓励员工之间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相互合作以及相互信任等内容,那么外部知识很难在企业间流动与转化。

3 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外部学习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人才面临的知识学习的重点并不相同,基于本文以上提到的外部学习的障碍,我们提出相应的外部学习策略。

3.1 增强企业对外部知识传播系统的通信能力

通信能力考察的是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发送体(外部知识源)和知识接收体(个体、团队、组织)之间的沟通能力,Monger将沟通能力定义为:通过恰当的沟通行为来有效实现个人目标的知识能力。知识发动体与知识接收体之间的沟通包括信息的解码和信息的编码两个过程。沟通解码能力指的是接收体聆听、专心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沟通编码能力指的是清晰表达传播内容的能力,对于语言有良好的把握,能够快速让对方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的能力。

沟通能力的增长提升了知识传播者之间互动的能力。在传播动机的驱动下,成果的转化方要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科技成果的接受方,需要经过各种努力来让接收体理解,知识发送体对知识的正确表述能力——沟通编码能力对接收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影响。当然对于知识接收体来说,自身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沟通解码能力直接影响知识接收的效果。

3.2 在创新人才中营造危机意识

要克服外部学习的障碍就要营造出危机感,迫使创新人才去积极地学习新知识。对于创新人才的主观阻力,要把阻力转化为动力,要使其抗拒的阻力变为行动的动力,而危机的运用正是将阻力变为动力的有效手段。

在创新人才中推动合理的、公平的、良性的竞争,适当地通过引入外部人才来“干扰”内部人才的自满意识,这也是创造危机的有效途径。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危机的营造一定要有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可能会导致创新人才安全感的下降,从而更加刺激其短期行为取向,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

3.3 鼓励创新人才从企业的、全局的角度对待外部学习

如果创新人才的思维逻辑只限于其工作岗位和所属部门的范围,不能从全局的角度分析新知识,那么他就可能从新知识是否对其个人或其部门有利而作出抉择,这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的全局利益。因此,使创新人才从企业全局的角度来对待新知识是十分有益的,而清晰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发展战略是重要的一个条件。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创新人才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以便使其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容。另一方面,在评价新知识时不应该将新知识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去评价,而应当把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集合在一起共同进行评价,要保证新知识的完整性。这样一来,创新人员就可以从一个全局的角度认识到新知识会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进而降低其思维的部门化倾向。

3.4创建有利于知识学习的组织文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企业应该通过组织文化的转变来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以推动知识学习的进行。有利于知识学习的组织文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组织文化应该有利于组织内成员形成相互信赖的关系和统一的价值观,成员间的信赖和关心是相互间的隐性知识流动共享及知识创新的基础;第二,组织文化必须支持和鼓励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第三,组织文化应该创造一个开放的、质疑的、无威胁的内部环境,并要鼓励员工勇于实践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转变对失败的态度,把错误和失败看做学习的机会和推动知识创新的契机。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基金支持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管理的耦合研究》(2007RKB189);青岛市科技攻关项目(08-R-15)

(大连市药品检验所;青岛科技大学 经管学院)

作者:彭宇涛 徐 玲

科技转化知识管理论文 篇3: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分析

[摘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21个省份和直辖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全国的综合排名。在此基础上,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因子作为选择变量,直接将21个省份和直辖市分为3类。最终得到黑龙江省处在第3类中游的结果,结合黑龙江省科技活动环境及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成果;因子分析;K-MEANS聚类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018

1引言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北部的省份,近年来不断提高科技经费投入力度,科技投入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2014年R&D经费支出达到1116031亿元。在2014年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9428件,成交技术合同3124件,金额达1212亿元。尽管黑龙江省科技投入的绝对量逐年增长,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黑龙江省科技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弊端,这些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科技经费投入和产出的现状,评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找出黑龙江省科技经费投入、管理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科技经费投入的先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高黑龙江省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2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2014年,黑龙江省申请专利9428项,其中发明专利5193项,实用新型专利2288项,外观设计专利847项。专利授权4298项,其中发明专利1693项。

从图1可以看出,在人均R&D活动经费支出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增长显著,这表明近5年来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从图2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黑龙江省在科技R&D活动投入方面持续加大力度,研究机构人均固定资产持续提高,R&D活动经费占GDP比重稳步提升,用于科技研发的财政支出稳定增加。但是从图3我们却发现,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近五年来逐渐放缓,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逐年减低,从2010年最开始的130%逐渐减少到2014年的84%。

3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分析

31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因子分析

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层次,可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分为四个领域进行评价:区域经济实力,区域科研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商业化,再结合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以下10个指标构建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A区域经济实力A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A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A3人均进出口总额B区域科研实力B1百万人&D活动人员数B2百万人口专利申请量B3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B4科研机构人均固定资产C科技成果产业化C1全员劳动生产率C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C3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D科技成果商业化D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D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

选取全国21个省份和直辖市(不含港、澳、台以及西藏,新疆,贵州,青海,宁夏回族,广西壮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海南省)2014年各项数据,全部指标数据不存在缺失值。指标的选取注重系统指标分布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分布广泛,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从相关性矩阵来看,绝大部分相关性系数大于03,初步判断适宜做进行因子分析。进一步观察检验指标KMO检验数值为0619,这表明该数据系列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最终选取了3个因子,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652%,因子对变量解释能力强。随后采用回归法计算各省份及直辖市初始变量的因子得分。见表2。

32基于K-MEANS方法的聚类评价分析

这里我们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按照较强、一般、较弱三个水平进行分类,得到3个类的最终类中心点的情况,3个类中心点的数据分比为(-140430,-053565,267671),(130350,132841,103884),(-010458,-018445,-041342),可知第2类各项指标均是最优的,第1类随后较为落后,第3类各指标数值为三类中最差。按照得分降序排列,上海市、北京市、南京市、杭州市为第2类,天津市、沈阳市归为第1类,其余省份被分为第3类,黑龙江省处在第3类中游。见表3。

4评价结果分析

41对高校及科研院所学术评价体制导向性问题

高校及科研院所学术评价机制,通常是以论文和著作等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及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条件。该学术评价制度在实行初期达到了其激励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积极性的预期目标,科研工作得以推动。但当学术与学者的身价和收入直接挂钩时,学术评价成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申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调节内部利益关系的主要依据时,学术评价的功利性、短视行为和种种偏颇便随之产生,致使学术研究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忽视了质量,不利于科研创新及重大成果的产生。学术评价体制的功利性和机械量化势必造成科研人员从事社会服务和科研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丧失。在科研课题立项时,主管单位或其他负责部门大多会对课题的知识产权提出要求,但是对成果转化,往往没有具体要求。因而,一些项目中的专利申请只是为了完成课题,或者是为了考评、晋升职称等,没有考虑到成果转化、市场化问题。科技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还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黑龙江省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这种情况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大学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42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政策方面,相关的科技政策、科技计划、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知识产权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教育政策等都被涵盖在创新政策之内,但相互间却没有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而且与科技创新政策也不相匹配。一方面,对于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认定没有明确的法规细则。科研成果转化的双方常在科研成果市场价值认定上无法达成一致。并且科研成果在成熟和转化的不同阶段也应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在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细则保护,尽管签署了转让合作协议,但发明人的权利常常受到企业的“隐性”侵害(如转让费不合理、所有权不清晰),而最终挫伤发明人的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保障制度的上述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

43投资融资体系不健全

要想顺利地进行成果转化,必要的资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资金缺乏是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金不足,缺乏中试基地,而企业也缺乏科技与开发资金,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另外,许多尚未形成规模的企业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研发预算,资金投入更为有限,市场融资渠道很窄,数量也不足。有些企业即使意识到成果的市场价值,但因成果转化本身需要大量资金,而企业受到经济实力的制约,造成科研成果未能转化。

5对策建议

51搭建成果转化平台

政府应建立系统规范的科技成果信息沟通对接平台,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参与者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鼓励并协助成立校企对口成果转化联盟,提倡企业早期参与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过程,在重大科技成果的早期阶段建立订单式科研项目,锁定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政府应该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队伍和中介服务机构。组建一支专业性较强,懂得科技政策、法规、谈判技巧的评审委员会,专为成果转化从事诸如专利申请、成果转化资金申请等工作。同时政府也要充当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做好中介工作。项目对接时应该把工作做得深入、细致、规范、系统,追求实际效果,避免场面轰轰烈烈,成效甚微的形式主义。

52加大成果转化突出贡献的奖赏力度

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黑龙江省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支撑。对科研成果的主要研发人员给予相关物质或改善研发条件的奖励,从而广泛的留住人才,留住项目,进而能够吸引外省市的科技成果来黑龙江省落户,使研发人员能够持续、有效的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53完善成果转化相应法规

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进步法》等相关法律的配套法律及实施细则还存在空白,如《科技成果定价法》《风险投资法》等专项立法还没有出台。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原则性规定多,可操性较差,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体系的功能弱化,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专利法》明确规定了成果权的依据,但是无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规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利益分配缺乏法律依据。所以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确保科技成果转化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杨再平市场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李华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看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管理研究,1998(5)

[3]刘溶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和条件:比较与借鉴[J].经济纵横,2000(11)

[4]赵应宗确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J].经济管理,2002(12)

[5]陈斐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学管理,2004(1)

[6]卢锐企业孵化器理论及其发展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7]袁晓东论我国科技项目中的知识产权政策[J].科学学研究,2006(1)

[8]刘希宋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作者:李思明 任桂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供电市场营销分析论文下一篇:专题活动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