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钼工业发展现状

2022-11-27

第一篇:中国钼工业发展现状

钼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探析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钼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探析

陈健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辽宁沈阳110033)

摘要:根据目前我国钼冶炼行业的生产现状,通过对三氧化钼的焙烧、钼铁冶炼主要生产工艺、产污环节及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重点阐述二氧化硫、烟尘和铼回收利用后的经济效益,说明环保治理可成为钼冶炼行业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钼冶炼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钼冶炼;环境污染;“三废”治理;经济增长点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prioduction status of molybdenum smehing industry,summarizes and analyzes

roasting of mo1ybdenum trioxide,mo1ybdenum iron smelting production process,the links of production pollu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and then focuses 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ecycling of sulfur dioxide,smoke dust and rhenium,

points out that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molybdenum smeldng industry is to be economic growth point and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n molybdenum smelting industry is inevitable choice.Key]words:molybdenum smelting;environmental pollution;treatment of three wastes; economlc growth point

中图分类号:X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021(2012)06-0034-0

21 引言

由于钼冶炼行业为重污染行业,严重地污染了所在地方的环境。因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铁合金生产企业行业准入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钼行业淘汰落后的反射炉生产工艺,二氧化硫处理必须有回收装置,以解决高污染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市场钼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使钼冶炼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陷入两难。治理污染物,投人大,企业亏损,不治理则企业无法生存。钼冶炼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污染物可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企业的污染得到治理,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钼冶炼企业主要污染物及治理费用

2.1钼冶炼企业主要污染物

钼冶炼企业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焙烧和冶炼工艺中的烟气。焙烧工艺中的烟气中含有重金属粉尘以及大量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最高时可达20000ms/m3,冶炼工艺中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高浓度的氮氧化物、氟化物,氮氧化物最高时可达5 000mg/m3左右,此外还含有重金属粉尘。以中型钼冶炼企业(2台回转窑)为例:日焙烧钼精矿20000kg(45%品位),日产二氧化硫12000kS,年(按300d计算)可达3 6004二氧化硫,相当于三级市年排放总量的1/10。冶炼工艺中的每炉3t铁(15min炼完),需萤石20kg、硝酸钠30kg,产生大量的高浓度的氮氧化物、氟化物,重金属粉尘可达100kg。

2.2环保治理的费用

(1)环保投入

以中型钼冶炼企业(2台回转窑)为例:采用碱法吸收二氧化硫,吸收1t二氧化硫需费用1 500元,日吸收二氧化硫12t,费用可达18000元(不计设备投资)。而焙烧1t三氧化钼,毛利润在1 000元左右,企业亏损,只能牺牲环保,换取效益。

(2)排污费

如严格执行排污费的标准,每千克二氧化硫收费1.6元,按日排放二氧化硫12000kg计算,收费可达19200元,企业无利润,只能偷排。

3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及新增利润

3.1 二氧化硫回收利用及新增利润

钼冶炼行业高浓度二氧化硫的回收利用,只有两个渠道:生产硫酸和硫酸盐,但钼冶炼行业的特点为日产量小,不连续生产,地处偏远,不适合生产硫酸,因此生产硫酸盐是唯一的选择,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生产亚硫酸钠是首选。

亚硫酸钠广泛应用于造纸、皮革制品及防冻液等工业行业,可用作原料,特别是近年来建筑市场需求巨大,亚硫酸钠是生产建筑行业减水剂的主要材料。一般化工行业生产亚硫酸钠需要购进硫磺和碱等原料,成本较大,是微利行业。而利用回转窑废气回收二氧化硫及作为原料生产亚硫酸钠,其成本要远远低于以硫磺为原料的专业化工生产厂家,在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

市场价格约2 300元/t,每吨可获利300元左右,而以硫磺为原料生产亚硫酸钠的利润与此相比要低很多(详见表1锦化集团服务公司亚钠厂硫磺与回收二氧化硫制亚硫酸钠对照,其中生产的亚硫酸钠含量93%以上,单价为2400元/t)。

表1锦化集团服务公司亚钠厂硫磺与回收二氧化硫制亚硫酸钠对照

从表1可见,利用尾气生产亚硫酸钠,销售价格调整空间很大。如销售价格调整在2200元/t,每吨可以控制在300元左右,以每年生产10000t计算,全年可获利300万元,两年可以回收全部投资。

3.2 钼粉尘的回收及新增利润

回转窑焙烧三氧化钼时,利用袋式除尘器回收粉尘,平均回收率只在98%左右,经过水洗净化、脱硫后,可提高回收率1.5%以上。以单台回转窑10Ud物料计算,可收回粉尘150kg,以每吨85 500元计,每日可回收粉尘折价12 825元左右,扣除成本、折旧费,每日可获利润8000元左右。在冶炼过程中,通过二级处理,使粉尘彻底回收,以每炉30批料为例,一炉可回收100kg左右的钼粉尘,每天3炉,3个月可回收全部投资。日实现利润4万元。同时采用湿法处理烟气,使排出后的尾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3.3重金属粉尘的回收及新增利润

辉钼矿中伴生共存的稀散金属铼(Re),以硫化铼形式存在。辉钼矿是铼唯一有价值的寄生矿物,是生产铼的主要原料,因此从钼焙烧烟气中回收及分离铼显得更加重要。

铼是高熔点的稀散金属,在化工、冶金、国防尖端科学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已查明,世界范围的铼储量较少,仅有237万t,世界铼金属产量大约

在40Ua,而随着电子、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对于铼的需求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铼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可见,铼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对于国防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铼几乎全部伴生于钼矿床中,目前我国集中分布在陕西金堆城钼矿、河南栾川钼矿、吉林大黑山钼矿、黑龙江多宝山铜(钼)矿等矿床中,合计占全国铼总储量的近90%。实现钼焙烧烟气吸收液中铼回收、利用与产业化应用,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利润巨大r”。每千克高铼酸铵价格为4万元左右,金属铼达7万元。平均每吨钼精砂中含金属铼2%。中型钼冶炼企业(2台回转窑),年需钼精砂5 000t,可提取金属铼1 000kg,实现产值7000万元,纯利润远远超过主产品的利润。 4循环经济是钼冶炼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钼冶炼企业普遍使用回转窑焙烧设备生产氧化钼,用炉外法冶炼钼铁,造成了严重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污染和伴生资源浪费问题。如何使环保治理与企业利润不产生矛盾,如何使环保治理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现高浓度有害气体达标排放(脱硫、除尘回收率达98%以上),污染物回收,再生新产品,二氧化硫、粉尘及铼的回收利用给钼冶炼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钼冶炼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郝吉明,王书肖,陆永琪,等.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

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钟秦.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2.

[3]赵由才.危险废物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杜,2003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年 第6期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主办: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

周期: 月刊

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4-1021

CN 21-1556/X

第二篇:中国农村发展现状

关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发展现状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如今这种观念已深入人心,知识经济已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所以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一、 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农民的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个别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很多人的思想和观念仍停滞不前,在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缺少开放性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要一下子有根本改变并非容易。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不少远见之士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得出:要提高农村人口国民素质的长远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按照现阶段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社会的发展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具有多达9亿的人口,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长治久安。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贫困孩子能轻松的走进课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在之前,新学期开学,总有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被迫辍学,现在基本上没有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从2007年开始施行“一费制”,就免收了学杂费、书费,贫困的学生还会享受到生活补助。国家的这一改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更多贫困的学生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

2、“远程教育”的普及,拓展了农村孩子的视野,他们能看到的已不再是一片黄土地,小麦、高粱加玉米,他们有了更大的求知空间。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远程资源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多媒体课、计算机信息课让农村孩子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知识面更宽了,见识更广了。

3、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立学校“大锅饭”的落后消极的劳资分配体制,多劳多得。现在,教师工资每月直达个人帐户,由上级财政统一发放,各种培训费免除了,硬性捐款杜绝了,教师负担减轻了,教学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4、教育已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消费热点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机和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二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来完成其劳动力尤其是智力的再生产,从而最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或满足。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消费呈明显升温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重视子女教育的内容;其次,示范与攀比效应使父母不愿自己孩子生活和学习条件比别人差;再次,出于补偿心理,许多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寄希望于子女,以弥补自己的遗憾;第四,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普遍具有危机感,从而更积极的在教育上投入。然而,在肯定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基础教育仍存在一些还待解决的问题。

1、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长足发展受到限制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重还不到30%;另一方面,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学校经费主要靠上级下拨,但由于下拨有限,致使经费存在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大大影响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学校图书室陈列着毫无教育价值的、只为迎接检查的专用“图书”,聊胜于无;实验器材陈旧老化,学校又无力更新,只能被积尘覆盖,音美体器材形同虚设,中看不中用。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态度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通过大规模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教师素质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

4、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5、 优秀教师流失较多,生源严重缺失,“学将不学”

目前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我所在的乡镇,每年都有一些优秀教师调入城区学校,这些老师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教坛新秀,他们的离去不但给学校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教育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师资本就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严重缺血。

同时,生源的严重缺失,也使人触目惊心。就目前我们乡村的中学初中每个年级仅剩一个班。小学、中学不断撤点并校,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好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直接或转学到城市学校,造成农村学校人数急剧减少。媒体也进行了同样的报道,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农村教育萎缩”。优秀教师的流失,学生的缺失,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破产。长此以往,“学将不学”!

6、“九年义务教育”未能真正贯彻,学生弃学令人担忧 初中入学率较高,但辍学现象令人担忧,大量未完成学业的未成年人流入社会,既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又增加了新的文盲队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及家长面对“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现状,产生“读书无用论”而弃学。

7、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①农村家长自身的原因:素质较低,家庭缺少教育氛围;缺乏与孩子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当前教育现状使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

②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盲点。目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已超过学生半数,对其校外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盲点。他们得不到亲情关爱,有的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有的孤僻任性,自私冷漠,行为习惯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有的整天沉迷于上网,结果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对其教育和管理已成为一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8、教师压力过大,待遇较差,心力交瘁

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精神面貌已经“成熟”得不能在“成熟”了。缺少专业教师就由其他教师兼任,重新学习本身就很累。中小学生源锐减,学校近几年都超编老师,更多地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上班身累,下班心累,很多教师还没到退休年龄就已满身是病,苦不堪言。农村教师工资相对较少,既要抚养小孩,又要赡养老人,微薄收入影响了他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各种压力使相当一部分老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此外,由于学校自有经费紧张,对教师的考核奖励金额甚少,不能完全于教师的劳动付出成正比,也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9、教师激励机制没有建立或取得实效

学校教育学研究指出:激励是使人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农村中小学的管理人员仍受到专业素质低下及管理水平滞后的制约,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法机械单一,管理效果不佳,不能创立符合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缺少工作艺术,推行强制管理,没有人文关怀,不能激励教师斗志,氛围压抑,人人自危,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三、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和实施救助的建议。

鉴于上述农村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1、 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中央应确立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筹措经费,如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

2、优化育人环境,稳步提升师资水平,稳定生源。

根据农村学校设备薄弱的现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建设,为偏远的农村薄弱学校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教学软件、体育器材、图书等,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应促进区域内师资资源配置均衡化,统筹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体制,具体做法是采用城市学校成立支教团,到农村学校观摩、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取经的交流方式,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区域内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再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通过以上努力,扩大学校的正面影响,重新树立群众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稳住学校生命线-----生源。

3、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①改善办学条件,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的唯一方法。②建立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制度,正如陶行知所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③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能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4、建立长效激励竞争机制,创新基层管理体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率先建立学校激励竞争机制,使学校间形成健康激励,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使农村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取长补短,逐步具有竞争力,其中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生源的保障及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另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应给予他们适当的行政自主权,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规范但不是强制常规管理,以使干群之间减少甚至避免矛盾,凝成和谐共进的集体力量。

5、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 ①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基本目标要求具体化、多样化。例如在思想教育的目标中要突出热爱农村、热爱家乡、扎根建设农村的要求;把技术素质的教育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等等。②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由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需要多元化,要有弹性。一是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区特色。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二是课程要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适当结合;承认并接受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不一致,通过多种形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③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活动课程分为统一的活动与兴趣活动两类。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学科、科技、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增长聪明才智,发展爱好特长,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从事农村社会工作和文化活动的能力。课外科技活动应当结合当地的“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来进行。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过:要用科学发展观求得发展和进步。要想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实现教育公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实践。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发展与公平两条主线,细化均衡教育发展目标;在统筹发展中共建共享和谐教育,努力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整体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卫广玲.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9). [2]王 军.农村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 [3]李星云.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2006,(6). [4]段成荣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江海,2005,(6).

第三篇: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林学(森济)05级 李瑞久 20051519

摘要: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的林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建设规模在连续几年大幅度扩张之后,开始转入稳定推进阶段。林业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林业种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成果不断增加。林业基层建设不断推进,林业国际交流成绩显著。

关键词:林业 六大林业工程 林业产业 科技成果 基层建设 国际交流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颁发。在这之后,各级林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伴随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野生动植物、湿地、大熊猫等专项调查结果的公布,以及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

1.全国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工程造林贡献突出,民营林业发展迅速。200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79.46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7.87%,人工造林501.89万公顷,飞播造林57.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19.65万公顷。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63.6万公顷。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271.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飞播造林27.18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7.17万公顷。在树种结构上,各地加大了阔叶树、乡土树种造林比重,西部干旱地区加大了灌木林造林比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贡献突出,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核实面积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比重的89.8%,核实率达94.3%,合格面积占全国营造林合格总面积的90.0%,合格率达90.2%,高于全国营造林平均水平。民营林业迅速发展,全国非公有经济造林285.30万公顷,占全年造林面积的50.96%。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公有森林面积已占森林总面积的20.3%;在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比例增至41.1%。2007年全国有5.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4.9亿株。

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工程效益继续显现。

截止2007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完成营造林面积576.68万公顷,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的84.87%,其中造林面积480.29万公顷(人工造林424.24万公顷、飞播造林56.05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96.39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风沙源退耕)、三北及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分别占13.36%、66.99%、

9.85% 、9.33%和0.47%。具体来讲:

2.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007年工程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64.14万公顷,其共完成治理面积101.17万公顷,其中造林47.33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人工造林38.6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19.17万公顷,占人工造林面积的49.61%,比2003年提高3.28个百分点,飞播造林8.69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达到120.11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28.11万公顷。在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占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的比重为84.54%;草地治理面积23.85万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6.23万公顷;水利配套工程完成5498处。

2.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04年,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44.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3.83万公顷,飞播造林1.00万公顷,人工造林占造林面积的97.77%。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为36.47万公顷,占造林面积的81.35%。其中,水源涵养林4.21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2.65万公顷,防风固沙林8.18万公顷,农田、牧场防护林

5.32万公顷,护岸护堤林1.77万公顷,护路林1.05万公顷,分别占防护林总面积的11.54%、34.69%、22.43%、14.59%、4.85%和2.88%。

2.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07年,新建自然保护区134处,新增保护面积87万公顷。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672个,总面积达1.19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40%,比2003年提高0.1个百分点。截至2007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小区49109处,总面积1060.48万公顷。国家划定禁猎区1889个,总面积6090.86万公顷。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30处,面积357.50万公顷,湿地示范区面积183.06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645个,珍稀野生动植物培植基地493个。这些自然保护措

施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2007年,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建设的人员增加到3.2万人。全年完成投资4.45亿元,比2003年减少15.15%,其中国家投资1.41亿元,占全年完成投资的31.82%。

2.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2007年,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造林5.68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98%,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23万公顷,迹地更新造林2.65万公顷,非林业用地造林0.81万公顷。按造林主体划分,农户造林1.59万公顷,外资造林1.37万公顷,国有林场(包括集体)造林0.98万公顷,龙头企业造林0.89万公顷,其它主体造林0.85万公顷。农户、外资成为速生丰产林建设的主体,占速生林造林总量的52.29%。工程完成改培面积4846公顷。2006年,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规模继续减少,其他造林主体造林面积大幅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全年造林1.37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17.96%,国有、集体林场造林从2005年的341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951公顷,增长178.89%,其他主体造林面积从84公顷猛增到1263公顷,增长14倍。

3.林业产业稳步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07年,林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892.2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3年增加1031.88亿元,增长17.61%。其中,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50%、27.58%、32.48%。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60.04:34.25:5.71调整为56.40:37.16:6.44。分地区看,浙江、山东、福建、江苏、河北、湖南、广东和江西8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均超过300亿元,8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合计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57.12%。

经济林、竹业、花卉等营造林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茶、桑、果总产值比2003年增加157.30亿元,增长12.34%。竹材产量增长13.3%,竹笋干增长5.56倍,竹胶合板产量增长39.1%。花卉总产值344.60亿元,比2003年增长22.52%。2007年,全国木材产量在2003年开始出现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回升,产量达到5197.33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9.21%;锯材产量1532.54万立方米,比200

3年增长36%,人造板产量达到5446.49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19.61%;其中纤维板和其他人造板(主要细木工板)在人造板中发展最快,2004年,两项的产量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49.66%,比2003年提高7.85个百分点。全部木地板产量12300.47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42.33%。其中实木地板占全部木地板产量的41.54%;实木复合地板占22.47%,强化木地板占21.79%。基本形成了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地板“三足鼎立”的生产和市场态势。木制家具产量4.28亿件,占全部家具产量的28.61%;纸浆产量3723万吨,其中木浆产量238万吨,占6.39%。

2007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47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3%,比2003年增长27%,其中海外游客448万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达69.21亿元,比2003年增长65%。森林公园发展还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根据测算,2007年,全国森林公园共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机会36万个,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1000亿元。

4.林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但增幅减小,资金投向仍然集中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2007年,林业系统到位各类建设资金510.29亿元,比2003年增长8.27%,其中中央林业投入375.81亿元,占全部林业建设资金总量的73.65%。中央林业投入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国家预算内资金增加,同比增长分别为20.09%和62.37%;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债资金规模缩小,同比下降13.13%和30.94%。中央林业资金仍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主要投入对象,五项工程总投入287.90亿元,占全部中央林业投资的76.61%。2007年,林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林业利用外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33亿美元,是2003年的1.70倍。

5.林业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林业教育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7年,各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认定的林业科技成果共228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占成果总数的88%,有12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35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17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33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此外,还完成各级标准14项,获得各类专利9项。从成果应用水平看,2007年的科技成果中,目前有95项成果处于成熟应用阶段,57项成果处于成果应用中期阶段,49项成果还处于成果应

用初期阶段。

林业高等教育、行业培训和人才开发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林科类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3763人,比2003年增长20.3%;毕业生27079人,比2003年增长33.1%,其中本科18300人、专科8779人。

6.林木种苗质量提高,森林火灾形势严峻,林业有害生物呈偏重发生态势。

6.1 2007年,全国种子生产能力达2600万千克,其中:良种生产能力190万千克,优良穗条生产能力达24亿条(根);全国苗木产量接近480亿株。林木种苗国债投资29413万元中,其中,林木良种繁育中心1922万元;良种基地13960万元;采种基地11700万元;省级种苗示范基地606万元;种子检验、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957万元;种质资源268万元。

6.2森林火灾严重。

2007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3466起,比2006年增长28.7%。火灾受害森林面积14.2万公顷,比2006年减少68.5%。因森林火灾伤亡252人,比2006年增加110人。

6.3林业有害生物总体上呈偏重发生态势。

全国主要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945万公顷,比2006年增长6.3%。其中:森林虫害744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3.6%;病害76万公顷,与2006年基本持平。

7.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国有林场改革方向确定。

20074年,全国完成林业站基本建设投资278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74万元,地方配套23737万元。全国新建乡镇林业站455个,938个林业站新建了办公用房,1605个站配备了通讯设备,924个站配备了机动交通工具。完成林业站建设合格县200个,全国林业站建设合格县的数量达到2073个,占有规划建设林业工作站任务县的84%,比2003年提高8个百分点。

针对国有林场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后劲不足、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国有林场经济陷入困境等问题,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门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不同类型国有林场的建设方向和目标任务,重新核定生态公益型林场的事业

编制等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8.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成绩显著。

2007年,共争取到荷兰、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热带木材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机构)无偿援助项目83个(含小渊基金项目48个),其中双边合作项目58个,多边合作项目25个,受援金额达3989.3万美元,项目完成以后可增加项目区造林面积2.21万公顷。同时,在引进国外智力、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森林认证等方面的林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成绩突出,与国外签署的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已累计达32个。在专项国际合作方面,与意大利环境部开展赤峰敖汉青年造林项目;承担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干旱地区土地退化评估(LADA)”项目;实施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GEF项目、湖北通江湖泊湿地保护项目、湖南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中荷湛江红树林保护项目、黄河中游湿地保护项目、米埔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培训项目;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共同推动建立亚太地区保护水鸟的国家间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继续推进亚太迁徙水鸟网络建设等。在履行国际公约方面,全面履行和积极开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框架下的各项活动,推动了公约的进程。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林业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林业建设的任务仍很繁重。比如年初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5月的汶川大地震,都对我国的林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现在,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高涨,国内外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工作者应抓住机会,让我国林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1.国家林业局.2004.2004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国家林业局.2005.2005年中国林业概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国家林业局.2005.2005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国家林业局.2006.2006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国家林业局.2007.2007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四篇:中国涂料发展现状

2009年4月1日

中国涂料与发达国家5大差距其人才居首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涂料行业与中国涂料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中国涂料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8年,中国涂料总产量达到638万t(1175个企业),总产值1550亿元(2149个企业),总容量仅次于美国。

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包括市场容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市场规范程度、产业集中度、人才、企业规模和财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模式和思想观念、法律法规等。这些都是我们亟须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其中,人才方面的差距在这其中位居首位。

1、缺乏全球经营理念、集团管理思路、金融外贸思想、上下游一体化营销模式、走出去引进来等综合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涂料行业以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企业有市场地域性、产品单一性的弱势,很少有企业到国外建厂经营。中国本土涂料企业发展壮大的空间很大

2、缺乏持续稳定的、素质很高的、致力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技术人才。由于基础设施、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的缺乏,产品开发大多处于低水平阶段,技术人员常常做些原材料替代、节代的试验,创新成分较少。就外资涂料企业与民族涂料企业而言,外资企业有良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有获取先进管理经验的平台,这些都是民族涂料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而这又是吸引人才的最重要的两点。现在中国很多中小涂料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形势是,一方面无法招揽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还面临随时被挖走的压力。行业专家断层现象严重,除老一代有些知名的技术专家外,中青年一代技术专家几乎没有全国公认的本专业领头羊。有可能在涂料业做出成绩,中国年轻的技术专家缺乏

3、缺乏一支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很高的涂料专业师资队伍。现在的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涂料高校和涂料专业,因而就形成不了一支正规化的涂料专业老师队伍,涂料行业专家都是游击性地为企业、为行业、为政府服务。没有规范的教育体系,涂料教育 形成不了系统的理论,对涂料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多依靠"师傅传授徒弟"的模式,技术人员科研水平的提高大多靠自己的摸索和自身的天分。技术和配方的传承性和系统性不足。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可能在高校开设专业,做领头羊

4、涂料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生产能手和后期熟练的施工队伍。生产中制漆调色人员、分析检测人员严重缺乏,或者水平良莠不齐,专业程度不够。后期施工多以民工为主,现场缺乏涂料监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涂装缺陷往往不是由于涂料质量造成,而是产生于施工手法和涂装的不专业。内资企业难以招聘到专业施工人员,难以扩大自己的企业规模,现在都是外资涂料在引领中国涂料市场

2009.10.11评述

第五篇: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近日,国内主要电力企业与煤矿企业签订了2010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协议,可以看出,合同价格较2009年上调了约30元至50元/吨。受冬季消费高峰、天气因素以及节日储备等阶段性需求因素影响,近期国内煤炭需求持续上升。尽管山西等煤炭主产地产量逐日增加,但短期内不足以改变可供煤炭偏紧的局面,煤炭价格还将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

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有关专家认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我国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参与矿业权竞争,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我国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4.2%,不但低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

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我国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相继进入了衰老报废高峰期,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此外,数量众多的乡镇小煤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安全方面投入少,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矿区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十五”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此外,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加。《报告》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煤炭工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增强煤炭供应能力。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煤炭需求情况,按照“上大关小、产能置换、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快大型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优化煤炭开发布局。

抓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我国应继续大力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早日形成以大兴煤矿企业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做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加工转化项目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我国要不断加大煤制油、煤气化等项目的研发力度,尽量降低煤炭作为终端能源使用的比例,推动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下一篇: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