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问题分析范文

2022-06-22

第一篇:民工荒问题分析范文

中国民工荒分析报告

“民工荒”分析报告

摘要:根据往年人们对“民工荒”的讨论和研究,对“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

原因

对策

一.什么是“民工荒”

“民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企业用工短缺现象,沿海企业受冲击最大。网上统计报告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城市出现超200万的用工短缺,普工缺口达136万之多。“民工荒”也是民工权利荒。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行的二元城乡户籍制度,导致进城里务工的农民无法享受到和当地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就是民工一直以来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从而形成权利缺失,无法与企业进行对等谈判,只能默默的忍受企业在拖欠工资和延长工时的恶劣行为。

二.民工荒形成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随意加班等现象随处可见。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各行业拖欠9800万农民工工资约1000亿,其中建筑行业所占拖欠比例为70%。 同时,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导致了员工的高流失率。

(二)农民工工资增长过慢。 有关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l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几十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l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但现在还是这个水平。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导致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

(三)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四)农民工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 由于农民工的教育水平迟迟未能得到提高,重学历轻技术的中国教育结构,导致中国生产了大量不懂技术的大学生,但农民工队伍中的技术人才却异常紧缺。目前的民工荒也主要是技术工人短缺。

(五)人口老龄化。长期以来,业内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基本判断是总量充足,只是存在结构短缺。目前普遍所说的农村大约有1/3劳动力剩余、绝多数约为1亿到1.5亿,但4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绝多数只有5000万。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也越来越慢。从2004年开始,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数就已经开始持续低于劳动力的需求量,两者差距越来越大。

(六)政策影响。政府采取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与惠农政策也是“民工荒”加剧的原因之一。随着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中西部就业机会增加,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同时,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背景下,中国民生逐渐改善,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扩展,在农村从事非农业的环境逐步改善,返乡务农或创业手艺增加,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在四年里平均增加了36%。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工回流。

三.“民工荒”的解决对策

提高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他们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是解决当前“民工荒”问题的正道和长久之计。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即期收入,而且还是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社会各方面都应正确引导企业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

鼓励企业开展业务外包寻求应对“普工荒”的新途径。开展业务外包加工,事实上是将自己的车间延伸到劳动力招收更便利的地方,不仅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满足了农民工不出乡既可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同时兼顾农活的多种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农民工不流动,机器设备流动”的办法,虽然是权宜之计,但也是目前的有效应变之策,可以为缓解“民工荒”提供新思路。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通过开展业务外包解决“普工荒”。

积极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在岗培训缓解“技工荒”。实践证明,像为鼓励企业走在岗培训之路,必须大力改革现行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可以考虑将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向实施在岗培训的企业倾斜,大幅度增加这一块的补贴资金,大力鼓励、引导企业实行在岗培训。这样做不仅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而且可以防止农民工培训的“偷工减料”现象,真正起到提高农民工培训效果的作用。

应引导企业走提高农民工待遇的“双赢”之路。建议:一要及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正确引导企业提高工资水平。最低工资标准是职工生存的生命线,职工权益保障的底线。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合理引导企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二要真心为企业减轻负担。三要监督企业依法办企。部分非公企业不与企业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不全,侵犯员工合法权益。

总结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促使沿海地区的企业认识到,我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的。提高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必须提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日程上来。农民工开始在更大的区域范围进行选择性迁移,地区之间企业的竞争、农民工与城市劳动者的竞争都会随之加剧,各地方政府为吸引劳动力资源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竞争也会加剧。同时,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也将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动力,从而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此外还应认识到,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以及城乡差距的消失绝非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因此, “民工荒”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将是一个相对艰巨和漫长的过程。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的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何去何从

——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市场的研究

作者: 201030510327公共管理学院 行管二班

2011年6月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的研究

201030510327公共管理学院 行管2班

【摘要】: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这种现象到底如何产生,又该如何解决?本文通过分析三大产业结构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情况解度这个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就业难民工荒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

【正文】: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工作是“铁饭碗”,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必须“抢饭碗”。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是常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系列就业问题中的一道特殊难题。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00万人,加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然而另一方面民工荒问题也在最近几年逐渐显现,2010新春伊始,我国的许多省市就纷纷闹起了“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工难求到中西部地区的劳务输出频频告急,“民工荒”再度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一边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边却是“民工荒”企业招不到人,这种悖论现象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的看清“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的本质,以及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配套的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以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一, 背景分析

1, 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

产业结构是三大产业产值占GDP的的比重.三十年来,中国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 二,三产业分别由1978年的28.2%,47.9%,23.9%减少到2010年的10.17%,46.87%,42.96%。调查显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升高一点就能多增加一百万就业人口,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因为在第三产业中有大部分的就业人口是大学生。而现在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80%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甚至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可见目前中国的第三产业效率比较低下,同时也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2,劳动力市场结构差异

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在地区层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可将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乡镇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但这次为了更深入的探索“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这个问题,按照供给主体的不同,我认为可以把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农民工市场(农民工这里指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力)和大学生市场。据实证分析表明,就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而言,城市劳动力人力资本明显高于农村进城劳动力人力资本。因此,对企业主来说,雇佣更多的农民工意味着拥有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

制造企业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国际市场,而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正是得益于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由于其人力资本价值不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获得相对低廉的工资.同时由于在同等的人力资本情况下,在城市工作远远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远远高于粮食收入,因此农民更多的会选择进城务工。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因此人力资本成本高,知识收入预期高,这也就决定了其工作要求高于农民工,他们对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的需求较高,工资期望值也较高。而农村市场显然难以提高高于城市市场的工作条件,因此大学生市场也会选择在城市工作

二、 现状分析

1 ,大学生就业形势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新预计,2011年年底中国将有150万大学生难就业,也就是说大学生失业率将超过12%.而在我的网上调查问卷显示有五成的大学生认为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失业率在30%以上,有三成的农民工认为中国大学生的失业率在30以上.而认为中国大学生失业率在10%以下的大学生和农民工都非常少.为什么大学生和农民工的看法与社科院的看法相差如此多呢?我认为从社科院的角度,他所预测的是大学生的全部就业,包括实际就业,兼职就业以及实习就业,而大学生与农民工这样的社会民众认为就业就是实际就业,也就是签订合同,工作条件较好的就业.而无论从哪方面讲,我国的大学生失业率都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失业率,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非常严峻.

2, 民工荒形势

1.今年三月份,也就是刚过完春节,农民工进城高峰时期,东南沿海很多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

其中最为就是深圳,三月份深圳的工人缺口达到12万,占到总用工数的12%.对于民工荒,网上调查问卷显示,有三成大学生是通过他人经历了解带到民工荒的,而大部分大学生是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的,只有一成大学生是没有了解的.农民工对于民工荒就都有了解,并且有一半人有经历或者朋友亲人经历过.而谈到民工荒对自己的影响,80%的大学生感觉影响不大,在这个方面农民工的则为16%.另一方面,农民工普遍认为民工荒带来的工资上涨抵不上由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涨.由此可见,虽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民工荒,但是由于普遍的物价上涨,农民工还是没有好处可言,民工荒带来的的负面影响主要作用在企业主上.

三,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首先从大学生市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时存在着较大的偏好。据统计有6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只有6.5%的大学生选择西部地区 ,这样他们就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挤堆”现象,竞争压力自然加大.然后是大学扩招: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刚开始是为了扩大内需,加大人才培养,但后来却愈演愈烈,大学扩招成风,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这就直

接导致大学生竞争力下降,空有文凭而没有真正本领成了“花瓶”在找工作时却还不愿意低就。再者就是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的冲突:大学生市场的需求方与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相同,谋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企业主会想尽方法降低成本。如今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吸收了超过一半的劳动力,而这些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需要的是随招随用的员工,大学生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并且要价又比农民工高,当然就业就变难了。综上原因,就造成了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2,民工荒原因:

对于民工荒原因,首先介绍问卷的调查结果。问卷中,100%的人认同“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待遇太低”,60%的人认同“城市门槛太高,比如无法解决户籍,留守儿童影响父母外出”。总结之后,我认为是以下 原因造成了民工荒。第一主要是农民工的需求增大。一方面中国加入WTO 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过热,发展速度过快,进而对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08年的金融危机后,沿海很多企业破产,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个人创业的措施,这就催生了一大批熟练技工回乡创业,大大加大了农民工的需求。第二就是农民工供给的减少。06年的农业税减免措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的扩招等等因素都造成了农民工的供给减少。最后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增大。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都是急切的想找到工作,一般也是经人介绍来的,人员流动比较小,企业用工稳定,而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多渠道了解各地的工资情况,纷纷去追逐高工资,比如在这个他的工资是2000元,但他听说在另一个企业可以拿到3000元的工资,他就会在年后去另一家企业(因为现在一般企业都有扣押工资的现象,只会在年底发完工资),这一方面可能造成了劳动者的摩擦性失业,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出现一时招不到工人的情况。

3,综合性原因

在前面的背景分析中,我分析过出于追求最大化利润原则,中小企业会农民工而不是大学生,而对于农民工和大学生来说,沿海城市将是他们第一选择的工作地,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跟农民工竞争时会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在传统观念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心理上对于农民工的工作会有一种鄙视,自然也不乐意干那些农民工干的活,因此就会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度。而相对于农民工,大学生没有掌握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让他们在选择创业的时候也照样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通过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的原因是相关连的。而大学生市场和农民工市场的划分就能更好的体现这里面的相关联。

四 ,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市场的重新组合

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就是 学好专业技能,不要好高骛远,明确自己的定位,放低姿态,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现在研究的是“大学生就

业难与民工荒“的问题,因此在这我是要分析三大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来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

1, 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是第一产业的的升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也将逐渐升级,即主粮食消费的降低和渔牧业副产品所占比重的上升。而这样的升级就要求农业技术结构相应升级,进而增加对技术类人员需求的增长。这就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就业空间。然后是第二产业的升级。现如今中国已经积累了相当巨大的财富,并且中国的环境已经承担不起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因此中国制造到了升级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而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高级技工人才,这是发展中国创造的前提人才,在这方面就需要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高校——企业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级人才。最后就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就业吸纳人数最多的产业,但目前在中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实际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国传统的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太大,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还有待发展,而这些产业都是可以吸收大量的大学生。鼓励大学生去这些领域创业,就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当这些产业升级以后,对于农民工的需求就会下降,这样也就解决了民工荒问题。当然这样的产业升级是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完成的:一,从根源讲政府应该改革教育制度,人才是关键;二,政府应该出台更多惠农政策,而不只是流于形式的,应该能切切实实吸引大学生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升级第一产业;三,分区域重点发展不同的产业,像中西部比较落后,就应该鼓励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而沿海地区就应该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 2, 劳动力市场的重新整合。

前面我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大学生市场和农民工市场,这样的分法也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客观存在的分法。虽然现在以及过去,大学生和农民工的需求方是一致的,但当这两个市场就业一个不足一个富余时,两个市场却不能合理的整合,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迟迟解决不了。这就需要重新将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可以将两个市场划分为三个市场,即高端大学生市场,中端技术工人管理市场和低端农民工市场。在中端市场大学生就可以跟农民工进行互补,这就解决了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的问题。这样的划分自然需要实施的思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职业歧视的现象我们就更应该消除,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整合。

五, 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也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市场体制的完善,社会保障的合理发展和中国就业整体环境的改善,从而转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就是产业结构升级,这能合理的分配劳动力需求市场;另一方面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整合,这能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实现劳动力市场

的自动分流。只有这两方面措施同时其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中国的人口福利充分体现。

部分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

[2]《现代企业》

[3]《中国劳动力》

第三篇:“民工潮”与“民工荒”透视

一、 “民工潮”、“民工荒”现象和“农民工”性质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称谓,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员。他们是在农村拥有土地,但又离开了农村和土地,在城市务工,但又没有城市户口的群体;是农村进入城市或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

首先,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这种歧视性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户籍身份,即农民虽然进城务工,但是大部分城里人没有把他们当成工人,都依然看作是农民。第二,职业身份,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一些非正式的职业或者边缘职业,那些工作是真正拥有城市户口的市民所不愿意从事的脏、累、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如建筑业、采矿业和服务业等。第三,社会保障身份,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有的甚至连用工合同都没有签署,当他们在外打工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个人面对一个社会制度,而没有一个相应的提供帮助与援助的保障体系,城市低保与他们相逢不相识。

其次,农民工是尚未被承认的产业工人。农民工究竟是工人还是农民,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问题,它关系到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所谓工人,即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以工资收入为主,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所谓农民,即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其社会身份是农民,其职业身份是工人。因此我们说农民工是尚未被承认的产业工人。当然,这里所说的产业工人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产业工人也不完全相同,我们的农民工不仅仅指从事和大机器生产直接相联系的工人,同时也包括服务行业的工人。

再次,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边缘人”。农民工这个称谓,形象地刻画出进城打工者无奈而尴尬的社会地位。农民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承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的层层限制,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是他们发现这里不是他们的家。虽然他们为城市创造着价值,但是他们不属于价值的分割者。他们成为了城市社会的“边缘人”,这里所指的“边缘”主要是: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农民工能够切身感受得到,并参与其中,但是农民工却始终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和城市居民相比,其物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会身份、福利待遇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他们就像候鸟一样,虽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必须在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山区之间来回迁徙。所以,我们说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边缘人”。

二、“民工潮”与“民工荒”的成因

第一,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是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产物。民工潮在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就业门路,并开辟了新的农民工就业市场,成为了家乡收入增加的一个主要途径。一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可是,对于农民来说,国家长期以来没有提供任何保障,就是社会医疗保障也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农民向往城市那是一种文明的显现,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最近十多年,农村人口逐年增加,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我国耕地总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农业人口占世界农业人口的1/3,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3亩。加上最近几年各地都在搞开发,许多农用耕地也被征作建筑用地,很多农民从根本上失去了土地的经营权,完全成为了自由流动人。由于数量如此之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所以大批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为民工潮也就成为了一种转型期中国社会历史的必然;民工荒在后,表面上看有些说不通,农村向往城市是二元经济结构使然,怎么农民工却又突然闹起了民工荒呢?抛开2003年以来国家一些优惠农业政策的出台的原因之外,我们不难发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当代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广东和珠江三角洲等地最近两年的民工荒和二元结构有着深层次的联系。二元结构表现在意识流上除了是农村向往城市之外,还应当包含着城市人排斥农村人这样一层含义。据东南沿海地区用工短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月工资在7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较难;700——1000元的企业,招技工较难,但用工基本可保证;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没有问题。[2]显然,民工荒是一种假象,它是一种在企业不能正常对待农民工薪金和待遇方面的深层次产物。是二元对立结构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是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反映。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没有民工潮的形成。民工潮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必然产物,又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进程中的特有产物。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过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能够顺利而成功地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尽管农民工的出现比我们想象当中要来得迅速和突然,但是它是一个新事物,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过大(占总人口的64%,近9亿),所创造的国民总产值比例过小(仅占15%),人口及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城乡分布极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已经制约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加速农村人口的城镇转移。根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在《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中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8——9亿。他认为,除了小城镇可以消化2亿到3亿人口外,大概还有6亿的人口要在城市消化。但各种制约和阻碍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的体制和制度性因素并没有完全消失,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仍然是农民身份,仍然脱离不了农村社区的各种羁绊。在这种现代需求和传统约束的双重制约下,出现民工潮现象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民工荒的出现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结果。由于农民工工资过低、农民工工资收入与其所创造的价值严重不对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民工荒的后果。民工荒的出现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这一资源市场调节行为日益成熟的体现。经过20来年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农民工不断成熟起来,当现今农民工城镇转移由传统的生存理性转向社会理性的时候,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动因发生了变化,新一代农民工城镇转移时考虑的不仅是工资收入,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远离家乡、奔波于城镇,他们更是为了寻求一种令人满意或者足够好的“发展需求”,他们开始重视工作环境、安全保障、社会地位、社会福利待遇等。所以,一些企业出现招工困难和开工不足,民工荒正是民工潮在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下的一种真实而具体的反映。

第三,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是对民工潮现象的一个深层次反省。民工荒不是一个简单、偶然的经济现象,从民工潮出现那天起,就孕育着民工荒的发生,民工荒同民工潮一样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即农民工无法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从而在生活和就业上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虽然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他们仍不能得到工人的身份和享受平等待遇,仍不能融入城市、扎根城市,只能保留着农民工身份,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追究其原因,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因素。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模式是农民工无法转变身份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同质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固守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必然导致对人力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从而使农民工无论在待遇上还是在素质上都无法真正转化为产业工人。

2、体制因素。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民工身份的转化,在城乡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主要是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标志,虽然近几年来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一些带有歧视的规章和政策仍然限制着农村人口的流动,使农民工在很多方面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例如在迁移居住权、平等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和教育培训权等方面还存在显著差异。土地制度是另一个主要体制因素,现行土地法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土地经营权流转受到限制。这就使得农民工仍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并能利用闲暇时间或辅助劳力进行粗放经营,产生了大量城乡兼业的劳动者,因而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3、观念因素。有些地方政府所固守的GDP高于一切、地方保护主义、城市本位主义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化遇到了多重障碍。同时,农民工被有些城里人称为“盲流”,看成是“下等人”,是造成就业、交通、治安压力的主要因素。那种随意殴打、伤害农民工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社会,甚至产生“离心”倾向。

第四篇:民工荒

浅谈民工荒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省市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就连一向为人口输出大省的河南省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更何况东南沿海城市。“民工荒”对于农民工就业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对某些工作具有可选择性;但事情并不容乐观,过低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上的一些歧视行为让很多民工对外出务工望而却步,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这样的社会现状?

原因分析:

1,从企业自身分析,缺工企业的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

企业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很难吸引农民工

2, 从农民工自身情况分析,农民工的外出意愿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他们不仅只关注物质生活而且也开始关心精神生活

3,从社会角度分析,a,过低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外企长期大量的引入我国,急需劳动力,而国内劳动力有限,供需不平衡,必然造成劳动力不足的状况;b,国家对农业的增补,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c,社会上一些人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得农民工更不愿意外出务工;d,城市的消费水平相对于农村更高,对于一些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来说,像城里人那样生存下去更是难上加难。

民工问题的不断出现,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令一个转折点。

解决方案分析

1, 企业方面,应该加强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大力改善工作条件,包括工资、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改变粗放的劳动力使用和管理方式,管理更趋于人性化

2, 进一步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权利,对那些伤害农民工利益的违法行为,加强监察严厉惩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只有让农民工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才能调动他们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3, 有效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在此之上还要做好农民工进城之后的孩子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加快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的改革,为农民工进城长期发展创造可能

4,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时间,保证农民工更多的生活时间,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减少社会歧视,增加农民工对进城的兴趣

民工荒现象是一个用工制度不合理的现象,为一些用工单位敲响了警钟。用工单位更应该思考应该如何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改善恶劣的工作条件,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虽然一段时期内,民工荒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不是个坏事。反映对用工单位本身也要反思,我为什么招不到工,农民工的工资和劳动社会保障,她要考虑到善待农民工。另一面他要想到培养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这方面他能提高自身的诚信水平来吸引农民工,也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善待农民工,不给发工资等通过反思这种现象会减少。将来会更规范化,对企业本身的管理也会更现代化。

第五篇:“民工潮”到“民工荒 等系列文章

点击:1117 发布日期:2004-9-9 22:32:13 联系信箱: mail@qzyz.com content: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记者 项开来(新华网 20040906)

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民工潮而民工荒,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是劳动力资源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的背后,既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社会规律在起作用。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大量进城农民工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不断升级的工业化需要有着更高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间有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民工始终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一方面,工业化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另一方面,体制障碍却让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民工荒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民工荒的本质是中国的农民工体制问题。

40岁现象与农民工体制

什么叫农民工,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去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按这个定义,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在2亿人以上,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是指他们中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那部分,2003年这个数字大约在9900万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分析认为,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在全国的抽样调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38岁,在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下的占60%。

二是男性多于女性。

三是文化程度较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与全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相比,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出。

四是拥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

由此可见,农民工是农村人口中各方面条件较好的群体,是农业人口中的精英。但就是这些精英,在城市打工就业却遭遇到了不公平、公正的待遇。和城里的正式工人相比,他们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他们获得的收入远比后者低,更不能享受城镇低保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记者在东南沿海地区调查了解到,当地农民工的工资一般在600-800元/月,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节假日。可以说,他们的报酬极其低下,与其劳动价值严重不相对等。

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上十分少见,我们称之为40岁现象。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善浪就指出,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是以最廉价的代价得到了农业人口中的最优秀群体,而当他们到了40岁左右时,体能、脑力均出现下降,他们又被无情地推回农村,40岁现象集中反映了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这种掠夺性的使用不仅是对农民工个人的透支,也是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透支,其中的欠帐要在未来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用之而不养之,使农村无法成为普通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另外,经过20多年的流动,目前每年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数量已趋于稳定,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无限供给。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应该看到,减少农民,让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是中国走上富强的必由之路。但现有的制度设置和社会结构格局却使农民无法直接变成工人,干的是工人的活,但却不是工人,农民工只能是过渡性的职业身份状态,农民工的称呼正反映出了这种过渡性。

农民工职业身份状态的过渡性,决定了它的存在是个阶段性现象,民工荒的出现,正说明这个过渡性走到了临界点。

农民工体制是新二元社会结构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城乡差别明显的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结构正逐渐弱化。但随着经济发达城镇吸附越来越多的外来劳动力,一些城镇外来务工者数量已超过本地人口,但两者之间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差别明显,逐渐形成截然分明的两大社会群体。专家认为,这种新二元社会结构就是农民工体制,这是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在非农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以农民为主的务工者到沿海寻找就业机会。东莞市户籍人口仅有153万,但外来务工者超过600万人,深圳市外来务工者超过800万人。专家估算,仅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外来务工者的数量就超过4000万人,比福建或浙江一个省的人口还要多。这些外来务工者,主要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城镇。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最大特征是以城乡为界,差别明显。新二元社会结构下,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居民处于混居状态,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反差明显:

一是外来务工者群体很难融入当地社会,甚至和社会离心倾向明显。记者在调查时发现,除了厦门、宁波等少数城市在探索让外来务工者参与社区民主管理外,这一群体在异地很少能够谈得上行使政治权利,参与民主生活。公安等部门对这一群体的管理还是停留在不出事就行。许多外来务工者告诉记者,他们最难忍受的还有当地社会看不起他们。

外来务工者这一群体出于自我保护和精神安慰的需要,往往采取聚集居住、打工的方式,如四川万县仅在深圳龙岗区打工的就有几十万人。重庆开县在晋江市打工的有9万多人,其中又有6万多人集中在陈埭镇。在义乌苏溪镇蒋宅村居住的安徽定远县人就有5000多人,他们除了工作关系外,很少和当地人来往。

二、经济地位低下,成为沿海最大的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者的工资收入呈现下降趋势。民工荒后人民才惊奇地发现,在各地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民工工资却10年不变。在沿海一些地方,还在事实上形成用工上的新双轨制,深圳市雇佣一名外来工的月薪平均600元,而雇佣同一工种的本地工人,月工资要在2000元左右。

此外,这些外来务工者群体并没有被纳入地方上的三条保障线内。也有一些地方想在外来务工者中推行社会养老保险,但有关部门以影响地方投资环境为由坚决反对。

新二元社会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郑东亮、戴平等专家认为,至十五末,我国农村新产生的劳动力保守估计是3.9亿人,这些人的一部分将进入城镇务工,但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和精神保障,加上收入趋低,这些外来务工者难以融入当地社会,这就难分离出一批技术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而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的转移,我国需要一批成熟的技术工人,这仅靠城镇居民是远远不够的。

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难在何处

民工荒最深刻的警示是:不可能依靠农民工来长久支撑中国的工业化,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产业工人队伍,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由农民工变成工人,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但在今天,现有的制度设计和社会结构格局迫使农民无法直接变成工人,而只能进入农民工这种过渡性的职业身份状态。虽然进城进厂,但在社会认知中却仍是农民,与城镇正式工人比,他们的工作累、重,但收入却悬殊甚远,还不能享受城镇低保以及其它社会保障,普遍没有医疗及养老保险,工作在城市却无法生活在城市。

阻碍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有几大因素:

制度机制:农民工本身是个制度产物,农民当了工人,还不算真正的工人,只能是农民工,这是现行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造成的。农民工不能享受城市职工的各种政策待遇,在制度上阻碍着农民工向城镇工人流动。

年龄和性别机制:年龄和性别一直左右着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如果年轻时不能改善其身份,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脑力的衰退,他们又被推到农村。而女性农民工受婚姻关系的影响,会更早的离开城市,重回农村。企业对农民工的年龄都有一定的限制,一位私企老板告诉记者,40岁以下的农民工一般不会考虑,当他们由年轻变老时,企业会以各种理由辞退他们。另外,高强度的劳动使他们的身体快速衰退,到了一定年龄他们会因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劳动而主动选择离开。

经济机制:以现有的农民工工资水平,节衣缩食有所节余,但无法支撑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福利待遇上有巨大差别,没有社会保障,没有医疗保险,不能享受经济适用房,子女上学还要交高额赞助费。以一对夫妻两人均进城打工为例,月收入大约在1600元,但考虑到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他们仍无法像城里人一样在城市中生活下去。

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当地吸收就业的主要力量,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雇用的是农民工,农民工事实上成为当地工人队伍中的主体。一方面,城市需要农民工,各类企业需要农民工,廉价劳动力也被视为一个地方的发展优势;但另一方面,城市又不让他们住下去,政府也不对他们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这不能不是一种矛盾。

廉价劳动力支撑不起中国制造

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所谓的民工荒是个伪命题,技工荒才是事情的真相。在福建、广东等一些缺工严重的地区,当地的地方官员也极力坚持这样的观点:我们并不缺工,我们缺少的是技术工,普遍劳工仍是供过于求。

据报道,广东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同时并存。记者在福建沿海一些地方采访时,当地的官员也认为,缺工是结构性的,而且只是那些管理不规范、不善待民工的小企业。记者调查也发现,当地企业确实普遍存在技术工短缺的问题,招技术工远比招普通工难。同时,一些条件好、管理规范的企业还是门庭若市,吸引了大批求职的农民工,并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管理不规范、劳动条件差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而它们恰恰是最大的用工者。以其提供的低廉的劳动待遇、恶劣的劳动环境,根本无法留住有一定技能的熟练技工。即使有再多的技工,这些企业也无法吸引到他们。

中国经济尽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缺少熟练技术工人。与国际上制造业大国相比,中国的工人技术构成非常低;在一些制造业大国,高级工人占30-35%,中级工人占50%,初级工人只占15-20%。而在中国,高级工人只占5%,中级工人占30-35%,初级工人所占比例高达60%,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改革开放已进行了20多年,沿海一些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但为什么还会出现技术工人的大量短缺,这本身就是农民工体制派生出的一个问题。我国现在的农民工体制既不能激励农民工学习技能,又不能促使企业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企业方面,最大程度压低用于农民工身上的各种支出,以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农民工无法获得培训、提高的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低水平的劳动。在政府方面,缺少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制,一些政府甚至还通过收暂住费等各种费用,从农民工身上获得利益。大量年轻的农民工,在被透支了体力和脑力后,在40岁左右,又被迫回到农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张丽宾认为,出现民工荒的沿海发达地区,实际上陷入了一个低技术的陷阱。其实,这是目前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过分倚重廉价劳动力,而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少有作为。企业发展需要技术工,需要工人,但大量的农民工却无法变成真正的工人,所以技工荒也就顺理成章。技工荒其实是民工荒的另一面,技工荒掩盖不了民工荒的现实。

民工荒的出现,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体制问题。日益提升的工业化进程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但现有的农民工体制却制约了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各方面都不愿意支付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所需的成本。这一矛盾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矛盾?民工荒的暴发表明这一矛盾已到了非解决不了的地步。解决民工荒可以有许多权宜之计,但从根本来说,就是让农民工进城,真正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虽然这一过程极其漫长。

回到目录

【特别报道】“民工荒”折射中国经济四大变化

新华网广州9月8日电(记者蔡国兆、车晓蕙、赵东辉)

“珠水流金镕日月,客囊万千下广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千上万外来民工南下广东。今年夏天珠三角令人意外地出现了大面积用工短缺。深圳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秋声说,人不知到哪里去了,几乎每个台资厂都在喊缺工,普遍缺工在30%至40%左右,一些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订单也不敢接了。

记者近日走访珠三角部分城市发现,此次“民工荒”反映和折射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刻的变化。

“跑远不如就近”——全方位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崛起

“由于在家乡也能找到工作,现在很多民工不愿来广东。”今年以来,东莞市劳动局办公室主任宁康多次随政府赴内地招工,但每次招到的工人都比预料的要少得多。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东部发达地区企业、资本西进渐成气候,长三角、环渤海、泛珠三角经济圈初步形成,珠三角首次大面积用工短缺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各地对产业工人需求猛增,广东从吸纳全国劳动力的“就业洼地”变成了“平地”。

过去湖北、安徽、江西到广东打工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去长三角的人数,现在已经基本持平。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至1999年东莞市职介中心每年发布到外省招工的信息约2万人,实际到劳动部门安置的约1万人。而自2000年开始这一数字逐渐减少,2002年发布招工信息约4万人,实际到位仅8000人。

与此同时,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不少农民工认为在薪金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原地就业既熟悉当地情况、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又可节省外出打工的出行成本,于是“跑远不如就近”成为许多民工的共识。以广东省内的劳务输出大市河源为例,近年来吸引外资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今年春节后举行招聘会就有5600多名当地青年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今年初广州一家劳务中介公司锡安广场赴湖北招工,只招到了需求量的20%。

“工人挑老板”——第二代民工登上经济舞台

“上个星期,我去东城镇的一家电子厂工作。那个企业地方偏,车间乱,每月薪水只有500元左右。”22岁的丁玉珍,在东莞市高埗镇劳动力市场已经找了3次工作,但她嫌介绍的企业不好,这次还是只做了一天就走掉了。

而在这个市的塘厦镇,一家名为“鸿利”的手袋厂由于待遇比较低,不断有工人辞职。企业用工最多时曾经达到200多人,但现在只剩下70多人。由于招不到人,这家工厂不敢再接大的订单。这种“工人挑老板”的现象,近年来在珠三角频繁出现。一些企业主开始抱怨:现在的打工者不像以前那样吃苦耐劳了。

东莞市劳动局局长莫海明认为,中国的第二代民工正在形成并登上经济舞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区别于普遍文化水准不高、“有工就打”的第一代民工,第二代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自我保护、自我价值承认意识不断加强,对一些企业的侵权行为,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目前珠三角地区大量的打工者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普遍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这是第二代民工。他们在寻找工作上有三个明显的特点:敢于挑肥拣瘦;敢于频繁跳槽;敢于为待遇同企业主“叫板”。

低劳动成本不再成为主要竞争力——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面对大面积的用工短缺,上月底广东省职介中心对佛山、中山、深圳等地的306家进行调查。其中有128家企业反映有技工缺口,缺口数为1.8万人;有166家企业反映招用普通工比较困难,需求总数为8.7万人。招用普通操作工比较难的工种主要集中在制衣、制鞋、电子、玩具、家具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技工主要缺高级工以上的模具、数控机床、汽车涂装、电子测试等技术人才。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宝颖说,现在劳动力市场呈“哑铃型”缺工的特点:即两头需求大,中间基本饱和。一方面,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缺乏,很多企业开出了较高的工酬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大量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的岗位需求量也很大。体力型工人的缺乏与珠三角薪酬状况、外省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密切相关,而技术性工人的供给不足,则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传统产业转移的结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珠三角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低劳动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发生改变,旧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实现技术升级或者向内地省份转移。2003年,广东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1,比2002年提高10.8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8.42万元/人·年,增长14.2%。与此同时,广东的技术市场出现了良性发展的态势,2003年广东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9万份,比上年增长44.3%。

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介绍,珠三角企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十五”计划,到2005年广东对技能工人的需求总量为502.4万人,而目前只有365万人,缺口达130万人。

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市场力量为农民工落实“待遇”

部分企业工人每月加班150小时以上;不少企业随意打骂工人,扣押身份证、暂住证;工作生活条件恶劣,工人频频遭遇职业病的危害……珠三角部分企业的劳动用工状况,一直以来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各级政府也力图通过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加以解决,但大都收效甚微。在这场“民工荒”中,政府行政力量一直致力于改善却未能明显改善的民工待遇问题,正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化。

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调查材料认为,全国24个城市新员工的工资待遇平均每月为660元,长三角6城市比平均数要高8.5%,深圳高5.4%,而东莞却低了16.8%。这份材料认为,多年来外来工总体工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成为东莞陷入“招工难”的一大主因。而在深圳市,月工资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很困难,1000元左右的基本可以保持正常用工,1200元以上的则能招到比较充足的工人。

“民工荒”在珠三角企业中造成了巨大反响,一些企业已在调整工资以吸引劳动力,广东省也在着手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基层干部还提出,政府要加大在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上的投入,为民工营造一个具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

东莞虎门镇的台资企业老板陈战锋认为,在劳动力的“短缺市场”中,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依赖感和归宿感,以一定的代价获取比较稳定的用工储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经历了这场“民工荒”,珠三角的不少企业主已经开始注意企业用工环境这个问题。

“这是市场法则作用的结果,”广东省社科院人口与社会所所长郑梓桢说,“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行政力量一直对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珠三角的„民工荒‟中,市场力量涉足原先由政府政策和行政力量掌控的领域,并表现出巨大力量。”

回到目录

【特别报道】劳动环境不改善 “工荒”现象难根除

新华网福州9月8日电(记者 张国俊)

从2003年起,“工荒”现象在福建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蔓延到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4年下半年,江西、山东等劳务输出地的内地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是什么原因导致“越闹越荒”呢?答案是肯定的:劳动环境的恶劣是直接原因。如果劳动环境不改善,“工荒”现象就永远存在。

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因此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然而,就在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务工的情况下,东南沿海地区却出现持续长久的“工荒”,这一问题的出现值得深思。

很显然,长期以来沿海部分先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以最低的人力成本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很多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完成了“原始积累”,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了民营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但是,那种以牺牲农民工利益来维持企业发展的行为注定不能长久。

“工荒”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农民工开始向廉价劳动力说“不”;说明了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开始告别长期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说明了企业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发展的定势已面临挑战。

“工荒”现象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劳务用工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据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2004年一季度福建省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显示,福州、泉州、莆田等市劳动力市场均呈现求大于供的状况,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因招不到工人而停产或开工不足。以泉州地区为例,目前晋江市有大小企业近13000家,石狮也有5000多家,两地的外来务工人数达100万人左右。晋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分析,目前晋江的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现象,缺工数起码在1/4以上。

最近,记者来到晋江市陈埭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采访,在短短的一个上午,就遇见七八拨二三百名外来工前来投诉。记者随意抽阅了3本民工投诉登记册发现:2004年7月13日--19日,民工投诉工资被欠33起;7月26日--28日,民工投诉工资被欠29起;3月12日--5月9日,民工投诉工伤事故31起。有这么多的投诉,说明这里的用工环境亟待改善。

“善待员工是企业解决„工荒‟问题的最好办法。老板是人,外来工也是人。老板要想留住工人为你企业服务,就应把工人当人看,把工人当自家人看,了解工人的想法,关心工人的生活,押身份证,押工资,就算你留下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办了多年企业的晋江华星彩印厂老板柳大约深有感触地说。

福建柒牌集团总经理洪肇奕一番话更令人深思:“我们福建柒牌集团经过25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员工3000多人,是晋江市很有实力的企业。虽然过去我们企业也押过工人身份证、扣过工人工资,但这都是短期行为。我深深感到,企业与工人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工人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善待工人就是善待企业自己。”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稳定。要改善用工环境,当务之急就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有关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劳动监管力度,大力打击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只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用工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回到目录

【特别报道】“民工荒”的警示:善待民工就是善待企业自己

新华网广州9月7日电(记者赵东辉)

近段时间,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短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变化,它传递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信息,而且向企业昭示了一个理念:善待民工就是善待企业自己;吸引民工,也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环节。

曾几何时,南下的“民工潮”如兵临城下,给珠三角地区带来了压力,企业门口排起求职的长龙,找不到工作的民工辗转反侧于各厂家之间。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手段,吸引外资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但在这中间,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劳动力,没有人会认为劳动力有问题,因为它是“取之不尽”的。

由于长期供过于求,不少民工的收入偏低,生活环境恶劣,权益受侵害又求而无助,尽管各地政府作出了诸多改善的努力,但效果和作用一直难遂人意。

如今,民工竟然出现了短缺,不仅仅是技工,而且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简单操作工人。这的确让一些企业措手不及,一些企业因人手短缺不敢接大的定单,一些靠招收季节工生存的企业甚至面临关门的危险。

东南沿海出现的用工短缺现象,是全球制造业布局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个考验。它表明,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把低成本的劳动力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加以培养、开发、利用。“民工荒”将以强大的市场力量,改变和改善民工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工作生存环境。

“民工荒”呼唤企业通过改善待遇吸引员工。在劳动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大多数民工提高了要求,甚至在求职过程中由过去的“被挑”转为“挑企业”,一些企业由于工资低、环境差招不够工人,只有改善员工待遇,民工短缺的难题才能得到缓解。

“民工荒”提醒企业通过人性化的管理留住民工。现在,更多的企业老板认识到,要吸引民工,人性化、人情味的管理是关键,企业不光要用工资,还要用感情和文化来留人,要让员工有家的感觉,有归属感和归宿感,要营造富于吸引力的企业文化。

“民工荒”还呼唤企业和政府改变用工模式。过去,一些企业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往往在招工时,只招收熟手不招生手。严峻的现实,要求企业和政府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企业要在员工培训上加大投入,地方政府应组织技工学校和就业中心深入到用工单位,采取 “订单式”、引导性培训等办法,解决企业的用工“瓶颈”。

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用工短缺现象还将继续发挥它的市场调节作用。它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善待民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麦包包市场定位范文下一篇:六一主持人台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