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企业战略信息分析论文

2022-04-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竞争性企业战略信息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对影响企业长期市场竞争地位及持续盈利能力的各种管理方案进行抉择。某些情况下,由于决策者主观能力不足或者客观决策条件的限制,企业会做出错误的管理决策,甚至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战略规划试图规范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以降低决策失误发生的风险,旨在帮助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对抗行业竞争者的同时找准自身定位。

竞争性企业战略信息分析论文 篇1:

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的产生过程机制分析

[摘 要] 本文从分销企业信息化的背景出发,通过对信息化投资转换过程和使用过程的分析,同时在对分销企业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转化过程和绩效产生的机制,并提出了转化过程的管理任务,为建设有“效益”的分销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绩效机制;信息化;分销企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家电、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类产品在中国的普及,分销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原有的批发商销售模式,已经改变为多渠道的分销模式,分销商也在市场浪潮中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销企业从简单的财务和库存管理信息化入手,尝到了不少甜头,于是,许多分销企业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其效益并未像事先规划的那样神奇,《2005中国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要点》指出“系统建设总体评价不高”, 信息化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不同的企业中可能效果各异[1]。在分销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物流行业的2005年信息化调查报告表明[2],有40% 左右的企业处于不满意或不清楚的状况, 而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加市场份额方面同样有大约30% 的企业不满意或不了解,且信息系统对决策的支持也不高。当前很多分销企业的管理者仍然将IT视为一个“黑箱子”,也就是所谓的“IT黑箱”效应,他们对信息化绩效的产生过程机制缺乏深刻的了解,也就无法提取出有效的指标进行监控。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项目很快就会脱离管理人员的控制,最终导致系统效益的总体评价不高。因此,在目前分销企业信息化整体上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的时期,开展针对分销企业的信息化绩效产生过程机制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 以往的研究

对IT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从研究IT是否产生绩效的方向转向对“IT产生价值的时间,以及如何产生和为什么产生”的机制分析。

最早提出IS价值实现过程的是Trice & Treacy三层模型[3](如图1所示),该模型主要源自于一次对系统有效性测度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IT使用是企业测度的重要内容,IT只有被使用才能对组织的绩效产生影响,因此IT使用是IT投资与组织绩效间的重要干扰变量。

1992年,Weil首次基于企业层面考察IT投资失败的案例,提出“IT转化效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开始提出相关的理论(过程理论与差异理论)研究IT投资如何转化为诸如“生产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实现、组织绩效改善”等产出的路径 。

Soh和Markus(1995)在文章“How IT Creates Business Value:A Process Theory Synthesis”中系统地对比分析了Lucas,Grabowski和Lee,Markus和Soh,Beath,Goodhue和Ross以及Sambamurthy和Zmud等人的模型,提出了关于IT投资如何、为什么以及什么时间转化为可观的企业组织绩效的过程模型[4]。

Soh和Markus所提出的过程理论包括3个分过程(从结果→组织绩效改善方向向前反推)。第一个过程模型:竞争性过程;第二个过程模型:IT使用过程;第三个过程模型:IT转化过程(见图2)。具体来讲,即:不同的组织投资于IT并且由于管理过程中的效果不同获得了不同程度的IT资产;高质量的IT资产如果能够正确地使用,那么就能够产生有效的IT影响;有效的IT影响如果没有受到竞争过程的影响,将会导致组织绩效的改善。

以上众多学者的研究为信息化的绩效机制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如何应用于行业和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再加上信息化绩效机制分析的复杂性和各个领域企业信息化的不同特点,因此,结合行业特点和相关的管理理论来对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产生过程机制的研究将会有助于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2 分销信息化绩效产生过程机制模型

在以上的有关IS价值实现过程模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分销企业价值链的特点,利用信息化与分销企业价值链的关系分析了对信息技术使用过程和竞争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提出了以下的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产生过程机制模型(见图3)。在本文中,整个信息化绩效过程机制被分为3个阶段:信息化的转换过程、信息化的使用过程和价值链的竞争过程。

2. 1分销信息化的转换过程

分销企业投资于信息基础设施,经过信息化的转换过程,形成了以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信息资产(由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使用者能力3部分构成),当然,信息化投资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非所有组织能以同等的效率将IT投资转化为IT资产。

分销企业首先投资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技术资源、技术平台、数据库、基础设施以及标准等。这类资源是分销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生存的基础,它们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分销企业建设了不同的信息系统,如分销资源计划信息系统(DPR)、客户管理信息系统(CRM)、商业智能(BI)等,建设这些信息系统的目的是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运作、管理和决策服务,为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优势服务,因此,信息系统对于信息化来说,是实现的工具和具体手段。但仅有信息系统还不够,因为信息系统本身并不会产生价值,只有结合人力信息技术资源(如IT人力资源和IT技术技能)和信息技术支持的无形资产(如信息行为和价值知识、文化、组织学习等),它们才可能在特定的时间有助于信息技术能力的获得和绩效的产生。

2. 2信息化的使用过程

在第二个过程模型——信息化使用过程中,信息化的影响是指伴随企业组织内部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IT使用过程产生的中间结果。在信息化资产的基础上,信息化(或信息系统)作用于分销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除了加强其活动本身的效率和效益外,更加强了价值链活动的内部关联性;同时信息化(或信息系统)作用于企业的外部价值链,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形成。

价值链[6]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目前价值链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成本构成相对简单的分销企业中运用价值链管理方法,要比在成本构成复杂的工业企业中运用更具有可行性。分销企业是指向制造商采购商品,继而转销给零售商、其他中间商(分销商)或机构用户的流通型企业,分销企业没有产品制造环节,其成本在于各流通环节,从下订单到货品采购到商品销售直至最后的资金回笼,各环节相对独立,流程清晰,易于从整体上对各个环节进行统筹管理。

在价值链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分销企业的定位及其在渠道中价值作用,可以分析出分销企业的价值链(见图4)。

对于分销企业而言,其生产环节就是渠道运营,其中,物流配送、渠道运营和销售在分销企业中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外部价值链(Industry Value Chain),与分销企业相关联的供应商、销售渠道和买方(经销商或零售商)之间的业务价值链也是分销企业非常重视的环节。

分销企业信息化的使用过程就是在分销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利用信息流对业务过程的取代作用和控制作用,用信息处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协调物流、所有权流、资金流、信息流、促销流、谈判流来完成现代化分销活动,实现这些流程的融合与统一。具体来讲,就是通过DRP、CRM、BI等信息系统的资产对分销企业的库存和采购、物流配送、销售、渠道运营、售后服务的影响实现价值增值,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共享,与供应商(或制造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整合上游价值链[7]。通过信息技术,强化“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整合下游价值链,通过以上方式来构建一个动态的、响应力强的价值链环境,从而为价值链的竞争过程提供了管理方式和手段。

2. 3价值链的竞争过程

在以上“信息化作用于价值链”的影响下,分销企业在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整合与集成以及价值链的协同效应)的作用下,在价值链的竞争过程中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带来了企业绩效的提升。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分析分销企业的特点后,认为在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分销价值链的竞争过程的价值产生机制有如下3个方面:

一是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实现了内部业务流程优化和外部的价值链动态化。具体地说,分销企业按照“链”的特征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改进业务流程,使分销渠道的5种流程(实体流程、所有权流程、付款流程、信息流程及促销流程)具备灵活的自组织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同时,以“虚拟整合”取代“垂直整合”,与其合伙人、供应商及顾客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同创造价值,构建分销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二是价值链的整合和集成,保持了分销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渠道价值链条上重要一环的分销企业通过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加强与厂家、零售商和其他分销商的战略协助,积极实施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价值链的整合和集成,变单个企业竞争为价值链竞争和专业化规模竞争[8]。

三是发挥价值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

分销企业运用价值链分析的信息化方法,实现了内部各项活动的协调统一,产生协同效应。这种隐形的协同效应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一是分销企业的采购、渠道运营、物流配送、营销、客户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的协调统一;二是与上游供应商(制造商)、下游渠道商和客户之间的有效协调,通过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整个价值系统,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

3 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产生过程的管理任务

如前所述,分销企业投资于信息基础建设,经过信息化的管理过程,形成了以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化资产,信息化资产(或信息系统)作用于分销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和重构、整合与集成、协同的机制产生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

因而,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对于上述的模型,应以逆向的方式来考察,即要取得信息化对分销企业绩效的改善,就需要管理者正确地分析价值链并采用价值链的管理机制和手段;而要想实现价值链的管理价值,就需要信息化资产和能力的支持,并恰当在企业的核心价值链中恰当地使用这些信息化资源和能力;而要拥有这些信息化资产和能力,就需要管理者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投资信息系统并通过实施过程的管理,形成以信息化的文化和信息化的使用能力为代表的信息化资产。可以说,管理活动在顺畅地实现从信息化投资到企业绩效的转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讲,管理者的管理任务可以进一步明确为:

(1)依据绩效的战略目标和竞争状态分析分销企业在该产业中的价值链,根据价值链竞争过程的方式和需求来规划所需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从而确定信息化战略,实现二者的匹配。分销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匹配的形成需要一个动态的双向反馈过程。

(2)在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要聚焦于信息化绩效价值转换的关键价值链流程上。只有通过价值链流程,分销企业信息化的商业价值才能被识别、发现。而从信息化投资到其绩效实现这一过程来看,信息化投资是通过改善各业务价值链流程及其之间的联系来创造价值的,信息系统对各价值链流程的影响越大,信息化投资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也就越大。所以,要求管理者重视对价值活动的分析,识别分销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以及需要重组的环节,配合信息化的建设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和组织文化的管理,并运用组织学习不断完善,持续优化,使信息系统贡献于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活动。

(3)在信息化资产的转换形成过程中,要求管理者具有项目组合管理的能力,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企业文化、人员技术水平、信息化紧迫程度、经费限制等因素,有选择地先实施条件成熟的并对企业的价值链起到关键作用的系统,并要提高系统实施的有效性。

(4) 建立基于过程导向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通常采用价值链方法来分析信息化是如何通过影响分销价值链中的渠道管理、销售与营销、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关键业务活动来增强组织价值的。通过分析信息化对以上价值链的影响所产生的绩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机制,建立有效的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反复和持续的信息化评价过程,引导项目管理的最终方向,从而实现信息化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商业利益相一致的动态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界》资料室. 2005中国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要点[J]. 中国信息界,2005,(24):33.

[2] 吴志惠,刘卫战,李雅惠. 2005中国物流信息化调查报告[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8):40-43.

[3] Trice,A W &Treacy,M E. Utilization as a Dependant Variable in MIS Research[C].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San Diego,1986:227-239.

[4] 李永红. 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国外文献综述[J]. 情报杂志,2006,(8):26-30.

[5] Soh, C & Markus. How IT Creats Business Value: A Process Theory Synthesis[C]. 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msterdam, 1995.

[6] 〔美〕Michael E Porte. 竞争优势[M]. 陈小悦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 张志斌,吴文超. 从价值链分析“永乐”的战略模式选择[J]. 经济论坛,2006,(17):86-87.

[8] 吴海平,宣国良. 价值链系统构造及其管理演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25(3):19-23.

作者:丁新超

竞争性企业战略信息分析论文 篇2:

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价值链分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对影响企业长期市场竞争地位及持续盈利能力的各种管理方案进行抉择。某些情况下,由于决策者主观能力不足或者客观决策条件的限制,企业会做出错误的管理决策,甚至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战略规划试图规范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以降低决策失误发生的风险,旨在帮助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对抗行业竞争者的同时找准自身定位。在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和企业内部能力要素,以便在多个备选经营方案中做出最优决策。在企业战略规划制订中,全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会使用到不同种类及形式的会计信息。然而,按照Keichel的研究,战略分析师70%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是致力于外部信息(包括竞争者行为、市场份额、消费者偏好、行业技术趋势等)的获取,而是耗在了对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上。

关于传统会计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之间的不相关性,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也发表过相关文章,他们普遍认为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相对比较孤立,缺乏时效性,非货币性信息披露不完全,不能根据使用者的特殊需求自定义,无法满足价值链分析的需要,有必要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重组和改造。本文首先讨论会计信息的种类及其与企业战略规划的关系,然后分析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关于企业战略规划的价值链分析框架,并进一步讨论运用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会计信息进行价值链分析时面临的困难。最后就如何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与报告方式作进一步讨论,以更好地满足企业价值链分析的需要。

一、会计信息

根据会计文献综述,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三方面:财务会计信息、成本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学科理论的不断成熟,后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主要原因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重视成本会计信息的运用,而不再只关注成本核算过程和方法本身。

(一)财务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格式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的会计信息。现实生活中,在会计准则框架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完全不能满足企业战略决策的需要。虽然依照会计准则及会计惯例对外披露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但这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本身是对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反映,缺乏时效性。由于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制订企业战略规划,所以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企业战略规划是不合理的。因为最终创造经济价值的不是会计惯例,而是对企业价值链和竞争优势影响重大的关键活动。

(二)成本会计信息 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最初有两个作用:核算产品成本以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责任控制的需要。后来随着成本会计的发展及企业战略规划的需要,成本会计的功能有所拓展,同时要为企业决策提供成本信息。然而,尽管知道成本会计要为企业战略规划提供信息,但究竟如何运用成本会计信息进行战略规划,尚无有效且可行的方法。不过,最近的研究普遍认为,传统成本会计信息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的这种不相称性,主要是因为在成本归集方面,成本会计与价值链分析均有各自独特的归集方法,且这些方法之间具有不相容性。与满足所有各方面信息需求的现行通用会计信息系统相比,价值链分析更需要根据其特殊目的单独设计一套成本归集系统,以促进企业战略成本分析的实施。

(三)管理会计信息 与成本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注重规划与控制。就规划而言,一般包括两类:一个是常规规划,一个是战略规划(包括特殊决策规划)。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是能够提供规划及控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的。但与前面论述相同的是,在战略规划及其所需会计信息方面,现有理论仍没有做出详细阐述。现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初衷是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以及为企业一般决策提供会计信息,但如果需要直接使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战略规划,实践证明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战略规划所需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一般管理所需会计信息是完全不同的。

任何会计主体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满足法律法规对一般企业必须提供合法性会计信息的要求,其二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以满足管理决策和内部控制的需要。目前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基本能满足上述两个目的。但是,成本会计虽然能够准确核算产品的真实成本,但无法为企业战略规划提供充分的会计信息。对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而言,只能表明企业经过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最终以财务报告形式表现出来的企业战略执行的结果。而对于如何评价既定战略的经济价值,或者如何在互斥战略间进行决策,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则无法满足需要。管理会计理论近年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到底如何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价值链分析,相关理论与方法阐述的还是不够详细透彻。所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对价值链分析没有重要帮助,而且某种程度上还阻碍了企业价值链分析过程。

二、价值链分析框架

价值链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分析师使用价值链用以分析矿产出口经济的发展路径。到了90年代,随着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价值链作出的详细论述,价值链分析工具逐渐被广泛使用。一般所指的价值链概念,是所有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并且彼此相互联系的企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价值创造活动能够促进企业以最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投入转换为最终产品或服务,帮助企业创造和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按照波特的观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有三种途径: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而价值链分析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将企业整体分解成许多战略活动,以识别和确认各项活动的重要性,明确这些活动对成本行为及差异化的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价值链由五项基本活动和四项支持活动构成。基本活动包括:进料物流、生产经营、发货物流、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而支持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基础设施。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从本质上来看,价值链工具能够分析组织各项活动的性质,帮助企业在战略规划中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价值链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各项独立活动的简单汇总,价值链中各项活动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复杂性,在提供价值链最优化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题。这里提到的价值链优化既包括企业自身的价值链优化,也包括与供应商和客户价值链间的优化,以及企业内部不同战略业务单元(Strategic Business Units,SBUs)间的价值链优化。作为战略规划整个体系中的一部分,价值链分析有其明显的特征。一是强调如何识别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也是价值链分析工具与其他分析方法的重要区别。二是重点关注价值链内部各项活动的联系及与其他价值链的相互关系。具体分析时又有三种类型:价值链内部联系(价值链上系列价值创造活动间的联系),不同战略业务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战略业务单元与其供应商和客户间的纵向联系。三是重视企业一般战略的识别与确认,并且在企业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中自觉地、一贯地坚持既定战略。

企业特有的价值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建立:首先分析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其次分析客户的价值链,从而确认企业的产品如何与客户的价值链相匹配;然后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最后确认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为客户创造的潜在价值。通过上述系列分析和确认过程,企业能够确立自身独特的战略及行动规划,在创造和保持市场竞争地位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获得市场收益。

三、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价值链分析存在的困难

价值链分析工具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维度的价值链分析,可以使企业获得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但价值链分析的实际应用还存在很多困难。其分析框架需要大量的会计数据信息,而由于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很好的满足价值链分析的需要。

(一)现行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与价值链分析不匹配 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是按照产品和组织部门归集会计信息的,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无法与价值链分析框架下所定义的SBUs维度相匹配。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首先要确定目标分析业务的边界,只要SBUs的边界明确了,就可以将单元业务分解到具体活动做进一步分析。其理论出发点是不同的业务均有不同的竞争优势来源,所以要区别管理。如果公司的组织架构并不是围绕SBUs设置的,那么会计信息系统在处理会计信息时,无法以SBUs为主体归集成本和收益,那产生的会计信息便无法满足价值链分析的需要。亦或者企业设置了SBUs,但由于单元边界交叉模糊,会计信息系统仍然按照产品或组织部门归集信息,价值链分析所需的会计信息还是无法获得。

(二)会计信息系统中明确的责任中心与价值链分析确定的关键活动不一致 战略业务单元的关键活动通常是在技术上或战略上具有独特性的活动,比如对差异化经营有重大影响,或者在成本中占有重要比重等。这些关键活动通常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点。而责任中心通常是成本归集的组织维度,会计信息系统通过责任中心成本预算与控制方法,在计量和权衡各类资源的同时,评价管理者的绩效。许多企业既没有围绕关键活动进行组织设计的构想,也没有重置组织架构的实际行动,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围绕关键活动归集成本及核算收益的。

(三)运用成本会计信息进行价值链分析时买方价值构成要素识别困难 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是按照产品进行成本和收益归集的,价值链上的每项基本活动都需要按照产品或产品组进行分解。但是,很多情况下并非物理产品本身为买方创造价值。以苹果公司的系列产品为例,可以看到,其上市时在全球市场上的统治力是无与伦比的。虽然后来苹果公司的竞争者们纷纷抛出价格和质量方面更有诱惑力的产品,但苹果公司依然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手机软件、售后服务及广告,在相应产品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如果说物理产品本身并不是买方价值创造的源动力,或者说并不是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那么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基于产品的成本信息归集在价值链分析方面发挥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同时,由于成本会计系统将企业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即使物理产品本身非常重要,在分析买方价值创造因素时,分析师也不得不针对期间成本与产品的关系构建运算模型。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在现有可获得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将构建的运算模型应用到实处同样比较困难。

(四)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主体的独立性假设与价值链分析中活动的协调优化存在矛盾 价值链分析工具本身即考虑企业不同活动间的最优化决策和相互协调问题,这些活动包括同一SBU内部的各项活动、供应商与客户的活动以及同一企业其他SBUs的活动等。而现行大多数会计理论与方法均认为会计核算的组织单元要保持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并不记录和报告多个价值活动之间涉及协调优化方面的数据信息。所以,按照目前的会计惯例,期望会计信息系统能将价值活动间的协调优化方面的信息进行量化,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如果企业各业务单元不能保证其独立性,那么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除了使用会计信息外,还要借助于数学模型工具来分析各业务单元之间的相关度及相互依赖关系。

(五)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提供SBUs内各项活动的成本与价值信息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企业所执行的各项活动,都有其潜在的成本结构和行为,波特将其称之为“成本驱动因素”。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企业不仅要反映过去的成本结构和行为,还要把“成本驱动因素”作为竞争性武器,通过控制和重构价值链,以获得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计量每一项活动的成本及其创造的价值,便可以确定哪些活动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目前会计信息系统要想衡量各项活动的成本及其价值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组织结构的不断变化、会计科目表和会计惯例的局限性有时也会阻碍各成本驱动因素的判断。虽然企业会设置责任中心以确定活动的成本和价值,即便最终形成的支出报告完全正确,但其各组成活动项目往往不够准确。会计科目表中各成本项目也无法将各成本驱动因素定量化,因为这些因素既不构成产品成本,也不确认为期间费用。也就是说,从价值链分析的视角看,会计信息系统所形成的成本信息仅能满足成本会计的需要,与价值链分析目标缺乏同质性。

四、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价值链分析建议

(一)运用ERP系统整合企业价值链 企业资源计划或称企业资源规划简称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由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于1990年提出,最初被定义为应用软件,但迅速为全世界商业企业所接受,现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之一。ERP以咨讯技术为基础,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支持的管理平台。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80%的企业都运用ERP软件作为其重要决策工具管理日常工作流程。在功能层次上,ERP拓展了信息集成的范围,除了财务、分销和生产管理等最核心功能外,还集成了如人力资源、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等其他功能,并支持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网(Intranet)、外联网(Extranet)、电子商务(E-Business)等。所以,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优势不仅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重组、组织重组和管理重组,可以将SBUs价值链作为管理重心,通过对价值链活动的深入分析来识别和持续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ERP系统本身就是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其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高度集成化,使之成为分析价值创造活动成本收益的有效工具,为企业价值链分析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在ERP环境下,价值链分析所需的会计信息数据是内嵌在SBUs业务子系统中的,所以需要企业应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基于价值链分析视角重新确定会计工作目标,优化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改进会计信息的归集、处理和报告方式,实现会计业务流程与SBUs价值创造活动间协同式、交互式的信息共享模式。为满足价值链分析的需要,企业需要重构会计组织,将会计原始信息的处理工作迁至SBUs,以SBUs为空间范围归集会计信息。此外,由于ERP只是企业内部管理子系统的集成系统,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系统还必须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才能将价值链分析执行到位。

(二)运用XBRL进行会计信息处理 XBRL是eXtensible Busi-

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缩写,中文译作“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最早由美国注册会计师Charles Hoffman在1998年提出。它是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于财务报告信息交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XBRL可以对财务数据进行特定的识别和分类,并对财务信息提供更加强大的解释和分析平台。除了不断提高商业报告的透明度外,XBRL在财务报告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加强对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流的控制,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XBRL技术广泛适用于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年报、金融监管报告、税务报告等领域,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中都已投入应用。在我国,XBRL已应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基金信息披露领域,取得良好效果。

XBRL并不是另开辟一个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也不会改变现有会计系统的数据信息,它只是一种标准化方法,企业通过XBRL可以简化财务报告流程,实现会计信息的自动共享。借助于XBRL,企业可以轻松实现不同系统数据的查看和分析。任何规模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可以用XBRL格式呈报会计信息,在组织内部实现数据共享,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效率,大幅度节约成本。会计信息供应链如图2所示,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最后形成可供报告的各类文件,整个过程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所以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及外部相关部门机构的规定分别报送。

目前未使用XBRL的会计信息报告流程如图3所示,由于报告呈线性流程,其不足在于信息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劳动,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不能重复使用,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会计信息时可能会受到会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限制,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如果财务报告依赖于Excel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单元格中的数据一旦移动,其公式和背景不会跟着数据一起移动,必须对数据进行重新输入或重新加工。

企业使用XBRL后,可以使会计信息实现标准化,整合了会计信息从生成、传输、披露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可从根本上实现会计信息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XBRL数据可以直接在网络间自由调用,不需要再次输入或者产生数据出错的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会计信息交换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报告效率。使用XBRL的财务报告流程如图4所示。

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不同系统和部门按照XBRL标准化方法使用同一数据共享平台,有助于消除采购、销售、营运和财务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孤岛思维”,赋予会计信息更多的背景内容,以更广泛协作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的跟踪、分析和共享。分析师只需要具备相应的数据调用权限就可以迅速地从网络服务器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传统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

(三)运用净现值法对价值链进行比较决策分析 基于ERP或XBRL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企业在获得进行价值链分析所需的会计信息以后,紧接着就需要在诸多可供选择的价值链流程方案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哪些关键活动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选择什么样的价值链流程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在进行价值链流程比较分析时,可以运用最基本的净现值法来评价各流程的成本收益情况。在进行决策时,通常有多个价值链流程可供选择,假设选择某一流程用E1代替,进入成本为CJ,进入收益为 RJ;放弃该流程而选择其他流程用E2代替,进入成本为CN,进入收益为RN,企业资本成本率为k,则有:

决策E1的净现值为:

NPVE1=■

决策E2的净现值为:

NPVE2=■

另假设决策失误的概率为P,决策失误所产生的损失为L,两种决策间的资本成本差额为?驻C=CE2-CE1。因此,企业对价值链流程选择的收益净现值为:

NPV=■+■-LP±?驻C

对于企业价值链上多个可供选择的流程F1,F2,F3,…,Fn来说,通过计算比较收益净现值来确定是否进入该流程或者放弃进入而选择其他流程,而对于整个企业价值链来说,通过计算比较NPV来确定最优的价值链组合,以获得企业在行业中的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系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价值链分析视角下跨组织成本管理研究”(编号:2014SJD303)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项目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真:《ERP环境下价值链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中)2011年第2期。

[2]张华平:《价值链会计业务流程控制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王满、王晶琦:《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决策方法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9期。

[4]杨周南:《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5]茅迪:《价值链视野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研究》,《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4期。

[6]向俊:《XBRL在价值链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河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7]刘君:《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再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8]吴孟珠:《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9]Tarun Kanti Bose, J..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Customer Focus Strategi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wards Effective Value Chain Management. Intemational Joumal of Marketing Studies, Vol. 4, No. 3; June . 2012.

[10]Chivaka, Richard, J..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Value Chain Analysis Approach. Accountancy SA; Aug. 2007.

[11]Michael Hergert & Deigan Morriss, J.. Accounting Data For Value Chain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0, 175-188. 1989.

[12]Chang E. Koh, Kyungdoo Ted Nam, Victor R. Prybutok, Seogjun Lee, J. A value chain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ractices, e-readines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Vol. 107 No. 4, 519-536.2007.(编辑 陈 玲)

作者:王茂盛

竞争性企业战略信息分析论文 篇3:

开放创新环境下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的条件、困境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源于自立自强中国人的接续努力,今后中国也必将在开放创新中奋勇前行,永不止息。因此,在开放创新的新环境下,在即将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的背景下,企业只有继续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性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的诞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创新,开放创新环境下的企业专利竞争情报,不仅能在专利信息判断时朝着更加前沿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能避免因为研发过时、重复研发而导致企业资源浪费,并时刻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做到精准瞄准和科学预测,才能提升研发产品的唯一性和新颖性,再通过申请专利而保护自身的利益,促进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因此,本文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全面开启“十四五”新征程背景下,对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从条件、困境、对策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开放创新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

1 引言

截止到2020年9月底,全国(港澳台不在内)发明专利的有效量为209.5万件,虽然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中的预期目标,但是每条专利背后都离不开专利竞争情报分析,展望“十四五”规划,开放创新环境下的专利竞争情报分析更加重要。

2 “十四五”时期开放创新环境下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的条件

2.1 问题确定环节

“十四五”时期的开放式创新,需要企业在研发中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注重市场需求的分析,着力实现科技信息的高度互联和高效共享,这样在专利情报分析过程中,就能第一时间掌握前沿动态,[1]在信息网络上做到开放而又畅通,以广泛而又连通的人际网络确定需求和问题,并基于运行环境和不同的视角,切实掌握企业所在行业的最新前沿动态和市场动向、产业链构成、政府主导以及从技术、策略、开发重点和研究方向、扩张计划等方面加强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助力隐性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而在分析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的企业在专利竞争情报分析过程中,由于处于开放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创新更加倾向于跨领域合作,使得专利分析和商业管理两种不同的模式基于一主一辅的视角得以发展,从而便利挖掘专利数据资源的同时,还能彰显其应用价值,从而对专利竞争情报分析的目标和问题的方向明确。

2.2 资源准备环节

资源准备环节是从人才技术和专利文献以及分析工具三个方面,着力实现创新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经济性和共享性。比如从CNKI的专利文献中整合和分析其体现的信息,具体就是从专利说明书和专利公报中,通过大量零散的专利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组合之后,采用统计学方法与技巧,将其转化成统揽全局的竞争情报,并通过精心预测,从而为企业的技术体系的改善、产品的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而提供参考和支持。[2]

2.3 分析实施环节

分析实施环节主要是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常见的做法是把專利查新和分析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报告具有的专业性较强,有助于降低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及时地掌握市场最新动态,对于已经公布的最新技术,可以将其转化成产品,并在实践中强化对其的应用。而对于自主研发的技术,应确保查新的及时性,通过出具查新报告和申请专利,从而及时地抢占市场先机。[3]而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竞争情报分析软件的选择。比如,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的Derwent innovation、ORBIT、incopat、恒和顿、智慧牙等专业分析工具,为国内数十家钢铁企业以及政府机构提供专利分析服务,给钢铁企业节约了大量系统研发的资源,同时还能按需选择购买服务。

2.4 评估应用环节

评估应用环节主要是为分析报告的评估和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应用。[4]开放式环境下,各种分析软件的应用,给专利情报的分析提供了辅助,得到的情报更加科学和集体,显得更加生动和直观,这样情报需求方在理解、应用时的难度更低,企业可以在内外部实现智力资源的高效合作,实现与产学研的一体化协同创新,从而对专利分析报告的实践价值进行评估并应用,给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不仅与市场化需求相符,而且为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了强大的助推力,同时还能从管理规划、政策机制、文化教育和市场经济等多个不同的视角,深入挖掘专利情报的现实作用与未来作用,有助于企业战略决策和科学规划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5]

3 “十四五”时期开放创新环境下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的困境

3.1 问题确定环节甄别难度大

开放创新环境下的科研成果正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新型的专利,将在“十四五”期间呈现爆炸式递增,这就给企业专利竞争情报的大数据分析要求更高,而如何从海量专利数据中准确全面地挖掘出价值较高的前沿信息就成为一个重大的挑战,只有有效迎接这一挑战,走出困境,预防项目由于在早期研发时对市场潜力评估存在误差而引发的FP现象和FN现象,更要避免由于判断失误、专利专题分类信息对应误差较大而出现检索不全面引发的进入专利雷区的问题。而要想做到这些,在企业的专利竞争情报分析中存在很多的难度,同时还要面临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和关键问题的不确定性较多的问题,进而导致甄别的难度较大。[6]

3.2 资源准备环节数据源复杂

开放创新环境下的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所以企业的职工流动性也会相应地增加,从而导致情报分析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流失问题出现,一些猎头和风头机构,在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方面都有着较强的优势,[7]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就使得离职与创业的概率加大,加上十分庞大和复杂的专业信息,使得企业在情报分析时面临的困难较多,比如数据库中的不同数据如何进行分类拟合,以及如何明确情报的搜集目标。但是专利信息在公开之后,不管是传播速度还是分享速度都很快,使得新产品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周期短,导致淘汰和升级的速度较快。在“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占有制度也会发生变化,在交融性上更强,共有性更加突出,妥协性更大,同时还有弱化的倾向,因此专利背景的研究和市场分析等方面需要变得更加准确性、全面性和实效性,加上目前的专利检索平台较多,分析软件琳琅满目,数据源也较为复杂,给准备环节增加数据源与分析工具的对比与筛选的工作量。

3.3 分析实施环节数据规范性更高

由于开放式创新将推动合作性研发将变得常态化,在“十四五”期间,随着开放性进一步加强,项目研发中的跨领域特点更加突出,具有的综合性更高。以专业检索策略的制定为例,需要将其技术内容细分,使得技术主题在分类号、关键词等元素方面的确定更难,这是由于专利数据量将大幅度增加,使得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更强,使得如何确保检索方式科学、如何确保检索结果精准、如何提升检索的查全率等将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在专利数据加工时,由于数据检索的结果很多,且较为繁杂,在数据处理的规范性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加强分析软件的应用,切实利用大数据加强对其的分析和处理,并生成专业的图表和可视化的结果,才能给深层次分析、报告撰写、评估应用等工作的实施奠基。[8]

3.4 评估应用环节临界成果易流失

开放创新环境下的产品创新市场往往具有较强的活跃性,尤其是在预估市场动向、评估分析报告、判断价值、制定并实施专利战略等环节中,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更大,从地理、技术、企业三个方面的边界被开放式创新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的创新过程管控难度更大,专业战略部署与创新项目的实施容易出现不符,同时还要面临人才外流和知识外溢,使得临界成果容易流失,企业花大力气辛辛苦苦研发的各种知识产权受到的威胁更大。与此同时,由于专利数量会持续增加,不同专利间的关联性更加精密,在生产某种产品和应用某种技术的专利问题也会变得更多,因此,要想预防侵权风险,需要采取更多的专利组合策略,着力构建专利护城河就显得尤为重要,确保研发成果得到有效保护,降低研发障碍。如何从诸多专利中全面、准确地识别有关专利,确保企业专利组合战略得到顺利高效实施,已成为目前最大的难度,因此很多时候还要多加企业形成专利联盟,从而更好地满足在企业专利竞争情报方面的需要,但是这无疑又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和瓶颈所在。

4 “十四五”时期开放创新环境下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的对策

4.1 丰富和完善“十四五”时期开放创新环境下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的认知

4.1.1 企业开放创新模式的内涵。开放式创新主要是H. W. Chesbrough在2003年提出的一种利用企业内外部所有创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内外部不同的市场渠道而得以发展的理念,随后,H. W. Chesbrough所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概念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Hastbacka、West、Gallagher等认为,开放式创新实际就是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和分派资产的方式,着力达到市场部门与研发机构的信息交互,在市场开发中实现多渠道的发展。而Chesbrough、Lichtenthaler 则在此基础上,基于知识创造流程的视角提出,开放式创新就是在目的导向下的借助知识流入和流出,就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不断开发和利用以及保持的活动,使得开放式创新被细分成向内与向外两种不同的模式,不仅借助外部创新资源达到内部产品、服务的创新和升级,而且还能实现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共享,达到知识双向流动的同时实现内部知识的重组和创新。

4.1.2 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原则。在即将步入“十四五”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六大新目标,勾勒了中国发展的远景蓝图,在企业开放式创新上,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继续激励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因此在“十四五”背景下,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原则也要针对性的优化和完善。

一是开放融通原则,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同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融合,着力推动各国、各区域以及各领域的互联互通,并加快融合协同发展是世界发展必由之路,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选择,也是企业开放式创新应有的基本原则。

二是科技创新原则。继续秉承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观念,将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也是引领企业开放式创新和發展的首要动力,只有继续确保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支撑,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强化科技强国建设和发展。因此,“十四五”背景下的企业开放式创新必须秉承科技创新的原则。

三是推陈出新原则。传统的创新以封闭式创新为主,与“十四五”所提倡的开放融通和科技创新的原则有着较大的出入,在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始终秉承推陈出新的原则,在人才观念、创新理念、商业模式和知识产权四个不同的视角,丰富和完善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成效。

4.1.3 企业竞争情报。目前,美国的SCIP协会将竞争情报的定义在学术界的认可度较高,其核心的内容是通过对竞争环境的监控,对组织内部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为决策提供支持的过程。但是国内学者也对竞争情报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以《情报研究方法论》作者包昌火为例,对竞争情报的核心认知就是掌握竞争信息,明确竞争策略,优化竞争环境,分析竞争对手,不但是一种分析型的过程,而且还是一种产品,将其特点归纳为四点:①保密性;②对抗性;③增值性;④智能性。此外,还有国外学者Pellissier联合Nenzhelele对竞争情报提出了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定义,将竞争情报作为一种产品、服务、过程,在描绘竞争环境的同时,还是多阶段组合的协同库存策略的管理流程,使得情报分析彰显其价值。而在此基础上,情报创新对于企业价值和组织协作以及收入模式方面也有着诸多的作用,比如,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企业资源的配置以及企业盈利方式的创新,通过战略的支持,多源选择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并强化对其的解释与分析,结合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给企业决策者的战略制定提供支持。

4.1.4 企业专利情报分析的基础。企业专业情报分析时,其基础文献就是收集大两零碎的专利情报信息,并就信息实施专业分析和加工与组合之后,并采取统计学知识和相关行业经验,找出具有战略性和预测性的情报,为企业科技研发和创新产品、升级服务等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学术界对企业专利情报分析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的说法:

一是I. Valentina 提出,通过加强专利情报分析,对技术领域专利活动提出了支持,也为洞察竞争对手有着良好的帮助,同时通过进行专利情报分析,给产品准备和确定知识产权战略、开发工作的实施提供帮助,在促进新发明的应用和解决商业问题以及增长战略机会等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方法,而且能有效的识别竞争对手,促进竞争态势的掌握,结合自身的研发实力和自我技术预测等提供协助。

二是XIANJIN Z,MINGHONG C. 提出,构建高技术的企业专利战略,专利情报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申请企业专利、实施,以及利用专利和加强专利贸易与专利人才的建设,尤其是实效性较强的专利策略应用提供参考,进而给企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决策提供辅助,避免企业走入专利雷区。

三是R. Yateen提出,为切实预防新兴的知识产权风险,应紧密结合专利组合标准,就竞争对手技术的研发实力进行监控,对技术的商品化程度进行预测。

4.2 进一步加大数据的应用力度

4.2.1 在问题确定环节,利用大数据对分散而又海量和动态性较强和结构复杂的专利数据,从多个维度将其进行预测和全面分析专利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运行的可行性,预防数据信息检索不完善和专业信息公开滞后的问题而使得失误判断。

4.2.2 在资源准备环节,利用大数据工具对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并呈现出可视化结果,掌握有关大数据知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而准备资源。

4.2.3 在分析实施环节,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挖掘,明确关联规则,做好聚类分析与决策树分析,加强神经网络应用,实施模块化、订单化、智能化的项目数据分析。比如采用HDFS系统作为存储大数据的框架,采用Map Reduce进行分布式计算,为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提供支持。

4.2.4 评估应环节,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学建模,自动形成分析图表和报告,并有效的评估专利的价值所在,推荐个性化的专利信息和汇总行业信息。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为政府和产业管理部门在专利行情上提供专业知识,为科学决策的辅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便利。

4.3 着力打造动态联盟的专利情报分析团队

4.3.1 在问题确定环节,采取企业内部动态联盟的方式,将每个部门在各自产业领域中取得的经验和优势发挥出来,但是外部的动态联盟则能对资源与专业优势进行高效整合,为企业未来的走向进行精准判断。

4.3.2 在资源准备环节,结合企业项目企业组建专利分析动态联盟团队,联合各方的优势,着力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创新资源得到整合。

4.3.3 在分析实施环节,利用大数据开展专利分析和研究,将大数据分成4个不同的模块,其中,文件系统是最为重要的模块,而在此基础上,还有数据管理、业务计算与展示等模块,从而更好地在数据庞大下发挥软件的优势强化数据的处理,使得整个系统的运行更加科学和完善。

4.3.4 在评估应用环节,整合分析专家资源进行报告的分析评估,并始终在政策的导向下科学制定发展对策,采取产学研合作交流和协同创新,着力突破信息壁垒,使得信息孤岛得以联通。

4.4 着力构建完善的云计算情报分析系统

4.4.1 在问题确定环节,利用云计算的优势,使得专利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标准化和集中化,在统一管理专利信息的同时,还能有效整合市场需求,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动态,给情报分析带来帮助。

4.4.2 在资源准备环节,采用专利数据检索库,进行大量数据的检索和服务,通过单机存储,从而为专利大数据的挖掘、筛选、存储、运算等得到硬件支持。

4.4.3 在分析实施环节,实现基础资源共享,使得信息存储与传播能力得到提升,结合企业发展所需行业信息,就前沿技术动态和产业发展态势等提供更多的專利数据信息,为专利情报的获取和分析提供支持。

4.4.4 在评估应用环节,对具有价值的专利数据情报进行评估和分析时,利用云系统提供保障和支持,使得自动化地集成管理。

5 结语

综上所述,开放式创新是充分借助企业内外部的技术与创新,切实加强开放创新环境下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条件的确定,并结合存在的困境,采取科学的对策。其中最为重要的四个环节就在于问题确定、资源准备、分析实施、评估应用,在问题确定时,应分析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资源准备,并采取科学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其条件、困境、对策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专利竞争情报的发展,促进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以应对新时期对创新情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能更好地结合未来发展的需要,始终做到审时度势,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若冰.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专利竞争情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

[2] 张世玉.面向医药企业的专利威胁预警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3] 李正.星网锐捷的专利竞争情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4] 卜焕林.浅谈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工作的思路与方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23):13-14.

[5] 苑朋彬,赵蕴华.新价值链模型下专利竞争情报研究[J].情报工程,2016,2(03):53-62.

[6] 刘扬,李海燕,王俊文,等.面向企业的中药专利竞争情报研究[R].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15-10-01.

[7] 吴松.专利竞争情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及意义[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18):34-35、61.

[8] 王涓.为企业开展专利竞争情报服务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5(01):25-28.

作者:刘劲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奥运营销关于品牌营销思考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员先进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