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的美在心中绽放——谈如何让语文的人文性重回课堂

2022-11-25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 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 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 成为他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语文课堂, 应该是充满爱意的课堂, 富有诗意的课堂, 饱含情意的课堂, 体现创意的课堂。

然而, 今天的语文课却带有浓郁的功利性。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 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 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 语文的美也就如同春花, 随着冷水零落地上碾成碎末渗入泥土。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 也难逃功利藩篱, 不论是讲座还是学术论文, 动不动就告诉你:考什么, 不考什么, 怎么考;学什么, 不学什么, 怎么学。研究不可谓不深, 观点不可谓不新, 作用不可谓不大。然而遗憾的是, 考试指向性太强, 束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 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样一来, 语文便失去了它的本真, 就成了功利语文。

那么,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文化的语文, 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 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 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 是意蕴悠远的诗韵, 是美神维纳斯, 令人浮想联翩。学语文什么?学习语文, 我们就要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恬静;品味“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树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培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正义。语文是美的, 美得深邃, 美得圣洁, 美得令人沉醉。

那么, 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绽放出美呢?

1 转变观念

这是关键。必须将应试语文、功利语文的观念转变到自然语文、本真语文的观念上来;必须由“教”转变到“学”上来;必须由考点教学转变到品味语文的内涵、拓展语文的外延上来;必须由为考试服务转变到为学生的终身使用语文上来。其实, 这和考试并不矛盾, 学生真的喜欢语文了, 真的学习语文了, 考试还能考不好吗?

2 激发兴趣

这是重要措施。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内在动力, 也是人们成功的起点。古往今来, 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 无不是由于他们的强烈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而取得成功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学生一旦有了兴趣, 学习语文对他们来说便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幸福愉快的体验。他们才会想学、敢学、爱学、善学、乐学, 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3 教会学法

这是根本措施。教会学生如何学语文, 学生知道到底该学习什么, 他们就能够积极、自主地去探究、享受语文的美, 语文教学也就美了。可以教会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的方法。例如以教学散文为例, 可以教会学生从四个方面着手:

3.1 理清材料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 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 所以, 阅读散文时, 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 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 有的散文写人和事, 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它所叙述的是怎样的人和事, 然后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写景的, 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写了哪些景, 然后再综合考虑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例如鲁彦的《听潮》一文, 作者紧紧抓住海潮的音响和大海景物变化的特征来描述景物, 形象地勾画出三幅气象万千、波涛壮阔、气势磅礴的海潮图, 构成了大海独特而完整的形象, 通过对大海的描绘, 抒发了作者对大海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3.2 找出线索

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 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 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 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阅读一篇散文, 在理清材料后, 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内容, 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例如,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写了五件事, 从内容上看, 不尽是写蜜蜂, 还写到农民;从感情上看, 文章开头说不喜欢蜜蜂, 后来又说喜欢;乍看起来, 似乎文章的前后有矛盾, 中间又相隔四、五十年, 五件事难以缀合, 可是, 读完全文之后再细细体会, 就觉得珠联璧合。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巧用了线索。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为线索连贯了全文。但必须注意的是, 有的文章或用物、或用时间的推移、或用空间的转换作为线索, 形式不一, 阅读时应该加以辨别。所以, 必须明确一点:散文贵“散”, 但又忌“散”。

3.3 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 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例如,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 阅读时难以把握, 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 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 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 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 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 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

3.4 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 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 质朴自然。优美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 阅读时要善于挖掘体会, 细细品味。例如, 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 用的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 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这“闹”就是作者的传神妙笔。通过蜜蜂采蜜时的“闹”声, 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意是何等的浓郁、何等的醉人。

教学散文如此, 其他文体也是这样。课堂上教师要放得开, 不受考试内容的局限, 要教会学生感受美, 教会学生审美, 教会学生描绘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人文性才能重归课堂。语文的美才能在“文”中奔涌, 在学生“心”中绽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区块链对未来国际贸易创造的影响与挑战下一篇:高校留级学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