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2022-04-3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穷二白”社会历史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也是迫不得已实施的发展战略。这个阶段持续了30余年。

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篇1:

建立扩大居民消费增长长效机制研究

摘 要:持续不断的旺盛消费需求可以推动市场繁荣发展,同时还能够优化市场结构,调整产业分布,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就当前来看,我国消费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十分有限。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以及有效供给三个方面,只有针对这三大影响因素来建立消费增长长效机制,才能够大力推动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陕西省为例,对建立扩大居民消费增长长效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消费;消费增长;机制建设

扩大居民消费增长,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是应对当前愈加严峻的金融形势的重要策略,同样也是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建设和谐社会的關键举措。扩大居民消费增长,建立拉动消费长效机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样也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求。因此,针对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进行研究具有深远而又现实的意义。

一、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

要建立扩大居民消费增长长效机制就需要对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从经济理论来看,居民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以及有效供给三个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分为三个类别,分别为消费能力有限,消费意愿不强以及有效供给不足。

第一,消费能力有限。收入水平较低,增长速度缓慢。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本质上来看提升居民的收入是促进消费的根本。2015年陕西GDP为18 021.87亿元,比上年增长7.9%。最终消费8 199.95亿元,比上年增长7.6%。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395元(全国21 966元),在全国居第21位。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收入增长缓慢,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是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1]。

第二,消费意愿不强。近几年来,陕西省居民收入持续处于增长状态,但是消费水平却依然难以攀升。很多居民都纷纷提出:“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是每个月还得还房贷、小孩上学要花钱,还得存钱以防老人生病住院,生活压力很大,不是生活必需品能不买就不买了。”可以看出,花钱越来越紧是陕西省居民的消费感受。从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的角度来看,短板效应不断凸显。陕西居民消费占比从2004年的75.5%下降至70.4%。从消费结构来看,陕西省消费结构转型速度缓慢。在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生存型消费所占比重将会不断下降,从而转向享受型的娱乐、文化、医疗等消费类型[2]。但是,陕西省生存消费类型指出比重仍然较高,并且逐年出现上升趋势。2004—2015年期间陕西省居民生存型消费指出比重从65.4%攀升到68.8%。同时,陕西省人民币储蓄余额不断攀升,居民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预估了更多的支出,导致储蓄成为了众多居民的第一选择。

第三,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与需求是扩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当前陕西省消费环境中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型的无效供给充斥着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却迟迟无法得到提升。导致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有:其一,陕西居民收入的多元化导致消费结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企业生产的产品难以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其二,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严重挤压了有效供给的市场;其三,各类型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够,无效供给显著高于有效供给。例如,就西安装修行业来说很多居民前往日本购买马桶盖,国内市场销售业绩惨淡,这足以说明人们并不是不想消费,而是难以购买到满意的产品[3]。

二、陕西省扩大居民消费增长长效机制

第一,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总体来看,陕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要全面扩大居民消费的内在动力疲乏。基于此,其一,要主动推动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充分发挥城镇的经济与文化优势,开放小城镇户籍管理体系,对于能够进行投资移民的居民要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城乡居民主动创业就业,以全面提升居民创业就业收入。正视陕西省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鼓励多形式、多渠道的创业就业,以创业拉动就业。其二,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与服务业快速成熟发展,以便为城乡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其三,着力提升陕西省农民专业技能与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让农民增加收入渠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紧贴市场需求,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其四,重视下岗失业职工的观念转变工作,使得下岗职工能够在思想上活跃起来,争取再就业或创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标准改善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与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激发居民消费意愿。激发居民消费意愿,提升消费信心是扩大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内容。要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就要帮助居民解决消费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打消居民消费的谨慎心理,刺激消费意愿[4]。首先,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建立社会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调整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满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需求。优化省内医疗卫生体制,加大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水平,让居民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有所保障。重点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根据省内住房条件与状态实行多元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形式,将保障性住房涵盖范围扩大至中低收入居民群体。

第三,建立有效供给机制。首先,改善供给质量。优化市场供给产品,淘汰销毁处理质量不合格产品,优化市场供给产品,引导鼓励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在省内强化质量意识,让企业能够主动自觉提供产品供给质量,全面提升当前产品的质量与耐用度。对于高新企业开发研究的新产品、新技术要予以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其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陕西居民消费结构处于持续优化状态,正处于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的关键时刻,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结构则必然会拉动省内商业结构的省级优化,以推动省内经济的增长。因此,政府要重视扩大省内消费行为,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例如,可以加大发展势头良好的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投资力度。针对省内市场经济环境有意识对于引导、鼓励居民在文化、娱乐、教育等方面进行更多消费,从而打造高效的消费热点。

第四,陕西省政府开展促消费工程。在“十三五”期间陕西省高度关注扩大居民消费增长长效机制的建设,陕西省政府将以十大重点工程为核心,推动不同领域消费互通发展,持续强化消费便利化,拓展消费空间,以实现扩大居民消费增长的目的。其一,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程。陕西省预计在2010年将会再建设10个省级示范园区,30—40家省级示范企业,打造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条,将园区作为核心建设电子商务园区,推动陕西省电子商务发展。其二,传统品牌企业触網工程。重视网络平台销售区域的建设,尤其是鼓励、引导陕西省各类型企业积极投入到网络平台的建设中,陕西省著名商标、陕西省名牌产品等要在国内主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中打造销售专区,以扩大销售范围,促进消费。其三,电子商务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政府工作人员、公务员、个体创业者、企业管理层等,根据不同工作需要开展针对性电子商务专题培训,弥补陕西省电子商务人才短缺的问题。其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选择陕北15个革命老区作为示范对象,解决地区货源、物流、人才、信息匮乏等问题,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激活潜在的农村消费群体,拉动农产品的销售。其五,地产品牌推广宣传。集合陕西省信誉好的地产品牌上开展。其六,培育限上企业。针对陕西省内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陕北、陕南5亿元)的企业,予以适当的奖励与优惠,提升大型商务交易市场、个体工商户发展的积极性。其七,节庆会展消费工程。根据陕西省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文化,打造有特色的节庆会展。例如,西安市可以建设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打造国际化会展城市。支持陕西省内汉中、宝鸡等地级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会展场馆。其八,开展清真产品推广工程。充分利用陕西省独特的地理优势,全面解读“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针对沿线的相关国家来开发各种类型的清真产品,以拓展国外市场。其九,旅游消费拓展工程。重视陕西省内旅游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境外旅游企业前来投资;预计在2017年完成100个满足自驾游需求的汽车营地,尽全力打造国家级与省级旅游风景区,预计在2020年建设15个以上的4A级旅游风景区,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消费。其十,旅游消服务提升工程。重视当前“互联网+”的应用,在发展旅游发展过程中融合“互联网+”,争取在2020年实现全省4A级以上旅游风景区、三星级酒店以及游客集中活动场所提供免费公众无线网络、智能导游讲解等,为游客打造更加舒适的游览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

三、结语

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尤其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越来越明显,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社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正视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因素,从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激发居民消费意愿、提供有效供给、政府建设消费工程等方式来建立消费增长长效机制,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凤民,赵丽萍.构建“三位一体”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作用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1,(6):13-14.

[2] 赵萍.收入提升与环境改善并举 建立我国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J].时代经贸,2011,(3):50-56.

[3]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吴家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 (9):25-28.

[4] 王娟,杨旭东,朱太刚.宁夏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1,(25):29-31.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马瑞

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篇2:

我国面临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穷二白”社会历史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也是迫不得已实施的发展战略。这个阶段持续了30余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或根本性的改观,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积累,逐步改变了长期的消费压抑政策,国家通过收入分配、调整工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多种途径,对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方面的历史欠账进行了补偿,使得我国的居民消费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突出地表现为居民消费率显著上升。

但即便如此,如前所述,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仍明显偏低,究其原因,并不是消费增长下降了,而是投资增长过快,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高于用于消费的比例,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失衡。而在持续下降的消费率中,又主要来自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这是直接导致我国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而消费则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但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在三十年间仍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近两年,居民消费并没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步伐还在加快,这主要得益于在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党和政府均把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得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和热情不减。据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和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下辖农村地区总计3803名16~60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访问的调查结果,2009年10月份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为3.24分,比上年同时期的3.19分略有提高;在预测今年居民家庭理财特点时,得知今年计划“多储蓄少消费”的家庭比例将比上年有所降低(2009年为50.9%,预计2010年降至46.4%),其中农村居民降幅明显(2009年为54.2%,预计2010年降至36.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经历和正在经历着三次升级转型时期,目前我国正面临居民消费升级转型重要或关键时期,即从第二次消费升级向第三次消费升级的优化和升级转型(详见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处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时期;从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居民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消费阶段,但总体上是低水平的维持温饱型的消费,属于典型的高积累低消费阶段,这个阶段在消费与供给的博弈中,消费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居民消费呈现典型的平均分配特征,这个阶段持续了30余年;从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我国居民消费进入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随着供给的增加和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急剧扩张,消费热点来势凶猛,持续时间较长,居民消费欲望和消费潜力均得到极大释放,许多经济学家称这一时期是我国居民消费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这个阶段居民消费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多数居民家庭有了一定积蓄,为进 入第三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开始进入以享受型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第三阶段。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应该进入了消费加速转型阶段,居民消费由原有的简单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我认为这样的转型升级应该是我国居民消费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鉴于我国国情,这个阶段的升级转型持续时间较长,这个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居民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料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这个阶段居民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家用电脑、现代通信商品等有效需求逐步上升,对服务消费(如餐饮、旅游等)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为提高等。尽管如此,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而决定居民消费主导因素之一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呈不断扩大态势,因此居民消费水平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传统一代和新生一代居民之间以及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之间差距巨大,加之部分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和消费环境的影响,又制约着居民的部分消费需求等,因此准确地讲,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应该是刚刚迈入第三次消费升级的门槛;要从总体上完成我国居民第三次消费升级转型,任重道远,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未来10~15年时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总量和规模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未来10余年时间也将是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各级政府的责任就在于抓住机遇,多管齐下力促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与均衡地提高,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加速居民消费的转型步伐,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尽快地从整体上迈入第三次消费升级阶段,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使我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重新崛起。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石家庄农村居民消费论文 篇3:

运输对西藏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 要: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本文通过对西藏居民消费水平和公路运输的历史及现状研究,分别建立了西藏地区公路运输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消费水平影响等经济模型。得出了西藏的公路运输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于对农牧民消费水平影响,以及影响公路运输货运量的主要因素等实证分析结论。

关键词:公路运输;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回归模型

一、引言

公路运输在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中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连接着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发挥着基础和先导的作用。和平解放前的西藏,交通极端落后。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正规的公路,西藏与内地交通阻隔,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全年进出藏公路客运量仅7万人,2012年激增到3739万人,尽管存在因统计口径改变而导致的数据暴增的情况,但公路客运量的巨大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公路客运周转量由1979年的0.58亿人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3.20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在1979年仅有52万吨,2012年则是1042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从1979年的4.41亿吨公里增长到2012年的27.87亿吨公里。从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公路交通运输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1956年西藏突破了“空中禁区”,飞机通航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航空运输的历史。目前,西藏区内有拉萨贡嘎、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和日喀则和平5个机场,已开辟拉萨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昆明、西安、西宁等14条国内航线和加德满都国际航线及香港旅游包机业务。尽管航空运输给西藏的运输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鉴于航空运输的高成本,和其本身运载能力的局限性,不能使其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西藏由于其高海拔、自然环境恶劣、地理环境复杂、地势地貌多变等原因,修造铁路格外困难。但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2001年开始全线开工修建格尔木至拉萨段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使西藏地区的运输能力得到改善,铁路运输能力逐年提高,2012年铁路货运量是2006年的42.3倍。但是2012年铁路货物运输量只占运输总量的7.4%。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比起铁路、航运、空运所占比重更大,尤其在内陆地区,由于铁路运输的非直达性、内河的缺乏、空运成本高、以及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等诸多原因,公路运输已经成为地区间更直接、更有效的主要运输方式。铺设公路促使西藏与其它地区进行物资、人才的交流,发展西藏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藏区居民生活水平,满足其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使西藏居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好处,这也符合党所提出的经济发展要惠及全民的政策。

二、数据选择及建模分析

1.数据选择及变量说明

笔者从1984年~2011年统计数据中选取出以下变量:公路里程LC(公里)、公路货运量HYL(万吨)、公路运营载货汽车吨位数DW(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NMSR(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ZSR(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NMXF(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CZXF(元),将1984年作为基期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据村民消费水平两个变量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了剔除。从1999年~2011年的统计数据中选出变量机动车驾驶员人数JSY(万人)。

2.计量建模

笔者以分析西藏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着重考虑交通运输因素对西藏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思,在建模时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底对数处理。

时间序列模型的自回归过程如果是一个线性随机过程可表达为:

模型一:

使用1984年~2011年数据对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分析,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XF)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SR),在建模过程中使居民收入影响滞后一期,考虑公路运输水平对西藏居民的消费影响,因此代入公路货运量HYL,考虑西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途径的不同,分别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回归得:C=0.522459(5.283485)、C(1)=0.699292(18.38664)、C(2)=0.069692(2.286527)。拟合度R2=0.965009,F-Statistic=137.8957。

农牧民消费水平模型回归得:C=0.379668(2.199576)、C(1)=0.826503(8.392299)、C(2)=-0.030563(-0.990037)。拟合度R2=0.987972,F-Statistic=410.6797。

可以看出公路货运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正影响,公路货运量每增加1%,城镇居民消费增加0.07%。公路货运量的变化对农牧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这是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广大农牧区居民聚居程度低,农牧民进行商品交换时在小范围内完成,对物流依赖程度较低。对比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增加1%则消费增长0.699%,而农牧民收入增加1%则消费增长0.827%。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中“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城镇居民收入有更大的比例用于储蓄,而农牧民由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收入有更大的比例用于消费。

模型二:

使用1999年~2011年数据对公路货运量进行计量建模,解释变量有驾驶员人数、运营汽车吨位数和公路里程,分别代表劳动力资源、资本和影响公路运输的公共产品。回归结果如下:

C=1.310971(0.729739)、C(1)=0.578329(4.466416)、C(2)=0.092094(1.020908)、C(3)=-0.040166(-0.053707)。拟合度R2=0.937732,F- Statistic=45.17923。

可知驾驶员数量每增长1%则西藏公路货运量增加0.578%,而货运汽车吨位数和公路里程数则对货运量影响不大。说明现阶段制约西藏公路运输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驾驶员数量即劳动力供给。

西藏农村收入与消费情况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整体购买力弱、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单一、消费环境差等特点。总体来看,现阶段西藏农村消费市场还处于市场发育的初级阶段。这是由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影响,这样就造成了区内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付能力、消费倾向、消费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广大农牧区、农牧业发展缓慢,农牧民收入渠道窄,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慢。特别是偏远的农牧区,当地农牧民的消费支付能力较弱,消费总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发展农牧区市场体系,引导农牧民形成积极的消费观念。完善西藏农牧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加牧区商业网点,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改善农牧民的消费环境,增强社会诚信意识和市场监管力度,从运输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牧区,维护农牧民的消费权益。

2.提高货运从业人员待遇。对驾校B1及B1以上驾照学员进行补贴,调动货运机动车驾驶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从业人数,满足货运需求;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从事公路货运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应当普及货运驾驶员的三险五金。且应该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能够切实保护货运驾驶员在工作过程中人身安全方法,为驾驶员提供充分的保障。

3.公路建设避免重复浪费。在已有的公路覆盖网区域可以适当减少新修公路建设,应当向未被公路网覆盖的农牧区延伸,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广大农牧民,整体提高西藏居民的消费水平。合理规划西藏公路建设项目,将西藏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西藏人民对货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

[2]周汩,肖卓.基于分工理论的物流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5):94.

[3]吴迪.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关系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焦政文.西藏交通事业三十年[J].中国藏学,1995(3):98.

[5]田祖海,苏曼.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8(4):124.

作者简介:刘书特(1988- ),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问题

作者:刘书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IC卡技术护理教育论文下一篇: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