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德育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学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何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教学自然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有滋有味,讓学生在美好、感动、积极向上的情感陶冶中,乐此不疲地吸取数学王国里的知识。

第一篇:数学德育论文范文

深入探究数学德育教育增强数学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数学德育教育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当前数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把握数学德育教育特点,结合数学德育教育原则,运用数学德育教育功能,来提高数学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德育 现状 特点 原则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新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探讨数学德育教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加深对教学过程进行德育教育的研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1 数学德育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数学教学中忽视数学德育教育现象十分普遍,新课程推行以来,数学教学实际并不乐观,有一些教师把明确的数学德育教育要求简单地作贴标签处理;将知识、认知教育与德行、人格教育截然分割;组织教学得心应手,实行德育教育毫无办法;而坚持只作学科知识、认知教学,把学科德行、人格教育要求只反映在教案的“目标”中者更比比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基础教育课程要革除的原有课程教材的弊病出发,提出了确立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现实依据,原有课程教材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操作;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等。就数学课程而言,长期只重视知识的、认知系统,忽视德行、人格系统。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及时、恰当、有针对性地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把数学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忽视数学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2.1 渗透性

将数学的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杜甫有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中要犹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通过全部的教学活动将数学德育内容渗入到学生的心田。

2.2 深刻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

2.3 整体性

数学德育教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4 课程性

德育教育是中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学生数学教育素养全面发展的需要。数学德育教育必须通过课程系统来体现、反映,在课程的目标、任务、结构、内容、过程、评价等诸方面都应有德育蕴含其中。其次,数学德育教育必须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课程教育活动,诸如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来使之真正得到体现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认知与德行、人格的健康发展。

2.5 需要性

数学课程不仅需要知识、认知系统的教育,还需要德行、人格系统的教育,这是中学学科教育以来近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的深刻经验与教训。认识并发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行、人格教育,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德行、人格素质,而且能够极大地促使其数学知识、认知素养的高水平发展。

3 数学教学的德育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数学教学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正确的动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知规律。因此,数学德育教学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原理,符合认知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2 长久性原则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能搞一阵风,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的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才能水到渠成。

3.3 有机结合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把握水乳交融的结合,防止牵强附会的硬凑,要有意识地潜移莫化,避免形式主义,要贴切地结合教材渗透,防止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要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教育。

3.4 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

3.5 情感性原则

教学与情感密切相关,教学中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情感的交融。教师教学中要情理结合、以情动人,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4 数学德育教育功能

4.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数学知识体系中丰富的史料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使数学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在讲“二项式定理”时,通过我国的“杨辉三角”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早发现一个多世纪的史料介绍以及陈景润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皇冠上的明珠等说明我国在数学研究领域里,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页。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介绍一些数学史和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生平与成就,不仅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会增添一点情趣,更能收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4.2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自然科学,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素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辩证法的认识,而且更能促使学生透彻理解数学知识。点的轨迹的探求及函数概念的阐述体现了动与静的观点;极限理论可使学生的认识从有限过渡到无限,其核心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探索正确的解题途径。在教学中深刻剖析内容结构中的那种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转化关系,让辩证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会使学生受到更为深刻、生动、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4.3 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

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个性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不仅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1)培养探索进取精神。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文化修养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它能促进学习者的“有理智的顽强性”和“自觉的顽强精神”,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进取精神,这是一个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永恒的德育追求。(2)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一种求实、创新的态度,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只服从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科学态度的精神实质是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民主的争论、实践的检验。数学中大量的计算和严密的论证有利于养成科学的态度。

4.4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美,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内容形式和本质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能够感受美、欣尝美、鉴别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兴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教育家蔡元培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例如数学,仿佛是枯燥不过的了,但是美术上的比例、节奏、全是数的关系。”在数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简洁的美;几何图形与数字排列对称的美;数学结构与定理公式统一的美;黄金比例与数量关系和谐的美;数学思想与逻辑思维深刻的美等。

5 数学德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5.2 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德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5.3 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德育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意渗透的反复性。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都有差异,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把握一个“度”。

总之,数学的教学不应只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还应充分发掘蕴涵于知识之中的德育教育的知识,用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情感、意志、品质、思维等方面,受到广泛熏陶,深入探究数学德育教育,增强数学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加强研究,不断提高数学德育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何晓文,张大同.上海市理科德育实训基地.中学理科德育问题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2]周济道.教学谈[M].新时代出版社,2008.5.

[3]朱美玉.浅谈数学的德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9.9.

[4]程文.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新论[J].教育探索.2000.9.

作者:魏衍军

第二篇:让德育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何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教学自然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有滋有味,讓学生在美好、感动、积极向上的情感陶冶中,乐此不疲地吸取数学王国里的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  渗透  德育教育

小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是数学教学目的的任务之一。作为数学课不仅要传播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一、关爱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能对学生更好的进行思想教育。

二、故事导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一课时,教材里有一句“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会腐烂,它对环境的危害课大了”,围绕这句话我课前布置孩子们提前预习调查,并对图中的情境图编故事,教材是一个环保教育图片,让学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都是怎样保护环境的,我们平时又应该怎样做?使学生领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生活化,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思品教育与数学相结合,是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编出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思品教育素材。例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用学具钱币模拟交易商品,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了解钱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要爱护人民币和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的教育。

四、动手操作,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随着数学课堂教学辅助工具的不断更新,大量学具的使用,既启迪了学生们的思维,更为广大教师带来了许多方便。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具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例如,在教学“七巧板”一课,我让家委每人买一副七巧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拼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图案,兴趣盎然,这种活动,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小学数学学具是学生学学习数学知识的帮手,它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媒介。它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协调合作学习,理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学生要好好爱惜自己学习用具。

五、巧设练习,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胜等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编出一些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的练习,就是很好的思品教育素材。

例如,在巩固练习20以内进位加法部分用数学的内容时,我们在引导学生数小动物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当一个文明礼貌的小观众等思想教育。再如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小明栽了7棵树,小红栽了8棵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并从中贯穿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可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有目的地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打科目,里面的德育教育素材会贯穿在教材始终,教师可以灵活多样地创设各种情境进行德育教学,让孩子们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就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在老师的引导和守望中茁壮成长,让孩子们可以真正地在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彭文香

第三篇:浅谈数学教育德育渗透

数学在解答应用题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解题顺序意识。在社会生活、活动中要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意识。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把学习数学与培养社会公德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加强素质教育,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在实际生活中加强公德秩序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个没有秩序、顺序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经常看到的交通堵塞,事故的发生和没有秩序的引起混乱等现象往往就是失去秩序,顺序的情况下造成的。讲究秩序、顺序是每个公民起码的交通规则意识,也是每个中学生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具有讲社会秩序的公德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接触到秩序、顺序问题,这是因为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就具备严密逻辑性和有序性。如,在七年级讲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总结的一般步骤(顺序)是这样。首先,是反复读题目,理解和弄懂题目的意思,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其次,找出已知条件(不直接告诉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并写出答语。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是是循序渐渐的,因而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就把这些方法步骤讲得清晰合理而明确,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沿着这条清晰的“序”逐步深入,强化小学生的有序意识,让学生在今后的计算(运算)和解题过程中,头脑中能有这样清晰的“序”,并能按序操作(运算)。我平时在教学应用题时,我说解题步骤(序)一,学生就能说出步骤二--并记得较牢,解题得心应手。

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思维的有序性迁移到日常中去,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要遵守公共秩序和中学生行为规范。如食堂就餐要排队,马路上行走要走右边,走顺向,不能走逆时方向。如果不遵守秩序就不安全。

总之,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和有序性之外,还要结合交通法规、公共秩序、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方面进行有序教育的迁移,培养学生守秩序、讲纪律、讲公德的良好习惯,进而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秩序和法律意识,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作者:朱振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出版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