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2022-08-07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中国信息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2014年6月3日,学校召开了交流会议,会上教师秦承山、李可、黄荣和田田分别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会议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董事长张亚林、董事李可、常务副校长张子刈,以及多位教师在会议上发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移动开发基于的系统主要有IOS、Android、WM。系统的多样性给软件开发造成了难度,通常一个APP需要针对不同的系统重新开发。由此,秦承山介绍了跨平台开发技术XAMARIN。在这一开发环境下,技术人员可以一次性编译生成适合于不同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省去了多次开发的麻烦。由于该技术基于C#和.NET,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可衔接性较好,他建议专业教学向移动软件开发领域拓展。

通识教育一直是我校关注的重点之一,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接受通识课程教育。目前我校对此设置了22门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形成体系。李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设想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切磋。

影视制作专业课程在学校历来颇受学生欢迎,也是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专业。黄荣对07级至09级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专业对口度均为100%,多数学生对目前的职位十分满意。黄荣指出学生的就业去向以网络视频制作公司居多。相比之下,具有较强策划能力的人才,在行业中的发展空间大,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因此,他建议以综艺谈话类节目为切入点,通过专业培养,使学生具备编导所需的从业能力。

田田在报告中以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企业需求来说明目前物流管理行业的现状,指出了物流人才毕业后将何去何从的问题。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物流行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田田将本专业的人才的基点定位在“管理人才”,同时要求他们掌握仓储、物流、分拣等专业知识。

第二篇: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相关问题,提出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文章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五个方面来论述,并列举了相关课程设置的改革案例。

关键词:园艺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管理、良种繁育、植物应用和设计等岗位能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产品经营、生产管理、花卉苗木生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品贮藏加工等工作,或在园艺生产资料经销、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绿化施工、花艺设计与制作等领域自主创业。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形势发展与本专业特色,笔者分别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这5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1 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特色化

该校园艺技术专业的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城市花卉企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生产管理的特点,按照就业岗位群开设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化[1-2]。通过设定 “植物种苗繁育岗、植物生产岗、植物养护管理岗、花艺设计岗”四大就业岗位群,而建立起 “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

课程改革可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资源和专业群优势,突破传统园艺以单一种植管理为核心的技能,而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分方向的两大模块化课程,第一模块以培养园艺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模块(如盆景制作、园艺产品营销、生态农庄规划、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第二模块以培养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如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和设计初步、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就业面。

再如设立《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将课程从基础种植提升到绿化美化角度,注重生态效益,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环境要求相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与本校所在分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相关性,课程开发可促进所属分院专业间的交流和协同发展。

2 紧跟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岗位性的需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训练,积极探求校企合作模式或校研合作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

例如,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方面,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层以及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验指导书的修改等。聘请行业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职业化需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从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通过技能证书考试,获取就业岗位能力。

3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课程建设模块化

课程建设要突出模块化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这四大能力分别来建立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构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建立以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4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项目化

项目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内容,将知识点项目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职业能力。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技能。

比如《园艺产品营销》这门课,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领悟园艺产品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课程改革结合该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花店,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接受不同程度的生产性承包和经营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生产和管理。又如,结合《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建立插花工作室,任课老师扮演经营者角色,学生以插花员的身份为工作室打工。直接参与承接会议、宾馆、婚庆、开业典礼等的花艺造型和陈设。

另外,课程实施需充分利用学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此平台,开展园林植物栽培实训、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

5 归并课程内容,课程整合科学化

一些高职院校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太过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安排的课程门类太多,导致单门课程学时数很短,实验实训课时受到排挤,学生学不到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3]。因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归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整合上有多种融合模式可供探讨。

5.1 职业基础课之间的融合模式

多数园艺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都存在“学科型基础课各为体系;专业服务针对性不强;理论过深而应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可将学科型专业基础课适当融合,为专业大类提供基础理论服务。例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这两门课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将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气象等课程归并融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

5.2 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融合模式

在园艺技术专业中,部分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指向性很清晰,且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得很多。将此类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删繁就简,既能避免课程学时的浪费,又能增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解决针对性问题。比如可将职业基础课中的遗传学、苗圃学与职业技术课中的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5.3 职业技术课程间的融合模式

调研职业岗位能力,按照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的需求,将内在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融合或部分融合,形成新课。比如植物栽培管理、花卉生产技术、苗木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建成园林植物栽培管理及植物生产技术两门课程。又比如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植物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这4门课程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归并,建立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管理这两门课程。

5.4 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就业面应该是多方面的,传统农学专业在就业上会面临一些困境,为拓展就业面而开设的拓展素质的课程,需要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内容上有所铺垫。

将与专业关系密切,且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基础作用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化,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4]。比如很多高职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都设置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此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美学欣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美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建设,对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在行动课程体系中扮演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行动体系课程的建立,一方面要依托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艺术插花比赛、组织培养比赛、花园设计竞赛等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活动体系化,坚持课程与实验、课程实习、生产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即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另外,教师需要设定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适当机会可合并课程学时,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博览会或花卉苗木节等行业内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与改革建议[J].职教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08):06-

08.

[4]赵秀娟等.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4):32-33+36.

基金来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服务湖州地区园艺技术专业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JY05)。

作者简介:

周丽霞(1985-),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应

用。

第三篇: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综述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所培养的人才直接与企业、行业和市场相链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一、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意义

(一)职业教育自身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实践性教学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实践性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服务于经济社会。强化实践教学,按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就必须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这是职业教育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二)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到汽车维修企业求职的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中专和技校毕业生,这类人员在维修企业中已趋于饱和,而具有中、高级水平的汽车维修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缺少的不是中专、技校培养的汽车“护士”,即普通维修工,而是高校培养的汽车“医生”,即高技能人才。当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行业需求预测,到2020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用人需求接近550万,在各行业中位居第二。

作为经济发展后速强劲的省会城市长沙,近几年汽车工业年平均增速为28%,汽车保有量以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据长沙市车辆管理所统计,到2012年4月底,长沙市汽车保有量已达120多万辆,每6人拥有1辆汽车。汽车服务业发展更是迅猛,集中了我省汽车贸易企业的60%,品牌汽车4S店已有120余

家,区域汽车产业的强势发展为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实践教学自身的需要

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群来看,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还应重视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能充分体现,目前许多高职学院基本能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比例进行,实验室、实训室、企业操作间的实验验证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教学能按计划进行,但隐性实践教学则往往被忽略。高职教学中的隐性教学其实是实验验证和技能训练的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实践教学的成分,如:专业思维的培养、汽车文化理念的形成、职业素养的提升等。这种隐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比显性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高。因此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达到显性实践与隐性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盖彰,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目标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实践教学必须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范畴,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堂练习、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创业活动、学期论文、专题调研、案例分析、参观实践、顶岗实践、课件观摩、项目训练等等,对于诸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我们要从形式上、内容上、项目上、时间上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相衔接,合理有序的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根据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本专业知识量大和知识面广的特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模式开展。

(二)实践教学设计总体原则:

第一学年以参观实践、课件观摩、课堂练习、演示验证、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目的在于建立基本的专业认知,形成实践和验证知识的理念;提升探究专业知识

和技能的欲望。

第二学年以实习实训、专题调研、案例分析、项目教学、顶岗实践、专业性实践为主,目的在于模块技能实践、过程实践、专业实践、构建实践基本技能的平台,形成实践技能的基础;

第三学年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项目实践、创新制作、创业实践、综合实践为主,目的在于形成实践岗位技能的本领。

(三)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完整实践教学课程标准,细化实践教学内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实践教学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将理论与实践按l:l的比例进行考核,制订了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坚持学科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统一,坚持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全面职业能力培养的统一,以岗位能力为重点,全面职业能力为中心,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以模块教学作为主要的课程设计方法,注重相对系统的职业训练和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建筑相对稳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平台,以适应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而产生的岗位高移化及岗位扩展性的要求。

三、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路径

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两个实践基地平台,注意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计划的有效衔接。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有效运转,实践教学平台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是能否实现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计划的有机融合,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和尝试,对于已经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项目,特别是依托于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项目,注意适时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平台的融合,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并且贯穿课程体系始终。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路径有:

(一)路径之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通过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沙瑞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湖南申湘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长沙明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依托现代工业职教集团,对接汽车运用技术的岗位,参照合作汽车企业岗位实际需要,以“工作岗位群和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理念,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原则,以汽车技术服务为主线,对应“典型工作岗位”---汽车装配、汽车检测维修、汽车维护保养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典型工作岗位”,以“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任务引领、岗位对接”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好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确保实践实训教材、教师、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零距离或近距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岗位需求对各专业、各课程按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了模块设置,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本位、强调了能力本位,为教学的实践性、技能性,提供了链接的平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的保障。

(二)路径之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平台

1) 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探索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

通过“政府支持,企业捐赠、学校自建”等形式,已拥有面积达2500m

2、设备总值达280余万元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科技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项目占总实训项目的76%以上,实训开出率为100%,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课时总数的56%,并有专人维护,定期检修,设备完好率达100%,

学院于2010年,成立汽车技术服务中心,为全院教职工及学院周边企业和私家车辆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本着共建共赢原则,利用园区内汽车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沙瑞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湖南申湘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长沙明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为基础建立了8个运行稳定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并在实训基地设立“教学区”。

2)专业教学资源

依托校园网,建立了专业建设网站,开辟了“数字”教室;在校园网上建成了集专业建设、教学资源、社会培训于一体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网站,包括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网络课程、名师风采、实训基地、重点项目、素材中心、行企资源等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库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课件、学生手册、任务工单位、习题试题库、视频录像库、课程素材库等资源;专业素材中心包括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录像库、仪器设备图片库、动画库、实训项目资料库等资源。实现所有资源“数字化”,搭建了“数字”教室,网站点击与使用率高。

(三)路径之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完成,根据已开设的专业课程要求,构建了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依托,以理论知识验证和基础技能实践训练为目标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为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具备较强专业思维能力、职业素养初步形成、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要求,制定了具体的专业课程标准,该标准明确了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考核方式、评价标准。

2.)构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校内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

按照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我们设置了四个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到专业实验室进行专项实践训练,然后分模块进行技能考核,逐一考核,人人过关,考核合格后参加职业技能测试,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构建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模拟教学即仿真教学。近几年来,我们根据校企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模拟汽车4S车间,开展真实情景教学。所谓真实情景教学是指人为创造的工作任务,经营活动的仿真模拟环境。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各职业工种和真实生产流程的模拟活动,模拟中可以按照现实经营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让教师和学生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构建模拟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真知、掌握技能,

在掌握真知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了解运用市场,从而达到“学、练、用”三者合一。

(四) 路径之四:创新教学管理、营造真实生产环境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其重要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从广义的角度讲也存在着管理的问题,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学生需要怎样的管理一直关系着教学的成与败。特别在汽车运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学环境是操作实验室,相对于在固定的教室中的教学环境,它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操作技能,是对各种工具、设备的使用,学生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需要相互的协作,需要的是规范、有序的课堂教学程序,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这些和企业中生产环境的特点,对工人操作技能的要求,安全文明生产的内容,企业管理的目的,企业文化的形成等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因为汽车运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企业的生产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把企业中实施的5S管理模式借鉴应用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具有了可能性。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的教育,所教、所学要紧密地联系实际,要实用、有用、管用。培养的学生最终也走向社会,如何向社会输送有用的、实用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了解企业的需求,和企业的管理模式接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缩短进入社会的磨合期,也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一个迫切的要求。所以探究5S管理在汽车运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5S管理模式中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五个基本内容,在汽修实训教学中实施,根据教学程序,分出侧重点,同时又相互影响促进。

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得到了用人企业高度评价,使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保障

(一)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一是立足于内部挖潜和培养,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尽快让教师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型向讲练结合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拿第二证书,申报第二职称;二是对教师引进严格把关,引人引智,重在引技能,优先引进或聘用具有社会实践经验和行业从业经验的专门人才,对新教师引进要在实践动手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促进其尽快胜任实践性教学,通过聘用兼职教师,引进客座教授、客座专家,一事一聘、一岗一聘等方式使每一个专业都确保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实践教学要求要求,从长株潭汽车企业中聘请了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一个5人的稳定兼职教师库库,使兼职教师数达到30%左右,保证汽车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能及时反映在专业教学和科研开发中。

(二)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实验、实习、实训设备的保障,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一要有规划,要按基础技能实验室、综合训练实验室的要求分类合理规划,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以行业为主,以专业为主,以省会经济圈为主;二要突出重点,突出专业专业,突出薄弱学科,突出社会需求;三要满足教学、超前教学,既不降低标准也不盲目攀高,部分设备要与企业行业同步接轨;四要加强管理,合理使用,提高利用率、提高完好率、提高共享率。让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与实训基地一道共同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提供有效的保障,提供质量的支撑。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个全方位的工作,它需师资、设备的配套,更要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融合,还需要考核体系的支撑和管理体系的协调。

第四篇: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保密技术防范体系

构建企业信息安全技术防范措施

杜洪伟

天津第七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113)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也更加广泛。计算机网络面临着信息泄露、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多种威胁,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本文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相关要求和实际情况,从技术防范的角度出发,对保障网络的信息安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构建满足企业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需要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保密;技术防范措施;

1 引言

信息网络国际化、社会化、开放化和个人化的特点, 决定了,它在给人们提供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信息共享"的同时,也投下了不安全的阴影。随着企业和人民对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 信息泄露、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传播甚至于威胁信息安全的问题会出现得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在企业机构中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事关企业发展的战略安全与重要利益。试想一下如果有关我国企业技术研究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遭到泄漏、破坏,那么就会对我国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各方面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使企业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陷于被动的处境,甚至会牵连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程,引致灾难性的经济损失后果。总之,在企业机构中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以未雨绸缪,预防为主,兼顾防御及修复的原则为指导,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意识,在构建防范体系的过程中把该安全意识落实到每个技术细节上。最终构建一个系统、全面、可靠、有针对性的技术防范体系。

2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实质上是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系统构成,包括软件、硬件等。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将"信息安全"定义为: 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 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

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 具有无边界性、突发性、蔓延性和隐蔽性等新的特点。网络模糊了地理、空间上的边疆概念, 使得网上的冲突和对抗更具隐蔽性。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往往是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 而且会沿着网络迅速蔓延。对网络信息安全防御的困难还在于, 一个攻击者仅需要发起一个成功的攻击, 而防御者则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攻击; 而且这种攻击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需从技术上采取综合、系统性的多种措施构建技术防范体系。

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交叉的学科领域,要涉及到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协议、密码理论、信息分析、安全监控、应急处理等各个方面, 还要利用数学、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长期知识积累和最新发展成果。信息安全要综合利用数学、物理、通信和计算机诸多学科的长期知识积累和最新发展成果, 进行自主创新研究, 加强顶层设计, 提出系统的、完整的, 协同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不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 都是一种系统, 所以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 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采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来设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解决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策略是技术、管理和法制并举。技术是核心, 要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 构筑起国家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管理是关键, 根据"木桶原理", 信息安全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脆弱都有可能导致安全防护体系的失效, 必须要加强各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间的密切合作。法制是保障, 通过建立信息安全法规体系, 规范信息化社会中各类主体的行为, 以维持信息化社会的正常运作秩序。

3.信息安全的技术体系构成

3.1信息安全技术基础 3.1.1边界隔离技术

边界隔离包括逻辑隔离、物理隔离、信息过滤、入侵检测、防火墙、防病毒网关等,其实就是一种用于信息系统边办防护的安全技术,以阻止来自网络系统外部的各种攻击。运用该项技术首先

- 1巨大商业、社会价值,病毒的泛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危害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也越来越大。流行广泛、各类繁多、潜伏期长、破坏力大,对储存了大量科研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了长期与现实的威胁。

其次就是黑客入侵。通过技术手段,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秘密信息或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这是当前企业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黑客除了在网上编写程序利用软件进行直接的攻击和破坏,还采用信号截取和声像外露信号来获取秘密信息。

再者就是存储介质失密,特别是随着移动存储介质的广泛使用,使得利用存储介质窃取信息的事件日益增多。如涉密的优盘、硬盘、光盘、笔记本电脑等。

系统漏洞,软件是编程人员设计编写的,有时因为疏忽,有时为了自便而专门设置,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漏洞。因此没有无懈可击,天衣无缝的软件系统。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的自身安全漏洞,进行窃取与破坏活动。

非法访问,企业机构以外人员利用非法手段进入安全保密防范措施不完善的信息系统,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的破坏活动。另外还有人为因素。例如个别人员利用合法身份与国外的网络非法连接,或者使用随身携带的摄像等装备进行的窃取行为。

以上所列举的情况是目前存在于企业机构的主要信息安全威胁,针对上述威胁我们应构建有针对性的、强健的技术防范体系。

3.2.2构建有针对性的技术防范体系

构建符合企业机构工作特点且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防范体系,实际上就是从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不同层面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进而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提高信息系统及网络的防御能力。安全保密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各种入侵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高的,不断采用一些最新的安全防护技术,可以极大地弥补传统安全防护手段存在的不足。因此,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防范体系,是构建整个信息安全保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金允许和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应该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且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技术防护手段,这样才能有效抵御不断出现的信息安全威胁。

(1)物理安全防护

物理安全防护主要指内网借助于某些网络设备及软件系统等方式间接地连接到外网,另外还包括对网络设备保护层及电磁辐射的物理防护。物理安全防护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抑制电磁泄漏(即TEMPEST技术)是物理安全防护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主要防护措施有两类:一类是对传导发射的防护, 主要对电源线和信号线加装性能良好的滤波器,减小传输阻抗和导线间的交叉耦合。另一类是对辐射的防护,既要采用各种电磁屏蔽手段,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干扰。

2)网络隔离卡:在终端机上加装网络安全隔离卡,并额外配备1块硬盘,这样就能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灵活切换内外网。

3)最直接的方法应是一人双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给专业管理人员配备2台终端机,1台接外网,1台只接内网。

(2)防火墙

目前,常见的防火墙主要有三类:

1)应用代理型防火墙是内部网与外部网的隔离点,起着监视和隔离应用层通信流的作用。 2)包过滤型防火墙:数据分组的过滤或包过滤,其中包过滤原理和技术可以认为是各种网络防火墙的基础构件。

3)综合型防火墙将数据包过滤和代理服务结合起来使用。

混合使用数据包过滤技术、代理服务技术和其他一些新技术将是未来防火墙的发展趋势。 (3)抗攻击、防病毒网关

在通讯网络中使用抗攻击防病毒网关可以有效避免“拒绝服务攻击(DoS)”和“连接耗尽攻击”

- 3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安徽省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第一单元 争做班级小主人

活动一班费收支细打算

活动二班级评比力争先

第二单元 担任健康观察员活动1收集健康数据

活动2关注视力健康

第三单元 担当沟通小使者

活动1规划家长会请柬

活动2制作家长会请柬

活动3生成家长会请柬

第四单元 炼成网络小高手

活动1即时通讯真快捷

活动2邮件收发用工具

活动3网络日志勤书写

活动4网上论坛尽兴谈

活动5局域网内设共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信息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