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研究分析

2022-09-12

近几年来, 在圣洁的校园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矢, 就遭受到恶劣而残暴的惩罚, 罚“吃苍蝇”者有之, 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 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这无不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对此, 人们不禁要问:一向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现在到底怎么啦?据业内人士分析,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错综复杂, 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施暴者都一定有心理障碍。的确,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然而, 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 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 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 教师的心理健康, 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心理的健康,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明天!

1 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工作繁重, 心理压力大

工作繁重, 心理压力大, 是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首先, 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 面对教育、教学双重任务,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而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 是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们忙于应付。

再次, 新课改的推行, 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

(1) 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 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尤其是那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 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还有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 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 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 在心理上, 这比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2) 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与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观念——“师道尊严”, “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不同, 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 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然而, 由于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有关方面处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 出现了教师得不到学生以及家长起码的尊重, 一些学校事故的处理方案让教师感到不公等现象。

(3) 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一时间, 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 似乎高不可攀。因此, 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 遂有“跟不上形势之感”, 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

(4) 现行教育体制全面改革, 职称评聘分开、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施行, 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心理承受力较弱的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据有关调查显示, 有11.6%的教师担心“下岗”。

1.2 教师交际范围狭窄, 生活单调, 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交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职业特点是独立性强, 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如果角色位置摆不正, 容易造成人际沟通不畅。从工作性质来说, 工作相对封闭, 其职业特点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窄, 平时与未成年孩子交往最多, 学生的状况各不相同, 给教师的人际交往提出了许多挑战。学生不听话, 学习成绩下降, 老师生气, 产生紧张、焦虑等躯体症状, 久而久之, 造成教师个体经常出现不良心境, 与领导抵触, 同事关系紧张, 师生关系疏远, 造成家长不满。这些教师每天生活很沉重、很累, 享受不到职业带来的乐趣。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中, 再加上满负荷的工作压力, 造成教师之间相互嫉妒、攀比, 人际关系紧张。

1.3 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

有调查显示, 我国中师、师专心理学课是54个学时, 这对于心理学的学习是很不够的。教育理论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 我国也很低, 只有5%~6%, 而发达国家最高达到了30%, 美国是25%。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课程中, 教育类的课仅占总量的9%左右, 学生在校花费不足10%的时间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课程。教师在职前没有机会学习这些知识, 必然导致心理学知识的匮乏。

2 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途径

首先, 把好入门关, 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从长远来看, 我国将逐渐取消师范教育, 改为由综合大学培养师资。当务之急是对心理学课程的学时数进行规定, 不论是师范类院校, 还是进修、继续教育, 心理学课的学时都应该占到一定的比例, 从体制上来规范和弥补。

其次, 是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反思的能力、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其中, 心理教育的能力是和心理学的学习密切相关的。所以, 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这应该成为评价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第三, 关注教师发展,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除却职业笼罩在头上的光环。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 另一方面对教师给予人文关怀,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要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 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激励, 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第四, 有的放矢,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 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 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学校环境作为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 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学校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激励方式, 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 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 还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 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

2.2 教师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学校、社会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措施全面启动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应善待自己, 帮助自己, 要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来维护心理健康, 积极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首先, 要正确了解自己, 确认自我价值, 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 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 相信自己的能力, 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 要把自己看成命运的主人, 不悲观厌世, 也不随波逐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其次, 调节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地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 而消极地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 而且易导致人的心理障碍。培根曾说过:当你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怒抑郁时, 想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你得病。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 可一试情绪调节法, 以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理解领导工作, 同事间经常沟通, 尊重家长与学生, 善于接纳自己与别人;与家人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与社会活动, 要注意劳逸结合,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断扩大生活圈子,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心理学认为, 人的成就需要是一种基本需要。人们可从事业上的成就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价值。作为教师这个职业, 成就上的需要又具有特别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 一乐也。”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党和人民的需要, 是学生的期望, 从而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把丰富的科学知识、高尚的道德传授给学生。要树人先树己, 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来铸造学生纯洁无暇、健康壮美的心灵。心理健康的教师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 都是一种高层次的, 具有示范性的楷模。“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教师本身就体现为一种真理的昭示, 道德的力量, 意志和智慧的闪光。这就是为师之道、育人之法。

摘要:教育的成败与否, 取决于决定着“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的教师群体是否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健康而良好的教师人格。可以说,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 我们在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 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暴力教育易造就问题少年[N].北京青年报, 2004-03-29.

[2] 甄雪原.两会访谈:庞丽娟呼吁关注中国教师心理健康[EB/OL].中国新闻网, 2002-03-05.

[3] 朱敬光.健康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1) :48.

[4] 卢盛忠.管理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153.

[5] (苏)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59.

[6] 木子冰.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N].中国教育报, 2001-07-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研究下一篇:试述工程经济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