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论文

2022-05-1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农村环境保护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沼气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在消除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沼气建设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一篇:农村环境保护论文

发展农村经济与农村环境保护关系探讨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从“天空到地表、从地表到地下”的立体污染,突出表现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等,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全民身体健康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环境保护 对策建议

一、农村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1.畜禽养殖污染严重。一是粪便污染。由于畜禽养殖场(户)对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认识不足,缺乏自律环境意识,将畜禽产生的粪便随意堆放排放,使其随雨水进入沟河及地下水系,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畜禽粪便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二是大气污染。如前所述,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随意堆放、晾晒的粪便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刺鼻的恶臭使人窒息,造成一村如有一个专业养殖户,全村乃至方圆1公里内的居民都要深受其害。

2.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缺失。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的缺失,农村地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基本处于空白,致使农村生活垃圾一般都直接排入周边的荒滩沟渠。另外,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乡结合部的“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受资金的影响,大部分县、乡(镇)级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都未经任何处理被堆放到城镇周边的荒沟郊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令人担忧。

3.农村化学污染进一步加剧。农村化学品污染主要以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对水体、土壤和产品造成的污染为主,相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低、流失率高,不仅严重污染土壤,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了全民的身体健康。

二、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首先,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短期的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而把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放在首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部分乡镇企业负责人环境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动下,对污染防治消极对待,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缺失,污染物偷排偷放现象严重。再次,由于对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农民环境意识差,只关注自身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农村环境保护投资力度不足。一是国家环保投入不足,这种不足既表现为财政预算资金很少,而且在重视程度、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上较城市来说都相差甚远。二是地方政府缺乏投资,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单体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或者根本没有收入,而县级财政预算从来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其中,对因发展农村经济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态度。三是银行信贷投入引导缺位。无论是小微企业还是种植养殖,银行信贷只是考虑为其解决生产资金,而是否将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用于环境治理既没有明确的规定,又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

3.农村环境管理基础薄弱。环境立法缺位、管理机构匮乏、没有明确有效的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农村污染治理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保障机制尚未建立,针对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政策考评体系、问责制度、污染物监管机制尚未建立。例如,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对点源污染控制有效,但不能有效地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加上基层管理机构缺乏、监管制度缺失,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没有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导致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没有责任主体。

4.对小规模养殖污染认识不足。一是人畜混居现象突出,造成一村只要有一个养殖户全村及临近村民都跟着受害。二是防治意识不强。从政府到村民都对养殖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造成空气污浊,水质变差,人居环境恶化。三是没有治污设施。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完善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是微利经营,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四是环境监管不到位。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相当重视,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对待农村养殖业上普遍存在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造成畜禽养殖业越发展,农村环境越恶化的恶性循环局面。

三、双赢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大宣传,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从调查来看,农村环境之所以逐年恶化,与各级政府管理重视不够、农民环保意识差有很大关系!首先,政府要强化管理和监督,将环保与经济发展同安排同部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扩大“以奖促治”政策影响面,发动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其次,从教育百姓、提高百姓思想认识和基本素质入手,引导农民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的环保战略意识,使农民普遍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保护好自己的生存环境为前提。第三,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环保法制教育,提高禽畜养殖场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防止任意排污现象的发生,使广大禽畜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大胆突破,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法规建设。县和乡镇应制订以保护人身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具体政策和乡规民约,严查深究污染土壤、水质、破坏森林与植被等行为者的责任,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做到防微杜渐。二是健全农村环境机构,设置乡镇环保站,作为县市环保部门派出机构,配备适量人员,主要职责是编制农村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规划、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污染源监管、环保执法及环保政策法规、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等。三是统筹规划禽畜养殖场建设,新建、改建、扩建禽畜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严把审批关,对于专业养殖场既要远离村民聚居的村镇,又要有对应的污染处理设施;对农户家庭式的养殖,要有配套的粪便处理措施,对不实施污染治理或治理后设施闲置不用的养殖场进行查处,责令整改或关停。四是加大巡察力度,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宣传“三下乡”制度,不定期的深入鄉镇村组走访巡察,实地了解和掌握农村环境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五是加大处罚力度。首先,对产生污染源的企业和个人要依照相关法规严格进行行政和经济处罚,对农村小型及家庭养殖户造成的空气污染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批评教育。其次,尽快将污染纳入企业及个人征信记录,以此强化对自我生产活动行为的约束。

3.整合项目,创新环保资金投入方式。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养殖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粪尿采用无害化方式处理。要实行激励机制,对那些在禽畜养殖中主动积极安装环保设施,推广环保措施,认真有效治理畜禽粪便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和补助。二是加大农村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改厕、改水及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针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而镇、村无力投入,社会资本因回报率低不愿投入的实际,增加对农村环保的投入。三是通过银行信贷引导环保投入。建立将“信贷资金的一部分用于环境投入”制度,银行在审查贷款项目时,要将环保治污纳入其中,对没有污染治理措施的养殖项目和新设企业,要坚决不予贷款。对用于环保方面的信贷投入,政府可安排专项利息补贴。

参考文献:

[1]曾翠萍;庆阳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

[2]脱首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对策[J];甘肃理论学刊;2002.02.

[3]冉阿倩;罗清威;樊占国;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

作者:张盖华

第二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摘 要: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沼气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在消除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沼气建设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农村发展沼气,既能解决农户生活所需能源,巩固农村改灶节柴和生态建设成果,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又可以推动农村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一、当前我省农村沼气发展的现状及综合效益分析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建设,沼气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发展了农业循环经济,给我省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户用沼气180万户,10000个沼气普及村,建成500个沼气规模化乡镇。其中国家、省扶持建设60万个示范户,市(县)扶持建设60万户,辐射带动60万户。主要推广三种模式:一是全省面上推广“一池三改”。引导农民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同步改厕、改圈、改厨,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规划“十一五”期间发展120万户。二是有基础的地方建设生态家园。以沼气为纽带,综合利用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开发种、养结合的高效庭院经济,配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规划“十一五”期间发展30万户。三是在果品、蔬菜集中产区推广“猪-沼-果(菜)”。把养殖和沼气利用与瓜、果、菜等作物生产有机结合,通过以粪便做原料,以太阳能为热源,沼渣沼液的利用,实现生物质能转换,高效循环利用资源,促进农作物的无害化高效化发展。“十一五”期间发展30万户。项目建设采取政府扶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集资金的办法。户用沼气按照“一池三改”标准建设,户均投资2600元左右,其中政府每户补助800元,主要用于购置水泥等主要建材、沼气灶具和配件关键设备以及支付技术人员工资等。国家、省扶持建设60万户,需投资4.8亿元。

(一)解决了农村的面源污染,发展了无公害农业,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显示出良好的生态效益。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人畜粪便直接排放造成的面源污染。二是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沼液和沼渣的大量使用,减少了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量,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奠定了基础。三是有效地减少了农户烧柴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和剃枝削杆现象基本杜绝,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家有沼气,农民不再上山砍柴,建一口沼气池,等于增加了一个护林员。通过调查,每口沼气池每年可替代薪柴2000公斤,使3.5亩林地得到保护,减少水土流失4.5吨。调研过程中,我们所到之处大都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证明了沼气的发展,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巩固了退耕还林这一生态建设的成果。

(二)改善了农村的公共卫生状况,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素质,促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各地在引导农户建沼气池的同时,把建池与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实现了圈厕分离,厨圈分离,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二是有效地保护了农村饮水安全。人畜粪便直接进入密闭的沼气池厌氧发酵后,阻断了污染源和病菌的传播渠道,保证了禽畜的安全生長,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去年七、八月份猪链球菌传播期间,凡建了沼气池的农户,没有发现一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例,沼气池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防火墙”。许多地方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畜牧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土保持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三)实现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沼气建设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辐射农产品加工业。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50立方米,既可用作生活燃料,又可用来日常照明,每年减少燃料和电费支出300—400元左右;利用沼渣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施底肥、追肥,可减少化肥的支出200元左右;利用沼液浸种,可以增加出芽率,提高幼苗抗病、抗虫、抗逆能力,增加粮食产量8%—10%;沼液用于叶面施肥,可有效杀灭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可增收300—400元左右。折算起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年可增收800至1000元。各地从实际出发,把沼气建设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积极推广“猪-沼-粮(果、菜、茶、菇)”等循环农业模式,改变了单一种植粮食的经济结构,带动了“三业”(生态养殖业、高效种植业和旅游观光业)兴旺,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目前我省沼气发展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农村沼气的发展与山东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适应,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以来,更拉大了我省与其它省份的距离。山东适宜地区建沼气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3%,远低于全国平均12%的水平。这与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据我们对全省1700个农户问卷调查,要求建池的农户占到80%以上,个别县高达95%。

(一)发展不平衡,管理水平差异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在沼气建设中存在着很大差异,不仅市与市之间差异大,而且县与县之间,同一县的不同乡镇之间,同一乡镇的不同村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差异。重建轻管的现象在有的市、县还较严重,影响了沼气推广的进度。一些市、县和乡镇对沼气池建成后的后续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专门人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致使一些沼气池建起后不能正常产气和利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还有一些地方,机构和队伍均不落实,没有专人认真抓此项工作,沼气建设进展缓慢。

(二)养殖大户和大中型养殖场未按规定标准修建沼气净化池,造成的养殖业污染问题相当严重。近年来,我省各地养殖大户和大中型养殖场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前期资金投入大,加之养殖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多数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未修建或未按标准修建沼气净化池等污水处理设施。这些集约化、产业化的养殖场多数集中在城市郊区或靠近水源的地方,产生的大量有机污染物不经无害化处理堆积起来,污水粪便直接排入周边的河道、渠沟,造成严重的农田、水源污染,破坏周边环境,最终由点源污染导致面源污染。据测算,一头猪相当于5个人的粪便排放量,一头牛相当于20个人的粪便排放量,大量的粪便直接排放,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了严重危害。许多养殖场周围臭气熏天,方圆几公里内的水源均呈黑色。由于粪污过多,超过了土地的自身消纳净化能力,许多养殖场周围的土壤出现了富肥现象,一些肥害严重的田块,土壤的透气透水性能下降,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再生能力。环境监测部门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COD含量是工业污染的2倍以上,由此可见养殖业的污染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三)集镇未建污水排放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导致集镇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这些大大小小的集镇,是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交换的集散地,人口流动量很大,但近90%的集镇未建最简单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每个集镇基本上就是一个集中的污染源,周围大都是污水横流,垃圾满地,蚊蝇成群,臭气熏天,呈现出一片脏、乱、差的景象。这种状况若不认真加以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四)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目前,省、市、县三级每口池给予800元的补助经费缺口很大。在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净化池和集镇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建设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还没有纳入投入计划,而业主又缺少建设资金,因此,大中型养殖场和农村集镇的沼气净化池建设工程任重而道远。

三、今后大力建设农村沼气的建议对策

发展农村沼气,既有利于解決农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公益设施建设。为此,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的积极作用。必须把发展农村沼气同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同农村改厕、改水等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起来,同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一)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首先,在规划上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把纯农业地区、丘陵大县、缺乏能源的地方作为重点,优先给予安排和支持。这样做,可以使纯农业地区更好地走发展养殖业——沼气——有机肥料——高效种植业这一循环农业经济的致富之路,可以使丘陵大县的植被和水源得到更好地保护,可以使能源紧缺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也可缓解政府扶持资金压力较大的矛盾。其次,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农户沼气协会建设,强化后期管理,全程搞好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避免片面追求建设数量与进度,不讲求实际效益的现象发生。

(二)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在畜牧规模化养殖场集中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点水源区及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扶持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十一五”期间,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3300处,年可有效处理畜禽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粪污近4600万吨,年产生沼气5.2亿立方米。项目建设采取政府扶持与企业自筹相结合。国家、省重点扶持实行集中供气覆盖农户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政府对每处沼气工程补助10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沼气工程预处理池、厌氧发酵池等建设,沼液、沼渣输送设备、沼气输送管网和灶具配备等,国家、省需投资20亿元。对企业自主投资兴建的沼气工程,政府采取贴息贷款予以扶持。

(二)强化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公益性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政府要加大扶持推动力度,培养典型、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金融等方面的支农资金,要增加用于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投入。对主要依靠自身能力完成任务的市、县,省财政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一定奖励。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开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鼓励个人和外商投资开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对企业和个人投资开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政府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三)强化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开发水平。不断加大对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科技开发力度,要组织技术人员集中攻关,支持可再生能源骨干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重点解决制约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难题,探索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力求在便捷、实用、耐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各级科技部门对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攻关项目要优先立项,重点扶持。

(四)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管理与服务机构建设,充实人员,提高素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有专人负责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服务工作,重点乡(镇)要在农技站加挂农村能源服务站牌子,建立农村能源服务组织。同时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沼气建设队伍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就业制度,重点抓好农村能源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承担,实行工程招标,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鼓励农民兴办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实现产业化发展、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全面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搞好建设规划。各地要根据省确定的发展目标,认真编制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畜禽养殖业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结合;坚持先易后难,抓重点带一般,协调推进;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合理选择技术模式,不同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推广各类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作者:刘 军

第三篇:浅论农村环境问题与农村环境规划

摘 要: 本文简要阐述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从环境规划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能为缓解并最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环境问题 特殊性 原因 建议

1.引言

在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今天,人们开始把视野从城市转向更为广阔的农村。在中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且分布地域广阔而分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脱贫致富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暴露的各种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因农村环境问题特有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目前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及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都已明确了解决并改善农村环境问题的目标。

2.农村环境问题概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与身体健康,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污染转移及乡镇企业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治理的企业迁往农村,而农村为图眼前快速的经济增长大多欣然接受。这些迁入的企业和当地自身发展的乡镇企业一样,大多规模小,资金技术力量有限,污水处置设备不完善,布局分散不利监管,加之地方保护主义情况存在,使得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偷排河流及农业灌水渠道难以根除。由此造成的水体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危害到农民及畜禽的健康。此外,约90%以上的城市垃圾在郊外农村填埋或堆放,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当地的土壤、水体和空气,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2)由化肥、农药和地膜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业污染。据统计,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每平方千米,远超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每平方千米的安全上限。不仅如此,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其余60%—70%进入生态环境,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理化性质恶化、肥力下降,还会加剧湖泊、海洋的富营养化。我国地膜年使用量超过60万吨,多为价廉的一次性产品,不利回收,据调查,平均残留量为3.78吨每平方千米,因此,造成的减产损失可达产值的20%。

(3)农民生活污染及由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生活垃圾逐渐集中化,且其中多为难分解的塑料制品等。农村每年产生的约1.2亿吨生活垃圾和2500万吨生活污水,在无处理堆放及随意排放的情况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荀彦平、张有贤,2006)不仅如此,规模化养殖业的兴起带来了一种新的污染方式:养殖业的粪便直排。据统计,我国每年养殖畜禽排放的粪便粪水总量已逾17亿吨。据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显示,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由于点多面广是这类新型污染的特点,对于该类污染的治理难度较大,效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由此导致的水体污染与工业污染的总和相当。

(4)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在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远及开发度不足限制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很多地区被迫选择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种掠夺式的开采会破坏当地的局部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该类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问题,土地沙化和石漠化问题;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问题;草地面积的减少;河流断流及湖泊绿洲的萎缩,地下水位的下降;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大面积土地破坏。(荀彦平、张有贤,2006)

3.农村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为区别于城市中的各种环境问题,总结农村环境问题特点有:污染源分布点多、面广且分散;缺少必要的污水、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设备、场所;影响地域广、人口多、时间长,且潜在危害性大。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经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生存困境。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对于城市的日趋繁荣,农村的经济发展迟滞,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部分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民而言,迫于生计,常以开山修路、毁林种田、过度放牧、开采矿藏等方式改善生活。随之而来的,如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沙漠化、盐碱化等环境问题也因此加剧。较之城市生活,农村的工作机会偏少,农耕生产回报较慢,因此,陷入生存困境的农民们倾向于通过发展工业致富。在资本引进方面,因农村地区投资环境偏差,多以土地及矿产资源吸引资本。以此模式进入农村的各式企业,常常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牺牲了当地生态环境,加剧了农村环境问题。(荀彦平、张有贤,2006)

(2)环境意识薄弱。环境意识尚未在农村地区深入人心,而政府管理层环境意识的缺失造成的危害则更大。基层政府常关注传统职能,偏重短期经济收入,对环境问题则相对忽视。农民群众对环境权认识不深,在切身利益未受损时多轻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时则对自身权益的法律救济不甚了了。

(3)环境投入不够,法制不够健全。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当地政府可能尚无力组建全面的环境保护体系。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完全由国家财政补贴环保支出显然不现实。我国现有的农村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亟待完善,在部分环保领域依然存在立法空白。目前,立法上对于各个不同类型企业的环境保护规定,普遍缺乏针对性,导致实际操作中的执法难度较大。(张浩,2007)

4.从农村环境规划角度提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建议

环境规划是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此类规划于城市中的应用已初见规模,但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关注度不够,因此,农村环境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已有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采取一些环保措施,然而因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必要的引导,往往加大了环保投入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环境规划,是近几年我国环保事业亟待采取的措施。

农村环境规划应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让他们长期发展和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环境保障。良好的农村环境规划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其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予以重视。

(1)从宏观上规划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并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关系,避免过度重复影响其经济性,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以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开展农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农村环境问题的恶化得到有效的遏止。

(2)规划要保证经济性并尽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避免过多的管理成本与税赋压力,必要时可采取政策倾斜、财政扶持。由于农民最为关注的是增收致富,因此,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农村环境规划建立在经济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予农民关于环境规划的各类指导意见,改善现有制度以激励环保新技术的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并辅以政策资金扶持、合理的生态补偿、有效的环境质量监控管理。(叶安珊,2006)

(3)注重节水节能,从源头控制污染,加强产前预防,弱化产后治理。水资源规划应开源、节流、治污并重,在西北缺水地区尽量回用中水,实行错峰调蓄补充河湖水源;农业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切实加强乡镇企业污水排放监管,避免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饮用水、灌溉水取水河道。同时,加强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建立农业污染监测网络与控制体系。对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者加强教育和培训,减少施肥盲目性,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地膜的使用,提高化肥、农药、地膜利用率。

(4)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注重基层干部素质培养,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保护。相关职能部门应统一协调农业资源的配置,对各企业布局合理化统筹,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生态旅游。在干部素质问题上,应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目标纳入干部选拔与考核指标中,加强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在立法完善问题上,应推动环境保护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推动环保法制进程的同时,也应加强环保意识宣传、教育。(郑环,2006)

5.结语

农村环境保护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虽因短期效益较低一度被忽视,所幸现已得到政府及公众的关注。相信在全民关注与良好的环境规划之下,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荀彦平,张有贤.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4期.

[2]李世元.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2期.

[3]叶安珊.论中国新农村战略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选择.桂海论丛,2006年11月第22卷第6期.

[4]郑环.我国新农村环境规划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21期.

[5]张浩.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甘肃农业,2007年第8期.

作者:陶 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爱护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