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资源学大纲

2022-11-21

第一篇:野生动物资源学大纲

野生动物资源学

野生动物资源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及管理现状

姓 名: 曲连杰 20103665 专业班级: 动物医学1003班 学 院: 动物科技学院 指导教师: 孙 娟

2012年12月20日

我国的主要野生动物资源及管理现状

王 跃 20103850 青岛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医学专业1003班

摘 要:本文通过叙述我国主要的野生动物资源种类、数量及其分布,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现状来揭示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通过举例论证来表达我国野生动物的处境,最后通过保护我国野生动物的举措来呼吁我国公民以及世界公民保护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描述证明,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多、分布广,但是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和人为的破坏,导致我国野生动物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保护野生动物需要政府及管理部门、司法部门、民众共同努力。

关键字:野生动物;管理现状;保护举措 ;生存环境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但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杀害、买卖野生动物事件层出不穷,民众保护野生动物自觉性不高,执法部门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如何有效地保护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使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摆脱绝迹的命运,使野生动物园中的野生动物摆脱束缚的命运,需要各管理部门、行政单位、民众的共同努力。

1. 我国主要的野生动物资源

1.1我国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大熊猫、扬子鳄等是我国特有的野生动物,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区系。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属东洋界,以北属古北界。古北界中金丝猴、大熊猫、狼、狐、狍、羚等,是我国特有的资源。南部则属于东洋界区系,其中特有的野生动物有中华鲟、黑颈鹤、华南虎等等。

1.2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

我国特有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白鳍豚、金丝猴、华南虎、朱鹮、褐马鸡、扬子鳄、黑颈鹤、藏羚羊、麋鹿等。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目前总数仅仅1000只,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物种”。作为中国的“国宝”和“友谊使者”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选为自己的会徽标志。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已是一种注定要灭绝于我们手中的美丽传奇的动物,它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三种金丝猴都是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川金丝猴为“易危”级(越南金丝猴为极危机)。它们都面临盗猎、伐木、毁林开荒、生境退缩的威胁,可谓“树倒猢狲散”!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濒危”级别,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是中国最珍稀的鸟,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朱鹮得以幸存,是由于洋县深山里有适应其存在的自然条件,一是湿地觅食条件,二食高树营巢条件;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坟山而没有滥砍山林,为这种奇异之鸟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机会。而朱鹮的高度濒危,则与过度猎杀、森林锐减及广泛施用农药化肥有关。朱鹮在中国已经摆脱了灭绝、甚至高度濒危的厄运。IUCN红皮书“濒危”级。

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扬子鳄是中国唯一的鳄种。主食螺、蛙、虾、蟹、鱼、及鼠、鸟等。目前,由于长江下游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河湖被围成农田,野生数量极为罕见,人工繁殖相当成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一级保护动物。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西藏拥有中国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颈鹤种群,估计达4000只,目前已经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易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目前中国的藏羚羊不足7万只,但年复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与屠杀使其数量直线下降,目前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

麋鹿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是中国特有的湿地鹿类,由于对湿地生境的适应,而形成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的特殊形态,被称为“四不象”。

2. 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现状

2.1野生动物园的管理现状 野生动物园是一个融动物繁育、物种保护与救护、宣传教育、科学教研为一体,并为公众提供游览观光、休憩娱乐的综合性场所。相比国外优秀的野生动物园,我国的野生动物园缺乏动物福利思想和合理的开发经营理念。

动物资源是野生动物园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野生动物园的经营,要多为环境考虑、多为动物考虑,同时也多为游客考虑。衡量一个野生动物园的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动物福利是否人性化、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其教育与休闲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开发。这既是野生动物园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前提,亦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向前发展的要求。在进行野生动物园开发时:要尽量保持动物园的独特性,注意不要进行盲目投资,看清旅游市场的导向;要合理开发,注意与其他部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在开发后,要合理经营,避免财政赤字,同时加大对动物园的宣传力度。更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实现野生动物园的可持续发展。

2.2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

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活稳定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威胁着野生动物多样性。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 机构职能模糊不能对自然保护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第二,法制建设不完善199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行政法规———《 自然保护区条例》。到目前为止, 我国关于自然保护区的立法除了这一部《 自然保护区条例》 外, 国家层次的立法也仅仅还包括一些部门规章,立法原则不统一, 不同层级的法规之间存在内容的冲突。在法律体系中的效力的层级还比较低, 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重要地位不相符。在现行法规中,在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原则上, 都没有突出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国土及生态安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没有明确行政执法主体地位, 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 加大了行政成本, 不利于依法行政。缺乏可操作性, 给保护区的管理、 监督和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资金的筹措渠道少和投入不足也影响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3. 保护我国野生动物的举措

3.1完善法律体制

只有建立起明确的法律体系,才能使野生动物保护有条可循。因此,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各行业的行为。

3.2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加强林业部门与海关、边防、运输等部门的协调行动,综合整治,严厉打击乱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对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干扰野生动物生息繁衍活动的行为严格处理。全面检查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场所,清理整顿非法经营利用行为。尤其是对餐馆饭店、花鸟市场、药用野生动物原材料集散地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较集中的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经营利用非法猎捕或走私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进行清理整顿,并依法惩处。 3.3加强宣传,提升民众自觉性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更广泛地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倡导保护新理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发动人民群众关注、支持保护执法行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野生动物的保护需要立法、行政、各管理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野生动物,让我们一起行动。

参考文献:

【1】 《我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划》 【2】 张闻欣《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及现状》

【3】 马刚、张敏、汪潇《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

【4】 陆承平等《野生动物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张伟;刘延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对策》 【6】 崔国发;罗菊春,《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第二篇:动物繁殖学教学大纲

《家畜繁殖学》教学大纲

《家畜繁殖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和牧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修完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为后期家畜各论课程奠定生殖生理和繁殖技术问题的基础。

《动物繁殖学》的主要任务,首先是阐述动物生殖生理的普遍规律及其种属特征,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动物的繁殖实践;其次,阐述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授操作技术,组织学生的技能训练;第三,阐述动物繁殖力的概念和提高繁殖力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为提高繁殖力和改善动物群品质而工作的能力。

《动物繁殖学》的基础学科是家畜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营养学,生态学等,它同时又与家畜饲养学,育种学,卫生学,产科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

课程《家畜繁殖学》总学时:54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课程教学内容 绪

目的:主要掌握家畜繁殖学的概念、意义、研究内容及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 学时:1个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念

二、研究内容

三、在动物生产中的意义

四、家畜繁殖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现代繁殖技术

第一章

家畜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

目的:重点掌握公母畜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 学时:1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畜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

一、睾丸

二、附睾

三、副性腺

第二节

母畜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

一、卵巢

二、输卵管

三、子宫

第二章

生殖激素及其应用

目的:本章是本课程的重要基本理论,主要掌握生殖激素的分类、作用机理、分泌特点及测定方法;生殖激素的功能及在动物繁殖实践中的应用。

学时:3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内分泌、激素概念

二、生殖激素与动物繁殖的关系

三、生殖激素的分类

四、激素的作用机理

五、激素的分泌特点和运输

六、生殖激素的作用特点

七、激素的测定

第二节

生殖激素的功能与应用

一、下丘脑促性腺激素

二、垂体促性腺激素

三、胎盘促性腺激素

四、性腺激素

五、前列腺素

六、外激素

第三章

雄性动物的生殖生理

目的: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理论之一,为种公畜的合理利用和提高精液品质及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的一系列正确处理过程奠定理论基础。

学时:3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性发育阶段

一、初情期

二、性成熟

三、影响性成熟年龄的因素

四、体成熟

五、配种年龄

六、内分泌与性成熟的关系

第二节

性行为

一、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二、配种频率

三、性行为对繁殖的影响

第三节

精子的发生和形态结构

一、精子的发生

二、精子的形态和结构

第四节

精子寿命和影响因素

一、精子的寿命

二、影响精子寿命的因素

第四章

母畜的发情及发情鉴定

目的:本章是本课程的重要基础理论,阐明母畜发情的规律和机理,为母畜的发情鉴定和适时配种奠定理论基础和为实践操作提供规范程序,从而提高母畜的繁殖力。

学时:4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情与发情周期

一、发情的概念

二、发情周期和发情持续期

三、乏情、产后发情和异常发情

第二节

卵泡发育和卵子的发生

一、卵泡发育

二、排卵和黄体形成

第三节

发情鉴定

一、发情鉴定的常用方法

二、各种母畜的发情鉴定要点

第五章

人工授精技术

目的:本章是本课程的重要技术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的各个技术环节的原理和规范的技术操作,为此技术在畜牧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学时:4个学时。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动物的配种方法

二、人工授精的意义

三、人工授精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一、采精前的准备

二、采精技术

三、采精频率

第三节

精液及其品质检查

一、精液

二、精液品质检查

第四节

精液的稀释

一、精液稀释的目的

二、稀释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三、稀释液的种类和配制

第五节

精液保存

一、精液常温保存

二、精液低温保存

三、精液冷冻保存

第六节

一、输精的准备

二、输精的基本要求

三、输精方法

第六章

受精、妊娠及妊娠诊断

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家畜受精、妊娠及妊娠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具体为掌握家畜受精的原理和过程;了解家畜的妊娠生理变化;了解家畜的妊娠诊断方法。

学时:6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配子的运行

二、受精前的准备

三、受精过程

四、异常受精

第二节

一、胚胎的早期发育

二、妊娠识别和建立

三、胚胎附植

四、胎膜和胎盘

五、胚胎发育各阶段的营养

第三节

妊娠诊断

一、早期妊娠诊断的意义

二、妊娠母畜的生理变化

三、妊娠诊断 1.外部检查法 2.阴道检查法 3.直肠检查法 4.超声波检查法

5.血或奶中孕酮水平检测法

第七章

分娩与助产

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家畜分娩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具体为掌握家畜分娩的原理;了解家畜的分娩过程;了解家畜的助产方法。

学时:4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娩机理

一、分娩机理

二、决定分娩过程的因素 1.产力 2.产道

3.分娩时胎儿与母体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分娩过程

一、分娩预兆

二、分娩过程 1.开口期

2.胎儿产出期

5 3.胎衣排出期

三、助产

1.助产前的准备 2.正常分娩的助产 3.难产及其预防

4.产后期及新生仔畜的护理

第八章 发情控制技术

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家畜发情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具体为掌握家畜同期发情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家畜超数排卵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家畜的诱导发情方法掌握家畜受精的原理和过程。

学时:2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同期发情

一、概念

二、意义

三、机理

四、用于同期发情的激素和使用方法

第二节

超数排卵

一、理论依据

二、超排处理方法 1.药物和剂量

2.提高反复进行超排处理的措施 3.超数排卵的效果 4.影响超排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

诱导发情

一、季节性乏情 1.生殖激素处理 2.光照处理 3.公畜刺激

二、哺乳期乏情

三、病理性乏情

第九章

配子与胚胎生物工程

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和操作程序;对配子和

6 胚胎的生物学工程等作一般了解。

学时:4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胚胎移植技术

一、概述

1.概念和意义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和基本原则

二、胚胎移植的技术程序 1.供体和受体的选择 2.供体和受体的同期发情 3.供体母畜的超数排卵 4.供体的发情鉴定和配种 5.胚胎采集

6.胚胎的检查与鉴定 7.胚胎的保存 8.胚胎移植技术

第二节 胚胎生物工程

一、体外受精技术

二、克隆技术

三、转基因动物技术

四、性别控制技术

五、动物胚胎嵌合技术

六、胚胎和卵母细胞冷冻技术

第十章

家畜繁殖力

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评定繁殖力的方法,了解畜群的正常繁殖力,能够运用饲养管理、生殖生理、繁殖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去努力提高畜群的繁殖力。具体为掌握家畜繁殖力的评定方法;了解提高家畜繁殖率的措施。

学时:4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畜繁殖力

一、繁殖力的概念

二、评定繁殖力的主要指标 1.哺乳动物繁殖力指标 1)受配率 2)受胎率 3)分娩率

7 4)产仔率

5)仔畜成活率 2.家禽繁殖指标 1)产蛋量 2)受精率 3)孵化率 4)育雏率

三、家畜的正常繁殖能力 1.牛的正常繁殖力 2.猪的繁殖率 3.羊的繁殖率 4.马、驴的繁殖率 5.兔的繁殖率 6.家禽的繁殖率

第二节 母畜的产仔间隔

一、确定适宜的产仔间隔

二、奶牛的产犊间隔与产奶量的关系

三、决定产仔间隔的因素

四、促使母畜产后发情的方法

第三节 繁殖障碍

一、引起繁殖障碍的原因

二、雌性动物繁殖障碍

三、雄性动物繁殖障碍

第四节 提高繁殖率的措施

一、具备正常而旺盛的繁殖机能

二、做好发情鉴定和适时配种

三、规范而有效的利用繁殖新技术

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防止失配空怀

五、减少胚胎死亡和流产

六、防治不育症

实 验 教 学 内 容

实验一

公、母畜生殖器官的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各种公、母畜生殖器官的形态、大小,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猪、牛、羊生殖器官的形态、位置。观察睾丸、卵巢的组织学构造。为学习生殖生理

8 和掌握繁殖技术奠定基础。

学时:2个学时。 实验内容:

一、公畜生殖器官的观察;

二、母畜生殖器官的观察。

实验二

人工授精器材的认识和假阴道的安装

目的:熟悉人工授精所用的采精和输精器材,了解其用途及使用方法;练习假阴道的安装方法。

学时:2个学时。 实验内容:

一、人工授精器材的认识;

二、假阴道的安装要点。

实验三

目的:了解采精的操作要领,初步掌握采精方法。 学时:2个学时。 实验内容: 公兔的采精。

实验四

精液品质的一般检查

目的:掌握检查精子密度、评定活率的方法;熟悉肉眼检查精液品质的方法。 学时:2个学时。 实验内容:

一、精液的肉眼观察;

二、精子密度的检查及活率评分(显微镜观测法)。

实验五

目的:了解家畜的输精过程,掌握家畜的输精方法。 学时:2个学时。 实验内容: 母兔的输精。

实验六

精子密度的测定

目的:采用精子计数的方法,准确测定lml精液内的精子数。要求同学们一定要熟练掌握此法,因为它是目前许多简单而实用方法的基础。

学时:2个学时。 实验内容:

一、器材介绍;

二、精子计数的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

三、注意事项。

实验七

精子形态和畸形率的测定

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家畜精液中精子形态与精液品质的关系,掌握精子形态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学时:2个学时。 实验内容:

一、作精子抹片;

二、染色;

三、镜检。

实验八

兔的超数排卵、胚胎移植及早期胚胎观察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促卵泡素(FSH),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作用。了解卵子的正常和异常形态结构,认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区别,初步掌握冲卵、检卵技术,为掌握胚胎移植技术打下基础。

学时:2个学时。 实验内容:

一、供体兔超排处理;

二、手术冲胚方法;

三、胚胎观察;

四、胚胎移植。

实验九

人工授精技术

目的:通过影像观看各种动物人工授精技术的操作要点,比较各自的特点。 学时:2个学时。 实验内容: 观看录像片。

第三篇:《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学大纲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学大纲 ( Diseases of Cultured Marine Animals )

课程名称(中文):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

课程名称(英文): Diseases of Cultured Marine Animals 课程编号: 08081307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专业限选课

教材名称:《水产动物病害学》(战文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 开设学期: 4 年级第 7 学期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 课程学时: 68 学时,其中理论 50 学时,实验 18 学时。 课程学分: 4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主要课程,属指定选修课。它是研究海产动物(包括鱼类、虾蟹类和贝类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前,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课程主要就是利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

本课程的重要任务:

• 系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原与病因;

• 全面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常规方法;

• 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机制及其免疫学原理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学习水产药物的基本种类及各种药物的主要应用范围; • 系统学习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治学的能力与作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概论、疾病的发生与控制、免疫学原理与应用、病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水产病原检测技术、海水养殖鱼类疾病、海水养殖虾类疾病和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等共九部分(书本其余部分自学),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1第一章概论

( 1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

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基本概念及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研究范围。 ( 2 )海产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简史 a. 了解我国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概况 b. 了解国外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发展概况 ( 3 )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明确本课程与水产养殖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 第二章疾病的发生与控制 ( 1 )疾病发生的原因

a. 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b. 掌握疾病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 ( 2 )疾病的控制

a. 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常见方法; b. 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c. 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明确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 “ 防重于治 ” 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第三章免疫学原理与应用

( 1 )海水鱼类及其它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a. 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b. 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类型; c. 理解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特点;

d. 掌握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与意义。 ( 2 )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a. 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主要种类; b. 掌握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发生作用的主要因素。 ( 3 )特异性免疫

a. 掌握抗原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主要类型; b. 理解抗体的基本概念、特点、结构、主要类型和功能; ( 4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a. 掌握血清学反应的主要特点; b. 了解主要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类型; c. 了解常见的现代免疫标记技术。

( 5 )免疫学原理在水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a. 了解目前应用于水产病原诊断中的常见免疫学方法;

b. 掌握水产疫苗的主要种类、制备方法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情况。 4第四章病理学基础 ( 1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理解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 2 )衰退性病变

理解萎缩、变性和坏死等衰退性病变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 3 )血液循环障碍

理解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水肿和炎症等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 4 )进行性病变

理解肥大与增生、再生、修复和肉芽组织等进行性病变的概念和种类。 • 第五章药物学基础 ( 1 )水产药物概述

a. 掌握水产病害防治中常用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 掌握水产养殖中选择合适水产药物的基本原则。 ( 2 )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

a. 掌握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 握抗菌药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 掌握抗真菌药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 掌握常用消毒剂和杀菌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 掌握常用杀寄生虫药和驱虫药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 了解常用环境改良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 了解常用营养剂和代谢改良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 了解常用抗霉剂和抗氧化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 了解常用麻醉剂和镇静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 掌握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常用中草药及其应用。 ( 3 )给药方法

掌握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常用的用药方法及其优缺点,掌握水产病害防治中科学用药和合理用药的基本措施。

• 赤潮和水质污染 ( 1 )赤潮

a. 掌握赤潮的基本概念以及引起赤潮的主要生物种类; b. 了解赤潮形成的基本原因原因; c. 了解赤潮对海水养殖动物的主要危害; d. 掌握赤潮防治的常用方法。 ( 2 )水质污染

a. 了解水质污染的概念和引起水质物类的主要物质及其来源; • 了解水质污染对海水养殖动物的影响、水质污染的预防与消除措施。 • 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

( 1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毒性疾病 a. 掌握病毒及病毒性鱼病的基本特点; b. 了解国内外病毒性鱼病的研究概况; c. 掌握国内外常见的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疾病。 ( 2 )海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疾病

a. 掌握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特点及研究概况; • 掌握海水养殖鱼类细菌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 3 )海水养殖鱼类的真菌性疾病 a. 掌握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 • 掌握真菌性鱼病的主要种类。 ( 3 )海水养殖鱼类的原虫性疾病

a. 掌握海水养殖鱼类原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 • 掌握鞭毛虫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 掌握纤毛虫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 掌握孢子虫病的特点、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 4 )海水养殖鱼类的单殖吸虫病 a. 理解常见的单殖吸虫及其结构特点; • 掌握常见的单殖吸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 5 )海水养殖鱼类的复殖吸虫病 a. 理解复殖吸虫及复殖吸虫病主要特点; • 掌握常见复殖吸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 6 )海水养殖鱼类的绦虫病 a. 理解绦虫及绦虫病主要特点; b. 掌握常见绦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 7 )海水养殖鱼类的线虫病 a. 理解线虫及线虫病的主要特点; • 掌握常见鱼类线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 8 )海水养殖鱼类的棘头虫病 a. 理解棘头虫及棘头虫病的主要特点; • 掌握常见的鱼类棘头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 9 )海水鱼类寄生蠕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a. 了解复殖吸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 了解鱼类绦虫疾病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 了解鱼类线虫病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 10 )海水养殖鱼类的甲壳类疾病

a. 掌握鱼类寄生性甲壳类及甲壳病的主要特点; • 掌握常见的鱼类甲壳类疾病。 ( 11 )其他寄生性疾病

了解由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 12 )海水养殖鱼类的其它非寄生性疾病

a. 掌握浮头、泛池以及气泡病等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 了解遗传性疾病及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 海水养殖虾蟹类疾病

( 1 )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病毒性疾病 a. 掌握虾蟹类病毒性疾病的基本特点; • 掌握国内外常见的虾蟹类病毒性疾病及其诊断方法; • 掌握我国当前重要虾蟹类病毒病的综合预防与治疗措施。 ( 2 )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细菌性疾病 a. 掌握虾蟹类细菌性疾病的特点及研究概况; b. 掌握虾蟹类细菌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 3 )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真菌性疾病 a. 了解真菌及真菌性虾蟹疾病的特点;

b. 了解真菌性虾蟹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 4 )海水养殖虾蟹的原虫性疾病 a. 掌握虾蟹类原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

b. 掌握虾蟹类原虫性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 5 )海水养殖虾蟹的其他疾病 a. 了解虾蟹类蠕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

b. 了解虾蟹类蠕虫性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c. 了解虾蟹类浮头、泛池和气泡病的主要特征与防治方法; • 了解虾蟹类肌肉坏死病和痉挛病的主要特征与防治方法; • 了解虾蟹类的藻类及黄曲霉素中毒与防治方法。 • 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

( 1 )理解养殖珍珠贝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 2 )了解养殖扇贝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 3 )理解养殖牡蛎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 4 )掌握养殖鲍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三、学时分配

理 论 教 学

内 容

• 绪论

• 疾病的发生与控制

• 免疫学原理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 病理学基础简介

学 时 2 6 6 3 • 水产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简介 • 赤潮和水质污染 • 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 • 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疾病 • 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

合 计

实 验 教 学 内 容

实验

一、水产疾病的常规检查与诊断方法

实验

二、常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录象) 实验

三、细菌、真菌、藻类性鱼病的病变标本及病原体的观察 实验

四、原生动物性疾病及其病原体观察 实验

五、蠕虫性疾病及其病原体观察 实验

六、甲壳动物性疾病及其病原体观察

实验

七、鱼类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制备(综合性实验) 实验

八、选做实验(根据教学及实验材料情况从实验大纲中选择)

合 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3 2 14 10 4 50

学 时 2 2 2 2 2 2 4 2 18 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每堂课结束前用 15 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讲述在课外实践或最新的报刊杂志中报道的水产疾病,在学生讲述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教师进行总结;或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和引导等方式解答由教师或由学生自己提出的专业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指定教材(《水产动物病害学》,战文斌主编)为 2004 年刚出版,在内容编排等方面都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是本课程目前能找到的最好新教材,但是,由于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研究近年一直处于迅速发展之中,为了适应该学科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随时了解我国及其它国家在该领域的新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将会不断补充一些新的内容,重点讲解病害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重点讲授具有特带特点的水产病害及其防治技术,以提高学生在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将向学生编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并能反映该学科最新发展的新资料。 在教学手段上,整个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需要使用幻灯、投影、标本和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实验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在实验开始时教师以 10~15 分钟的时间对实验要点进行讲解,实验材料尽量使用新鲜材料,对于一些不能随时得到的病原标本则以固定材料作补充。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 教材:

战文斌主编。水产动物病害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4 。 • 主要参考书目

• 王焕民等。新编药物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4 。

• 朱立平等。免疫学常用实验方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 。 • 陆家平。对虾养殖病毒病害综合防治系统工程。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9 • 张本等。虾类养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2 。 • 孟庆显。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6 。 • 孟庆显。对虾疾病防治手册。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0 。 • 黄琪琰等。水产动物病害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 黄琪琰等。鱼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

• 潘金培。鱼病防治与诊断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 • 潘洞华等。鱼类寄生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

• 戴自英等。实用抗菌药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 • 曾呈奎等。海洋生物技术。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8 。 • 相建海。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控制。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1 。

第四篇: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833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考研大纲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一、 适用专业(领域):

土地资源管理及资源环境类相关专业

二、 参考书目:

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三、 基本题型及所占分值:

1.名词解释(30分)

2.基本概念辨析(32分)

3.简答题(56分)

4.问答题(32分)

四、 知识考查范围:

1.土地资源及地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主要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及地学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正确区别相似概念。

2.土地资源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技巧。

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如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地价理论等,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并能够应用基本理论和所学知识分析区域性土地利用问题。

3. 土地资源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动态。

(2)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及应用技术的发展动态。

第五篇:中国野生动物资源法律保护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0思政2班 学号:201024021204 姓名:陈海平

内容摘要:野生动物资源兼具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价值,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而且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许多国家的动物保护法律越来越丰富,而我国动物保护的立法还停滞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已远不能满足动物保护工作的需要。本文梳理了我国目前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对完善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

法律保护

完善

野生动物占据着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的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对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挥这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禀价值和利用价值,其中野生动物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有:经济价值、娱乐价值、生物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持和谐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但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越发强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野生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全球的重要课题,以法律保护手段介入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是发展的必然。

一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面临的现状

按照传统的说法,野生动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我国法律上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

1 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我国地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滥捕乱猎、偷猎盗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以及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致使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许多物种退化、生长繁殖能力降低,一些物种面临生存危机。近百年来,已有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10多种动物绝迹,而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鳍豚等20多种珍稀物种也面临灭绝的危险。[1] 二 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有关动物保护的立法及规定都无法满足保护动物的迫切需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许多立法空白,无法形成体系[2] 目前我国动物保护立法单一,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实行等级保护制度,法律只保护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有重要经济或者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而绝大多数野生动物被排挤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外。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从动物的食物链的联系来看,这些动物是这个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毁掉它们的食物链,势必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立法内容空洞、重复

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普遍存在内容空洞,缺乏具体措施的规定,实施条例也仅是在管理程序上大做文章,地方性法规多是对中央立法的简单重复,没有根据当地的动物资源的具体状况,因地制宜地颁布更为相符实况的法规,对动物保护无法切实地发挥作用。

(三)、法律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不力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和人为开发活动的干扰。”如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盗伐、滥伐、毁林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使生存在这里的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另外,中国大量的栽培人工林,树种单一,造成生态功能上的不协调,也是对野生动物造成栖息地丧失的原因之一。此外,如湖泊、湿地的破坏,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不高以及快速发展森林旅游业也是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的一方面原因。

(四)、对野生动物的虐待和伤害体现了现行法律的不能

我国现有180多家动物园,野生动物被当作旅游资源倍受青睐,但是那些失

2 去天然环境的动物们确倍受虐待和伤害,很多动物由于吃了游客擅自扔的不洁食物,出现了病状甚至因此死亡。而我国现行法律只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相关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及相关的惩罚措施,而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却找不到相关的处罚依据。

(五)、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食用消费和经营利用仍然不能有效遏制

我们中国人对吃蛇、青蛙、鸟、穿山甲、乌龟等野生动物成风,已经吃出了巨大的生态赤字。据有关统计,深圳每天要吃掉10吨蛇,南宁市园湖路有“雀粥一条街”,平均每天约有3000多只麻雀成为了南宁人的腹中物。[3]此外,我国作为中药制剂的生产大国,其中不仅涉及到大量的普通野生动物,也涉及到一部分珍稀重点野生动物。另外,对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也存在着大漏洞。对野生动物制品经营利用的许可证制度仍然存在着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三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完善

(一)、明确野生动物的法律定义,扩大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

明确我国野生动物的定义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野生动物的定义过于狭窄,所以在人们理念上造成了许多误解,认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指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目前,我们只有将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扩大,才能为法律执行设置理论上的依据,才能将野生动物的保护置于法律的监管之下,从而达到对动物权利的尊重。

(二)、树立物种平等的立法理念

野生动物与人类同样都是地球的物种,在野生动物保护上应树立物种平等的理念。物种平等是指地球生物圈内的物种都是平等的,它们享有生存的权利,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大家族中的普通成员,而非是生物圈的主人。人类应当尊重其他生物生存,存在的权利,并以此为指导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在尊重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制定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

(三)、立法条文应具体化,加强可操作性[4]

目前我国有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但是一些规定较为粗糙,操作性差,严重影响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实施。拿现行法律规范当中的补偿性条款来说,我国的《动植物物种保护法》都有规定“因保护野生动物造成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与一定补偿,补偿办法则有地方政府规定。”但就具体的计算损失标准与赔偿标准等在法律规章中并无具体规定,而法律规章也并没有规定当地方政府在没有给与补偿时的救济途径,这些象征性的规定势必会给相关

3 人取得补偿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指定补偿办法的权利,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然后由具体的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执行,以保证当事人因保护野生动物而遭受损失,要求补偿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加大对栖息地保护的力度

栖息地是指动物栖息的生态地理环境,是动物生存的首要条件,从其所生存的周围环境取得一切必要的生存条件,如水、食物、隐蔽地和繁衍场所。每一种都有它所需要的特定的栖息地,一旦动物所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缩小或消失,动物的数量也将随之减少或灭绝。上世纪,北大荒的开发,得到了北大仓,但是人们也发现了,失去一块宝贵的湿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是许多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重要的栖息地。由于过度的开发,湿地的消失,一些野生动物只能失去了它们的家园。所以,加强对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五)增加对残害动物行为的制裁,完善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刑法规定[5]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只有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才追究刑事责任,而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甚至虐待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处罚。只有适当扩大处罚残害动物的范围,对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包括故意伤害、虐待非珍贵、非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可以让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从而完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

(六)、对野生动物的食用和经营利用加以限制

对我们这种重视“吃”文化的传统大国,要在不吃和少吃的基础上来尊重动物,保护动物更是不易。但是,我们期望通过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对野生动物不卫生食用带来的后果影响,在思想上慢慢改变国人对待野生动物的观念得到改观和升华。以及在法律制定上对于严重食用野生动物的打击上配合,使得国人在对野生动物权利的理解和认同,最终能得到真正和普遍意义上的保护。同时,对于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应当规范管理,加强查处非法无证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活动。

尽管野生动物保护任重道远,法律在规范的过程中也将要得到深刻的洗礼或是世俗不屈的较量。但是保护野生动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群众性都很强的社会公益事业,既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和各级行政执法人员的努力,又要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理解和支持,才能共同做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6] 参考文献:

4 [1] 白煜. 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保护[J] . 法制与社会. 2008 . (06) [2] 杨源. 论我国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J]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 (1) [3] 同[1] [4] 麦麦提. 我国生物多样性立法现状及其完善[D] . 中国期刊网. 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 曹丽荣. 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保护[J] . 四川动物. 2011. (2) [6] 张淑兰. 野生动物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J] . 山西林业. 2011. (3) 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意识形态责任制工作下一篇: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