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

2022-04-1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省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轴心地带,拥有一汽、客车厂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骨干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为我省经济的振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 篇1:

论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摘 要:融资问题是制约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介绍福建省中小民型营企业现有融资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渠道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弊端,并提出了进行体制创新、强化信用担保制度和完善融资服务的对策,以实现现有体系的创新,解决福建省中小民型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为海西建设奠基经济基础。

关键词: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金融创新

文献标识码:A

促进福建省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措施。中小型民营企业约占全部福建省民营企业的90%,它们在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财政税收收入、推动出口创汇、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对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当前海西经济区建设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时代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通过分析融资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一个有福建特色的融资支撑体系,对促进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现有融资支撑体系

融资支撑体系是一个由需求、供应、政府等中介组织多方面参与、各司其职的、以促进企业融资为目的的体系,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包括融资渠道体系,融资保障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三部分:融资渠道体系是由各种类型的资金供给渠道构成的综合体,它是整个融资支撑体系的基础。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体系呈现出创业初期以内源性融资为主,成熟期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成长期以资本市场融资为趋势的格局。此外,民间借贷、风险投资、典当、租赁等其他创新性融资途径也成为了少数融资主体探索的新方向;融资保障体系是以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为主体,克服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和逆向选择等消极影响,进而保障良好融资秩序的体系。信用体系包括企业内的信用制度建设和企业外部信用系统。健全的担保体系是分散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提高其贷款积极性的重要保障,福建省已形成了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核心,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担保体系;融资服务体系是以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为主体,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介于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服务系统的主要职责包括:政府健全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政策法律体系,同时与银行、信用机构、担保机构、高校等建立联动机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各种交流平台,社会服务组织要为融资主体提供培训、政策咨询、法律保护、信用信息甚至直接融资等服务。

2 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的缺陷

结构合理、运作协调、功能完善的融资支撑体系对于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融资支撑体系还存在诸多弊端。

2.1 体制性缺陷阻碍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体系的发展

内源性融资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向金融机构贷款困难、向资本市场融资门槛高是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体系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体制上的缺陷: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源泉。福建省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管理,在财务制度、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销售等各个管理环节都缺乏科学性,造成企业发展缓慢、缺乏抵押资产、信息不对称、信用度低等消极影响,削弱了资金投入者的信心;金融抑制论认为,金融体制不健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将阻碍经济的发展。福建省的银行缺乏相应的信贷营销激励机制、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资金和管理资源都集中于国有银行,缺乏创新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这些障碍性因素影响了金融体系的运行和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福建省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放开,股票和债券市场进入门槛高、层次性不明确、政府管制严格;同时,各种民间融资存在渠道单一、规模有限、运作不规范、扰乱金融秩序等问题。

2.2 信用担保体系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保障力度不足

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是缺乏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只有当出资者对筹资者的信用与偿还能力、投资项目的盈利性等信息有足够的了解时才能增强其投资信心。目前福建省的信用体系尚未充分发挥其保障性功能: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誠信理念尚未内化为企业文化,企业内部也缺乏信用等级制度构建方面的专业人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目前尚未在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信用保障方面设立专门性的政策法规,省政府构建的“福建企业信用网”在信息的征集,分析,评估和使用中还缺乏专业性;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银行习惯于单方面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评估过程易带主观色彩;另一方面,福建省的融资担保体系也处在体系完善阶段。存在结构不合理、担保资金渠道单一、风险抵御能力较低、缺乏充分的风险补偿和分散机制、缺乏专业人才、统一标准和规范性操作等问题。

2.3 融资服务体系尚未充分发挥辅助性功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驱动下,政府从管制者转为服务者,而其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职能转变不到位、观念意识陈旧、行政效率低下;缺乏体系化的融资法律保障,不足以为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福建省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数量不足,意识薄弱。美国有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为主要职责的小企业管理局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各种服务的“商业孵化器”、台湾政府在1987年就成立了对中小企业进行综合指导并辅助融资的“省属行库联合辅导中心”,而目前福建省只有少数行业协会。

3 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3.1 进行体制创新,完善融资渠道体系

完善融资渠道体系是创新整个融资支撑体系的基础,可以从企业、金融、资本市场三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3.1.1 企业制度创新为扩展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奠定内部基础

各投资主体都愿意投资于管理现代化、经济实力强、信誉度高的企业。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应该以此为标准,进行一系列制改革:一方面,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和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和利润率,为扩展融资渠道进行资金积累。最后,企业应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企业要构建内部信用信息档案,真实准确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同时应加强信用文化建设,为融资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1.2 金融制度创新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金融制度的创新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各金融主体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中小民营企业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1)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银行要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合理下放信贷权限、完善信贷员激励制度、培养服务意识、简化审批办理程序,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成本的最低化和融资效率的最大化。(2)创新金融产品。银行应该根据企业多样化资金需求的特点,充分应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物流金融、票据融资、应收账款贷款、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以灵活的方式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3)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有区域化、小型化、灵活化、低成本化等特点,应该帮助其规范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控制,使其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对口性金融机构。其次,对民间融资采取“堵疏结合”,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中来,实现民间资本管理的透明化,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高成本和风险。最后,应该加强对“草根银行”等农村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和规范工作,帮助其在实现公益效益和实现经济效益的“两力搏击”中寻求平衡点,使其真正服务于中小民营企业。(4)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努力构筑金融合作的平台。福建省应利用对台区位优势,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同时应加强与港澳侨的合作,吸引更多港澳金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

3.1.3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为中小民营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为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途径:在证券市场的管理上,需要构建层次清晰的多元化交易板块,并根据福建省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的趋势,重点培育创业板市场,通过建设一个准入条件相对宽松、信息披露严格、具有较好流通性和退市机制的资本市场,为具备高成长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次,进一步利用福建省与港澳台区位邻近、经贸关系紧密的地缘优势和海西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指导更多有实力的中小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再次,要通过吸引社会闲置资金、完善风险和退出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福建省的风险投资市场。

3.2 健全信用担保机制,优化融资保障体系

融资保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融资方是否能获得融资机会,我们要不断健全信用担保机制以优化融资保障体系的运作。针对担保机制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优化担保机构的结构。增大互助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比例,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再担保机构,以实现担保渠道的多元化。其次,拓展担保资金渠道,吸取更多民间资本和政府资金投入。同时,要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实现经营的规范化和公开化。信用机制的完善应重点推进企业外部信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可将各部门、各行业的评估进行整合,建立中小民营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动态的省级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库,并不断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共享,以提高信用产品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利用法律、制度、道德、舆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监督。

3.3 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支持性功能

以公益性为特色的现代服务型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应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扫清障碍。一方面,政府应履行好宏观调控的职能,根据融资市场的新变化,制定一系列内容详实、相互补充的法律和政策。另一方面,政府要履行好社会服务的职能,可借鉴美国的扶持经验,精心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服务、融资咨询、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等支持體系;并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强力打造融资平台。最后,以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为基点的各社会服务主体应该朝着经济成分多元化、服务功能全面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系统运行网络化的目标模式发展。不断提高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中介组织的自组织水平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处理各类直接融资问题。

在当前海西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完善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关系企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海西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融资渠道系统、保障系统和服务系统进行创新和优化,能增强整个融资支撑体系的功能,为有效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世豪.中小企业融资之道[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9-10.

[2]陈晓红.论中小企业融资与管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315-316.

[3]刘琰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4]刘晓辉.构建与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路径[J].河北学刊,2006,(5):161.

[5]衣长军.构建福建沿海地区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96.

[6]李小菊.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45.

[7]武巧真.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借鉴.融资体系的建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70.

[8]曹慧.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6):25.

作者:王 艳

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 篇2:

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力度

我省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轴心地带,拥有一汽、客车厂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骨干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为我省经济的振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的99%,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成和4成,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而我省中小企业还不足10万家,数量少、规模小、生命力差,尤其是民营企业与沿海地区相比相距很大。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是有许多原因的。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市场化进程较慢。一是东北人思想比较保守,市场经济观念转变慢,地方政府对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发展民营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在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上,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在转变职能、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本身的规模小、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融资额度有限、易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等种种弊端,特别是资金严重不足时,导致一些非常好的项目因此而流产,造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门槛”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使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由于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有的商业银行宁可把钱投放到省外企业,也不愿为省内中小企业贷款。

为了加快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政策相对宽松、政府积极扶持、有识之士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过去我们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作用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大多是定位在创造就业机会和转移剩余劳动力上。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功能远不止这些。中小企业可以缓冲经济风险,增加国有经济的抗震能力。另外在某些程度上,中小企业甚至还有利于政府提高效能。

第二,政府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扶持。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上政府职能要实现转变,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为主向为企业服务为主转变,政府直接操作经济向主要监督经济活动转变。要明确政府职责,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职责应是制定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规划与规则,推动和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促进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和健全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政府要制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发展包括风险投资、创业板与科技板上市等在内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健全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中小融资机构在内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完善包括三级信用担保、互动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应增列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培训补贴、创业资助等必要的财政预算支持和税费减免措施。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难的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商业银行资金投放力度,商业银行钱多了,就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发展中。二是要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鉴于目前银行资金总量与企业可供抵押的财产总量之间差距过大,继续严格实行这种信贷方式会进一步扭曲银企关系和银行内部上下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富有弹性的措施来缓解这种矛盾。例如,国有银行可考虑按照企业的资信、产品的销售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弹性系数以扩大贷款抵押率。三是银行要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要真正完成从“存款立行”向“贷款立行”转变;从坐等客户申请到主动上门为客户提供贷款、结算服务转变。另外,有必要改变现行的信贷机制,简化贷款审批程序,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并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发相应的金融服务品种,在开户、结算等方面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四是政府要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政府与金融部门努力共建“金融安全区”,用政府行为为银行贷款做一定的担保。为防止企业财务报表出于不同目的而出现瞒报、虚报现象,政府还应把企业提交给税务、银行、工商以及企业主管部门的各种报表统一起来管理,努力营造守信的社会道德氛围。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院长)

作者:田同德

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 篇3:

如何做大做强民营文化企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非公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江苏民营文化企业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力量。以江苏常州为例,目前全市共有8500多家文化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成为常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建设等原因,一些民营文化企业仍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当前,充分尊重民营文化企业的地位作用,营造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做实做大做强,业已成为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制约因素

对于民营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仍有欠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不断增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资本积极投资文化产业。但是,从实践来看,现有的政策仍存在包装多但内容少、原则多但细则少、弹性多但刚性少、门槛多但实惠少的问题。由于缺乏支持和服务民营文化企业的有效平台、机制和手段,政策难以落地,致使有限的政策对于民营文化企业覆盖不足、支持不够。

对于民营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仍显不足。民营文化企业尤其是小微文化企业,普遍缺乏市场关注和金融支持,使其往往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中宣部等9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力推动了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但从地方实践来看,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大多集中在国有大型文化企业上。作为以轻资产运行的创新型企业,大多数民营文化企业以智力投资为主,资产主要表现为商誉、知名度、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和轻质资产,而金融机构对于固定资产不多、稳定性不强、现金流不确定、成长周期长的民营文化企业,往往是望而却步。同时,市场上又缺乏能够提供民营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抵押物变现的中介服务机构与平台,导致能够真正获得金融支持的民营文化企业少之又少,即便获得贷款,额度也是微乎其微。

对于民营文化企业的管理服务有待完善。一方面,由于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文化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民营文化企业的管理既存在多头管理,又存在管理缺失的现象。另一方面,民营文化企业对于内部管理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很多民营文化企业存在大量技术人员直接转变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情况,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企业管理机制;由于经营成本限制,民营文化企业的内部培训明显不足,决策管理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难以跟上时代和市场节奏;缺乏人才战略思想和人才培养规划,人员流动性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提高认识

给予民营文化企业同等地位。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民营文化企业已不再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拾漏补遗,而是我国文化产业格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基础力量,应对民营文化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的认识和尊重。

提供民营文化企业公平环境。各级政府要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将民营文化企业项目纳入到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的对象范围,将民营文化企业人才培养纳入到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提倡国有和民营双轮驱动、公平竞争,给予同等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金融环境。

发挥民營文化企业独特优势。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自我升级的生存本能,决定了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必然是活跃的创新机制,包括基于市场价值链、基于客户需求、基于先进技术、基于行业互补、基于资源整合带来的商业思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要通过向民营文化企业提供更多的针对性服务,充分发挥民营文化企业独特的机制优势、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快速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

对策探索

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分类指导,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第一,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执行力度。在贯彻落实现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出口、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通过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以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办法,对民营文化企业进行扶持,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在商业模式探索、产业延伸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第二,加快搭建适应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科技孵化、资源对接、市场拓展、人才支撑、法律援助、产权保护、园区配套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战略投资者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投资。第三,根据民营文化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对于初创期的民营文化企业注重“培”,给予直接经济补贴;对于成长期民营文化企业注重“扶”,通过信贷风险补偿等文化金融的模式创新为企业打通融资路径;对于成熟期的民营文化企业注重“推”,对规模较大企业引入资本市场力量进行整合包装并助推上市。

统筹各方的助推作用,通过资源统筹、金融创新、行业联合,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市场支撑。第一,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所、行业协会等合作协调机制。针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从项目调研到风险评估、从担保质押到信用保险、从创投募资到市场营销,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作用,探索形成内部标准、内部信用,形成和放大整体合力。第二,提供适应民营文化企业投融资需求的中介机构和金融产品。建立专业性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权威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与无形资产流转交易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收费权质押等符合政策导向、具有市场适用性、体现功能创新性的信贷产品,创新适合民营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第三,发挥行业协会在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在行业协会内加强沟通、协调,推动资源整合、产业分工、互助合作、其同发展。

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人才培养、项目对接、品牌建设,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第一,加强民营文化企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符合条件的民营文化企业人才要纳入国家、省、市的文化人才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考察等方式,推动民营文化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加快企业创新发展。第二,搭建民营文化企业交流沟通平台。组织民营文化企业参加文化项目对接会、投融资洽谈会、文化产品展销会等,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加强与政府、银行、市场及相关社会力量的有效对接,更好地提供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符合主流价值标准的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和文化服务。第三,推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品牌建设。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中成长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文化品牌的扶持和宣传,激发民营文化企业积极推进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制定与完善文化企业品牌保护的政策,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盗冒品牌的行为,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责任编辑:丁和平

作者:徐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字课程教学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