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恶化分析论文

2022-04-2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贸易条件恶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和贸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福利的贡献度表面上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

贸易条件恶化分析论文 篇1:

入世后我国价格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摘 要: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尤其是贸易条件恶化问题倍受关注。正确认识我国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和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2000-2010年我国主要进出口商品的原始数据为依据,计算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相关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恶化;技术进步

一、引言

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2011年共有20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启动6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45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4起、特别保障措施1起,涉及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等11个行业。我们知道,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其实就是贸易失衡的外在表现。那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条件具体变化趋势和其反映的我国贸易的相关问题,这都是目前值得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国际经济学中,贸易条件通常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其进口产品的价格的比值。当一国进出口商品众多时,贸易条件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表示,即:N=PX/PM;当出口价格上升大于进口价格的上升或者出口价格的下降小于进口价格的下降时,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反之,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一般而言,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增加。

本文所需数据截取的时间段为2000-2010年,其来源于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主要出口商品101种(初级产品39种、工业产品62种)、进口商品54种(初级产品21种、工业产品33种)。数据处理是以2000年为基期,通过每一种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其价格指数,再利用帕氏指数计算了2000-2010年期间中国总体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分类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以下图表均是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2011)、《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二、2000-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变化分析

(一)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

价格贸易条件,反映了一国出口一单位的商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表示为:NBTT=■,其中PX、PM表示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本文选取2000年为基期,NBTT为1,分别计算2001-2010年期间各年的NBTT值。若NBTT>1,则与基期相比,该年的贸易条件改善;若NBTT<1,则与基期相比,该年的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可以看到这一期间内中国的贸易变化状况。

图1 中国总体进出口价格指数和价格贸易条件变化趋势(2000-2010年)

图1中,中国进口价格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0年增长了1.52倍;与2007年相比,2008年增幅极其突出,为45.4%,而在2009年又回落到2007年水平附近。出口价格指数出现了两次比较大的变动,在2002年和2008年,总体起伏不定,波动较大;2010年与2002年相比,出口价格指数下降了10.53%。出口价格指数的剧烈波动,也导致了价格贸易指数总体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经历急剧下降(尤其在2002年),之后在平稳波动中出现缓慢上升,稍有改善起伏不明显。从价格贸易条件定义出发,上述现象说明: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和出口商品价格明显下降,引起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图2 中国分商品类别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变化对比(2000-2010)

图2显示了分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指数情况:初级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在整体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总体价格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类似,但具体变化又不同。从2001-2010年,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下降幅度(92%)比工业产品价格贸易条件的幅度大(20%)。尤其在2002年,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猛降,之后多年起伏不大,而工业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有下降,之后回升较快。因此,可以看到2002年后,主要是工业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带动了总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

对比以上变化, 10年来,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同时,在2002年后,总的价格贸易条件的略微好转是由工业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上升引起的。应该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工业产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10年出口额比重平均值88%),逐渐成为中国国际贸易中的主角,应该给予关注。

(二)中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化

收入贸易条件,以出口收入总量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表示为:ITT=QX■,其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相对于价格贸易条件而言,一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同时意味着其贸易伙伴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但对于收入贸易条件来说,其决定量受一国价格贸易条件和出口量的共同影响。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各国的出口数量可能都会有大幅增加,当出口数量增幅大于价格贸易条件降幅时,一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是出现改善的趋势。

图3 中国总体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趋势对比图(2000-2010)

图4 中国分类产品收入贸易条件变化对比图(2000-2010)

图3、4中,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与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尽管走势不乐观,但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出口数量的大幅上升,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可以解释为: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的上升的直接原因是出口数量的增长,出口数量的扩大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造成的损失。但在2007-2010年期间,出口数量减少,价格贸易指数的略微上升,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没有明显的改善和恶化。工业产品的收入贸易条件状况明显高于初级产品的收入贸易状况,而总体收入贸易条件受工业产品的影响,波折起伏。

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趋势比较吻合,工业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大,而工业产品的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基本围绕1上下波动。这和各类产品的出口数量有关,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10年间虽有起伏,但变化不大;工业产品出口数量先快速上升,在2007年时急剧下降。这带动了两者的收入贸易条件变化不同。

三、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在过去10年中,中国贸易条件具有明显的恶化趋势。直观上看是由于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和出口商品价格明显下降,导致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中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和价格贸易条件相似,但其过程中的波动比价格贸易条件明显,工业产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对总体收入贸易条件有重要影响。具体原因为:

1、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的短缺,带动了对国外原料、先进技术设备、各种消费品等等的需求不断上升,进而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2、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中国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市场需求弹性低,产品技术低、产品替代性强,整个国际市场出现价格恶性竞争,使得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降。

3、出口数量的增长对收入贸易条件有很大的影响。深究其原因,除了与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外,与中国的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相关措施是有关系的。同时,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工业产品的比重上升,意味着中国的进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调整,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4、国际经济发展的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国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不景气,引起的国外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减少,导致我国出口数量急剧下降;而低迷的出口市场,进一步引发了贸易摩擦的不断上升,中国遭遇了的反倾销、反补贴等等贸易救济措施严重影响了出口。一般而言,由于世界各国采取的各种贸易保护手段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商品,从而压缩了中国的出口空间,使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降低,出口数量下降,因此,造成了贸易条件的恶化。

5、WTO政策的影响。如果一个贸易大国征收关税,能使本国出口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生产者就会生产更多的进口品,而消费者消费更多的出口品。这样,出口品的相对供给减少,相对需求增加,从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对价格会上升,贸易条件得以改善。反之,在关税下降时,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我国入世后,关税大幅度下降,从国外进口的商品价格应有所下降,同时扩大进口需求。但上文中提到,进口价格指数实际上是处于上升态势。该矛盾的出现与具体的WTO政策、国内贸易政策及进出口商品有一定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近10年来贸易条件确实恶化了,尤其是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也受到一定影响。如此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品出口扩张是以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为代价的。要改善贸易条件,本文认为重点在于技术进步,优化贸易结构。正如孔庆峰、孙旭蕾(2007)提到,从长远来看,提高产品质量和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根本途径。如今,国际贸易问题从国家到企业,正在向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深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会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而国家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高新技术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因素之一。上文中虽提到工业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很大,但从实际来看,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不足。因此,要使我国出口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就必须加大研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是贸易政策的完善,调整关税政策,鼓励出口措施。但应注意:出口增长从量到质的转变,而非一味追求出口数量的增加;加强应对各种贸易救济调查的能力,要保障我国出口行业的利益;密切关注外汇政策的变化给进出口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Robert C. Feenstra, Alan M. Taylor著.张友仁、杨森林等译.International Trade [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2] 多米尼克·萨尔瓦多(美)著.杨冰等译.国际经济学(第10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崔乐.我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

[4] 孔庆峰、孙旭蕾.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0).

[5] 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6] 崔津渡、李诚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04).

[7] 林丽、张素芳.1994-2002 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8]陈飞翔、郑静、聂钊.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动分析:1995~2004[J].经济经纬,2005,(05).

[9] 曾铮、胡小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J].财经科学,2005,(04).

[10]赵玉敏、郭培兴、王婷.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07).

作者:缪丹

贸易条件恶化分析论文 篇2:

中国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分析

摘 要: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和贸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福利的贡献度表面上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后,发现存在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增加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或者说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关键词:贸易条件 贫困化增长 贸易利益

中国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对外贸易不仅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推动着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而且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贸易依存度提高、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参与国际经济和分工的程度逐步加深等,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说明,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因此,更重要的是考察贸易数据背后所反映的贸易对经济和福利的贡献。但是在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后,发现存在着进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总体恶化且有加剧趋势、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问题,反映了隐藏在贸易数据背后较低的对经济和福利的贡献度。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发达阶段的产物,从经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是发展中的问题,这也使得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的贸易利益和获利能力进行重新审视、判断,从而“未雨绸缪”纠正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扭曲。

本文借鉴巴格瓦蒂提出的“贫困化增长”理论对中国是否会出现“贫困化增长”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理论

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J.Bhagwati,1958)在“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基础上,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模式为背景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的理论,指出:偏重于出口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会被价格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而抵消,从而导致本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绝对下降。

在巴格瓦蒂模型的模型中,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国家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⑴经济增长必须很强地偏向于出口部门,而且出口供应的提高必须足以对世界市场价格造成显著地影响。⑵外国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必须是缺乏价格弹性的,以至于出口供应的提高导致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降。(3)该国必须是贸易大国,以至于贸易条件下降所带来的福利损失足以抵消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增加。⑷该国的出口严重依赖于一种或有限几种初级产品(比如农产品、资源矿产品)。

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最初是从价格贸易条件的角度提出来的,外在的表现是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林德特所说,“一国贸易意愿的扩大可以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非常严重的恶化,以至于使得该国的福利变得恶化。”但是价格贸易条件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国家的贸易利益,更准确地是应该用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三个指标来反应。因此,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理论从贸易条件的角度扩展为: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都出现恶化。

二、中国在1993年-2006年期间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比较少,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发生,但其理论逻辑对中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相对较高,2006年为67%和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8%左右的出口依存度,虽然关于中国的對外贸易依存度是否过高有着诸多的争议,但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偏向于出口部门;其次,虽然制成品的需求弹性高于初级产品,但中国制成品的需求弹性相对于发达国家资本高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而言仍是缺乏弹性的,从占中国制成品出口额50%以上的7类产品(机械运输设备)出口价格指数来看出口价格出现了大幅的下降,而且近年来发动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以“反倾销”为代表的“两反一保”案件的迭起也给此提供了佐证,这说明中国的出口产品是缺乏弹性的;再者,中国外贸规模的快速提高以及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说明中国不仅是统计意义上的贸易大国,而且也具备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贸易大国”特征,中国的贸易大国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或者是高新产品中的劳动加工的增值上。

从以上分析中看到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在表面上基本符合模型的条件,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问题。原因如下:

1.中国现阶段的出口产品结构并不完全符合巴格瓦蒂模型的前提假设:一国的出口产品只是有限的几种缺乏弹性的产品,出口供给的扩大会导致出口价格指数的急剧下降。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在考察期间得到一定程度优化,而且出口产品呈现多样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2006年为29%,有利地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另外,从制成品出口产品总体出口价格指数来看,虽然7类产品的出口价格指数是急剧下降的,但总体出口价格指数在考察期间并没有出现急剧下降,只是在1998年后才出现小幅度的恶化,这种下降不单纯是因为出口额的扩大,可能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从进出口价格指数来看,是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本高新技术产品强烈需求导致进口价格指数上升过高所致。有研究表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正如价格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不一致性一样,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并不完全意味着经济福利的损失。

2.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与价格贸易条件走势截然相反,总体走势出现波动中的大幅上升。1997年—1999年收入贸易条件出现小幅的下降,从数据上看,是由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快于出口指数的上升程度(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平均8%,出口指数平均上升7%),1999年后开始转折,峰点为2000年,相对基期改善近200%。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在考察期间是明显改善的,这对我国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应该看到改善主要的原因是,出口额的提高幅度快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幅度,即主要靠劳动、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数量的扩张来实现,这说明我国是在出口“效率”低下的状况下通过出口额的增加取得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在以劳动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成品出口产品结构的相对改善并没有适应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情况下取得的。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对中国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为外贸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在分析中国贫困化增长问题时,有学者认为正是总体收益的增加掩盖中国贫困化增长的事实。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国际经济环境下实现工业化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且从现实来看,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经济增长、提高了国民福利和工业化的步伐是不争的事实。

3.产品贸易是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载体,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要素的生产率上。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要素贸易条件尤其双要素贸易条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从相关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上升较快,2002年的生产率比1993年提高5.85倍,2006年是2002年的1.2倍,由于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快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幅度,单要素贸易条件在考察期间是一路改善的。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对中国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意味着出口中所含的单位生产要素换回了更多的进口产品,出口效益有所好转。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如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等资本密集型进口品,这些发生在出口部门的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看似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却恶化了价格贸易条件。

从双要素贸易条件来看,考察期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有了大幅的提升,但由于发达国家专业化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快于中国专业化从事低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故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因此,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比率(Zx/Zm)在考察期间的改善是缓慢的,考虑到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可以合理地推测,中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是趋于恶化的。双要素贸易条件的恶化说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较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见,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是趋于恶化的,恶化程度较大,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是改善的,并没有出现前文所总结的贫困化增长实质的情形: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都出现恶化。因此,本文从贸易条件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考察期间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

三、对中国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出现贫困化增长可能性的预测

贸易条件是对外贸易、经济状况的外在表现,其变动趋势是由经济中的因素来决定。从贸易条件角度得出中国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但价格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出现恶化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扭曲,这些扭曲的惯性使得三个贸易条件难以彻底转变,在未来特定的环境下会转变为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乃至出现福利损失的“贫困化增长”的诱因。

1.中国较低的国际分工地位有进一步强化的可能。从内生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专业化生产某种具有内生优势的产品,会通过双重效应强化原有的比较优势,从而使国际分工格局不但不会发生变化,反而会得到巩固,从而使得在国际贸易中不平等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难以发生转变。比较优势理论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指导理论,中国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来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已起到了日益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制成品产品多为低技术或已标准化的高技术产品,在生产中处于加工、组装等附加值低的环节,并没有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不利地位,而且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客观上会强化这一格局,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中国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加国际贸易会使得中国较低的国际分工格局得到强化,使得贸易条件难以改善或逆转。

2.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联动性较弱。中国目前较低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以及不合理的价格调整体系,使得通过对外贸易来加快要素在各部门间的流动、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减弱。对外贸易的主体是跨国公司,贸易方式主要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业链中的价值分配、产业链的升级等都由跨国公司决定,这使得中国难以通过加工贸易来获得核心技术和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难以产生向前向后的带动效应,从而不能有效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3.中国对外贸易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在短期内难以转变。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特征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企业缺乏追求增长质量和提高效益的主动意识以及提高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同时政府的软约束预算容忍外贸企业的低效率增长;出口产品多为需求弹性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少的制成品,为了实现总体收入的提高只能依靠出口额增加,出口数量指数的上升幅度快于出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中国在考察期间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途径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原因造成出口的粗放经营和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缓慢,而且体制等因素惯性使得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从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4.中国的出口市场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将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乏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低技术含量制成品出口市场中来,中国制成品出口的压力会增大,出口价格会进一步降低。劳动、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制成品出口结构使得收入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必须依赖于更大的出口额增长比率,从而使经济增长会出现强烈的偏向性增长。出口产品低需求弹性和出口市场竞争的加剧,会使得出口产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和中国出口额增长放慢,从而使得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乏力。

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决定着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中国贸易条件有全面恶化的趋势。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产品的低需求弹性、出口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对中国制成品出口的各种技术壁垒等因素会使得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指数会进一步降低,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品的强烈需求和加工贸易中的增值链延长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扭转,长期来看会使得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加深和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乏力;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比率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也就是说双要素贸易条件会持续恶化;发生在出口部门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低素质的劳动力会延缓单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进而出现恶化。

四、結论

从以上分析来看,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状况是与中国目前的经济特征、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而且中国经济和福利的增长也佐证了不会出现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但是从长期中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来看,如不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存在的不适于中国经济有效发展的因素,中国有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或者说“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对外贸易提高国民福利的效率相对于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反而逐步减弱,不得不依靠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来维持现状和获得相对小的福利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曙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世界经济,2002(1)

4.武海峰等.贸易条件的改善与技术进步.经济问题,2004(6)

5.赵玉敏.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国际贸易,2002(7)

6.董国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1(3)

7.饶光明.发展新经济,根除中国出口贸易.“贫困化增长”, 商业研究,2001(11)

8.汪洪,张薇,陈仲常.中国贸易收支的结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1)

9.武海峰,牛勇平,黄燕.贸易条件的改善与技术进步.经济问题.2004(6)

10.Yasuyuki Sawada,Immiserizing Growth:An Empirical Evaluation,http:/www.e.u-tokyo.ac.jp/cirje/research/03research02dp.

(作者单位:山西晋中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责编:小青)

作者:刘志永

贸易条件恶化分析论文 篇3: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分析与外贸战略调整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以及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贸易利益的获取。针对这些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当前贸易模式的几个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中国当前和未来获取贸易利益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逐渐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过渡和推动比较优势升级的中国外贸战略调整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模式;贸易利益;贸易条件;贸易摩擦;比较优势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力禀赋优势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先导,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出口商品结构先后实现了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上升等几个重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也不断加强,近几年的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

但在依靠出口取得大量外汇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贸易条件恶化直接导致中国当前贸易利益的相对下降,贸易摩擦导致中国持续获取贸易利益受阻,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则影响到中国未来所处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中国面临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比较优势升级也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因此,如何缓解这些不利影响,保证中国当前和长远的贸易利益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与中国当前的贸易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和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当前贸易模式的选择对自身获取贸易利益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一些特定条件进行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一、中国贸易模式的特征分析

1 外需依赖性逐渐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外需相对内需比例提高,逐渐形成了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外需拉动,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2009年中国更跻身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图-1显示了2002年以来中国内外需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到外需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内需相对比例的逐渐下降和绝对规模的缓慢增长。从私人消费需求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这一比例20世纪80年代约为50%左右,20世纪90年代约为45%左右,近几年降至3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美国70%的比例。而且图-1数据表明,2002年以来中国国内需求当中消费需求相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当中居民消费需求相对政府消费需求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吸收的国内生产能力越来越少。从以上几个相对指标值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外需依赖性是逐渐增强的。

2 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大。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引入外国直接投资和进行对外贸易就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的主要形式,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都投向了加工贸易领域,外资企业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对进口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直接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外资主导下加工贸易占重要地位的对外贸易模式,因此,随着中国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也显著提高。图-2和图-3为根据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绘制的趋势图。图-2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货物进出口当中所占比重呈攀升趋势;图-3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方式在总贸易当中一直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笔者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1980年中国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仅为4.4%,而2001-2005年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已分别占到总出口额和进口额的55%和40%;2006-2008年间,虽然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49.8%和37.1%的高水平。

3 比较优势升级缓慢。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出口大国,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要素禀赋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裕,劳动力成本低,且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大量失业人口和农村的大量过剩人口的流动抑制着工资成本的提高。这样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其他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具有长期、持续的成本优势,但也使得中国的比较优势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领域,升级缓慢。二战后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的,其比较优势大约以10年为周期持续升级,现已进入出口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阶段。而中国近30年来出口商品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家电、电脑零部件等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已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其中多为金属紧固件、电机、缝纫和纺织机械、变压器和整流器等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

二、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分析

1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影响。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而大国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会对贸易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中国的贸易利益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大国条件。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角度来看,当大国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商品,或者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商品时,都会改变相应商品的世界供求形势,并造成本国贸易条件恶化。此外,在大国发生经济增长时,以不变的贸易条件衡量该国国民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会通过影响生产和消费而影响到该国的贸易量,可能造成超顺贸易、顺贸易、中性、逆贸易和超逆贸易等几种不同的结果。除超逆贸易型增长外,其他类型增长均导致贸易规模的扩大,并造成大国自身贸易条件恶化,且增长后的贸易规模越扩大贸易条件恶化越严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福利水平提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即导致该国福利水平较经济增长前绝对下降。

而以上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相当大。加工贸易模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组装后再大量出口,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正与大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提条件之一相符,因此造成我国进口物资的世界价格上扬,而出口商品的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还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伴随着外需依赖性的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是持续扩

大的,近年来贸易规模的扩大更为显著,而近20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高经济增长率,显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顺贸易或超顺贸易型的,即经济增长增强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意愿,表现为贸易规模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由前面关于大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变化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属于会使贸易条件出现较严重恶化的增长类型。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相结合,共同造成了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很多学者如赵玉敏(2002)、林丽、张素芳(2005)、崔津渡、李诚邦(2006)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贸易条件呈长期恶化趋势。虽然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了在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同时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仍然是上升的,但笔者认为这是在出口商品单位价格降低的情况下以更大的出口数量去抵补,以避免总收入的下降,从长期来看并不可取。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中国只能以出口更多的出口商品去换取一单位进口商品,即出口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减少,而相应的进口国贸易条件改善,这种相对价格的改变事实上使得实际收入从中国向进口国转移。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由于核心零部件基本都依赖于进口,中国出口企业以收取劳动加工费作为主要收入,其利润是很微薄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则进一步压低了利润,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2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摩擦与贸易利益的影响。在大国条件下,中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带来了另一个对贸易利益的负面影响,即贸易摩擦增多。当某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与他国出现贸易摩擦时,其他国家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对该出口国进行贸易限制,当限制非常严格时,可能导致出口国的出口数量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出口,这就使得出口国无法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WTO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和推行贸易自由化,但是保护贸易政策仍然以各种相对隐蔽的手段活跃在国际经济领域当中,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更是暗流涌动,上升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大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比小国更为明显,尤其是一些商品出口大国受到的影响更加突出。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互补型的国家之间,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从进口大国长期获得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以及特定商品出口大国的大量出口冲击进口国相应产业的情况,这都容易引起进口国的反对,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竞争型的国家之间,则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与众多出口小国争夺有限国际市场的情况,这也容易导致同类产品出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这种贸易摩擦较为隐蔽,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并影响到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00年以来,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中美贸易摩擦案例明显增多;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也不在少数;此外,中国与国际市场上进行出口竞争的印度、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1995年以来,中国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根据WTO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共遭受反倾销立案677起,而位于第二的韩国遭受反倾销立案仅252起。就对华反倾销的国家结构来看,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的立案比例仅为3%,而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国遭受的677起反倾销立案中,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发起的为222起,约占33%,其余为发展中国家发起,约占67%,这一趋势体现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升级。此外,中国还多次被欧美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实施保障措施,而贸易摩擦最为突出的中国和美国还曾就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举行过数次贸易谈判。为遏制中国的商品出口成本优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2009年后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样的发展形势显然不利于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

3 中国贸易模式对比较优势升级与未来贸易利益的影响。贸易利益在不同产品的出口国之间分配是不平衡的,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往往是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必需品,又由于进入门槛低成为大部分落后国家选择进入的部门,供给增长持续大于需求增长,因此,贸易条件总体呈恶化趋势,导致相应产品的出口国贸易利益递减。相反,出口高端工业产品的国家则得到较多的贸易利益。因此,比较优势的升级关系到中国在未来能否实现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在比较优势动态性的问题上,一些学者如Krugman(1987)、Lucas(1988)、Young(1991)和Redding(1999)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进入具有“干中学”(1eaming by doing)效应的部门,则该国在这些部门的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较快,相应部门的比较优势加强。因此,对于比较优势原本在低技术部门的落后国家来说,如果通过生产补贴或贸易保护促使本国进入具有干中学效应的高技术部门,则有可能通过干中学在以后实现比较优势的逆转。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性明显的产业来说,如果一国能够提供足够的国内市场,也可以为这类产业的成长提供空间,使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加强,这些都是促进一国比较优势结构提升的途径。

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当前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分析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到,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是以外资企业主导下的中间产品进口为支撑的,贸易模式基本上是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经国内组装后再出口欧美的“三角贸易格局”(triangular tradepattem)。这样中国就长期停留在垂直型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并经由干中学效应不断强化产品加工组装的能力,而无法进入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和终端产业,也就不能通过干中学机制实现高技术产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性,需要足够的市场容量才能降低成本,实现产业成长,但这类产业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依靠外部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很小,国内市场条件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中国贸易模式特征是外需主导性在逐渐加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实际上抑制了国内一些潜在规模经济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外贸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可以看到,受中国大国地位、国内要素禀赋条件和需求结构等因素的影

响,中国当前贸易模式当中的外向型特征、加工贸易比重大的特征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特征是不利于中国长期获取正常贸易利益的,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贸战略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中国当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应进行调整。在目前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情况下,中国必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导的贸易格局。但以上分析表明,在中国的大国地位条件下,这样的贸易格局如果不断扩大就必然会导致日益明显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为了避免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贸易利益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当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调整目前的外向型发展战略。调整方向为逐步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规模降至一个与中国经济总体规模相适应的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抑制商品房价格上升和补贴耐用品消费等政策措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最终形成主要以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而对外贸易则作为该经济发展模式有益的补充。这样,中国就有可能避免和扭转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趋势,并缓和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为自身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其次,从长远角度看,中国不能一直依赖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必须实现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为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中国有必要在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本国高端技术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目标产业存在的“干中学”效应,在初始发展阶段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对于中国来说,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条件下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已不太现实,但仍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利用WTO所允许的规则和措施对本国未来战略产业给予适度保护,以及通过生产补贴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从而在这些产业积累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形成通过干中学机制不断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考虑到有关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应该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这些规模经济产业的成长创造市场条件,从而使其通过国内市场容量的扩大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以上两个途径,中国可以逐渐改变出口商品长期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格局,推动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以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崔津渡,李诚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1].国际经济合作,2006,(4):27-29.

[2]金远,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苏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视节目画面编辑论文下一篇:经济连锁酒店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