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有声语言艺术传播的节奏控制

2022-10-15

在广播影视艺术传播中, 艺术信息的构成形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品所传达的艺术形象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呈现出来, 并且以声音的符号形成可感的形态, 这在语言艺术创作中, 被称做作品的外部形式。譬如, 在文艺作品演播与影视剧的语言传播中, 每一部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 如同它的内容一样, 都是具体的、独特的, 不可重复的。正是由于这种艺术信息构成形式的独特性, 便决定了作品与众不同的外在风貌和受众差异化的心理感知。而艺术贵在独创, 艺术传播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效果的特别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虽然语言艺术的外部形式并不一定等同于艺术信息的传播功能, 然而却肯定地要影响到艺术传播的审美效果, 亦即传播效果。因此, 研究有声语言的艺术传播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节奏与有声语言的形式美

作为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节奏, 对于作品意义的传达而言, 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声音符号的构成要素而言, 节奏具有成为外部形式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创作空间。然而在实践中, 只有当它从属于特定的创造意图, 成为具体形象的再现者, 即按照形象的要求而被利用起来时, 它们才能现实地起着构成作品的外部形式的作用, 也才能反作用于艺术的构思过程, 达到形式美的要求。也就是说, 有声语言的节奏控制必须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调控才能获得语言表达的形式美感。

节奏一词在希腊语中就是流动的意思。节奏的本质就是运动、对比与变化。节奏最早源于音乐。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说:“节奏, 谓或作或止, 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而今之节奏一词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艺术领域, 并延伸出相互关联却又更丰富多彩的含义。音乐艺术的节奏, 体现为一定长短、强弱的音符交替出现, 使音乐运动有了轻重缓急的变化, 并以此感染听众;建筑艺术的节奏, 体现为高低起伏、方圆曲直的主体结构安排, 用以造成人们视觉感受的变化;美术作品的节奏, 则体现在线条的安排、影调的搭配所造成的视觉停顿上;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有节奏, 它是靠押韵、叠字、内容的张弛, 字意的力度来体现的。《辞海》在音乐的有关词条中是这样解释的:“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式形成节奏”。可见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我国播音界普遍认可的播音节奏的定义是: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播音员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一般说来, 形式美就是一定的自然属性如色彩、声音、线条等, 以及一定的自然规律如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多样统一等, 通过在社会实践中跟一定的生活现象所建立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从而形成对于这种生活现象的广泛而概括的表现。有声语言传播的形式美, 即指表演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 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关系进行创作性的处理, 从而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艺术形象。在有声语言传播中, 节奏作为重要的语言表达技巧之一, 其处理是否得当, 决定着传播效果的优劣和强弱;同时在有声语言艺术化、审美化的过程中, 节奏的把握与处理也是其实现形式美的关键。譬如, 广播影视剧的台词并没有几拍子和快板、慢板、中板之类的规定, 而是根据剧情的发展, 有它自身的节奏。由于剧中人物性格的发展, 推进事件的变化, 台词的节奏也就会跟着发生变化。台词的进展循着一条不规则的曲线进行, 可是总体上它的节奏是完整的。但是不管它的变化是如何复杂, 如何地不规则, 但如果快慢、高低、轻重处理得不妥当, 不能和剧情的进展紧密配合, 那就势必导致节奏的混乱, 进而破坏整个作品的美感。

2 节奏的把握与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

在文艺作品演播与影视作品中, 有声语言是基于生活语言的艺术语言, 其节奏的把握与处理是以当代生活用语中的口语为基本语调, 以现代汉语的语法为基本逻辑准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要求, 一是时空性, 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二是序列性, 即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节奏作为有声语言的外部形式, 是文艺作品演播与表演中的台词艺术的核心技巧。有了节奏的参与, 才有丰富多彩的情感体现, 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能力, 才能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形式美。这就要求演播者必须娴熟地掌握节奏表达技巧, 以有效地体现作品的形式美。

例如:在朗诵寓言故事《猴吃西瓜》时, 文章部分内容是这样的: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 可是该怎么吃呢?这个猴呀是从来也没吃过西瓜的。于是就把所有的猴都召集起来说到:“今天 (1) 我找到一个大西瓜, 这个西瓜的吃法嘛 (2) 我是完全知道的, 可是我要考验一下你们的智慧, 看你们谁能说出这西瓜的吃法。要是说对了 (3) 我可以多赏它一份, 要是说错了 (4) 我可要惩罚它 (5) ”。小毛猴一听挠了挠腮说:“我知道, (6) 吃西瓜是吃瓤!”“不对! (7) 我不同意小毛猴的意见!”一只短尾巴猴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去姑妈家的时候吃过甜瓜, 吃甜瓜是吃皮。我想, (8) 这甜瓜也是瓜, 西瓜也是瓜, 当然 (9) 也是吃皮啦。”为了塑造表现出对象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 朗诵这篇寓言就要揣摩不同“人物”的角色、年龄、性格, 控制好作品的节奏。我们可以把“猴王”想象为外强中干、官气十足的头儿。在 (1) (2) 处略停, 音长托开, 声音略高, 语句一板一眼, 语节多, 词的疏密度较松, 节奏缓慢, 语势多上扬少下行, 让受众感觉到猴王官腔色彩的浓厚。 (3) 处声调上扬, 语势上扬, 声音、气息力度较强, 气息发声在喉头, 语节少, 词的疏密度比较紧凑, 表示猴王窃喜又怕暴露, 故作深沉仿佛镇定自若实质心虚无知的心理。 (4) 处声调下升, 音色压低, 语势下行, 气息拉长, 词的疏密度松, 节奏低沉, 从而为 (5) 处声调上扬, 语势上扬, 语气严肃, 节奏表面凝重而内部高亢埋好伏笔, 由此体现出猴王的自高自大的官本位形象。“小毛猴”可被想象为天真率直的小青年。 (6) 处声音放大, 语速加快, 语气高昂, 节奏紧凑轻快, 表现出对实际情况的坦言相对, 此处节奏感呈现高亢型, 表现小毛猴内心的激动喜悦与性格率直。“短尾巴猴”想象为头脑简单、教条的形式主义者。 (7) (8) (9) 处略作停顿, 声音平缓, 语节内词少且缓连, 疏密度松, 语气呈呆笨状态, 整句节奏缓慢, 表现出短尾巴猴的目光短浅、头脑呆笨的特点。正是通过以上的艺术处理和节奏调控, 以节奏的时空性和序列性来实现“人物”特点的塑造, 从而把作品中性格迥异的听觉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实现了文字作品和创作主体在有声语言上的和谐一致, 内在意蕴和外在形象的完美统一。

同时, 在影视剧台词的表演中, 为了创造优美的外部形式, 艺术家不但要研究和掌握有声语言节奏的丰富的含义, 还需要研究如何控制好主导节奏, 使其与故事基调一致, 与节奏布局和故事层次性相协调。因为一部影视剧所表现的是生活的真实, 台词是为着表现生活的真实而存在的, 但是艺术所表现的真实不是生活的自然形态, 而是概括的、集中的、具备着鲜明的形象、直接诉诸观众的感情的。台词既是艺术的语言, 就不是繁琐的, 而必然也是概括的、集中的、能够赋与角色以鲜明形象而突出主题的。所以一个演员在他或她创造角色的时候, 对于台词就有加以设计的必要。但是这个设计不是独自一人所为的, 而是经过统筹全局、仔细推敲之后, 在排演当中和其他角色一同来进行的。其中, 要把一部影视剧的台词形象地直接诉诸观众的感性以引起共鸣, 那就必须要掌握和处理好从字音直到声音的运用的全部技术,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节奏。事实上, 文艺作品演播和影视剧的台词表演实践已经证明, 以节奏来调控影视剧的大局, 才能把台词演绎发挥得大气磅礴、淋漓尽致。这就要求演员在节奏处理上做到“明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另一个问题是, 在文艺作品的欣赏过程中, 报纸杂志的读者如果愿意的话, 可以通过重读某一个句子或某一个段落来获得某种节奏的美感, 然而, 影视媒介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观众或听众做不到这一点, 至少不能马上做到这一点。因此, 只有让文艺作品的演播者或影视剧演员排除各项“干扰”, 根据作品不同的意境, 创造出相应的情感气势和鲜明的节奏, 才能使作品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电视剧《康熙王朝》第四十五集开头有一段长约十分钟的台词戏, 演员陈道明在这段台词的表演中节奏把握恰如其分, 使观众听得如痴如醉。陈道明所扮演的康熙在廷斥群臣这出戏演到酣畅之处语及“崇祯皇帝朱由检, 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时语气厚重, 节奏低沉, 表现出语重心长之意, 特别是说到“才几年哪”几个字时, 节奏极为缓重, 声音压低, 语调下降, 似乎用尽全力挤出这四字, 似乎凝眸弯腰直要把心掏给臣子们, 接着语言节奏转为高亢紧张型, 声音放大, 语调上扬双手按膝猛然一吼, “忘啦!?”其后语言节奏顺势上扬, 语气更为凝重, 接着这一声雷霆, 康熙手指全场, 振臂一挥, “那颗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的后面, 天天地盯着你们呢!”但其间的“老歪脖子树”的节奏却刻意拓开, 使有声语言顷刻之间意味深长, 这五个字由陈道明咬牙切齿地把声音挤出来, 就如同发怒的雄狮一般。这段台词表演如果节奏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就会显得刻板、呆滞、没有生气更展示不出康熙对臣子们恨铁不成钢的爱之深责之切。这一句节奏的控制不但让人听得痛快淋漓, 而且细品之下, “传播有效密度”也很大。这正如道家云: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这段台词表演在节奏把握上既有理智又不失情感, 既有激情又不失控制。它紧扣故事的主题, 以声音的高低, 语气的刚柔, 语调的抑扬, 停连的处理, 节奏的变化等有声语言技巧把这段戏的精神确切地传达给了受众既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又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有声语言形式美的获得及传播效果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奏的把握和控制;在声音符号的有效传播中, 节奏永远是必不可少而且极为重要的构成元素。实践证明, 控制了节奏, 也就获得了有声语言艺术传播的主动权和创造力。曹禺先生曾经对广播剧有一段评述, 可以说是对有声语言节奏艺术的神奇效果的精妙概括:“闭目静听, 一切人物, 一切生活的无穷幻觉, 凭借着神奇的语言和音乐, 你不觉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 想象打开了五光十色的宝库, 你看得见深情的眸子和明丽的光影你看得见暗淡的眼神和阴郁的气氛, 你会看见人的崇高与雄浑, 你会看见人的卑微与邪恶, 一切都展现在你的面前……”由此可知声音符号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巨大的传播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 节奏是有声语言艺术传播中的关键性核心技巧, 掌握了节奏也就保证了文艺作品演播和影视剧台词表演的效果。因此, 要想使有声语言的艺术传播获得“形式美”, 除了对作品语句和话语等的深切理解外, 还要在全面把握作品的前提下深入地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生活画面, 使它们在朗诵者心中变成富有节奏的内部画面, 然后寄情于有声语言之中, 通过节奏的综合运用达到以言传神, 以声传情的目的, 从而使有声语言的艺术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摘要:在以文艺作品演播和影视剧为代表的有声语言艺术传播形式中, 最为重要的技巧之一是节奏。本文从有声语言艺术传播中节奏对于形式美的意义, 节奏的把握与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以及传播效果的关系方面做出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有声语言,传播,节奏,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仪静, 杨莹.话剧语言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5.

[2] 李渡明.论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5) .

[3] 贾礼春.朗诵艺术的节奏特点探析[J].中南大学学报, 2003 (4) .

[4] 樊毅, 朱晓燕.浅谈朗诵表演的情感体验[J].戏剧文学, 2007 (12) .

[5] 高家慧.论演讲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与“出奇制胜”[J].东南传播, 2010 (8)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营销信息化下线损的精细化管理下一篇:注重画面语言表达提升电视新闻节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