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23-04-09

第一篇:沈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沈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cn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师生吸纳新知、启迪智慧、培养智能、规范行为、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鉴于中职学校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相对特殊,其校园文化建设有别于普通教育,要具有中职特点。本文以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为例,论述中职学校如何创建校园职场化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师生吸纳新知、启迪智慧、培养智能、规范行为、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反映,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鉴于中职学校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相对特殊,其校园文化建设有别于普通教育,再则各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奋斗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所蕴藏的内涵必有所异。云阳职教中心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领导一班人在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实践中,对校园文化建设作了定位:即传承学校光荣传统,创建独特人文精神,渗透企业文化因子,打造职场化氛围,实现职场化目标。据笔者几年的亲历亲为,就云阳职教中心创建“校园文化职场化”特色作如下浅析:

一、挖掘传统文化 培育人文精神

云阳职教中心是由县内7所中职学校整合而成,学校一班人在经过认真比对、筛选,挖掘出原云阳县一.一九职业高级中学的办学历史内涵,以飨来者。“一.一九”源于纪念1935年1月19日川东地下党领导指挥的云阳县工农武装起义,重点反映原川东游击纵队司令员赵唯倡议捐资创办“一.一九”职业高级中学为背景,以颂扬先贤们出生入死,寻求光明,追求幸福的远大理想和心系桑梓,建设家乡,教化子孙的崇高风范。中共云阳县委、云阳县人民政府于1998年4月发文授一·一九职中为“云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一.一九”整合到职教中心,并重建“云阳县一·一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展览厅”,展厅占地400余平方米,主要由9个大板块24个小板块共284幅照片组成。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1932年10月云阳中共组织诞生至1949年12月6日云阳和平解放,川东地下党和川东游击纵队的斗争史绩;后半部分为1984年秋赵唯等革命老同志捐资倡办的云阳一·一九职业高级中学至今,主要反映在一·一九精神鼓舞下云阳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同时,学校还于2008年斥资近20万元在云阳县玉龙陵园修建了赵唯陵寝,作为“一.一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一部分,供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参观凭吊,年接待观瞻者逾10000人次。

“一.一九”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云阳职教人阔步前行,他们恪守“德能并举 自强不息”的校训,提炼出了“德技双馨 科学发展”的人文风格和“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创造出云阳职教中心独特的人文名片。千千万万的学子们在“一.一九”精神的鼓舞下,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大显身手,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渗透职场理念 打造特色文化

学校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创造出属于本校特有内涵的文化特色。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我校正在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技能培养岗位化、学生管理军事化、社团建设自主化、校园文化职场化”管理改革,如何实现“校园文化职场化”目标呢?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有效吸纳企业文化因子,凸显职业学校特色文化。中职学校的培养对象最终要输送到企业、到职场,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吸纳到校园文化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有利于营造职场氛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职场意识,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适应职场环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按照学校建筑群的分布,文化建设各有侧重,教学区以“团结、勤学、励志、尚美”为重点;实训区以“8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要求为重点;宿舍区以“团结、和谐、整洁、规范”为重点;食堂区以“文明、健康、珍惜、守序”为重点;公共区域以“弘扬时代主弦律、提振师生精气神”为重点。各个区域的文化无不渗透企业文化因子,让学生既生活在具有浓厚的职业学校文化氛围的校园里,同时也置身于具有企业文化色彩的职场中。

三、紧扣时代脉搏 提升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渐进工程,随着学校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校园文化建设的着重点也会不断发展、升华。乘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劲东风,我校近年来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自2006年职教资源整合以来,2007年创建为市级重点中职学校,2009年又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可谓大发展、大跨越、大突破。学校的文化建设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彰显时代特征,升化文化内涵。仅以目前学校公共场所文化建设为例,略做阐释。

校训:“德能并举 自强不息”。既是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质量第一理念的写照,也是对继承“一.一九”传统,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的诠释。从而衍生出“德技双馨.科学发展”的人文风格和“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

校徽:以职业教育英语单词第一个字母“VE”为根,以学校处于三峡库区“水波”为托,通过对“VE”的美学变形处理,成为帆船缩影,意为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扬帆远航,破浪前行。

校大门固定标语:“巩固国重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优质技能人才;强化内部管理,推动内涵发展,打造库区职教旗舰”。这幅标语既高扬学校在成功创建国重之后的发展方向,也反映了云阳职教人勇争一流,高质量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五个校园建设固定标语: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平安稳定,创建平安校园;培育健康意识,促进身心两健,营造健康校园;创新培养模式,彰显“五化”特色,打造人文校园;立足科学发展,共创和谐团队,构建和谐校园;提振师生信心,倾力塑造品牌,造就魅力校园。这是为响应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号召,学校确立的“五个校园”建设目标。

学生实训作品标语:“手脑并用,手巧心灵;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既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结果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过程的具体要求。

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品质创一流”。这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始终坚持质量是学校生命线这一大前提,把不断改革创新,实行科学发展,融入到管理的全过程,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办学效益。

治校方略:“依法治校,和谐兴校,特色立校,品牌强校”。充分反映学校管理者在法制框架内实施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构建和谐,打造特色,树立品牌的管理理念和信心,从而激励全校上下为之而奋斗。

办学目标:“提升内涵,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服务社会”。创建国重不是学校的终极目标,管理者意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学校内涵,打造名师,建设名专业,培养名学生,树立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四、开展常态活动 丰富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除了构筑物质文化(显性层面),还要同时架构隐性文化(精神层面、价值观念),借助活动这个物质外壳来充实、丰富其内涵。近年来,我校通过坚持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来充实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占领主阵地,弘扬主弦律,收效极为明显。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在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书美文”专项活动中,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专题活动,现已呈现出内容具体化、形式生动化、主体群众化、机制常态化的特点,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真是“红歌一唱,神采飞扬;经典一读,智慧十足;故事一听,明理舒心;箴言一传,百读不厌;美文一书,赏心悦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了学习工作之中,全校师生深切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极大地提振了师生精神气度。

上述点滴,仅是我校文化建设一隅,她既传承了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不断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文化、特色文化及特色活动,可谓内涵丰富。遗憾的是笔者力不从心,只是挂一漏万,肤浅之谈。但愿能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职场化特色引起共鸣,共同探究。(此文曾发表于《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二篇:沈阳校园文化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

校园文化建设征文优秀论文三

实施文化熏陶战略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近年来,我们**第二小学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坚持“一切为学生成长,一切为教师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的管理理念,坚持“深入实际、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求信誉,精心创设师生发展的人文环境,努力创 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一所好学校首先要创造浓郁的学校文化,因为学校文化在学校管理中起着凝聚人心,引领方向,激励上进的作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因此,我校全力实施文化熏陶战略,着力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一、提炼办学理念,培植精神文化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具有导向、提升、凝聚的功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我校确立了“让每个人发挥最大的潜能,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的办学目标,并让独特的“三风一训”成为落实这一办学目标的有效载体。

1、校训导航

校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我校的校训是:“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这里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指向书本学习,又指向他人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既指学习知识,又指习惯养成、品格修炼、能力锻造;既指在学校的学习,更是终身的学习。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学校是引发学习的地方,因此,我校以“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为校训,就是要让学习活动成为润泽人的一生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习惯、一种品质。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就是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学习中提升!

校训的内容确定后,还要把其精神实质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加强学习,让师生了解、体会校训的丰富内涵,使这九个字牢牢印入每个师生的头脑中;其次,学校的各项工作与活动都围绕校训的落实而展开,这促使师生对校训由认同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再由实际行动内化为内在品格。我们希望达到这样目标:这一校训不仅能激励和劝勉现在在校的师生,而且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了这个校园仍能将这一校训铭记在心,成为鼓舞一生的座右铭。

2、“三风”引领

“三风”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他引领着师生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三风”及其含义是:

校风:有礼有信有志有为。校风昭示着办学理念,表现着培养目标,它渗透在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外显为学校形象,内化为师生素质。我校以此为校风,就是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

要使我们的教育既弘扬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特色,使我们的师生在修养上文明礼貌、在品格上诚实守信、在理想上志存高远,在人生路上有所作为

教风:独特独创独到独立。新世纪呼唤闪烁着独特个性光芒和生命光彩的教育,多元化时代需要多姿多彩的人才,我们以此为教风,就是引导、要求我们的教师用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独到的思维、独立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特长,从而为每一个孩子积蓄迎接挑战的力量,为他们成为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风:乐学活学会学勤学。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和不愿学习的人。因此我校以独特的教风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使他们现在以至今后的一生中“乐学、活学、会学、勤学”,即:兴趣盎然、充满快乐;活学活用,不读死书;讲究方法、养成习惯;勤奋善思、持之以恒。

经过几年的学习、理解、熏陶和实践,这样的文化和精神已经逐步成为我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人生目标。

二、打造和谐的教师文化,构建学习型学校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也更应该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幸福。

1、“学习”文化

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就是为教师谋取的最大福利。我们在“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校训的指导下,出台了《**二小构建学习型学校实施方案》,在教职工中大力弘扬学习之风。

通过广泛的评比,抓典型、树榜样,形成正面带动态势,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培养问题意识,抓课题、搞科研,形成浓郁的研究之风;通过精心设计,打造景点,开展活动,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通过更新理念,以人为本,形成现代管理风格,保证学习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我们先后成立了一系列学习型组织,改革了例会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小组学习每周雷打不动,读书汇报、交流研讨定期开展,此外,集艺术鉴赏、时事政治、教育论坛、道德建设、校务工作等各版块于一体的“文化套餐式”学习型例会隔周进行,这种独创的学习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使教职工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的利用”,因此,我们更重视引导教师利用好业余时间学习充电,这里只介绍一下我们是怎样组织教师读书的,主要是做到“六个一”:

●假期读一本好书——每个假期教师都要读一本教育专著,已坚持四年。 ●写一篇读书心得——读书不是为了完成局里或学校布置的任务。几年来,老师们已经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他们不但读书,还随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开学的时候,由校长亲自批阅,逐一写批语。在这里,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徜徉书海,

心贴心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同读一本书——平时上班期间虽然不像假期那样有充足的读书时间,但教师们仍然渴望利用业余时间读一些书。因为这时和同事们在一起,大家有共同交流的话题。为满足大家的需要,学校统一购买了窦桂梅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

定要知道的7件事》,王金战老师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上百种非常优秀的教育专著。于此同时,我们开展了“教师同读一本书”活动,这个学期里,语文老师读的就是窦桂梅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数学老师共同(来源:文秘114 http://***)读的是《名师谈备课》。 ●开一次读书交流会——

读书不是目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于是,我们还在每个学期的中期召开一次同读一本书的“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老师们对同一教育观点、同一教育行为发表不同的意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育思想在交流中得以碰撞,教育理念在交流中得以提升,教育行为在交流中得以规范。

●例会推荐一本书——学习型例会在我校隔周进行一次,例会上设立一个“专业展台”版块,这是学校精心为广大教师成长而搭设的基本功展示的舞台。这一版块又分为几个小专栏,其中有一项便是“好书共赏与推荐”。设此专栏的目的就是把老师们平时自己选读的书推荐给大家,与全体教师共享,同时,通过这种方式的推荐也能激发其他教师的读书欲望。比如: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他们和孩子们一起读儿童文学。最近一次的学习型例会上,王晓丽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了一本美国著名童话《夏洛的网》。会后,许多教师悄无声息地捧起了这本书。在这里,我们用心体会着“教育是无痕的,引领是需要艺术的。”

●网上共赏一本书——随着老师们读书数量的增加,我们感觉到隔周一次的例会推荐书目,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于是我们又在校园局域网上建立了“采撷书香、佳作共赏”专栏。广大教师可以随时把自己近期读的书以网络的形式与大家共赏。

我们引领教师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丰富教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思想。我们都知道,李吉林、魏书生了不起,可他们的东西却不是谁都能学得来的,原因就是:他们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教学设计的背后,都有无数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支撑。我们也期待着我们的教师都能举手投足间浸透着文化的芳香、言谈话语中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我们也觉得,几年来,**二小的最大发展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它不是一日之功,更不会是昙花一现,这种隐性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

2、“情感”文化

一个好学校要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家”的温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愉悦舒畅的心理环境。 平常我们说“心情愉快,累也不累”,这说明创造一个使人愉快的工作环境多么重要。工作中,我们把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以欣赏眼光看教师,使教师的人格得到尊重,付出的劳动得到承认,合作需求得到满足,以此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人性中最大的需要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所以在工作方法上,我们注重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显著的成绩鼓舞人,以勤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

奋的气氛培养人。 我们加强情感的投入,因为情感是联系领导和教职工之间的纽带。每年我们都开展形式多样的评优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情真意切的送温暖活动,于无声处见真情。这些都激发了教职工的潜能,成了学校凝聚力向心力产生的不竭源泉。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和主人翁情感,把校务公开工作落实在学校管理的每个环节上,并想方设法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民主决策。做到财务工作公开,经营活动公开,评职评优晋级选先公开,教育教学活动公开等。我们还坚持做到校长、学校领导干部都是为教师的发展服务的,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从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让教师去实践、去创造、去发展、去提高。目前,从老师们的工作状态上看,对学校的大环境,他们是比较满意的。

三、优化育人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校园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纽带”,文化熏陶还要让无声的校园环境说话,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点基本形成,即具有现代气派的南大门昂然临街,每天迎送着来这里求学的孩子们;进校甬道西侧写有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的大型宣传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天在这里经过的师生;南楼大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警示语庄严肃穆,楼道中的“诗情画意”展现出师生的多彩生活和多才多艺;尤其是围墙上的大型彩喷“让爱永恒”和“学习园地”不仅美化了校园,成为校园中的两大风景,而且还使校园具有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几年来,由于建楼还债,我们在环境建设上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但我们一直坚持着:打造每一景,就要让每一景赋予教育的意义,从而把精神的东西物化成可以用手、用眼睛、用灵魂去感触的情境。

一所学校的精彩在于校园文化的追求与创造,在于生命理念的尊重与执行。我们将会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实施文化熏陶战略,打造学校特色文化,让校园文化荡漾在师生生命的微波里,尽情书写学校的精彩,事业的精彩。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第三篇:沈阳校园文化建设总结(共)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的欠缺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于一些深奥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网碍。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墙壁”说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对于小学生而言,“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比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容易理解。在一年级教室的楼道里,贴上“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比许多高深的道理、空洞的说教更能深入他们的心灵,外化为他们的行为。富有童趣的儿童画、中国特色的写意画比起生硬的电脑制作、统一打印的名人名言要生动百倍。学校的报栏橱窗更多的是只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那就是一处校园装饰物,像这些对全校学生开放的知识窗口何不用上汉语拼音呢?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不正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吗?

其次,要让孩子们有时间去倾听它们说话。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重是众所周知的,有人说,如果让牛顿生活现在的中国,那么他也只能整天埋头作业堆里,即使有苹果掉到他的头上,他也无暇去作过多的思考,就更不可能有“万有引力”发现了。我们学校的学生,现在每天被学校的作息时间框的死死的,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什么草坪、绿地不许入内等等规定。从表面上看,校园井然有序了,环境卫生了。事实上,学生的自由空间被缩小了,久而久之就对在自己身边的环境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了,这就是当今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午间和课后,除了作业、打扫卫生外,有更多的时间徜徉于校园,漫步于绿地、草坪。欣赏鲜花、青草、绿树,在林间嬉戏,在草地上玩耍。拥有古人“春游青草地,夏赏绿荷池”的闲情逸致,在无拘无束中放松心情,放飞想象,享受童年。

再次,要让它们常说鲜活、适时的话。学校的教室、橱窗、黑板报、古诗文铭牌等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它们应当常换常新,富于变化。比如,春天到了,就换上描写春天的诗句、文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腊月春风似剪刀。”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到了秋天,可以让孩子们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体会“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气。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体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大雪纷飞的日子,吟咏“忽如一夜色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这样随着季节的更替,时令的变换,吟诵这些

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文,既增加的语言的积累更受到文化的熏陶。再如,在奥运前后,我们的古诗文也可以更换为奥运精神、奥运口号等;橱窗、板报等布置则可换为与奥运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沐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汲取更多的外来的和与时俱进的知识养料。 最后,要让它们说说孩子们自己想说的话。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见识广了,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能力也强了。我们学校教室内的墙壁更应该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他们的优秀书画作品啦,优秀作文啦,参观旅游时的留影啦,主题小报设计啦等等都可以一一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教室墙壁最大限度地被学生利用,引导他们合理美观地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得以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心声倾诉到墙壁上去了,这样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还锻炼了其动手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离不开“墙壁”的布置,我们要把每一面“墙壁”都交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孩子们有时间和空间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北京师范大学的邱耀德教授说:“孩子的无意注意学到的东西比有意注意更多”,这句话的确值得我们小学教师去深思研究。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第四篇:沈阳校园文化设计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做为农村小学的我校在重建学校新文化上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1、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建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为此,我校在校门口左右两边建造两个花坛,配合极具个性化的学校大门,给人第一印象是良好,感觉到学校的文化气息浓厚,校园优美。学校两个宣传栏书写了课改的语丝,向社会、家长宣传课改。教学楼从左到右设置有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规范图,意在让学生天天看到“三幅图”,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再依次是教风、班风、学风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国旗,国旗两旁写着“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八个大字,寓示着中华儿女应胸怀祖国,长大为祖国作贡献。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一一上墙,旁边配有梅兰竹菊四幅图画,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并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具有梅兰竹菊的品格,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换,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同时,学校上下操场栽种芒果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创设了两个园型的花坛,栽种塔柏树,真正做到了阳春葱笼滴翠,盛夏鲜花似锦、凉秋红枫似火,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起盎然、四季皆春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2、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为此,我校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二个栏目:《才艺大比拼》,《放飞想遨游苍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群众性组织的构建,既能做到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活动上来,又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鉴于此,学校与集新的果林场进行定期挂钩,充分利用这个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果树栽培种植的技术,懂得管理果树,同时也受到劳动思想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治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祥和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

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它将不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它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的社区文化氛围。例如请老协、关工委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开座谈会、讲座、心理辅导课,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共建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进行实习、考察,调查研究。做好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及时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能与家长紧密联系,接受群众的监督,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好下一代的良策。许多家长能够为了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支持学校课改工作出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包括软件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含有硬件的、环境建设的因素。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活动中,我们要力求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为此,我们要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使教师在充满人情味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学生能够拓宽发展空间,胸怀远大理想,让师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使校园成为师生不断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场所。使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知识殿堂的神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第五篇: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生态建设

沈阳建筑大学人文生态校园建设

人文生态建筑是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与交往的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建筑的设计是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提高建筑性能,通过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优化能源系统、采用废物管理等措施,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使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

那么,人文生态校园是什么呢?

我们的时代正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在大学建设中融入绿色理念以及气候变化责任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最终的目标是形成校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正如有学者所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意义上高度综合的生物有机体.它融汇理论和思想.进行创造、学习、发明和发展.但他还必须吸收自然资源并消耗资源.校园作为这一生物有机体的栖息地应是功能完各的、适于居住.但更应是能够赋予学者以灵感.能够在其中更有效进行创造、学习与发明的环境。”所以一个优秀的校园规划.应具各泛生态化特征。大学校园是一个社会意义上高度综合的生物有机体.在这个系统里.师生、植物、知识等相互融洽.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

一、在整体的布局

校区按类别划分为稻田地、草地、水体和文化4种斑块,各个斑块之间通过廊道连接。教学楼部分底层架空。校园中大片的草坪、绿萌延伸到网格状的内庭院之中,视野通畅,扩大了绿地而积,丰富了环境空间的层次,也打破了内庭院的封闭感。反映出较强的生态意识。规划对用地进行网格的划分,然后将绿色斑块与水体斑块集中放置在校区的中心,构建“绿色中心”,形成绿色与蓝色的“肺”,将中小型的绿色斑块按照面积大小与生态功能系统化的要求布置于校区的网格结点上。充分发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学习、生活于其间的教师与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沈阳建筑大学总平面图

教学区采取网络布局结构,功能区与绿带相间布置,最大限度地将“中心绿色斑块”的生态环境向教学区渗透、延伸。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作为一个建筑类的专业院校,考虑到专业对知识广博性的要求,教学区采用80m ×80m的模数网格为基本中-元的网格形式,平而扭转45度形成一个整体,强调整体的交流和互动。建筑定位线形成网络建筑中一元以数量美学的原则,生长重复。中部围合公共活动空间,其间形态呈矩形,该模型建筑密度较高,“集中”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师生交流与院系间资源共享。适用于学校中文理科基础究、艺术等学科组织交流。

由于网络本身的均质性,虽能有效地保证空间的秩序,但空间较难形成焦点。因此,从校园空间形态上,其动线的布局应有主辅次; 其围合型的空间内形式丰富多样。这样才能避免校园空间形态的中调和划一。

在功能布局上,整个校园以中心公共教学区为核心,其南侧为娱乐活动区,东侧为生活区。西南侧为实验区。一条沿带状池岸展开、起始于学院正门、终止于体育馆的景观中轴,将主建筑的正立而、学院标志塔、过街廊、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绿萌碧草连同水而垂影等这些点睛之笔联系起来,形成一道精彩的风景线。配套服务设施(食堂、活动中心、公共浴室等)分散布置于生活区。

二、环境景观空间

在景观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新意。把稻田景观引入学校,为学校的生态性带来新的活力当然也符合现在所追求的原生态性也即是最大限度的还原地于景观特色。稻田新校区曾经是千亩稻田耕地,沈阳建大在新校区的建设中保留了一块稻田地,将稻田做成景观。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其主要优点有:一是延续当地文脉;二是较种植草皮更具有经济效益;三是水稻一年四季的景观很不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具有趣味性,荞麦景观效果也不错。春夏秋冬,稻田不断变换景观,从稚嫩的秧苗到郁郁葱葱的秧秆再到沉甸甸的稻谷,让学子们欣赏如画风景的同时,更能领略到辛苦、收获和成功。稻田校园景观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独特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城市环境中学习书木知识的时能感受自然的过程、四季的更替、作物的春秋和民以食为大的道理。同时还建立小型的生态园区.如鹿园、孔雀园等。

稻田景观 鹿园

三、人文景观空间

继承文化人文景观特性.力争把历史的记忆留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194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建筑院校。60年的风风雨雨,老校区的一草一木,早已与老沈阳的印象交织在一起,深深烙在老一代学校师生的脑海中。新校区处于新开发的浑南区,虽然有更开阔的校园、更具时代感的建筑,但是难免会给人一种缺乏历史积淀的感觉。全新的场所里,没有了记忆中熟悉的背景,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的疏离感。怎样在新校区中唤起人们对老校区乃至老沈阳城的回忆,加强人们对新校区的历史认同感,成了摆在设计师面前必须解决的课题。于是,在新校园的规划建设中,特意移植了老校区和老沈阳的一些建筑符号,从而增强了新校区的历史文化韵味。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要数“滚滚向前”和“老校门”这两者了。“滚滚向前”是位于新校区铁石广场。前的一组雕塑,由一个铁碾子和若干拉着它的人像组成。那绝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校园雕塑,它还是一组历史符号,她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学校的历史紧密联系着。

铁石广场 老校门

校门往往被隐喻为人们梦开始的地方。走进大学校门,多彩的大学梦就开始了;跨出校门,踌躇满志的学子们就开始为实现自己的事业之梦而打拼。多少年来,多少代沈阳建筑大学学子跨出老校门走向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老校门成了人们对老校区印象中的代表元素。如今,她被移师新校区的龙泉广场前,继续唤起人们当初走过她面前时的珍贵回忆,也激励后人不辱母校赋予的使命,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脉,即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主导的文脉。人脉的延续以人与人间的交流为基础。 1方格网络状的教学楼北方冬季较漫长,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设计中,建筑师有意把“人气”都聚到了温暖的建筑里边。新校区设计的创新就是各院系的楼宇以方格网的形式联系成统一整体。在这个建筑群内,任意两点间都是可通达的。有时,要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有多种走法:要去信息学院,你将“不得不”经过土木学院;要去艺术设计学院,你也可能碰巧经过建筑与规划学院。这种网状的空间组织手法,与传统的系馆相互独立的大学校园相比,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人流在不同学院大楼中交叉穿行,不同专业同学、老师间邂逅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从而也增大了他们交流的几率。个人交流面扩大了,集体融入感就加强了,校园生活变得更具有亲和力。

人脉的加强也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各学院的特色文化、学术思想就通过人脉更广地传播开来。如果把教学区方格网状的廊道比作城市街道,那五彩缤纷的各学院沿廊展窗,就俨然成了沿街建筑丰富多彩的立面通过阅读墙面上展示的各学院宣传资料,通过“当地人”的交流,每个人都能从不同“地域”体会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且有所收获。

网状布局也有弊端,它增加了交通面积,增加了建筑造价和能耗,还导致容易迷路等问题。但从其贡献看,是利大于弊。诸如迷路等问题,可通过设立更直观的路标系统来解决。

2尺度宜人的半围合休憩空间

设计师在教学区建筑中有意安排了不少半围合的空间。后期在这些空间里摆上了茶几和椅子,挂上塑料藤蔓和壁画,有些还在附近设置了咖啡机等设施。就这样,一个个半围合的小空间变成了一个个茶座、一个个书报园地。冬天,同学们课间会捧着热咖啡在这里看报交流,一阵阵欢声笑语留驻在了这些小小的空间半围合休憩空间为使用者构建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交流环境,使人们在此可以作更深层、更长时间的交流。如果说“网络格”是在广度上增进了人们的交流,那么半围合休憩空间是在深度上对之进行了发掘。

四、行为空间

分区明确.居住生活空间、教学空间、活动空间完全分离.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更为可取的是车行空间几乎不能进入教学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车行对教学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个交通线路在园区外围形成一个环.更显得具有围和感。

结论:

本文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个层面对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进行解读。 大学校园占地而积大,相对容积率不高,因而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的有效补充。校园生态以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为指导,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形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景观生态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与景观空间格局的相互影响,所以对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体的大学校园规划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赵捍,李月辉.实用景观生态学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陈伯超,徐丽云,王晓晶.沈阳建筑人学新校区设计解读 建筑学报.2005 [4]汤桦 建筑乌托邦 [M] 成都:贝森出版社,2004 [5]理想空间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5

目前.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建设在原规划的大构思下不断完价.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中央水系对气候微调—宿舍、教学和运动场馆二大校园功能区围绕水系形成‘品”字型格局.水成为校园微气候环境的调节器。新校区将人工建筑、自然保留景观等结合的协调增加了校园自然景观生态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自然生态环境与校园人工空间是相互作用的。这样才能实现校园的功能效益最大化。

生物廊道通行顺畅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态校园的特点。底层架空的教学楼群.使生物畅通无阻。这种设计手法.可以方便学生在廊道底下行走。上面为学习教学安静区。教学楼下面则是行走.通透的活动区.动静分离。微型生态园中央水系的东面是一个自然微型生态保护区.这里除了有自然的生态环境.还可以饲养一些小动物.保留了自然的生态面貌。水系与自然微型生态保护区所形成的自然环境.含有十分丰富的生态关系.同时也为自然界的生物提供了栖身的场所.畅想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验室制度与管理制度下一篇: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