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准备金分析论文

2022-04-2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财产保险准备金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为了使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能够健康运转,文章分析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面临的五大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资金;业务;经营权限;人才随着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日益临近,邮政储蓄收益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对邮政储蓄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用。

财产保险准备金分析论文 篇1:

家庭投资配置行为的国际比较*

摘要: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居民家庭资产投资选择行为进行国际比较,总结出各国家庭资产投资选择行为的异同。研究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居民家庭资产的选择日趋金融化、投资方式逐渐中介化。而印度、南非以及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正在发展阶段,家庭资产投资配置呈现以银行储蓄为主的多元化趋势。

关键词:家庭投资资产选择国际比较新兴市场

一、引言

家庭资产主要是指家庭所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按资产的属性来分,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两大类。其中,家庭金融资产是指居民持有的具有要求未来收益或是资产索取权的各种有价证券,这是家庭在满足各种消费之后尚有结余的前提下,以储蓄或投资为目的而进行的资产选择行为。通常包括:货币和存款,除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份及其他权益,家庭人寿保险保险储备的股权净值,家庭养老基金的净权益,预付款项保险费和未决赔款准备金,以及其他应收账款。随着我国家庭财富的不断积累和金融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家庭资产配置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发达国家金融中介发展迅速,家庭积极参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金融资产的投资,而中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家庭资产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本文通过对美国以及中、巴等新兴经济体家庭资产投资配置的差异进行分析,寻找新兴经济体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美国的家庭资产投资配置现

( 一 )美国家庭资产的选择日趋金融化 对美国家庭资产组合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SCF是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SCF数据提供了丰富的美国家庭金融特征的信息,对家庭资产和负债,以及家庭特征如人口统计特征、职业活动、收入等信息都很详细。样本中每个观察值对应于一个家庭,每个家庭包括一个经济上独立的个人或者夫妻以及经济上依赖于个人或夫妻的其他家庭成员。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美国家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从1995年至2001年,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比重明显上升,从36.7%上升到42.2%,在2001年达到最大值,金融资产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了。尽管美国家庭持有非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比重从2004年开始上升,但主要是因为美国为刺激经济导致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从而导致美国家庭房产价值比重上升,而此时的房产市场并不是美国家庭的正常投资场所。事实上,美国持有金融资产的家庭比例并未下降,而是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91.2%逐渐上升到93.9%,参见表(2)。因此,不考虑2004后美国家庭非正常的房产投资,总体来看,美国家庭资产的选择日趋金融化。

( 二 )家庭资产内部结构变化较大大多数资产(包括交易账户储蓄账户、储蓄性债券、债券和股票均有不同程度的)的比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人寿保险折现值降幅显著,从1995年的7.2%降至2012年的2.5%,储蓄性债券的比例从1.3%降至0.3%。共同基金、退休账户和其他托管资金的比重有所增长,其中退休账户占比增幅明显,由1995年28.1%增至2010年的38.1%,而共同基金和其他托管资金的增幅较小。

( 三 )股票投资方式不断倾向于间接投资 美国家庭直接持有股票和间接持有股票的家庭比例变化更能说明家庭股票投资方式的中介化。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家庭直接投资股票的比例逐渐下降,相比金融资产组合占比的变化,美国家庭非金融资产组合的比例在近15年内的变化较平缓,具体表现为:(1)车辆、住宅和其他非房屋产权的比重均有所降低,其中,住宅占比几乎不变,由1995年的47.5%升至2004年调查所得的50.3%,又逐渐降回至2010年47.4%。(2)其他房产和自有企业的比重有小幅度增加。

三、新兴经济市场国家的家庭投资配置现状

( 一 )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脆弱性逐渐增加面对新兴市场的脆弱性增加,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减少了参与新兴市场的力度。从2008年年初开始,流向新兴股票市场的资金速度放慢或已转向。这点在亚洲表现得更为明显,韩国和泰国资金大量外流,使得亚洲股票在9月净销售额为560 亿美元。拉丁美洲、新兴欧洲、中东和非洲最近几个月也都有股票投资组合资金净流出现象。其结果是导致这些地区家庭持有股票等风险资产的热情减退。

( 二 )新兴市场的股票市场表现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市场国家的家庭资产分配调查数据很难获得,我们只能通过其宏观金融发展状况来了解一下这些国家中家庭资产的分配情况。由图(1)可知,从2003 年起,外国持有的新兴市场股票的数量整体增加,但在所有案例国家中,韩国、俄罗斯、南非、中国以及印度的外国持有股票比例有减少的趋势,即本国居民更加注重将资产分配在金融资产上,尤其是股票,与发达国家居民资产金融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 三 )新兴市场金融资产多样化近年来,新兴市场机构投资者群体(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等)在新兴市场国家大量增加。特别是自2000 年以来,新兴市场养老基金的总资产增长率超过140%,图(2)。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收入的增长加快,新兴市场共同基金行业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对较低,而且资产基础水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变化,图(3)。南非拥有大规模蓬勃发展的机构投资者群体(世界上规模最大之一),包含的国有养老基金(公共投资公司-PIC)成为国内最大股本持有者,而保险部门也有新兴市场国家中最高的渗透率(溢价与GDP 之比)。同样,在巴西,大规模、多样化的新兴市场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发展归功于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新兴市场机构投资者在新兴市场股市中的兴起,使得这些国家中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更加丰富。

四、中国家庭资产投资配置现状及国际比较

( 一 )中国家庭资产投资配置趋势中国家庭资产投资配置呈现出以银行储蓄为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我国家庭资产主要由通货、存款、证券和保险准备金四大类别组成。近年来我国居民财富总量大幅上升,由1992年的17239.5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313001.1亿元,增长幅度多达18倍。四类组成资金数额均呈增长趋势,其实保险准备金增长尤为突出。

由上图(4),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家庭资产投资组合构成的变化趋势有如下特点:(1)存款始终是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主要形式,且呈增长趋势。1992年家庭金融资产中存款占比68.47%,到1996年达到这17年间的最大值75.34%,而后几年有所下调,但其占比始终在70%以上,在2008年时,存款占比为71.55%。(2)我国家庭资产中手持现金比例有明显下降趋势。1992年家庭手持现金占比18.80%,到2003年跌至10.30%,之后占比始终低于10%。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日趋完善,人们逐渐接受非货币的支付方式,对降流通现金的需求也就随之降低。(3)证券资金占比变化不明显。1992年,我国家庭资产中证券占比11.96%,至2000年稍有升幅达到14.74%,随之逐渐降低至2008年仅为8.00%。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仍存在很多问题,居民消费投资观念始终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多倾向于保守投资,加之2007年金融危机,致使证券占比下降明显。(4)保险准备金占比增长明显。1992年,我们家庭所持有的保险准备金占比仅有0.77%,之后飞速增长,到2008年11.50%,17年间增长近15倍。这也反应出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变化趋势,除了银行存款以外,家庭逐渐认识到其他方式的可行性并有更多的家庭进行尝试。

( 二 )中国家庭资产投资配置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和印度、南非及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居民家庭资产投资配置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观点。(1)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家庭资产投资选择行为家庭资产选择金融化和家庭风险资产选择中介化的规律性特征。与发达国家家庭资产投资选择行为的规律性特征不同,我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主要呈现出以银行储蓄为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居民始终倾向于保守投资,证券资金占比很小。(2)相比发达国家、地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充分,品种相对短缺,居民家庭能够持有的资产投资品种较少,致使居民金融投资的强制选择性。这主要是因为新兴金融市场产品不足,且新型金融资产在居民当中的认知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部分居民有意识利用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来扩大投资收益,但是市场上却缺少其他投资工具可供选择,无奈之下,只能投资于一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 (3)与先进经济体相比,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的资产分配倾向于占有较高比例的政府债券(部分原因是政府监管的需要)。(4)从长远来看,新兴市场国家居民金融资产配置趋势与发达地区相似,居民持有资产逐步金融化,且供选择的金融资产种类逐渐增多。

五、优化我国家庭资产投资配置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比较,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居民理财教育,丰富居民的理财知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居民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现有理财知识的匮乏,使得市场投资者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隐忧。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将理财教育纳入现有教育体系,为居民大众普及基本的投资知识。(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居民多元化投资。由于缺乏欧美发达国家完善的保险和福利体系,我国居民面临更多的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需要持有大量储蓄作为预防性资产。因此,完善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有利于居民减少风险预期,进行多元化投资。(3)发挥金融中介功能,降低投资者的参与成本。从研究分析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家庭逐渐倾向于通过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中介来投资于风险资产。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可以帮助一般的投资者更有效的运用新型金融工具,降低了一般投资者的参与成本。

*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基于金融配置角度的中国家庭消费差异分析”(项目编号:146615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金龙:《金融波动与家庭财富管理》,中国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

[2]李涛:《社会互动、信任与股市参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3]刘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史代敏、宋艳:《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6]陈学彬、傅东升、葛成杰:《我国居民个人生命周期消费投资行为动态优化模拟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

(编辑 聂慧丽)

作者:徐浩洋

财产保险准备金分析论文 篇2: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面临的问题探讨

摘 要:为了使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能够健康运转,文章分析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面临的五大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资金;业务;经营权限;人才

随着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日益临近,邮政储蓄收益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对邮政储蓄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用。2005年开始,国家对邮政储蓄的老存款又开始进行转出工作。初步测算,转出的老存款将直接减少收入11亿元左右。

1 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问题

1.1 资金的充足与出口的矛盾

到2006年上半年,全国邮政储蓄资金总量已经超过1.5万亿元。按照与央行达成的协议,老存款(8 200亿元)要分5年转出。这样,邮政储蓄自己运作的资金要达到6800亿元左右。而且,按目前的增长速度,每年余额至少要增加2 500亿元。充足的资金是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最突出的特点,但资金出口却很少,资金如何运作出去是邮政储蓄急需解决的最大问题。到目前为止,除允许邮政储蓄进行小额贷款试点外,中国银监会只批准了两个资金运作出口,一是协议存款,一是债券逆回购。协议存款资金流出量大,收益高,连续稳定,风险很小,但对存款行的要求很高,成功率低。特别是在国家紧缩银根、居民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各商业银行有钱不敢贷,需要资金数量非常有限。再加上保险资金的运用一直是以协议存款的方式进行,邮政的加入直接加剧了协议存款市场的竞争程度。债券逆回购形式灵活,资金的流动性非常强,变现容易,风险较低,不受数量限制。但最大的缺点是利率很低,如果仅靠逆回购,邮政储蓄的成本都很难保住。

1.2 储蓄余额与收益的矛盾

有网点就有余额,有余额就有收入,这是邮政储蓄自1986年开展业务以来的经营规律。成立银行后,这一规律将会被打破,见表1。

由此可见,老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方法是收益最大的。它不需任何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只要有余额就有利差。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老存款的收益是新增存款收益的3倍。例如,某县局2005年储蓄余额为1.8亿元,新老存款各0.9亿元。2006年第一季度从老存款划转的收人为22万元,而新增存款收入仅为7.5万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存款的本金是不会打任何折扣的,余额是多少,就可以按照多少收取利差。但成立银行后,余额的数量和实际带来收益的数量将会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存款准备金。银行是特殊的企业,操作风险大,对国家、企业、个人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和国际惯例,任何银行经营业务活动时,为了增加抵御风险能力,都必须强制向中央银行上缴一部分存款,以备急需,这部分存款就叫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利息大大低于存款的成本利息,比例根据当时央行采取的经济政策而定,一般在5%~10%之间。国家决定紧缩银根时,就会提高各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否则就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邮政储蓄自1986年开展业务以来,由于只存不贷,没有什么风险,也就从来没上缴过存款准备金。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这部分必须上缴央行,由于利息很低,上缴的越多,亏损就会越大。

1.2.2 存款保险准备金。存款保险准备金是国外商业银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作法。其性质和用途与存款准备金差不多,不同点在于保险准备金要给保险公司,不带有强制性,但各银行考虑到资金案件的理赔方便,也都会毫不犹豫地提出部分资金作为存款保险准备金,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也不例外,这样,带来利差收入的本金又减少了一部分。

1.2.3 备用金。备用金是针对客户的大量提现需求而设立的应急资金。过去,邮政储蓄虽然也有备用金,但数量很少,能够当天划到人民银行的基本都在当天形成了利差收入。成立银行后,各县、市邮政局需要把资金上划到省邮政局,省邮政局又要上划到国家邮政局,备用金数量必然大幅度增加。国家邮政局规定,各省邮政局的备用金比例不能超过资金总数的1.5%,但实际水平都超过了2%。备用金越多,带来利差收入的本金越少。

1.2.4 在途资金。上划资金的速度、方式、时机以及和人民银行的关系,会影响到在途资金的数量。目前在县局,人民银行基本已取消了金库,资金上划要先存到各专业银行,达到一定数量时委托专业银行上划。由于专业银行考虑到竞争对手等因素,上划的频次必然会受到限制。而且存在专业银行的资金不但得不到利息,还要向邮政储蓄收取管理费。这样,在途资金数量越多,形成利差收入的本金就越少。

1.3 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矛盾

利差收入是指老存款转存人民银行带来的收入,由于收益稳定,利差较大,是邮政储蓄的主要来源。非利差收入是指邮政储蓄通过自己运作资金和中间业务带来的收入,是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利差收入占邮政储蓄总收入的比例逐步下滑,2003年为95%,2004年为90%,2005年为80%。尽管非利差收入比重在逐年加大,但与形势的发展有很大差距。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老存款的转出分5年完成,并规定了具体的时间表,见表2。

1.4 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关系

对银行来说,盈利越大,安全度越小,风险越大。从资产种类来说,资金划拨、贴现、中间业务、票据抵押、商品抵押、小额信贷比信用贷款要安全,但收益肯定不如后者。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必须处理好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的关系。一是信用贷款和其他贷款投资的比例要合理。二是长期贷款、投资,短期贷款、投资及小额抵押贷款比例要合理。三是贷款不能集中使用到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财团或个人,要相对分散。四是必须在邮政储蓄银行内部建立起风险防范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第二道防线是保险资产,主要是保险准备金。第三道防线是证券资产,主要是各种有价证券。

1.5 业务经营种类与业务经营权限的矛盾

资金运作初期,业务种类少,为了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把经营权集中在国家邮政局是完全必要的。成立银行后,业务种类肯定会大量增加。在成立初期,可以马上进行的业务有以下几类。

1.5.1 小额抵押贷款。小额抵押贷款主要针对消费者,其特点是贷款量小,针对性强,抵押物品灵活多样,风险小,收益稳定。目前,邮政储蓄部门已经在陕西等地开始了该业务的试点工作,截至2006年7月上旬,陕西省有10个市局40个县局257个邮政储蓄网点开办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2 686笔,金额5610.21万元,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所有的银行资产类业务中,该业务是最容易操作、风险最小、也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业务。

1.5.2 信贷资产受让业务。邮政储蓄银行通过信托平台投

资于银行信贷资产受益权的创新业务。在该业务操作中,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转让给信托公司,建立财产信托,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信托受益人(他益性信托)或信托受益权的投资人(自益性信托)受让信贷资产信托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具体操作为借款人——转让银行(现金流银行)——信托(现金流)——邮政储蓄银行(信用提高)。该业务科技含量较高,技术性较强,需要寻找和开拓客户市场,了解转让行的财务报表和信用评级过程;需要与客户和银行进行收益性谈判和条款安全性谈判;一般要求转让银行全额担保本息偿还,信托期满转让银行全额回购。

1.5.3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银行的实际业务活动中,经常有存款期限短而贷款期限长或资产业务扩张需求快于负债业务的情况发生。银行的长期贷款有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贷款一旦发生,银行的本金回流期限就已经被长期合约框定。银行资产的变现过程也就是其资产质量的市场检验过程。变现性强就意味着其资产质量好、业务风险程度低。为了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和收益性不受影响,银行经常会把一组欲转换成流动性的资产直接或间接地组成资产模块,然后进行拆细,以证券的形式向市场出售。这种行为就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这本身也是其长期资产的变现过程和集中风险的分散化过程。邮政储蓄银行没有任何不良资产,当然不需要出售信贷资产,但可以和银行合作,购买银行的证券化资产,以达到资产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1.5.4 项目融资业务。项目融资是对需要大规模资金的项目采取的金融活动。借款人原则上将项目本身拥有的资金及其收益作为还款资金来源,而且将其项目资产作为抵押条件来处理。在国外,参与项目融资可以采取银团贷款、贷款证券化、资产抵押证券等各种形式。支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是目前国外邮政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资产业务,肯定会成为我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的主要业务之一。邮政储蓄银行初期可以由商业银行提供一笔项目的搭桥贷款,然后通过信托平台以信贷资产受益权转让的方式转让给储蓄银行,使储蓄银行资金进人项目建设中,通过参与此类项目逐步提升邮政储蓄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1.5.5 衍生金融工具。互换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常用的金融商品,主要包括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开展本外币互换、长短期资金互换(如协议存款、资金回购、同业存款)衍生金融交易,这种合作可以发挥双方在资金方面的比较优势,提高双方的收益和效率,降低资金的敞口风险。除此以外,邮政储蓄银行还可以在开通的外币储蓄业务中提高交易员的外汇交易业务能力,购买外国国债和金融债券,以达到在风险小的状况下资金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1.5.6 农村信贷代理。邮政储蓄的业务网点分布广泛,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农村,这也是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支持“三农”的有力贡献之一。对农村的信贷代理主要是指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办个人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代理业务。贷款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以及小城镇的个体工商户,解决他们日常经营生产所需的短期资金需求,如农业生产、农产品采购、运输、贸易等,一般均为小额短期贷款。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日益重视,农户、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旺盛,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在农村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邮政储蓄银行信誉好,资金安全有保证,与农村的客户建立联系很容易,非常符合国家对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支援农村发展建设的要求。

1.5.7 中间业务柜面代理。在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中,网点、网络和丰富的客户资源是邮政储蓄银行最宝贵的资源。它是一种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资源,开放这些资源会使之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共产品,给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带来极大的正外部性。广泛的网络资源和丰富的客户资源是邮政储蓄银行生存的基础,也是柜面代理业务的基本条件。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和我们自身的业务尚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我们可以在手续费较高、对锻炼我们职工队伍有利的情况下开展代理还款等业务。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对公结算业务肯定会对我们开放,我们可以考虑让其他银行及客户在邮政储蓄银行开设账户,使他们都成为我们的对公结算客户。这样可以将我们的柜面代理业务转化为对公结算业务,逐步扩大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占有能力和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并形成公存资金沉淀,降低负债成本,提高市场经营能力。

2 解决矛盾的策略

2.1 下放资金运作的经营权限

目前,资金运作权限完全集中在国家邮政局储汇局,各地有资金需求,要通过国家邮政局审批才有可能运作,这在初期对防范和控制风险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自主运作资金越来越多,各地经济千差万别,不放权给地方,不但会错失资金运作的良机,而且会给国家邮政局带来很大压力,也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更不利于锻炼邮政储蓄资产业务经营人才。要尽快把协议存款、小额抵押贷款、柜面类业务的经营权下放给各省。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各市也应该逐步开展资产类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国家邮政局资金运作的压力,逐步提高资金运作的收益。

2.2 放宽对协议存款行的限制

协议存款初期,为了资金安全,对协议存款行的要求非常严格,重点放在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这四大银行并不需要大量资金,真正需要资金的是中小商业银行。我们对各商业银行的协议存款要求非常苛刻,如债券抵押、银行担保、利率固定、按季付息等条件,失去了很多资金合作机会。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金融租赁公司等更是不开口子,对资金运作非常不利。今后,重点要放在股份制银行,对商业银行要减少约束条件,对城乡信用社要主动上门,降低门槛。对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在信誉评估的前提下要敞开大门,广泛合作。

2.3 改变经营模式,加快培养和选调资产业务人才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面临的最急迫任务是向国家银监会要政策,给资金出口多开几条渠道。2006年3月,中国证监会已经批准了邮政储蓄进行小额抵押贷款的资产业务,目前已经在广西、陕西、福建等地试点。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目前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各局应该以银行的成立为契机,加紧培训业务和技术人员,为大规模开展资产业务积累经验。

另外,各级邮政储蓄部门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在途资金数量。上划资金成为邮政储蓄银行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做到资金上划有计划,在计划框架内完成。现在有的省邮政局资金增加和上划完全没有计划,有的计划不落实,实际数与计划相差5倍之多。二是上划要及时,与上划行搞好关系,能在当天到账的尽量到账。三是上划要科学。避开资金市场的头寸高峰。例如,每年春节前后是邮政储蓄传统的资金高峰,但同时也是各银行资金头寸最宽松的时候。这时,上划资金多了不但不会产生效益,反而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相反,第三季度资金市场头寸吃紧,资金需求加大,正是我们卖出资金的好时机,各级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彻底转变过去的储蓄旺、淡季之分,在淡季多划、快划资金。在业务经营上,改变把储蓄余额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指标的作法,而应重点考核企业活期比例、绿卡的使用量、异地存取款量和风险防范能力。规范经营能力,进一步发挥异地结算联网的优势,增加异地结算手续费收入。努力提高活期比重。加大绿卡的发卡力度,激活睡眠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使代办保险业务、异地存取业务、代收代付业务成为非利差收入新的增长点。

收稿日期:2006—04—20

作者简介:罗万堂(1963~),男,河北泊头人,学士,教授,河北省邮政职工培训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主要从事邮政金融研究;杜献敏(1964~),女,河南西峡人,学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学和资金核算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罗万堂 杜献敏

财产保险准备金分析论文 篇3:

社会力量参与民政救助之保险篇

【摘 要】民政救助是我国现阶段国家救灾救助的最主要官方救助手段,自建国以来全面参与国内所有救助活动,为我国的发展和重大灾害救助保障受灾人民生活的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对救助提出了更高更大的目标和方向,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救助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社会力量; 保险; 救助

一、我国现阶段救灾体系的现状

1.受灾救助的范围广、面积大,专业技术性强

受灾救助涉及政府职能部门的方方面面,不但涵盖:通信、食品、急救账篷、医院和电力、交通等等。也需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但受地域和专业等方面的影响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发生灾情后内部协调占用不少精力。另外,部门的救助水平和能力容易受地域、专业和管控能力影响对救灾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为灾民安置和救助带来不少困难,可以说如果出现自然灾害将是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一次大考试,这一点也不为过。

2.专业救灾队伍人力不足

现阶段我市地区除市级设立专门的救灾科外辖区内旗县区大多数为兼职人员,一旦出现重大灾害势必会出现人力不足的现象,另外由于我市属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位置独特,地形结构复杂,极端天气频繁。一旦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容易很难在极短的时限内召集如此多的专业救灾队伍参与救灾。因此,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将是适合我区发展的很好的救灾模式。

3.财政压力巨大

巨灾往往伴随着次生灾害,救助即灾后重建往往需要国家地方和受灾群众都投入巨资进行救助和灾后重建。如果出现百年不遇的重大灾害往往有可能拖累地方经济,影响地方正常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基础服务体系的巨大开支。地区经济发展出现调整性的放缓,许多地区的财政已经是捉襟见肘。如果出现巨灾问题将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充分利用现阶段我国保险业现有资源

1.我国现有大型保险公司基本可以满足和弥补部分现有阶段救助體系的短板

大型保险公司及机构覆盖所有乡镇县、大型村落和苏木、嘎查。基本在40分钟内可以覆盖金95%以上的受灾区域,并全年365天24小时专人值班。因此此方面力量参与民政救助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1年“7.23”重特大高铁相撞事故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竟是中国人保财险的查勘定损人员,并第一时间用动力伞空中拍摄现场受灾情况视频上传国家救灾总局和中央电视台,为救灾工作提供第一手现场资料。(1)运用现有保险体系成熟的理赔服务能力,专业快速的解决部分救助。如:房屋受损、财产受损。为灾后重建提供资金保障。(2)快速灾情上报体系。可以尝试民政部门与保险公司报案体系联合设立综合信息指挥平台,利用现阶段成熟的保险信息平台更精准的实现救灾指挥,实时更新救灾进展情况和灾害报告。

2.精准定位和现场灾情上报

虽然现阶段新型技术运用不断提升,卫星灾害预警。无人机扫描等新型技术手段。但现场验灾依然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手段,为救灾指挥调整和物资准确协调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但是民政部门不可能村村有配备办事员,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已经能做到乡镇设立营销网点,村村有保险协管员。在出现灾害时可以第一时间将实际情况反馈至保险公司和民政机构,为救灾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从而实现精准救灾,避免因信息错误耽搁宝贵的救灾时间。为人民生命财产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3.灵活多样的救灾方式

保险公司可根据受灾群众的受灾形式提供多样的救灾手段,对大限度的做到精准救灾和人性化救灾,我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部分地区交通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即发生自然灾害时,基本是路断、水断、电断、通讯断等。

4.救助面较广

现有保险体系统不但涵盖部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包括部分因意外造成的损失如:火灾和爆炸。一旦出现灾害事故不但为灾后重建减轻国家的压力,还可以在遭受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提供补偿,为人民群众灾后的正常生产生活提供保证。

三、灾后精神救助和心理引导

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即西方发达国家将救助分为两个部分即: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救助两个方面,而我国基本停留在前者,即物质帮助阶段。灾后精神救助和心理引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即使部分有也基本处于试验和宣传阶段,为将此项工作推向前者的位置。然而灾后精神救助和心理引导却是物质救助之后保障灾后重建和人员回复再生产的及其关键的步骤和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受政府考核体质的制约和现阶段我国救助体系发展的现状,灾后精神救助和心理引导迫切需要提到工作日程上来。一是建立我国灾后精神救助和心理引导志愿者队伍体系。针对性的培养和储存此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消化吸收各类高等专业类院校学生和社会类的专业类的心理专家和机构,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培训和实施方案;二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政府内部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具体分工专人负责制度考核;三是制定灾后精神救助和心理引导应急方案,不定期或与现阶段防灾演练联合参与演习;四是将灾后救助和心理引导体系纳入社会救灾体系中去,通过制度将物质救助和精神救助放到同等位置;五是根据灾害程度和发生的性质不同,建立部分或者合署建立灾后健康救助和心理引导健康服务中心,将部分需要救助的人群进行专业的健康救助和心理引导,使其尽快摆脱灾后心理阴影和心理导引;六是民政救助系统与参与救助的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开展灾后精神救助和心理引导合作救助具体分工,并将灾后精神救助和心理引导纳入保险系统救助体系中去,作为保险附加服务和增值服务。

四、设立立体化的多元化的管理监督机制

由于社会救助工作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权力失去监督可能会导致腐败,制度失去监督也会形同虚设,甚至还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的出现。而且迅速的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并将信息迅速蔓延,势必影响百姓对政府部门的失信。导致参与和协助能力的下降。因此建立多元化的管理监督体也是为了更好地为救灾服务。首先是充分利用好现阶段民政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时时公布最新工作及进展情况,切实发挥好政府职能部门窗口的作用。其次是充分调动民间监督体制,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和传统的电话信息信件举报体系。再次是成立监督调查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的对受灾区域群众的救灾情况和救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暗访。最后要充分利用现阶段微信等快速网络信息平台公开救灾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点评和监督。

五、政府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参与巨灾保险体系的建设

我国巨灾保险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基础及其薄弱,主要集中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社会对巨灾保险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现有的巨灾保险规模小、保障面窄。截止目前巨灾风险呈现产品少、保障面窄、保障程度低,社会认知度低和保险公司开发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3点意见和建议:

1.国家必须通过立法的手段设立巨灾保险制度

从国家层面根本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巨灾保险产品制度不仅仅是一个保险公司是否开办、是否开发一个合适的巨灾保险产品和是否设立一个巨灾保险机构的问题,而是从国家体系中将此问题落实到制度里。使其巨灾保险真正服务于巨灾。从国家层面树立决心和推进此项工作的实施。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推进此项工作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2.取长补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制度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复杂和气候多变的实际情况和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在充分吸收国外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因地制宜的建立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制度。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巨灾保险业务的功能不仅局限在经济补偿、缓解国家财政压力等方面发挥作用。例如1997年以后美国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巨灾风险交易所直接进行风险交易。新西兰则是通过普通住宅火灾险强制附加地震保险。并按照一定比例将住宅火灾险的保费一定比例拨付给地震委员会,即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使用和管理此部分巨灾资金,出现巨灾由第三方监督机构监督使用该资金。

3.鼓励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开发巨灾产品和承保巨灾风险

巨灾保险往往巨灾为主要赔偿对象。重大自然灾害往往能将一个国家的经济拖入泥潭何况一家公司,因此国内外的保险公司均将巨灾从自己的保险体系中和保险保障范围内直接剔除。经营巨灾保险涉及地质、地理、气象、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才队伍。前期投入极其高昂,收效缓慢一旦出险将面临巨额赔付,甚至能将保险公司拖入生死存亡的边缘。保险公司无法对一个地区的地震、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衡量和测算,致使保险公司无法在保险开发前期掌握准确的数据,进而开发丰富的巨灾保险产品。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将有责任义务与保险公司就产品开发、数据分析和巨灾保障。

六、未来灾害体系建设和发展预测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可以充分利用现阶段成熟的网络视频和物流配送机制实现物资配送公开透明化、专业系统化。非急需必备的生存用品外资源均可以通过网络物流配送的方式快速运抵受灾地区。

二是专业系统化的防灾救助公司将全程参与部分非关键性的救灾辅助工作。将部分救灾任务交予专业公司处理。所有的费关键性的服务按照时限进行分类打包。由专业的服务公司负责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区域内招标,并按照回访摸底等途径进行评分,淘汰落后。即避免了因巨灾导致的政府部门难以面面俱到导致救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避免了因专业能力问题导致的救灾漏洞。

三是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房屋及其室內财产等资产全部有保险公司负责勘察、定损和理赔处理。减轻民政部门灾后重建的工作压力,并成立联合协调委员会共同处理部分纠纷,并将纠纷处理情况作为下一年度考核保险公司的依据。

四是民政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设立巨灾保险准备金制度。即将每年的农房保险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在投保再保公司保障巨灾保险,作为巨灾保险的赔付准备金。如果遇到极端自然灾害由保险公司和民政部门以及巨灾保险再保公司和监督机构一起启动巨灾保险准备金和巨灾保险赔款一起应对巨灾保险的物质损失。

五是设立专门的巨灾应急方案。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应急方案,如: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地震救灾预案、暴风暴雨应急预案等预计预案,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分工,各司其职。并定期举行联合演练,查缺补漏。

七、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不断发展,我国政府的救灾能力也日益得到加强,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和拥护。但是,救灾是一项系统性很强专业性更强的工作,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利用社会先进的救助手段参与灾害救助,综合各方面优势力量使其更好的参与社会救助,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现阶段我国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民政救助工作势在必行,不但能提升我国的救灾水平和救灾能力,而且还能实现精准救助和个性化需求。为我国的民政救助工作提供新鲜血液,更好地服务受灾群众。

作者:毕长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论文下一篇:反腐功能电子政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