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2-09-19

第一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大悟县新型工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富民强县的第一推动力。大悟县作为工业化后发地区,近年来虽然在发展工业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从总体上看还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发展水平,推进工业化任重而道远。新时期如何加速大悟县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向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工业经济好中求快、优中求进。

一、大悟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大悟县始终坚持不懈地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县、实干兴县”发展战略,按照“依托资源发展工业,延伸产业拓展工业,招商引进兴办工业”的思路,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域工业呈现了快速增长势头,成为了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2.6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占GDP的比重达24.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工业项目建设卓有成效。牢固树立县域经济就是招商经济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坚持大员上阵抓招商,落实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个引资主体的招商引进责任,严格实行招商目标管理。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代理招商、委托招商、业主招商,采取亲情招商、以商招商、活动招商等多种形式,分别在浙江、上海、江苏、武汉、广东、香港等地开展定向招商引进活动。同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参加鄂京津合作洽谈会和中博会,组建了北京商会,组织接待了石家庄湖北商会、湖北晋商联合会来大悟县投资考察,开展了一系列“回归创业”活动,网络了一批客商,一批项目落户大悟。如科技创业园、高发汽配、瑞众铸件、加高不锈钢、金凤石材等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星级宾馆、瑞信商业中心等一批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顺利签订投资协议;避雷器制造、食品加工、彩印包装等一批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达成了投资意向。预计2009年可实现引资额5亿元,直接利用外资550万美元,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企业5家以上。

——坚持把大力实施工业经济“百千万”工程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加大。结合大悟实际,出台了《大悟县关于加快实施工业经济“百千万”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末,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千万元、百万元企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鼓励支持企业新上项目、扩大产能、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银企对接力度,组建了股份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2008年,从财政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拿出资金3430万元,对206家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增强了中小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融资能力,使一批中小企业逐步成长壮大。成立工业生产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采取政企联手、部门服务、社会支持

- 2药材基地的建设发展;以绿色食品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加工业。四是突出发展硅光电材料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石英石资源,以富佳龙硅业、硅光电材料工业园、青鹏陶瓷科技生产项目为龙头,全力做好硅产业发展文章。据调查,目前全县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建材、水晶制品“四大产业”已初具雏形,工业园区共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从业人员2.3万人,实现产值9.5亿元,今年1—6月份共入库税收4532万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37.8%和54.6%。

——坚持把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3月以来,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聚集、分期实施”的原则,该县集中财政资金、经营城市收入、科技专项资金、城市建设资金等,整合“打捆”投入县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有线电视、排污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生产生活功能设施日益完善,开发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随着开发区的整体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截止6月30日,县开发区入驻投产、开工建设和签署协议项目达38个,协议总投资39.8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企业13家,过5000万元企业12家,已建成18家,10家在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收费行为。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保留的收费项目按核定的最低标准征收,做到“能减则减尽量减”。通过清

- 4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总体来看,大悟县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30%,比重偏低。规模效益相对较低,企业竞争力不够强。2008年全县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2.6亿元,占全省的0.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5.5%,仅相当于全省的0.2%。工业主体还是以中小企业居多,骨干企业、优势企业较少,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能带动财政快速增收和扩大就业的工业项目较少,缺乏在省市产业布局中占主导地位的重大项目,发展后劲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资金、技术、人才缺乏。新型工业化是改变以往发展工业的思维定式,对已形成的工业框架体系改造、重塑、优化、升级、合理布局的过程。所有这些方面都集中体现在资金、技术、人才问题上,这些恰恰又是制约大悟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从财政收入上看,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3171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仅17074万元,用于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十分有限。而发展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据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全县法人工业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镇化水平偏低。大悟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比重大,就业结构转换缓慢,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到2008年底,农村人口达5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3.3%。由于

- 6害,就“能快则快尽量快”地发展,不断扩大企业总量,提高企业质量。一是抓好投产项目投产达效。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使一批中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一批规模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继续大力实施工业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支持光学玻璃、京华彩印、华龙生物药业、越华防护用品、瑞光纺织等投产企业做大做强。认真抓好资金、电力、运力等生产要素调度,切实帮助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二是抓好成熟项目开工建设。对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和前期工作已完成的项目,认真落实土地、资金、环保等建设条件,促其早日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风力发电、科技创业园、瑞众铸件、高发汽配、加高不锈钢、恒发柔顺剂、富佳龙硅业等项目建设步伐,形成生产能力。三是着力培育出口型企业。大力支持金利源服饰、华光水晶、纬兴毛织等出口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出口规模。加强对金凤石材、裕丰毛织等企业产品出口服务,帮助企业办理自营外贸出口资格。积极探索建立民营机制的外贸出口公司,代理出口业务,促进外贸出口增长。四是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加快开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开展银企合作,不断加大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认真兑现金融机构信贷激励机制,不断扩大商业银行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县“城投公司”的职能作用,为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提供融资平台,开辟企业融资新渠道。继续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在上市公司培

- 8联络机制,高度关注武汉产业转移和企业扩张动态,积极争取“武”字头工业企业特别是现代铸造业转移落户大悟。

——着力夯实发展平台。开发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载体。要围绕大招商、招大商,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项目落脚和聚集的主要平台。一是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践证明,只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必然有大项目、好项目前来落户。大力实施开发区“北拓东扩”工程,启动京珠连接线规划建设,加快征地、拆迁和土地平整步伐,抓紧抓好二期工程供水、供电、有线电视、通信、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引导项目向开发区集中。按照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的要求,抓好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协作配套,加快“四大基地”建设步伐,形成产业集群优势。通过壮大现有园区企业,推动以外引外、以商招商,真正做到引进一个、招来一群、带动一片,使整个开发区建设不断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三是努力突破土地“瓶颈”制约。积极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着力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提高单个企业的投资规模,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率。进一步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充分利用非基本农田和存量土地,加大荒山、荒坡和丘陵岗地开发力度,拓展园区面积,增加工业用地规模。

——着力加强全面创新。大悟县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把技术作为一种战略要素来对待,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把科技优势、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在“新、奇、特”上

- 1011 -

第二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讨论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对市工业发展形势的正确认识上来,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为全力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从2005年11月16日开始,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各单位开展了以“奋力争先,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两个多月以来,全市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严肃认真、积极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大讨论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原创:wenmi114.com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市委于2005年12月6日召开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并对大讨论活动作了具体要求和部署,会议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讨论活动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以及具体要求。为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的领导,成立了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大讨论活动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制订了具体方案,召开了动员会,做到领导、方案、时间、责任、措施“五落实”,保证大讨论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

二、强势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大讨论活动的宣传方案,确定宣传重点;二是及时组织开展了电视专题采访、板报展、优秀论文展评等活动,包括市领导、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企业负责人、离退休老干部共12人接受了电视专题采访,有37个单位共37块板报参加了板报展评,有各单位共50篇论文参加论文评选,不断把大讨论活动引向深入;三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宣传栏、广告牌、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发动,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四是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城区各主要街道、办公楼悬挂横幅和喷绘标语,并印发大讨论活动简报25期,及时刊发各单位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和具体做法;五是全方位、多形式、高密度、大容量地进行大讨论活动宣传报道,市广电局通过电视及时播报各单位开展大讨论活动情况;六是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也充分利用宣传栏、标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大讨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工业发展,事事以工业发展为重”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通过对省、市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等内容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了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均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日程安排表,认真开展集中学习,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一是把大讨论活动与思想实际相结合。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结合部分干部对我市工业能否快速发展产生怀疑,对发展机遇和自身优势认识不足的思想实际,从解决干部的发展信心不足、争先意识不强等问题入手,展开深入讨论,使广大干部群众在精神状态上得到洗礼、思想认识上得到飞跃,让所有的积极因素迸发出来。北大渠乡讨论过程中做到有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学习体会、学习考勤、学习小结等。二是把大讨论活动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在大讨论过程中,查找自身问题及原因,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市人大、政协机关以“为什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怎样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如何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好服务?开展大讨论活动有何重大意义?”为主题展开大讨论。三是把大讨论活动与推动重点工业项目相结合,以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都注意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讨论活动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载体来狠抓落实。

四、认真查摆,发现问题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查找问题不走过场,真正收到实效。发展计划局在认真查找自身不足的同时,还认真组织好下属单位的自查工作,班子成员对联系点的讨论活动亲自动员,具体指导,直接帮助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讨论不清楚不放过,查摆问题不深入不放过,思路不清晰不放过,使大讨论工作步步深入,做到务实、求实、落实。二是查摆形式多种多样。各部门、各单位都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和群众的意见。经贸局向社会各届群众征求意见近千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2次,深入走访基层3次,发放并回收征求意见表70多份,有力地促进了存在问题的查找。三是问题查找准确到位。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干部认真查找自身在发展速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服

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认真查找个人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思路、工作作风、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撰写剖析材料,敢于追根究底,敢于触及灵魂。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上查与下找相结合,查找问题公开化,集体和个人查找出来

的问题通过政务公开栏、会议等方式予以公示。乡镇在机关门口专门开辟了大讨论活动专栏,将党委、政府查找出来的问题以及领导班子个人剖析材料全部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查摆问题促整改提高。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把大讨论活动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查找问题过程中,能够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整改,切实使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林业局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努力做到“四个强化”:强化服务意识,强化干部考核,强化创新意识,强化作风建设,教育职工切实改进作风,不务虚,真抓实干,把心思用到事业上,把时间用到工作上,把精力用到尽职尽责上。

五、认真整改,狠抓落实

全市各单位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1)思想解放不够,在观念转变上有差距,遇事还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工作、管理项目、促进发展方面还做的不够;(2)抓大项目的能力方面还显得不足;(3)对全市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调查研究的深度不够。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首先从解决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入手,结合大讨论活动,对本单位干部职工进行深入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纪律作风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二是进一步减少了办事程序,统一办事程序;三是健全和完善了公务公开制度,继续坚持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严格了工作纪律,本单位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保持了紧张有序、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六、加强督查,有效推动

为防止大讨论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确保大讨论活动的质量,市委建立了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自觉把自己摆进去,按照自己所联系的单位,开展学习动员,实行面对面指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市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树立信心,推动了全市面上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也带头学习,带头查找问题,既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大讨论,又统筹兼顾,抓紧抓实当前的各项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大讨论活动中,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协调各方、推动全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收集了大量信息材料,及时了解和把握全市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认真履行“指导、督促、检查”的职责,加大督查力度,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自查,确保大讨论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

七、结合实际,建立长效机制

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展大讨论活动过程中,都能结合自身实际,把大讨论活动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编制“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与搞好当前各项工作、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全市广大干部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找准了位置,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开拓创新,作风上求真务实。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全市上下努力营造一种一切为了发,一切服务发展,一切为发展让路的全方位服务意识,努力亲商、助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八、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个别部门领导不重视,甚至在本单位未动员、未安排大讨论活动;二是个别部门的大讨论活动流于形式;三是部分干部的观念仍然不够解放;四是原计划请专家授课,但由于客观原因未落实,近日仍要补上。原创:wenmi114.com

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对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认识不断提高,参与思工业发展、议工业发展、盼工业发展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干事业的热情得到激发,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全市上下形成了努力营造工业经济大干快上、加速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第三篇: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作者:投资商贸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8-12-2

5近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又在全省产业园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固树立抓园区就是抓新型工业化、抓园区就是抓核心增长极的理念,从落实“一化三基”战略、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产业园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加快我市产业园区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就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当前突出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全市省级开发园区的发展现状

2003年国家对开发园区清理整顿和规范后,我市保留9个省级开发园区,总核定规划面积25.34平方公里。到2008年6月底止,共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51.95 亿元,累计开发面积2138公顷,占整个核定规划面积的84.44%;入园企业992家,其中工业企业289家,占整个企业个数的29.1%;安排就业6.36万人。 表一:郴州市开发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全市开发园区努力克服年初冰雪灾害的不利影响,积极组织灾后恢复重建,招商引资和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9月,开发园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个,实际到位外资10188万美元,同比增长45%,占全市到位外资比重的24.5%;实施内联合作项目78个,实际到位资金19.7亿元,增长14.5%,占全市总数的21.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5.3%;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1.5亿元,增长21.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8%;完成高新技术产值40亿元,增长43.7%,占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的40.1%;出口创汇7032万美元,增长49.9%,占全市比重为16.9%;上缴税金4亿元,增长1.2%,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22%;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增长23.8%,占全市比重的14.4%。

二、对我市开发园区发展情况的基本评价

1、取得的基本成效

(1)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初步显现。开发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基本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已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规模。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钻石钨、金贵等项目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得到了较快提升,近三年增长幅度均保持在25%左右,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20%左右。

(2)招商引资初见成效,项目建设逐年增多。近几年来,开发园区利用在政策、体制和承接平台等方

面的优势,吸引了大批项目入园投资办厂,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成效,实际利用外资额一直占三分之一强,先后建设的项目有:青岛啤酒、华录数码、三联机械、郴丰鞋业、众合铸业、三九制药、金箭焊料、台达电子等一大批产业项目。

(3)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值增长迅速。近年来,开发园区已由原来的以引进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以注重引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2008年9月底止,园区高新技术企业 42 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个数的26.3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 亿元,增长43.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40.1 %。

(4)城镇化带动作用较为明显。我市大部分开发园区都是紧临中心城区而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大部分开发园区与中心城区已成为了一体。郴州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滚动投入和开发,建设了五岭大道、万花路、旭辉路等城市主干道,并组织建设了五岭大市场、涌泉小区等商住场所,建成区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发展到8平方公里,促进了中心城市“南延”步伐。宜章、永兴、嘉禾等开发区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快了整个白露塘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步伐。

(5)缓解就业压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开发园区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为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也逐渐增多。到2008年9月底,全市9个省级开发园区共吸纳直接就业人员63600多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的11.4%,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规模普遍不大,经济总量偏小,还未能真正成为全市产业项目建设的洼地、经济增长的高地。全市9个省级开发园区,不管是建设规模还是经济规模与沿海发达园区比都显得很小。市属的2个园区平均占地面积不到500公顷,县属开发园区平均面积只有220公顷。宜章、汝城、嘉禾等一些老开发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已无地可用。全市开发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及对财政的贡献率,多年来基本上没有质的飞跃,一直在10—20%之间徘徊,没有真正发挥开发园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

(2)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约集聚度不高。全市9个开发园区几乎都涉及了有色金属加工这一产业,主导产业定位不明显,产业雷同化现象较为普遍。各地以往为了项目建设、为了完成招商任务,采取的是“拣到篮子就是菜”的做法,甚至为了争同一个项目而竞相无原则放宽条件,以致于项目还未真正投产就背负了一大堆债务,导致招商质量不高,产业布局混乱,产业集聚度不高。据测算,全市开发园区产业集聚性为68.6%,较高的为有色产业园99.5%。其次是永兴、资兴和嘉禾,其他园区都比较低,宜章只有24.3%。

(3)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开发园区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开发区没有享有相应的综合经济管理权限,园区管委会形同“联络、协调、服务”机构,大小审批事宜均需找这个部门、求那个部门,没有彰显园区“机制灵活、工作高效”的特殊区域优势。

三、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全市开发园区的快速发展,增强产业发展集聚、经济增长龙头性作用,必须尽快构筑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园区工作。开发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是财源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城镇化的助推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管理工作,把其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省级开发园区所在的县(市、区)要成立专门的开发园区管理领导小组,县(市、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发改、经委、财政、国土、环保、商务、招商、建设、规划等部门,负责研究确定开发园区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统筹协调解决开发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加强园区管理机构的班子建设,要把综合素质强有经济头脑,想做事能做事做得起事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园区领导班子,并通过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等形式配备好中层管理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要赋予园区管理机构充分的管理权限、保障其有高效工作的机制和基本条件。

(二)切实加强园区的科学规划,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园区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根据目前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科学编制好园区土地扩园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各园区所在的县(市、区)要理顺好与园区的财政体制,帮助园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务、咨询、法律、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体系建设;加速以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网络化办公、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管理、国际化交流于一体的信息化园区;加强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努力营造生产与生活、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三)充分利用招商引资平台,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信息网络,积极利用政府门户网、红网、泛珠合作网、政府招商网等网络资源,及时发布项目信息。要加强与国外投资促进机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常性联系,互通项目和投资信息,交流招商引资经验,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和成效。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招商引资中介机构,并通过与国外中介机构,我国驻外机构、外国驻华机构的联系,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网络。要积极利用中博会、泛珠论坛、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平台,大力开发招商引资活动。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的要求,紧扣园区的主导产业做文章,形成全市一盘棋,避免园区之间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四)大力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切实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要把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当作各级各部门发展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并作为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一是要优化政务环境。对开发园区呈报的审批项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优化服务意识,简化程序,缩短办理期限。二是要优化项目建设施工环境。要坚决杜绝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的现象发生。对园区施工环境恶劣整治不力的,应追究园区所在地政府相关人员的相应责任。三是要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到园区内企业进行检查、收费和罚款;确因工作需要进行检查的,应事先通知园区管委会,共同确定时间,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园区管委会。

(五)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郴州市开发园区发展考核实施办法》,切实加强对承接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管理服务水平、招商引资质量、经济效益状况、环境保持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市政府设立开发园区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发展好发展快的开发园区,在年终考核中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建设速度缓慢、入园企业较少、生产经营粗放、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园区,视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并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园区主要领导相应处分。

第四篇: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作者:向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秀山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贫困县,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立足于县情,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立足县情实际,科学制定发展目标

在新的发展阶段,秀山县要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工业化水平,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立足县域实际,着眼发展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合理利用资源为基础,以严格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关键,到2010年,努力实现“六个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提高。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5.4亿元增加到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1:27:32调整为18∶48∶34。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3.5亿元。三是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重点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四是环境保护质量明显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90%、80%,初步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五是科技信息能力明显提高。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六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分别达到11470元、2800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资源是基础,特色是优势。秀山有着丰富的锰、钼钒、高岭土等特色资源优势,我们将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六大产业。一是做优锰系列产业。坚持做大做强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资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抓好集群生产,促进技术改造,开发新型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2010年锰业产值达到30亿元,建成全国最重要、世界有影响的锰工业生产出口基地。二是壮大水泥建材产业。加快现有水泥企业的整合,抓紧组建水泥建材集团,力争实现年产水泥100万吨以上,建成武陵山区的水泥建材工业大县。三是抓好非矿新兴产业。积极开发以汞矿、硅矿、钒钼矿、高岭土、黑滑石为主的非锰矿产业,建成重庆市重要的非金属矿产业基地。四是发展药化轻化产业。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加强药化、塑胶、热塑稳定剂等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走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建成一批具有产业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药化、轻化工业企业。五是培育食品加工业。加快农业商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畜禽肉类、淀粉制品、粮油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建成以绿色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加工转化基地。六是夯实能源基础工业。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抓好石堤电站建设,积极筹建火电厂,努力扩大全县电力总量。加快天建成与发展资源型、高耗能型工业相适应的能源保障体系。

三、突出工作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优化生产布局,创新发展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着眼于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和适度集中的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切实搞好产业布局,整体优化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格局。县城经济圈,重点布局无污染工业和都市型工业,形成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商业为重点的县域经济中心。环城乡镇,重点发展电锰工业、建材工业和药化工业等资源型产业,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环城经济圈、工业密集带和产业连绵区。边贸及沿路乡镇,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民族特色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一批新型工业重镇。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作支撑,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载体。加快“一线两轴五射”为重点的公路交通建设,积极配合渝湘高速公路(秀山段)工程建设,形成渝鄂湘黔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水利体制改革,积极抓好隘口水库、县城防洪堤等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改善经济发展条件。加快实施“信息入乡”工程,逐步形成网络秀山、数字秀山,不断提高信息化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素质,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对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三)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级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科技创新是灵魂,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技改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加大科技投入,把信息技术更加广泛深入地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增强企业自我开发和自我创新能力。

(四)强化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环节。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着力抓好节能、节源、节水工作,坚决杜绝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坚持“环保无优惠”原则,坚决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工业“三废”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使全县工业步入生态平衡、良性发展的道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五)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等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为导向,依托资源和环境,换资金、引项目、吸人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工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锰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增强左右国际市场的能力。加强与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鼓励工业企业向外扩张、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和开展劳务合作,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工业资源。坚持对外开放与体制创新并重,进一步放开、放宽、放活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六)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要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对工业原料供应能力和水平,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要正确处理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以秀山火车站站前新区为重点的物流中心和新型商业业态建设,加快构建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商业服务体系;要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通过加快工业的发展步伐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有效举措,吸纳更多的富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资金、人才、资源、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向城镇聚集,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逐步缩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落实领导力量,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创新领导机制,建立起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套工作班子、一种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内在规律的认识,使之成为领导新型工业化的行家里手。

(二)实现机制创新,强化政策保障。加快投入机制创新,对接重庆市“八大投资公司”,成立相应的投融资公司,集聚资金投资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强银企合作,加快组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充分利用重庆直辖市、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出最大效益。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企业。

(三)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环境保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性审批和收费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设诚信政府、诚信社会,打造诚信秀山。抓好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协调和解决厂村、厂群矛盾,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破坏企业生产等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强化人才保障。进一步强化人才观念,培养、吸引和用好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各类人才。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深造、锻炼,努力建设一支经营管理水平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强、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要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革新等活动,培养锻炼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一批工业领域急需的实用型专业人才。要依托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保证。

(五)抓好企业党建,强化政治保障。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企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创新和探索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党的建设的有效方式,把企业党建工作同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积极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把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不断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企业党组织成为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五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刘雪荣

2005年第8期 ——第一要务

近年来,潜江市坚持加快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发展循环经济是潜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还要实现生态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但用什么样的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潜江实际,也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及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偏重于化工产业,医药、化工、电力、水泥、冶金、酿造、造纸等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较多;另一方面,目前潜江很多企业走的仍是粗放型、外延式发展的老路子,初加工产品居多、消费类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尤其是高附加值、高税率产品少,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能耗、物耗、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比发达国家和先进发达地区高出很多。若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方式,资源和环境支撑将难以为继,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就

无法实现。因此,要实现潜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潜江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和探索

近两年来,潜江市着力在四个方面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03年6月,市委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潜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出台了《中共潜江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等10个政策性文件,编制了《潜江市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等规划,重点围绕石油开采、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一是医药化工已形成特色产业。全市现有各类医药化工企业30多家,力争通过3—5年努力,把潜江建成全省新型化工医药城。二是冶金、铝业发展势头强劲。张金工业园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拟在两年内再投资7亿元新

上一批项目,打造全省铝业基地。三是水产品加工形成大园区格局。全市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8家,去年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1240万美元,同比增长50%。四是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去年全市新增棉纺8万锭,新增纺织企业3家,全市棉纺规模年生产能力达30万锭。

发展关联产业,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把新上项目的着力点放在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引进下游配套项目上,不断拉伸产业生态链。泽口工业园内,远达化工生产氟硅酸钠的原料卤水和硫酸由仙桥化学提供,而远达化工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及亚硫酸又通过管道提供给永安药业;仙桥化学生产的盐酸提供给氨基酸厂、烧碱提供给石化厂、液氯提供给自来

水公司和诚实化工、氨气和氯气用于合成糊树脂等。生态工业链的初步形成,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关联度。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引进项目过程中,我市严格项目筛选,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引进了江汉环保、晶鹏纺织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加大企业技改创新力度。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潜江制药、江钻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均已建立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中心,华盛铝电、金澳科技等企业通过开发新的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了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2004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入达10.2亿元,同比增长25.3%。这些技改项目提升了传统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严格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工业。我市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各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率、项目建设“三同时”执行率、排污申报登记率均达100%。相关执法部门坚决依法取缔“十五土”(小)和“新五小”企业5家,对偷排和超标排污的7家企业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有效地控制了污染源。目前,全市总体环境较以前明显好转。

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力度,促进潜江可持续发展

要保持潜江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力度,强化措施,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突出矛盾。

科学制定潜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

专家认真分析我市五大主导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把经济系统从传统“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模式,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

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认真探索制度降耗的实施办法。将用地、资源、环保、就业、效益、技术创新等各项指标与产值、利润、税收等经济指标按不同的权重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编制潜江市新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将循环经济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三耗”、“三废”六大绿色指标,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改革价格体系,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量化,实行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有偿性;以多种调控手段调整产品结构,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依托工业园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根据我市工业园区的产业现状和优势,加强对现有工业的改造,采用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延长企业产品生态链,建立企业间生态共生关系,使资源和能源在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或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通过引进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深加工及副产品、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与衔接,逐步构建以化工为主体、相对比较完整的工业生态网络。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

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结合创建文明新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作者系中共潜江市委书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局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下一篇:监控安全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