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网络心理学的含义、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以及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四大主要症状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关键词:网络;心理;症状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志三部分构成。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摘要】高职学生心理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教育,及时发现和化解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稳定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心理教育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有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学生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严重的还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研究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来说,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教育是由现代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充满机遇和挑战。求学、就业、交友、恋爱等使大学生面临多维的人生选择,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校园与社会的联系直接、迅速、频繁。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缺乏社会经验,其思想处在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会使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

因此,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中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环节。

三、高职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要提质增效,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发展转轨,必须把心理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但总有许多高职院校更多地将心理教育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其质量效益不高、受众面不广也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境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其实施方式单一狭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实施方式的单一导致许多学生处于心理教育的盲区。通过选修课、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即便是在其本身质量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其受众也相当有限,绝大多数学生也不能拥有心理教育的机会。这种情况与高职院校没有把心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是分不开的。

其次,多数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局限在心理咨询、讲座、选修课渠道,加之这些方式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时常不通畅、质量效益得不到保证。如心理咨询在场所布置、人员配备、制度建立等方面尚不完备,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工作是有名无实的。又如,选修课方面,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但并未把选修课纳入必修课的管理,学生出勤率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随意性相对较大,其质量大打折扣。

结合这些实际情况,顺应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要进一步增强高职心理教育的实效性、扩大其受众面,必须转变心理教育理念,用系统思维统领其工作开展,又好又快地开发出相对较完善的心理教育方式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高高职心理教育的方式对策

1.多元化心理教育方式

心理教育工作应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热线电话等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宣传,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并懂得当靠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如何寻求帮助。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训

虽然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辅导员或德育工作者担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培训,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没有纳入到正轨。高校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就必须对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

3.心理健康档案完备化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学校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

4.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

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及治疗体系已迫在眉睫,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从中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有针对性的治疗。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价,不仅有利于掌握高校学生总体的心理变化趋势,也有利于把握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历程,针对个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5.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外空余時间相对较多,且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充满了兴趣。学校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讲座,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研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反馈思想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建设好校园文化氛围,办好宣传栏、做好宣传广播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熏陶。

6.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因此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发挥积极效应,学生才能取得职场的成功。

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是高校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总之,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社会化程度高,且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推动。高校应当对学生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在校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把职业心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育整体规划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银星严.高校心理课体验式教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9

[2]杨春萍.高校心理健康课参与式教学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作者:罗欢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及问题症状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网络心理学的含义、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以及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四大主要症状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网络;心理;症状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志三部分构成。人的心理与人的直接生活感受、经验相联系。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在长时间接触网络之后就出现了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作用下产生的。网络心理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网络既是人类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利工具,又是人类的思想信息载体。网络在承载着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运用时,就产生了网络心理活动。随着网络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领域渗透程度的深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开始变化,从而使人的认知、思维、情感、兴趣、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发生改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人的思想和心理都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对来自网络世界的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从而推动人的网络心理发展、成熟。而大学生是一个与网络有着密切联系的群体,在长期接触网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之个性相关联的网络心理。大学生网络心理,是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网络心理,主要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内涵

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概念的界定,是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了解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网络的根本属性、网络传播的特点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概念进行深入思考。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概念进行界定时,应尝试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相统一。一方面,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对象,从根本上说是真实存在的人,即大学生网民,尽管他们在网络环境里体现为网络“虚拟人",但隐蔽在“虚拟人背后却是现实的人;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教育说到底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对网民进行认知、情感、意志、人格、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的心理教育;最后,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网民的心理素质与网络文明素质。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理解之分。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广义理解,即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传统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狭义的理解即是,基于网络载体上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把网络视为心理教育的新环境、新工具、新方法,利用网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教育。两种理解都是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在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同时要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深入的了解,在以往学者研究中把网络视为一个教育工具,这是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概念的狭义理解,在笔者认为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工具,也是虚拟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教育不是心理学的内容,而是对现实空间心理教育的补充和完善;网络心理教育的宗旨是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教育空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深入挖掘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才能更好的进行心理教育。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主要症状

1、社会人格异化

网络出现后,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的社会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常常是以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为镜子的。但是,在网络里,当一个人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时,别人对他的认识也就难免失真。反过来,这些来自他人的评价,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混沌。一个人在网络里把自己分成若干个角色时,也会带来角色冲突的迷惑。这些角色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之间的冲突,可能更加严重,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这样,关于自我的认识也就很难正常建立起来,从而影响到对人的社会化过程,导致“社会人格异化”。比如人际交往障碍和数字化人格障碍。

2、情感冷漠症

“情感冷漠症”,一种无节制上网后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3、网络焦虑症

由于在网络中缺乏正常的社会情感疏通,人们很难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网络上浮躁的言词与画面的刺激,大学生因心理应激使适应压力会急剧增大,引起焦虑,焦虑又往往被强化,形成“网络焦虑症”。

4、网络孤独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对其他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大学生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孤独。网络孤独症也是大学生网民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侠,黄希庭.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II(3).355-359

[2]史克学.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77-78

作者:康玮

第三篇:新生代大学生心理教育分析

摘要: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了“90后”的世界,他们已经成为了校园的主体,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和特点。本文就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新生代特点 教育措施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以个性张扬、善于表现自己、目的性明确的特点著称。这些新生代有着自己独特的符号,他们相对于以往的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再接受老思想和老方法的教育模式,因此改革教育制度已经势在必行了。

一、 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

(一)接受能力强但交往能力差

这一批新生代大学生从出生就成长在科技发展的大潮中,可以说是生活在网络时代,并且接触着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他们接受能力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创新的特点,所以他们希望找到个性相符的人做朋友,但是当进入校园后,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感觉自己被困在了孤岛上。其实正是因为大家都是“90后”,都个性鲜明,因此要真心的交流并不容易,一旦处理不好与学生、室友的关系,就非常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就像之前出现的舍友投毒案以及马化腾案等,这都是由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差所造成的悲剧。

(二)自我意识强烈但缺乏自理能力

新生代大学生喜欢时尚、青春、靓丽,并且到处都彰显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其表现能力也非常强,任何事情都追求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但是他们这些新生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悉心的照料下成长的,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常看到的现象就是他们抱着一堆衣服或是被罩床单去洗衣房,由此可见,相对于以往的大学生,他们特别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我们说大学是什么,它就是给你提供尝试锻炼自己的机会,可以不再由父母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离开父母后自理能力极差的“90后”。

(三)思维能力强但情绪控制能力差

相对于以往的大学生,“90后”的大学生思维能力较强,并且有着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对于社会的认知度和历史的责任感都很强烈,对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都很强。但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阶段是情绪最丰满的时期,大学生时常都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干扰而反应强烈,情绪起伏大,特别是在感情面前,显得特别的脆弱和迷茫。

其实除了上面三点特点以外,新生代的大学生还有很多特立独行的表现,如时代感强、认知能力强、有竞争意识等这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特点,与此同时,他们身上也有阻碍成长的特点,如功利心较重、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等。总的来说这些新生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一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关,二是社会环境的因素,所以作为学校来说一定要正视新生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迷茫,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和重中之重。

二、新生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

(一)构建心理教育机制

新生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标准是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正确的自我观念、完备统一的人格、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刻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学校要加大力度,完善学生心理教育机制,将以往的个别教育转换为普及教育,将心理教育纳入整体的教育之中,确保心理教育在各个年级的全方位开展。学校要将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及时解决,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打破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新生代大学生都是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因此对于他们的心理教育方式我们不能采用过去传统的方式,而是要广泛开展如英语沙龙式的心理沙龙互动,同时新生代大学生对于个人的隐私是很敏感的,因此为了保护“90后”的隐私,我们还可以开通类似广播节目那样的心理热线,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帮助学生保护了隐私。再就是可以利用现代网络,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虚拟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调动他们对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打消他们的顾虑。通过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正视自己心理的不足。

(三)家校联合,共同进步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灰暗,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职责,因此在我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与家长有良好的沟通。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要共同关注。当学生走进校园后学校可以通过电话与家长进行沟通,距离较近的还可以采取走访式的调查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同时学校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的策略。当学生走向实习岗位时,学校要随时与用人单位沟通,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变化,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加强联合,才能够更有效地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为了帮助“90后”大学生在和谐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就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作为教育者来说,把握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还关系到了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动员全员加强对“90后”的心理教育是我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廖冉,张静等.90后大学生积极心理讲课教程[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7.

[2]唐志红,曾金强.大学生心理与健康[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

[3]周红,曾庆璋.大学生心理成长论[M].科学出版社,2012.7.

作者:潘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动化电气毕业论文下一篇:电子信息类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