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

2022-04-1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基础上,分析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建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基础指标集,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 篇1:

建筑工程勘察及施工维修全阶段质量管理思路研究

摘要:本文以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到施工全阶段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建筑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各环节的具体内容,指出从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竣工验收直至使用维修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勘察设计

1 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涵义

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工程项目从策划、建设到竣工交付使用,经历了项目前期工作、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或阶段,其质量水平高低是各阶段、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我国多年来的工程建设实践和发达国家成功的建设项目管理经验都证明,工程项目质量是按照项目建设程序,经过工程建设系统各个阶段而逐步形成的。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贯穿于建筑项目的整个寿命进程,从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竣工验收直至使用维修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影响工程项目功能和使用价值质量,甚至可能会酿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这就是所谓的“99+1=0”。

只有切实遵循客观规律,重视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与控制,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全面实现,从根本上铲除工程质量的诸多缺陷与隐患。

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要按照项目建设程序,运用质量管理理论知识,根据国家颁布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是从建筑产品形成的系统性出发,在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产品的形成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即从建筑工程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等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不同阶段产品的形成特性和影响因素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实现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控制。建筑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包括建筑工程前期质量管理、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和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

2 建筑工程项目前期质量管理

2.1 建筑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的确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同时又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将项目构思到项目批准正式立项定义为项目的前期阶段。要取得项目的成功,必须在项目前期阶段就对前期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是决定建筑工程成败与否的首要条件,它关系到工程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质量保证,决定了工程设计、施工能否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标准来规范建设行为,也关系到工程最终能否达到质量目标和被社会环境容纳。

建筑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以决策立项、输出设计任务书告结束。建筑工程项目决策成功,项目才能成功;决策失败,项目必然失败。方向错误必然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而这种失败又常常是无法弥补的。

2.2 建筑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管理

(1)项目的构思策划

建筑工程项目的提出,一般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近远期规划,以及提出者(单位或者个人)生产经营或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建筑工程项目构思必须以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方针为依据,结合实际的建设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环境进行。

项目构思从识别需求开始。建筑工程项目需求的识别要考虑下列因素二市场需求、经营需要、客户要求、技术进步和法律要求。

建筑工程项目构思的主要内容是:

1)项目的定义即描述项目性质、用途和基本内容。2)项目的定位即描述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水准,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并进行项目定位依据及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3)项目的系统构成描述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内部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构成,各自作用和相互联系,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协作和配套情况以及可行性分析。4)其他与项目质量有关的重要环节,均可列入项目构思的范围。

(2)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的提出和编制是建设程序的第一个阶段,它为建设项目提出一个轮廓和设想,为下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提供前提条件。项目建议书主要由项目的投资者提出,某些项目也可由行业的主管部门、各地区的有关部门提出。

项目建议书是国家、企业选择建设项目,选择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就可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但此时并不表明该建设项目非上不可,因此项目建议书还不是项目的最终决策。一般来说,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比较粗糙,对量化的精度要求不太高,但从定性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从总体上、宏观上选择建设项目的依据。

3 建筑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3.1 勘察设计工作概述

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工作,是为建设场地的选择和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地质强度依据。地质勘察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和深度、资料的可靠程度,将决定工程设计方案能否正确考虑场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想象及地下水等条件,是全面合理地进行工程设计的关键,同时也是工程施工方案确定的重要依据。

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是指工程项日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经初步技术经济论证之后,根据建设项目总体需求及地址勘察报告,对工程的外形和内在实体进行筹划、研究、构思、设计和描绘,形成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等相关文件。设计的作用是在固定建筑场所上选择工程实体,为施工提供充分的依据。

3.2 勘察设计阶段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要对建筑工程项目勘查设计过程的质量负责,对勘查设计工作质量进行管理,或者委托工程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项目勘查设计实行有效的管理,重点是对勘查设计的工作质量进行管理。

(1)委托勘察设计任务

建设单位应根据主管部门审批的或在有关部门备案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办理设计委托,与确定的勘察设计单位签订合同,建设单位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资料要求,即勘察任务书,委托勘察单位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职责。

(2)搜集和提供设计基础资料

设计基础资料是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必须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及时、准确地向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基础资料。

建设单位完整、全面地提供设计基础资料是控制勘察设计质量的前提。设计基础资料的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人文地理和技术经济状况;原材料、燃料、设备等资料;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测量以及控制测量等资料;地震资料,如大区地震等级、地震烈度,小区地震等级、地震等级线图等资料。

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施工是指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施工的作用是将设计意图付诸实施,建成最终产品。任何优秀的勘察设计成果,只有通过施工才能变为现实。因此,工程施工活动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实现,它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使用功能的保证,以及外表观感能否体现设计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实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为:工序质量管理—分项工程质量管理—分部工程质量管理—单位工程质量管理—单项工程质量管理。其中单位工程质量管理与单项工程质量管理包括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安装施工质量管理与材料设备质量管理。这里主要探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4.1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从投入原材料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验收和交工的系统过程,应建立健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体系。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是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或必要的试验等。

(1)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有: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审核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控制图表;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报告;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技术核定书;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审核并签署现场有关技术签证、文件等。

(2)现场质量检查

其内容包括: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序交接检查,对于重要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凡是隐蔽工程均应检查认证后方能掩盖;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因处理质量问题或某种原因停工后需复工时,亦应经检查认可后方能复工;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成品保护检查,检查成品有无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是否可靠。

4.2 施工过程(工序)的质量管理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技术交底、工程测量、材料的质量控制、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工序控制和特殊过程控制等[341

(1)技术交底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向承担施工的负责人或分包人进行书面技术交底,技术交底资料应办理签字手续并归档。②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及设计变更的要求,应在执行前向执行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2)工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在项目开工前应编制测量控制方案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测量记录应归档保存。②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测量点线妥善保护,严禁擅自移动。

(3)材料的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项目经理部应在质量计划确定的合格材料供应商名录中按计划招标采购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②材料的搬运和贮存应按搬运储存规定进行,并应建立台账。③ 项目经理部应对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行标识。

(4)工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施工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②施工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应按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和技术交底文件进行施工。③工序的检验和试验应符合过程检验和试验的规定,对查出的质量缺陷应按不合格控制程序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凌传荣.21世纪中国建筑质量管理的新思路,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22(1): 1~4.

[2] 张根保.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科技资讯,2001:78~116.

[3] 杨雷平.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02,28(3):11~13.

作者:赵杰

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 篇2: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验收与评价探讨

摘要: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基础上,分析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建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基础指标集,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指标体系;质量验收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将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和约束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从宏观上把握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管;另一方面通过委托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机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主要施工环节进行抽查和监督,从微观层次上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进行控制。

1 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要素分析,以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家重大项目稽查要点和工作底稿》中关于工程质量的稽查要点为参考,并结合文献、实地调研及专家访谈所得到信息确定要素的采用程度,依据以下原则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集:(1)要素采用原则。首先应考虑采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履行的要素,其次要考虑采用法规和标准中未列入,但是在项目质量控制实践中通常重视的要素;最后要考虑采用作者认为重要的与建设项目质量形成有关的要素。(2)要素舍弃的原则。应舍弃重要程度较低且难以定量化和统计核算的要素。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验收指标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验收指标体系的设计结构框架的要求,把上述19个基础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3,4],该层指标反映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各种具体质量活动的状况。然后,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不同阶段,准则层确定为事前(施工前准备)控制、事中(施工过程)控制和事后(竣工验收)控制,评价目标(目标层)确定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水平。

为了将上述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具体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评价工作,就需要选定一种适宜的评价方法,构造数学评价模型。由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在作数据分析处理时,涉及的样本往往包含有多个测量指标,较多的指标会带来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虽然在选取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时尽量避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指标之间仍然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含在观测数据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

3.结论

依据建筑工程质量及控制基本理论,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框架及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必要性。然后,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基础上,分析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建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基础指标集,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和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亚娜.××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探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

[2] 杰克.吉多.成功的项目管理(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永辉.最新房地产项目全程策划与质量控制管理实务丛书[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4] 张兴野.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建筑经济,2001

[5] 魏然,管昌生. 建筑企業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 国外建材科技,2005,25(2):128~130

作者:宋扬

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 要: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革培养模式是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武汉科技大学推行学分制,实施“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等试点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举措,阐述了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的创新之处、三个计划方案设置的改革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改革措施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經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大学数量的急速增加,我国众多高校,包括部分传统名校在内,不得不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大学生基本上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1],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独立性、主动性、自立性,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1]75-77,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实施完全学分制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结合教育部文件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湖北省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产业计划”),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及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试点计划,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深度挖掘,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卓越计划”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英才计划”旨在从省内高校中全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学科专业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此计划要求不拘一格,改革试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计划”则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探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2012年,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对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的“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2版原则意见有以下变化。

1.构建了“两平台,三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两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对同一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细分,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多个专业方向。

2.实行了弹性学制。

我校设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此学制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学习。

3.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

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要求设置选修课程,并对学分要求做了统一规定。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性质为必修,但是学分均是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若干个项目获得,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统计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4%~28%之间。

4.规定了各平台和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

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按照这四个大类设置各平台和模块的建议设置总学分,并对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作了统一规定,便于统筹安排。

5.调整了部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1学分,为全校性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作了调整,由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中,只设置一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根据学科专业,划分为A和B两种;“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礎”调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及应用”,各专业可自行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设置;学科基础平台中对学分学时要求不同的公共课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计划

根据教育部、省厅文件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我校获批了“卓越计划”专业6个,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个“英才计划”,即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7个“产业计划”,包括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依据“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的特殊要求,针对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过多,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体现不够等问题,对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1.改革基础平台课程。

对部分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情况见表1。如下表所示,对文法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三个院部开设的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的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做了调整,这几类课程的总学分由30学分调整为23学分,减少了7学分。

基础平台课程调整情况一览表

2.增设特设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

(1)“卓越计划”专业开设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课程,如增设“企业管理概论”、“项目管理概论”、“技术经济概论”、“耐火材料新技术”、“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校内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增加相关企业课程,如“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市场策划、运行与技术支持”等;开设企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如“企业案例分析”、“工程实训”、“工程实践与创新”、“企业认知实习”、“自动控制技能实习”、“自动化设备应用实训”、“冶金主体设备应用实训”等课程。

(2)“英才计划”班级一年级即接触“冶金高端论坛”专业启蒙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批判性思维”和励志成才讲座;对原有冶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增加有色冶金方面的知识;开设创新方法课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强调课程衔接,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冶金工程学科与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计算机、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

(3)“产业计划”增补了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内容,对关联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实践”、“电子产品的测试与检验”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车辆工程专业增设“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代用燃料技术”、“电气电子工艺实习”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增设“光电技术”、“特种机器人”、“微观流体力学”、“创新设计与专利申报”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科学设计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合理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有效地实施,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5-77.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2-12-1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12223)。

作者:汪姣 龚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环境社会经济信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