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不是无情物,巧妙“对话”学语文——谈如何抓准文本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文字

2022-09-13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 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 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 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情与情的碰撞, 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背景中的喜、怒、哀、乐, 达到情感的共鸣, 得到人生的感悟, 获取语感的积累。

1在文本空白处想象对话

王船山在《诗绎》中也指出:无字之处皆其意也。 “无字之处”的空白使文学作品呈现轻灵虚空之态, 令“味之者无及, 闻之者动心”。 许多文章读后会让人感觉在文章的某一处有“欲说又止, 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 读后令人浮想联翩, 掩卷深思。 教学这样的环节时, 要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开启智慧, 与文本展开想像“对话”, 对文本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 用自己的感受延伸文本的内涵, 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从中发现文本内在的美并建构新的知识, 创造新的意义。 如《第一次抱母亲》的结尾, 写到“我”抱母亲入睡, “我以为母亲睡着了, 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 可是, 我忽然看见, 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作者在这里用词造句十分素朴简洁, 却以“空白”的形式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从母亲无声的泪水中, 我们可以去感受她此时复杂的心情:有心酸, 有感动, 有欣慰, 有喜悦……而“我”看到母亲的泪水后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往往能有更丰富的体会。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所以适当利用作品中的“空白”, 让学生从文本“空白”中去想象, 去创造, 去挖掘, 深入体会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 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

2在文本疑惑处辩论对话

古人云:“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学生在文本中发现了疑问, 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 在疑点处设置话题, 让学生展开辩论对话。

如在教学《祁黄羊》时, 有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到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 因此, 笔者提出以下问题:“祁黄羊举荐解狐不怕解狐当上大官后害自己吗? 祁黄羊举荐杀父仇人不怕自己的亲戚朋友有意见吗?”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观点, 将他们按正方和反方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通过争辩,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更深领悟文本, 针对形形色色的答案, 教师就辩论中双方的观点、理由、态度和方法等适时点评, 就可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祁黄羊“出于公心, 国事大于家事”的崇高形象。

著名学者陆世仪说过:“人性中皆有误, 必工夫不断, 悟心始出, 如石中皆有火, 必敲击不已, 火光始现”。 课堂辩论对话, 让学生精神振奋, 全神贯注, 思维敏锐, 兴趣高涨, 增进分析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求异创新能力, 以及发展个性和潜能等。

3在文本对比处品味对话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创作手法, 目的是强调对比对象意义上的相对, 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教师要带领学生抓住文本中鲜明的对比, 与文本进行对话, 理解人物形象, 挖掘文本的主题, 品味文本蕴含的深沉意蕴。

对比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对比。 可以是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对比。 例如《九色鹿》中调达落水被救后和进宫告密后的对比就很典型。 调达落水被九色鹿救起后, “连连向九色鹿叩头”多么感激涕零, 甚至愿意“做奴仆, 终身受驱使……”当九色鹿表示不要求他报答, 只要答应不泄露它的住处时, “调达郑重起誓, 绝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显示出调达是多么充满感激, 知恩图报。 可面对国王的重金悬赏, 调达完全变了面孔, “调达看了皇榜,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 就进宫告密。 ”没有一丝犹豫, 没有一点愧疚, 满是对金钱的热望, 早把恩人九色鹿的安危抛在了脑后。 这样的对比揭露了调达这个人物形象的真面目, 把一个忘恩负义, 灵魂肮脏的小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前后对比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另一种是不同人物的对比。 例如《三顾茅庐》中, 刘备与张飞的对比:一个胸怀大志, 礼贤下士, 拜访两次不成仍然诚心诚意地第三次去请诸葛亮。 一个粗鲁蛮横, 只知用武力解决问题。 通过兄弟二人的对比更衬托出刘备对待大才诸葛亮一片诚心, 为下文诸葛亮出山做足了铺垫。

第二种是景物对比。 作品在景物描写基础上又进行对比, 通过不断地一层又一层对比渲染, 有力地烘托了人物, 表现了主题。 《沙漠中的绿洲》一文, 开篇描写了飞机上看见的阿联酋景象, “白茫茫的沙漠”, 下文又介绍了迪拜原先的环境“原先这里是沙漠, 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 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 这里, 土是咸的, 水也是咸的, 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可是作者现在看见的迪拜却是“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清晨去中心公园散步, 又见“树叶更绿, 小草更翠, 鲜花更艳。 ”通过这层层景物对比, 迪拜的今与昔跃然于纸上, 迪拜人民对花草的喜爱之心, 改变环境的巨大决心深深震撼着读者。 抓住这样的景物对比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感悟, 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会更为深刻。

“石本无火, 相击而成灵光。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听到文本的召唤, 在文本的召唤下与其进行直接的有效的对话。 在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淀, 人文的浸润, 智慧的构筑。 让“文本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创设条件, 指点方法, 找准文本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登堂入室, 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本,对话,独特感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校法学案例教学法初探下一篇:基于电厂化学水处理的运行中存在的难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