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研读李清照词

2022-09-13

李清照是宋朝杰出的女词人, 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能占重要地位的女文学家。其词风格灵秀隽逸, 跌宕有致, 被后人誉为婉约之宗, 对后世影响极大, 研读者不乏其人。因而, 如何正确地汲取前贤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深拓广, 是研读李词所面临的一项难题。何其芳同志曾将李清照这位女文学家置诸整个封建社会宏观历史的范畴来进行考察, 这是评价李清照的立足点, 也是研读李词的一把钥匙。《孟子·万章下》有云:“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它阐明了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这一基本原则。因此,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李词作宏观的统摄乃至微观的剖析是必不可少的。

李清照一生坎坷, 其创作生涯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 约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 因此, 其创作无论从内容到风格, 都是变化、发展的。这里, 我们着重分析其南渡前期词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造诣。

南渡前,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稳定, 李清照生活较为优裕安定, 爱情婚姻美满如意。词多描写自然景物以及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爱情生活。词的意境优美, 风格清新。纵观其前期词作, 大致表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纯真浪漫的少女情怀。少女李清照纯真、自由的个性, 充分地展露在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中。《如梦令》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词云:“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这时的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 词中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这首词记载了其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 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令人诧异的是, 一位大家闺秀, 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 而且喝得酩酊大醉, 以致“不知归路”,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之后, 没有迷途的惊慌, 没有归家唯恐父母责怪的惧怕, 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 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直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其父亲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2) 寂寞难言的闺中情绪。对美的事物有着独特的敏锐和细腻情感的李清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多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自由的闺中生活, 也不能免除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浣溪沙》说:“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这首词写闺中春怨, 以不语语之, 看似梨花欲谢, 令清照留恋而惋惜, 实则于闺中寂寞情绪的背后, 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待字闺中, 到了嫁娶年龄的清照, 由于这一份情怀, 少了一些早年的雀跃, 而显得娴静成熟。

(3) 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和其他封建社会的不幸女性相比, 李清照是幸运的, 这一点也体现在她和丈夫的两情相悦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之情跃然于词作之上, 《减字木兰花》说:“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青春妙龄的少妇李清照, 买花不仅是为了赏花, 更是为了装饰自己, 为了博得丈夫的赏识, 所以买花、戴花的动作中又多了一层对幸福爱情执著追求的含义。买得鲜花的李清照突然又多了一个心眼:不知丈夫是否会认为“奴面不如花面好”。对自己青春容颜充满信心争强好胜的清照, 便特意将梅花“云鬓斜簪”, 让丈夫仔细端量, 究竟谁更漂亮。通过这种对丈夫撒娇的动作, 表现出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充满了自得、自信的语气里, 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的愉悦欢欣, 少妇的柔情在这些夫妻日常生活画面中得到徐徐展示。

(4) 不堪离情别思的抒发。李清照的婚姻是幸福的, 因此, 词人更加不堪忍受离别相思的折磨。南渡前,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有过多次离别, 而第一次时间较长的离别发生在政和7年 (1107) 前后至宣和3年 (1121) 。此时期赵明诚宦海浮沉, 四处奔波, 李清照不知何时才能与丈夫团聚。相亲相爱、默默相守了近10年的时光, 忽然面临了这么一场离别, 李清照非常不适应。她的许多书写离情别思的真挚感人的篇章, 应该都作于这一时期。《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最能体现词人这种离情别思之苦。词人注重的不是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 而是夫妻的恩爱。面对别离的现实, 李清照盼望着早日重逢, 而相思之情几经摆脱失败, 已经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深处, 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解脱了。这首词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挚感情, 吐露了不忍别离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 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

李清照在南渡前后都写过大量的书写离愁别恨的词篇, 虽然无法为其作出比较确切的系年, 但是品味词中语意, 结合其生平经历, 还是可以做出大致区分的。南渡前, 是写生离之愁苦, 悲伤中包含着期盼, 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其一言一行, 都是要引起丈夫的充分注意, 都是指向团聚的那一时刻。如《一剪梅》、《醉花阴》、《小重山》、《行香子》、《凤凰台上忆吹箫》、《好事近》、《点绛唇》、《怨王孙》之类, 都具有这样的情感特征。而南渡后则是一种死别的悲苦, 是人生了无生趣的生不如死的煎熬和彻底的绝望。这与社会矛盾的激化、世道的变迁和李清照生活经历的改变密切相关。

靖康之变, 中原沦丧, 国破家亡之痛使得李清照晚年词作具有更为丰厚的情感内涵, 词调也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婉, 或表现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晚景 (如《声声慢》) , 或表达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 》) 。

南渡前后生活经历的不同, 时代背景的改变, 使得李清照词在艺术风格和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两宋时期, 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她以其天才的文学创作, 无穷的艺术魅力, 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现在不仅中国, 而且整个世界都在研读李清照的作品, 方法各有千秋。但本人认为以孟子“知人论世”的观点作为李词鉴赏的原则和立足点, 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其作品的思想特色、艺术造诣及其在词学上的独特贡献。当然要想更好地把握这一原则, 需要参考某些与李清照及其作品有关的论著, 需要全面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事迹, 具体研读李清照的词作, 并要了解历代对她的评价……在阅读、参考时, 尚需互相比较, 或择善而从, 或互为补充, 时日既久, 自可登堂入室。

摘要:本文以《孟子·万章下》中所提倡的“知人论世”原则作为研读李清照词的立足点, 结合其生活生平的两个时期, 帮助读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研读李词。

关键词:知人论世,生活生平,李清照

参考文献

[1] 黄墨谷.怎样读李清照词[A].古典文学知识[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1) .

[2] 钱世明, 李清照.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 5.

[3] 穆东居士.宋词三百首[M].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海底捞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下一篇:重庆农产品及农资价格周报2016年第四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