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2022-09-14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自古以来十分看重人的道德品质, 历来注重良好环境卫生习惯的养成。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 也是营造一个洁净和谐的生存环境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为人师者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 这点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学生做不到的, 自己也要做到。教师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对于学生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的养成, 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 例如在公共场所, 主动关注、保护环境卫生, 教师一边身体力行, 做示范, 一边指导学生如何做, 并适当让学生自己做。在生活中, 看到地上的纸屑, 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 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 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 排一排等等, 久而久之, 学生就在无声的言传身教影响下, 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二、结合学科知识, 启发诱导

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养成, 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和责任。作为地理教师, 也有责任和义务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地理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环境卫生习惯要求。如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垃圾, 不乱丢废弃物, 不乱刻乱画, 保持教室、课桌的干净整洁等。把培养环境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 由易到难, 由少到多, 由简单到复杂, 分清轻重缓急, 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展“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调查与分析”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时, 以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众多、造成环境污染”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的环境卫生状况, 启发讲述:学校有专职的卫生检查人员监督和环卫工人清扫生活垃圾, 也有班级学生定时清扫公共区域, 但部分区域总是有垃圾, 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行为习惯有问题。然后顺理成章地开展“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调查与分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调查活动以及参与捡垃圾的活动中反思: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给环境、给他人带来多少不良影响, 从而以改变自己为起点, 争取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也要求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 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环境。地理学科活动的教育效果远比站在讲台上说教更显著。

又如:七年级地理教材彩图“钓鱼者的困惑”中展示, 一位老者钓鱼钓上无数鱼钴镂, 为什么?请结合环境污染知识谈一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甚至更严重的现象?利用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因果, 顺藤摸瓜地总结出: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同时提出:同学们必须把这种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只要有行动的开始永远也不会太迟。如:拒绝使用塑料饭盒一次性筷子, 不随意丢弃废弃物等。例如我校初2014级学生采取“主动报名, 自愿参加”的原则, 组织学生立足课堂教学, 开展课后“保护学校环境卫生, 从我做起, 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地理实践活动。该活动抽调了该年级5个班参与校园环境保护活动。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成员利用周一至周五的午休时间活动, 用行动见证环境保护理念。活动结束, 学生感慨:“我们捡的是垃圾, 收获的是良好行为习惯和绿色心情。这样学生在生活中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 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和品德行为。让学生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三、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 才会在学生稚朴的心灵中, 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例如课间环境卫生习惯的训练: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个人卫生的训练:保持课桌清洁;班级环境卫生的训练:按时按质按量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域并注意保持等。尤其是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 长期生活在乡村毫无约束的、自由自在的大自然中, 几乎没有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意丢弃废弃物的劣习更加难以克服。环境卫生习惯的规范训练应带有约束性和强制性, 如果学生经常违反, 可以酌情给予惩戒。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主动地约束自我, 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合理论, 强化实践

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就是说要在活动过程中,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 参与锻炼和操作。例如:春季植树活动, 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挖、栽、浇的全过程, 他才懂得珍惜植被花草, 才能掌握植树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再如, 旅游时参观景点, 要让学生自己记录各个地名、路线、方位、景点特色, 并把旅游产生的废弃物主动扔进垃圾箱。这种带有实践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人际交往的协作精神、环保意识和环境卫生习惯有所提高。

在学校, 学生的生活是很清苦的, 要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们。对于他们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 允许有改变的过程, 这样他们才能从内心信服, 并自觉地去改变自己。吃零食是不好的习惯, 特别是在教室吃很不卫生, 但有时时间紧, 难免带一些早点到教室, 会使教室味道很浓, 影响了他人甚至严重影响教室的环境卫生。可要求他们站在门外吃好, 并把垃圾放到垃圾桶, 长此以往, 既养成了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提醒。培养学生的环境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地理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环境污染”这一课题时, 设置一份关于“环境卫生习惯”调查问卷, 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介绍垃圾处理、卫生习惯、环境保护等知识,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械手在锻造生产线上应用研究下一篇:四十四团学校托儿所防控甲流感发热病人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