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法律定位研究论文提纲

2022-10-09

论文题目:基于受众认知分析的人机交流研究

摘要:由于现实世界语言交流受到时空错位性、语言模糊性和文化差异性等因素的影响,信息传达并不能做到完全畅通无碍,而技术却可以弥补人类交流的缺陷,所以社交机器人成为正在兴起的交流对象。本研究首先对人工智能和社交机器人相关概念进行阐述,通过文献梳理出发展现状。之后从社交机器人交流方式与社交属性两方面分析人机交流存在的前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剖析新老用户对人机交流的认知,包括对人工智能和社交机器人认知、人机交流和人际交流认知、社交机器人身体和性别认知、社交机器人情感认知等;从交流深入程度、认知转变程度、机器包容程度三个方面阐明新老用户认知变化;探究造成认知转变的因素,囊括技术描绘身体、构建个性化星系、受众数字猎奇、形成情感依附等;揭示人机交流对自我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造成的影响,涉及打破自我认知局限,消解固有群体边界,重塑大众人际传播等。此外,人机跨界对话会陷入人机交流困境。从技术视角看,人机对话会出现机器定位与机器属性模糊、机器受控与机器反抗斗争、技术上界与使用下界错位等问题。从人类个人角度看,人机交流解构和重构个体认知,个体会陷入信息茧房和数字牢笼,甚至丧失批判和理性精神。从人类社会角度看,人机会话会出现迷失于技术“逐魅”和“赋魅”、数据搜集与隐私安全相冲突、交流需要情感信任却恐惧机器觉醒、对群体决裂与人类异化的担忧等问题。针对人机交流困境,笔者建议提高技术水平、让技术独立、建立技术理性以共建人机生态;法律约束机器缔造者和机器人本身,建立数字化规则以实现人类赋能;人类厘清人机关系,多元包容超级有机体,建立它异关系以实现终极关怀。

关键词:社交机器人;人机交流;受众认知

学科专业:新闻传播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核心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1.2.1 人工智能界定及研究现状

1.2.2 社交机器人界定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社交机器人社交属性与交流方式

2.1 机器社交属性:借助平台,展现自我

2.1.1 虚拟聊天:模拟人类,线上连接

2.1.2 主页展示:增强粘性,引导互动

2.1.3 机机联动:拟剧展现,延伸关系

2.2 人机交流方式:内容智能,形式多样

2.2.1 人机交流内容:回归价值传递

2.2.1.1 符号承载意义

2.2.1.2 语法语境拟人化

2.2.1.3 情绪连接互构

2.2.2 人机交流形式:触发多种智能

2.2.2.1 语言文字图文交流:视觉智能

2.2.2.2 非语言文字声音交流:听觉智能

2.2.2.3 其他交流:多元智能

第三章 受众对社交机器人认知调查及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问卷调查设计

3.1.1.1 问卷对象选取

3.1.1.2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3.1.2 半结构化访谈设计

3.1.2.1 访谈对象选取

3.1.2.2 访谈流程及内容设计

3.2 受众对人机交流的认知转变

3.2.1 受众对人机交流的认知

3.2.2 受众对人机交流的认知变化及对比

3.3 受众对社交机器人认知转变的影响因素

3.3.1 机器技术因素

3.3.2 受众因素

3.3.3 环境因素

3.4 受众对社交机器人的认知转变颠覆传统交流

3.4.1 打破自我认知局限

3.4.2 消解固有群体边界

3.4.3 重塑大众人际传播

第四章 从受众认知看人机交流困境

4.1 社交机器人定位与技术困境

4.1.1 机器定位与机器属性划分

4.1.2 机器受控与机器反抗矛盾

4.1.3 技术上界与使用者下界错位

4.2 人类个体认知与使用困境

4.2.1 认知解构与认知重构

4.2.2 信息茧房与数字牢笼

4.2.3 批判丧失与理性迷失

4.3 人类社会情感与发展困境

4.3.1 技术“逐魅”与技术“赋魅”

4.3.2 数据搜集与隐私安全冲突

4.3.3 情感信任与机器觉醒悖论

4.3.4 群体决裂与人类异化担忧

第五章 从机器发展看人机交流问题应对

5.1 理性看待技术,共建人机共生生态

5.2 规则先行,实现人类赋能

5.3 建立它异关系,倡导终极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

附录二:访谈提纲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林业科技大学论文提纲下一篇:独立学院财务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