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前言中等职业教育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理论知识与职业操作相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1:

基于地方产业发展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项目导向、实境镶嵌、个性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依托重庆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面对形势,市场营销专业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庆产业经济

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

1.1市场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到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并走访企业管理者和一线营销人员及对毕业生的调查得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沿着“业务员—区域主管—营销经理”这样的职场层级逐步提升。

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定位在培养销售员等基层营销岗位和区域主管这两个层级上,将营销经理定为拓展层级。销售员等岗位的核心能力是销售能力,这一核心能力又分为顾客接待能力和商品陈列技巧。业务员岗位的核心能力是市场调研与商品推销能力,具体包括市场调研能力、商务洽谈能力、网络销售等能力。区域主管的核心能力为市场开发与营销策划能力,又分为四方面的能力,即客户开发与管理、营销网络设计与运营、广告文案设计、营销方案策划等能力。毕业学生经过几年磨炼,一部分可能升为营销经理,主管一个企业的营销工作,营销经理需要营销战略规划能力、营销资源整合配置能力、营销制度与机制构建能力、营销组织管理与执行等能力。

1.2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1)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重庆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市场营销新观念,掌握营销调研、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规划、营销策略实施等市场营销活动流程,能熟练从事房地产营销、网络营销、汽车营销等现代营销业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定位。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发展历程,考虑各营销岗位任职要求及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定位在培养基层营销岗位(过渡岗位)人员和中层营销岗位(目标岗位)人员这两个层级上。

1.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与市场的“无缝”对接,达到企业的用人需要,通过对营销岗位能力和工作流程的调研,立足服务重庆区域经济,确定了“项目导向、实境镶嵌、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1)项目导向。以市场营销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分成五大项目模块,同时构建与技能模块相对应的项目课程。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完成任务、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

(2)实境镶嵌。实境是指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训练。镶嵌是指实境多次多点镶嵌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将在学校难以学习的特定的知识与技能镶嵌于实境训练中完成。改变原有教学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通过在校内实习超市、房地产公司等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直接参与市场调研、制定营销策略、客户服务与营销管理等营销实践,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工作紧密结合。

(3)个性培养。根据学生偏好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面向重庆房地产、汽车摩托车业、服务外包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于业务员和区域主管岗位方向,通过个性化项目课程的选择完成特定营销技能训练,并在实习环节进行强化该种技能。

2课程建设

2.1优化课程体系

(1)根据人才培养的循序渐进规律,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课程体系设为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两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素养课两大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项目化课程、集中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三大模块。

(2)基于工作过程,以能力为模块、项目为载体,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构建了模块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营销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基本包括市场分析、方案制订、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四步骤。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是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营销控制能力。以此为指导,分解、整合知识点与技能,最终转化为各种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提出构建与技能项目相对应的项目课程,进而形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以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3)根据学生偏好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面向重庆房地产、汽车摩托车业、服务外包业等优势产业,在专业技能课程分组个性实践的基础上,第3~第5学期通过选修个性化项目包完成特定营销技能训练,并在顶岗实习环节强化。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要以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能力要求为核心。为此,以学生技能成长过程为主线,通过合理配置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形成了“3355”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按照“三层次、三阶段、五模块、五监控”的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三层次”是依据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三阶段”是指完成上述实践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认知;第二阶段是第2~第4学期的项目任务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学生就业前顶岗实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五模块”是指专业认知、课程实训、综合实践、顶岗实习、课外实践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五监控”是指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二线是内外两条线进行监控和评价;三级即由学院督导、实训中心、教研室组成的监控体系,对整个实践教学进行监控。

2.2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核心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改革;以实际业务流程化重构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从职业能力出发,提炼课程的核心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2.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拉近课堂与工作实践的距离,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改革。利用校内外营销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以营销岗位真实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相关知识和实践性的任务。按照“布置任务”、“任务实施”、“任务完成总结与点评” 的步骤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

2.4改革考核评价标准

(1)校内学习阶段,推进“理论+技能”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重点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即考思路、考见解、考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取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情境模拟等形式;在考核时间上做到日常考核、阶段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

(2)校外实习阶段,以教师主评、学生互评与自评和企业外评的“内视、个视、外视”三结合的方法,建立校企共管机制。系部负责实习全过程监督评价等工作,指导教师主要负责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工作动态,检查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总结”、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做好实习鉴定工作等过程管理。企业主要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实习期间的考核并做好安全保障等工作。

3师资队伍建设

3.1专业带头人引进与培养

(1)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培养高层次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专业进修与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承担科技项目开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建设的能力;充分发挥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的领军作用,带领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专业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形成良好的团队运行机制,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

(2)引进与培养企业专业带头人。通过聘任1名具有多年一线营销实战和管理经验、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带头人作用,拓展专业实训资源与项目,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2骨干教师培养

一方面选送教师到发达国家研修与考察、参加国内师资培训,参与科研工作和实践操作,培养教师熟练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任务和主持营销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边实践,边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在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中坚力量。

3.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按照学院“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新教师上岗前企业必须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践,取得相应技能证书。此外每年安排老师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和培训,提高现场销售及管理、营销策划等方面的能力,并定期对其专业实践技能实行考核和培训。

3.4兼职教师聘用和培养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聘请企业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对其进行职教理论、教学方法及教师职业规范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顶岗实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紧贴社会需求,建成集教学、实训、培训和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围绕营销职业岗位群,通过项目导向方式,进行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训课题开发,编写具有模块化特征的实训教程。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将学生实训项目和内容不断丰富;二是继续与企业合作并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课题,提高学生企业生产性实训课时比例。

实行校企双重管理、双向考核办法,实施全过程跟踪控制,做到“顶岗实习岗位落实到位、实习跟踪到位、教师指导到位”,形成工作、学习、生活全方位的全过程控制的制度,确保实习效果。一是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在校内完善由辅导员、指导教师组成的队伍建设,具体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各项工作;在校外完善带队教师、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全面做好实习期间各项工作。二是按照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重点强化企业对学生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学院根据日常管理,给出考核,校企双方确定学生最后实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章金萍.市场营销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盛晓兰.基于苏州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3]韦红兵,杨东红,马露霞.基于创业型实战型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4).

作者:曹永芬 曾宪凤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2:

以岗位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理论知识与职业操作相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中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弊端,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人企业紧迫需要掌握理论知识与职业操作相结合的技能型职业人才,而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进行设置,进而解决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在紧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市场营销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本文提出以“工学结合”为基本要求,以行业特征,生产特点,技能要求与职业能力为主要依据,以学生为核心的“CPC”岗位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
二、根据企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河源市各行各业用人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从事的主要岗位类别为市场类、销售类和客服类。根据此三大类岗位的工作过程,在与珠三角兄弟院校就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思路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确定市场营销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方案策划与实施、产品销售、客情关系维护等;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吃苦耐劳精神、社交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判断分析能力、信息收集整理能力、策划能力、产品推销和商务谈判能力、销售管理能力等。
三、根据职业能力设置学习任务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从事的基础岗位有调查员、策划员、销售员、客服专员等,以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导向,在结合专业技能、岗位职责和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构建主要项目学习任务。如调查员进行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销售员拜访客户处理异议并达成交易等,实现对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同步培养,如表1所示。


四、以岗位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岗位能力分析及学习任务的设置,构建“CPC”岗位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

1.“CPC”岗位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C(Career):职业。以市场营销专业市场类,销售类及客服类岗位为导向,每个职业的环境和业务为载体,设置对应岗位的实践锻炼项目。

P(Project):项目。以“职业对接项目,项目对接课程”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实践项目对接调查员、策划员、网络营销员、销售员、销售主管、客服专员等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一体化。

C(Course):课程。以市场营销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的项目为主线,构建培养职业素质、强化职业技能、明确就业岗位的课程体系。

2.“CPC”岗位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第1阶段“CPC”(图1),企业岗位认知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理论学习与校内项目实訓,安排在第1学年。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水平这个阶段主要进行市场调查员及销售员两个基础岗位的实践,岗位需要具备信息收集、整理、判断分析能力,产品推销和客户沟通能力。针对岗位需求设置了市场调查项目和推销实务大赛项目。其中市场调查项目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讨论确定校园调查主题,设计调查问卷(100份),进行回收问卷数据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以PPT形式进行展示。推销实务大赛项目依托每年一届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校园消费调查,销售产品确定,销售方案评比,销售地点拍卖,销售产品采购,现场销售业绩评定及销售总结等环节,最终评出不同等级的奖项,并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这两个项目的实施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市场调查员及销售员两个岗位技能的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操作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为第二学年的企业岗位技能提升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阶段“CPC”(图2),企业岗位技能提升阶段:组织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下进行课堂实训,模拟岗位实践,项目比赛及企业参观实习,安排在第2学年。这个阶段的岗位实践是策划员,网络营销员,销售主管和客服专员。项目的设计根据对应岗位的工作职责及职业素养需求进行,学生在分析企业真实案例和真实资料的情况下通过模拟注册公司,分配具体岗位角色来进行运营,并在实训结束进行岗位技能鉴定。主要包括广告策划项目,企业经营沙盘项目,网络营销策划项目,推销实务大赛项目及毕业设计项目。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得到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及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技能的综合培养。

第3阶段“CPC”(图3),企业岗位无缝对接阶段:通过校园招聘会等方式组织学生和用人企业进行双向就业选择,安排在第3学年。实习岗位主要立足于河源,服务于河源本地企业。在校园招聘会或者企业对口招聘上主要选择河源商会的会员企业及河源本地各行各业代表性企业。前两个阶段的项目教学过程让学生得到相应岗位能力的锻炼,因此在真实职业岗位上更加容易上手,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由顶岗实习企业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向职业人转变,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结语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培养能胜任市场类、销售类及客户类等工作岗位的技术型综合职业人才,体现了技术型职业人才培养宗旨,是企业行业用人需求的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分析岗位工作内容——确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岗位对接项目——设置岗位课程模块等环节提出的“CPC”岗位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让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明确用人单位对岗位职责及职业素养要求的基础下树立具体的学习目标,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实践锻炼,成为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市场营销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苏路丹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3:

素质本位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

[摘           要]  为强化现代职业教育,国家鼓励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素质本位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价值理念及实际追求,对高职院校而言,其要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就重庆电信职业学院与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合作,采用素质本位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如何做好人才培养详细分析,旨在为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    键   词]  订单培养;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人才;素质本位

国家重视高职院校对专项性人才的培养,提倡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当下的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多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本位,忽视学生的素质本位,偏离教书“育人”的核心理念[1]。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文章对当下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的现状及重庆电信职业学院“北汽银翔班”素质本位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同行业管理部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参考。

一、素质本位介绍

素质本位是一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还未完全应用。素质本位是以职业教育为前提,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同时,注重以职业为中心的专业素质教育及培养。就广义上而言,素质本位职业教育需要以“教育四大支柱”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为人、共同生活等内容,对学生开展综合性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弹性素养的培养[2]。狭义上,主要是对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学生实际职业相联系,包含学生职业生涯、职业发展思想素质及职业能力需求,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情商,树立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积极向上地投入今后的工作中,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高職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素质内容

(一)基础性素质

科学文化、基础技能、道德品质、爱好等因素是学生的基础性素质,是高职院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素质。

(二)专业性素质

掌握自身学习的专业操作能力及理论知识。例如,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上,学生需具备汽车实际故障检测能力及分析、维修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具备营销相关知识,注重在工作中礼貌待人、与人沟通等能力。

(三)创造性素质

包含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适应专业变化能力及态度等。在专业工作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完善思想品质及人格。

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素质内容具有关联性。其中,基础性素质是学生发展之基础,专业性素质直面学生的学习专业,更注重学生对专业的“精通”“深化”,创新性素质属于高层次素质内容,其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适应不同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品质[3]。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及其存在的不足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针对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和企业建立必要联系,制定人才培养标注及岗位制度,为企业发展输送专业性技术人员。企业在参与培养过程中向学校“下订单”,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项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明确,和企业建立必要联系,可调动企业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此外,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过于重视能力本位,忽视素质本位。

1.校企利益冲突较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倡校企协同育人,但合作中难免触及双方利益。高职院校的“育人”和企业生产经营存在利益权衡关系。学校如何在培养中保持自身地位,实现双方利益关系平衡;双方如何合理履行责任和义务是学校需慎重考虑的问题。但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具体合作有合同年限限制,因为常发生用人单位承诺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后并未完全落实的现象,影响学生接受“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人才针对性强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性较强,导致企业及学校都以具体的工作岗位为教学标准,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已经被“签约”,虽可确保就业稳定,但对学生完成学业、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素养造成一定的影响,学校没有更多时间培养学生其他技能、知识及能力,学生知识面狭窄,一些学生了解“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后,可能不再用功学习。高职院校在教学和学生培养中都属于短期培养,势必影响教学的实际作用。

3.时效性问题

信息获取不对称也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学校希望企业尽快“下单”开展培养,另一方面,企业人才需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若过早规划岗位及就业,学生实际毕业后,企业结构发生变化,无法为学生提供可观的工作岗位,造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效率低下。因此,校企合作中需建立现代化联络机制,合理规划订单时间、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内容,校企双方要加强沟通联系,减少双方冲突。

四、素质本位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要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需采取多样化培养方式,在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要素的前提下,重庆电信职业学院“北汽银翔班”探索以素质本位为中心,落实科学教育。

作者:尹明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动态战略决定因素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非化学专业课程下分析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