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研讨会发言稿

2023-01-02

发言,是将需要陈述的内容整理成有条理的书面材料。发言材料的客观性、严谨性、科学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份发言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研讨会发言稿》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初中物理研讨会发言稿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点评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家感谢市教研室领导——时老师,邹平教研室领导——杜老师,以及美丽的礼参中学的领导,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使我们受益颇多! 昨天下午,我怀着学习与鉴赏的心态观摩了四节好课。现只对其中的第1节和第3节课发表一下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由于两节课的执教者都是市级优质课的获得者,所以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基本素质都很高,学生的表现也很好。本人只是一名普通的乡镇中学物理老师,由于水平有限,不敢过多地进行评判,点评只从个人角度出发,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和授课者批评! 先说一下这两节课的内容,第1节宋老师执教的是一节新授课,引导学生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等内容;第3节徐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复习课,引导学生梳理了欧姆定律一章的重点知识。 下面

一、教师素质 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规范,普通话好,教态自然,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板书简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效果良好。

二、教学理念 综观整节课,可以看出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基本理念。如教学伊始,宋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书本、文具盒等感受做功,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交流,领会什么是力学中的功。这些器材易得,效果良好。 宋老师授课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了的聪明才智。教学中主要使用了"问题引导→学生活动→问题引导→学生活动→"这样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不停步,逐步将学习引向深入,实现了高效教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概念课的高效教学样板。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学生特点和本地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细化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课程标准中对"功"这一知识的要求: 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宋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目标的制定基本上是科学的,虽然没有点明"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但在教学中确实是结合实例进行的。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也非常合理。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节课的教学中,宋教师以故事引入,激趣引新,然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设计了前后连贯的五个活动:感受功、描述功、分析功、计算功、深化功,利用学案和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功的世界。这些活动突出体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活动比较充分,符合概念课的设计理念。最后盘点收获,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思路清晰,各环节的设计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均以实现本节课的某个小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疑惑1:引课的故事是否合理?这个故事越听越像个故事,不论是将30斤大米运回家,还是将一大桶水提回家,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大米"和"大桶水"的位置改变都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个改变物体位置的力肯定做了功。所以说,"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没有做功"这一说法是不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疑惑2:物理符号和语言是否范?物理量应该是斜体,而单位应该是正体,课件中忽而正体忽而斜体。教学中的语言"W2做的功多?"应该是"力F做的功". 疑惑3:焦耳简介是否过简,展示文字介绍后没等我读完一行,教师即可始问:你从焦耳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2节 欧姆定律复习

一、教师素质 徐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规范,普通话好,教态自然,具有较强的亲合力,擅于使用肢体语言,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特别是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能力。徐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尊重,注重启发引导,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开展教学。能熟练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二、教学理念 徐老师这节课,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做到有效引导,对于学生活动敢放擅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展现了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本节课,以电学中的两大实验为中心进行展开,体现了物理课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欧姆定律"这一知识的要求: 3.4.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徐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电流和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 3.会利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目标的制定基本上是科学的,虽然没有说明"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但本节课是复习课,徐老师在教学中对两大实验的细致分析已体现了这一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虽然不能实现"理解欧姆定律"这一目标,但本节课已解决了一部分,后面跟上的习题课就会继续解决这一问题。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 从目前教学来看,很多学生对电学实验复习的认识是浅层次的,不经教师引导,很难深入达标。 目前中考对电学实验的考查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图、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还要求学生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试验;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徐老师这节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一步二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大实验,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达到课标和中考对这两大实验的考查要求。 现在初中的复习课很难上,一是因为时间短,内容多;二是没有一个好的模式供借鉴。徐老师利用这节课,为大家提供了一节复习课的样板课,纯干货!这样的知识复习课,后面再加上一节习题课,效果肯定棒! 疑惑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复习时,是否应该对适用条件"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进行强调?这可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关键部位!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点评发言稿:对两节课的点评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点评发言稿:对两节课的点评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家感谢市教研室领导——时老师,邹平教研室领导——杜老师,以及美丽的礼参中学的领导,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使我们受益颇多!

昨天下午,我怀着学习与鉴赏的心态观摩了四节好课。现只对其中的第1节和第3节课发表一下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由于两节课的执教者都是市级优质课的获得者,所以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基本素质都很高,学生的表现也很好。本人只是一名普通的乡镇中学物理老师,由于水平有限,不敢过多地进行评判,点评只从个人角度出发,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和授课者批评!

先说一下这两节课的内容,第1节宋老师执教的是一节新授课,引导学生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等内容;第3节徐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复习课,引导学生梳理了欧姆定律一章的重点知识。

下面,我从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四个方面分别评一个这两节课。

第1节 功

一、教师素质

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规范,普通话好,教态自然,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板书简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效果良好。

二、教学理念

综观整节课,可以看出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基本理念。如教学伊始,宋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书本、文具盒等感受做功,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交流,领会什么是力学中的功。这些器材易得,效果良好。

宋老师授课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了的聪明才智。教学中主要使用了“问题引导→学生活动→问题引导→学生活动→”这样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不停步,逐步将学习引向深入,实现了高效教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概念课的高效教学样板。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学生特点和本地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细化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课程标准中对“功”这一知识的要求:

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宋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目标的制定基本上是科学的,虽然没有点明“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但在教学中确实是结合实例进行的。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也非常合理。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节课的教学中,宋教师以故事引入,激趣引新,然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设计了前后连贯的五个活动:感受功、描述功、分析功、计算功、深化功,利用学案和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功的世界。这些活动突出体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活动比较充分,符合概念课的设计理念。最后盘点收获,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思路清晰,各环节的设计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均以实现本节课的某个小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疑惑1:引课的故事是否合理?这个故事越听越像个故事,不论是将30斤大米运回家,还是将一大桶水提回家,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大米”和“大桶水”的位置改变都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个改变物体位置的力肯定做了功。所以说,“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没有做功”这一说法是不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疑惑2:物理符号和语言是否范?物理量应该是斜体,而单位应该是正体,课件中忽而正体忽而斜体。教学中的语言“W2做的功多?”应该是“力F做的功”。

疑惑3:焦耳简介是否过简,展示文字介绍后没等我读完一行,教师即可始问:你从焦耳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2节 欧姆定律复习

一、教师素质

徐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规范,普通话好,教态自然,具有较强的亲合力,擅于使用肢体语言,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特别是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能力。徐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尊重,注重启发引导,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开展教学。能熟练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二、教学理念

徐老师这节课,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做到有效引导,对于学生活动敢放擅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展现了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本节课,以电学中的两大实验为中心进行展开,体现了物理课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欧姆定律”这一知识的要求:

3.4.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徐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电流和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

3.会利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目标的制定基本上是科学的,虽然没有说明“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但本节课是复习课,徐老师在教学中对两大实验的细致分析已体现了这一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虽然不能实现“理解欧姆定律”这一目标,但本节课已解决了一部分,后面跟上的习题课就会继续解决这一问题。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节课,徐老师以实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了欧姆定律(问题1)、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问题2)、伏安法测电阻(问题3)。

从目前教学来看,很多学生对电学实验复习的认识是浅层次的,不经教师引导,很难深入达标。

目前中考对电学实验的考查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图、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还要求学生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试验;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徐老师这节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一步二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大实验,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达到课标和中考对这两大实验的考查要求。

现在初中的复习课很难上,一是因为时间短,内容多;二是没有一个好的模式供借鉴。徐老师利用这节课,为大家提供了一节复习课的样板课,纯干货!这样的知识复习课,后面再加上一节习题课,效果肯定棒!

疑惑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复习时,是否应该对适用条件“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进行强调?这可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关键部位!

疑惑2:对画电路图的规范性是否应该加强?比如用直尺画。对学生画错的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图象的处理能否更加深入?U=IR。

疑惑3:多次测量的意义?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课件展示太快了!(连电路和展示答案)

总体来看,两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不敢提过多问题,两节课中还有很多优点和细节问题值得大家研究,我的点评仅当不成熟的砖,希望能引来大家的玉。点评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学习,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本次听的三节课节课确实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不同风格,新颖实用,几节课表现出的共同点是:

1.教学设计新颖,不局限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对教材充分进行拓展、挖掘但并不加深,特别是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进行联系,使课堂教学非常鲜活。

2.教法灵活多样新颖,有许多方法是我们平时不曾用到也不曾想到的。教学中突出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3.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师生的双边活动处理非常合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重视实验教学,将实验贯穿到课堂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上是三节课中体现出的共同之处,都是值得我学习借鉴或者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

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学习,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并力求教学方法的创新,抛弃改进陈旧落后的一些教学方法,特别是精心设计引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

二、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教材加以充分的挖掘利用,多利用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材料做为教学资源,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使化学为生活和社会服务。

三、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避免老师讲的多,学生学的少,诚信中学打造高效课堂,老师每节课只能讲15分钟)

四、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注重改进创新,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五、注重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关心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四篇: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创新研讨

——全国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体会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

郭海燕

(2013年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讲座实录)

关于对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探讨,网上的相关论文数不胜数,在座的老师肯定也有一些心得,说不定还写过相关的文章。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讲理论的,我想讲的是由我亲身经历所提炼出来的真实的东西。以下观点,原创、真实,但只能代表我个人,不代表任何单位和组织。省教育厅安排我讲这堂课的目的,是希望我能从一位教学大赛获奖选手的角度切入课题,下面我就从我的参赛经历说起。

一、参赛经历

1、全国教学大赛简介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由全国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几种教学比赛。

第一种是“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国青赛), 要求参赛选手年龄在35周岁以下。国青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十届,比赛采用层层选拔的原则。第十届是2012年11月在哈尔滨举办的,因此可推算出第十一届的举办时间将是2014年11月左右,符合参赛条件的老师若有意参加国青赛,请把握好即将开始的县市省(区)选拔赛的机会。

第二种是“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名师赛), 要求参赛选手年龄在35周岁以上。名师赛每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三届,第三届是2012年9月底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可以推算出第四届国赛时间大约在2014年9月,县市省(区)选拔赛即将开始。当然,在县市省(区)选拔选手时,选拔赛的名称不一定是 “名师赛”,如我省的第三届选拔赛是以“复习课比赛”的名义进行的。因此,如果想参加名师赛,就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参加省市讲课比赛的机会,如果能够在省市级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比赛中名列前茅,都能获得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资格,即使这次没有机会,只要你足够优秀,下次机会还在等着你。在选拔赛中,各地依据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确定名师赛的推荐人选。我省的物理教研员许晓林老师是培养全国一等奖的高手,曾在一届比赛中辅导高中和初中学段各两名选手全部获得全国一等奖,创造了全国纪录。

除了参赛选手的年龄因素外,以上两种比赛的其他要求、比赛流程、评分方法基本相同,都是提前几个月给出待选课题,比赛时现场讲课和教学设计各占总分值的90%和10%。

第三种就是“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创新大赛), 对参赛选手的年龄没有限制。同样是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六届。每届比赛均设置不同的主题,如第

三、

四、五届大赛主题均为“科学探究”,第六届主题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参赛选手向大赛组委会上交一份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教学设计和演示文稿,课题不限,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录像课在比赛现场进行播放,占总分值的60%;教学设计和演示文稿占总分值的10%。总分值的30%来自于选手的现场评课能力,方法为:参赛选手从其他参赛选手的录像课中现场抽取一堂,观课后进行现场独立评课,时间限定为10分钟的。参赛选手的名次和获奖等级依据就是录像课、教学设计、演示文稿和现场评课的总分值。现场评课是教学改革创新大赛的亮点,对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超链接《关于2013年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展示交流活动的说明》)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的通知给大家看看,对比前几届,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地方发生了变化,如大赛时间、录像课长度、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等。大赛时间由11月下旬移到了8月中旬。因为大赛不需要参赛教师现场讲课,只需要现场评课,故不需要学生配合,将比赛时间定在暑假期间可以避免影响参赛教师、观摩教师、学校领导及承办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录像课时间由以前的40分钟改为30分钟,参赛选手在课题的选择和后期剪辑时一定要注意;参赛选手的年龄必须在40周岁以下;大赛的主题与第六届相同,仍然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无论是录像课的设计意图还是现场评课视角,都应紧扣大赛主题。

关于全国比赛对教学设计和演示文稿的要求,无论是参赛的老师还是指导老师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下面就以我的参赛设计和演示文稿为例,让大家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超链接《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演示文稿) 2、我的参赛经历

我参加的是“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

2010年12月,我参加了黄冈市的选拔赛,比赛课题为《摩擦力》,内容为一节录像课和现场评课,我靠闭门造车做出了这堂课的教案和课件,在自己班上试讲一次后,就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课堂实录,时间不到40分钟。现在回想起来,要不是我现场评课发挥较好,根本就不可能获得黄冈市一等奖的,因为我看比赛通知时只注意下报到地点和参赛费用,没有足够重视这次比赛,赛前也没有认真研究大赛主题,完全是试试看的态度,用评委们的话说,课堂上仪器是陈旧的,桌子是破烂的,教学流程是常规的,完全体现不出创新。这次选拔赛我非常侥幸地获得了一等奖并进入决赛。

学校对我这次参加市里的决赛非常重视,派出几乎全部物理教师来观摩指导。决赛的内容是现场讲课和现场评课,决赛准备工作在寒假进行,我完全推翻了初赛的教学设计,虽然还是闭门造车,但是由于借助于网络媒体,我加入了许多创新的元素,如用毛笔的形变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方向,用砂纸代替毛巾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等等,所以教学效果比初赛要好许多,决赛结果是我与另一位选手被推荐参加湖北省选拔赛。

湖北省选拔赛只要求交一盘录像课光盘,不需要选手到场,这就意味着对录像课的要求非常高,必须重新录课。取得学校支持后,我在黄冈市教研员王胜华老师的指导下,将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如将导入实验换成了趣味性更强的“捉泥鳅”比赛,在别的学校借用了一间设备先进的高档多媒体教室进行录制,还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

光盘交到省里后,经过漫长的等待,我终于等来了省一等奖的荣誉证书并取得了进入湖北省决赛的资格。湖北省决赛要求五名选手同时观看一节录像课,并同时进行半个小时的独立准备,然后按抽签顺序进行评课。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我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了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

重新审视我参加省赛的录像,我发现还是显得比较粗糙,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修饰完善,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帮助下,我对教学设计精修细改,对录像课精雕细琢,同时评课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2011年11月的广东之行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二、获奖感言

从全市选拔赛到全国决赛,一路走来,我觉得任何一种成功都不是偶然,如

果一定要我谈谈获奖感言的话,我认为成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自身的坚持不懈是基础

从团风到黄州,从黄州到武汉,再从武汉到广东,历时近一年的时间,这是一场多么考验我的体力和毅力的持久战啊,这一路走来,如果不是不懈的坚持,我是收获不了那沉甸甸的成功和喜悦。备战期间,常规教学工作不能耽误,家务琐事也不能完全撂挑子,只能利用周末和深夜搜集、整理资料、设计方案,其中的艰辛无法用语言言表,但是无论遇到多少阻挠和困难,我就认准一个道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想完成创新大赛,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旺盛的斗志,要付出比常人多出百倍的努力。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舍弃了几乎所有的娱乐和休闲活动,连晚上睡觉都经常梦到我的课。由于有市、省比赛的经历和经验,参加国赛最后的冲刺、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磨课,虽然我自认业务基础一般、能力有限,但只要我持久不懈的努力,相信上天不会给我一个失望的结果!

2、团队的集体智慧是助力

个人的力量和能力再大、再强,也还是有限的,关键时刻,我校领导及物理教研组全体同仁给了我强有力的支持,国赛录课前,一连两周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集中到校研讨课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字斟句酌的修改,加入了许多创新的元素,甚至帮我制作实验器材,多次骑车去黄州购买上课用的氢气球,安排各班轮流进行试讲,由于试讲和录课的地点不在本校,还得帮忙搬运器材、组织学生„„这些繁琐的工作是大家共同分担的,集体的力量为我节约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也让我的课增色不少。

3、导师的悉心指导是关键

一路走来,帮助和指导过我的人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但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湖北省教科院的教研员许晓林老师,接触过许老师的人都知道,他对待工作异常认真,为人近乎刻板,不讲情面,对选手要求非常高。国赛前他曾和市、县教研员一起到我校视导,那次由于我试讲超时,他给了我非常严厉的批评,并对后期准备工作定出了详细的时间表。2011年8月下旬,暑假快收假的时候,他组织我们湖北省的四位初高中选手到武汉进行评课培训,那种紧张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每天中午发给我们四张光盘,拷到自己带的电脑里,下午的任务就是看课,不仅要看自己准备评的那堂课,还要看别人的课。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按抽签顺序进行评课,评完后互相打分,得分最低的上午得罚站,还得负责请大家吃午饭,„„因为怕罚站,一下午看四节课觉得时间不够,我们只有开夜车,那几天我天天熬到零点„„就是这样魔鬼般的集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国家级的评课标准,明白了应该在上台后详略得当、抑扬顿挫地即兴演讲,既要一语中的指出课好在哪儿,又要火眼金睛挑出毛病、提出改进意见,而且还要保证整个演讲前后呼应,时间控制在8到10分钟。对于我们这些理科教师来说,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许老师的训练下,我们做到了。

三、获奖收获

参赛之前,我对那一纸鲜红的荣誉证书无比向往,觉得我所付出的一切都可以用这张证书来得到证明。获奖之后,我才明白这张证书仅仅只是对我之前所付出努力的一个佐证,这次比赛真正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通过这次比赛,我收获了以下十个字:

1、专业

一位参赛教师在团队的帮助下,经历一轮又一轮磨课,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最有价值的就是感觉自己无论是专业水准、教学技艺还是教育理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的指导老师之一,黄冈市物理教研员王胜华老师曾说过,这一年的磨课经历对我的提升作用相当于普普通通教十年书。

2、人脉

参赛经历使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物理同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中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共同成长,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能互相鼓励,互相解惑,这些宝贵的人脉对我在教学和教研上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3、平台

获奖后,省教研员许晓林老师曾勉励我说:要将全国一等奖当作起点而非终点。我现在才明白,获奖后我会得到更高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给我创造了更多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遇,是我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4、机遇

全国一等奖不仅使我在评优评模评职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还给我提供了许多更好的机遇,比如能来这儿,能在省级教师培训讲座上展示我的风采。

5、挑战

获奖对我同样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动力,如果一个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学成绩不如别人,那获奖的意义又何在?参赛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促进教学,若专业技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那就说明获奖选手只停留在参赛的那一堂课上,没有悟到教学的真谛,没有参透放之所有课而皆准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压力之下也产生了动力,我比参赛时还要更加努力钻研教材、教法,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四、赛后思考

1、想抓到鱼,你得知道鱼是怎么想的

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我们就会明白,想当然是教师的大忌。正如想抓到鱼,你就得知道鱼是怎么想的。作为一名物理老师,若能研究中学生心理,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口味,想让学生不爱学物理都难!

2、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是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唱独角戏、学习不愿主动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看教师“表演”上,如果不断使学生受到成功的刺激,将会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自己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己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动脑,就会越有成就感,越有成就感就会越爱学习。

3、从“有招”到“无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如果想成为一位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只教不研是不行的。一线教师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是如果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就必须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因为免不了要死记硬背,学习的过程固然是枯燥的,当我们一旦学到一招半式,并能将之用于教学实践后,我们会欣然发现,所有的理论都化作了无形,教育理论已经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是从“有招”到“无招”。

五、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刚才提到此次参赛经历带给我的其中一大好处是提升了我的教学技艺,那么,经历过大赛的我是如何思考教学的有效性的呢?一堂有实效的课就是好课,所谓好课,我的理解就是能让学生感觉有趣、易懂、好记、会用的课。那么,究

竟如何才能打造一堂好课呢?下面,我将结合积累的视频资料,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1、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总结了三点: ①精心导入,紧抓学生眼球。 ②适当激励,学生如沐春风。 ③五花八门,避免审美疲劳。

首先来说说导入,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万事开头难”,“万事贵乎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它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提出问题”法、“实验演示”法、“讲述故事”法、“温习旧知”法、“播放视频”法、“设置悬念”法、“运用类比”法、“习题训练”法等等。

来看看我参加市级比赛时的导入部分吧。(播放市级参赛课导入片段)我让一个小个子女生和一个大个子男生进行拔河比赛,事先在男生握的那边涂上洗洁精。试图用这种和预想反差极大的结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后来我钻牛角尖地想,涂抹洗洁精其实是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减小摩擦的,本课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两个因素的理解运用,在增减摩擦的方法中,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也不是重点。于是后来在市级决赛的现场课时我改为夹玻璃球比赛,但发现效果更不好,最后两种导入方法均被弃用。

那么省级参赛作品的导入部分我作了如何的改进呢?(播放省级参赛课导入片段)将抓泥鳅游戏作为导入后,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明显地被调动起来。游戏结束后那名男生无意间用纸巾包起桌面上的泥鳅,这个细节恰好为“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能增大摩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总的来说,导入部分比市级比赛时要成功得多。

最终国家级参赛作品的导入部分我又进行怎么样的完善呢?(播放国家级参赛课导入片段)男生捉泥鳅时泥鳅溜到桌面上的特写说明了泥鳅的确很滑,不好捉。女生捉沾满木屑的泥鳅和捉水中的泥鳅形成鲜明对比,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木屑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不仅能自然地引出课题《摩擦力》,更能在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给学生以提示。当然,大家还不难发现,省赛时我先放《捉泥鳅》音乐再让学生进行捉泥鳅比赛,到国赛时我改成了边放《捉泥鳅》音乐边让学生进行捉泥鳅比赛,这样做不仅使捉泥鳅比赛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还可以使课堂更加紧凑。

精彩无处不在,(播放陈政《看不见的运动》导入片段)来自福建的陈政陈老师利用化学原理为同学们变了一场“魔术”,微观的分子运动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这种看不见的运动产生的变化在宏观世界中可不就象魔术一样神奇吗?这个导入实验新奇有趣,容易引起学生深层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果说陈政的导入很精彩,那么钱永昌的导入称得上震撼(播放第三届名师赛钱永昌《弹力 弹簧测力计》导入片段)钱老师是用一段视频来导入新课的,这是一段关于炮弹飞人的视频,只见“轰”的一声,从炮筒里“射”出一个活人来,在空中划过一道抛物线后落在一张蹦床上。看了这段视频,学生们不禁会想,炮弹不是靠火药推动的吗?火药是如何推动人又不使人受伤的呢?这样学生们为了要知道个究竟,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跟随老师探究下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二点:适当激励,学生如沐春风。 有人说:“一位优秀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挖掘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优于他人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还可以在评价中呵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从语言、表情、神态、动作等各方面给学生以认同感和愉悦感,他们会越学越有劲。(播放第三届名师赛田雪岩《升华和凝华》片段)田老师笑容亲切、优雅随和、适时的激励,使学生如沐春风。

第三点:五花八门,避免审美疲劳。学生都欢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师照本宣科是大忌,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上的魔术师,适时给课堂带来新奇的元素,防止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外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可接受知识的65%。如果把听、看、想、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将达到90%左右。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坚持听、说、看、读、写、思多种方法相结合,对于知识的呈现也应采用多种意想不到的方式。

我在《摩擦力》一课中,将自行车搬到了教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播放国赛自行车片段)在学完本课后,我出了一道课堂巩固习题:观察过道中的自行车,指出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对于有益的摩擦我们是如何增大的,对于有害的摩擦我们又是如何减小的?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交流合作精神以及经验积累,还考查了学生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掌握: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还对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巩固。

(播放贺同君《摩擦力》片段、李宵羽《升华和凝华》片段)贺老师在突破摩擦力方向这一教学难点时,将两块锯齿状海绵互相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器材简便,效果明显;李老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电子导学案自主学习、收集资料,又用ipad给效果良好的学生实验照相,使人眼前一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优化设计,精心打造紧凑课堂。

花哨的课堂很容易吸引眼球,但若只有热闹却无实质内涵,热闹便成了作秀。真正的好课,其精髓还在于优秀的教学设计,只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笑过闹过以后有所回味有所收获。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知识与技能维度来看,主要看三点:

一、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是否制定得当,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

二、重点,

三、难点,即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在《摩擦力》教学中发现,当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极易混淆重力与压力,因为常规实验是在水平木板上拖木块,压力与重力是相等的。为了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我校的物理备课组想出了这么一个点子。(播放国家级视频氢气球片段)取出一个电子台秤,用手按压秤面,发现用来测质量的台秤示数不断变化,提示学生,若不看单位,电子台秤可以看作压力计。垫一张白纸在秤面上,将放有重物的小铁盒放在白纸上,读出“压力计”示数为0.48。用弹簧测力计钩住小铁盒侧边的铁钩,拖动白纸,读出测力计示数为1.9N。取出一束氢气球系在铁盒上面的提钮上,读出此时“压力计”示数为0.32,用弹簧测力计钩住小铁盒侧边的铁钩,拖动白纸,读出测力计示数为1.2N。往铁盒中加沙,直到“压力计”示数回复到0.48时停止。用弹簧测力计钩住小铁盒侧边的铁钩,拖动白纸,读出测力计示数仍为1.9N。比较第

一、二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滑动

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且压力越小,滑动摩擦力就越小。比较第

一、三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的结论。

大家刚才看了钱永昌老师《弹力 弹簧测力计》一课的导入部分,到现在一定还留着疑问吧?钱老师这样导入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播放视频片段)。讲完弹力,钱老师出示一个炮弹飞人模拟器,拉动开头,从模拟器中飞出一个塑料球,原来模拟器内有一段弹簧,塑料球就是被弹簧的弹力推出去的,然后向学生说明炮弹飞人装置是用压缩空气来代替弹簧的,压缩空气产生的压力不也是弹力的一种吗?钱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做到了前后呼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留有回味的空间。

当然,如果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能够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还在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悉心设计,加上教师的精心演绎,这堂课足以使学生折服并留下深刻印象。

3、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贴近生活,能使学生保持已经产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自豪感,唤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这是北京市民族学校的张景银老师讲授的《探究斜面省力与机械效率问题》录像课片段。(播放张老师视频片段)张老师将学校的实用斜面用摄像机搬到了课堂上,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物理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明白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社会的。更可贵的是,张老师还由这条给轮椅人士使用的斜面提醒学生凡事要多考虑别人,不能光想着自己,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云南的李红梅老师在讲授《光的折射》时,将生活中叉鱼的例子搬到了课堂上。(播放李老师视频片段)这个实验并不难做,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实验现象明显,因此即使在常规教学时使用,效果也会非常好。

广东的黄欢老师在讲授《眼睛与近视的矫正》时,将激光矫正近视的手术台也搬到了教室,我们来看看。(播放黄老师视频片段)在黄老师使用“激光手术刀”精心操作下,一位近视患者终于看清了物体。然后黄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你愿意接受激光治疗近视吗?理由是什么?黄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讲清了激光治疗近视的原理和方法,更使学生明白,做任何消费决定时必须自己权衡利弊,不能一味听信商家的广告。

我们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系》时,一定会讲到草原上的犬鼠是多么的聪明,因为它们会将两个洞口的形状做得不一样,使洞内空气流通。安徽的宋四华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火车站地下通道入手,并且制作了一个火车站通道的模型。(播放宋老师视频片段一)引导同学们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结论后,宋老师又拿出了那个地下通道的模型,让同学们试着设计一种方案,使地下通道内的空气能够流动。(播放宋老师视频片段二)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在探究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让学生应用刚学的物理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自信心大大提高,何愁学生不爱学物理呢?

4、重视实验,培养学生探索欲望

谁都不可否认实验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有位物理特级教师曾经说过:“在我的物理课堂上,只要能做实验的地方我就尽量安排实验,只要能让学生做的实验我就尽量安排学生实验”。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灵魂。

摩擦力一课,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是利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往小木块上加重物的方法来改变压力的大小,通过在木板上

铺毛巾、的方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通过测力计的读数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手拉动木块时无法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然我们也可以改用电动机匀速拉动木块。我在突破这一难点时,用的是拉动木板的方法,对拉动速度没有要求。在该实验中还会遇到的困难有:木板太窄,木块运动时容易“脱轨”导致实验失败;木块运动时毛巾容易堆积导致实验停止„„我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是:用砂纸代替木板和毛巾。砂纸又平又薄又宽,易于实验,且砂纸两面粗糙程度相差较大,实验效果比木板面和毛巾面的对比更强烈。

《摩擦力》一课,当我们讲到减小摩擦的方法之一——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时,一般都是放一段磁悬浮列车或气垫船的视频,北京的阎猛老师别出心裁,用一个小实验非常直观地模拟了一辆气垫车。(播放阎猛《摩擦力》光盘实验片段)这个实验非常易于操作,只要一张废弃的光盘、一个气球和光滑的桌面即可,当与光盘绑在一起的充满气的气球口紧闭时,推动光盘,摩擦力使光盘很快就停止了运动;打开气球口后,再推动光盘,光盘沿桌面溜出好远,直到飞出桌面„„两次实验对比现象非常明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气垫船减小阻力的原理。

最后我想送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教研无止境!永远学习,永不止步,让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用更高的要求不断打磨自己,使自己的课越教越有滋味,使学生越学越想学!

第五篇:九年级中考研讨会发言稿物理

2012年九年级中考分析

物 理

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考查内容和要求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相一致。

一、考试范围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初中(八至九年级)物理课程内容要求,进行以下分类:

(1)掌握与应用(D级)

以某一学习内容为重点,联系其他相关内容,解决在新情境下的简单物理问题,是对知识较系统的认识。如:密度、压强、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等;

(2)理解(C级)

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解决一般计算问题、会对一般物理现象规律做出争取的解释。如:汽化和液化、密度和社会生活、测量物质的密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电阻 变阻器、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光的传播、反射等

(3)认识(B级)

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如:温度计、熔化和凝固、质量及其测量、力、力的示意图、重力、摩擦力、滑轮、液体压强、二力平衡及条件、杠杆、杠杆平衡、电流 电路、电压、电压表等

(4)了解知道(A级)

识别和记忆学习内容,描述对象基本特征,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如:升华和凝华、宇宙与微观世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机械运动、参照物、弹力、弹簧测力计、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等。

二、试卷结构

1、2012年采用理、化合卷的考试,其中物理90分,化学60分,共计150分。

2、考试的内容领域为力学约占42%,光学、热血与声学约占20%,电磁学约占38%。实验内容分布在以上各项中,约占总量的18%。

3、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合计20分;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两题合计40分,内容包括声现象(约2-4分);光现象是由凸透镜和平面镜成像方面来进行考查;物态变化主要考查实例;电学部分以家庭电路的考查出现较多;而密度在此为次要部分(2-4分);参照物从实例方面进行考查;长度的测量以刻度尺的读书为主;力和能量中主要考查做功与能量转化;而分子的热运动会出书上的例子;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为次要考查部分(0-2分)。

4、作图题近几年来一直是三道,每题3分,共计9分。范围分别是力学部分的力的示意图;光学部分的凸透镜成像、光的反射与折射为主考内容;简单机械部分有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滑轮组绳子的绕法等。

5、实验与探究题一般为两道,每题8分。近年来,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阿基米德原理、密度的测量、牛顿第一定律居多。

6、简答与计算题。简答题有很大的几率从常识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进行考查;而计算题大部分情况下为2道,但也碰到过3题的情况,范围是欧姆定律与电功率综合;滑轮组、机械效率与功率和功的组合。每题8分左右,为每次考试的重头戏。

三、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为止我们九年级的学生以将第一轮复习进行到了一半,大家对较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但是忽略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和常识,在第一次模拟考试充分暴露了出来。因此,我计划在课堂的复习中,有意识地从这方面进行加强;在今后的复习当中,我计划从中考的考试范围进行入手,详略分开,强化重点,重复难点,多提常识,巩固概念。力求从细微处入手,把握好总体思路,最大限度地改变现状,最终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学校招生工作方案下一篇:初中学校体育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