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品牌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阐述品牌合作的三种模式,分析品牌合作的三种效应。分析表明,品牌合作克服了企业进行多样化经营时资源和能力的限制,降低进入新产品和新市场领域时的不确定性,扩大企业品牌的认知范围,降低营销传播成本。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时不能盲目,需注意品牌合作具有两面性。要努力克服其负面效应,发挥积极效应。

第一篇:品牌经济论文范文

品牌现象的经济分析

摘要:品牌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现象,消费者利用品牌来区分产品,厂商利用品牌来获取更大利润。但是,目前对品牌现象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管理学的层面上,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管理与品牌价值评估等方面上的实务性研究。尝试将品牌纳入经济分析的视野,实现管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品牌;经济分析;沉没成本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周琛影

第二篇:企业品牌合作与经济效应

[摘 要] 阐述品牌合作的三种模式,分析品牌合作的三种效应。分析表明,品牌合作克服了企业进行多样化经营时资源和能力 的限制,降低进入新产品和新市场领域时的不确定性,扩大企业品牌的认知范围,降低营销传播成本。企业在选择品 牌合作时不能盲目,需注意品牌合作具有两面性。要努力克服其负面效应,发挥积极效应。

[关键词] 品牌合作;模式;经济效应

[作者简介] 李永锋,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与创新管理。(湖南 长沙 410076)

一、品牌合作模式

在战略生态环境下,品牌联盟(Brand Alliances)或品牌合作(Co-Branding)是市场竞争中常见的合作营销策略。品牌合作的条件之一就是目标市场一致,但由于合作双方(只考虑两家合作的情形)的现有消费群体的关系以及品牌关系上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品牌互动、品牌拖带、品牌强化三种不同的模式。

1.品牌互动。品牌互动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品牌合作,互相利用对方品牌资源,通过交换消费群体,扩大各自消费群体的一种策略。假设A、B两家企业进行品牌合作。首先两家企业必须取得目标市场的认同。如果目标市场不同,双方就失去了品牌互动的基础。然后对各自的消费群体进行分析。也就是考察两个品牌现有的消费者群体的关系。如果两个消费者群体处于同一个目标市场且重合不多(如图1所示),显然通过品牌互动,可以扩大各自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各自的消费群体。

2004年国内生产食用油的嘉里粮油公司和制造炊具的苏泊尔公司开展了两大知名品牌金龙鱼—苏泊尔的联合推广活动。此次品牌联合营销的主题是“好锅好油,健康美食”,两家公司投入费用达到2000多万元,双方在市场和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的合作。两家公司的产品都将贴上金龙鱼—苏泊尔品牌,在全国数千家商场和超市销售。在他们看来,食用油和炊具两大领导品牌的联合促销合作,双方均可在推广时节省成本,实现双方品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为双方拥有类似的目标消费群,可以借助于品牌的合作在销售渠道实现互补。最终各得其所,共同获得或巩固各自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

2.品牌拖带。品牌拖带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其中一家为在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另一家为弱势品牌,由于有相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品牌合作,弱势品牌借助强势品牌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强势品牌通过弱势品牌做出的利益让步强化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的一种策略。

品牌拖带策略多用于跨行业的强势品牌带弱势品牌、老品牌拖带新品牌,成功案例屡见不鲜,例如KONKA彩电和手机、TCL彩电和电脑捆绑销售。弱势品牌新产品的推广将会付出较大的代价,风险很大。联合促销是多元化企业的常用的营销策略。弱势品牌如果能与强势品牌联合促销,可借对方的知名度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带动销售。美国知名餐饮集团百胜公司和健身领域的倍力公司,从2005年l月l日起推出一项全新的联合促销活动:“吃快餐+免费健身”,顾客只要在2005年l月份光顾百胜集团下属五大连锁店的任何一家,不论金额多少,只要凭有效消费收据,就能获得倍力健身公司提供的为期四周的免费健身服务,活动使两家企业的利润创新高。企业间的合作营销能产生品牌的叠加效应,达到双赢目的。

3.品牌强化。品牌强化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品牌地位相当的企业为了扩大消费群体,提高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和品牌美誉度,保持目前各自市场地位的一种品牌合作策略。首先分析A、B两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否相同(如图2所示)。

A、B两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与品牌互动的策略不同,A、B品牌不仅仅是扩大消费者群体,更重要地是提高品牌地位和消费者的忠诚度。采用品牌强化策略一般都是直接对产品进行打包,而不是采用赠品方式,以避免品牌压制之嫌疑。

综上所述,无论是几家合作,品牌合作的前提是进行合作定位,合作定位的前提是处理好目标市场现有消费群体、品牌地位等几个关系。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模式时,应对自己的品牌和合作伙伴的品牌进行定位。但在实践中,任何一个品牌联合都有可能是品牌互动、品牌拖带和品牌强化的综合。无论是强势品牌还是弱势品牌,都存在推广或强化的空间。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会使不同的顾客产生不同的印象、感受和评价。在品牌合作过程中,可通过共享双方品牌资源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增加品牌的影响力。

二、企业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

企业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是指企业由于合作所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品牌合作能带来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有品牌合作的动机。经济效应是导致企业进行品牌合作的根本原因。企业品牌合作追求的是品牌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达到1+1>2的效果。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知识经济效应。

1.品牌合作的规模经济效应。品牌合作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企业品牌合作的规模扩大而导致产品销售成本下降、销售量增大、收益上升的现象。从理论上说,规模经济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品牌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1)品牌资源之间的互补性。每个品牌都有其特定的市场、消费者群体、营销渠道等。这些都是品牌独有的资源。品牌之间的互动传播,可以很好地利用合作方的通路向对方客户群体渗透本品牌的信息。两种(或多种)品牌资源的互补,不但可以扩大本品牌认知的范围,降低营销传播成本,而且能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2)消费群体的一致性。品牌双方是否具备相同的消费群体是决定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消费群体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产品必须是相关产品。只要存在消费群体的一致性,两类非相关产品也能进行品牌合作。

(3)消费者利益。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占据绝对主导的今天。品牌的合作都会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各项策略。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以更小的努力和代价获得其需求的更大满足。

2.品牌合作的范围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潘泽(John Panzar)和罗伯特·维立格(Robert willing)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它是指通过扩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而引起的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它描述了产品或服务种类的数量与经济结果之间的关系。范围经济的存在是以比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种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在给定的产品种类及其销售服务水平下,同一企业销售一定的品种、种类及其销量所花的成本比分别在不同的企业销售低的情况下,范围经济才有可能存在。范围经济效益意味着追加新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要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低。如果用数学公式表示,范围经济可以表示为:C(QA,QB)A)+(QB)。

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最好能经营与本企业核心产品有关联的其他产品。企业通过品牌合作则克服了企业进行多样化经营时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借助合作伙伴的品牌资源和能力,企业就可以降低进入新产品和新市场领域时的不确定性,有目的地向其他新产品和新领域迈进。品牌合作伙伴可以为多样化经营企业提供管理上、资源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弥补它在范围经济经营中品牌資源的不足。具体来说,企业品牌联盟的范围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品牌合作企业互补的核心竞争力为开拓新市场提供了能力上的支持。企业必须通过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跟随或超越技术创新的跃进曲线,才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品牌联盟不仅可以克服和降低开拓新领域的巨大不确定性,而且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更快地生产出新的产品、进入新的领域。

(2)品牌合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门槛。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时将面临着种种进入壁垒,如技术专利、新产品的原料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人们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以及国家政策和法规的限制等等。而通过企业品牌联盟,可充分利用联盟成员的力量突破种种现实的和人为的进入障碍,迅速进入新领域、占领新市场。

(3)品牌合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风险。企业在获取范围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技术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竞争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单个企业在发展时遇到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依靠品牌联盟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3.品牌合作的知识经济效应。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不但不会随着使用过程消耗掉,相反它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在使用扩散过程中,它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增加和扩展。知识经济要求以知识和信息为增殖的主体和对象,要求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今企业竞争致胜的关键不在于它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在于它拥有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品牌合作的动机之一就是获取品牌知识,知识经济效应已成为企业品牌合作的主要效益源泉。导致知识经济效应的原因如下:

(1)品牌知识含量增加。企业品牌资源的联合,使联盟企业的知识含量增加,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前景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水平。实施品牌合作,可以有效地聚集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智力资源优势,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被社会和市场认可的程度。

(2)品牌能力提升。由于每个企业的能力不同,通过知识联盟的扩展能力和转换能力,企业间相互学习,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而提升各自的能力和技能。即使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也要建立知识联盟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因为它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3)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当代的科学技术已是各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如自动化技术就是由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机械技术相融合产生的,如今许多新兴产业更是不同行业技术的结晶。如计算机的推新换代需要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及外围设备技术等行业内不同技术领域的配套开发,为了开发新型计算机产品,IBM公司就与微软公司建立了WINTEL品牌合作联盟,与佳能等公司在激光打印技术方而缔结技术联盟。

三、结语

我国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时不能盲目,需注意品牌合作具有两面性。要做到克服它的负面效应,发挥积极效应,应注意以下问题:

1.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选择在品牌合作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企业合作目标的实现。合作伙伴的品牌资源贡献能力是企业进行品牌合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合作双方共享资源的差异性越大,合作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其次,合作关系确立后,双方共同发展目标要与各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一致,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损失。

2.消除合作中的隔阂,创新企业文化。在品牌合作特别是实现战略合作中,各方文化的差异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各方如不能进行企业文化的沟通和整合,合作将受到威胁。企业品牌合作协议达成后,各企业都应对内部的企业文化作相应的调整,以形成新的文化氛围,才能相互学习、相互依存、共同开发,实现合作目标。

3.提高自身能力,争取独立面对市场。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实施品牌合作时,对大企业的依赖比较强,比较被动,这对中小企业长期发展不利。在合作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注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争取主动,逐渐摆脱对大企业的过度依赖,独立面对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4.赢得合作企业的信任。在品牌合作的过程中,基于信任的合作是关键。在品牌合作实施之初,成员企业之间合作的实现和维持,遵循的是相互之间的协议和约束机制。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关系的品牌合作中,企业要灵活地适应环境,在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彼此的依赖就要求企业相互信任,为企业的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胥晓莺.国际合作牵引自主品牌[J].商务周刊,2006,(3).

[2] 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研究[J].南开评论,2003,(6).

[3]张勇,丁惠. 中国质量与品牌[J].经营天地,2006,(8).

[4]彭星阁. 我国企业合作竞争战略模式的形成[J]. 市场营销,2003,(8).

[5]照翔. 营销策略[J]. 经营天地,2006,(4).

[6] 宁昌会.品牌联合的前置因素和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6,(6).

[7]黄键计.合作营销[J]. 经营天地,2005,(6).

[8] Rao,Akshay R,Ruekert,Robert W.Brand Alliances as Signals of product Quality[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4,36(1):87-97.

[9] Soren Askegaard,Anders Bengtsson.When Hershey met Betty:love,lust and co-branding[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 2005,14(5):322-329.

[責任编辑:昱 文]

作者:李永锋

第三篇:汽车品牌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

摘 要:全球汽车行业一片萧条的大环境下,我国汽车行业2009年可谓遍地开花,汽车产销量第一,突破了1300万辆。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销量比较低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发展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阐述中国汽车发展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的分析,进而提出促进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汽车品牌;国家经济安全;汽车品牌竞争力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况及原因

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品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外品牌,国内合资企业只有汽车品牌的使用权,无所有权;另一类是自主品牌,这类品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全部归国内公司所有。自主品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引进技术的自主品牌,这类虽为自主品牌,但技术要从国外引进;另一类是使用自主开发车型技术的自主品牌,其产品是由国内企业开发且掌握完全知识产权,这类品牌被视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代表。

1.1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中國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在全球经济恢复举步艰难的情况下,2009年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

具体地描述,2009年,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457.70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30%,比上年提高4.38个百分点。2009年国内前10名乘用车生产厂家销量共605.6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9%,排名前6位的依次为:上汽通用五菱、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日产均为合资企业。只有排名第8和第9的奇瑞和比亚迪是民营企业,销售的是自主品牌车,所占比例不到前十名总量的16%。这说明乘用车自主品牌销售比例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就单个汽车型号来说,乘用车自主品牌企业相对国外品牌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2009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21.7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67%,比上年提高3.75个百分点。轿车品牌销量前10名共销售203.26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自主品牌只有比亚迪的F3和奇瑞的QQ位列前十,占前十名销售总量的22%多些。说明在轿车领域国外品牌车占主流,自主品牌无论在轿车销售总量还是单一型号前十,都居弱势地位。

由上面的数据可知,2009年我国汽车产业无论产量和销量都遥遥领先,比去年有了大幅提高。自主品牌车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销量还是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轿车领域,国外品牌车是轿车领域的主流。此外,中低档汽车领域,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而在高档、中高档领域,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出口方面,我国主要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高档、豪华车,而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非发达国家。

1.2 发展汽车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数量少,自主知识产权积累不多,汽车产品质量不高,仍然是廉价低端的代名词。虽然自主品牌发展快,销量增长快,但这不一定是企业因素,和经济环境有关。下面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阐述发展汽车自护品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1 发展汽车自主品牌的重要性

自主品牌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邓小平一语道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发展自主品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汽车产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投资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与其他产业具有高度关联性,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强。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汽车工业作为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和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他们都拥有一批世界级的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四小龙之一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原因也是在汽车产业拥有一批自主品牌。

其次,汽车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想要维护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威胁和侵害,必须提升国家竞争力。而国家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汽车产业在中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而且本国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是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的产业。如果汽车行业发展得好,当发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时,可使其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减到最小。

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06年汽车工业总产值为15556.2亿元,2007年为20020.8亿元,08年为22810.88亿元,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

1.2.2 发展汽车自主品牌的必要性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时代,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我国汽车产业作为后起之秀,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主品牌作为支撑,面对国际竞争化浪潮,中国汽车产业将不可避免地沦为国外品牌的生产基地。此外,国外汽车产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往往凭借其强大的资金技术能力,压制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例如,威孚,曾经是中国柴油机喷油器制造商的领军公司,和博世合资后,专门生产带有博世LOGO的柴油机供油系统,中国市场上再也没有威孚的影子。因此,面对国外品牌的侵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以期与之抗衡。

2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SWOT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需要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主品牌的竞争能力。下文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促进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2.1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存在的优势

(1)汽车产业发展良好,前景广阔。入世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量由当年的200多万辆迅速增长到目前的1300多万辆。特别是2009年汽车产销量位居第一,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而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0年汽车产销量增速在10%左右,有望达到1500万辆。我国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给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2)政府鼓励汽车自主品牌创建。十一五汽车行业规划鼓励汽车自主品牌创建,无论是购置税下调,还是一次性财政补贴,甚至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都给汽车自主品牌车一定的政策支持。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正是获得中国发改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融资支持,才使这项有跨历史意义的收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2 我国汽车产业进行自主品牌存在的劣势

虽然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产销两旺,但是,占据四分之三市场规模且市场前景最为被看好的乘用车领域国内自主品牌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轿车领域国内自主品牌却鲜有主流品牌,跨国公司占据绝对市场优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自主品牌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当然抵不过国外品牌上百年的沉淀,再加之国外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有意识的对我国自主品牌进行压制,使得许多自主品牌夭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与国外公司合资的过程中,并没有学到技术,反而丧失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忽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导致国内自主品牌在此领域只占有很少的市场份额。内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展与国内汽车工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是直接相关的,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在中低档车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主要是得力于成本优势,而在代表汽车工业技术水平的高档、中高档领域,国内企业基本不具备整车开发能力。

2.3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自主品牌面临的机会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日欧几大传统汽车市场销量加速下滑。低迷的汽车消费市场促使国外汽车行业纷纷进行行业调整:关闭位于欧美的一部分汽车整车工厂以压缩当地的汽车产量;出售旗下的部分汽车品牌以帮助公司渡过危机;甚至破产重组压缩机构,以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国际新一轮的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加上我国《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正是中国自主品牌抓住机遇施展手脚快速发展的好时机。

2.4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自主品牌面临的挑战

品牌不具竞争力,表现为自主品牌不被国际市场认可,甚至不被国内市场认可,主要原因是技术不具有竞争力。中国汽车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研发能力有了一定得提高,基本上能够制造出满足要求的汽车,但和国外汽车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轿车领域,具有开发中低档车的能力,但是高中档车的研发水平还不能令消费者满意,自主开发产品的整体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同类产品仍有较大差距。技术需要长期而坚韧的积累,因而要有长远目标和眼光,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和人才培养。

3 促进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基本思路

首先,树立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自主品牌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企业管理者放远眼光,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质形象。在应对国际竞争方面,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发国外市场,在国外品牌未曾进入的市场领域,率先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吉利收购沃尔沃给我们的启示有三:其一,从品牌角度与企业效益看,吉利拥有了一个世界级的汽车品牌,虽然它不是自己打造出来的,如果经营得当的话,会给公司带来长期而稳定的收益;其二,可以借鉴其先进技术,提升自主品牌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从而加快步伐进军中高档车领域;其三,吉利跨国并购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去的一部分,开创了中车汽车公司收购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又一范例,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其次,做好技术储备,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培养一支体系完备,年龄结构合理的研发和生产团队,以及品牌营销团队。技术是自主品牌的关键,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和积累,技术可以是自主创新的,也可以是借鉴吸收的。引进技术的落脚点应该是进一步的创新,而不是为了一时的盈利。另外,哥本哈根协议的核心理念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现在新能源汽车是汽车技术发展的热点,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国家加强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和支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有希望率先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取得竞争优势。

最后,国家的支持。国家不仅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并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整合优势资源,引导企业做大做强;还应该加强政府采购力度,如果在政府用车采购方面向自主自主品牌倾斜,将会带动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彬.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以奇瑞A3的市场营销为例[D]福建:厦门大学,2009.

[2]成清華.我国汽车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7.

[3]周凡.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对策分析[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4.

[4]雷家啸.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

[5]王宇、吴松泉.发展自主汽车品牌的探讨[J].上海汽车,2005,(6).

[6]黄瑾.市场占有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55).

[7]汪媛.我国汽车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与分析[D]陕西:长安大学,2009.

作者:岳 霞 童 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材料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诗歌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