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语言要素设计素描教学论文

2022-04-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形式语言要素设计素描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如何在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培养学生对画面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探索以设计素描的具体课题训练方式进行“四个到位”的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训练思维、挖掘能力这一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形式语言要素设计素描教学论文 篇1:

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的创意思维与方法

摘    要: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创意思维和技能方面的培养,这几个方面包含:审美鉴赏能力、徒手绘画实践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创意素描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讲授、系列课题训练、作品赏析、作业指导、讲评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概念认知、方法体验、能力培养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汲取设计营养,完成从素描走向设计的任务。

关键词: 设计素描    教学实践    创意思维

随着当代设计艺术的迅猛发展,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思维训练日趋丰富。单一的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多维思维方法及表现形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素描教学的创意素描训练就是针对以往的素描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一、创意素描的概念和特点

(一)创意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创意”一词,什么是創意?《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意”是这样解释的:“创”就是创造、创建、开创,“意”就是主意、意念、意趣。在通常用语中,“创,始造之也”,包含最先的、崭新的含义。即在打破原有事物的常规状态下,建立起事物新的状态,引申为创造、创新、标新立异。创意(idea),在英文中指主义和想法,也有创造力和独创的意思。

创意一词是一定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表现出思维理念超前或思路新颖,具有原创性,有时与创新同义。

(二)创意素描

创意素描就是把创新思维融入素描训练中,以创新为核心的素描形式。这里,创意成为素描的限定词,说明创意素描突出创新思维意识,强调主观设计和审美意识。具体说,创意素描可理解为运用素描形式、创新思维方法、表现真实的和非真实的存在,是按照一定的理念以全新的视觉形式来展示物象面貌的,即把主观构想转化为具有独创性的素描形式。

(三)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

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是求新求异,作品新颖、奇异,甚至是无中生有、不合常规。既可以由一种或几种物象变换为某种具有“特定意味”的设计形象,又可以通过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新的视觉形象。如龙凤形象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意象造型的典范;从长了翅膀的“天使”到毕加索自行车座与车把组合为“牛头”的奇妙设计,是西方独特的想象和丰富思维的典范。

二、创意素描训练的意义

(一)传统素描教学的缺陷

以往的素描教学忽视艺术思维的训练,把造型“基础”囿于客观物象表象摹写能力和单一化思维的训练,这种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难以获取认识规范之外的多维的思维构想,其结果是虽然基本功很扎实,但思维想象力匮乏,创造力不强,设计的作品缺乏新意和创新。

(二)思维的目的是创意

思维的目的是创意,创意的本质是创造和想象,只有创造才能产生新颖和奇异的视觉形象,因此,创意是设计素描的核心。创意素描是根据艺术设计主题的要求,借助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对视觉形式的体验,将情感融入设计的创意表现中,使创造思维开发和形式语言表现得到升华。因此,强调设计的主观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成为创意素描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意义。

三、创意素描——思维训练的艺术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相比较而言,想象是更主观、更自我,也是更主动的一种造型方式,它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并适当增强联想、自由想象、逆向思维意识。

(一)创意思维训练

思维是创造力的前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创造力问题的基础。创意是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艺术设计领域更重视创意的表达,追求创意的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在整个设计教学活动之中,探索设计素描的创意思维是素描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设计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创意素描训练中,必须突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法,另辟蹊径地构建新观念,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具有个性的创意素描形式。在创意素描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设计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创意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素描教学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状况。

(二)逆向思维

1.逆向思维模式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2.逆向思维的规律

人们习惯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规律通常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生活中常见形象的规律往相反方向思考,进行形象改变;二是把生活中可见的事情往相反方向思考来改变事物的内容。其目的是传达生动、有趣、幽默、感人的品质;三是伴随着生活的规律化,常人对身边的形象司空见惯,在头脑中易形成定势。用逆向思维打破生活中的形象变化规律,塑造前所未有的新奇形象,刺激观众的大脑,吸引注意力,达到造型意义上的创新目的。

在艺术设计领域,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

3.逆向思维的训练

运用逆向思维对常态中的空间物像进行反向观察、逆向思维,就会打破常规,产生新奇的视觉感受。例如,当把一个石膏头像放倒,从不同视觉加以观察,便会产生不同常态的丰富的空间结构,改变视觉经验,产生不同的感受。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运用,就是要求设计者摆脱习俗,打破常规,丰富联想。这是引导学生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联想思维

1.联想思维模式

聯想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由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联事物的思想活动,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反映在人脑中又会产生各种联想。既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低级的联想,又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高级的联想。一般来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2.联想的规律

从造型角度看联想的思维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一物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相关的内容;二是由一物的启发想出另一种形象;三是制造可以让观众产生联想的形象。它可以分为因果关系、近似关系、接近关系、对比关系等形式。

自然界的各种物象都存在联系,可以从物象的某个局部联想到其他局部,从一种物象联想到另一种物象。这种联想的范围能够随着想象力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可从视觉感知联想到味觉、嗅觉、触觉的感知。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见解,经过提炼、升华和扩展,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就会产生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思维、创造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会导致另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帮助设计创作出更多新的作品。

3.联想思维的训练

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中的想象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感形成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因此,当某个对象出现时,人们的大脑会立即兴奋,随着它进行一系列联想。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会产生”战争”“爆炸”“闪光”“粉碎”等画面。

通过创意思维训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象的基本形式特征,在不同时空、不同物象之间引发联想,提炼“有意味”的设计情趣;在设计创意全新的形式中,培养联想力和表现力。在将不同物象整合时,寻找和发掘内在的联系和设计“趣味”,即用联想思维训练,使设计构思奇特,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四、创意素描训练的方法途径

在创意形象的训练中,怎样才能获取新、奇、异的创意视觉形象呢?创意形象的获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训练:

(一)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

让学生选择一些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比如螺丝钉,螺帽,各种花朵,废旧易拉罐、饮料瓶,树叶局部、绳子、机械构造、揉皱的报纸、编织的毛衣、枯萎的花朵、水果的剖面、木头的肌理、皮毛、羽毛的质感,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与传统素描拉开一定的距离。

(二)打破常态作画习惯

选择与平时不同的非常规的角度,比如从物体顶端观看,从物体底面观察,都会产生形态上的变异。打破常规,把石膏像放倒,或将物体悬挂于空中,由观察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形态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画一些破碎的石膏头像,写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既有约束限定,又有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使每个学生的画面都不一样。

(三)形象的变异

变异是将创意形象在保持完整形体不变的基础上,做局部的“偷梁换柱”或将创意形象的物质属性予以转换,在原有形象中增加矛盾的视觉要素。把一种物象或几种物象的功能转嫁到某一物象上的方法。改变物象的材质特征或局部材质特征,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如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蜘蛛侠,蝙蝠侠就是把人与蜘蛛、人与蝙蝠置换组合到一起的新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

一个物象的表面与另一个物象的轮廓加以结合,达到奇异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置换的设计手法。想象力的表现在于二者的结合所产生的新颖性。并且这种结合具有纯粹的视觉心理意味,如何在视觉上使之协调,就要求根据画面的形态加以具体的分析,防止牵强别扭的生拼硬凑。

(四)形象的置换

置换是利用创意形象的母体形象或母体形象中局部的形似性或近似性,寻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另一形态或形态局部以替换母体形象中的某一局部,在不打破原有母体形象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其母体形象被替换的部分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把人的头用足球来置换,借助人的头部与足球都是圆形的相似性,实现其巧妙的置换,使人耳目一新。也有将电灯泡置换成人的脑袋的,这是借助电灯泡与脑袋相似性的特点而置换的。电灯内的钨丝能够发光,象征这人闪光的智慧,使画面构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五)形象的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是创意形象的一种“形散神凝”处理方法,将物象或物象局部进行夸大、缩小,大胆夸大物象最典型的特征,使其特征更加凸显;或用违反正常理性思维,获取创意视觉形象。不受任何制约是想象画的特点,想让对象怎样就怎样,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并用画面实现。要求大胆夸张,大胆幻想,在精神上有了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也许这些作品是虚幻的,但这些形象语言传达了特定的愿望与最终的目标,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创造了美好的、超越现实的,甚至是无所不能的新奇形态。

五、结语

创意素描的教学训练,要以强化学生思维想象力、培养设计观念、创造多元的造型方式为主要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求新求异。这种“新”和“异”是靠创意思维构建的。在创意素描中,将主观的构想转化成具有独创性的素描形式,就是创意思维的结果。即在谋求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中以创造性为核心。创意素描,不再拘泥于现实形象,而是从更多方面突破创新,特别是表现性方面与表意方面,甚至是抽象性方面。

参考文献:

[1]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慎任.设计形态语义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付强,刘雁.论设计中艺术创意的逻辑问题[J].装饰,2011(7).

[4]靳埭强.浅谈创意人才培养[J].装饰,2011(1).

本文为基金项目:2018—2020年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产品设计专业,2019年度;发文号:桂教高教〔2018〕52号)阶段成果之一。

北部湾大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教改项目校级重点课题: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中创意思维的实践探索。课题号:T-10。

作者:李波 皮沛

形式语言要素设计素描教学论文 篇2:

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教学课题训练中的“四个到位”

摘 要: 如何在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培养学生对画面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探索以设计素描的具体课题训练方式进行“四个到位”的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训练思维、挖掘能力这一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 视觉传达 设计素描 “四个到位”

设计素描教学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不同于传统素描基础教学,传统的写生要求不符合视觉传达专业的要求与特点。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素描训练,应是以设计观念为指导,讲究形式美、设计美、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造型基础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和学生训练中主动地反映出设计意识、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主观设计性思维的培养,侧重表现主体精神世界,突破单纯的传统描绘式写生训练,超越纯绘画技法和经验的传授,寻求画面构成与形式语言的象征及非物质形色的精神指向。通过对设计素描视觉语言基本元素的理解与把握,研究客观对象的构成秩序感和精神感受,以表现主观意念和意象为目的,对设计素描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培养设计意识,从而达到对学生后续专业设计课的启迪。

在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教师本着创新研究的理念,可以具体课题训练方式进行探索。教师对课题应认真设计,创新具体课题内容和形式,要求学生从素描语言本身研究出发,注重训练过程中的结构研究、抽象形式与秩序的分析及体现;点、线、面及黑、白、灰构成归纳的推敲,进而培养对物象解构重组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意识、创意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发散主观设计性思维,做到具体课题训练中的“四个到位”。

一、结构分析课题训练中,画面线性秩序感的到位

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实践,应有利于学生设计意识的初步确立,用设计的眼光探求对象表象后面的秩序奥秘。要求学生在训练中,用脑分析,研究客观对象及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在训练中体会秩序美的创造,领悟秩序感是美感最好的体现,积累自己的设计基础素养。

在结构分析课题具体教学实践中,以教师所摆静物为研究对象,静物的摆放有某种秩序,尽量摆造型特征、外形特征基本相同(近似形)的静物,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对象的基本结构、特征,静物组合的结构框架、造型风格、形式意味和秩序形式,了解单一对象的内在结构特点,各个组成部分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连接(位置)关系,以及体现出来的节奏韵律美感。结构分析训练中,要求用线条表现,分两步走——先走向半抽象,再走向抽象,强化与表现发现的形式与秩序。结构线的表现应大胆、肯定,形的内在本质构造及特定的外形特征,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结构都理性地表现出来,另外辅助线的表现应有虚实、轻重、粗细,这就要求从结构意识角度用设计的眼光研究、探讨眼前的物体的造型设计。然后在画好的结构分析作品上布上主观的网格线,再利用结构线、辅助线、网格线(三线合一)打破打散原有形象的完整感及空间感,实现画面平面化的半抽象;接下来利用视觉残像识别、发现画面隐含或凸显的形式感和某种秩序感,以线或以线为主、点与面为辅表现出来,进而继续强化发现的形式与秩序,弱化或舍弃其他含混不清或凌乱的部分,即对半抽象进行进一步简化,达到更简洁、归纳、概括及秩序化与符号化的抽象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对画面有更主观深入的表达,避免盲目、机械的、无思考的应付式描绘,增强学生的主观意识、思考意识,养成用结构分析意识发现形体对象的形式与秩序的眼光,由此体会由线条或以线条为主带来的画面的抽象形式与秩序美感,实现画面线性秩序感的到位。

二、黑白灰课题训练中,画面构成归纳感的到位

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实践,应根据学生的基本能力,疏理已学过的设计基础课程(即平面构成),并运用到具体课题训练中,从而保持教学的针对性和连续性。在黑白灰课题具体训练中,应达到学生树立设计意识的目的,用平面构成的原理寻求画面的点、线、面及黑、白、灰构成关系,借鉴东方传统艺术思维的直觉性、感悟性、意象性和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的视觉艺术思维,使画面呈现一种设计性。同时,应从整体观察的角度考虑画面构成,结合对象体现的意趣和个人产生的情感,主观地营造好不同意象的,或黑,或白,或灰色调,如灵秀、浪漫的亮调,粗犷、厚重、深沉、古典、抑郁的重调,富贵、华丽的灰调,怀旧、平静地中调等,然后分别找出各意象色调的黑、白、灰块面配比关系,探究与经营其明暗或深浅、面积大小,位置、形态、层次等对比因素,结合个人的生活感受及对周围物象的体验,对画面进行大块面的概括和归纳,抓住大的关系,注重画面的平面化、意象化及点、线、面、黑、白、灰对比形成的节奏与韵律感,大胆地取舍,大胆地改变物象的固有色,不被物象实际的黑、白、灰关系所约束,不追求物象的细碎结构部分变化和物象本身传统光影明暗微妙變化的表现。

黑白灰课题训练对简洁明快的视觉美感追求,要求学生具有对画面用点、线、面、黑、白、灰去归纳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和主观配置的能力,这就要求排除传统素描描摹式训练的三大面五调子、常规透视关系及常规比例关系等的干扰,主观归纳和设置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把对象的形、色、质等要素,运用设计思维归纳、取舍;用点、线、面将对物体的感受表现出来,主观能动地追求画面的秩序性、装饰性、平涂式效果,立足于体现作品个性语言的想象和主观调子运用能力的表现,并处理好画面趣味中心。即用简洁明朗的色彩,表现组合静物主观的印象,重视分析概括、归纳的过程,加强主观处理的成分,建构一个符合黑、白、灰规律和色调的新的秩序,确立点、线、面语言的符号化、精神化,以此训练设计类学生对画面的点、线、面及黑、白、灰构成关系的主动性、创造性、设计性,从而使画面构成与归纳感到位。

三、平面意象课题训练中,画面解构重组感的到位

开发抽象或半抽象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自己画面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平面意象课题训练。教师摆放组合静物时,应注重与构成形式的结合。可向学生介绍西方艺术家如莫兰迪、塞尚等的静物画,特别是毕加索、勃拉克的立体派静物画,体会其作品的构成形式和意象、意味。摆放静物时,衬布可以作平整化处理;衬布摆放的外形可几何化,同时应考虑这种几何化与静物外形的对比与协调,且增强构成形式感;注意静物摆放组合时搭配的构成关系的秩序化,这种秩序化要注重节奏和韵律的变化,不能呆板。静物的摆放可由教师提出启示,学生自己摆,让学生相互商讨,锻炼自主能力;或者教师只提供一堆杂乱无章的静物,让学生根据自己设定的平面意象主题需要,在画面上挑选并组织静物,从杂乱“无章”到“有章”,要求学生进行草图构思设计。

在具体训练中,要求在画面上重组静物,以平面意象性风格表达,本着创造性、设计性、装饰性的理念,大胆地对画面上采用的物象进行分解重组(打散重组)。这里应根据画面需要(主要指主题需要、情感需要)考虑解构重组,用什么形式的分割线(是动态分割还是静态分割,以此造出画面不同的势与不同的情绪、情感心理和意象风格);分割线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割区域面积大小;形状的对比与协调;黑、白、灰重组的主观表达,黑、白、灰怎样分解,如何重组;物象造型与画面风格的统一与变化;对物象分解打散可采用解体错位、移位,或透叠(重复透叠、近似透叠、渐变透叠),或夸张,或添加,或减缺,或分离,或共用线等,从而打破物象的完整感,追求一种视觉残像或者说视觉意象效果。师生应多交流探讨,让学生带着创新意识探索按不同目的将旧有要素重新组合,创造出全新结果的方法,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趋构成意味、抽象或半抽象意味、设计意味,打破常规思维,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思维特点对画面效果风格生成的意义和影响,从而体会画面解构重组感的到位。

四、肌理的刻画与转换课题训练中,创意巧妙感的到位

创意与联想是视觉传达专业设计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与能力,而肌理的刻画与转换课题训练是有效的教学实践方式之一。肌理是各种材质的物体在形成和创造过程中,表面所形成的纹理和图形,物体的肌理作为一种图形,都具有一定的抽象美、想象美和节奏美。物体独特的肌理给我们的想象带来很多启迪,无论是宏观的或微观的或常观的视野,无论是物体表面或里面,我们惊叹于其肌理的鬼斧神工、偶然天成。我们应善于观察、体会、感悟。久盯一片斑驳肌理的墙面后,会对这片斑驳肌理有意无意地产生视觉想象,观天边的火烧云也如此,这实际上就是在视觉转换中产生了创意。

因此,在肌理的刻画与转换课题训练中,把物体的概念模糊化,忘掉具体的物象,只关注其肌理,在丰富独特的肌理中找规律和新的形式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图形经验,从中挖掘、感悟出可转换的、实现创意的新物象。这种转换应是在对前物象从局部开始、超写实手法的肌理刻画至一定时间、一定程度,边画边感觉出来的,对前物象长久地观察与凝思而出来的。这种转换出的新物象视觉效果的刻画应是巧妙地、自然地、渐变式地转换,是天衣无缝式的转换。这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按自己对对象的理解,寻找自己的语言方式,强化对画面意念的表达及创意的营造,增强视觉魅力,重过程体验,养成探索的习惯。从前物象的肌理刻画(在画面上占大面积)到新物象的肌理刻画(在画面上占小面积)要巧妙自然,同时注重前物象与新物象内在的关联性,使变异或特异部分物象肌理刻画联想奇巧,从而既训练创意思维能力又实现创意巧妙感的到位。

总之,在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教师本着创新研究的理念,探索以具体课题训练方式展开教学实践,真正做到“为设计而素描”;对于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来说,“四个到位”的训练把握,不仅要做到对描绘形色主动性、创造性、设计性的运用,还要关注精神表达、主观意念的追求,由技法上的趋同性转向个性化体验的表现与研究,更注重二维平面、装饰性、夸张变形、物象形质色的重组重构与规律,从而实现画面的个体性、设计性,达到树立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思维、挖掘能力这一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設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胡燕欣.理性素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3]刘辉.周信华.设计素描[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

本文为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论文。

作者:宋启明 张雄

形式语言要素设计素描教学论文 篇3:

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思考

摘 要:环艺设计专业中的造型基础课程,承载着环艺专业知识体系的根本,如建筑之石,在整个设计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课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水平的深入和提高。在设计观念急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造型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所以对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课题需要有针对性。重新设计课题已成为当代教学的必须,以此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有效的效果。

关键词:造型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 课题设置

一、环艺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造型基础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承载着对造型能力的塑造和掌握、对形式语言能力的感悟和理解、对审美能力的发现和提高、对思辩能力的运用和拓展等方面的培养,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课程,可以看出造型基础课程在整个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当前情况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片面化、滞后化等不足问题。

(一)传统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形式固守化与教学环境局限化滞后。

1.内容程式化课堂面授教学

传统课堂面授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地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传授与学生,教学手段简单刻板,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变通,把学生禁锢在了一个安于现状的被动消极学习状态下,这种状态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难以提高。课堂面授教学应有所创新,以灵活多变的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发现、想象的兴趣。

2.教学环境固定局限化教学

学生平时上课基本上都是固定在校园环境下,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仅仅局限于校园学习势必会阻碍接触社会的机会,打破这种单纯教学环境,学生不拘泥于固定时间和固定教学环境,走向大自然,把课堂理论与实际的社会接触相联系。

(二)传统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与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脱节。

1.“先技能、后创新”割裂式教学

环艺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区别于传统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基础教学是把所谓的“创造”课程仅仅设定在专业设计课程里,强调先“技术”再“创造”割裂式教学。显然,“先技能,后创新”的安排并不能完全适应环艺设计专业教学,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从一年级的造型基础课根本教学开始,基础课教学设定的质量如何,将决定了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进度提升。所以,环艺设计专业的“创造”不应独属于专业设计课程,而是应贯穿于整个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训练的始终。

2.“单元化、分段式”单一教学

环艺设计专业自身的专业性特别强,以“单元化、分段式”的单一教学很难形成一套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体系,故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自然过渡与内在衔接关系。在掌握基础课程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上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设计思路,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设计思考方法,促使基础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以此培养学生在以后的设计领域里面所具备的基础造型能力。所以,造型基础课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的相互紧扣是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目的重要所在。

二、教学目标设置

环艺专业中的造型基础课程是整个环艺专业设计教学基础课程里面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生在一年级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承担着衔接二年级专业设计课程的作用。所以,课程的安排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際需要出发,着眼于全局,从最终培养目标开始制定各个阶段的培养计划和步骤,以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达到所需的结果。造型基础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层面设定:其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提倡完全自主的学习和个性化研究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对学生形体的观察感知及造型表达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和要领,并逐步形成视觉思维交流与表现基本策略的习性;其二,创新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原则。以理论的创新性为指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让学生从观察记录、思维表述、图形语言,一直到空间形态的延伸演变,训练他们对形式语言及形体归纳与分析的敏锐感受性。通过专业术语对一些艺术造型做出有个人创见的评价,能够建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品质。其三,重过程、轻结果、厚基础教学原则。注重课程的融合和衔接,重新设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辐射面和艺术素养,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以“厚基础、强能力”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做针对性探讨。

三、造型基础课题具体设置

以造型基础课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年级课程为例,打破传统基础课程单元式、分段式教学模式,对原来的传统性绘画素描训练、三大构成认知、透视制图掌握和模型动手制作等单元式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以课题形式把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地划分,根据专业教学上的不同侧重点,设置到每个教学课题中,按照设计程序要求对教学课题进行科学性的有机组合与穿插,运用以点带面的效果,形成造型与设计互融式的组合性基础课程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原则从多角度、多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完善教学知识重点和设计练习,使所有教学环节结构有序地进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1)发现问题:通过观察、阅读、记录、搜集数据、图片、文献检索等大量资料的汇总,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了一座“意念库”,从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个学习过程首先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观察和查找资料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发展,主动获取知识;(2)分析问题:学生在探索研究的活动中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构思、深入创造。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讨论教学专业问题的能力;(3)解决问题:运用前期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加上好的创意,完善作品。

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课题一:对物像形态结构的观察与表达

课题一的设置是对学生观念转变培养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对形态结构构造原理的观察及表达能力,从原来对物象外部形态表象的认知到对物象本质内部形态的理解过渡,即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形状、体量以及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学会以专业的设计眼光观察物体,将写生练习有别于绘画类基础教育表现,透过对物体本质的理解,对形体分析、造型塑造以及形体结构、比例、透视、光影、空间等关系的感知能力做出精准的描述。

课题二:平面形态视觉语言的转换与分割重组

课题二是对课题一物像形态的概括与提炼。拆解物象形态进而转化为画面结构,寻求画面里可能的有造型意义的抽象形态,摆脱现实造型约束,改变学生思维方式,即通过对结构分析、单元提炼、分割形态等方式,让学生在研究内部结构与形态的基础上掌握对形体的归纳、分析和对形式要素的感悟与提炼及图示语言主动创造的能力。学生通过运用点、线、面的基本元素,遵循一般形式美基本法则,对平面形态视觉语言的转换与重组,提高对形式美法则构成规律的审美意识。

课题三:思维创意想象的延伸与空间形态拓展

课题三是在延续课题一与课题二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内外结构造型特征做出一定的总结和归纳,提取其中的图形或视觉元素符号为原型,运用空间构成原理和手法加以变异、延续、交织、特异等方法,进行富有创造性和逻辑性的思维创意想象与空间想象拓展变化,以自己归纳的形式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达,即在掌握形式美法则及初步设计思维创意的基础上,对立体形态下的空间造型构成规律的组合与生成做深入研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一个完整的设计基础思维训练过程,其中包括:对平面、立面、轴测图制图初步知识的认知与表达、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市场调研分析、立体形态的构成法则及合理造型空间尺度的归纳与演变、初步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及设计拓展能力等相关设计初步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最初的設想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改进,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验,以此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课题的训练中形成观察、思考、解析的过程。

综合我院环艺设计专业一年级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环境与实际条件的内容安排,可以总结出教学的合理性对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课题式教学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新题材选择、方法运用、媒介介入等因素的设定中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效果,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学习的探究兴趣越来越高。所以,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仅只关注学生技能技法等应用性专业训练,更重点是关注学生对物象分析与应用能力及思考问题方式方法的适应能力和对个性化图式语言的驾驭能力,当学生这些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并建立起一定的基本框架时,势必会对其他知识产生一定辐射力,学生在知识量的不断积累充实下就会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并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审美创造力和独特经验,以达到基础课程教学的合理效果,为以后的设计专业做出自己明确的情感反应。

参考文献

[1] 杨曦 “基础”之重——环境艺术专业《造型基础》课程设计[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 曾俊蓉,曾桂生.浅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论文天下论文网,2011-8-17.

作者:何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字信息档案安全防控研究论文下一篇: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