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性初探

2022-12-04

近几年,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已有了明确性的变革, 学生的培养目标, 主要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以使学生毕业之后, 能够更快更高效的融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 培养目标的改变, 势必影响课堂改革, 如同提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性, 从而确保学生的未来发展, 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 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一些初步准备。

1 有效性教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随着20世纪科学思潮的影响, 有效教学 (effectiveteaching) 理念已被人们广泛关注。人们抛开先前“教学是艺术”的教学观点。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基础, 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 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等。

有效性教学就这样开始归入了教学改革研究目标中, 中国课程教改专家余文森教授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课堂教学论坛”上, 与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余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他认为, “通俗地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 有提高, 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 余教授认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 (或表现) 可以列举很多, 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2 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 勇于改革和创新, 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 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 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 总体来讲, 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 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方法简单, 容量狭小, 过程乏味, 效率低微。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 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

2.1 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重地注重模式, 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 往往只流于形式, 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实际上教学模式只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 实践早已证明: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去指导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现行课堂中, 教师为模式的顺利展开而忽视学生的参与, 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使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减少。现代教学研究发现, 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 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 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 因此, 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2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盲目崇尚新异

各种教学方法具有互补的特点而且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 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努力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体系, 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 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主体意识缺乏, 学习效率低下

就学生而言, 存在着学习行为的受动化问题, 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 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 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 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 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 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个性意识, 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 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 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 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 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 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 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 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

3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3.1 注重目标的全面性, 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 而且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 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 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的同时, 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2 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素质培养具有最直接、最稳定影响的因素。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 新课的导入, 情境的创设, 迁移过渡, 操作安排, 练习设计, 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 周密布置,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 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 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3.3 活用教学方法, 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传递, 技能的形成, 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 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 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 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 教必须致力于“导”, 服务于“学”, 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三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 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 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 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 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重形式, 轻实践, 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获益。如何使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 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 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一些初步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张人利.作为与地位[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3] 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械加工专业降低实训成本管理方法初探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