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06

1 研究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报告指出, 护理是我国四大紧缺人才领域之一。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实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 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护理教育的特色。但在现有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 存在实践技能不强, 毕业后不能马上顶岗工作, 职业适应和应变能力不够等问题。这种现状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亟待探索和完善。

临床护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有: (1) 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操作技能; (2) 具有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 能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医生抢救病人; (4) 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信息收集处理和资源利用的能力; (5) 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6) 能够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 (7) 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 通过相应等级考试,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专业书刊; (8) 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并通过相应等级考试。

本研究针对现阶段高职护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以下几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以期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护理人才有所裨益: (1) 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完善; (2) 师资队伍建设; (3) 适应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改进; (4) 实训、实习条件的优化; (5) 新的培养理念的提出。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教育实验法、教育测量法、定性观察法、文献研究发、经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研究方法。

(1) 在理论教学中, 缩减文化课程比重, 利用校本教材删减深奥的理论知识、过时的相关内容, 把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2) 在实践教学中, 适当增加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模拟练习课的比重, 通过实践教学, 提高动手动脑、团队合作、沟通、信息处理等能力, 强化在做中学的理念。

(3) 在社团活动中, 渗透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意外事件处理等能力, 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等的培养。

(4) 在职业指导课中, 培养服务意识、就业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 使学生始终绷紧就业这根弦, 使学生明白“好学校不如好专业, 好专业不如好就业”的就业理念。

(5) 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院做专题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 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 开设第二课堂, 使护理专业的学生, 不但掌握护理专业的职业技能, 还要掌握相关相近专业的职业技能, 如家政服务专业技能, 拓宽就业途径, 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

(7) 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前期查阅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借鉴前人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成功的经验, 汲取失败的教训。

(8) 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善于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定期进行探讨和经验交流, 并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9) 更新教学观念,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使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 又有医师资格证或护士资格证, 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中, 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始终的是一个新旧培养模式的对比实验, 具体情况如下:

(1) 2008年9月开始, 选择我院护理系2007级学生为研究样本, 护理1班为实验组, 按照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护理2班为对照组, 实施传统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2) 在研究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 并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3) 在学年末进行双盲测试, 测试方法为:请就业单位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为测试师, 学生不了解测试师, 测试师随机对2007级护理系护理1班和2班的所有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职业技能理论、职业技能实践、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协调外部环境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服务意识、就业意识、分析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等, 然后进行综合评估、打分、比较。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如表1)

(实验结果以测试师小组的最终评分为准, 评分标准由测试师小组确定, 满分10分)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新培养模式的实验组, 在保证职业技能理论成绩与对照组基本持平的情况下, 在职业技能实践、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协调外部环境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服务意识、就业意识、分析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方面, 显现出较明显的优势。

4 研究结论

4.1 现阶段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对自己应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不清楚。

高职护理不同于本科护理, 也不同于中专护理,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缺乏对就业压力和市场需要的敏感。

(2) 师资方面, “双师型”教师匮乏且质量不高。

(3) 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培养熟练的职业技能的需要。

(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缺乏高职护理专业特色。具体表现是:课程设置套用本科医疗或护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套用生物医学培养模式。

(2) 教材与备课: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过长, 与临床实践操作的更新速度不相匹配, 部分高职护理教师不能不断地充实护理新知识、新技能, 即教师不能突破教材, 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3) 实践教学模式:临床教学实习安排过于集中, 与理论教学间隔的时间长, 学生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强化。实践教学方法多采取只在模型人身上模拟的方法, 重视操作程序、缺少语言沟通, 使学生口头语言交流能力不强, 缺乏对人的情感关怀。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单一, 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理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 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在教学手段上,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未能凸显其优越性和有效性。

(4) 学生实训、实习条件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教学医院匮乏, 目前教学医院各层次实习学生几乎人满为患, 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学校和教学医院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短缺, 教师忙于日常工作, 实习管理不到位, 不能认真落实实习大纲;校内护理实验设备、物品陈旧, 滞后于临床实际。

4.2 新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的提出

(1) 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正确定位自我职业技能要求。

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中的技能训练, 积极开设第二课堂, 开展社团活动, 为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优质平台。

(2) 建立满足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需要的课程体系。

(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根据护理学的特征和临床护理岗位的特点, 仔细分析临床工作对护理人员技能、素质方面的需求, 形成课程设置方案。重组与整合教学内容, 选取与护理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内容, 摒弃与护理学无关的部分, 同时注意各模块的课程设置比例的合理性。

(2) 教材与备课:选用比较先进、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教材, 并在此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再创作, 编写好讲义、教案, 制作课件。教案设计以护理程序为知识构架, 多利用校本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3) 实践教学形式:突出实践教学部分, 在教学实习时间安排上, 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始就接触临床, 形成“临床→课堂→临床”实践性的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方法上,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视听教材、模拟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样化实践教学, 不仅强调实践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 而且注重对人的情感关怀和语言沟通技巧。在实践教学评价上, 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病例讨论和临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 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 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班型大小、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方法, 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5) 技能比赛:校内的技能比赛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最直接的检验, 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一环。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技能比赛, 如护理操作比赛、护理礼仪比赛等, 为学生技能的锻炼提供条件;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比赛的机会, 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 优化“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专业教师可来源于高等学校毕业生, 也可来源于学校的附属医院和社会, 即在附属医院或社会上公开招聘、选拔具有临床工作经历两年以上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2) 创造条件,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培训:对来自附属医院及社会的青年教师, 重点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 可以听1~2轮高年资教师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 参与实验实训课的课前统一示教, 坚持试讲制度, 考核合格后再上讲台。对刚从高校毕业的新教师, 重点是实践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 可以用一定的时间脱产到医院参加临床工作。回到学校后, 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再实施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开展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 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3) 构建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考核方法:“双师型”教师不是终身制, “双师型”教师需不断地进行学习与临床实践。每两年组织一次考核, 突出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

(4) 建立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学校可在进修培训、科研经费、职称晋级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激励教师争做“双师型”教师。

(4) 院校合作, 加强实验室环境、实训基地建设。

(1) 在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专业教师与教学医院的兼职教师合作, 研究、设计实验室环境, 改造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 使校内实验设备更新速度及时跟上实习医院设备的更新节奏, 充分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

(2) 学校应通过与实训基地的合作, 建立稳定的、有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校外实训基地, 满足学生临床教学和培训的需要。

(3) 重视实习医院的意见及其意见反馈工作, 将实习医院盖章确定的实习报告归档, 做好实习效果评估工作, 将学校的学生培养向医院的用人需求靠拢。

(5) 加强教师教中做, 做中教的教学意识;培养学生学中做, 做中学的学习理念。

这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地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的核心, 即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如在进行静脉输液, 氧气吸入, 观察测量生命体征及礼仪训练等教学内容时, 教师先用多媒体讲授, 再在模拟人身上示范教学, 或教师真人分组示教 (一组大约十人)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彼此相互进行操作, 并利用课外时间,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在实训模拟人身上练习操作步骤。

5 结语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研究, 是解决现有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对其需求的矛盾的一次尝试。高职护理教育是一个与社会需求保持“零距离”的领域,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应是与时俱进的, 它值得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更新。

摘要:明确研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通过确定研究对象, 实施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结果等工作, 提出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护理,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院校护理专业领域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R].2004, 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化工压力容器的常见缺陷及处理措施下一篇:培植军事法律信仰推进国防与军队改革